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皮肤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起源于神经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可见于皮肤、黏膜、软组织、眼睛和脑等部位,以皮肤黑色素瘤最为多见。早期皮肤黑色素瘤可治愈,中晚期皮肤黑色素瘤和非皮肤来源黑色素瘤预后差。
黑色素细胞:是一种树突状细胞,由神经管细胞分化而成,位于真表皮交界处。黑色素细胞伸出突触深入到表皮上层,突触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表皮。黑色素既能影响皮肤的颜色,又能吸收紫外线。当皮肤暴露于日光时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的色素使肤色加深。遗传因素决定黑色素在皮肤细胞内的储存和分布,并决定皮肤对日晒及其他光毒性效应的敏感性。
流行病学
1.年龄:50岁前发病率随年龄逆增,50岁后发病率随人群和性别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2.非西班牙籍白种人常见,发病率:50岁前女>男,50岁后男>女
3.危险因素:黑色素瘤家族史、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非典型痣、多发痣(> 50个)、易受慢性损伤和长期日光暴露的痣、消化道和生殖泌尿道的痣或色素沉着、外伤后迁延不愈的黑斑、老年性雀斑和金色或红色头发、蓝眼、浅肤色人种
4.中国人黑色素瘤特点:发病率低、中晚期患者多、肢端皮肤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比例高、起病常与慢性损伤和炎乖相关
病理分理(4)
1.浅表扩散型黑色素瘤(SSM):70 %
部位:多发生于间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如头颈部、躯干皮肤)
肉眼: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以放射生长为主
镜下:肿瘤细胞分布于皮肤基底膜浅层,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杰样播散。
2.结节型黑色素瘤(NM):垂直生长期的黑色素瘤亚型,侵袭性强,预后差
常见人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60岁以上老人和男性更多见
部位:常见于接受日光照射的部位
肉眼: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偶成息肉样,可出血或形成溃疡
3.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LMM):4%~15%
特点:生长较慢,少见转移,老年人多见,预后较好
镜下:非典型黑色素瘤细胞治真皮表皮交界处呈线状或巢状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导管,伴有严重的日光性损伤和真皮内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浸润
4.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LM):有色人中最常见
特点:侵袭性强,常由水平失长期迅速进入垂直生长期
好发部位:手掌、足掌、甲床(易忽略)
临表
1.起源于良性痣:痣或色素斑增大、隆起、边缘不规则、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
2.转移:淋巴道→远处(远部淋巴结、皮肤、皮下组织、肺、肝、脑、骨等)
3.非皮肤来源者:
①原发部位:眼睛睫状体、虹膜、脉络膜、鼻腔、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黏膜和脑膜
②表现:原发部位肿物,易血行播散,预后差
警惕因素:
①形状不规则,表面隆起;
②边缘呈锯齿状,边界不清;
③颜色改变;
④∮>6mm
⑤病变增大或出现溃病、瘙痒等病变
鉴别诊断:
黑色素瘤需与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皮肤和黏膜黑斑、单纯雀斑/雀斑样黑色素细胞痣、非典型痣、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病变鉴别
一、治疗原则
局限于区域淋巴结范围内的皮肤黑色素瘤(I~III期)——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转移性黑色素瘤——药物治疗为主,手术切除稳定的孤立病灶
二、手术治疗
1.局部扩大切除术
(1)切缘可根据解剖部位、黑色素瘤类型和美容需求调整
(2)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原位癌的外科切缘为0.5cm;
(3)肿瘤厚度≤1.0mm者外科切缘为1.0cm;
(4)肿瘤厚度:1.01~2.0mm者外科切缘为2.0cm;
(5)肿瘤厚度≥2.01mm者外科切缘为2.0cm
2.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与治疗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1)原发肿瘤厚度<0.75mm者无需SLNB;
(2)肿瘤厚度>1mm者需行常规SLNB
(3)介于0.75~1mm之间,若存在原发灶溃疡、有丝分裂指数>1/mm2或合并其他高危因素时需行SLNB
临床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活检(+)——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三、内科治疗
1.局域性皮肤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
(1)II B期和III期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差)——干扰素辅助治疗/定期随访
(2)多个区域淋巴结受累/肿瘤侵犯淋巴结外膜——辅助放疗淋巴引流区,降低局部复发率
2.转移性皮肤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
(1)免疫治疗:延长生存时间,首选靶向免疫检查点的单克隆抗体。特点是单药有效率低,疗效持久。
(2)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
(3)细胞毒性化疗治疗——不延长生存时间
①单药化疗: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紫杉醇类或亚硝脲类;
②以达卡巴嗪、紫杉醇等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③化疗联合干扰素、IL-2等细胞因子的生物化疗
⑵ 我的皮肤点状瘙痒,一会这个点痒,一会那个点痒,但不严重,没有疙瘩,应该是过敏了,可过敏源怎么找呢
是不是皮肤太干了?现在进入秋天了皮肤会出现那样这样的问题 可以涂点润肤产品 ,多吃点水果,多喝点水,注意睡眠
或者是对某种衣物的制作材料作敏 例如有人穿羊毛或者化纤的就痒痒!
