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血热是不是容易起湿疹该怎么做
湿疹原因主要有3种,环境、饮食及体质。“比如现在是高温湿气重的夏天,容易引发湿邪和热邪;饮食上碰到容易过敏的食物,比如虾蟹类海产、芒果、荔枝、凤梨等,诱发湿疹生长;加上如果你的体质心火旺盛,血热容易留于体内,就会使皮肤瘙痒剧烈。”医生分析,因此,治疗上也要从这3个方面下手。
医生介绍,湿疹是一个总称,包括多种皮肤炎症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但不具有传染性。
湿疹的症状包括皮疹、肿胀、瘙痒、水泡、结痂和脱皮。严重的湿疹可以糜烂和渗出,所以称为“湿疹”。但由于病程长且反复,患者不愿长期使用类固醇,会求助于中医。
从环境、饮食、体质等方面治疗湿疹
医生说:“湿疹是一种顽固性皮肤病,在治疗中要控制环境和饮食,然后配合中医改善体质。”。他介绍了自己的“换肤配方”,由荆芥、防风、连翘、知母、黄芩、地黄、苦参、白术、甘草、藿香组成。(在医生的指导下)
据医生介绍,方剂中的荆芥、防风能抑制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减少皮肤上的渗出物;连翘,记载于《本草纲目》中,是皮肤科的一种特殊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清热解毒等功效止痒。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发现它具有抗菌、抗炎作用,能防止皮肤受到外界感染,具有保肝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皮肤上的渗出物,从而改善湿疹的皮肤瘙痒,可以减少外用药物的使用。
医生说:“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服用两周左右可以明显改善问题。”。中医采用内养法治疗湿疹,对于长期不想使用西药类固醇的患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❷ 皮肤病的
您好!
中医认为造成皮肤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毒素累积太多,导致肝的解毒功能与肾的排毒功能不堪负荷,最后经由皮肤发痒、起疹子、青春痘、烂疮、无名肿毒……等途径,排出体内的毒素。但是如果体内的毒素,长期无法被逐一排除,最后有可能演变成皮肤病中最为严重的干癣。
何谓毒素?毒素的来源可分为体内产生及体外感染。体内产生指的是体内的湿气、火气、热气、痰浊、血热;而体外是指外感六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所致。不过,这些物质用现今的科技仍无法量化,也无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所谓“病从口入”,体内毒素最直接的来源即为饮食,另外,不正常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体内毒素累积。
一、贪吃生冷的食物→蓄积湿气
嗜食冷饮及生冷食物者会导致体内湿气变重,生冷吃多会脾胃虚寒及气虚(体内能量不足),而气虚者代谢变差造成体内毒素更不容易排除。
另外,流汗及小便都是体内排除湿气的一种方式,如果缺少运动而流汗量少、憋尿等种种因素,将导致肾气虚、小便不利。
二、饮食和睡眠不佳→加重火气热气
1.大饱口腹之欲
嗜吃重咸、烧烤、油炸、辣、酒、零食、饼干等,这些食物都属于比较燥热,吃多了会加重体内的火气和热气,而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舌燥、口破、喉咙痛、失眠等。还有经常吃烧烤、油炸食物及喝酒会伤肝,吃太咸会伤肾,一旦肝肾解毒机能变差,体内毒素便代谢不掉。另外,水分摄取不足也会造成体内火气、热气过旺,使得肠道干燥,而引起便秘。
2.无法清心入眠
平日若经常熬夜、晚睡、压力大或者是发脾气,都会使体内产生火气和热气。
三、抽烟及甜腻食物→易生痰浊
1.随时一根烟
抽烟伤肺导致肺气虚,肺气虚比较容易生痰浊,痰浊不容易咳出,积在体内就变成毒素。
2.甜食及大鱼大肉
甜食太过黏腻;大鱼大肉脂肪含量高且太过油腻,所以这些东西吃多了,容易产生痰浊,体内痰浊过多会助长湿、热之气。
四、缺血及血循不良→引起血热
血热主要是由体内缺血及血液循环不良所导致。
1.血虚缺血的人(血虚),代表体内阴液不足,而体内阴液不足就无法濡养皮肤而导致皮肤太过干燥。皮肤太干燥就容易上火,就像树木没有水一样太过干燥就会自燃,这种血虚所导致的火,临床上称之为“虚火”。
2.血液循环不良
血液循环不良(血瘀),代表体内气血不流通。当体内气血不流通,也就比较容易上火。
主要是因为感冒久治不愈所造成。中医把感冒视为人体正气(抵抗力)不足,无法适应气候的转变,而感受其邪气(六邪:风、寒、暑、湿、燥、火)所致。这些外来的邪气,久治不愈或经人误治后,无法排出体外就会变成毒素。
❸ 荨麻疹,和体内湿气有关系吗
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暂时性、局限性和水肿性发疹。出荨麻疹后,通畅来说病情并不严重,很多时候不需特别处理自行可缓解,但是也有情况严重的可导致窒息。荨麻疹的病因比较复杂,对于那些慢性荨麻疹的患者来说,一般不好找出具体引发的原因。体内湿气重有可能也是诱发荨麻疹的一大因素。
总的来说,荨麻疹的出现多数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病症,从而导致机体出现过敏症状。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去接触一些使自己过敏的物质,这样可以减少荨麻疹发生的几率。
