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过敏知识 » 皮炎药浴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炎药浴

发布时间: 2023-06-26 01:17:58

1. 怎样用药浴治疗剥脱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又称红皮病,病因尚不明确,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浸润、肿胀或肥厚,表面有持续性糠状或鳞状剥脱,多少不一,甚则大片剥脱,在手足部脱下的角化表皮呈手套或袜状,可伴见发热,畏寒,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由于热毒侵犯肌肤,或热毒入营或血虚风燥所致。临床辨证当分虚实,一般说来,实证多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皮损部或有糜烂渗液,皮肤剥脱,伴见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虚证多为久病伤阴,或血虚风燥,除上述主症外,常伴见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神疲乏力,舌淡或红绛少津,脉象细弱等。
方一【组成】淀粉或面皮100克(或玉米粉适量)。
【用法】先将淀粉或面皮以适量水调成糊状。放入浴盆中,再加适量温水作全身浴。或将淀粉或面皮盛于布袋内,放入浴盆中,用热水在袋上冲,然后加温水适量作全身浴,水温在30~45。C之间,浴时常捏布袋,或以布袋代浴巾。若用玉米粉浴,可将玉米粉先用冷水调和,再加热水煮成糊状,然后加温水适量稀释作全身浴,一般20~60分钟。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剥脱性皮炎。
【说明】淀粉为小麦、大米等粮食作物的主要成分,其性味甘平,功能清热解毒。运用粮食作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治疗皮肤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方二【组成】麦糠、米糠或谷糠1 500克。
【用法】将糠盛于布袋内,加水2 500毫升煮约半小时,再加水适量,调整水温使其约为35℃左右,作全身沐浴,一般20~60分钟。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剥脱性皮炎。
【说明】糠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以此作沐浴,对剥脱性皮炎有一定疗效。
方三【组成】全蝎、蝉蜕、荆芥、蛇床子、明矾各12克,地肤子20克,地榆、苦参各30克,龙胆草15克,大黄10克。
【用法】上药加水4 000毫升,煮沸后30分钟,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
【功用】止痒,除湿,解毒。
【适应证】剥脱性皮炎。
【说明】方中以全蝎、蝉蜕、蛇床子、荆芥、地肤子祛风止痒;地榆等燥湿解毒,明矾收涩。

