1. 感冒、皮肤痒、鼻过敏,原来都是肺太虚〜中医:必按3大穴位顾肺
天气冷老是鼻过敏、皮肤痒,甚至频频咳嗽,这一些症状都跟中医肺经有关。了解肺经及肺经上的穴位,不但可以养肺、护肺、润肺,还能缓解鼻过敏的毛病、皮肤发痒过敏等毛病。中医师教你平时常按肺经上的3大穴位,可以除百病!
鼻过敏、皮肤发痒、感冒毛病都与肺经息息相关
有许多人都有鼻子与皮肤过敏的问题,「肺开窍于鼻」,所以鼻子的毛病像是鼻过敏与肺经有关;还有肺经与喉咙也有关,能缓解喉咙干痒,甚至皮肤过敏发痒等问题。另外,肺经与感冒有关。
吴明珠中医师在新书《吴明珠教你养好肺:口罩挡不住的PM2.5,让清肺养生术来帮你》中表示,全身依十二经脉而分成十二个部分,手太阴肺经是一条经脉,十二正经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身体中部,并向下走,与大肠相联,绕转后,经过横膈膜及肺,与肺相接,经脉从腋下分出,向下走沿着手臂侧,经过肘窝(肘部折位),及至腕部,并走在腕动脉血管之上,从手拇指分出,另一支脉则从腕后分出,并于食指尖,与大肠经相接。
按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提升肺气、疏通经络
《灵枢.经脉》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手太阴肺经,为什么?这就表示要调十二经脉,前提是气要足,没有肺脏所提供的气,什么经络都通不了。所以,凡事要以肺经为前为先,由此可知肺经有多重要。
手太阴肺经集中在上半身,且都在两手手臂上,一共有22个穴位,这些穴位对于肺部的保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中医师都会建议大家,平时有空的时间,常常按揉二手臂内侧,或是搥打肺经,都有助于肺脏的保养与保健。
*排浊气、消炎抗过敏巧按3大穴位 *
吴明珠中医师说:「人体手臂内侧面,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是为天府穴,中医讲鼻窍通于天,天府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能治鼻模让子的各种疾患。」像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经常流鼻血等鼻子的疾病,揉天府穴效果非常好。天府穴还有消炎抗过敏的功能,比如皮肤经常容易过敏,也可以揉天府穴。另外,还有可以调理肺气、缓解气喘、咳嗽,像是云门穴、中府穴:
●【天府穴抗鼻炎、皮肤过敏】:
取穴: 人体手臂内侧面,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
养生效果: 咳嗽、哮喘、头眩目暝、身肿、身重、调理肺气,安神定志,宣散肺邪,清肺凉血。
●【云门穴排浊气】:
取穴: 位于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旁开6寸。
养生效果: 可肃降肺气,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支气管炎等。
云门穴,顾名思义是一个让云进出的穴位,是一个气体宣发的地方。有些人一生气,把气憋住了,宣发不出去,感觉烦热、特别燥、心里堵闷、手脚掌心热等症状。这时,用点力揉云门穴,气就发出去了。有些人一揉云门穴后就打嗝,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表示气通了。
●【中府穴补中气、治咳喘】:
取穴: 位于云门穴正下方1寸。旦轮局
养生效果: 支气管炎、肺炎、咳嗽、气喘、胸肺胀满、胸痛、扁桃腺炎、心脏病。
中府穴的「中」指中气,就是脾肺之气,脾肺两经交会的一个穴,调气最好。人体的气如果乱了,就会咳嗽、哮喘、堵闷,会经常觉得上气不接下气,气不足,喘不上气来,或者大便无力便秘,或吃一点东西肚子就胀,这就是中气不足。中府穴专治中气不足。推的时候,大拇指按著中府穴,向上推云门穴,把痛的地方给推开,浊气就会桐轮散掉,会觉得非常舒服。
云门穴、中府穴。(图片提供/时报出版) 天府穴、侠白穴。(图片提供/时报出版) 鼻过敏、皮肤发痒、感冒毛病,都与肺经息息相关。 按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有助提升肺气、疏通经络。
2. 干燥皮肤瘙痒怎么办
天气日趋干燥后,人体皮肤表面油脂分泌减少,皮肤汗液分泌减少,会造成皮肤水分丢失增多而致皮肤出现干燥、干裂、细小鳞屑增多,常有针刺痒、蚁爬样感觉,并因搔抓而出现抓痕、渗血,尤以双侧小腿多见。皮肤瘙痒严重时非常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和学习,久治不愈会对皮肤组织造成很大损害。那么干燥皮肤瘙痒怎么办呢?下面我为您解答。
天气干燥皮肤发痒怎么办