❹ 夏季荨麻疹高发,越挠越痒怎么办
一到夏季,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可以穿美美的衣服出门,不再用裹着那么厚了。可是,夏季也是患荨麻疹的多发时节,由于夏天的天气比较潮湿,身体里多余的水份没有通过脾及时运送出去,身体就会出现荨麻疹,其瘙痒难耐常令患者叫苦不堪,极大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荨麻疹产生的原因
1、感染因素
荨麻疹与微生物的感染有一定关系。这些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各种细菌与霉菌。
2、饮食因素
有些食物中经常应用一些化学添加剂,如香精、染料等。长期食用就容易引起变态反应,导致荨麻疹产生。
3、其他因素
荨麻疹的产生尚可由忧虑、紧张等神经精神因素及物理因素所引起。此外慢性肠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肠寄生虫以及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等因素皆是荨麻疹发生的原因。
4、夏天发病因素
一方面就是有可能遭到了一些蚊虫的叮咬,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毒感染或者是寄生虫感染的现象。再者就是骤冷骤热的刺激下,皮肤出现的荨麻疹的现象都是很有可能的。甚至是在这一段时间,荨麻疹患者的情绪出现波动或者是精神高度紧张也是会发作荨麻疹的疾病。季节性荨麻疹患者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就患上了荨麻疹的疾病。因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有很多种引起季节性荨麻疹的原因,而且都可能是我们生活中有时再小心但是也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一些小细节从而就会促发了这种荨麻疹疾病的发作。
荨麻疹症状和治疗方法
1、冷敷,最好事先预防,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荨麻疹的药品、食物、植物或昆虫咬伤的可能,多吃含有丰富维他命的新鲜蔬果或是服用维他命C与B群,或是B群中的B6。或者开瑞坦片,维生素C,磷酸氢钙咀嚼片,外用炉甘石洗剂和无极膏,平时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个人环境卫生。
2、荨麻疹初起皮肤局部发生瘙痒,抓后皮肤潮红,迅即发生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鲜红或白色风团,剧烈瘙痒,此起彼伏,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慢性荨麻疹患者应注意药物因素引起的过敏。在临床中,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荨麻疹,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3、改善过敏体质法。过敏体质是指体内免疫功能有先天性缺陷,人体内的免疫反应会使TH1细胞数量下降,在外来相关的抗原物质(花粉、螨虫、真菌等)进入这样的人体后,连续产生多种细胞激素如IgE的产生增多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促使免疫反应朝向TH2途径形成体液免疫反应,产生一系列有害于机体的反应。过敏体质在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固定于皮肤、黏膜组织中,当再次遇到同样的过敏原,则导致肥大细胞、嗜碱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过敏反应介质,即发生荨麻疹。研究证明:补充益生菌来提高游走全身黏膜性突出细胞的能力,就可以达到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缓解过敏反应改善过敏体质的效果。
益生菌可以定植于肠道黏膜,促进干扰素分泌量,调控T细胞的免疫反应,减少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生成,减少过敏反应相关细胞激素IL-5,改善TH2型免疫反应过度的过敏现象。由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唾液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组成,相比单一菌株,组合菌株更具优势,欣敏康菌株相互协同,改善过敏体质,针对多种过敏问题,并且还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的作用。
4、一般治疗为找出病因并去除之(如食物、感染和药物等因素)。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则应尽力避免各种诱发加重因素。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就是食物过敏。所以,得了荨麻疹的病友必须要忌口,避免荨麻疹再次发作。那么,荨麻疹不能吃什么呢?
