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过敏知识 » 药物性皮炎诊断依据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药物性皮炎诊断依据

发布时间: 2023-06-05 21:58:20

Ⅰ 药物过敏性皮炎的诊断依据

病前康复有用药史; 有一定潜伏期; 发病突然 皮疹对称 泛发(固定型药疹除外)颜色鲜艳等; 自觉瘙痒; 重症伴粘膜 内脏器官及全身急病症状

Ⅱ 药物性皮炎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药物性皮炎的病因
    • 4.1 药物进入人体途径
    • 4.2 引起药疹常见的药物
      • 4.2.1 砷剂
      • 4.2.2 解热止痛药类
      • 4.2.3 安眠镇静药类
      • 4.2.4 抗生素类
      • 4.2.5 类固醇皮质激素类
      • 4.2.6 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制剂
      • 4.2.7 中药
  • 5 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理
    • 5.1 非过敏反应性机制
    • 5.2 过敏反应性机制
  • 6 药物性皮炎的病理改变
    • 6.1 固定型药疹
    • 6.2 药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6.3 扁平苔藓样药疹
  • 7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 7.1 发疹性药疹
    • 7.2 皮炎类药疹
    • 7.3 固定型红斑
    • 7.4 荨麻疹样药疹
    • 7.5 多形性红斑
    • 7.6 恶性大疱性多形红斑
    • 7.7 药禅侍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7.8 剥脱性皮炎
      • 7.8.1 狼疮样综合征
      • 7.8.2 增殖性药疹
      • 7.8.3 其他药疹
  • 8 药物性皮炎的诊断
  • 9 需要与药物性皮炎鉴别的疾病
  • 10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方案
    • 10.1 治疗原则
    • 10.2 抗过敏药或解毒药的应用原理
    • 10.3 加强护理
    • 10.4 局部治疗
    • 10.5 中药治疗
  • 11 药物性皮炎的预防
  • 附:
    • 1 治疗药物性皮炎的穴位
    • 2 治疗药物性皮炎的中成药
    • 3 药物性皮炎相关药物

1 拼音

yào wù xìng pí yán

2 英文参考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rug erup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rug ras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也称药疹。它是各种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粘膜的各种不同的炎症反应。

凡对患者有益而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的药物,无论通过任何途径进入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和(或)粘膜损害的不良反应,谓之药疹。为皮肤科急诊中常见的病种。

4 药物性皮炎的病因

4.1 药物进入人体途径

包括口服、注射、灌注、点眼、滴鼻、漱口、含化、喷雾、吸入、外用、药熏、 *** 及膀胱冲洗等。

4.2 引起药疹常见的药物

4.2.1 砷剂

几次注射砷剂以后,可以出现。由于过敏的急性中毒症状,有的长期应用以后,才出现皮疹。皮损往往为广泛的大疱、丘疹、脓疱,严重时可引起剥脱性皮炎,少数人可引起副银屑病、扁平苔藓、玫瑰糠疹或点斑状色沉着斑等损害。

4.2.2 解热止痛药类

解热止痛药类常引起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剥脱性皮炎等损害。

4.2.3 安眠镇静药类

麻疹样红斑、血管性水肿、多形红斑、扁平苔藓样皮炎、固定型药疹及剥脱性皮炎。

4.2.4 抗宏信生素类

抗生素类尤其是青霉素的注射可引起过敏休克反应,迟缓反应表现瘙痒症,麻疹样红斑,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甚至剥脱性皮炎。

4.2.5 类固醇皮质激素类

类固醇皮质激素类可引起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药斑狼疮样皮疹、固定性红斑,严重的是剥脱性皮炎、恶性大疱性红斑或中毒性表皮松解的表现。有的粒细胞减少症或固有障碍性贫血而死亡。

4.2.6 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制剂

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制剂常引起脱发,剥脱性皮炎、黄疸及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粒性细胞减少。

4.2.7 中药

中药引起过敏反应逐渐增多。最常见,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药疹及口腔粘膜糜烂。

5 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理

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常见者为抗生素类,磺胺类,氨基比林、安乃近、保太松、水杨酸果等解热止痛类,催眠、抗癫痫类,抗毒素等血清类药物。根据药物结构分析,凡蔽袭轮带有苯环及嘧啶环的药物,具有较强的致敏力。此外,对患有先天过敏性疾病的机体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发生药疹的危险性比较大。

药物性皮炎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可以是免疫性或非免疫性机理,但大部分药疹是变态反应,由于变态反应的药疹只限于少数服药的人,服用各种药品的人很多。而发生药疹的毕竟是少数,又由于变应性药疹不是药理作用或毒性反应,药疹和用药的剂量无关,极微量的药物能使高度敏感的人发生严重的药疹。

5.1 非过敏反应性机制

非过敏反应性机制包括有药物的过量、副作用、直接毒性反应、特定性反应(idiosyeracy)、JarishHexheimer反应、菌群失调(ecologic imbalance)、向生体性效应(biotrophic effect)、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少数药疹和变态反应无关。由于光中毒作用而发生的皮疹也和变态反应无关。但和药物浓度、特定波长和暴光量有关。有些人的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盐脱氢酶的活性有先天性缺陷、系由于隐性遗传,在服用肼苯哒嗪、砜类药物、磺胺药后,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有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而表现荨麻疹、血管笥水肿,也有的药物改变花生的烯酸的代谢途径,即抑制了环氧化酶,使花生的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减少。如服用非激素抗炎药物可发生药疹。总之药疹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有许多学说尚未得到足够的证明,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5.2 过敏反应性机制

大多数药疹由此机制引起,机理较复杂。大分子药物如血清、疫苗、脏器提取物、蛋白制品如酶类等,本身即为全抗原,有致敏作用;但大多数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是小分子物质,分子量小于1000,为半抗原,当进入机体内与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性共价键,形成结合性抗原之后就具有致敏作用。

当机体被药物性抗原致敏后,再接触同类抗原时,机体可通过抗体介导的第Ⅰ、Ⅱ、Ⅲ型等变态反应,或致敏淋巴细胞Ⅳ型反应,或两类兼有的反应,导致皮肤或(及)粘膜出现急性炎症性反应而发生药疹。由于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性、代谢物的复杂性,从而药物抗原决定簇就多而复杂,此外,个体之间对药物的反应形式又存在着差别,因之,同一种药物可在不同患者中引起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反之,同一类型的皮肤损害也可由不同的药物所引起。

过敏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药疹常有下述特点:

①皮疹的发生与药量间无直线关系,并只在少数人中间出现;

②第一次接触药物后有4~20天潜伏期,一般为7~10天,以后再接触该药时好不再有潜伏期,而在几分钟至24h内发病;

③临床表现与药物的药理特性无关,有时可伴有哮喘、关节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啫酸粒细胞增多,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为特点的表现;

④与结构相似药物间可出现交叉反应。

四型变态反应:

血清、疫苗等药物是蛋白质构成的完全抗原,而若干非蛋白质性化学药品是半抗原和身体组织的蛋白质相结合,才成为完全抗原。机体接触抗原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免疫细胞致敏或产生足量抗体,再遇抗原性药物,则发生各种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某些湿疹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Ⅱ型包括因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Ⅲ型包括血管炎、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等。Ⅳ型可有红斑及湿疹样皮疹、剥脱性皮炎、固定性药疹、结节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某几型的药疹可以同时存在。有些药物经光线作用可起变态反应而发生药疹,表现为红斑块、风团、扁平苔藓,可发生于经常暴光的部位,也可出现于非暴露的皮肤上。磺胺药、氯丙嗪、避孕药、四环素等药物常引起光变态反应。对某一些药物过敏者可对化学结构相似的另一种药物发生药疹。