2. 怎样用药浴治疗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由于皮脂溢出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初起头皮出现糠秕样脱屑,产生成层的油腻性鳞屑,其后皮肤轻度发炎,伴有脱发;或表现为成片油腻而粘着的黄色结痂,间有渗液,发炎较明显。前者为鳞屑型,后者为结痂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痒感,病变可累及颜面、颈、胸背及上腹等处。
方一【组成】新鲜乌骨鸡蛋3枚。
【用法】鸡蛋打破后搅匀,加入水2 000毫升,取汤液浴头,每日1~3次。
【功用】养血润燥。
【适应证】头皮白屑。
【说明】鸡蛋性味甘平,功能滋阴养血润燥,近年药理学研究表明,鸡蛋所含的物质对体表炎症及烧伤有良好的愈合作用。
方二【组成】小麦麸50克,生姜30克。
【用法】将上两物同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杀菌。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小麦麸为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性味甘凉,能治疮痈肿毒。配生姜杀菌解毒,对脂溢性皮炎炎症较甚者颇为适宜。
方三【组成】新小胡桃6枚,牛乳100毫升。
【用法】将小胡桃去壳捣烂,与牛乳同煎成膏液,外洗患处。
【功用】润燥解毒。
【适应证】头皮白屑。
【说明】小胡桃即小核桃,功能润燥。牛乳性味甘微寒,有解热毒,润皮肤的作用。两者相配外用,对治疗血虚风燥所致的头皮白屑增多颇有效。
方四【组成】杏仁、胡麻各适量。
【用法】将上两物捣烂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润燥解毒。
【适应证】头皮白屑。
【说明】杏仁,能治诸疮疥,消肿,胡麻即芝麻,有解毒润燥的作用。
方五【组成】艾叶、菊花、防风、荆芥、甘松、蔓荆子、地肤子各9克,薄荷、藿香各6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后,倒入盆内,待温洗患处。每日1次,若多洗收效快。每剂可洗4次。
【功用】祛风,止痒,生发。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艾叶,能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故可治头风。菊花、防风、荆芥等均有祛风止痒的作用。
方六【组成】生地黄、首乌各30克,黑芝麻梗、椰树枝各5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后,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处。熏时上盖头巾,以防热气散失。每日1剂,早午晚各1次,每次30分钟。洗后用干毛巾覆盖头部避风。5日为1个疗程。
【功用】养血滋阴,祛风生发。
【适应证】脱发(脂溢性脱发)。
【说明】生地黄、首乌、黑芝麻均为养血滋阴之品,方中用此意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椰树枝则有祛风凉血的作用。
方七【组成】透骨草、侧柏叶各120克,皂角60克,白矾9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10分钟,待温后洗头,每次15分钟,每周洗2次。
【功用】燥湿,除脂,止痒。
【适应证】脂溢牲脱发及脂溢性皮炎。
【说明】透骨草功能祛风除湿,皂角亦有疏风气的功效;白矾燥湿杀虫,侧柏叶治疗脂溢性脱发有良效已为临床所证实,诸药合用,有燥湿、除脂、止痒功效。
方八【组成】桑白皮35克,五倍子12克,青葙子60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15分钟,待温后洗头。每次20分钟,每周2次。
【功用】祛脂,乌发,护发。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桑白皮功能行水消肿,青葙子功能祛风热,五倍子则有收敛生发的作用。
方九【组成】天麻、白芷、防风各S克,桑叶、羌活、银花、薄荷各3克,川椒2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温,去渣,洗发。每次洗15~20分钟,洗毕避风。
【功用】清热明目,洁发令柔。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天麻有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之功效,配伍白芷、防风、羌活,则增强祛风之力;桑叶、银花、薄荷功能疏风散热,川椒祛风胜湿。诸药合用,祛风热,止脱发。
方十【组成】羌活、桑叶各4.5克,川芎、白芷、藁本各6克,天麻、甘菊花、薄荷各3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温,去渣,洗发。每次洗15~20分钟,洗毕避风。
【功用】清热祛风,洁发光泽。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本方作用与上方相同,仅增川芎活血凉血,藁本祛风,甘菊花疏热,故功效更强。
方十一【组成】苍耳子、王不留行各30克,苦参15克,明矾9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盆,煎沸,洗前先剪短头发,再用小毛巾蘸药水反复洗头皮,每次洗15分钟,每日用药1剂,每天2次,隔3天再洗。
【功用】收敛,祛风,止痒。
【适应证】头皮脂溢性皮炎。
【说明】苍耳子有祛风散湿之功,能治一切风气。王不留行功能行血,能治风毒。苦参、明矾皆为清热燥湿之品。
