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
真菌通过皮肤的深层入侵,对人体造成危害,治疗真菌感染不能迟缓。下面我准备了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希望对您有帮助!
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
一、咪唑类抗真菌药
1、氟康唑
氟康唑是较早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可口服也可静脉滴注,每日用1次, 儿童 剂量可用6~12mg/kg/d,成人可用400~1200mg/kg/d,有时儿童可用到19mg/kg/d,成人用到1600mg/kg/d时仍可耐受。此药可渗入组织,由肾排出,对除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外的其他念珠菌、隐球菌及毛孢子菌等均比较敏感,但对一些丝状真菌如曲霉则不敏感。临床曾有 报告 可引起肝脏的不良反应,但在治疗结束后即可恢复。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免疫缺陷病人中用持续性插管常是诱发念珠菌菌血症的诱因,故从预防着手,应及早移除插管。
近来发现念珠菌的耐药性日益多见,所谓耐药性是指抗真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超过正常体内所需的抗菌浓度。临床研究包括:1)原来敏感的菌株变成不敏感;2)所感染菌株原本耐药;3)新出现的耐药菌株。一般仅从临床治疗失败还不能说明问题,近有报告用氟康唑治疗免疫缺陷的念珠菌菌血症病人时,所用导管插管可影响其药效而与原来的MIC关系不大,但实际是近10年来临床应用得最多的咪唑类抗真菌药中,氟康唑的耐药性已不断出现,而且在短程用氟康唑时较少发生耐药,如在艾滋病病人多次应用小剂量氟康唑治疗口咽念珠菌时则很容易引起耐药。另一类则是对氟康唑有天然耐药性的真菌,如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对这类菌常需要用较大剂量进行治疗才可收效。有人用NCCLS(美国国家实验法)检测氟康唑的MIC达64ug/ml时,如只用氟康唑400~600mg/d,则其疗效即差,此时如与两性
霉素B合并治疗则可产生协同作用。
2、伊曲康唑
目前已有口服胶囊、口服溶液和静脉注射3种剂型。儿童可用5~7mg/kg/d,成人可用400mg/kg/d。当应用更大剂量也可耐受,也可作为 经验 治疗两性霉素B治疗AFI一个疗程后的替代药,近来在我国上市的环糊精口服液可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对可口服者如艾滋病病人并发的口咽念珠菌病等非常适用。
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和羟丙基倍他环糊精口服液后1.5~4h可达血浆峰值;一般伊曲康唑高度结合血浆蛋白,经过肝脏广泛代谢后,经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不影响其代谢,因此无需调整剂量,但在预防性应用时,必须监控血浆药物水平,保证血浆浓度为230~500mg/ml;而当与西沙比利、息斯敏、特非那丁等合用时,因其共同竞争CYP3A4酶,可以导致严重的心律不齐,与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等合用时,也可延长其作用并有可能增加其毒性;由于伊曲康唑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在长期应用时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最近欧洲进行一开放性多中心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治疗侵袭性曲霉病时,静脉输入伊曲康唑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是安全、可靠而且有效的。因此,此药可以作为治疗曲霉病的二线药物;对于血液肿瘤和骨髓移植的受体,伊曲康唑可用于预防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此外,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中性粒细胞低下的发热性癌症患者,经随机静脉注射伊曲康唑后再予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和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作对照观察,2组有效率分别为47%和38%,而且前一组的副反应比较少些。
3、活力康唑(Voriconozole)
此药又名UK109496,是从氟康唑衍生出来的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近来已由FDA标准用于临床,我国正在临床试验中。SARS流行时,我国曾用于一些病人。此药抗菌谱广,体外试验证明:活力康唑对念珠菌,包括对氟康唑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和毛孢子菌等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对一些霉菌,如曲霉、尖端赛多孢霉、镰刀菌、皮炎芽生菌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接合菌则无抑制活性。
此药口服后2小时内达到血浆峰值,在组织内分布广泛,甚至可通过血脑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其平均清除半衰期为6小时,生物利用度可达90%。活力康唑可在肝脏内广泛代谢80~90%的药物并以无活性的代谢产物而从尿液排出。此药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的CYP2C19,CYP2C9及CYP3A4等脱甲基酶异构体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在I期临床研究中,有时可引起可逆性视觉障碍、光敏性红斑,一般都与剂量有关,约有10%的病人可出现肝酶升高。
最近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对侵袭性曲霉病,此药甚至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患者存活率高,而且对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对其脂质制剂治疗无效的AFI,此药也可有效。当此药输注后,其输入相关性反应和肾脏毒性反应较少,肝毒性反应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似。一、咪唑类抗真菌药
4、其他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
①Rovuconazole:此药原名BMS-207147,其化学结构与氟康唑及活力康唑相似,但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菌谱广而且可以口服,对念珠菌包括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新生隐球菌、曲霉、尖端赛多孢霉、暗色真菌等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镰刀菌、接合菌等也有中度抑制作用,目前正在临床研究中。
