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过敏知识 » 皮肤痒的中医辫证治疗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肤痒的中医辫证治疗

发布时间: 2023-07-11 23:25:41

『壹』 皮肤瘙痒症的中药疗法是什么

(1)血虚风燥型

治法: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方药:用止痒合剂加减。年老体弱者可重用回党参、黄芪答;顽固不愈、瘙痒较重者加全蝎;舌质红,心烦失眠者加莲子心、栀子、连翘。

(2)风湿蕴阻型

治法:祛风利湿,养血润肤。

方药:全虫方、四物汤合方加减。

单方成药:血虚风燥型可内服润肤丸。风湿蕴阻型之病程短、风热盛者可用防风通圣丸,病程长,病情顽固者可用秦艽丸、除湿丸交替服用。

局部治疗:外用止痒药膏、普榆膏或癣证熏药卷等。

『贰』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要以“望”、“闻”、“问”、“切”四诊参合进行准确辨证,然后对症下药。在辨证中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各种不同形态的皮肤损害,灵活的运用各种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分为内治和外治,本文介绍一些皮肤病的中医内治方法。

1.疏风散寒法:主要用于风寒侵入人体,郁结在皮肤腠理之间导致的皮肤病变,多见于急性的皮肤病,如寒性荨麻疹、冬天皮肤瘙痒症、遇冷复发的过敏体质。

2.疏风清热法:用于外感风热之邪客于皮肤导致的皮肤病变,也是多见于急性皮肤病,如热性荨麻疹、玫瑰糠疹。

风寒和风热导致的皮肤病,可以是与感冒的症状同时出现的,也可能是感冒之后才出现的皮肤病,还有可能是没有发生感冒症状,外邪潜入身体隐藏着,等时机成熟了才爆发出皮肤病。

3.清热利湿法:用于外感湿热,如:常居潮湿地,或沾染了雨露雾气等湿邪。也可以用于湿热内蕴,自己体内生出的湿邪,以及湿热下注导致的皮肤性病,如:脓疱疮、湿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等。

4.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壅滞所致的皮肤病,如疖、痈、软下疳、梅毒、带状疱疹等等热毒盛的皮肤病。

5.清热凉血法:用于血热蕴毒,或是热入血分导致的皮肤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红皮病、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很多皮肤病患者都需在清热的基础上加上利湿、解毒、凉血这些方法,几乎都是结合一起使用的。以红斑、脓疱、糜烂、渗出等皮损症状多清热之法。

6.温阳散寒法:适合用于阴寒之邪进入肌表,或是脾胃虚寒导致的皮肤病变。但是这两种情况不一样,外界阴寒邪侵表的大多是在经络肌肉皮肤,如冻疮,局部皮肤苍白、紫绀、潮红等颜色交替表化,治法以:温经散寒。脾胃虚寒导致的皮肤病如,寒性荨麻疹、白癜风、吃冷的就过敏人群、治法以:温中散寒。

7.温补肾阳法:用于肾阳不足导致的皮肤病。患者伴有畏寒怕冷,穿再多的衣服也冷的现象,腰背、手脚长年冰凉。如,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

8.补肝益肾法: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癜风、银屑病,红皮病、硬皮病。

凡是顽固的疑难皮肤病,都是多个脏腑一起发生了病变,并非治疗单一脏腑,在治疗的时候大多都是数个脏腑一起治,几种治疗大法合为一体。

9.益气补血法:用于病人久耗伤、素体气血不足的皮肤病。如慢性皮肤病、老年瘙痒症。以及皮肤干燥、脱屑、皲裂等症状

10.养血润燥法:用于血虚风燥或阴虚血燥所导致的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皮肤干燥、脱屑、皲裂等症状。

益气补血,养血润燥这两种方法在临床时候也是经常融合一起的,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治疗效果,来缩短治疗过程。

11.疏肝理气法: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皮肤病,如黄褐斑、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 患有顽固性皮肤病的患者,一般都要结合此法治疗,散开内心抑郁,才能彻底治疗疾病。