方十二【组成】陈艾叶50克,雄黄15克,防风、花椒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洗1~3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艾叶功能燥湿祛风,其放置年久而陈者,燥湿之力更强。雄黄有解毒燥湿之功,防风、花椒则能祛风除湿。诸药合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故对脂溢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
方十三【组成】苦参、野菊花、白鲜皮各35克,硫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止痒。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苦参性味苦寒,有燥湿,杀虫利尿之功效,故又能治风杀虫。野菊花功能清热解毒,硫黄有燥湿解毒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止痒之功。
方十四【组成】白芷150克,鸡子3个,川芒硝90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先煎白芷,滤去渣,待稍冷,纳鸡子及芒硝,搅拌均匀后,洗头。
【功用】祛风止痒,除屑洁发。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白芷祛风散湿之要药。能治疗头风及皮肤游走之风。芒硝清热燥湿,鸡蛋亦有祛风之功。
方十五【组成】黄连须、黄芩、黄柏、大黄各9克,龙胆草6克,枯矾12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温,去渣,洗头。隔日1次。
【功用】清热泻火,去油护发。
【说明】黄连主治痛痒、疮疡、斑毒、疳痘而邪热有余者,说明方中黄连清热解毒为主药,再配伍黄芩、黄柏、大黄、龙胆草等。其清解之力更强。
方十六【组成】苦参310克,百部、野菊花、凤眼草各90克,樟脑125克。
【用法】先将前四味药装人大口瓶内,加入75%乙醇(或白酒)5 000毫升中浸泡7日后,过滤去渣,留液,再加入樟脑(研粉)溶化后备用。用时用纱布蘸药液,擦洗头皮,每日1或2次。
【功用】灭菌止痒。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凤眼草为臭椿树的果实,功能除湿止痒,樟脑气味芳香,功能祛风除湿,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外涂局部对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和止痒作用。苦参、百部、野菊花均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方十七【组成】苦参60克,百部15克,透骨草、白鲜皮、蛇床子、艾叶各30克。
【用法】上药煎水洗头,2日洗1次。
【功用】祛风,除湿,止痒。
【适应证】头部脂溢性皮炎。
【说明】本方所用药物均为祛风除湿之品,目前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因风湿所致的各类皮肤疾病。
方十八【组成】蔓荆子、防风、苦参、川椒各10克,火麻仁30克。
【用法】上药煎汤,趁热温洗头部。
【功用】祛风,润燥,止痒。
【适应证】头部脂溢性皮炎。
【说明】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火麻仁功能祛风润燥,能治发落。
方十九【组成】白鲜皮、白芷、野菊、大黄、九里香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温洗头部。
【功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九里香功能行气活血,祛风除湿,能止疮痒,去皮风、故民间常用于治疗各类皮肤疾病。
方二十【组成】透骨草65克,龙葵3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洗头。
【功用】祛风止痒。
【适应证】头部脂溢性皮炎。
【说明】龙葵性味苦寒,能洗疥癞痒痛,祛皮肤风。临床实践证明,本品具有消肿止痒和微弱兴奋作用,药理学实验亦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方二十一【组成】透骨草、丹参、皂角刺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外洗,每日1次。
【功用】祛风除湿,活血润燥。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方中透骨草、皂角刺均有祛风除湿的功效。丹参有活血润燥的功效。
方二十二【组成】苦参、侧柏叶各30克,荆芥、防风各20克,白芷、薄荷、雄黄各10克。
【用法】上药煎汤熏洗患处,每周1次。
【功用】祛风燥湿。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上述药物均具有祛风燥湿之功,对因风湿所致的各类皮肤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方二十三【组成】何首乌、苦参各30克,枸杞子、黄柏、旱莲草、龙胆草、干姜、地肤子各20克,白鲜皮15克,辣椒秸100克。
【用法】上药每剂煎2次,每次煎煮20分钟,将2次煎煮的药液相混以备外用。先用溶少许食盐的温水清洗头部,擦干后,用棉纱布蘸取药液反复涂洗脱发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洗后再用鲜姜汁或鲜姜芽汁涂于脱发处。
【功用】养血凉血,清热祛风止痒。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方中首乌、枸杞、旱莲草滋补肝肾、补血生发;龙胆草、黄柏、苦参清泻肝火,滋阴降火;白鲜皮、地肤子、干姜、辣椒秸祛风止痒。诸药合用,滋补肝肾、益气生血、凉血清热,故使毛发复生。