6 药物性皮炎的病理改变

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湿疹、红皮症、毛囊炎、血管炎与其他特发性的疾病组织象是一样的,在这就不一一述明。下面将叙述一下有特点的药疹。

6.1 固定型药疹

表皮内见到多数坏死的角朊细胞,棘层细胞气球变性,可发展成表皮内水疱。由于破裂细胞的胞膜仍留在疱内,使疱呈蜂窝状。真皮 *** 高度水肿,可出现表皮下水疱,真皮上部可见到大量的噬色素细胞。真皮浅、深层可见到淋巴细胞的浸润及少许嗜酸、嗜中性白细胞,还可见到组织细胞及肥大细胞。

6.2 药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表皮角朊细胞大片融合性坏死,细胞结构消失,可见核溶、核缩及核碎。角质层仍呈网篮状,界面空泡改变,表皮下水疱、真皮浅层水肿,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少许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

6.3 扁平苔藓样药疹

角质层出现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薄或消失,界面空泡变性, *** 真皮呈带状致密炎症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有时还见到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炎症浸润不只在浅层,还可达深层。

7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面临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引起,常见药物归纳如下:

7.1 发疹性药疹

临床表现为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始于面部躯干,以后泛发全身,有瘙痒,轻重程度不一。轻的仅出现散在的少量红斑,有轻度瘙痒,停药而自愈。重的可密集全身,常伴有全身浅部淋巴结肿大,则应密切注意其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因后者预后不良。

7.2 皮炎类药疹

这类药疹临床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小水疱、渗出、糜烂、结痂性皮疹。其可分为局限性与泛发性两型;局限型多是由药物引起的光线过敏性皮疹,因此主要发生在日光暴晒部位,发生苔藓化皮疹。全身泛发型可有低热、瘙痒,严重的还可有粟粒至米粒大小的脓疱性皮疹掺杂其中。消退后往往有一层糠状鳞屑脱落。

7.3 固定型红斑

多数由横胺药物、巴比妥类药物,解热止痛药物所引起。但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无服药史,过敏原不易找到。皮疹特点是限局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呈假性水肿、损害境界清楚,愈后留有色素斑,每次应用致敏的药物后,在同一部位重复发作,也有的同时增加新的损害,皮疹数目可单个或多个,亦有分布全身者,皮疹大小一般0.2cm至数厘米不等,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口唇及口周、 *** 、 *** 等皮肤粘膜交界处,趾指间皮肤、手背、足背躻干等处多见。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者约占80%,口腔粘膜亦可发疹。固定性药疹消退时间一般为1~10天不等,但粘膜糜烂或溃疡者常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十日始愈。发生在包皮 *** 部位时,常因为水疱破溃或感染而形成溃疡,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如治疗不当,可使病人数周至数月不能痊愈。

7.4 荨麻疹样药疹

荨麻疹样药疹是常见药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莉特灵的大量应用,该药疹更为常见,其他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与血清蛋白等均是引起该型药疹的重要原因,由于血清异性蛋白引起的叫“血清病”其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这种风团性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长,自觉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荨麻疹可作为唯一的症状出现。也可以伴随着其他的症状。如发热、低血压等,一般致敏病人表现为用药后数小时,皮肤才开始发生风团性皮疹并有瘙痒,但少数病人在注射青霉素、血清蛋白等药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头晕、心烦、全身泛发大片红色风团、瘙痒与血压降低,由痢特灵引起的药疹可以在停药后一周才发生,风团往往较严重,有大片红肿性皮疹,治疗上比较困难。血清病是注射血清蛋白后1~2周,开始发烧38~39℃,全身风团、瘙痒、有腹痛、恶心、浅淋巴结肿大、关节痛,病程10~14天而自愈。

7.5 多形性红斑

多形性红斑可由药物引起的多形红斑,其皮疹特点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似豌豆大至蚕豆大,中央常有水疱,边缘带紫色,对称性发生于四肢,常伴有发烧、关节痛、腹痛等,严重者可引起粘膜水疱的糜烂、疼痛。由其他原因所致的多形红斑,症状相似,往往春秋反复发生,病程一般为2~4周。

7.6 恶性大疱性多形红斑

恶性大疱性多形红斑又称斯蒂劳斯——约翰逊(StevensJonnson)综合征。为一种严重的药疹、红斑性大疱广泛散布,口腔、眼部及咽部等处粘膜糜烂,唇红缘溃烂结痂。同时病人有高烧、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病程4周左右,在未用激素以前,其死亡率曾达30%。虽为药疹中出现的皮损,但在许多的病例中没有任何服药史,说明本型中只有一部分与药物反应有关。有的病人还可由“败血症”引起,值得注意。

7.7 药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药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病人服药后不久体温迅速上升,可超过39~40℃。皮肤先有红斑,迅速扩展增多,由红色变褐红色,经一两天后,广泛的红斑上发生松驰的大疱,大疱不规则,疱膜容易擦破撕剥,露出疼痛的大片糜烂面,很像烫伤。粘膜也成片糜烂及剥脱。病人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伴有高烧和内脏受损的表现。可发生黄疸、血尿、肾功能衰竭、肺炎、昏迷、抽搐以至死亡。否则,经10~14天后,病情迅速好转,体温很快下降,皮疹干燥及脱落而自然痊愈。

7.8 剥脱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可由于不同的原因引起,而药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常常由于对一般的药疹病人未及时停止致敏药物和适当处理,致使病情发展,皮疹融合而成为剥脱性皮炎,或病情一开始就是突然发病,高烧40~41℃,持续不退,瘙痒性的麻疹样红斑融合成大片或弥漫性的潮红,有明显的肿胀,全身浅淋巴结肿大,肝脏亦可肿大,压痛甚至出现黄疸,脾脏也可肿大,脑或肾等也受损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蛋白尿等,甚至死亡。应与银屑病,皮炎类疾病,毛发红糠疥,Hebra氏红糠疥,蕈状肉芽肿等引起的红皮病相鉴别。

7.8.1 狼疮样综合征

狼疮样综合征可因药物影响而发生该综合征,临床表现和组织变化与真正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病人有发热、皮疹、关节痛、胸膜炎、心包炎、粒细胞减少、红斑狼疮细胞阳性等各种红斑狼疮症状,因此,全身性红斑狼疮综合征被认为药物诱发的全身性红斑狼疮。病情轻的停药后数月内恢复,病情发展的可因狼疮性肾炎或其他红斑狼疮损害而死亡。病程在2~3周至3个月内自愈,肼苯哒嗪、灰黄霉素等药物易引起该综合征。

7.8.2 增殖性药疹

在用药两周至数月后,病人发烧,周身不适,关节疼痛,全身浅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是弥漫性红斑、水肿性、大疱性或蕈样肉芽肿状损害。触之相当坚实,主要见于躯干疏散分布,不规则,边缘清楚约3~4cm直径大小,经治疗症状逐渐消失,全病程约3周。

7.8.3 其他药疹

某些药物或血清等异性蛋白质所引起超敏性血管炎药疹,由于砷剂长期少量服用,可产生掌蹠点状角化症,或皮肤毛孔角化症。汞剂中毒性肢端红痛症、皮疹、口炎等,长期服用碘及类固醇激素可产生痤疮样皮疹。服用抗疟药物产生扁平苔藓样皮疹。有些药物还产生紫瘢、湿疹样皮疹。

