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
药物性皮炎症状有两大类,一种是局部,还有一种是系统性。药物性皮炎局部产生症状,固定药疹最多见,像口唇上如果产生固定药疹,就是嘴周围一圈红黑红黑表现。如果是生殖器部位,生殖器又红又肿,然后还有疼,最后还有感染迹象,这是局部症状。
药物性皮炎症状全身的就是可以表现为荨麻疹样、猩红热样,还有麻疹样,甚至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还有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就是全身症状首先是瘙痒,然后弥漫对称发生点状或者是片状红斑,伴有瘙痒,这是全身泛发一种中型表现。
还有一种重型药疹,表现就特别严重,伴有全身症状,像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全身大片皮肤没有一处好的,又红又肿又脱皮,同时伴有发冷、发抖、全身不舒服。重症多形红斑也是这样,往往伴有全身发冷、发抖、发热,还有低蛋白血症导致还有肝肾功能损害系统性症状。
⑵ 药物性皮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药物性皮疹也叫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经过注射、口服或其他方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损害,最需要鉴别的是发疹型药疹。临床有用药史、发疹时间及皮疹特点,尤其是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临床可以诊断。常需要鉴别的发疹性疾病有肠道病毒感染、麻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其皮疹为丘疹、斑丘疹、麻疹样、风疹样或猩红热样,这些皮疹与药疹很难鉴别。麻疹的皮肤损害先发生于耳周或耳后、颈两侧、两颊后部及发际,24h内可沿及全面部、颈部、上肢和上胸,继之背部、腹部、大腿发展,到第3日遍及全身。此时面部表现可以逐渐开始消退,消退次序与发展持续相同,伴有发热与卡他症状外,还可见柯氏斑。猩红热样的药疹,外观酷似猩红热,但猩红热患者有草莓状舌、口周苍白圈为其特征,患者出现发热性皮肤损害时需要与传染病相鉴别。
⑶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有怎样的发病症状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内素、链霉容素等药物引起。多数病例是长期用药后发生
⑷ 什么是剥脱性皮炎,严重吗
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累及全身或几乎全身皮肤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内
本病起病突然或者是容逐渐发展, 主要症状为全身皮肤泛发持续性红斑,灼热、皮肤干燥,肿胀,或轻度渗液,红斑发生数天后,继而发生持续性脱屑,出现皮肤皲裂,大片脱落。
中医认为本病为风邪所致,因为病人肌肤热郁,劳则出汗,毛孔张开,风邪乘虚侵袭,化燥伤血,以致血燥凝滞,血不养荣,肌肤失养而脱落。
[治法]:养血调血,化瘀清热
[药方]:生地24 白芍10 当归12 赤芍12 丹皮12 桃仁12 红花9 红藤15 紫草12 蒲公英18 金银花15 白花蛇18 露蜂房20 防风12
至于严重不严重,还是要看程度以及起因的吧:
主要致病因素大致可归纳为四类:药物过敏、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继发于恶性肿瘤及原因不明。药物过敏引起的剥脱性皮炎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该病急性期发病急骤,严重损伤皮肤及粘膜,创面似Ⅱ度烧伤,往往并发感染,继而损伤肝、肾及肺等脏器,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
⑸ 药物过敏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由于药物反应可累及到各个系统和器官,范围广,有全身的亦有局部的。本节只讨论部分典型的药疹和少数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一)变应性药疹这是药疹中种类最多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皮疹表现及转归等,至少可分为10多个亚型,如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结节红斑要、玫瑰糠疹样、紫癜形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等。它们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点: ①有一定潜伏期,一般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再次用同样药物,常在24小时,平均7~8小时内即可发病。最短者仅数分钟,迟者亦不超过72小时; ②多数起病突然,可先有畏寒、不适、发热等前驱症状; ③皮疹发生发展,除固定红斑外,照例呈泛发性和对称性分布; ④常伴轻重不一的全身性反应,轻者可有不明显,重者可头痛、寒战、高热等; ⑤病程有一定自限性,轻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亦不超过一月; ⑥除在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预后严重外,余均较好。