天气日趋干燥后,人体皮肤表面油脂分泌减少,皮肤汗液分泌减少,会造成皮肤水分丢失增多而致皮肤出现干燥、干裂、细小鳞屑增多,常有针刺痒、蚁爬样感觉,并因搔抓而出现抓痕、渗血,尤以双侧小腿多见。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本身随着年龄的增大,皮脂腺体分泌功能减退、皮肤萎缩,再加之天气干燥的原因,会比其他人群更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问题。特别是有些老人喜欢用很热的水洗澡,或者洗浴次数过多,在洗澡时使用强碱性肥皂等,可引起人为性皮肤油脂减少,可能会出现全身瘙痒。
治疗:对于皮肤已经出现的瘙痒,可以用润肤剂治疗,如凡士林软膏、维生素E霜、尿素软膏等。
具体技巧是:淋浴后在皮肤尚未完全干的时候使用润肤制剂,以锁住皮肤内水分不被蒸发,涂抹时最好顺着毛发方向,不要来回涂擦,可能会破坏表皮引起毛囊炎。涂完药后如觉得皮肤较油腻,可用湿毛巾将皮肤擦干。
预防:对于皮肤瘙痒的预防,建议老人们避免用过热水洗浴,避免过度清先,不要用碱性洗浴剂,尽量使用中性强弱酸性沐浴露。老年人淋浴时尽量只用沐浴露清洗双腋及双腹股沟,其余部位以清水为宜。
洗浴后及时使用具有保湿作用的润肤液。老年人手部及双下肢建议每天使用润肤露涂抹。内衣应尽量宽松柔软,宜穿棉织品。平时要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另外,平时应多饮水,补充肌体和皮肤的水分丧失,另外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改善体质,延缓衰老。由于人体的体液呈弱碱性,所以多摄入碱性食物如蔬菜,瓜果,豆制品类,牛奶等,可使皮肤细腻光泽。因老年人皮肤瘙痒多为气血亏虚所致,在食疗方面选择有加强补益气血功效的食材。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药方
第一:桑葚芝麻膏
【材料】:黑芝麻、黑桑葚、黄精、麦冬、生地以及蜂蜜。
【做法】:将黄精、生地以及麦冬一起放入砂锅之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清水一起熬煮,大约三十分钟之后就可以将药液取出;继续加入适量的清水进行煎煮,反复三次;将所有的药液混合再一次;随后将药液以及桑葚和黑芝麻一起放入砂锅之中,大火烧开之后小火煎煮直到粘稠;最后加入蜂蜜搅拌均匀,稍微煮开之后就可以起锅了;冷却之后就大功告成了。
【功效】:这道方子每早晚的时候服用各服用一次,用开水冲服,具有很好的养血、滋阴润燥以及祛风止痒的作用。非常适合哪些由于血虚风早所引起的皮肤瘙痒的情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不适合服用,除此之外在服药期间不能够服用一些辛辣、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第二:银花枇杷饮
【材料】:新鲜金银花、新鲜枇杷。
【做法】:将枇杷清洗干净,然后对半剖开去除果核,最后捣烂备用;在枇杷之中加入准备好的干净金银花;最后用开水冲泡之后就能够服用了。
【功效】:这道方子可以直接代替茶水来饮用,能够起到很好的散热止痒的作用。皮肤瘙痒吃什么好,这个方法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其实,想要令身体更加的健康,远离瘙痒的困扰,那么在日常的饮食之中就需要特别的注意。日常应该少吃一些油腻以及具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这样能够很好的排出身体的毒素,对于预防瘙痒也具有很好的作用。除此之外,日常饮食还应该适当的多喝一些粥,这样能够有效的滋补我们的身体,同时又能够起到暖胃的作用,一举多得。
秋季皮肤瘙痒的'原因
1、皮肤干燥、洗澡太勤等
因气温降低,人体为了保证散热的减少,皮肤的毛细血管床部分关闭,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汗液、皮脂的分泌也随之减少,皮肤的湿度下降,表现为皮肤干燥,而干燥更易导致皮肤的瘙痒。还有人因为洗澡过勤或者水温不对造成皮肤瘙痒。
2、各种疾病的并发症状
机体内在的疾病也是皮肤瘙痒的内因,如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甲状腺机能异常、阻塞性黄疸、糖尿病、贫血、肾炎、习惯性便秘等。
3、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
生活中一些小细节被忽略也可能引起皮肤瘙痒,比如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粉尘,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贴身穿着的化纤衣物等。
4、人体自我调整的反应
秋天气温降低使人体皮肤及皮下血管收缩,皮脂腺、汗腺的分泌与排泄也随之降低,空气干燥使皮肤缺少水分,表皮变得薄而脆,人体机能的防御能力会随着气候的变化出现一个适应期,就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
秋天皮肤瘙痒怎么办
1、秋天正确洗澡远离皮肤瘙痒