②Posaconazole:此药原名SCH56502,是从伊曲康唑结构基础上衍生出来,因其不溶于水,所以只有口服制剂,其抗菌谱广,对曲霉、荚膜组织胞浆菌、离蠕孢、接合菌、镰刀菌等以及常见的酵母类致病真菌如各类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不良反应也与 其它 唑类抗真菌药相似。
.二、作用在真菌胞壁的新抗真菌药
1、卡泊芬净(Caspofungin)
此药商品名为Cancidas。其作用靶位在致病真菌的细胞壁,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因不能耐受其它抗真菌药或由于用其它抗真菌药失败的患者,尤其是AFI。这是一种棘白菌素类药,当静脉用药后,其半衰期长达10~12h,故可1天用药1次。此药对念珠菌及曲霉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一些双相真菌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等也有抗菌作用,但对新生隐球菌、镰刀菌、接合菌及毛孢子菌等无抗菌作用。动物模型研究提示此药与两性霉素B及咪唑类抗真菌药有协同作用。对曲霉等感染有效。其与蛋白结合率为97%。在肝内代谢,但对肝脏CYP450酶素无影响,也非该酶的作用底物,分布容积为9.7L,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给药后约41%的药由尿排出,其中原形药约为1.4%,粪中排出约35%,其适应证为:1)AFI经其它抗真菌药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2)念珠菌口咽炎或食管炎。成人剂量第一日70mg,以后每日50mg静滴。老年及肾功能减退者剂量不需调整,中度肝功能减退者首剂不减,维持量则应减半。儿童患者暂不推荐使用。孕妇患者则应要权衡利弊而定,哺乳期妇女患者用药时应暂停哺乳。不良反应比两性霉素B少,较常见的有寒颤、发热、静脉炎、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及皮疹、肝功能异常、血细胞减低等。静滴时不可用糖水稀释。透析不能清除本品。有时可与其它药发生相互作用,应注意。
2、米卡芬净(micafungin)
本品是通过由真菌Celeophoma empodri改造而成一新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对念珠菌中的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曲霉在体外试验中也显示抗菌活性较好,但与其它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相似,对新生隐球菌、镰刀菌、接合菌和丝孢子菌等无明显抗菌活性。现已在骨髓移植病人的真菌感染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当静脉滴注,尿中排出药量<1%,多剂给药后在体内有一定积蓄,蓄积系数为
1.5。已经证明对念珠菌及曲霉感染有一定疗效。临床试验中成人剂量为50~100mg1次静滴,对曲霉感染可增至每日50~300mg。患者耐受性好,其最佳有效剂量还在探索中,此药可单用或者与其它抗真菌药联合应用。
3、安道芬净(Anilfungin)
其抗真菌作用及抗菌谱与卡泊芬净相同,对部分念珠菌可有杀菌作用,但对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作用稍差,对新生隐球菌、毛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等无抗菌隐性。血半衰期31h,主要在体内降解,尿中排出药物少,成人首剂50mg,继以每日25mg静滴,或首剂70mg,继以每日35mg静滴。目前正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此药也可口服。
两性霉素B于1958年批准上市后迄今已近半个世纪,该药几乎对绝大部分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对多数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2~1mg/L;临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疗效确切,耐药菌株少见。作用机制为药物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导致真菌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其半衰期长(24h),可1日1次给药。缺点为必须静脉给药,组织穿透力弱,药物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毒性大,尤其肾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如静滴药物后寒战、高热等即刻反应,贫血,肝肾毒性,低血钾等。为克服上述缺点,已先后试制并上市了三种含脂类两性霉素B制剂,即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体(Abelcet,ABLC)、两性霉素B硫酸胆甾醇酯(Amphotec,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L-Am。三者的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与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相同,但上述脂类制剂在人体内多分布于网状内皮细胞组织丰富的器官,如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了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因而减低了药物引起的肾毒性,并在一定程度商减轻静滴本品引起的发热等即刻反应,改善患者的耐受性,保证了此药的疗效。
三、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据少数患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含脂类两性霉素制剂治疗念珠菌等的有效率优于曲霉病;2)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似;3)三种脂类制剂的肾毒性均低于常规制剂,但疗程中仍需要监测肝肾功能。三者的其它不良反应并不完全相同,Amphotec静滴后引起的即刻反应较多见,偶尔有患者对含脂类制剂较常规制剂耐受性更差的报道。目前含脂两性霉素B尚不作为一线药物应用,仅适用于对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无效(已用常规制剂总量>0.5g)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四、脂质体霉菌素
脂质体霉菌素注射剂(Nystran)目前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本品抗真菌作用与制菌霉素同,对新生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属、镰刀菌、根霉菌、毛霉菌、毛孢子菌属等均有良好作用。对某些耐两性霉素B株亦有作用。实验动物感染中对播散性念珠菌病、肺曲霉病等有效,其体内作用于较游离的制菌霉素强。正常人终半衰期为20分钟。临床试用于念珠菌菌血症患者经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失败者有效率达60%,用于侵袭性曲霉粒减少发热者均获相当疗效。用药后患者耐受性好,肾毒性、低血钾及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均较两性霉素B少。发热、发疹、肝功能异常少见。