12.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湿阻所致的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

13.搜风止痒法:用于风邪郁久,伏于经络肌肉,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荨麻症、过敏体质、老年皮肤瘙痒症。

14.活血化瘀法: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皮肤病,如盘状红斑狼疮、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等。大多皮肤病患者皆有夹瘀的现象,中医在治疗皮肤病的时候,此法用的较广。

『叁』 皮肤瘙痒老不好中医1个养血解毒方,帮你辨证调理,摆脱瘙痒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人体最大器官的皮肤也逐渐衰老,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皮肤瘙痒是这一类人群的高发病,据统计,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瘙痒性疾病,发生率高达40.7%,该病已成为困扰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而且,这是一种全身性的瘙痒病,患者全身各处均可发病,不同人瘙痒程度不尽相同,但多数人自觉剧烈瘙痒,尤其是夜晚时瘙痒更甚,影响日常的睡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皮肤瘙痒时,自认为是不卫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结果越洗越痒,越痒越抓挠,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这提示着身体 健康 出现问题了。

关于皮肤瘙痒的论述,在祖国医学中有较为详尽的经验积累,《黄帝内经》曰:“虚邪之热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指出体虚感受外邪是导致皮肤瘙痒的重要原因。

而历代医家更有“风盛则痒,无风不作痒”一说,认为瘙痒的发生多与感受风邪有关。曾有学者收集从1988年至2019年关于皮肤瘙痒的中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也发现,在瘙痒致病因素中,以“风”最为多见。

中医认为,风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气之一(其他五种邪气分别为寒、暑、湿、燥、热),风邪具有向上、发散的特点,属于阳邪,而风邪致病,首先伤表卫,客于肌肤则为瘙痒,故此瘙痒性皮肤病的病位也都是在体表。正如《内经》所记载:“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夹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

这是自然界的风邪侵袭人体,停留于人体体表,从而引起的皮肤瘙痒,而风邪容易夹杂其他的邪气,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讲:“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比如风夹寒、湿、热等邪气,导致病因复杂多变,这也是很多患者瘙痒顽固、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除了外风之外,还有内风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中,更与内风的关系密切,而引起皮肤瘙痒的内风常见有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热胜化火,其中,在老年群体中,以肝血亏虚为主。

这一点,在《外科证治全书》中也有记载:“痒风……肝家血虚,燥热生风。”老年人肝血亏虚,一则无以涵养肝体,致肝风内动;二为血不足,以致血不养肤,该证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皮屑较多、全身瘙痒,多在夜间加重,难以忍受,并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诸病源候论》曰:“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指出了在该病中,风与血的关系,因此,在止痒治疗中,多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对于外感风邪所致的瘙痒,主要用疏风止痒法,临床常用如荆芥、防风、白芷、蝉蜕等解表祛风药治疗。而对于内风则以养血平肝熄风为治本。

当归饮子是常用的治疗血虚风燥证所致瘙痒的方剂。该方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中当归为补血圣药,和营养血以治其本,为方中君药。生地、白芍、何首乌集滋阴养血为一体,加益气养血之黄芪,四药为臣,助当归治血之力。荆芥、防风透散开泄,疏风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风止痒之效,川芎行气活血,四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纵观全方,养血滋阴而不留邪,疏风散邪而不伤正,补中有散,标本兼固,对血虚风燥之瘙痒疗效确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气血渐虚,肠胃功能减退,如果出现反复皮肤瘙痒,不建议自行用药,以防用药不慎,损伤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另外,治病的关键在于寻找病因,去除诱因,若迁延难愈,需要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肤瘙痒。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肆』 中医如何看皮肤瘙痒症

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痒风”相类似。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述:“遍身瘙痒版,并无疮疥,权搔之不止”。说明本病为单以瘙痒为主,无原发皮疹的疾病。又如《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记载:“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外阴瘙痒症:中医称谓阴痒。如《诸病源候论》阴痒候记载:“妇人阴痒是虫食所为其虫作势,微则痒,重者痛”。