3. 怎样用药浴治疗虫咬皮炎

被蚊子、臭虫、虱、蚤等叮咬后,由毒素侵入刺激皮肤,引起局部炎性反应,称之为“虫咬皮炎”。一般临床表现除瘙痒外,亦可引起红斑、丘疹或风团样损害,每个损害中央有一个针头大的小瘀点,有的在风团块物上面有一个小丘疹或小水疱,疱破后引起糜烂,有的因继发感染而形成脓疱疮。症状的轻重可随各人的反应性而不同,有的皮肤上损害较轻,有的反应强烈,局部成片红肿,水疱很大,甚至发生瘀斑。
方一【组成】生石灰15克,鲜南瓜叶10克。
【用法】上药加开水1 000毫升煎沸,放凉,洗涤患处。每日1次。
【功用】燥湿,杀虫,解毒。
【适应证】虫咬性皮炎。
【说明】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功能燥湿散热。故为诸疮肿要药也。南瓜叶亦有类似作用。
方二【组成】食醋适量。
【用法】取食醋适量,淋洗患处5~15分钟。
【功用】解毒杀虫。
【适应证】虫咬性皮炎。
【说明】醋有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用醋外治一般皮炎,疗效较好。
方三【组成】青矾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冷开水泡化,刷洗患处。
【功用】解毒杀虫。
【适应证】虫咬皮炎。
【说明】青矾为矾石的一种,因其颜色青黑而名,功能燥湿、解毒、杀虫,常用于治疗各类皮肤病。
方四【组成】马齿苋、苦参各35克,陈艾叶25克。
【用法】上药水煎外洗患处,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祛风。
【适应证】虫咬皮炎。
【说明】马齿苋,解痈肿热痛,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的功效。至于苦参、艾叶则能燥湿祛风。
方五【组成】茶叶6克。
【用法】将茶叶泡水,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虫咬皮炎。
【说明】茶叶历来被视作清热解毒的佳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茶叶浸剂或煎剂对各类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收敛及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故虫咬皮炎患者不妨一试。
方六【组成】黄柏6克,玄明粉3克。
【用法】上药煎水,待冷后淋洗患部,每日4~6次,每日1剂。
【功用】清热,燥湿,解毒。
【适应证】虫咬皮炎。
【说明】黄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药理学研究亦表明,黄柏所含的小檗碱有强烈的杀菌、杀虫作用。玄明粉,有消肿毒的功效。
方七【组成】苦参、蒲公英、甘草、地肤子各30克,连翘、野菊花、紫背天葵、蛇床子、白鲜皮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外洗患处,每日3或4次。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适应证】虫咬皮炎。
【说明】方中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燥湿、祛风、止痒,蒲公英、连翘、紫背天葵清热、解毒、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并有解毒作用。