五、 总结
总之,随着一些急性侵袭性真菌病的不断增多。近年来对这些重症真菌病患者的治疗药物也不断出现,相信在不久将来,还会有更多治疗这类真菌病的药物问世。
真菌感染的主要分类一、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二、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三、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四、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真菌感染的诊断检查1、详询有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受伤时间、场所,受伤后的处理,发病时间、病情发展经过,有无破伤风预防接种史;对女性患者,应详询分娩或流产史;如为新生儿,应询问分娩史及脐带处理的情况。有少数病例无损伤史,亦未见明显的创口。
2、检查受伤部位、创口情况,创口周围肌肉有无痉挛及抽动,特别注意腹直肌是否强直。如创口有渗出物或脱落的组织块,应行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及厌氧菌培养)和病理检查。
3、观察患者有无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痉笑、角弓反张,全身强直及阵发性痉挛,特别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喉头痉挛。待患者安静后,再检查有无肺部并发症,也可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除头癣和甲癣外,大多数真菌感染症状都较轻微,常用抗真菌霜剂 草本霜 治疗。很多疗效较好的抗真菌霜剂可不需处方在药店购买。一般不用抗真菌粉剂。抗真菌药物的活性成分有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
一般霜剂每天涂敷两次,治疗持续到皮损消退后7~10天。如果霜剂停用太快,感染并未消除,皮疹又会复发。
抗真菌霜剂要在使用几天后才显效,其间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缓解瘙痒和疼痛。可用市售的低剂量氢化可的松霜剂,浓度更高的氢化可的松需要医生处方。
严重的或顽固性感染,可用灰黄霉素治疗几个月,有时同时用抗真菌霜剂。口服灰黄霉素很有效,但可引起副作用,如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光敏、水肿和白细胞减少等。停用灰黄霉素后,感染可能复发。皮肤真菌感染也可用酮康唑治疗。与灰黄霉素一样,口服酮康唑也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害。
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促进皮肤愈合。感染处应经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干后扑撒滑石粉。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剂,因为它能促进真菌生长。
如果真菌感染有渗液,可能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涂敷抗生素霜剂或口服抗生素。稀释醋酸铝溶液或怀特菲尔德软膏也可用来使渗液的皮肤干燥。
B. 伤口真菌感染的症状
不同类型真菌、不同部位的感染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不是千篇一律。
作为植物的一种,真菌包括了霉菌和蕈类。多种真菌的孢子在环境中无处不在,空气中就常常悬浮着这些孢子。在落到皮肤上或被吸入肺部的各种各样孢子中,有的能引起轻微的感染,仅在罕有的情况下才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少数几种真菌,如念珠菌的多数菌株能在人体体表或肠道内正常存活。这些正常机体定居者仅偶尔引起皮肤、阴道或口腔的局部感染,而少有更多的危害。但是,某些真菌株有时可导致肺部、肝脏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严重感染。
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来说,真菌特别易于引起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或正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更易于发生严重的真菌感染。有时,有免疫受损的人发生某些种类真菌的感染,这些真菌很少感染免疫正常的人,但如果发生也会引起损害,如毛霉菌病和曲霉菌病。
有些真菌感染在某些地区更常见。如在美国,球孢子菌病总是无例外地发生在西南部;而组织胞浆菌病则常见于东部和中西部,尤其在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流域。芽生菌病却仅见于北美和非洲。
因为大多数真菌感染发展缓慢,往往经过数月或数年以后患者才意识到需要检查和治疗。这些感染可能很难处理,并常常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抗真菌药有多种类型可供选用。
-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感染,主要累及肺部,有时也能播散至全身。
组织胞浆菌的芽孢存在于土壤中,尤其是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某些州。农民和其他在这些含有芽孢土壤工作的人易于吸入芽孢。吸入大量的芽孢可能发生严重的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易患组织胞浆菌病,特别是可播散于全身的重型感染。
. 症状和预后
大多数人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然而在有感染表现的患者中,组织胞浆菌病表现有3型:急性型、进行性播散型和慢性空洞型。
急性型症状常于吸入真菌孢子后3~21天出现,患者感觉不适,发热和咳嗽。不经治疗,症状一般在两周内自行消失,很少超过6周。此型组织胞浆菌病很少危及生命。
健康成人通常不会发生进行性播散型。本型常见于婴儿和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如艾滋病患者)。症状可缓慢亦可迅速恶化,肝、脾和淋巴结可肿大,口腔和肠道溃疡较少见。个别患者可发生肾上腺损害,导致艾迪生病。如不进行治疗,90%的此型患者将会死亡,艾滋病患者发生此型组织胞浆菌病即使给予治疗,也可能迅速死亡。
慢性空洞型是一种逐渐发展超过数周的肺部感染,将出现咳嗽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症状还包括消瘦、严重不适和中度发热。大多数患者不经治疗可于2~6个月内康复。然而呼吸困难可逐渐加重,且部分患者可出现咳血,有时为大量咳血。患者最终因肺部损害或肺部细菌侵袭而死亡。
. 诊断和治疗
为了作出诊断,医生从患者的痰、淋巴结、骨髓、肝、口腔溃疡、尿或血采集标本,送实验室进行培养和分析。