秋风起,瘙痒的皮肤像有只小虫在爬,让人忍不住去抓。于是,很多衣着光鲜的俊男靓女隔着衣服挠痒的样子,显得颇为滑稽,又令人尴尬。如今洗浴条件好了,秋季皮肤瘙痒的人越来越多。皮肤瘙痒以前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现在已经成了都市白领共同的“敌人”。
步骤1.水温应在40—50摄氏度,比体温略高,不感觉烫。水太烫会破坏皮脂膜,造成皮肤微小的损伤,加重瘙痒。
步骤2.如果是天天洗澡,每次5—10分钟就可以,不要超过30分钟。推荐盆浴或木桶浴,这是因为泡在水里能促进皮肤吸收水分,并且能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皮肤代谢。洗澡时,不要搓,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加重瘙痒。另外,老人盆浴,水位不要超过心脏水平。可以将两把淀粉或燕麦煮开,放进浴缸里,浴后不要冲洗。淀粉浴和燕麦浴可以安抚皮肤,降低皮肤敏感度,保护皮脂膜,减轻皮肤瘙痒。
步骤3.尽量选中性或弱酸性的沐浴露,不要用碱性的香皂、肥皂。判断酸碱性,看商品说明就可以。秋冬天洗澡,如果不是特别脏,可以不用沐浴露。
步骤4.浴后一定要在皮肤没干透的情况下搽乳液,除了腋下、腹股沟,全身都要抹。小腿、腰、臀和前臂皮脂腺最少,最容易发生瘙痒,要多抹或反复抹。由于浴后乳液保湿作用只有一两天,因此即使不洗澡也要记得涂抹。
2、解决皮肤瘙痒从养肺入手
①风热型
由感冒发热引起,病毒破坏组织,导致皮肤瘙痒。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
②湿热型
如喜欢吃冰凉食物,导致湿热下行,引发腿部瘙痒。可根据自己的体质适当用一些清热祛湿的药物,如藿香、板蓝根、金银花等,可达到缓解皮肤瘙痒的目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少吃凉性食物。
③闭塞型
皮肤闭塞不通,致使津液无路外泄、积聚湿气而导致瘙痒。可以用桂枝汤系列治疗,如葛根汤、青龙汤、桂枝加黄芪汤以调和营卫气血。
3、按压穴位预防秋季瘙痒
此外,也有“止痒穴位”预防秋季瘙痒哦。有秋季瘙痒的朋友可按压脾经、肺经和大肠经的对应穴位,在不伤害皮肤的情况下快速止痒。常见穴位,包括走脾经,可补血、活血、调理津液代谢的三阴交穴、血海穴和阴陵泉穴;走肺经,可缓解上呼吸道干燥的鱼际穴和尺泽穴;走大肠经,可同时改善排便干燥、口干舌燥、胃火旺盛的曲池穴和合谷穴。
三阴交穴:位于脚踝内侧上3寸,在胫骨后凹陷处。
血海穴:内踝尖直上三寸,股骨后缘。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鱼际穴:手掌面,在第一掌指关节后,掌骨中点的赤白肉际处。
尺泽穴:微屈肘,肘部横纹偏外侧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
曲池穴:手肘关节外侧骨边,手肘弯曲成90度,在手肘横纹的外侧尖端上,靠近骨头边缘。
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部位,第二掌骨中点,向食指骨侧按压酸胀处。
如何预防秋季皮肤瘙痒
1、减少皮肤油脂的丢失并及时补充油脂
建议,洗澡的水温以32℃为宜,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不要泡澡,不必天天使用沐浴露。洗澡后,趁着皮肤还有些湿润时全身涂抹润肤霜,在手脚、膝盖、关节处则涂抹油性多一点的润肤产品。
2、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
要皮肤不干燥,就得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减少体内水分的缺失。同时,注意摄入含铁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海带,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等蔬菜,以及胶质丰富的食物如猪蹄、肉皮等。
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像咖啡、浓茶、辣椒、葱、蒜或酸性食物,这些都会加重皮肤瘙痒的症状。
3、选择宽松、纯棉类衣服作贴身衣物
穿着对皮肤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首先要穿纯棉的衣物(尤其是内衣),不要穿化纤或针织材料的衣物,因为后者容易引起静电和瘙痒;其次衣服要穿得宽松,不要紧绷在身上。
温馨提醒:
秋季皮肤新陈代谢缓慢,所以秋风一起,许多人的脸上便起了皱纹或色斑、粉刺,原有的花斑、褐斑也会加深,皮肤变得干燥,皮下脂肪增厚,皮肤紧绷,甚至起皮掉屑。因此,秋季护养肌肤要注意补充水分。
