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黄栀子和甘草的功效是有哪些一起泡茶的话有什么功效可以治疗皮肤瘙痒吗
淡定,不要乱用药物。治疗皮肤瘙痒可以使用肤宁乐
B. 皮肤瘙痒中医十大治法(转载)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藓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藓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澡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风邪客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治以滋阴润燥,凉血和营。
方用当归饮汤加减。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生地、何首乌滋阴润燥;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有疹加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使阴血旺盛,瘙痒自除。
七、温通经脉止痒法:
肾阳虚气化无力,脾阳虚运化失调,复感风寒湿之邪,客于肌肤,阻滞脉络,外不透达,内不宣畅。身微痒起白色大块风团疹,遇冷则甚,四肢不温,舌淡嫩,脉细数。形成寒湿??风。即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水肿性荨麻疹。巢元方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痒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则痒痛”。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细辛温经通脉,散表里之邪;当归、白芍补血养营;甘草、大枣甘温益脾气;荆芥、防风驱血中之风;白蔻温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湿。
脉络通畅,气血充盛,风寒湿邪得除,痒疹消失。
八、清热解毒止痒法:
因蚊、蚤、蜘蛛、毒虫等叮咬皮肤,毒邪内侵。《外科正宗》曰:“恶虫乃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虫叮咬释毒,侵结于皮络,郁久发热,搔之起红润硬块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发热汗出更重,痛痒交加,舌红脉数。
此属毒热结于皮络,治以清热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防风、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痒止痒;大黄、黄芩泄热解毒,使热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风除湿解毒止痒法:
巢元方说:“湿癣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其里亦有虫”。因血热湿盛,复感风邪,风与湿相合结于阳络,郁久风胜,则化为虫,发生对称性痒疹,如两肘、腋、腘窝等处。痛痒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渐扩大面积,而成湿癣,舌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除湿,搜风解毒。
方用湿癣解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搜风通络,以解风毒;黄柏、黄芩、银花、连翘泄热以清热毒;白藓皮、海桐皮、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络燥湿杀虫以解湿毒。
久服湿癣自愈。
十、搜风解毒活血止痒法:
风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化毒为虫,皮肤作痒,发生块疹成片,硬如牛领名曰牛皮癣。厚而干枯,色白而痒,搔起白屑,逐渐蔓延全身,舌红而干,脉洪数。乃风热血燥,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之干癣证。《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廓,皮肤索痒……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
治以搜风清热解毒活血。
方用宣风换肌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搜经络之风,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泄肺胃之热邪;丹皮、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凉血活血以散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首乌滋阴养血,润肌肤以除疡,白藓皮、蝉蜕、乌蛇善治各种癣疮。
C. 皮肤瘙痒偏方有什么
一、槐花、茜草、丹皮、紫草各20g,银花、蚤休、白鲜皮各15g,甘草10g。
做法:每日1剂,版水煎3次,权前2煎分2次服,第3煎待温后外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瘀透疹。主治全身性皮肤瘙痒症,风热症。
二、制首乌、生龙骨、生牡蛎各20g,龙眼肉、茯神、炒枣仁、当归、秦艽各10g,蝉蜕、胡麻仁各8g,大枣4枚,炙甘草5g。
做法:水煎,每日1剂,2次服。
功效:主治皮肤瘙痒症。三、过敏修复霜
使用方法:①清洁面部(配合中草药抗敏洁面乳使用,更好一些);
②取适量涂抹于面部过敏处,避开眼睛周围、眉毛等;
③轻轻按摩至完全吸收。
D. 皮肤瘙痒老不好中医1个养血解毒方,帮你辨证调理,摆脱瘙痒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人体最大器官的皮肤也逐渐衰老,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皮肤瘙痒是这一类人群的高发病,据统计,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瘙痒性疾病,发生率高达40.7%,该病已成为困扰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而且,这是一种全身性的瘙痒病,患者全身各处均可发病,不同人瘙痒程度不尽相同,但多数人自觉剧烈瘙痒,尤其是夜晚时瘙痒更甚,影响日常的睡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皮肤瘙痒时,自认为是不卫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结果越洗越痒,越痒越抓挠,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这提示着身体 健康 出现问题了。