8 药物性皮炎的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熟悉各种药疹类型,观察临床表现及发展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作出药疹的诊断,但仍不能确诊。因为,直到今天对药疹仍然缺乏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皮肤试验阳性的人在用药后不发生药疹,而阴性的人则可有药疹。而且,皮内试验可使敏感性很强的人发生严重药疹或其他药物反应,甚至引起过敏的休克而死亡。再有服药试验也不安全可靠,只能慎用到固定型药疹或不致发生严重反应的病人。在临床上用药后发生药疹,停药后消失及再用时复发的药物史很有诊断意义。

现代的免疫试验法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嗜堿性粒细胞脱粒试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白细胞组织胺试验等,能协助我们了解药物和机体之间的免疫关系,并无实用的诊断价值。总之药疹是常见病,诊断药疹时要客观分析、排除其疾病的可能性。

9 需要与药物性皮炎鉴别的疾病

药物性皮炎应与麻疹、猩红热、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氏病、扁平苔藓、日光性皮炎荨麻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相鉴别。

10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方案

10.1 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以及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

(2)促进体内药物的排泄。

(3)应用抗过敏药或解毒药。

(4)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5)支持疗法等。

10.2 抗过敏药或解毒药的应用原理

(1)抗组织胺类药物组织胺是变态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是通过激动H1受体。H2受体、H3受体产生效应。H1受体使支气管及胃肠平滑肌收缩、血管平滑肌舒张、心房肌收缩加强、房室传导减慢、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H2受体使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血管平滑肌收缩、心室收缩力加强及窦性心率增怜惜。而抗组织胺药物主要是在受体部位上竞争性地拮抗组织胺作用的药物。有一点需要说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主要是组织胺(I级介质)但同时在释放的过程中要重新合成介质而释放(Ⅱ级介质),因此能够稳住肥大细胞,也是抗过敏的重要一环。常用药物:脑益嗪、赛庚定、多虑平、息斯敏、特非那丁。

(2)介质的阻滞剂稳定肥大细胞膜的药物,哌哔嗪类,海群生能阻断SPS的释放,但不能阻断组胺的释放(和其他药物合用)。

色甘酸二钠抑制组织胺的释放,但对SPS释放无影响,哃替酚可稳定肥大细胞膜。

(3)钙剂的应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降低通透性,减少渗出。

1)阻断嗜中性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粘附性,稳定溶酶体膜、阻止溶酶的释放。

2)抑制单核细胞杀菌力、降低单核细胞对T细胞释放MIF反应,减少介质释放(淋巴因子)而减少细胞向炎症移动。

3)使循环中的T细胞重新分布而使T细胞减少。

4)对嗜中性白细胞和肥大细胞有稳定作用。

药物的选择要结合病情而决定,尤其对于严重的药疹要争分夺秒的适量而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的水疱及糜烂渐干燥可渐减量。在抢救中要注意水和电介质的紊乱情况,控制感染、注意心、肝、肾、造血系统的功能,注意血糖,防止脑溢血的出现。如发现异常反应及时给予处理。

对于较轻型的药疹,给予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药物、维生素C、钙剂时要给予足量防止Ⅱ级介质的再次释放,尤其对于在门诊观察室治疗的患者,一定要待病情十分稳定方可让患者回家。

  •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 预产期计算器
  •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 五行八字
  • 成人血压评价
  • 体温水平评价
  • 糖尿病饮食建议
  •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 基础代谢率计算
  • 补钠计算器
  • 补铁计算器
  •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网络,马上计算!

10.3 加强护理

对合伴粘膜损坏者要积极保护粘膜,尤其是眼结合膜,防止角膜混浊及粘膜的粘连,小儿要注意 *** 及包皮的糜烂,造成包皮狭窄。每日可用3%硼酸水清洗或皮质类固醇类眼药滴眼,口腔注意清洁,经常漱口,可选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10.4 局部治疗

对于轻型药疹可局部止痒,吸附糜烂面,保持清洁,迅速愈合即可,对于重症药疹,最好采用干燥暴露疗法(红外线灯罩下进行)或局部雷夫奴尔湿敷或外涂PC霜,空气消毒,使用无菌床单及被褥。

10.5 中药治疗

一般发疹类药疹、荨麻疹、多形红斑与剥脱性皮炎等。采用凉血消风汤,气血两燔方与清瘟败毒饮等,清扫凉血解毒祛斑的方药有显效。

11 药物性皮炎的预防

(1)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追问药物过敏史,或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不要滥用。

(2)引起过敏的药物要明显的写在病历上,以引起复依医生的注意。并劝告病人避用该药或含有该药的一些成药和化学结构式相关而可可易引起交叉反应的药物。

(3)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应用前必须做皮试,而且准备好一切急救所必备的药品及措施。

治疗药物性皮炎的穴位

  • 阴阳

    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在治疗上,不论穴位、药物,均有阴阳属性,可以用来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 肾上腺

    血压等生理功能。许多种肾上腺激素及其类似物已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耳穴名·肾上腺:肾上腺(shènsh...

  • 穴位

    的变化,也可接受各种 *** (如针、灸、 *** 、电针、药物注射等)以调整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穴位分经...

  • 听呵

    阴交、气海等;肾元亏损者,加肾俞、关元、太溪等;药物中毒者,加百会、哑门、上星、外关等。听会张口略向...

  • 听河

    阴交、气海等;肾元亏损者,加肾俞、关元、太溪等;药物中毒者,加百会、哑门、上星、外关等。听会张口略向...

  • 更多治疗药物性皮炎的穴位

治疗药物性皮炎的中成药

  • 凉血祛风糖浆

    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祛风。用于荨麻疹、湿疹、药物性皮炎、牛皮癣等病见血热风盛证候者。用法与用量:口...

  • 三九胃泰

    的治疗。三九胃泰中毒:不良反应表现:可出现麻疹样药疹、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药疹、大疱型表皮松解性药疹等...

  • 感冒通

    尿、蛋白尿、排尿困难、水肿,严重者肾衰,还可发生药疹、过敏性休克、哮喘等。治疗:感冒通中毒的治疗要点...

  • 荨麻疹丸

    服用或注射某种药物而发生的荨麻疹,此为药物过敏(药疹),应及时到医院就诊。5.服药期间,如突然伴发胸...

  • 复方丹参注射液

    。因此,临床医师熟悉复方丹参注射注射注射液与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联合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是极...

  • 更多治疗药物性皮炎的中成药

药物性皮炎相关药物

  • 盐酸苯海拉明片

    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药疹,对虫咬症和接触性皮炎也有效;晕动病的防治,有较强的镇吐作...

  • 硝酸甘油溶液

    吐、虚弱、出汗、苍白和虚脱。⑷晕厥、面红、药疹和剥脱性皮炎均有报告。【禁忌症】禁用于心肌梗塞早期(有...

  • 硝酸甘油片

    吐、虚弱、出汗、苍白和虚脱。⑷晕厥、面红、药疹和剥脱性皮炎均有报告。【禁忌症】禁用于心肌梗塞早期(有...