组织胞浆菌病急性型患者很少需要药物治疗。然而,进行性播散型患者应用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或口服伊曲康唑常可获良效。对慢性空洞型患者,虽然感染引起的组织破坏会留下瘢痕,应用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仍可以清除真菌,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引起的相似的呼吸问题通常会持续存在。故为减少肺损害,应尽可能早开始治疗。
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抑制免疫系统的治疗
抗癌药物(化疗)
皮质类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疾病和病情
艾滋病
肾衰竭
糖尿病
肺部疾病,如肺气肿
霍奇金病或其他淋巴瘤
白血病
大面积烧伤
- 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圣华金热、峡谷热)是由粗球孢子菌引起常累及肺部的一种感染。
球孢子菌病既可表现为不经治疗即能痊愈轻微的肺部感染(急性原发型);亦可表现为进行性全身播散且常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进行型),后一种类型常常为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的标志,通常由艾滋病引起。
球孢子菌的芽孢出现于北美、中美和南美一些地区的土壤中。农民和其他工作中接触土壤的人极易吸入其孢子引起感染。到这些地区旅游受染的人,常在其离开之后才出现症状。
. 症状
大多数急性原发型患者无任何症状。如有症状常于感染后1~3周出现。多为轻度发热、胸痛和寒颤,可有咳痰和偶然咯血。部分患者可发展成沙漠风湿病(desert rheumatism)——包括眼表面和关节的炎症(结膜炎、关节炎)以及皮肤结节(红斑性结节)形成等表现的一个疾病。
球孢子菌病进行型不常见,可由急性原发感染后或于高发区长期居住经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症状有轻度发热、没有食欲、消瘦、乏力。肺部感染加重可引起呼吸短促。感染还可从肺播散至骨、关节、肝、脾、肾、以及脑和脑膜。
. 诊断
患者居住在或近期曾旅行到过流行区,并表现出上述症状,应考虑诊断球孢子菌病。采集患者的痰、脓标本送实验室检查分析。血清学检查可揭示是否有抗真菌抗体存在。在急性原发型患者,该抗体出现早、消失快,但在进行型患者血中持续存在。
. 预后和治疗
急性型患者一般不需治疗即能清除病菌和完全康复。但进行型患者应用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或口服氟康唑治疗,也可选择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药物治疗对皮肤、骨或关节等局部感染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进行性播散的严重球孢子菌病大多危及生命,尤其是发展成脑膜炎(脑和脊髓膜的感染)者。对脑膜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也可作为选择。疗程必须持续数年,常常为终生治疗。脑膜炎患者不经治疗,几乎无一幸免于死亡。
- 芽生菌病
芽生菌病(北美芽生菌病,吉尔克里斯特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芽生菌病为一肺部原发性感染,偶可经血流播散。芽生菌孢子可能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体内,但在环境中孢子的来源尚不清楚,河狸的巢穴曾与一次爆发感染有关联。在美国,大多数感染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感染也广泛散发于广阔的非洲地区。20~40岁男性最易受感染。本病在艾滋病患者中罕见。
. 症状和诊断
肺芽生菌病开始为渐进性的发热、寒战和全身大汗,可发生干咳或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其肺部感染进展缓慢,有时不经治疗也可好转。
播散型芽生菌病可累及机体多个部位。皮肤感染开始时为一些小丘疹,可为脓泡性丘疹,持续一段短时间后缓慢扩散,发展成一凸起的斑状皮疣,边缘围绕许多无痛性细小脓点,部分可小似针尖。感染累及到骨时表现为疼痛性肿胀。在男性患者,可发生附睾(一种附着于睾丸的索样结构)肿疼或因前列腺感染(前列腺炎)导致的深部不适。
通过显微镜下检查痰液或感染组织如皮肤标本能作出诊断。如发现真菌,进行实验室培养和分析可确诊。
. 治疗
芽生菌病应予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或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治疗后一周,患者自觉症状即明显改善,真菌迅速得到清除。如不经治疗,感染缓慢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口腔和阴道粘膜念珠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但在糖尿病、艾滋病患者和孕妇中更为常见并且顽固。
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常发生播散至全身的念珠菌病。白细胞数低下的患者——可由白血病或其他抗肿瘤治疗引起,和血管中置放导管的患者均有发生念珠菌血液感染(念珠菌菌血症)的危险。外科手术或其他涉及到心脏和血管的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可能发生心脏瓣膜的感染(心内膜炎)。
. 症状和诊断
念珠菌病的症状根据其感染组织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口腔感染(鹅口疮)可于口腔内出现疼痛的奶油样白色斑。食管感染后的白膜可致吞咽和进食困难。心脏瓣膜的感染可导致发热、心脏杂音和脾肿大。视网膜(在眼球后的内面上的对光敏感的一层膜)感染可引起失明。血液或肾脏感染可表现发热、血压很低(休克)和尿量减少。
很多念珠菌感染仅依据其症状即能判别。为确定诊断,必须于显微镜下检查皮肤标本发现真菌。血液或脑脊液培养也能揭示念珠菌的存在。
. 预后和治疗
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可局部直接使用抗真菌药,或口服氟康唑治疗。播散于全身的念珠菌病是一种进行性的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虽然氟康唑对某些患者有效,但通常应予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治疗。
某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可导致念珠菌感染恶化,此时应控制基础疾病以帮助根治念珠菌感染。
-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孢子丝菌特定的被发现于蔷薇丛、野浆果灌木丛、泥炭癣和其他林地覆盖物上。农民、园丁和林场工人极易被感染。
孢子丝菌病通常累及皮肤和邻近淋巴管。偶可引起肺或其他组织感染。
. 症状和诊断
皮肤和邻近淋巴管感染,典型地开始于1个手指,先是出现一个无痛的小结节,以后缓慢增大并形成一个溃疡。数天或数周后,经该手指的淋巴管上行,通过手掌和手臂到达淋巴结,沿途形成许多结节和溃疡。患者通常没有别的症状。