4. 怎样用药浴治疗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起病缓慢而顽固。一般分局限型和播散型两种。皮损呈苔藓样变,不倾向湿润化和阵发性剧痒是本病的特点,以夜间和情绪波动时为重,好发于颈、会阴、大腿内侧、前臂等皮肤易摩擦的部位。中医称本病为“顽癣”、“牛皮癣”、“银屑病”,认为是由于风湿热邪,蕴结肌肤,日久生风化燥,耗伤营血,皮失所养而致。
方一【组成】马皮100克。
【用法】将马皮烧灰存性,再调香油,搽洗患处。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马皮为马的外皮,以其烧灰,配以香油,外洗治牛皮癣,在民间流传,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有待研究。
方二【组成】芋头、生大蒜各数枚。
【用法】将两物共捣烂,取汁,洗涂患处。
【功用】祛风,解毒,散结。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芋头性味甘辛平,功能祛风散结,能破宿血,去死肌。大蒜有解毒祛风的作用,善治癣疮。其浸出液经药理实验证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故两者相配,对牛皮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三【组成】大蒜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搽洗患处。
【功用】祛风祛湿。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大蒜治疗牛皮癣,民间多用之,疗效较好。
方四【组成】野芹菜适量。
【用法】取其茎、叶揉成团,在皮损处反复揉擦,使药汁完全湿染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视皮损情况可反复使用。
【功用】清热,祛风,利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野芹菜又名旱芹,性味甘苦凉,功能清热利湿祛风。银屑病多为血燥风热之症,故用野芹菜擦洗,颇为适宜。
方五【组成】新鲜猪骨(带髓)适量。
【用法】将新鲜猪骨晒干,砸开骨髓腔,装入干馏器内,加热,收集馏液冷却后即得。搽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解毒疗癣。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猪骨治疮癣,流传民间。本方采用骨馏油系现代新工艺,能保持原有的功效,又方便卫生。
方六【组成】木槿皮、桑白皮、板蓝根、黄柏、金银花、苦参、大枫子、忍冬藤、蛇床子各25克,丁香、防风各15克,狼毒、蝉蜕各10克,生地黄20克,百部30克。
【用法】先将诸药加水煎3次,最后把3次煎好的药液倒在一起,用小火慢慢浓缩至500~700毫升,待温后用此药液擦洗患部(皮损区),每日擦洗2次。
【功用】凉血疏风,杀虫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方中木槿皮、桑白皮祛风利湿,是为主药;板蓝根、黄柏、金银花清热解毒;苦参、大枫子、忍冬藤、蛇床子燥湿;防风、蝉蜕、丁香祛风;狼毒、百部解毒杀虫;生地黄滋阴养血润燥。诸药合用,共奏凉血疏风、杀虫止痒之功。
方七【组成】木贼、麻黄、紫荆皮、白鲜皮、蛇床子各15克,苍术20克。
【用法】每日2剂,1剂水煎内服;另1剂加水倍量,煎沸再熬15~20分钟,过滤取汁备用。治疗时,1剂日分3次服;另1剂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次熏洗15分钟以上。
【功用】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银屑病)。
【说明】木贼功能去风湿、散火邪。诸药合用,燥湿止痒作用更佳。
方八【组成】地肤子、生大黄、大枫子、白鲜皮、鹤虱各15克,苦参30克,黄柏、生杏仁、明矾、朴硝、蝉衣、蜂房各9克,丹皮12克。
【用法】上药煎汤去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风散寒,杀虫止痒。
【适应证】各期银屑病皮损者。
【说明】鹤虱,外敷疗疮痈,有杀虫解毒之功。至于地肤子、白鲜皮等均有祛风胜湿的作用,苦参、黄柏燥湿解毒,杏仁,蜂房亦能杀虫,蝉衣、丹参祛风止痒。
方九【组成】明矾、花椒各15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过滤,趁热洗浴,每日1次。
【功用】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适应证】各期银屑病皮损者。
【说明】明矾有燥湿收敛作用,配伍花椒燥湿,朴硝、野菊花清热解毒,故对各期银屑病有一定疗效。
方十【组成】石菖蒲、黄连、黄柏、大黄、枯矾、艾叶、射干、薄荷、知母、百部各30克,狼毒20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煎沸5分钟,去渣取液。待药液冷却至40℃左右时,熏洗,湿敷,并稍用力揉患处。每次洗浴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日,同时配合液氮冷冻,以棉团直接冻融患处。持续3秒,连续2次即为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
【功用】祛散痰湿,疏化瘀热。
【适应证】寻常型银屑病。
【说明】石菖蒲功能去湿逐风,药理学实验表明,本品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是为方中主药。再配伍黄连、黄柏、大黄清热解毒,枯矾、艾叶燥湿,射干、薄荷散邪,狼毒杀虫,故对该病有效。
方十一【组成】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黄芩、白矾各30克,川椒、艾叶各15克,冰片10克(分次冲化)。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沸入冰片冲化,然后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再坐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坐浴1或2次。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均有祛风燥湿之功,黄芩、白矾清热燥湿,川椒、艾叶亦能祛风止痒。
方十二【组成】侧柏叶、紫苏叶各120克,蒺藜秧240克。
【用法】上药共碾粗末,装纱布袋内,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钟。用软化毛巾蘸汤溻洗,或溻洗后加热水浸浴。
【功用】清热,润肤,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侧柏叶功能祛风湿、散肿毒、凉血,外敷疗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紫苏叶能散血脉之邪。蒺藜秧亦有祛风清热的功效。
方十三【组成】百部、苦参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一并装入纱布袋内,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用软毛巾溻洗患处,或溻洗后再加热水浸浴。
【功用】祛风止痒,祛湿杀虫。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百部,善于杀虫。药理学实验表明,百部对多种致病菌、虫虱等均有杀灭作用。雄黄、狼毒亦有解毒杀虫的功效,苦参、蛇床子则能祛风胜湿止痒。
方十四【组成】透骨草、苦参各30克,红花、雄黄、明矾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3 000毫升,煎取2 500毫升,待温后,用毛巾反复洗患处。每日3或4次,每次15分钟。