  • 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液

    .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

  • 磺胺间甲氧嘧啶片

Ⅲ 药物性皮炎一般做什么检查

(1) 血常规检测:白细 胞 ( W B C ) 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 E ) 明显增高,也有白内细胞、红 细 胞 ( R B C )、血 小 板 ( P L T ) 全血减少的。容
(2) 血清免疫球蛋白E (IgE) 测定:可增加。
(3) 组胺游离试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量增加。
(4) 嗜碱性粒细胞试验:可为阳性。
(5) 体内激发试验:可为阳性。

Ⅳ 药物过敏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诊断
  • 4 治疗措施
  • 5 病因学
  • 6 发病机理
  • 7 病理改变
  • 8 流行病学
  • 9 临床表现
  • 10 预防
  • 附:
    • 1 治疗药物过敏的穴位

1 拼音

yào wù guò mǐn

2 概述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器官和组织的反应,称为药物反应(drug reaction)。在药物副作用中,约1/3~1/4累及皮肤,故有人提出皮肤药物反应(cutaneous drug raciotns)一名。在所有皮肤和粘膜药物反应中,又以药疹(drug erupton)或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更为突出。因此,本文重点叙述药疹。

3 诊断

鉴于药物反应范围广泛,表现复杂,且多于特异性,要确定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对于药疹的诊断,目前仍以临床病史为主要依据,再结合皮疹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除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实验室检查方面,发皮肤划痕、皮内试验常以检测患者对青霉素或碘化物有无敏感性,对防止过敏性休克反应有一定价值,但对预防药疹的发生意义不大。体外试验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rnt test,RAST)等已用于致敏原的检测,但仅对部分药物可靠,在有条件情况下可采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4 治疗措施

(一)去除病因 停用一切可疑的致病药物是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切忌在已经出现药物反应的先兆表现时做手脚未断然停药的作法。

(二)支持疗法 给患者以有利的条件,避免不利因素,以期顺利地渡过其自限性的病程,如卧床休息、饮食富于营养,保持适宜冷暖环境,预防手枣继发感染等。

(三)加强排泄 酌情采用泻剂、利尿剂,以期促进体内药物的排出。

(四)药物治疗 需根据病情轻重采取不同措施。

1.轻症病例 ①抗组胺药物1~2种口服陵哪;②维生素C 1g静注,日1次;③10%葡萄糖酸钙或10%硫代硫酸钠10ml静注,日1~2日;④局部外搽含有樟脑或薄荷的炉甘石洗剂、振荡洗剂或扑粉,一日多次,以止痒、散热、消炎、,一般一周左右可痊愈。

2.病情稍重的病例 指皮疹比较广泛,且伴发热者。①卧床休息;②涂上述药物;③强的松每日20~30mg,分3~4次口服,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3.严重病例 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和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⑴皮质类固醇:氢化可的松300~500mg,维生素C3g,10%氯化钾20~30ml加入5~10%葡萄糖液1000~2000ml缓慢滴注,日1次,宜保持24小时连续滴注,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及血象正常时,可逐渐递减激素用量直至改用相当量的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如皮疹消退,全身情况进一步好转,再逐步减少激素口服量,原则是每次减量为当时日量的1/6~1/10,每减一次,需观察3~5日,随时注意减量中的反跳现象。在处理重症药疹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出在激素的用量或用法不当方面,如开始剂量太小或以后减量太快。

⑵抗组胺药物:选用二种同时口服。

⑶输新鲜血液输血浆:每次200~400ml,每周2~3次,一般4~5次即可。

⑷抗生素:选用适当抗生素以预防感染,但必须慎重,因严重药疹患者,常处于高度过敏状态,不但容易发生药物的交叉过敏,而且可能出现多原性敏感,即对与原来致敏药物在结构上完全无关的药物产生过敏,引起新的药疹。

⑸局部治疗:在重症药疹患者,对皮肤及粘膜损害的局部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往往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早期急性阶段,皮损可用大量扑粉或炉甘石洗剂,以保护皮肤和消炎、消肿。如有渗液,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每日更换4~6次,待干燥后改用0.5%新霉素、3%糖馏油糊剂尺薯码,每日1~2次。

眼结膜及角膜常受累,必须及时处理,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不冲洗,清除分泌物,滴醋酸去炎松或氢化可的松眼液,每3~4小时一次,每晚擦硼酸或氢化可的松眼膏,以防角膜剥脱导致失明及结膜粘连。口腔及唇部粘膜损害常妨碍进食,可用复方硼砂液含漱,日数次,外搽粘膜溃疡膏或珠黄散、锡类散等。对无法进食者可用鼻饲。

⑹如伴发心、肺、肝、肾及脑等脏器损害以及造血机能障碍等需及时作用应处理。

⑺密切注意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并酌情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及维生素B6等药物。

5 病因学

毋庸置疑,引起药物反应的直接原因当然是药物。据本科60年代统计资料分析,引起药疹的药物主要有以下4类:即磺胺药(占21.6%)、解热镇痛药(占14.3%)、抗生素(占12.3%)及镇静安眠药(占11%),总计占致病药物的近60%。据1983~1992年住院的104例重型药疹分析,致病药物的前4类主要是:抗生素、抗痛风药(各26例,分别占25%),解热镇痛药(20例,占19.2%)及磺胺药(12例外中11.5%),与以往资料相比,致病药物主次序列及种类均有不小变化,如磺胺药致病比数则明显减少,且仅为复方SMZ一种;抗痛风药跃居首位,均为别嘌呤醇;抗生素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近几年,报导较多尚有痢特灵、噻嗪类药物、非类固醇抗炎剂、异菸进、对氨基水杨酸、氯丙嗪、卡巴西平、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血清生物制品以及中草药特别是一些中成药制剂。

6 发病机理

药物反应发生的机理颇为复杂,有变态反应性,亦有非变态反应性或其他特殊机制。

(一)变态反应 大多数药疹发生与此有关。其主要依据是:①几乎均发生药理学所允许的用量下;②有一定的潜伏期;③患者仅对某种或某类药物过敏,具有高度特异性;④对某种药物已经致敏者,若再次用同样药物,即使微量,常导致药疹复发;⑤应用与致敏药物结构相近的药物可出现交叉过敏;⑥用致敏药物作皮试,可获阳性结果;⑦少数药物所致的以Ⅰ型反应为主的药疹可作短时间脱敏;⑧抗过敏药物,特别是皮质类固醇治疗常见显效。

化学性药物多属半抗原,在进入体内后必须先与组织中某些蛋白质组分作共价结合成为全抗原(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才开始发挥作用。药物抗原性的强弱与其其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一般认为高分子量的或具苯核或嘧啶核的药物,其抗原性较强,如青霉素G及其衍生物、多聚体、长效磺胺、苯巴比妥、复方阿司匹林等所引起的药疹就比较多见;而抗原性弱或不具抗原性的药物,如氯化钾、碳氢钠等则很少引起或不引起药疹。

变应性药物反应的类型不一,它可以Ⅰ至Ⅳ型任何一型表现出来,有时在同一患者可以兼有两种以类型反应。

(二)非变态反应及其他

1.毒性作用 多由于用量过大所致,如大剂量巴比妥类安眠药物引起的中枢神经抑制;氮芥、白血宁等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肝损害;农药1059、1605吸收引起的中毒反应等。