1、忌食辛辣鱼腥发物:
在没有发现可能诱因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鱼虾、蟹及剌激性食物。如虾蟹、牡蛎、海蛤、甲鱼、带鱼、鳝鱼、猪头肉、公鸡、牛羊肉、蘑菇、竹笋、香蕈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生风化热,可催生本病产生。辣椒、胡椒、桂皮、洋葱、咖喱、茴香、烟酒等。因这些食品可助热动血,诱发本病发生;有时也可直接成为过敏原,产生变态反应。
2、忌食油炸肥腻食物:
如各种油炸、煎烤、熏腌肉制品、动物内脏、奶油蛋糕、巧克力等,因这些食品易生痰动火或聚湿生热,使湿热内蕴,郁于肌肤而诱发本病。
❺ 皮疹汗疱疹是湿气风邪惹祸!女中医告诉你怎么改善
【张文馨中医师】 原来夏季皮肤痒也和「体质」有关? 夏天到了,闷热的天气流了满身汗,加上时常下雨湿气重,汗出不畅,身体开始长红疹、抓痒甚至长小水疱,皮肤灼热难耐,让心情更加烦躁!多按止痒穴位可以帮助减缓搔痒程度! 以中医的观点来看,皮肤搔痒分成实证和虚证,和「风邪」相关,中医认为风邪会致痒,《医宗金鉴·痈疽辨痒歌》中明确提出:「痒属风」,《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 实证 搔痒多因外来风邪引起 ,如「风热」、「风湿」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春夏季节或夏秋交替季节,风为百病之长,各种病邪易随风,风又常兼杂寒、湿、热邪而侵袭人体,产生各种疾病。风性开泄,风邪在中医观点属于阳邪,易搏于肌表,故搔痒生在头面部,甚至延及全身。风性善行数变,使气血不和则发生皮疹、搔痒,一旦在于体表,或往来穿行于脉络之间,或蠢蠢欲动在皮肤腠理,所以会一下这里痒,一下又那里痒,痒无定处。虚证搔痒多属「血虚生风」,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秋冬季节,血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如果血液亏虚不能濡养全身则会出现全身的病变,表现在皮肤为皮肤干燥搔痒。 看完以上叙述不难发现原来夏季皮肤痒也和体质有关!以下针对夏季皮肤痒常见的体质探讨: 常见的夏季皮肤搔痒体质 (一)风热型皮肤搔痒 特征: 好发于春夏季,通常为突然发生。 症状: 皮肤搔痒呈现全身性分布,红色丘疹、风团块或部分融合成大片,遇热搔痒加重,得冷则减缓,自觉皮肤灼热感。风甚者,四处走窜,全身剧痒:热甚者,皮疹鲜红,肿胀痛痒。伴随发热、微汗或汗出不畅、口渴、舌苔薄黄、脉滑数。 常见于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异位性皮肤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单纯疱疹、药物疹的荨麻疹样型。 治则: 疏风清热,解表止痒 处方: 荆防汤合银翘散、消风散加减,或选用荆芥、防风、僵蚕、金银花、连翘、蝉蜕、牛蒡子、牡丹皮、生地、薄荷、黄芩等药材。【张文馨中医师】 原来夏季皮肤痒也和「体质」有关? 夏天到了,闷热的天气流了满身汗,加上时常下雨湿气重,汗出不畅,身体开始长红疹、抓痒甚至长小水疱,皮肤灼热难耐,让心情更加烦躁!多按止痒穴位可以帮助减缓搔痒程度! 以中医的观点来看,皮肤搔痒分成实证和虚证,和「风邪」相关,中医认为风邪会致痒,《医宗金鉴·痈疽辨痒歌》中明确提出:「痒属风」,《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 实证 搔痒多因外来风邪引起 ,如「风热」、「风湿」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春夏季节或夏秋交替季节,风为百病之长,各种病邪易随风,风又常兼杂寒、湿、热邪而侵袭人体,产生各种疾病。风性开泄,风邪在中医观点属于阳邪,易搏于肌表,故搔痒生在头面部,甚至延及全身。风性善行数变,使气血不和则发生皮疹、搔痒,一旦在于体表,或往来穿行于脉络之间,或蠢蠢欲动在皮肤腠理,所以会一下这里痒,一下又那里痒,痒无定处。