3. 皮肤瘙痒中医十大治法(转载)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藓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藓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澡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风邪客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治以滋阴润燥,凉血和营。
方用当归饮汤加减。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生地、何首乌滋阴润燥;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有疹加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使阴血旺盛,瘙痒自除。
七、温通经脉止痒法:
肾阳虚气化无力,脾阳虚运化失调,复感风寒湿之邪,客于肌肤,阻滞脉络,外不透达,内不宣畅。身微痒起白色大块风团疹,遇冷则甚,四肢不温,舌淡嫩,脉细数。形成寒湿??风。即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水肿性荨麻疹。巢元方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痒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则痒痛”。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细辛温经通脉,散表里之邪;当归、白芍补血养营;甘草、大枣甘温益脾气;荆芥、防风驱血中之风;白蔻温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湿。
脉络通畅,气血充盛,风寒湿邪得除,痒疹消失。
八、清热解毒止痒法:
因蚊、蚤、蜘蛛、毒虫等叮咬皮肤,毒邪内侵。《外科正宗》曰:“恶虫乃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虫叮咬释毒,侵结于皮络,郁久发热,搔之起红润硬块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发热汗出更重,痛痒交加,舌红脉数。
此属毒热结于皮络,治以清热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防风、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痒止痒;大黄、黄芩泄热解毒,使热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风除湿解毒止痒法:
巢元方说:“湿癣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其里亦有虫”。因血热湿盛,复感风邪,风与湿相合结于阳络,郁久风胜,则化为虫,发生对称性痒疹,如两肘、腋、腘窝等处。痛痒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渐扩大面积,而成湿癣,舌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除湿,搜风解毒。
方用湿癣解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搜风通络,以解风毒;黄柏、黄芩、银花、连翘泄热以清热毒;白藓皮、海桐皮、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络燥湿杀虫以解湿毒。
久服湿癣自愈。
十、搜风解毒活血止痒法:
风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化毒为虫,皮肤作痒,发生块疹成片,硬如牛领名曰牛皮癣。厚而干枯,色白而痒,搔起白屑,逐渐蔓延全身,舌红而干,脉洪数。乃风热血燥,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之干癣证。《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廓,皮肤索痒……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
治以搜风清热解毒活血。
方用宣风换肌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搜经络之风,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泄肺胃之热邪;丹皮、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凉血活血以散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首乌滋阴养血,润肌肤以除疡,白藓皮、蝉蜕、乌蛇善治各种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