2.药理作用 如抗组胺药物引起的嗜睡;皮质类固醇引起的欣 *** ;菸酸引起的面部潮红等。

3.光感作用 服用氯丙嗪、磺胺药后,再受日光照射,可引起主要发生暴露部位的皮炎。按其发生机理又可有光变应性和光毒性反应两种。

4.酶系统的扰乱 如大仑丁可通过干扰叶酸盐的吸收和代谢,引起口腔溃疡;13顺维生素A酸可改变脂质代谢引起黄瘤;异菸肼可影响维生素B6代谢而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5.沉积作用 药物或其产物沉积于特殊组织中引起的反应,如铋、汞、银、铅等重金属盐沉积于齿龈,砷剂沉积于皮肤(色素沉着、角化),及阿的平引起的皮肤发黄等。

6.特殊的局部 *** 作用 如阿司匹林可直接腐蚀胃粘膜,引起胃出血、胃溃疡;磺胺结晶阻塞肾小管、肾盂和输管,引起尿痛、血尿、尿少甚至尿闭等。

7.菌群失调 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多年共同进化过程中能相互适宜,一些菌群能抑制另一些菌群过度繁殖,某些菌群尚能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供机体健康需要。总之,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机体间均达到矛盾的统一。但如果长期或大量应用抗生素、皮质固醇或免疫抑制剂,可扰乱这些平衡。如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常可导致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8.致畸、致癌作用 某些药物长期应用后可能有致畸、致癌作用,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及维A酸(tretinon)等。

(三)影响因素 除上述作为直接致病因素的药物本身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外,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在药物反应的发生、发展中也往往直到一定作用。

1.用药情况

⑴滥用:多数是由于医师用药原则掌握不严,随意投药。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患者一知半解地应用自备药物或自购药物服用而引起药物反应。

⑵错用:医生开错处方,或药房发错药,抑或患者错服药物,当然这些都属偶然事件。

⑶服药自杀:这是极少见现象。

⑷用药剂量:用药剂量过大,可引起严重甚至死亡。但有时正常剂量也可出现药物反应,这与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速度不同有关,特别是老年患者更应密切注意。

⑸用药疗程;急性病症,用药时间一般不长,即使所用药物毒性较强,其危害性也可能较少。但慢性病症,特别象癌肿患者,所用抗癌药物疗程较长,往往发生药物的积蓄作用,产生毒性产生。当然,也有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等,在长期重复应用搬弄是非,可引起药瘾作用。

⑹用药种类过多:对于有过敏体制的有,一般用药种类越多,发生反应的机会亦越多。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之间的交叉反应,或协同作用所致。

⑺用药途径:一般认为药物通过注射比口服较易引起反应。外用抗原性强的药膏,如磺胺、四环素软膏等吸收后药物反应的姓率亦远高于口服者。外用硼酸溶液湿敷因药物吸收过量引起婴儿死亡的事例早有报告。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服用的药物,可进入胎儿或婴儿体内引起反应。

⑻交叉过敏:很多在结构上有共同之处的药物,例如含有共同“苯胺”核心的磺胺药、普照鲁卡因、对氨水杨酸等均可引起相同的反应,称之为交叉过敏。这种反应在第一次用药10小时左右即可发生,而不需要经过4~5日以上的潜伏期。

⑼重用致敏药物:如患者对某一种药物已发生过敏而以后再重复应用可发生更为严重的反应。致敏药物的重用通常是由于:①医生的疏忽,未了解患者过去的药物反应史;②患者未主动告诉医生他的药物过敏史;③用了可发生交叉过敏的药物;④个别处于高敏状态的药疹患者,容易对本来不敏感的药物发生过敏反应。

⑽注射器不洁:不洁的注射器、针头、针筒、药瓶、皮管等均可能由于将某些致热原带入体内引起不良反应。

2.机体情况

⑴性别:药物反应男女均可姓,但男略多于女(3∶2)。由于性别上的差异,雌性激素、灰黄霉素可引起男性 *** 发育,而雄性激素会引起女性患者的男性化。

⑵年龄:儿童除对麻醉剂较成人敏感外,对一般药物有较大的耐受性。儿童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亦较少见。

⑶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即不是通过免疫机理发生的一种对药物的异常反应。发生原因不明。

⑷遗传因素:如具有遗传过敏(atopy)体质的患者,对青霉素类药物有发生严重反应的潜在危险性。

⑸过敏或变应性体质:大多数药物反应是发生在具有一定的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其变应性发病机理已在前面论及。

7 病理改变

由药物反应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与非药物引起的大多相似,缺乏特异性,亦无诊断价值,故此处从略。

8 流行病学

建国以来,由于医药卫生事业的飞跃发展,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广大病人用药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因而,药物反应也有明显增多趋势。据我校皮肤科建国后10年的统计,难药疹一项就从1949年占皮肤科初诊病人的0.1%增加到1958年的1.2%,增加了12倍,上海市几个大医院的统计显示,药疹从1949~1954年占皮肤科20万初诊病人的0.5%增至1955~1958年28万病人的1.2%,与前者基本一致。最近,我校皮肤科统计了1982~1986年5年中38万初诊病人,药疹患者就诊比数又增至2.37%。1983~1991年我校华山医院皮肤科住院的2418人中有药前208例,占8.6%。以往,药物反应多见于城市,近年来由于医药的普及,药物反应在农村中亦较前多见。由于中草药的广泛应用,中药引起的药物反应有所增加。实际上,几乎每人在一生中都有机会接触这种或那种药物,因此,几乎所有人在一定的情况下都有可能产生某种药物反应。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药物反应的类型和表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药物大都是医生给予的,因此,药物反应主要是医源性疾病。若医生在用药时间能谨慎从事,药物反应虽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肯定可能大大地减少。

9 临床表现

由于药物反应可累及到各个系统和器官,范围广,有全身的亦有局部的。本节只讨论部分典型的药疹和少数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一)变应性药疹 这是药疹中种类最多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皮疹表现及转归等,至少可分为10多个亚型,如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结节红斑要、玫瑰糠疹样、紫癜形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等。它们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点:①有一定潜伏期,一般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再次用同样药物,常在24小时,平均7~8小时内即可发病。最短者仅数分钟,迟者亦不超过72小时;②多数起病突然,可先有畏寒、不适、发热等前驱症状;③皮疹发生发展,除固定红斑外,照例呈泛发性和对称性分布;④常伴轻重不一的全身性反应,轻者可有不明显,重者可头痛、寒战、高热等;⑤病程有一定自限性,轻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亦不超过一月;⑥除在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预后严重外,余均较好。以下分别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亚型。

1.固定性红斑(固定疹) 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占药疹的22%~44%,本科909例药疹中有318例为本形,占34.98%。常见的致病药物为磺胺类(以长效磺胺占首位)、解热镇痛药、四环素类及镇静水肿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重者斑上有一至数个水疱或大疱。红斑数一至数片不等,分布不对称。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好发于口唇及外生殖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常因磨擦引起糜烂。如复发,通常仍在原处发作,与前一次留下的色素斑完全或部分重叠,且常较前一次扩大、增多。皮损局部可伴瘙痒,皮损广泛者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红斑消退后常留下明日煌紫褐 *** 素斑,多年不退尽,具有诊断价值。少数不带紫色的水肿性红斑,则消退快,且可不留痕迹。个别病例可伴发多形红斑样、荨麻疹样或麻疹样红斑。

2.猩红热样红斑 皮疹发生突然,常伴以寒战、发热(38℃以上)、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开始为大、小片红斑,从面颈、躯干、上肢向下肢发展,24小时即可遍布全身,分布对称,呈水肿性、鲜红色,压之可退色。以后皮疹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个皮肤,酷似猩红热。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而无猩红热的其他表现。皮疹发展至 *** 后,红肿渐消,继以大片脱屑,体温之后鳞屑即逐渐变薄变细变少,似糠秕状,皮肤恢复正常,全病程不超过一个月,一般无内脏损害。若皮疹象麻疹,则称玫瑰糠疹形药疹;余类推。

