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皮肤瘙痒中医十大治法(转载)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藓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藓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澡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风邪客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治以滋阴润燥,凉血和营。
方用当归饮汤加减。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生地、何首乌滋阴润燥;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有疹加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使阴血旺盛,瘙痒自除。
七、温通经脉止痒法:
肾阳虚气化无力,脾阳虚运化失调,复感风寒湿之邪,客于肌肤,阻滞脉络,外不透达,内不宣畅。身微痒起白色大块风团疹,遇冷则甚,四肢不温,舌淡嫩,脉细数。形成寒湿??风。即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水肿性荨麻疹。巢元方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痒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则痒痛”。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细辛温经通脉,散表里之邪;当归、白芍补血养营;甘草、大枣甘温益脾气;荆芥、防风驱血中之风;白蔻温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湿。
脉络通畅,气血充盛,风寒湿邪得除,痒疹消失。
八、清热解毒止痒法:
因蚊、蚤、蜘蛛、毒虫等叮咬皮肤,毒邪内侵。《外科正宗》曰:“恶虫乃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虫叮咬释毒,侵结于皮络,郁久发热,搔之起红润硬块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发热汗出更重,痛痒交加,舌红脉数。
此属毒热结于皮络,治以清热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防风、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痒止痒;大黄、黄芩泄热解毒,使热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风除湿解毒止痒法:
巢元方说:“湿癣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其里亦有虫”。因血热湿盛,复感风邪,风与湿相合结于阳络,郁久风胜,则化为虫,发生对称性痒疹,如两肘、腋、腘窝等处。痛痒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渐扩大面积,而成湿癣,舌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除湿,搜风解毒。
方用湿癣解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搜风通络,以解风毒;黄柏、黄芩、银花、连翘泄热以清热毒;白藓皮、海桐皮、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络燥湿杀虫以解湿毒。
久服湿癣自愈。
十、搜风解毒活血止痒法:
风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化毒为虫,皮肤作痒,发生块疹成片,硬如牛领名曰牛皮癣。厚而干枯,色白而痒,搔起白屑,逐渐蔓延全身,舌红而干,脉洪数。乃风热血燥,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之干癣证。《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廓,皮肤索痒……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
治以搜风清热解毒活血。
方用宣风换肌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搜经络之风,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泄肺胃之热邪;丹皮、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凉血活血以散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首乌滋阴养血,润肌肤以除疡,白藓皮、蝉蜕、乌蛇善治各种癣疮。
Ⅱ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皮肤瘙痒症是指皮肤没有原发性的损害,只是有瘙痒的自觉症状出现。瘙痒位置并不固定,痒感程度与瘙痒的持续时间也不固定。主要表现为局部瘙痒明显,经过挠抓之后可留下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甚至苔癣样变、湿疹样变、脓皮病等。由于长期瘙痒影响睡眠,可伴有头晕、食欲不振、抑郁等症。
此病与中医学中“痒风”、“风瘙”等症状类似。清代《外科大成》记载:“风盛则痒,盖风为火之标也,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又当凉血润燥。”中医学认为,该病乃风热血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或血虚肝旺以至生风生燥,使肌肤失养所致。中医学上常辩证分为风热侵袭、血虚肝旺、风寒袭表、湿热下注等证型,可分别予以疏风清热、温经散寒、滋阴养血、清热利湿等治疗方法。其中饮食调理和精神调节对促进病情的恢复和减少复发均有作用。
风寒外袭的患者瘙痒常见于腿部和背部,多发于冬季,或是睡觉前脱衣服皮肤温度突然下降也易发作。皮肤干燥,有细薄鳞屑,发作时皮肤有紧绷感,遇冷风则加重,一般无抓痕、结痂等现象。患者可有发热、头痛、恶寒的感冒症状,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治宜: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按正常感冒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风热血热类的患者症见瘙痒剧烈,抓破后溢血结痂,遇到瘙痒加重,遇冷瘙痒减轻,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数。治宜:清营凉血,疏散风热。
湿热内蕴的患者大多属于局部瘙痒,多发于阴部、臀部、会阴穴周围。瘙痒剧烈,难以控制,引起过度的搔抓,留下抓痕、红肿、日久则增厚、苔癣化。患者可有水疱、渗出等现象。出汗、摩擦以及食物刺激会引发或加重。女性患者会伴有黄带腥臭。舌红、胖大齿痕、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疏风止痒。此类患者多有饮食不节的情况,应改善饮食习惯,脾胃虚弱的患者则以健脾祛湿为主要治法。
血虚风燥的患者病程缠绵,迁延日久,冬重夏轻,痒无定出,夜间加重,痒感不会剧烈,皮肤干燥脱屑,身体各处皆有抓痕留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舌质淡红,唇无血色,苔薄白或无苔。脉弦细而数。治宜:滋阴润燥,养血熄风。