关于皮肤瘙痒的论述,在祖国医学中有较为详尽的经验积累,《黄帝内经》曰:“虚邪之热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指出体虚感受外邪是导致皮肤瘙痒的重要原因。
而历代医家更有“风盛则痒,无风不作痒”一说,认为瘙痒的发生多与感受风邪有关。曾有学者收集从1988年至2019年关于皮肤瘙痒的中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也发现,在瘙痒致病因素中,以“风”最为多见。
中医认为,风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气之一(其他五种邪气分别为寒、暑、湿、燥、热),风邪具有向上、发散的特点,属于阳邪,而风邪致病,首先伤表卫,客于肌肤则为瘙痒,故此瘙痒性皮肤病的病位也都是在体表。正如《内经》所记载:“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夹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
这是自然界的风邪侵袭人体,停留于人体体表,从而引起的皮肤瘙痒,而风邪容易夹杂其他的邪气,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讲:“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比如风夹寒、湿、热等邪气,导致病因复杂多变,这也是很多患者瘙痒顽固、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除了外风之外,还有内风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中,更与内风的关系密切,而引起皮肤瘙痒的内风常见有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热胜化火,其中,在老年群体中,以肝血亏虚为主。
这一点,在《外科证治全书》中也有记载:“痒风……肝家血虚,燥热生风。”老年人肝血亏虚,一则无以涵养肝体,致肝风内动;二为血不足,以致血不养肤,该证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皮屑较多、全身瘙痒,多在夜间加重,难以忍受,并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诸病源候论》曰:“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指出了在该病中,风与血的关系,因此,在止痒治疗中,多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对于外感风邪所致的瘙痒,主要用疏风止痒法,临床常用如荆芥、防风、白芷、蝉蜕等解表祛风药治疗。而对于内风则以养血平肝熄风为治本。
当归饮子是常用的治疗血虚风燥证所致瘙痒的方剂。该方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中当归为补血圣药,和营养血以治其本,为方中君药。生地、白芍、何首乌集滋阴养血为一体,加益气养血之黄芪,四药为臣,助当归治血之力。荆芥、防风透散开泄,疏风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风止痒之效,川芎行气活血,四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纵观全方,养血滋阴而不留邪,疏风散邪而不伤正,补中有散,标本兼固,对血虚风燥之瘙痒疗效确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气血渐虚,肠胃功能减退,如果出现反复皮肤瘙痒,不建议自行用药,以防用药不慎,损伤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另外,治病的关键在于寻找病因,去除诱因,若迁延难愈,需要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肤瘙痒。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E. 皮肤瘙痒的治疗
如果出现了某些疾病症状,皮肤瘙痒日久不愈,干燥脱屑,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您还可以这样做:
冬季瘙痒,可酌情李斗举服用朱砂安神丸或补心丸。
夏季瘙痒可以疏风消肿,清热除湿、养血润燥等为原则,用消风散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消风散方药组成:蛇床子、五加皮、当归各25克,蝉衣、葛根、钩藤、黄芪各15克,丹皮、升麻、柴胡各10克,木贼草、忍冬藤各20克,车前子(包煎)、茯神、麦冬、天麻销乎各15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姜、枣为引。水煎服2次,每日1剂。
用抗组织胺类药物、镇静安定药。如扑尔敏、赛庚啶、定其敏、异丙嗓、安定、安泰乐等。
用钙剂静脉注射如3%氯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氨茶碱由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滴注量为0.1~0.5克,可保持1~12小时的止痒作用。
选生地、制首乌、麦冬、花粉各15克,桑皮、当归、防风各12克,芦根、鸡血藤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曰1剂。
若老年外阴瘙痒,中医认为为血虚风燥、脾虚湿盛所致,可用苍耳子根叶50克,加水煎汤内服外用,一半内服,一半外洗,每日1剂。
采用苦参30克,白藓皮20克,蛇床子20克,地肤子20克,黄柏15克,川椒15粒,明矾6克,加水至4000毫升,煎40分钟,先用蒸气熏,待药液温度不烫手时,泡洗外阴10分钟,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哪碧,连用2个疗程可治外阴瘙痒。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治疗期间应忌饮酒及辛辣热燥食物。
F. 什么中草药能治皮肤痒
治疗皮肤瘙痒验方: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薏仁30克、黄柏15克、甘草15克。3剂。水煎3次,第一次药液、第三次药液洗瘙痒处,第二次药液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