3.重症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 syndrome) 此系严重的大疱性多形红斑,除皮肤损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等出现严重的粘膜损害,有明显糜、渗出。常伴寒战、高热。亦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及肾脏损害。眼损害可导致失明。罹患该型药疹者儿童多见。但必须指出,本症候群有时并非药物所引起。

4.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 这是我们1958年在国内首次见到的一种药疹类型,临床上比较少见,但相当严重。起病急,皮疹于2~3日内遍及全身。初为鲜红或紫红色斑。有时起病时呈多形红斑样,以后增多扩大,融合成棕红色大片。严重者粘膜同时累及,可谓体无完肤。大片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形成很多平行的3~10cm长的皱褶,可以从一处推动到另一处。表皮极细薄,稍擦即破,显示明显的棘层松解现象。全身常伴40℃左右的高热。重者可同时或先后累及胃、肠道、肝、肾、心、脑等脏器。曾见一例因本病死亡患者,其鼻饲管壁上密布脱落的粘膜。病程有一定自限性,皮疹常于2~4周后开始消退。如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某些重要脏器的严重受累,或因处理不当可于2周左右死亡。

血液白细胞总数多在10×109/L(10000/mm3)以上,中性粒细胞约80%,嗜酸闰细胞绝对计数为0或很低。重症死亡病例病理解剖发现:①表皮显著萎缩,棘层细胞只有1~2层甚至全消失,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真皮充血水肿,有围管小圆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破碎变怀。口腔粘膜病变与皮肤相似。②淋巴结肿大,髓质增生,内皮粘膜增生肿大,皮质滤泡萎缩。③肝切面黄红相间,可见瘀血,和肝细胞变怀。镜检示脚步上叶中央严重瘀血,残留肝细胞脂变、离解;肝实质与汇管而分界不清,有的肝细胞边界模糊不清,有的坏死溶解而被吸收。④肾切面肿胀,包膜外翻。镜检示血管充血,曲管浊肿,皮质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形成的灶性浸润。⑤脑灰质神经细胞呈各种变性,枕叶神经细胞呈水样变性、肿胀,间有卫星细胞现象。基底核及小胶质细胞灶样增生。⑥心肌有间质性水肿和弥漫性轻度不圆细胞浸润。

大疱性表皮坏松解形药疹与Lyell(1956年)报告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有不少相似这处,后者皮损似烫伤样,不一定有大疱,局部疼痛明显,无明显内脏损害,且常复发。但也有人认为二者可能是同一疾病。

(二)其他类型药疹及药物反应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类型较多,兹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全身剥脱性皮炎型 是药疹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在未用皮质类固醇年代,其病死率很高。由于引起此型药疹的用药剂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故可能在变应性反应基础上合并有一定的毒性反应。

本型药疹不常见,据我科不完全统计,1949~1958年的909例药疹中占2.53%,1959~1975年418例住院药疹中本型占7.9%。1983~1992年收治的104例重症药疹中本型药疹有23例,占22%。由于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本症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常在20~20日以上;病程长,一般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整个病程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①前驱期,表现为短暂性皮疹,如局限于胸、腹或股部的对称性红斑,自觉瘙痒,或伴发热,此为警告症状,若此时即停药可能避免发病。②发疹期,可缓慢地逐渐从面部向下发展,或开始为急性发作,以后路以疹或快或慢地波及全身。在皮疹发作处于 *** 时,全身皮肤鲜红肿胀,面部水肿显著,常有溢液结痂,伴畏寒与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肾、心等内脏损害。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一般在15×109~20×109/L(15000~20000/mm3)之间。③剥脱期,这是本症的特征性表现。皮疹红肿开始消退,继而呈鱼鳞状至大片形脱屑,鳞屑晨可布满床单、手如戴破手套,足如穿破袜子,并且反复脱落,持续可达一至数月之久。头发、指(趾)甲亦常同时脱落。④恢复期,鱼鳞状脱屑变或糠秕状,继而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自应用皮质类固醇后,病程可以显著缩短,预后亦大大改观。

2.短程锑剂皮炎型 这是50年代我国采用酒古酸锑钾静脉注射短程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时所见的一种轻型毒性皮炎。其特点为:①患病率高,一般在30%~40%以上,有的可高达60%~70%;②潜伏期短,均在开始治疗后2~3日内发病;③均在锑剂用量达到0.3g后发疹;④夏季多见;⑤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颈、手背和手指伸面,偶见于胸腹部,酷似痱子,密集而不融合,炎症反应轻微,自觉微痒或烧灼感,个别有发热等全身症状;⑥病程具自限性,即使不停药,皮疹亦大多于3~5日内自行消失,伴以糠秕样脱屑;⑦再治偶有复发。未见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组织化学检查发现皮疹与正常皮肤含锑量无甚差异(均约2.5μg/dl)。组织病理似接触性皮炎,无特异性。

3. *** 状增生型 多由于长期服用左碘、溴剂等引起。潜伏期常大一月左右。我们曾见2例,在全身红斑形药疹的基础上出现散在分布,不甚规则,显著高出皮面,约3~4cm,直径的蕈样 *** 状增殖性肉芽肿,触之相当坚实,主要发生于躯干部。对症治疗后逐渐消退,全程约3周。

4.红斑狼疮样反应 自60年代初期发现肼屈嗪可以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后,迄今已知道有50多种药物诸如青霉素、普鲁卡因胺、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甲基硫氧嘧啶、利血平、灭滴灵及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引起这类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肺部症状、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肢端发绀和皮疹等。本症与真正的红斑狼疮不同之处在于发热、管型尿、血尿和氮质嗪引起的,在症状消失后,实验室阳性可持续存在数月以至数年。

5.真菌病型反应 由于大量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常引起体内环境平衡扰乱和菌群失调,出现真菌病例反应,表现为白念珠菌、曲菌或皮肤癣菌感染,前两者可有胃肠道、肺或其他内脏感染,可同时累及多个脏器。生前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尸解中发现严重的全身性真菌感染并非少见。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患皮肤癣菌病者,由于上述药物的应用,癣病皮损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且不易治疗,即使治愈亦易复发,造成癣病防治上的困难。

6.皮质类固醇型反应 若激素应用 的剂量较大,时间较久,常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甚至招致死亡。它引起的副作用主要有:①继发性细菌或真菌感染:最多见;②胃肠道:“类固醇溃疡”,甚至并发出血、穿孔;③中枢神经系统:欣快、易激动、头晕、头痛、失眠等;④心血管系统:心悸、血压升高、血栓形成、心律不剂等;⑤内分泌系统:柯兴样症候群、骨质疏松、糖尿症、皮质功能减退及儿童生长发育抑制等;⑥皮肤:痤疮、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瘀斑、皮肤萎缩等;⑦眼:视力模糊、眼压增高、白内障及青光眼等。