肺部感染可引起肺炎,伴有轻微胸痛和咳嗽,常见于患有其他的肺部疾病如肺气肿的病人。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较少见,如骨、关节、肌肉和眼部。发生在脾、肝、肾、生殖器和脑的感染则极其罕见。
发现特征性的结节和溃疡应考虑孢子丝菌病的诊断。对感染组织标本进行培养并鉴别出孢子丝菌可确诊。
. 治疗
累及皮肤的孢子丝菌病一般进展非常缓慢,且罕有危及生命,可应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口服碘化钾也是可选择的处方,但其疗效不如伊曲康唑,且在大多数人可发生诸如皮疹、流鼻涕,以及眼、口腔和咽部炎症的副作用。对于有生命危险的,全身范围内的感染的治疗,可给予两性霉素B静滴。但越来越多的病例表明,口服伊曲康唑具有同样好或更好的疗效。
C. 真菌的种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类群,包含酵母、霉菌之类的微生物以及为人熟知的菇类。真菌自成一界,独立于植物、动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真菌和其他三种生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又叫几丁质、甲壳素、壳多糖)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
各类真菌特征
酵母菌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芽裂;有性繁殖方式:子囊孢子。
酵母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种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产上常用的有面包酵母、饲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纤维素供医药使用,也有用于石油发酵的。
假丝酵母
假丝酵母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不少的假丝酵母能利用正烷烃为碳源进行石油发酵脱蜡,并产生有价值的产品。其中氧化正烷烃能力较强的假丝酵母多是解脂假丝酵母(C.lipolytica)或热带假丝酵母(C.tropicalis)。有些种类可用作饲料酵母,个别种类能引起人或动物的疾病。
黄曲霉
黄曲霉属于半知菌类,黄曲霉群的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食制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黄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的顶囊,囊的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和分生孢于合成孢子穗。可用于生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早在六世纪时,《齐民要术》中就有用“黄衣”、“黄蒸”两种麦曲来制酱的记载,这两种黄色的麦曲,主要由黄曲霉一类微生物产生的大量孢子和蛋白酶、淀粉酶所组成。
白地霉
白地霉菌落平面扩散,组织轻软,乳白色。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断裂成圆柱状的裂生抱子。菌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8℃。常见于牛奶和各种乳制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泡菜和酱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来制造核苦酸、酵母片等。
抗生菌
抗生菌亦称“拮(颉)抗菌”。能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别种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产生抗菌素,如链霉菌产生链霉素,青霉菌产生青霉素,多粘芽抱杆菌产生多粘菌素等。
D. 狗狗圆形掉毛,皮下有点硬块,是什么病,用什么药
你狗狗患有皮肤真菌病,皮肤真菌病或称表面真菌病,是指真菌侵染表皮及其附属构造(毛、角、爪)的真菌疾病。病原真菌的种类很多,但引起犬皮肤真菌病的主要是犬小孢子菌。有时也可分离到须毛癣菌、疣状毛癣菌和石膏状小孢子菌。皮肤真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极强,尤其对干燥更是如此。在日光照射或于0℃以下时,可存活数月之久,附着在犬舍器具、桩柱等上面的皮屑中的真菌,甚至经过5年仍可保持其感染力。但在垫草和土壤里的真菌,可被其他生物因素所消灭,只有较幼年的石膏状小孢子菌、须毛癣菌等才能在土壤中繁殖。
犬皮肤真菌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动物间的互相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物体而传播。在养犬数量较多且较密集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空气传播。体外寄生虫,如虱、蚤、蝇、螨等在传播上也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小家鼠对须毛癣菌病的传播,土壤对石膏状小孢于菌病的传播上都起一定作用。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的程度,常取决于个体的素质。幼犬和体质较差的犬,其症状明显且较严重。
(2)临床特征:主要在头、颈和四肢的皮肤上发生圆形断毛的秃斑,上面覆以灰色鳞屑,严重时,许多癣斑连成一片。病程较长。
对于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即可确诊。轻症病例,症状不明显,须采取病料,即自病健交界处用外科刀或镊子刮取一些毛根和鳞屑,做显微镜检查。
[防治措施]
第一,搞好犬皮肤构清洁卫生,经常检查被毛有无癣斑和鳞屑。
第二,加强对犬的管理,避免与病犬接触。
第三,发现病犬要及时隔离治疗。灰黄霉素25—50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内服,连服3—5周,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在用全身疗法的同时,患部剪毛,涂制霉菌素或多聚醛制霉菌素钠软膏,可使患犬在2~4周内痊愈。
第四,在治疗的同时,应特别注意犬舍器具、拴犬的桩柱等的消毒。2~3%氢氧化钠溶液、5~10%漂白粉溶液、1%过氧乙酸、0.5%洗必泰溶液等,都有很好的杀灭真菌的效果,可选用。
深部真菌病是指侵害皮肤、粘膜和内脏的真菌所引起的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有很多种。这些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动物粪便、乳汁中,犬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土壤或经呼吸道、消化道而感染,只有少数真菌具有接触传染性。深部真菌病可发生于体内各脏器,其病变特征是:肉芽肿性炎症、坏死、脓肿、溃疡、痿管、结缔组织增生和形成结节。饲料中广泛添加抗菌药物,可能是犬发生深部真菌病的重要原因。
犬易发生的几种主要深部真菌病是:
1.组织胞浆菌病
其病原为荚膜组织胞浆菌。生长在土壤中,主要经呼吸道感染,病犬主要呈现持久、不易治愈的顽固性咳嗽和腹泻,无痰液排出。病犬厌食、消瘦、不—规则发热、呕吐、皮炎,腹壁触诊常可发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慢性病例有时可见颊粘膜发生溃疡,扁桃体肿大。