还有是不是洗澡的次数太多了?
一,洗澡不可过勤
因为天天换衣,所以很多人现在已习惯每天洗一次或两次澡。但随着夏天的来临,日照强烈,空气干燥,皮肤瘙痒的情况开始困扰这些“每天洗澡族”。他们中很多人甚至认为,皮肤痒是说明个人卫生没做到位,于是,澡就洗得更勤、更彻底,但皮肤的瘙痒程度反而加重了。医学专家提醒人们,洗澡过勤会伤害皮肤,由此导致的皮肤瘙痒是很难避免的。
洗澡过勤致瘙痒
不少人平时很注意个人卫生,但全身经常会感到奇痒难忍,其中以中青年“白领”居多。
其实,对于大多数在卫生条件不是很差的环境工作的人来说,每天洗澡很容易破坏正常的皮肤结构。人的皮肤最外面是角质层,自动脱落的角质层和皮肤汗液混合的皮垢不会很多,每天洗掉这部分,对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洗澡过勤,将角质层伤害,其保护皮肤的作用就会失去,皮肤细胞内的水分更容易蒸发掉,皮肤就会干燥。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燥则生风,生风则痒”,其中“风”在这里是指一种病因,在身体内游走不定,从而导致皮肤瘙痒。
错误习惯加剧瘙痒
很多“每天洗澡族”都有这样的体会,瘙痒经常不合时宜地袭来。比如在开会、开车或会见客户时,突然会感到身体的某个部位奇痒,当时又不便挠,只能忍着,而一旦回到家或只有自己的时候就赶紧挠,总觉得把皮抓破了才痛快,但抓得过重会使皮肤起小疙瘩;也有人习惯用热水烫瘙痒部位,觉得这样才能缓解一些。但这些解痒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会不同程度地对皮肤造成更大的伤害,反而加剧瘙痒程度,并且,容易造成细菌和寄生虫寄居,甚至会引起皮肤发炎、溃烂等其他疾病。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是用浸了凉水的毛巾冷敷来化解瘙痒。
神经性瘙痒
有一些“每天洗澡族”是到了一定的时间或环境下才会觉得某个部位瘙痒难忍。这样的情况一般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比如,一般是在家或一个人的时候才感觉奇痒,因为这时可以随意挠,这种情况被称为皮肤神经官能症,有机会的时候,感觉才会来。医生建议,因心理因素引起瘙痒的人,应注意自我克制,到了痒的时间或环境,要尽量分散注意力,强迫自己不去想。
解误法则:调整洗澡次数和方法
北京中医医院皮研中心主任蔡念宁建议,如果对于某些人来说,天天洗澡的习惯不容易改变的话,就要特别注意洗澡的方法。
一、水温在24℃至29℃为宜。水温过高,皮肤表面的油脂更易破坏,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干燥的程度,给皮肤带来损伤,同时,还会增加心脏负担。
二、洗浴时间不宜过长。盆浴20分钟,淋浴3至5分钟即可,否则,皮肤表面会很容易脱水。
三、如果皮肤不是很油的话,选择中性的浴液和香皂为好,但不必天天用,隔两三天用一次即可,而且在身体上停留时间不宜过长,一定要冲洗干净,否则会伤害皮肤。
四、洗完澡后,要全身涂抹润肤露,可以锁住皮肤表面水分,缓解干燥瘙痒。
五、少吃牛羊肉和葱、蒜等辛辣食品,同时少喝酒、抽烟。
如果你在调整洗澡次数和洗澡方法之后,皮肤干燥瘙痒程度仍然没有缓解的话,最好还是请医生对皮肤进行诊断后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