近年来,随着新药大量涌现,80年代有人提出了“新药疹”的概念,使人们对药物反应有了进一步认识。几乎所有新药均可引起各种不同的药物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种类繁多,各种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均可引起斑疹或斑丘类皮疹。细胞毒药物可引起脱发、荨麻疹、毒性青皮坏死、光敏性皮炎及口腔炎等。抗风湿新药的种类也较多,可引起光敏性皮炎、荨麻疹、紫癜、斑丘疹及口腔炎。利福平、D青毒胺及硫甲丙脯酸(captopril)可引起斑丘疹、荨麻疹及红斑性天疱疮(落叶型)。β阻滞剂如何普洛称(心得舒,alprenolol)、氧烯洛尔(心得平,oxprenolol)、普萘洛尔(心得安,proproanolol)等长期应用后可出现银屑病样皮疹,部分患者伴掌跖角化过度,还可引起湿疹、苔藓样疹和其他类型性多毛症,还可逆转男性型脱发、也可引起StevensJohnson综合征。

10 预防

由于药物反应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严重者可致死亡,故重视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如医生不随便给药,病人不滥用药,药物反应是可以大大减少的。

1.在用药前,首先明确诊断,不要在病情未搞清前,采用多种药物围攻,以为总有一种药物会产生效用,这样易出现不必要的药物反应。

2.对所用药物的成分、性能、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配伍禁忌等应全面熟习掌握,做到不滥用、错用、多用药物。

3.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特别是对有过敏性体质者更不可忽视。对有过药物过敏反应者,应注意交叉敏感或多源笥敏感反应的发生。

4.用药应有计划性,剂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久,并定期观察,特别是应用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更应严密观察,经常检查血象等。

5.某些器官有功能障碍时,常对某些药物不能耐受,如患肾病者需慎用重金属药物。

6.在用药期间应注意一些警告症状或不耐受现象,如皮肤瘙痒、红斑或发热等,一旦出现应考虑立即停药。

7.凡已发生过敏性药物反应者,都应发给药物禁忌卡,注明致敏药物名称及反应类型,以供复诊时参考。

8.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必须加强药政管理。药品在出厂投放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把好的药品质量关。

治疗药物过敏的穴位

  • 冲阳

    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

  • 耳穴

    系统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予针灸,还可施行电针,注射药物或割治等方法,并可用作针刺麻醉。临床操作时,以耳...

  • 肩中外俞

    分钟。常灸本穴可预防流感。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肩中外俞穴的配伍:肺俞...

  • 阳泽

    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

  • 鬼腿

Ⅳ 药物性皮炎都有哪些特点

药物性皮炎的关键确诊关键点

1、有服药史。

2、有一定危险期,初次服药5—20天,反复服药则可在1—2天或数钟头内病发。

3、皮疹种类多种多样,各种类型药疹都是有自个产生、发展趋势规律性及分别的临床医学特性,但除固定性药疹有异型性主要表现外,药疹均有病发忽然、皮疹对称性遍布、泛发全身及色调艳丽的特性。

space

第二,药物性皮炎一般均产生于数次药品触碰后,而很少产生于初次触碰者。

以上是北京市京都皮肤科医院对药物性皮炎具备的特性的简易详细介绍,日常生活医治中能够对药物性皮炎加多留意。出现相近药物性皮炎症状表现时,一定要立即医治,以防药物性皮炎病况发展趋势比较严重,给本身皮肤产生危害

Ⅵ 药物性皮炎都有哪些特点

药物性皮炎也叫做药疹,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药物进入人体以后会全身分布,所以药物性皮炎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称分布,可以全身泛发.有一种特殊的药疹叫固定性药疹,可能没有对称性.除此之外大多数的药疹都是全身泛发、对称分布.药物...

谈到药物性皮炎这类疾病,很多朋友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很多朋友都曾出现过服用某种药物后,皮肤在服用某一类药物后,全身出现大小斑点,甚至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瘙...

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主要是由于一些口服药物及注射一些药物所致的过敏反应.该病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患者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关注一下...

皮炎一向是人们非常头疼和担忧的,经常有人不明原因地就发现自己的皮肤长了疹子.药物因素是很常见的,这就是药物性皮炎的重要诱发因素.对于这种疾病,人们仍...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面临同一... 皮疹干燥及脱落而自然痊愈.药物性皮炎图册8剥脱性皮炎 可由于不同的...

2020年12月5日-嫂子确诊为药物性皮炎,不清楚这种病特点是什么,想知道药物性皮炎的特点是什么?药物性皮炎俗称药疹。是用药后不可预计的药物不良反应。这个疾病...
药物性皮炎的表现有.往往有剧烈瘙痒,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面部、手背,大部分呈干燥、肥厚性皮炎损害,还有一部分病人也可表现为痒...

药物性皮炎症状表现为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发病突然,常伴随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始于面部躯干,以后泛发全身,有瘙痒,轻重程度不一.轻的...

有些人在患上某种疾病去医院进行治疗时.皮肤上却逐渐长出了疹子.这就很可能是患上了药物性皮炎,这是由于一些药物的使用而产生的机体过敏反应.对于这种疾病...

药物性皮炎我们也叫药疹,是因为口服、输液或者是用一些喷剂,或者是塞的一些药品,吸收到我们体内之后,然后通过代谢产生了一些过敏的反应.它的类型很多,有固定性药疹,麻疹,猩红热型这种发展性药疹,有荨麻疹型药疹,痤疮样药疹,紫癜型药疹,还...

Ⅶ 药物性皮炎的症状是什么

有少数过敏体质的人在用了某些药物后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皮疹,称为药物性 皮炎 ,又叫药疹,那么药物性皮炎的症状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药物性皮炎的症状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药物性皮炎的症状
一般来说,药疹多在治疗开始后7~10天经过致敏而出现。但如果以前曾接受过同样药物或同类结构的药物治疗,则可于数小时或1~2天内迅速出现。常见的药疹皮肤表现主要有以下的类型。

1.发疹性药疹

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药疹的95%。临床表现为弥漫性鲜红 色斑 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形态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半数以上病例在停药后2周完全消退。如未及时停药,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则预后不良。

2. 荨麻疹 样药疹

是常见药疹之一,其发病机制可以是Ⅰ、Ⅲ型变态反应。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这种风团性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长,自觉 瘙痒 ,可伴有刺痛、触痛。荨麻疹可作为惟一的症状出现,也可以血清病样综合征、过敏性休克的一个症状。一般致敏病人表现为 用药 后数小时,皮肤才开始发生风团性皮疹并有瘙痒,但少数病人在注射青霉素、血清蛋白等药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 头晕 、心烦、全身泛发大片红色风团、瘙痒与 血压 降低。

3.剥脱性皮炎

常常由于对一般的药疹病人未及时停止致敏药物和适当处理,致使病情发展,皮疹融合而成为剥脱性皮炎,或病情一开始就是突然发病。皮损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有渗液、结痂,继之大片叶状鳞屑脱落,渗液有臭味。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等。此类皮损如系初次发病,潜伏期一般在20天以上。可一开始就泛发全身,或在上述麻疹或猩红热样皮损的基础上发生。病程长达一个月以上,是药疹中的严重类型,常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呕吐、恶心,有的可伴有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肝大、黄疸等全身症状。

4.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

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斑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可以用手指推动,稍用力表皮即可擦掉,如 烫伤 样表现。黏膜也有大片坏死脱落。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和内脏病变。如抢救不及时,可死于感染,毒血症, 肾衰竭 , 肺炎 或出血。有的患者初期表现为多形红斑或固定型药疹,很快再发展为大片红斑、大疱、表皮剥脱。