虚证搔痒多属「血虚生风」,此类型的皮肤痒常发生在秋冬季节,血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如果血液亏虚不能濡养全身则会出现全身的病变,表现在皮肤为皮肤干燥搔痒。 看完以上叙述不难发现原来夏季皮肤痒也和体质有关!以下针对夏季皮肤痒常见的体质探讨: 常见的夏季皮肤搔痒体质 (一)风热型皮肤搔痒 特征: 好发于春夏季,通常为突然发生。 症状: 皮肤搔痒呈现全身性分布,红色丘疹、风团块或部分融合成大片,遇热搔痒加重,得冷则减缓,自觉皮肤灼热感。风甚者,四处走窜,全身剧痒:热甚者,皮疹鲜红,肿胀痛痒。伴随发热、微汗或汗出不畅、口渴、舌苔薄黄、脉滑数。 常见于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异位性皮肤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单纯疱疹、药物疹的荨麻疹样型。 治则: 疏风清热,解表止痒 处方: 荆防汤合银翘散、消风散加减,或选用荆芥、防风、僵蚕、金银花、连翘、蝉蜕、牛蒡子、牡丹皮、生地、薄荷、黄芩等药材。 (二)血热型皮肤搔痒 特征: 好发于夏季,多发生于青壮年人,血热皮肤搔痒多因心情烦躁,或过食辛辣烤炸之物导致血热风生。青壮年血气方刚者多患之,因为夏季阳气正旺,外热与内热相合,导致皮肤搔痒更严重。 症状: 皮肤搔痒,摸起来灼热,搔破呈条状血痕或渗血水,或出现紫斑,夏重冬轻或遇热尤甚,遇冷则症状缓解,也可能受情绪波动影响。伴随口干舌燥喜冷饮、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脉象弦数或滑数,舌红或舌尖红,苔薄黄。 常见于药物疹的固定性红斑型、过敏性紫癜(类过敏性紫斑)、寻常型银屑病的进行期。 治则: 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处方: 加味逍遥散合止痒熄风汤、地芍凉血汤加减,或选用牡丹皮、栀子、生地、赤芍、玄参、丹参,蝉蜕、白蒺藜、白藓皮、连翘、麦冬、生甘草等药材。 (三)风湿型皮肤搔痒 特征: 好发于湿气重的长夏季节,或夏秋交替之际,多见于青壮年。多因过食肥甘厚味与辛辣烤炸,常吃冰冷食品,使体内蕴藏湿气,再复感风邪,则风湿相搏为患,风盛则痒,故搔抓不止:湿盛则起水疱。 症状: 皮肤搔痒,搔抓后起水疱、丘疹,渗出液多使皮肤变为糜烂。伴随四肢困倦,容易胀气,食欲不振,大便稀软或黏滞不畅,女生白带多,经前易水肿,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常见于慢性顽固搔痒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汗疱疹、神经性皮炎。 治则: 健脾利湿,疏风止痒 处方: 荆防败毒散、祛风胜湿汤加减,或选用荆芥、防风、羌活、薏苡仁、陈皮、茯苓、金银花、威灵仙、苦参 、白藓皮、土茯苓、黄柏、生甘草等药材。 皮肤痒最应该「拒绝」的食物! 1.忌食高油脂及烧烤油炸、辛辣 *** 性食物,少喝咖啡、含酒精饮料以及带壳海鲜。 2.少吃发物(尤其是皮肤湿疹、荨麻疹或严重的痘痘粉刺):凤梨、芒果、竹笋、虾蟹、酒、鹅肉、羊肉、猪头皮、胡椒。凤梨芒果虽美味,但皮肤搔痒严重的人可要忌口喔! 到底什么是「发物」呀? 「发物」一词在民间流传已久,老祖宗认为 多食发物会诱发新病或令旧疾复发 。其实发物也属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适量食用,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过量食用,对一些特殊体质或有皮肤疾病的人来说,可能诱发不适,如加重荨麻疹或湿疹…。 从现代医学角度,发物多含有异物蛋白质,被人体摄入后较易被免 疫系统攻击;或含组织胺诱发过敏反应,使皮肤病加重。 每个人的「发物」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异位性皮肤炎患者会对鸡蛋过敏,这类的人可经由抽血检查有免疫球蛋白(IgE)确定对蛋过敏,才须避开奶蛋类制品,所以 体质较特殊的朋友们应当注意自己在日常饮食中容易对哪些食物过敏,尽量避开。 多吃「滋阴养血」食物及药材,帮助皮肤筑一道防护罩 1.蔬菜类: 菠菜、红凤菜、韭菜、黑木耳、胡萝卜、番茄、马铃薯、香菇、茄子 2.