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身上过敏,一抓就起肿块怎么办
1、是过敏了。这是急性荨麻疹。起病急,皮肤突然发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或散在,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皮疹可呈橘皮样。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而渐消失。风团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的风团此起彼伏,不断发生。2、处理:(1)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或盐酸咪唑斯汀片),1片,每天1次(早上服);扑尔敏片,2片,每天1次(晚上服);连续服药7-10天;(2)局部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软膏或皮炎平软膏或卤米松乳膏,每天3次;(3)治疗期间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和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鱼、虾等)。
⑵ 身上出现「成片红色肿块」,而且越抓越痒!医生教你马上这样做…...!
身上莫名地出现成片红色肿块,还很痒,时发时退的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多半就是荨麻疹了。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具体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
常见病因
食物:以海鲜(鱼、虾)、奶制品、蛋类最为常见,以及加入食品的防腐剂、色素也可能引起荨麻疹;
吸入物:花粉、羽毛、木屑、化妆品、灰尘和其它经空气传播的过敏原。
还包括感染、精神、情绪异常、物理因素(日光、热、冷等)以及遗传性过敏等。
了解这些常见的易诱发荨麻疹的过敏原,在生活中就要避而远之。
药物治疗
内服:一般多选用有抗组胺作用,又有镇静效果的药物来控制病情,如扑尔敏、氯雷他定等常见药物,同时服用维生素C。
注:用药必须严格根据医生嘱咐,坚持并按时用药。服药后无明显效果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尽早去医院皮肤科进行诊治。
外用:涂抹有消炎、止痒作用的药物或是洗剂,常见的如炉甘石洗剂、复方明矾洗剂。
注:若发生了皮肤感染,应先控制感染为宜。
小提醒:患者在对慢性荨麻疹进行治疗时,一定要积极寻找可能病因。
每个人身体机能不同,具体情况应根据过往病史及自身身体状况和必要的相关检查再明确诊断,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诱发性 *** 。
饮食禁忌
俗话说「病从口入」,吃进去的东西一定要格外小心,特别是荨麻疹这类易过敏患者。
清淡饮食,忌辛辣、 *** 已是老生常谈,切记远离易致过敏食物(如海鲜、蛋类和奶类),最好是记录饮食,通过生活饮食日记进行自我调整,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习惯。
不要抓挠
荨麻疹的发生常伴有瘙痒无度,多数人难以抵抗皮肤瘙痒折磨,惯性地用手去抓,以为可以得到暂时缓解。或许你还不知道,这个动作不但没法止痒,反而会越抓越痒
因为抓挠会使局部皮肤升温,助长了体内血液释放出更多的组胺(荨麻疹过敏原),从而加重病情。
切勿热水热敷
患者有时会采用热敷止痒,虽然热可以使局部得到缓解,殊不知这其实也是一种 *** 。
因为热会使血管紧张,释放出更多的过敏原。同理,温泉泡澡或是保温过度都很有可能引发荨麻疹。
当皮肤犯痒的时候一定要忍住,禁止抓挠行为,也不要用热水热敷 *** 皮肤!
可是又有人说痒起来很痛苦,不管它,真的受不了,没有别的办法吗?
其实,局部皮炎处可以用温水或过氧化氢、醋酸铝溶液清洗,可外涂炉甘石剂,仍然不能止痒时,再涂抹碘伏止痒,不仅能起到消毒的作用,也能有效止痒。
最后小健想说,对付荨麻疹这种顽固皮肤病,患者应该要有战胜疾病的决心,不要病急乱投医。
先针对病史了解个人情况,找到最易引发过敏的可能,同时用最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温馨提示:我们致力于为您的生活提供健康指导,但并不能替代医生之诊断治疗,如您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本教材来源于网路仅供参考。
真的很重要!太可怕了,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人知道吧!
⑶ 身上不定期出现几处包块(不规则圆形)痒
你好,可能是荨麻疹。临床上传统荨麻疹治疗方法有:
1.药物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热性荨麻早闭疹,顽固性荨麻疹这三种使用的药物有区分。
2.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急性严重或顽固的病例,如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等可用此法。便此种方法一般不宜长期应用。
3.抗生陆搭裂素:由感染引起者可选用适当的抗枝渗生素,尤其对胃肠道有明显或隐伏性感染而引起的荨麻疹。
4.拟交感神经药:此种荨麻疹治疗方法主要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
5.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P、钙剂。常与抗组胺药同用。
6.组胺球蛋白:是促使体内产生抗组胺抗体的药物,对慢性荨麻疹尤其对机械性和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好。
⑷ 皮肤起红肿块,中间有水泡,发痒,是皮肤过敏吗擦皮炎平是否有用
病情复分析:
你好,考虑是荨麻疹制的表现,是一种皮肤过敏性疾病。建议去医院皮肤科检查下,如果确定为荨麻疹,治疗上可以口服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啶等,必要时去医院注射钙及糖皮质激素等。饮食上注意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过敏食物如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等。
指导意见:
同时要劳逸结合、注意锻炼,特别是多做户外活动,保持充足睡眠与休息,并注意适量补钙与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苹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