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皮肤瘙痒老不好中医1个养血解毒方,帮你辨证调理,摆脱瘙痒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人体最大器官的皮肤也逐渐衰老,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皮肤瘙痒是这一类人群的高发病,据统计,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瘙痒性疾病,发生率高达40.7%,该病已成为困扰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而且,这是一种全身性的瘙痒病,患者全身各处均可发病,不同人瘙痒程度不尽相同,但多数人自觉剧烈瘙痒,尤其是夜晚时瘙痒更甚,影响日常的睡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皮肤瘙痒时,自认为是不卫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结果越洗越痒,越痒越抓挠,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这提示着身体 健康 出现问题了。
关于皮肤瘙痒的论述,在祖国医学中有较为详尽的经验积累,《黄帝内经》曰:“虚邪之热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指出体虚感受外邪是导致皮肤瘙痒的重要原因。
而历代医家更有“风盛则痒,无风不作痒”一说,认为瘙痒的发生多与感受风邪有关。曾有学者收集从1988年至2019年关于皮肤瘙痒的中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也发现,在瘙痒致病因素中,以“风”最为多见。
中医认为,风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气之一(其他五种邪气分别为寒、暑、湿、燥、热),风邪具有向上、发散的特点,属于阳邪,而风邪致病,首先伤表卫,客于肌肤则为瘙痒,故此瘙痒性皮肤病的病位也都是在体表。正如《内经》所记载:“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夹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
这是自然界的风邪侵袭人体,停留于人体体表,从而引起的皮肤瘙痒,而风邪容易夹杂其他的邪气,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讲:“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比如风夹寒、湿、热等邪气,导致病因复杂多变,这也是很多患者瘙痒顽固、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除了外风之外,还有内风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中,更与内风的关系密切,而引起皮肤瘙痒的内风常见有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热胜化火,其中,在老年群体中,以肝血亏虚为主。
这一点,在《外科证治全书》中也有记载:“痒风……肝家血虚,燥热生风。”老年人肝血亏虚,一则无以涵养肝体,致肝风内动;二为血不足,以致血不养肤,该证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皮屑较多、全身瘙痒,多在夜间加重,难以忍受,并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诸病源候论》曰:“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指出了在该病中,风与血的关系,因此,在止痒治疗中,多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对于外感风邪所致的瘙痒,主要用疏风止痒法,临床常用如荆芥、防风、白芷、蝉蜕等解表祛风药治疗。而对于内风则以养血平肝熄风为治本。
当归饮子是常用的治疗血虚风燥证所致瘙痒的方剂。该方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中当归为补血圣药,和营养血以治其本,为方中君药。生地、白芍、何首乌集滋阴养血为一体,加益气养血之黄芪,四药为臣,助当归治血之力。荆芥、防风透散开泄,疏风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风止痒之效,川芎行气活血,四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纵观全方,养血滋阴而不留邪,疏风散邪而不伤正,补中有散,标本兼固,对血虚风燥之瘙痒疗效确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气血渐虚,肠胃功能减退,如果出现反复皮肤瘙痒,不建议自行用药,以防用药不慎,损伤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另外,治病的关键在于寻找病因,去除诱因,若迁延难愈,需要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肤瘙痒。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B. 中医体质之特禀体质(过敏体质)
由于先天不足或遗传所造成的特殊体质。
成因:先天禀赋不足、遗传等,或环境、药物因素所致。