【功用】软坚,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透骨草功能祛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红花活血化瘀,雄黄解毒杀虫,明矾有收敛软化皮肤角质的作用。
方十五【组成】槟榔9克,全虫、斑蝥、蝉蜕、五味子、冰片各3克,白酒150毫升。
【用法】将上药放入广口玻璃瓶内,加入白酒浸泡1周,过滤去渣,取汁密封备用。使用时先将患处用温开水洗净,拭干,然后用脱脂棉签蘸药酒,涂洗患处。每日早晚各涂洗1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槟榔能敷疮,生肌止痛。药理学研究表明,槟榔所含生物碱有抗真菌、病毒作用。方中全虫、斑蝥、蝉蜕等虫类药物均有解毒的功效。
方十六【组成】公丁香、川椒、生半夏、生南星、生马钱子、生白附子各3克,雄黄、黄柏各2克,五倍子、斑蝥各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酒250毫升,装入瓶内浸泡1周,密封备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酒反复涂洗患处,直至患部皮肤有发热和痛痒感时为止。每日1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公丁香、川椒芳香祛湿,生半夏、生南星、生白附子、生马钱子均有燥湿逐风之功,雄黄、斑蝥、黄柏则能解毒,五味子收敛。诸药合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故能有效地治疗神经性皮炎。
方十七【组成】细辛、马钱子(生用不去毛)、生草乌、硫黄各3克,雄黄、生白矾各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浸入100毫升乙醇中浸泡1周,时时摇动,去渣取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洗患处,每日擦洗1或2次,以愈为度。
【功用】解毒杀虫,祛湿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马钱子功能散血热、消肿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番木鳖碱(士的宁)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
方十八【组成】细辛、半夏、川椒各35克。
【用法】上药用95%乙醇500毫升浸泡1周备用。每日涂洗患处2或3次。用药时避免饮酒与吃刺激性食物,涂药后,夜间瘙痒减轻,甚至无瘙痒现象,涂洗1周,局部肥厚部分变薄,有轻度脱皮现象;经3~4周或较长一段时间即可痊愈。
【功用】止痒,收敛,镇静。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细辛,有除皮肤风湿、止痒作用,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细辛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能止痛解热,抑制病菌生长。
方十九【组成】刺猥皮、枳实、车前草各10克,紫草、蒲公英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500~1 000克煮沸过滤得液,熏洗患处。
【功用】理气,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刺猥皮,收涩止血,化瘀止痛,一直以来用于治疗痔疮、牛皮癣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方二十【组成】苍耳子、蛇床子、威灵仙、苦参、吴茱萸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浓煎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祛风除湿,解毒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苍耳子功能散风祛湿、止痛杀虫,其所含的生物碱有毒性,能使组织器官坏死,并能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故对神经性皮炎有效。
方二十一【组成】秦皮12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取汁洗患处。每天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
【功用】清热燥湿,平喘止咳。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秦皮主风寒湿痹,除热。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镇痛作用。
方二十二【组成】土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洗患处。
【功用】解毒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治疗湿热之蕴毒。临床常用本品治疗杨梅疮等恶性皮肤病。
方二十三【组成】楮桃叶、侧柏叶各25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熏洗患处。
【功用】凉血,祛风,利水。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楮桃叶性味甘凉,可治疮痈,瘙痒等症,侧柏叶亦有凉血祛风的功效。
方二十四【组成】徐长卿、地肤子、千里光各30克,黄芩、蛇床子、苍耳子、狼毒、白鲜皮各10克,槐花、木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方中千里光功能杀虫止痒,洗疥癞癣疮,去皮肤风热。徐长卿、地肤子、蛇床子等均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
方二十五【组成】秦艽60克。
【用法】水煎取汁熏洗患处。
【功用】祛风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秦艽,能祛风除湿。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止痛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抗感染、抑菌的作用。
方二十六【组成】苦楝皮45克。
【用法】水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苦楝皮功能清热、燥湿、杀虫,临床常用于治疗顽固性湿癣等皮肤病。
方二十七【组成】土大黄、雄黄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食醋拌匀,使用时取药适量,涂洗患部,每日搽1~3次。
【功用】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适应证】银屑病进行期或静止期。
【说明】土大黄功能清热解毒,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配伍祛风杀虫的雄黄,对各期银屑病均可治疗。
方二十八【组成】苦参、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银花各30克,白芷、黄柏、地肤子各15克,菖蒲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滤得药液,趁热用纱布蘸药汁搽洗患部,每次洗5~1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润燥,杀虫,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方中苦参、蛇床子祛风燥湿,配伍白芷、地肤子散风邪,金银花、菊花清热,黄柏、菖蒲利湿。诸药合用,既清热润燥解毒,又能祛风杀虫止痒,故对牛皮癣有一定疗效。