肝气郁结的患者皮肤瘙痒多由焦急、悲伤、愤怒、紧张、激动等不安的情绪引发。患者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善叹息,心烦,口苦,胸闷肋痛。舌质淡而无神。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此类患者要经常保持情绪乐观,心平气和,好的情绪会让治疗的效果翻倍。
从体质上调整,从根本上治疗,符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以中医为基础,吸取其他治疗方法的优点,既能快速缓解病情,又能从根本上治疗我们的体质,才能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Ⅲ 中医是如何辩证皮肤瘙痒症的
中医辩证瘙痒症的方法及治则:
1、风寒外袭证: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解衣卧床时亦 瘙痒症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2、风热郁滞肌肤证:瘙痒好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卧床时加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干,脉浮数。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3、血热风盛证: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烦,口燥咽干,多见于青壮年,春夏好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4、湿毒蕴结肌肤证:瘙痒好发于肛门周围、阴囊及女阴部位,痒时难以控制,引起过度搔抓,抓后局部可有抓痕、红肿,日久则肥厚、苔藓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诱发或加重,妇人可伴有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除湿止痒。
5、血虚风燥证:多见于年老羸弱者,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身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倦怠无力,大便艰涩,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6、肝郁血虚证: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中医认为瘙痒症病因来决定采取哪种治疗方法的。在中医辩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分型而治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这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自然就会比其他的方法要好很多。近年来,我们采取中医药辩证治疗瘙痒症,取得较满意效果
Ⅳ 中医是怎样来治疗皮肤瘙痒的
1.血虚风燥主证:皮肤干燥、脱屑,秋末冬初发病。瘙痒昼轻夜重,心烦难寐,手足心热。皮损干燥、抓痕、血痂。病程较久,情绪波动可加重瘙痒。舌淡苔薄,脉弦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选方:养血润肤饮加减(《外科证治全书》)。
药物:生熟地各10g、当归10g、黄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乌10g、白蒺藜10g、防风8g、苦参15g、荆芥8g。
加减:心烦急躁,难以入睡者加丹皮、栀子、竹叶、莲子心;大便燥结加火麻仁、郁李仁、莱菔子;瘙痒难忍加乌梢蛇、蝉蜕。
2.风湿蕴阻主证:皮损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继发感染或苔藓样变。舌体胖,舌质暗,苔白或腻,脉缓。
治法:祛风除湿,润肤止痒。
选方:全虫方加减(《赵炳南经验方》)。
药物:全虫3g、皂刺10g、猪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壳10g、苦参10g、荆芥8g、蝉蜕5g、咸灵仙10g。
加减:皮肤抓后渗液,胃纳呆滞者加法夏、陈皮、茯苓;四肢酸软,疲乏无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风邪外袭主证:皮肤瘙痒,抓痕明显。风寒痒风则遇寒痒剧,得热减轻,或感恶寒,苔薄白,脉浮紧;风热痒风则遇热痒剧,稍凉减轻,或有身热,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邪为主。
选方: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桂枝10g后下、芍药10g、生姜5片、炙甘草5g、大枣5个、羌活10g、由蒺藜12g、荆芥穗8g。
加减:恶寒发热重,加麻黄、防风;热重不恶寒,加生石膏、黄芩、蒲公英、栀子等。
中医特效治疗
目前治疗多以外用烊速消为主,烊速消为纯中药制剂,独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纯中药配方研制而成的特效产品,每次取烊速消适量直接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使乳霜吸收,使用更方便,成分更安全,效果更显著。如还有相关问题请咨询皮肤病专家,祝您早日康复。
Ⅳ 在腰部 背部 皮肤搔痒 白天还好晚上厉害 怎么治疗
每到秋冬季,天气干燥,很多中老年人就发生皮肤瘙痒。皮肤瘙痒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皮肤变薄,身上有抓痕甚至血痂,好发于四肢伸侧和躯干两侧。中医认为在秋冬季节,燥邪当令,燥则肌肤失养,生风发痒。中医典籍称之为“痒风”或“血风疮”。同时在冬季,气温低不易出汗,使皮肤比较干燥,也会瘙痒。如果处理不当,搔抓易出现皮炎,甚至演变为湿疹,症状加重,易形成恶性循环。治疗秋冬皮肤瘙痒症有四大原则:1.治疗发生瘙痒的基础病变——皮肤干燥症;2.对症处理——止痒;3.避免与去除造成皮肤干燥症的原因;4.治疗继发的湿疹和皮炎。
治疗皮肤干燥症较有效的药物是尿素软膏,或白凡士林外用。尿素是天然的保湿药物,用尿素软膏抹在皮肤表面,有很好的角质保湿性能。可使皮肤润滑,外用尿素软膏最好的时机是洗浴之后,当皮肤潮湿时使用效果最好。
洗澡最好使用润肤的沐浴露,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次冲凉后使用一些润肤油,防止皮肤水分丢失。衣服要穿天然织物,贴身内衣最好穿纯棉的,增加透气性,与皮肤接触后不会引起过敏。
对症治疗主要是止痒。内服药物可选择抗组织胺类药物等,如钙剂、维生素C、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等。外用的止痒药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霜剂(如2%樟脑霜、2%石炭酸软膏)等。
没有发病的时候,为营养均衡,不需要忌口。发病的时候,就应戒酒,避免吃刺激性大的食物,如辣椒以及牛、羊、狗、鹅肉也应尽量少吃,因为温燥的食物容易上火,加重瘙痒的症状。
皮肤乾涩及冬季皮肤痒】
1.将皮肤浸入温水中
2.润滑皮肤,以避免皮肤的水分蒸散掉
3.趁皮肤表面有水份时擦拭乳液
4.最佳的乳液就是凡士林
5.使用超脂质香皂
6.勿太常使用香皂
7.使用湿气机
8.降低体温
9.减少洗澡的次数
10.切勿搓澡
11.穿纯棉内衣裤
Ⅵ 皮肤瘙痒的中医和西医都是怎么认为的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病发病原因在于年老体衰、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内火过热所致。
中医治疗原则:选用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凉清去火专业药物。
西医治疗:针对症状来治疗---治标不治本,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