水果: 樱桃、葡萄、苹果、番茄,如草莓、蓝莓、覆盆子、桑椹、桑椹、黑醋栗、蔓越莓…。 3.动物性蛋白质、胶质黏液及铁质: 海参、鸡蛋、牛肉、牛筋、猪脚筋、鸡爪、猪肝、乌骨鸡、鱼肉鱼皮、海蜇皮、蛤蜊、蚵仔 (若胆固醇偏高者不宜过量食用!) 4.藻类: 海带、紫菜含有丰富的碘、铁及维生素B12,是养血润肌的重要营养素。 5.油脂类: 黑芝麻、核桃(一天坚果类约吃15g,不宜过多,否则热量过高肥胖上门!) 哪些中药材具有「滋阴养血」的效果? 阿胶、熟地、当归、黑芝麻、何首乌、枸杞子、桑椹子、山药、山茱萸、百合、女贞子、丹参、红枣 皮肤痒的日常保健 1.避免过度清洗身体 过度清洗,反而会使皮肤更干燥而恶化,洗澡水不要太热,少用肥皂或有香料的沐浴清洁用品,多用清水清洗身体,沐浴乳用在局部重点部位,其余带过即可,免得将皮表上的保护性油脂全部洗掉,而诱发搔痒。 2.适当的使用保湿乳液 维持皮肤的保护屏障,减少角质层的水份及皮脂散失,平时可选用温和的保湿乳液擦身体,要选择不含香料、防腐剂、抑菌剂的产品,以免 *** 皮肤导致皮肤痒加重。 3.选用透气、吸汗、宽松的衣物 宜穿着柔软吸汗的棉质衣物。如果流汗后后最好马上更换衣物。避免粗糙、太紧或羊毛、兔毛材质的衣物,容易摩擦或 *** 皮肤导致恶化, 4.避免大量流汗 因为汗水郁积在皮肤上易 *** 发痒,导致皮肤炎恶化,尤其在夏天或运动完容易发生,所以大量流汗后,最好赶快用清水冲洗掉,或是以湿毛巾擦拭,再换上干爽的衣物。 5.避免搔抓过度感染 尽量不要用指甲搔痒,因为抓破皮后易引起细菌感染甚至化脓,建议您可用手轻拍止痒,或者用冷毛巾湿敷减轻痒感;若天气闷热引起则可开空调以降低燥热感。 6.放松心情,避免烦怒引起搔痒加重 *** 方式&时机: 以大拇指深层按压,一次按压5秒,一个穴位各按20下,早晚至少各一次 血海穴 【位置】采坐姿找穴,屈膝90度,膝盖骨内侧边缘上方三指幅并拢宽度按压凹陷处。 【位置】屈肘时,手肘横纹端骨边凹陷处。 澄观中医诊所副院长、中医妇科医学会专科医师;各大媒体报章杂志、广电专访医师;各大企业、机构养生专题讲师:联发科、台湾微软、联咏科技等;健康美容顾问:韩国「后 汉方精品保养」活动讲师等。著作:《变身超吸睛自然系美女》、《你没有理由瘦不下来──女中医才知道的瘦身方》等。 美丽馨情 张文馨医师的汉方美人书、 张文馨医师粉丝团
❻ 为什么一到冬天一出汗就会浑身发痒
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当有皮肤瘙痒而无其它水疱、丘疹等原发皮疹时,医学上称为瘙痒病。它的发病原因很多,如神经衰弱、内分泌混乱、糖尿病、肝脏病等都可引起。
冬季瘙痒病多见于四十岁以上的成年人,下肢臀部尤为严重。这些人皮脂腺功能减弱,皮肤干燥。到了冬季,洗澡所花时间长,使用的肥皂多,皮肤更加干燥。随着气温降低,瘙痒就开始了。
冷是瘙痒的前导,热却是瘙痒发生的诱因。由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用热水烫洗,躺入被窝,就开始痒了。不免搔抓一下,却往往是愈痒愈搔,愈搔愈痒。这是因为搔抓会损伤皮肤,加强皮肤
的反应性,导致出血,留下色素沉着和皮肤苔藓样硬化,使疾病久久不能治愈。
因此,对于已发生冬天瘙痒病的患者,应注意不饮酒类,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品,不要用搔抓、摩擦和热水烫洗等方法来止痒。感觉有些瘙痒时,在局部涂抹一些有止痒作用的乳剂或霜剂,不要去搔抓、烫洗,缓解症状,使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皮肤瘙痒是指自觉皮肤瘙痒的症状。多因风邪外袭,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等所致。常见于各种皮肤疾病,以及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经前隐疹、妊娠风疹、阴痒等病。
答案补充
瘙痒的原因有很多
1.首先排除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如糖尿病、肝胆疾病、血液病等。
2.冬季皮肤干燥,特别是老年人易引起瘙痒.