5. 狗子皮炎只泡药浴能治好吗

不严重的话还是可以的,泡几次就好了,但是如果严重的话光是泡药浴就不够了,是需要对有皮炎的地方用药的,可以试试皮皮爽,一天喷两次就可以,我们家狗子皮炎的时候就用的这个,初心效果挺好的

6. 神经性皮炎的中医药治疗法有哪些

①当归、川芎、赤芍、牛膝各10克,生地、丹参、生苡仁各30克,白藓皮15克。水煎回服,每日答1剂,每日服2次。

②药浴:可选用楮桃叶、苦参、龙葵各适量,煎汤泡洗。

③外擦:可选皮炎宁酊、舒肤特、普癣水、皮癣水、斑蝥醋、羊蹄酒,外擦患处,每日2~3次;或鲜石榴皮,蘸明矾末,外擦患处。

④中成药:可选用当归片、清解片、地龙片、乌梢止痒丸等。

7. 怎样用药浴治疗夏季皮炎

夏季皮炎是指因暑湿引起的一种皮肤炎性反应,多发于夏季,至秋凉后能自行消退。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以往炎夏大多有同样发作史,多见于四肢伸侧面,对称性发作,严重者可波及其他部位。皮损以潮红、密集成片丘疹为主。自感瘙痒,抓之无滋水而形成血痂,后期可有轻度肥厚,一般无全身症状。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由于过敏,复受暑湿熏蒸,郁于肌肤,不得外泄而成。
方一【组成】桑叶、紫苏叶、艾叶、薄荷各30克,枯矾2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外洗患处。每日1剂,洗3次,5~7剂为1个疗程。
【功用】清凉解毒,消疹止痒。
【适应证】夏季皮炎。
【说明】桑叶功能祛风清热,紫苏叶、艾叶、薄荷叶均有疏风散热的作用,枯矾能燥湿止痒。
方二【组成】黄柏、黄芩、苍术、荆芥、防风各6克,蛇床子9克,明矾3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为1次用量,用水煎煮或开水冲泡去渣,放入盆中,趁温热熏洗患处。
【功用】清热止痒。
【适应证】夏季皮炎。
【说明】方中黄柏、黄芩、苍术清热燥湿,荆芥、防风祛风胜湿,蛇床子祛风止痒,明矾燥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风、燥湿止痒之功,故对因风湿热三者俱盛而致的夏季皮炎有一定疗效。
方三【组成】蛇床子、地肤子、苦参、川椒、明矾各20克。
【用法】上药取煎汁,先熏后洗患部,每日1剂,可熏洗2或3次,每次2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燥湿止痒。
【适应证】夏季皮炎。
【说明】蛇床子、地肤子为祛风止痒的佳品,苦参、明矾燥湿解毒,川椒祛风胜湿。诸药合用,祛风燥湿止痒,适用于夏季皮炎中瘙痒较甚者。
方四【组成】苍耳子35克,苦参12克,王不留行60克,枯矾9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外洗患处。
【功用】祛风,燥湿,止痒。
【适应证】夏季皮炎。
【说明】苍耳子功能散风、祛湿、杀虫,可治风瘙瘾疹、身痒不止。王不留行能治风毒,苦参、枯矾则有燥湿的功效。
方五【组成】贯众、地肤子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凉洗患处。
【功用】祛风清热。
【适应证】夏季皮炎。
【说明】贯众功能清热解毒,地肤子有祛风止痒、解毒燥湿作用,两物配伍应用对夏季皮炎有一定疗效。
方六【组成】生地榆、马齿苋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凉后溻洗患处20分钟。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夏季皮炎。
【说明】地榆清热凉血,药理学及临床实践证明,地榆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马齿苋亦为清解皮肤热毒的良药。
方七【组成】地榆、陈艾叶、甘草、黄柏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50分钟,取汁溻洗患处,每日3次,每次30分钟。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夏季皮炎。
【说明】方中地榆清热、凉血、解毒作用已如上所述。黄柏有抗菌消炎作用。
方八【组成】徐长卿、马齿苋、青蒿各30克。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凉后溻洗患处。
【功用】清热,祛风,止痒。
【适应证】夏季皮炎。
【说明】徐长卿有祛风止痒、解毒消肿的作用,马齿苋也有清热疏风的功效。

8. 怎样用药浴治疗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与遗传过敏性体质有关,其症状往往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显著变化:婴幼儿多于出生后半年内就发病,皮损部位以前额、颊部、四肢为多见,呈潮红色斑片,伴有丘疹、湿疹样变化,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成年人则多在青春后期发作,皮损部位以眼睑、颈部、肘窝、手足背等处为主,瘙痒剧烈,有抓痕及血痂,局部呈苔藓化。本病可因精神紧张、气候变化、冷热刺激以及出汗等因素而加重。
方一【组成】地肤子30克,蛇床子、苦参、白矾各15克。
【用法】水煎待稍凉后,洗涤患处。每日3次,每次15~30分钟。
【功用】燥湿止痒。
【适应证】过敏性皮炎。
【说明】本方药物均为燥湿止痒常用品。
方二【组成】大枫子、紫荆皮各30克,白矾15克,百部、丹参各20克。
【用法】上药加水3 500毫升煎煮,开沸后微火煎20分钟。取汤液浸洗患部15~20分钟,每日1剂,分2次外用。
【功用】祛风燥湿,活血解毒。
【适应证】过敏性皮炎。
【说明】大枫子,能散风,杀虫燥湿,通行经络,药理学研究亦表明,本品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紫荆皮有活血行气、消肿解毒之功,百部解毒杀虫,丹参活血化瘀,白矾燥湿祛风。诸药合用,祛风燥湿,活血解毒,故适用于过敏性皮炎湿疹样皮损者。
方三【组成】黄芩、苦参、大黄、川椒、白矾各30克,蒲公英60克。
【用法】将上药纳入盆中,加水约2 000毫升,煎煮,沸煎5~10分钟,移火趁热熏蒸,待药液温度降至皮肤能耐受时,用药液浸泡或浸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每剂药可洗2日。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敛疮。
【适应证】过敏性皮炎,阴部湿痒。
【说明】方中取蒲公英、大黄清热解毒,黄芩、苦参清热燥湿,白矾、川椒杀虫敛疮,止痒止痛。诸药相合,有祛除皮肤病功效。