临床上发现犬呈现难以治愈的咳.嗽或腹泻时,即应考虑本病。如有条件应以荚膜组织胞浆菌素做皮内试验,还可做胸部X线透视、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进行诊断。
两性霉素B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总用量为4毫克/千克体重,分为Io次,每隔两日注射1次,临用前先以注射用水溶解,再用葡萄糖盐水稀释成o.1%(毫克)后静脉注射。总量不能超过5毫克/千克体重,否则可损害肾脏。克霉唑(抗真菌 1号)对本病也有良好的疗效,剂量为0.‘75~1.5克,分两次内服。
2.球孢子菌病
其病原为球孢子菌。主要经呼吸道感染。 病犬的肺脏及支气管或纵隔淋巴结发生肉芽肿,病犬呈现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和腹泻。侵害关节时,即呈现跛行和肌肉萎缩。
本病在犬群中传播迅速。当犬中出现可疑症状时,应进一步进行胸部X线照相,有条件时可做球孢子菌素皮内试验及血清补体结合试验。
治疗方法同组织胞浆菌病。
3.芽生菌病
其病原为皮炎芽生菌。
本病可分为全身型和皮肤型两种。全身型主要表现为肺脏的疾病,病犬精神沉郁、发热、厌食、消瘦及咳嗽。剖检病死犬时,肺脏各叶都有结节和脓肿,肺脏呈现灰白色或淡红色斑纹状,并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硬变。肉芽肿结节的中心发生坏死,但不钙化。病变向周围蔓延时,可使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化脓,甚至引起胸膜炎。皮肤型芽生菌病表现为单发性或多发性皮肤肉芽肿,最后则在中心液化坏死和发生溃疡。
胸部X线照片所见到的肺部未钙化结节或硬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最好对皮肤结节做活组织检查。从脓汁、痰液中镜检时,发现有单个的或出芽的球形细胞且细胞壁厚而有折光性(双层轮廓)时,即可确诊。 本病一旦扩散,难以治愈。早期可用两性霉素B治疗。对皮肤结节可施行手术摘除。
4.隐球菌病
其病原为新型隐球菌.它存在于泥土中,可从土壤、鸟粪、水果和乳汁中分离到。
犬的隐球剪病主要侵害脑、脑膜、鼻旁窦以及肺、脾、肌肉、关节、皮肤等部位,引起病犬的运动失调,转圈运动,行为异常,跛行,感觉过敏和鼻漏。剖检时,于鼻旁窦、鼻甲骨,鼻腔以及脑有小的化脓灶,脑膜有粘液脓性炎症。耳、眼险和脚等部位可见皮下肉芽肿。
在临床上发现病犬有不明原因的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时,应考虑到隐球菌病的可能性。如能进一步做病原检查、血清学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治疗方法同组织胞浆菌病。
5.孢子丝菌病
病原为申克氏孢子丝菌.经创伤感染。
病变主要侵犯皮肤,常发生于肢端,并沿淋巴管蔓延,形成典型的带状肿。原发部位为坚实、无弹性、可移动、无压痛的结节或肉芽肿,结节部被毛脱落后,可看到附有渗出物,干涸后形成结痂,有的结节可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
根据上述症状可怀疑为本病.为了确诊,可从未破溃的脓肿内采取病料,进行分离培养,若分离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碘化物对本病有特效。可用碘化钾内服,日量4.4毫克/千克体重.也可静脉注射碘化钠。口服灰黄霉素,剂量为20毫克/千克体重·日,连用2~3周.皮肤溃疡处可用0.2%碘溶液(加2%碘化钾)温敷。局部涂敷5—10%碘化钾软膏常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6、念珠菌病(鹅口疮)
其病原为白色念珠菌。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消化道内。幼龄和体质衰弱,特别是长期饲喂抗菌添加剂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动物,都易感染发病。
病犬的临床特征是在口腔和食道粘膜上形成一个大的或数个小的隆起的软斑,软斑表面覆盖有黄白色伪膜,剥离后露出容易出血的充血面。
对有上述症状的病犬,从粘膜和皮肤病变处刮取标本镜检,如发现酵母细胞和缠结的苗丝体,即可确诊。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其治疗方法可参照组织胞浆菌病。为了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是除去各种诱因,长期使用抗菌添加剂的应停止饲喂。抗苗剂使用时间过长的也应停止使用,以避免念珠菌的生长。也可不定期口服制霉菌素,剂量为60万一100万单位/日,连续服用5~7天。
LP3个月前从无良狗贩那里买了头狗,说是很有眼缘,回来后才查到是英牛。样子挺可爱的,而且很乖巧,但是2天后发现小狗浑身螨虫,眼睛发炎,肠胃炎。。。,去医院作眼睛手术,然后吃肠胃药,基本治好了,但是螨虫+真菌+炎症,一直纠缠了3个月终于被我制服了,特上来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行之有效的、成本低廉的”治疗心得。
网上很多资料一般只介绍如何螨虫+真菌,但是其实很少人人注意到,当这2个坏东西在一起的时候,一般会引发GG的皮肤发炎(可能很微小,肉眼看不见的,只能看见红红的疙瘩,其实就像人类的青春痘,其实痘内也有炎症),炎症不治好,真菌没可能好,真菌不好,螨虫也阴魂不散。唉,我家牛牛,几次反复就是这个道理。治疗这个混合型的螨虫感染要分阶段,用药要准、狠。因为现在的炎症和真菌很多都有抗药性,如果早下药,适得其反!呵呵,废话这么久。
第一阶段,杀真菌,真菌为螨虫卵提供一个硬壳,现在不需要擦886/887,擦了只能权当搬gg搞卫生和治痒,后果可能被狗狗舔吃,引发中毒或者肠胃不适,吐食物、拉XiXi,烦死你,可能有人说给GG套头套,这招对英牛这种狗不怎么适合。用药建议买西安杨森的斯皮仁诺(处方药39元4颗,怎么买?自己想办法罗),人量的1/4,也就是每次1/4颗,这个药很霸道,千万注意让GG吃撑后才喂药,记得是吃撑,这个时候GG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同时还要注意给GG准备大量清水。7天为一个疗程,停药。其实到了第三天开始你就能看见GG的红肿之处会有白色的硬皮,真菌已经开始被破坏了。帮GG洗澡的时候 ,就会顺便洗掉的,在第一阶段还要注意GG的卫生,这时候建议采用“威陆士”的皮肤消毒水(39元/750ml),稀释100倍,每天帮GG洗澡,别怕,这个药水有润肤,不伤毛发,本人也用这个来消毒,免得感染,用后觉得不错,清凉,而且滑滑的。另外在这个阶段还要注意杀成虫螨,灭虫宁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毒性大,就换进口货吧。喂斯皮仁诺的第一天同时喂服“保健杜X药”,当时看中它的杀螨虫卵的功能。后面证实它杀真菌的能力简直就是垃圾。
第二阶段,在喂斯皮仁诺4天后,用上海药皂(或者硫磺皂)2元/块帮GG洗澡后,开始对GG用886和威陆士原液交替直接涂抹患处,每隔2~3天就交替一次,避免螨虫抗药。记得给GG滴耳油,有螨虫肯定有耳螨的,干净也滴,等你发现不干净才滴,已经晚了。到了第7~8天,斯皮仁诺停药后,喂服先锋6号(15块/合),人量的1/2,也就是1/2颗。这个阶段什么时候结束?!就看GG的红肿疙瘩变成黑色或者灰色,那就大功告成,螨虫已经举手投降。
第三阶段进入维护期,停先锋6号,开始进行病后机理调养,吃那么多药。。。没时间煲清火汤的,就去给GG吊瓶葡萄糖吧。但是这时候886和威陆士原液还是要涂的。