以下分别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亚型。 1.固定性红斑(固定疹)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占药疹的22%~44%,本科909例药疹中有318例为本形,占34.98%。常见的致病药物为磺胺类(以长效磺胺占首位)、解热镇痛药、四环素类及镇静水肿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重者斑上有一至数个水疱或大疱。红斑数一至数片不等,分布不对称。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好发于口唇及外生殖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常因磨擦引起糜烂。如复发,通常仍在原处发作,与前一次留下的色素斑完全或部分重叠,且常较前一次扩大、增多。皮损局部可伴瘙痒,皮损广泛者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红斑消退后常留下明日煌紫褐色色素斑,多年不退尽,具有诊断价值。少数不带紫色的水肿性红斑,则消退快,且可不留痕迹。个别病例可伴发多形红斑样、荨麻疹样或麻疹样红斑。 2.猩红热样红斑皮疹发生突然,常伴以寒战、发热(38℃以上)、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开始为大、小片红斑,从面颈、躯干、上肢向下肢发展,24小时即可遍布全身,分布对称,呈水肿性、鲜红色,压之可退色。以后皮疹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个皮肤,酷似猩红热。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而无猩红热的其他表现。皮疹发展至高潮后,红肿渐消,继以大片脱屑,体温之后鳞屑即逐渐变薄变细变少,似糠秕状,皮肤恢复正常,全病程不超过一个月,一般无内脏损害。若皮疹象麻疹,则称玫瑰糠疹形药疹;余类推。 3.重症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syndrome)此系严重的大疱性多形红斑,除皮肤损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等出现严重的粘膜损害,有明显糜、渗出。常伴寒战、高热。亦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及肾脏损害。眼损害可导致失明。罹患该型药疹者儿童多见。但必须指出,本症候群有时并非药物所引起。 4.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这是我们1958年在国内首次见到的一种药疹类型,临床上比较少见,但相当严重。起病急,皮疹于2~3日内遍及全身。初为鲜红或紫红色斑。有时起病时呈多形红斑样,以后增多扩大,融合成棕红色大片。严重者粘膜同时累及,可谓体无完肤。大片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形成很多平行的3~10cm长的皱褶,可以从一处推动到另一处。表皮极细薄,稍擦即破,显示明显的棘层松解现象。全身常伴40℃左右的高热。重者可同时或先后累及胃、肠道、肝、肾、心、脑等脏器。曾见一例因本病死亡患者,其鼻饲管壁上密布脱落的粘膜。病程有一定自限性,皮疹常于2~4周后开始消退。如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某些重要脏器的严重受累,或因处理不当可于2周左右死亡。 血液白细胞总数多在10×109/L(10000/mm3)以上,中性粒细胞约80%,嗜酸闰细胞绝对计数为0或很低。重症死亡病例病理解剖发现: ①表皮显著萎缩,棘层细胞只有1~2层甚至全消失,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真皮充血水肿,有围管小圆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破碎变怀。口腔粘膜病变与皮肤相似。 ②淋巴结肿大,髓质增生,内皮粘膜增生肿大,皮质滤泡萎缩。 ③肝切面黄红相间,可见瘀血,和肝细胞变怀。镜检示脚步上叶中央严重瘀血,残留肝细胞脂变、离解;肝实质与汇管而分界不清,有的肝细胞边界模糊不清,有的坏死溶解而被吸收。 ④肾切面肿胀,包膜外翻。镜检示血管充血,曲管浊肿,皮质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形成的灶性浸润。 ⑤脑灰质神经细胞呈各种变性,枕叶神经细胞呈水样变性、肿胀,间有卫星细胞现象。基底核及小胶质细胞灶样增生。 ⑥心肌有间质性水肿和弥漫性轻度不圆细胞浸润。 大疱性表皮坏松解形药疹与Lyell(1956年)报告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epidermalnecrolysis)有不少相似这处,后者皮损似烫伤样,不一定有大疱,局部疼痛明显,无明显内脏损害,且常复发。但也有人认为二者可能是同一疾病。 (二)其他类型药疹及药物反应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类型较多,兹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全身剥脱性皮炎型是药疹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在未用皮质类固醇年代,其病死率很高。由于引起此型药疹的用药剂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故可能在变应性反应基础上合并有一定的毒性反应。 本型药疹不常见,据我科不完全统计,1949~1958年的909例药疹中占2.53%,1959~1975年418例住院药疹中本型占7.9%。1983~1992年收治的104例重症药疹中本型药疹有23例,占22%。由于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本症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常在20~20日以上;病程长,一般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整个病程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①前驱期,表现为短暂性皮疹,如局限于胸、腹或股部的对称性红斑,自觉瘙痒,或伴发热,此为警告症状,若此时即停药可能避免发病。 ②发疹期,可缓慢地逐渐从面部向下发展,或开始为急性发作,以后路以疹或快或慢地波及全身。在皮疹发作处于高潮时,全身皮肤鲜红肿胀,面部水肿显著,常有溢液结痂,伴畏寒与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肾、心等内脏损害。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一般在15×109~20×109/L(15000~20000/mm3)之间。 ③剥脱期,这是本症的特征性表现。皮疹红肿开始消退,继而呈鱼鳞状至大片形脱屑,鳞屑晨可布满床单、手如戴破手套,足如穿破袜子,并且反复脱落,持续可达一至数月之久。头发、指(趾)甲亦常同时脱落。 ④恢复期,鱼鳞状脱屑变或糠秕状,继而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自应用皮质类固醇后,病程可以显著缩短,预后亦大大改观。 2.短程锑剂皮炎型这是50年代我国采用酒古酸锑钾静脉注射短程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时所见的一种轻型毒性皮炎。其特点为: ①患病率高,一般在30%~40%以上,有的可高达60%~70%; ②潜伏期短,均在开始治疗后2~3日内发病; ③均在锑剂用量达到0.3g后发疹; ④夏季多见; ⑤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颈、手背和手指伸面,偶见于胸腹部,酷似痱子,密集而不融合,炎症反应轻微,自觉微痒或烧灼感,个别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⑥病程具自限性,即使不停药,皮疹亦大多于3~5日内自行消失,伴以糠秕样脱屑; ⑦再治偶有复发。未见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组织化学检查发现皮疹与正常皮肤含锑量无甚差异(均约2.5μg/dl)。组织病理似接触性皮炎,无特异性。 3.乳头状增生型多由于长期服用左碘
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临床表现
本病如因初次用药导致,多在服药后20多天出现。亦可一开始即出现,也可在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表现为全身皮肤潮红、肿胀,伴渗液、结痂,之后出现大量脱落的叶状鳞屑。黏膜也可受累,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本病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合并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蛋白尿、黄疸等。本病病程慢性,有时可长达一个月,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因全身衰竭或激发严重感染而死亡。
⑺ 药物过敏性皮炎的主要类型
药物过敏性皮炎形态多种多样 强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固定型药疹:是最常专见的类型 即每次去年发作都在属讲述原来的部位反复以同一形态发生药物过敏性皮炎 好发于四肢 躯干等部位 口唇 外阴等部位尤为多见 如再服该药 会在原部位出现同样的皮疹 且面积可增大 部位可增多。
②荨麻疹样药疹:发病突然 全身对称性分布 先从面颈部开始不是 以后很会蔓延到四肢及躯干 皮肤瘙痒 刚刚病人感到畏寒和发热。
③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型潜伏期长 初期如麻疹 很久继续发展全身皮肤渐红 肿胀 然后皮肤发生广泛性叶片状脱屑 反复不已 。
④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此型药疹极其严重缺少 发病较急 全身发生大面积水疱 擦破后露出大面积剧烈疼痛的糜烂面 像Ⅱ度烫伤那样露出表皮 如不及时抢救有生命穷人危险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