肛门瘙痒症:中医称谓谷道痒。如《诸病源候论》谷道痒候记载:

“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蛲虫状极细微,形如今之蜗虫状也”。又如《外科证治全书》肛门作痒记载:“肛门作痒或兼赤肿微痛者,虫蚀也。

『伍』 中医是怎样来治疗皮肤瘙痒的

1.血虚风燥主证:皮肤干燥、脱屑,秋末冬初发病。瘙痒昼轻夜重,心烦难寐,手足心热。皮损干燥、抓痕、血痂。病程较久,情绪波动可加重瘙痒。舌淡苔薄,脉弦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选方:养血润肤饮加减(《外科证治全书》)。
药物:生熟地各10g、当归10g、黄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乌10g、白蒺藜10g、防风8g、苦参15g、荆芥8g。
加减:心烦急躁,难以入睡者加丹皮、栀子、竹叶、莲子心;大便燥结加火麻仁、郁李仁、莱菔子;瘙痒难忍加乌梢蛇、蝉蜕。
2.风湿蕴阻主证:皮损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继发感染或苔藓样变。舌体胖,舌质暗,苔白或腻,脉缓。
治法:祛风除湿,润肤止痒。
选方:全虫方加减(《赵炳南经验方》)。
药物:全虫3g、皂刺10g、猪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壳10g、苦参10g、荆芥8g、蝉蜕5g、咸灵仙10g。
加减:皮肤抓后渗液,胃纳呆滞者加法夏、陈皮、茯苓;四肢酸软,疲乏无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风邪外袭主证:皮肤瘙痒,抓痕明显。风寒痒风则遇寒痒剧,得热减轻,或感恶寒,苔薄白,脉浮紧;风热痒风则遇热痒剧,稍凉减轻,或有身热,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邪为主。
选方: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桂枝10g后下、芍药10g、生姜5片、炙甘草5g、大枣5个、羌活10g、由蒺藜12g、荆芥穗8g。
加减:恶寒发热重,加麻黄、防风;热重不恶寒,加生石膏、黄芩、蒲公英、栀子等。
中医特效治疗
目前治疗多以外用烊速消为主,烊速消为纯中药制剂,独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纯中药配方研制而成的特效产品,每次取烊速消适量直接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使乳霜吸收,使用更方便,成分更安全,效果更显著。如还有相关问题请咨询皮肤病专家,祝您早日康复。

『陆』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皮肤瘙痒症是指皮肤没有原发性的损害,只是有瘙痒的自觉症状出现。瘙痒位置并不固定,痒感程度与瘙痒的持续时间也不固定。主要表现为局部瘙痒明显,经过挠抓之后可留下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甚至苔癣样变、湿疹样变、脓皮病等。由于长期瘙痒影响睡眠,可伴有头晕、食欲不振、抑郁等症。

此病与中医学中“痒风”、“风瘙”等症状类似。清代《外科大成》记载:“风盛则痒,盖风为火之标也,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又当凉血润燥。”中医学认为,该病乃风热血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或血虚肝旺以至生风生燥,使肌肤失养所致。中医学上常辩证分为风热侵袭、血虚肝旺、风寒袭表、湿热下注等证型,可分别予以疏风清热、温经散寒、滋阴养血、清热利湿等治疗方法。其中饮食调理和精神调节对促进病情的恢复和减少复发均有作用。

风寒外袭的患者瘙痒常见于腿部和背部,多发于冬季,或是睡觉前脱衣服皮肤温度突然下降也易发作。皮肤干燥,有细薄鳞屑,发作时皮肤有紧绷感,遇冷风则加重,一般无抓痕、结痂等现象。患者可有发热、头痛、恶寒的感冒症状,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治宜: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按正常感冒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风热血热类的患者症见瘙痒剧烈,抓破后溢血结痂,遇到瘙痒加重,遇冷瘙痒减轻,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数。治宜:清营凉血,疏散风热。