形体特征:无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
心理特征:因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
常见表现:药物、花粉食物等,可有过敏症状。 对遗传疾病有先天性、家族性特征;胎传。
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对季节适应能力差,或易引发宿疾。
养生重点:益气固表,扶正祛邪,活血驱风。
重点脏腑:肺﹑脾﹑肝。
《黄帝内经·素问》说:“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
西医里面解读过敏体质:
正常人体内都有一套生理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系统,当外来物质侵入人体时,人体就会通过免疫淋巴细胞可产生免疫球蛋白,将入侵物中和或消化掉。目前全球有22%的人群患有过敏性疾病。
过敏体质,免疫反应灵敏度超出了应有的程度和范围,通常会将一些对人体不会产生伤害的外来物质,视作入侵者并对其进行中和或消化,这样就会伤害到机体的某些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局部甚至全身性的过敏性反应。 过敏体质表现特征
“过敏体质”的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疾病,如有的患湿疹、荨麻疹、有的患过敏性哮喘,过敏反应如花粉过敏、动物皮毛过敏、病原微生物过敏、鱼虾过敏、某些药物过敏、过敏性紫癜、皮疹等。
有的则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可发生药物性皮炎,甚至剥脱性皮炎。但是偶尔对某种已知因素发生高反应性,不能称作“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常见的食物过敏症状
过敏体质饮食方面的宜忌
过敏体质的人应该避免或尽量少吃荞麦、蚕豆、白扁豆、羊肉、牛肉、蛋清、 鹅肉、鲤鱼、虾、蟹、茄子、辣椒、 韭菜、大蒜、香椿、蕨菜等;酒、浓茶、咖啡等食品。
过敏体质的人要少吃或不吃光敏性食物,食物中有一类叫做“光敏性食物”,比如香菜、芹菜、油菜、芥菜、无花果、柠檬等。
吃了这类食物之后,皮肤对日光的敏感性就会大大增强。因此,过敏体质的人要少吃或不吃光敏性食物,以免使本已非常敏感的皮肤再加强对日光刺激的敏感,而加重病情。
药用方法举例
如黄芪、白术、防风、太子参等每次取约5-10克,直接泡水喝。
常见中药治疗:
黄芪 白术 防风 太子参
经络养生治疗:
特禀体质人群易过敏,表现在胃肠道和皮肤上,故在经络养生过程中要体现遵循益气固表,养血消风的原则,在经络选择上以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为主。按摩及敲打经络
生活上要注意:
1、居室宜通风良好。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可防止对尘螨过敏。
2、室内装修后不宜立即入住,应打开窗户,让甲醛等挥发干净后再搬进。
3、春季室外花粉较多时,要减少室外活动时间,可防止对花粉过敏。
4、不宜养宠物,以免对动物毛发过敏。
5、起居应有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
特禀体质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春夏多注意防寒保暖多捂,主张“早睡早起,广步于庭,防范风邪,护卫阳气”,秋冬要尽量减少户外运动及外出旅游,远离过敏源;
注意三暖:头暖、背暖和脚暖。
药物治疗:
对于特禀体质(过敏体质)的调节,推荐了玉屏风散(玉屏风颗粒)一方,“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配伍相得益彰”,
黄芪,用来补气,固表;
白术用来健脾,脾胃之气固,则卫表之气方有生化之源;
防风,祛风,散风,为风中之要药;
三味药组成的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对于抵抗外邪入侵,预防感冒及过敏性疾病的改善,功效明显,主要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以及易患伤风感冒者,也适用于常常自汗(虚汗)的人。
这是一张中医经典方“玉屏风散”转化的成药,可以敛汗固表,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研究表明。玉屏风颗粒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有“中药免疫调节剂”和“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之美称。
【艾灸取穴】
对于特禀体质的人来说,就要注意益气固表、养血消风。
选用艾灸法,可以常灸风门、肺俞、尺泽、曲池、足三里等穴,也可增强肺脏功能,有利于预防过敏。
特禀体质表现很多种大家多多注意下,比如有的人即使不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
有的人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因过敏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寒凉体质,皮肤常一抓就红,与西医所说的过敏体质有些相像。
所以平时就应该注意好,不然每到那个季节就会出现反映,不如提前做好准备,有些属于先天身体缺陷相对就比较难调理。大家注意预防
C. 防皮肤过敏大爆发!巧吃洋葱、薏仁、水梨强肺