3.是否对粉尘、尘螨、毛织物等过敏.
4.是否近期食用海产品、酒等.
治疗可采用抗组胺类的药物。
预防1.不要用过热的水、肥皂洗浴。
2.不要瘙抓患处.
3.穿纯棉织物,保持被褥的柔软清洁.
4.生活要有规律,禁烟、酒、辛辣食物。
答案补充
事前的预防往往比事后的治疗要有效的多,也就是说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皮肤问题的出现。而预防皮肤干痒症出现最关键的就是要维持皮肤滋润,并减少角质层的水份及油脂散失,保护皮脂功能
一)洗澡时应选用温和的最好是偏弱酸性的沐浴乳,避免使用清洁力过强的碱性香皂
二)洗澡后趁皮肤还未全干时立刻涂抹上滋润的身体乳液,尤其是四肢等特别干燥的部位
三)白天应当注意防晒
四)为了避免室内空气干燥而引起的皮肤水分的蒸发,应当设法提高室内湿度,通常湿度保持在50度左右会比较合适
五)贴身衣服应选择宽松的棉质品,最好是吸汗透气的
六)注意休息及适当的心理压力调节
❼ 血清病性荨麻疹
引起这种病变的最常见原因是注射异体血清或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血专清等)疫苗、属生物制剂以及药物(最常见的药物是呋喃唑酮和青霉素),这时一种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的变态反应。患者通常在用药之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等四联征,并伴有明显的乏力、不适等全身症状。特征性皮疹表现为大片水肿型红斑与风团,相互融合成片,自觉瘙痒或烧灼感。如不采取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累及肾脏或心脏。
❽ 皮肤瘙痒中医十大治法(转载)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藓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藓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澡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风邪客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治以滋阴润燥,凉血和营。
方用当归饮汤加减。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生地、何首乌滋阴润燥;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有疹加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使阴血旺盛,瘙痒自除。
七、温通经脉止痒法:
肾阳虚气化无力,脾阳虚运化失调,复感风寒湿之邪,客于肌肤,阻滞脉络,外不透达,内不宣畅。身微痒起白色大块风团疹,遇冷则甚,四肢不温,舌淡嫩,脉细数。形成寒湿??风。即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水肿性荨麻疹。巢元方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痒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则痒痛”。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细辛温经通脉,散表里之邪;当归、白芍补血养营;甘草、大枣甘温益脾气;荆芥、防风驱血中之风;白蔻温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湿。
脉络通畅,气血充盛,风寒湿邪得除,痒疹消失。
八、清热解毒止痒法:
因蚊、蚤、蜘蛛、毒虫等叮咬皮肤,毒邪内侵。《外科正宗》曰:“恶虫乃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虫叮咬释毒,侵结于皮络,郁久发热,搔之起红润硬块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发热汗出更重,痛痒交加,舌红脉数。
此属毒热结于皮络,治以清热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防风、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痒止痒;大黄、黄芩泄热解毒,使热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风除湿解毒止痒法:
巢元方说:“湿癣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其里亦有虫”。因血热湿盛,复感风邪,风与湿相合结于阳络,郁久风胜,则化为虫,发生对称性痒疹,如两肘、腋、腘窝等处。痛痒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渐扩大面积,而成湿癣,舌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除湿,搜风解毒。
方用湿癣解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搜风通络,以解风毒;黄柏、黄芩、银花、连翘泄热以清热毒;白藓皮、海桐皮、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络燥湿杀虫以解湿毒。
久服湿癣自愈。
十、搜风解毒活血止痒法:
风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化毒为虫,皮肤作痒,发生块疹成片,硬如牛领名曰牛皮癣。厚而干枯,色白而痒,搔起白屑,逐渐蔓延全身,舌红而干,脉洪数。乃风热血燥,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之干癣证。《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廓,皮肤索痒……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
治以搜风清热解毒活血。
方用宣风换肌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搜经络之风,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泄肺胃之热邪;丹皮、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凉血活血以散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首乌滋阴养血,润肌肤以除疡,白藓皮、蝉蜕、乌蛇善治各种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