9. 怎样用药浴治疗稻田皮炎

稻田皮炎是指在种植水稻过程中所发生的皮肤病,长时间浸渍于温度较高的水田和机械摩擦是引起本病的主因。中医认为是水热毒邪蕴郁肌肤所致。临床常见的有浸渍擦烂型皮炎,俗称“烂手烂脚”,临床以指(趾)缝及其临近表皮肿胀、发白起皱,皮破糜烂,甚至化脓为主要症状;禽畜类血吸虫尾蚴皮炎,俗称“鸭怪”,临床以突起皮肤瘙痒,继则瘙痒处出现色淡红或鲜红的丘疹和丘疱疹,质地坚硬,呈散在性分布为主要症状。
方一【组成】生黄瓜数个。
【用法】将黄瓜捣烂,绞取汁,洗涂患处。
【功用】清热利湿。
【活应证】稻田皮炎。
【说明】黄瓜性味甘寒,功能清热利水,并有消肿止痒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水热毒邪蕴郁肌肤的稻田皮炎。
方二【组成】虾20克,螺蛳数枚。
【用法】将上二物共捣烂,绞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利水,解毒。
【适应证】稻田皮炎。
【说明】虾有托毒作用,螺蛳性味甘寒,功能清热利水。故两者合用,清热利水解毒效果更佳,适合于稻田皮炎。
方三【组成】蒲公英、野菊花各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去渣,洗患部,每日4次。
【功用】燥湿解毒。
【适应证】稻田皮炎。
【说明】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痛诸症。野菊花则有清热解毒之功。此两味药物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皮肤炎症的佳品。
方四【组成】五倍子、蛇床子各40克。
【用法】上药加水1 000毫升,煎煮后熏洗患处。
【功用】解毒杀虫,燥湿收敛。
【适应证】稻田皮炎。
【说明】五倍子是蚜虫寄生在植物上的虫瘿,含有丰富的鞣酸,作用于皮肤后,能使组织蛋白质被凝固,形成一层被膜,并使其小血管收缩,分泌物抑制,从而起到燥湿收敛作用。蛇床子功能解毒杀虫。
方五【组成】茶叶、白矾各60克。
【用法】上药用开水500毫升浸泡后,洗手足,让其自然干燥后,再下水田。
【功用】燥湿解毒。
【适应证】稻田皮炎。
【说明】茶叶自古以来就被用于清热降火,治疗各类皮肤热毒之症。药理及临床研究证实,茶叶所含的鞣酸有收敛、抑菌作用,不但可治疗稻田皮炎,在下田前运用本方浸泡手脚,还能起到预防作用。
方六【组成】苦楝根白皮、柳树枝叶、博落回(全草)各160克,野菊花根80克,枯矾12克,食盐10克。
【用法】将上药装入陶罐中,加清水5 000毫升以文火煎成至1 000毫升,过滤去渣,将药汁贮瓶备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汁适量,涂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消炎解毒,杀虫止痒。
【适应证】水田皮炎。
【说明】苦楝根白皮有毒,能散热毒,去风疹,博落回即山梧桐,功能祛风解毒,消肿杀虫。柳枝、野菊花等均有清热解毒之功。
方七【组成】五倍子15克,地肤子30克,韭菜子、明矾各10克,白酒120毫升。
【用法】先将前四味药共研粗末,贮人玻璃瓶中,再注入白酒,并塞紧瓶盖,浸泡3天后(浸泡时,每日早晚各摇瓶1次,通常震动可使用药渗透),方可使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液适量,涂洗患处,每日早中晚各涂洗1次。
【功用】消炎活血,祛风止痒。
【适应证】水田皮炎。
【说明】五倍子、地肤子皆能消炎止痒;韭菜子性味苦温,有祛风燥湿的作用;明矾燥湿,白酒活血。诸药合用,消炎活血,祛风止痒,故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方八【组成】韭菜叶适量。
【用法】韭菜捣烂取汁,涂洗患处。
【功用】行气,散血,解毒。
【适应证】稻田性皮炎。
【说明】韭菜叶的解毒作用历来为人们所熟悉,能解药毒,杀恶虫毒。药理学实验证实,韭菜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方九【组成】五倍子、射干、蛇床子各40克。
【用法】上药煎成药液后,先将患处污泥用清水洗净,然后放入药液中浸泡30分钟,药液温度宜凉不宜热,浸洗完后,外涂甲紫液,每日2次,5日为1个疗程。
【功用】祛风,消炎,止痒。
【适应证】稻田皮炎有糜烂面或有渗液者。
【说明】五倍子、蛇床子的祛风止痒作用已如前述。射干功能清热解毒,药理学研究表明,射干所含的酮甙有较强的消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