湿热内蕴的患者大多属于局部瘙痒,多发于阴部、臀部、会阴穴周围。瘙痒剧烈,难以控制,引起过度的搔抓,留下抓痕、红肿、日久则增厚、苔癣化。患者可有水疱、渗出等现象。出汗、摩擦以及食物刺激会引发或加重。女性患者会伴有黄带腥臭。舌红、胖大齿痕、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疏风止痒。此类患者多有饮食不节的情况,应改善饮食习惯,脾胃虚弱的患者则以健脾祛湿为主要治法。

血虚风燥的患者病程缠绵,迁延日久,冬重夏轻,痒无定出,夜间加重,痒感不会剧烈,皮肤干燥脱屑,身体各处皆有抓痕留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舌质淡红,唇无血色,苔薄白或无苔。脉弦细而数。治宜:滋阴润燥,养血熄风。

肝气郁结的患者皮肤瘙痒多由焦急、悲伤、愤怒、紧张、激动等不安的情绪引发。患者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善叹息,心烦,口苦,胸闷肋痛。舌质淡而无神。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此类患者要经常保持情绪乐观,心平气和,好的情绪会让治疗的效果翻倍。

从体质上调整,从根本上治疗,符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以中医为基础,吸取其他治疗方法的优点,既能快速缓解病情,又能从根本上治疗我们的体质,才能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柒』 皮肤瘙痒中医十大治法(转载)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藓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藓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澡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风邪客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治以滋阴润燥,凉血和营。

方用当归饮汤加减。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生地、何首乌滋阴润燥;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有疹加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使阴血旺盛,瘙痒自除。

七、温通经脉止痒法:

肾阳虚气化无力,脾阳虚运化失调,复感风寒湿之邪,客于肌肤,阻滞脉络,外不透达,内不宣畅。身微痒起白色大块风团疹,遇冷则甚,四肢不温,舌淡嫩,脉细数。形成寒湿??风。即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水肿性荨麻疹。巢元方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痒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则痒痛”。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细辛温经通脉,散表里之邪;当归、白芍补血养营;甘草、大枣甘温益脾气;荆芥、防风驱血中之风;白蔻温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湿。

脉络通畅,气血充盛,风寒湿邪得除,痒疹消失。

八、清热解毒止痒法:

因蚊、蚤、蜘蛛、毒虫等叮咬皮肤,毒邪内侵。《外科正宗》曰:“恶虫乃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虫叮咬释毒,侵结于皮络,郁久发热,搔之起红润硬块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发热汗出更重,痛痒交加,舌红脉数。

此属毒热结于皮络,治以清热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防风、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痒止痒;大黄、黄芩泄热解毒,使热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风除湿解毒止痒法:

巢元方说:“湿癣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其里亦有虫”。因血热湿盛,复感风邪,风与湿相合结于阳络,郁久风胜,则化为虫,发生对称性痒疹,如两肘、腋、腘窝等处。痛痒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渐扩大面积,而成湿癣,舌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除湿,搜风解毒。

方用湿癣解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搜风通络,以解风毒;黄柏、黄芩、银花、连翘泄热以清热毒;白藓皮、海桐皮、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络燥湿杀虫以解湿毒。

久服湿癣自愈。

十、搜风解毒活血止痒法:

风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化毒为虫,皮肤作痒,发生块疹成片,硬如牛领名曰牛皮癣。厚而干枯,色白而痒,搔起白屑,逐渐蔓延全身,舌红而干,脉洪数。乃风热血燥,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之干癣证。《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廓,皮肤索痒……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

治以搜风清热解毒活血。

方用宣风换肌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搜经络之风,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泄肺胃之热邪;丹皮、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凉血活血以散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首乌滋阴养血,润肌肤以除疡,白藓皮、蝉蜕、乌蛇善治各种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