春天接近尾声了,碰到换季季节,许多人的皮肤拉警报,出现性肌肤过敏的现象产生,包括几个特征,例如:肌肤紧绷、干燥、泛红、发干、搔痒等。中医认为,应该加强肺部功能,才有助防治皮肤干燥,并且让皮肤头发滋润光泽。建议食用入肺的食物,包括:百合、水梨、牛奶、甘蔗、洋葱、薏仁、白菜、冬瓜、竹笋、山药、菇类、白银耳、筊白笋、白萝卜、高丽菜等。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四个季节,大自然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在运作。皮肤也会随着季节、气温、湿度、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若换季时容易皮肤干燥、敏感等问题的产生,其实是暂时性症状,常见在季节交替时,或处于温度、湿度变化大的环境里,皮肤功能一时失调,出现短暂的敏感现象,但是约一、两个星期就能恢复正常。
换季容易皮肤过敏注意饮食与睡眠
换季最担心出现肌肤敏感,很多皮肤过敏者在换季的时候,容易有肌肤过敏的现象产生,包括:肌肤紧绷、干燥、泛红、发干、瘙痒等。所以患者在换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等方面的调整,注意充足睡眠,以及营养均衡摄取。
邓佳明中医师表示,中医看皮肤干燥的原因有气候变化、年龄增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食过于辛辣或重口味、肺功能较弱、淋浴过久或过热、过分使用清洁剂等,都是导致皮肤干燥的重要因素。此外《黄帝内经》提到「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主要是因为内在脏腑出现了问题,而在外反映出皮肤干燥为主。
防治皮肤干燥宜加强肺部功能
中医理论的「肺主皮毛,司呼吸」,就是加强肺部功能可防治皮肤干燥的主要理论。肺气具有润泽皮毛、固护肌表的作用。而且,肺可调节著皮毛上的汗孔散气和排泄汗液,对皮肤和毛发的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肺主皮毛」就是说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散布全身,从而使人精神饱满、皮肤头发滋润光泽。若肺功能失常,则会出现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脸色没有光泽、头发干枯等。肺开窍于鼻,病也反映出肺气弱、鼻病者,皮肤干燥而没有光泽、面容憔悴无光泽。
可以说肺气足不足直接影响到皮肤和毛发的品质,直接影响到你的容颜。肺养好了,自然面色红润、皮肤细腻、光彩照人;反之,肺不好则会让你面容憔悴、黯淡无光。要注意好好地保养肺气,就可以帮助皮肤活化,使皮肤光亮,才能守住美丽。
而有的是因年纪增长,皮肤干燥现象会愈明显,自我保护能力降低,所以,熟龄肌肤自然比年轻肌肤容易敏感。而熟龄肌肤建议减少化妆,避免造成皮肤负担。皮肤干燥若因换季过了两周仍不适,建议寻求专业医师判断及治疗为佳。
D. 经常心慌,有时疼,皮肤过敏,便秘,脾胃不和,用什么方法处理比较好
其一、揉带脉。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其二、爬山。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谷气通于脾”。请列位看官注意,在繁体字中,山谷的谷写作“谷”,而谷物的谷写作“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医家王冰对此的解释是“谷空虚,脾受纳故”。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良法,同时还能让人的脾通天地之气,山谷之气。这就是我们的古人所说的微言大义,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其三、踮足功。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其四、推腹法。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过此法来解决。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而此三浊正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
所以古人常说“大道至简”,道理想通了,解决问题就容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但那就是所谓的“术”的层面的问题了!
其五、跪膝法。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在此俺就不一一道来了,反正你坚持练一阵子就会知道的了。
其六、捏脊法。
简言之,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
E. 皮肤瘙痒、红肿、脸上起疙瘩…怎么办用一支艾条艾灸来解决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艾小九,在多风的春季,你有没有遇到 皮肤红肿、瘙痒、发炎 ,脸上的小疙瘩不断的时候,是不是和平时被风吹、像虫子爬一样,这里痒一下,那里痒一下。
图片
这时候,家里的长辈就会告诉你要待在家里, 不要出门,不要吹风 。医生也会嘱咐说,多穿点衣服,别让风吹着了。
尤其是 体质弱的人 和 过敏体质的人 ,风一吹,更容易出现这种皮肤问题。比如说我们常见的 荨麻疹 ,它不局限于一个位置,可能一开始只是一两个部位痒,后来就变成了大片大片的痒、全身痒……
图片
其实这就是中了 风 邪 的招!