5.固定型红斑

药疹中较常见的类型。形态比较特殊,易于识别。皮疹特点是限局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损害境界清楚,愈后留有色素斑,每次应用致敏的药物后,在同一部位重复发作,也有的同时增加新的损害,皮疹数目可单个或多个,亦有分布全身者,皮疹大小一般0.2厘米至数厘米,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口唇及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趾指间皮肤、手背、足背躻干等处多见。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者约占80%,口腔黏膜亦可发疹。固定性药疹消退时间一般为1~10天,但黏膜糜烂或溃疡者常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十日始愈。

6.多形性红斑

可由药物引起的多形红斑,其皮疹特点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似豌豆大至蚕豆大,中央常有水疱,边缘带紫色,对称性发生于四肢,常伴有 发烧 、关节痛、 腹痛 等,严重者称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可引起黏膜水疱的糜烂、疼痛。病程一般为2~4周。

7.药物超敏综合征

是药物引起的特异质反应,特点是发热、皮疹及内脏器官损害(特别是肝)的三联症状。可发生于药物初次应用后7~28天或更长时间发生。如以后再次用该药物,可在一天内发病。初发症状是发热,高峰可达40℃。其次为口周及面部水肿、颈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喉炎 。皮损开始于面、躯干上部及上肢。为红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逐步变为暗红色。融合并进行性发展为红皮病。

内脏损害在皮疹发生后1~2周内发生,也可长达一个月。肝炎是最主要的症状,血清转氨酶不同程度的升高,通常无黄疸,发生黄疸者常预后不良。暴发性肝坏死和肝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可能有肾脏、肺、心、中枢 神经 的损害。

血液 系统异常表现为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发生在最初的2周内。通常在第2~3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 湿疹 样型

常由外用药引起,局部接触敏感,发生湿疹样皮炎后,在内服或注射同一类药物,可发生全身湿疹样皮损。病程常在一个月以上。

9.光敏皮炎型

皮疹形态如湿疹样,以露出部位较为严重,但远离暴露日光部位亦可发生。停用药物后,反应可持续数周。当再次用药后,加上光线照射皮肤,可在48小时内激起湿疹样反应。分光毒性和光敏性两种。

10.苔藓样疹型

皮损在临床上和病理上极似扁平苔藓,紫红色丘疹,有或无口腔侵犯。皮损广泛,侵及躯干四肢。鳞屑明显,伴有湿疹样变,愈合后留有明显色素沉着,停药后皮损逐渐消退,也有部分呈慢性,持续很长时间。

11. 紫癜 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针头大至豆大或更大的出血性紫斑,皮疹变平或稍隆起。这种发疹可以有血小板减少,或由血管的损伤引起。

12.血管炎型

好发于小血管,其炎症范围可以从轻度的细胞浸润到急性坏死,严重者可侵犯许多器官的血管,包括皮肤和肾。皮肤损害表现为紫癜、淤斑、结节、坏死,亦有呈结节性多动脉炎样病变。全身性的表现为发热、关节痛、水肿、蛋白尿、血尿或肾衰竭,很少发生肌炎、冠状动脉炎、肺炎和胃肠出血。

13.泛发型脓疱型

又称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皮疹常开始于面部及皱褶部位,以后泛发。为针尖大到半米粒大浅表非毛囊性无菌脓疱,散在、密集,急性发病。烧灼感或痒感。停药几天后消退,呈大片脱屑。重者脓疱可融合成脓湖。可伴有发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低钙血症、肾衰竭等全身症状,偶有淤斑、紫癜、多形红斑样靶形发疹、血管炎样疹、水疱、面部水肿及黏液糜烂。

14. 痤疮 样疹

表现为毛囊性丘疹、脓疱,损害类似于寻常痤疮。发展缓慢,常于服药后1~2月以上发生。病程慢性,停药后可拖延数月。
药物性皮炎发病的原因
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理大部分药疹是变态反应,由于变态反应的药疹只限于少数服药的人,服用各种药品的人很多。

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可以是免疫性或非免疫性机理,但大部分药疹是变态反应,由于变态反应的药疹只限于少数服药的人,服用各种药品的人很多。而发生药疹的毕竟是少数,又由于变应性药疹不是药理作用或毒性反应,药疹和用药的剂量无关,极微量的药物能使高度敏感的人发生严重的药疹。

四型变态反应:血清、 疫苗 等药物是蛋白质构成的完全抗原,而若干非蛋白质性 化学 药品是半抗原和身体组织的蛋白质相结合,才成为完全抗原。机体接触抗原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免疫细胞致敏或产生足量抗体,再遇抗原性药物,则发生各种变态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某些湿疹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Ⅱ型包括因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Ⅲ型包括血管炎、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等。Ⅳ型可有红斑及湿疹样皮疹、剥脱性皮炎、固定性药疹、结节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属于某几型的药疹可以同时存在。有些药物经光线作用可起变态反应而发生药疹,表现为红斑块、风团、扁平苔藓,可发生于经常暴光的部位,也可出现于非暴露的皮肤上。磺胺药、氯丙嗪、避孕药、四环素等药物常引起光变态反应。对某一些药物过敏者可对化学结构相似的另一种药物发生药疹。

少数药疹和变态反应无关。由于光中毒作用而发生的皮疹也和变态反应无关。但和药物浓度、特定波长和暴光量有关。有些人的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盐脱氢酶的活性有先天性缺陷、系由于隐性遗传,在服用肼苯哒嗪、砜类药物、磺胺药后,可引起 溶血 性 贫血 。有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而表现荨麻疹、血管笥水肿,也有的药物改变花生的烯酸的代谢途径,即抑制了环氧化酶,使花生的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减少。如服用非激素抗炎药物可发生药疹。总之药疹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有许多学说尚未得到足够的证明,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药物性皮炎的自我诊断
1、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常在4-20天内发疹,再次接触该药时,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

3、皮疹形态多样,有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紫癜样、玫瑰糠样、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及剥脱性皮炎型等。但在某一患者身上,皮疹表现是一致的。除固定型药疹外,皮疹的分布常是全身性、对称性的。

4、重症型药疹常伴有粘膜损害,严重者还可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如 消化 道、 呼吸 道、及 泌尿 道等累及的相关症状。偶有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的药疹可伴发全身感染脓毒血症以至起死亡。

5、起病突然,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6、实验室检查,见部分病例白细胞总数增高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个别病例则相反,甚至表现为全血象减少。

7、划痕和皮内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猜你喜欢:

1. 什么是药物性皮炎

2. 湿疹是怎么形成的

3. 药物过敏反应急救流程

4. 孩子药物过敏后有哪些症状

5. 过敏性皮炎吃什么药

Ⅷ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

药物性皮炎症状有两大类,一种是局部,还有一种是系统性。药物性皮炎局部产生症状,固定药疹最多见,像口唇上如果产生固定药疹,就是嘴周围一圈红黑红黑表现。如果是生殖器部位,生殖器又红又肿,然后还有疼,最后还有感染迹象,这是局部症状。

药物性皮炎症状全身的就是可以表现为荨麻疹样、猩红热样,还有麻疹样,甚至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还有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就是全身症状首先是瘙痒,然后弥漫对称发生点状或者是片状红斑,伴有瘙痒,这是全身泛发一种中型表现。

还有一种重型药疹,表现就特别严重,伴有全身症状,像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全身大片皮肤没有一处好的,又红又肿又脱皮,同时伴有发冷、发抖、全身不舒服。重症多形红斑也是这样,往往伴有全身发冷、发抖、发热,还有低蛋白血症导致还有肝肾功能损害系统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