希望有这个病的GG能一个月后康复进入维护阶段,记得下药稳准狠,错过时机,病菌就会反攻的。5555,我的牛牛为此吃了不少苦,如果开始有人给经验贴的话,冤枉钱倒是小事,苦肯定少吃不少。最后给大家一个忠告,不要注射那个尹XXX什么的,肯定反复的。
宠物皮肤真菌病或称表面真菌病。皮肤真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极强,尤其对干燥更是如此。在日光照射或于0℃以下时,可存活数月之久,附着在犬舍器具、桩柱等上面的皮屑中的真菌,甚至经过5年仍可保持其感染力。皮肤真菌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动物间的互相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物体而传播。在宠物数量较多且较密集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空气传播。体外寄生虫,如虱、蚤、蝇、螨等在传播上也有重要意义。
皮肤真菌病的表现主要是在宠物的头、颈和四肢的皮肤上发生圆形断毛的秃斑,上面覆以灰色鳞屑,严重时,许多癣斑连成一片,病程较长。轻症病例,症状不明显,须采取皮鳞屑,做显微镜检查才能确诊。
家庭防治措施,首先要搞好宠物的皮肤构清洁卫生,经常检查被毛有无癣斑和鳞屑;加强对家中猫狗的管理,避免它们与有病的宠物接触。如果发现家里的宠物感染皮肤真菌病,就要及时隔离治疗。可用灰黄霉素25—50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内服,连服3—5周,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在用全身疗法的同时,患部剪毛,涂制霉菌素或多聚醛制霉菌素钠软膏,一般在2——4周内痊愈。没有饲养经验的主人,应及时将宠物送兽医及早治疗。另外在治疗的同时,应特别注意猫、犬舍以及器具和家庭环境等的消毒工作。消毒剂可选用2——3%氢氧化钠溶液、5——10%漂白粉溶液、1%过氧乙酸、0.5%洗必泰溶液等。
螨虫
首先,B族维生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用的是人吃的复合维生素B片(严重的时候一次6片,后期一次3片,一天两次);因为在用药的过程中GG的皮肤免疫系统和体表环境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而B族维生素是恢复他们皮肤免疫能力所必须的药品。
其次,肤克新是一种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荐的好药。虽然不含有依维菌,但是杀灭螨虫的能力依然非常强劲,大家要按照GG的体重来用药,说明书上说把药浇泼在GG背脊中线处,但我们发现直接涂抹患处更为有效,只是要防止GG舔食。因为肤克新具有挥发性,所以只要保持10分钟之内不要舔食即可。需要强调的是:肤克新有副作用,最多连续使用两个疗程(5天为一个疗程),即要停止用药一段时间(一到两个礼拜)。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体表环境的破坏,长时间用药处容易被细菌和真菌感染导致脓皮症。这时候就应该采用较为温和的疗法来代替。
药浴是一项很重要的治疗手段。正规的宠物医院会推荐887或者华芝堂出的方剂作为选择,但是我通过实践发现了一种更为有效治疗螨虫和皮肤真菌混合感染的消毒药剂:威露士(Walch)。这是德国出的一种源于军队的广谱消毒用品,性情温和,不伤害皮肤,能很好的止痒、杀灭螨虫。北京很多超市都有卖,我在PriceSmart(普尔斯马特)买的,35块一大瓶(分为衣物消毒和皮肤消毒两种,我用的是皮肤消毒的药水,630ML),可以稀释来做药浴,也可以直接涂抹患处,效果都非常棒。我们家GG用886、887涂抹没有很好的疗效,耳朵上的毛几乎要掉光了,用walch涂抹耳朵以后长出了厚厚的一层新毛,螨虫从此消声匿迹。在此之后我就开始用walch代替887来给她药浴,洗完澡之后再把未经稀释的药水直接涂抹在螨虫严重的地方。止痒效果极佳,GG挠痒的频率越来越小,毛也越来掉的越少,皮肤也不发红了。用这种药水稀释以后药浴不会出现皮肤干燥的情况,因为walch中复含油脂。
保持家里的环境卫生是防止螨虫滋生的重要条件,年龄大一点的GG最好不要用垫子,即便用垫子,每周也要保证用消毒液浸泡,并在阳光下曝晒足够的时间。另外GG本身要多晒太阳。
我最后说说我在给GG治疗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误入歧途:
1、肤克新效果不错,但是不能长期使用,一定记住两个疗程以后千万要停1、2个礼拜。在这1、2个礼拜中采用较高频率的药浴将会很适宜。
2、螨虫叮咬会使GG体表产生出血点,但不是脓包!注意!脓包和出血点的区别在于:脓包又红又肿,有点像人的青春豆;出血点基本上是平的,而且不会冒白尖,不会流脓。起了脓包表明GG体内的螨虫很可能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交*感染了真菌,患上了脓皮症。这不要紧,关键记住这个时候不要再用肤克新了,应该让GG的体表免疫系统赶快恢复。
3、涂抹药水在患处的时候,如果能把皮屑聚集的地方反复摩擦到出血(把表皮弄破就可以,不要造成太大的创面)再涂药效果将会非常明显,因为皮屑集中的区域就是螨虫滋生的温床。
4、如果GG的体表出现了很多黑头,那么恭喜你,螨虫大势已去了,这个时候要保持体表卫生,勤洗药浴,一定可以保持住胜利果实,GG很快就能解脱了。
5、千万记住不要给GG使用人用的浴液和洗发水,这会带走他们体表的油脂,破坏酸碱平衡,导致免疫力降低。
6、不要心疼GG给他们做窝,就让他们睡地板是最好的,容易保持卫生和皮肤的健康!
7、肤克新有预防的作用,没有生病的GG如果能用肤克新来预防也是很好的。
我们家GG那么严重的螨虫都能治愈,我相信大家的GG也一定会恢复健康,一定要有信心而且要坚持!千万不要有病乱投医,不要让庸医注射依维菌的事情再发生了!
狗经常感染的三种螨虫病为疥螨、蠕形螨以及耳螨。主要有如下症状:
蠕形螨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鳞屑型,主要是在眼睑及其周围、额部、嘴唇、颈下部、肘部、趾间等处发生脱毛、秃斑,界限明显,并伴有皮肤轻度潮红和麸皮状屑皮,皮肤变得粗糙和龟裂,有的身上有小疖子。皮肤变成灰白色,但是患部不痒。另外一种为脓疱型:感染蠕形螨后,首先多在股内侧下腹部出现红色小丘疹。几天后变为小的脓肿,重者腹下股内侧出现大面积红白相间的小突起,并散有特殊的臭味。此时,犬表现出不安的情绪,并有痒感。大量蠕形螨寄生时,可导致全身皮肤感染,体毛脱落,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并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全身症状,病情严重的宠物可导致死亡。
疥螨病,一般幼犬症状较为严重,先发于鼻梁、颊部、耳根及腋间等处,后扩散至全身。起初皮肤发红,出现红色小疖子,以后变成水泡,水泡破溃后,流出粘稠黄色油状渗出物,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鱼鳞状痂皮。患部剧痒,病犬常以爪抓挠患部或在地面以及各种物体上摩擦,因而出现严重脱毛。
耳痒螨寄生于犬外耳部,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会引起大量的耳脂分泌和淋巴液外溢,且往往继发化脓。有痒感,宠物会不时用爪子搔抓耳部,此外还会表现出不停地摇头、抓耳、鸣叫等症状,在器物上摩擦耳部,甚至引起外耳道出血。耳道中出现棕黑色的分泌物及表皮增生的现象,宠物的耳部疼痛明显,有压痛,拒绝检查耳部,有时向病变较重的一侧做旋转运动。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造成化脓性外耳炎及中耳炎。深部侵害时可引起脑炎,出现脑神经症状。