“风邪”,出自中医理论中的六大外感病邪,分别是 “风、 寒、暑、湿、燥、火” 。
图片
其中,风为六大病邪之首, 《黄帝内经》就记载有:“风为百病之长” 之说!
风邪难治,便是因为与寒、痰、湿、燥、热(火)等病邪联合使人致病。因此,《针灸大成》说: “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达” ,说的就是:调理风邪所致的皮肤病, 除了艾灸,其它办法都难以抵达病灶 。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为何艾灸对风邪之症能有此奇效?
其一 ,是因为艾灸行气通络,温经散寒、益气扶阳、调节机体功能等功效; 其二 ,人体的穴位中有很多是具有祛风、调养气血、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用艾灸调养,对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皮肤病,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从现代医学研究看来,这是由于艾灸能有效调动一切内在的积极因素, 增强机体的防卫抗病能力 。
面对风邪所致的皮肤问题,小九老师推荐艾灸: 阿是穴、血海穴、百虫窝、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
1、阿是穴
根据 中医经络学的“近部选穴”法 ,凡是局部出现疼痛、肿胀、僵硬、条索状突起等异常,说明这里一定存在着“筋脉拘急、气血不通”的情况, 中医便称之为“阿是穴”,又称“不定穴” 。
取穴方法 :阿是穴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输),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直接在瘙痒患处进行艾灸,可祛风止痒!
图片
艾灸方法 :在瘙痒之处温和灸, 每次灸10-15分钟,每天1次 。
2、百虫窝穴
百虫窝 ,经外奇穴,本穴治疗各种因虫邪侵袭之病,有如直捣百虫之窝穴,故名。艾灸百虫窝, 祛风止痒!
祛病疗疾 :荨麻疹,风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
快速取穴 :屈膝,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1寸(大拇指指节宽为1寸), 左右两腿上各一处 。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艾灸方法 :温和灸, 每次灸10-15分钟,每天1次, 左右两腿上都要灸。
3、血海穴
血海穴 ,又名血郄、百虫窠。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为足太阳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发,为脾血归聚之海,并善治血分病证,故名血海。本穴具有 祛风清热、调和气血 之功。
祛病疗疾 :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阴部瘙痒疼痛、气逆腹胀等。
快速取穴 :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膝盖骨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左右两腿上各一处 。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艾灸方法 :温和灸, 每次灸10-15分钟,每天1次, 左右两腿上都要灸。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足三里,健脾益胃!
对应的祛病疗疾有: 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绞痛、膀胱炎、阳痿、遗精、盆腔炎、失眠等。
快速取穴 :坐位屈膝,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圈住髌骨外上缘, 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所指处 即为足三里穴,按压有酸胀感。左右两腿各一处。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艾灸方法 :用艾条在此 温和灸10-15分钟,每天1次 ,左右两腿处穴位均要灸。
5、三阴交穴三阴交穴 ,位于足太阴脾经穴位, 十总穴之一 ,为肝、脾、肾三者经脉交汇处,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活血、调补肝肾的作用。 艾灸三阴交,滋阴清热。
祛病疗疾有 :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失眠,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快速取穴 :位于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四指),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左右两小腿上各一处。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艾灸方法 :温和灸, 每次灸10-15分钟,每天1次, 左右两脚上都要灸。
除了艾灸外,平时也可以 用艾草洗浴 ,艾叶中所含的精油物质,具有绝佳的止痛、收敛、止痒、抗菌等多种作用。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在生活上,也要注意一些细节: 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保持心情愉快,多想快乐的事情,学会自我调节; 多进行 体育 锻炼,增强体质。
图片
最后,即便瘙痒严重,也 切忌去剧烈搔抓 , 也不要用很热的水去洗患部 ,容易导致皮肤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