E. 小孩子身上长癣怎么办 用什么药可治断根
去药店里问什么药都有的给你,效果很快,但是要根治的话。选什么药不是关键,比如在自己家里比较实用的,独头大蒜和红砂糖各150克。先将蒜捣烂然后在放糖下去一起搅合。敷在患处,早晚一次。这期间一定要记住戒辛辣戒鱼腥戒酸,如果在乡村居住的话,每天晚上挑泉水,就是那种抽出来很冷的那些泉水烧热给孩子洗澡,这样好...的很快。
F. 兽医病理学:常见传染性病原快查
写在前面的话
本篇内容参考Cowell and Thler's第四版的细胞学,进行整理、持续补充,便于诊断的快查
【细菌】
例行性染色中,gram(+)或gram(-)的细菌,除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都是蓝色至紫色。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因其脂质的细胞壁,无法染上颜色。细胞内的细菌表示是活跃的细菌感染(原发性或二次性),细胞外细菌不具有特异性;单一形态的细菌群落会被认为是感染,多形态的可能是污染、正常菌群或者是混合性嫌携细菌感染
球菌
病原性球菌通常为gram+的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链球菌 (Streptococcus) 、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或消化球菌 (Peptococcus) ;前两者为好氧菌,后两者为厌氧菌
噬皮线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会以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分裂,形成线装。其感染表皮形成痂皮样病变。抹片应抹痂皮下病灶。
小型杆菌/短杆菌/球杆菌
大部分的小型杆菌为阴性菌,部分细菌为双极杆菌(bipolar rod); 具病原性且双极性的感觉都是阴性菌。 常见的小型杆菌包括大肠杆菌 (弊皮E. coli) 和巴氏杆菌 (Pasteurella) 。在临床使用药物,可使用对gram(-)的药物应急处理,后续还是应该进行药敏试验。
丝状细菌(Filamentous Rods)
造成皮肤或皮下问题的主要有土壤丝菌(Nocardia)或放线菌(Actinomyces spp.)。其他厌氧菌如细梭菌(Fusobacterium)和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p.)也可能是丝状,但通常不是。显微镜下,它们外观长且细(丝状),呈浅蓝色,并且有间断的粉红色或紫色小间隔而形成“串珠样”。当看到这样的细菌时,需进行特殊培养。
大型杆菌
具有病原性且有时会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的大型杆菌包括梭菌 (Clostridia spp), 以及较部常见的杆菌 (Bacillus spp.) 。当怀疑大型杆菌为致病原时,好氧及厌氧培养必须进行。如看到有芽孢,则可能是梭菌的感染。
偶尔在许多家畜口腔可见无病原性大型杆菌如Simonsiella spp. ,其为纵向分裂而呈水平排列,使得单一大型细菌外观如同“脚印 footprint”。如在鼻腔冲洗中发现该菌,可能有口鼻瘘管。
其实以前花了很多时间纠结gram(+)的鉴别诊断,因为它们都很容易引起肉芽肿性改变。但是它们形态(前文有提及)、染色特性、常见患病动物都有很大差异。下面附几个表格是以前整理和收集的,来源不明
这里的acid fast弱阳性,弱抗酸,我们通常会用fite染色,好像是ph值不一样
酵母菌、皮霉菌、菌丝型霉菌及藻类
Schenckii 氏孢子丝菌
Schenckii氏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感染(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会引发突起的增生性皮肤病变,并且经常导致溃疡。猫的病灶会有大量病原,因而诊断较为容易,但犬较难发现病原。若出现剧烈的炎症反应但未发现原因时,应进行病原培养或送病理。
Sporothrix schenckii外观为租者差圆形至卵圆形或梭型(雪茄状),长度为3-9微米(μm),宽度有1-3μm,颜色为苍白至中等蓝色,并伴随略偏离中心的粉红色或紫色细胞核。当Sporothrix schenckii只出现少量酵母菌样菌体,或是并非典型的梭形菌体时,应和荚膜组织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区分。
Sporothrix schenckii为土壤常在菌,会引起“玫瑰园丁病”(Rose Gardener's Disease),为人畜共患病。
荚膜组织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荚膜组织浆菌主要感染肺脏,但在全身性荚膜组织浆菌感染时,也会感染其他脏器。病灶中可能会存在大量病原,可出现在细胞外,但较常被巨噬细胞吞噬,少见被中性粒细胞吞噬。荚膜组织浆菌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但不会形成梭形。直径为2-4μm,呈苍白至蓝色,具有薄且清楚的空晕及1个偏心、新月形且嗜酸性至异染色性的细胞核。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皮炎芽生菌感染(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可能会侵犯皮肤、眼睛和内脏。芽生菌病的皮肤病灶通常发生在动物的鼻部及四肢,其大多数为溃疡或增生性病变。
皮炎芽生菌为深嗜碱性、球形,直径为8-20μm,并且有厚壁。大多数的病原为单颗出现,偶尔可见宽底出芽生殖,或是被巨噬细胞吞噬。皮炎芽生菌较大,须和新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区分,即芽生菌具有相异的染色特性、缺乏无染色性的荚膜,以及宽底出芽生殖。与粗球霉菌(Coccidioides immitis)进行比较时,芽生菌形态较小且无内芽孢(endospore)。
新隐球菌
新隐球菌感染(隐球菌,cryptococcusis)可侵犯皮下组织,进而导致鼻部的结痂性结节病灶,但是其通常是侵犯上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大多数引发肉芽肿性反应,颗粒球数目极少。在免疫抑制的动物中,炎症反应极其轻微。隐球菌外观多形性高,可能是球形至梭形,但因其具有厚且无法染上色的粘液样荚膜,通常容易辨认,但偶尔可见小型、无荚膜或粗糙型的隐球菌;若不含荚膜,其直径约为4-15μm,而包含荚膜的直径为8-40μm。在例行性血液染色中,病原呈嗜酸性至异染,也可能轻微颗粒样。荚膜一般为透明且均值,但是部分病例可能会呈淡红色。不同于芽生菌,隐球菌为细底出芽生殖,即“蜂腰出芽生殖”(wasp-waist budding)。部分新隐球菌具有人畜共患风险。
粗球霉菌(Coccidiodes immitis)
粗球霉菌感染通常侵犯肺脏与骨骼,部分也可由骨骼衍生至皮肤,形成瘘管。粗球霉菌很少出现在病灶内;可见的小球体(Spherules)为大且呈蓝色或透明,直径10-200μm,具有双层轮廓及细致颗粒性原生质(Protoplasm)的球体,但因体型大而可能出现皱褶。部分较大的菌体可能会有多个直径为2-5μm的圆形内芽孢,而且有些小球体破裂后内芽孢则会掉落在细胞外。由于粗球霉菌的大小差异极大且含有内芽孢,故可与宽底出芽生殖的皮炎芽生菌区分。此为人畜共患病。
马拉色菌 (Malassezia canis)
犬马拉色菌(Malassezia canis)又称为厚皮症马拉色菌(Malassezia pachydermatis),是小型、无菌丝且行宽底出芽生殖的格兰仕阳性酵母菌,呈花生状,但也可能是球形或椭圆形。此病为机会致病菌,常引起犬只常见的外耳炎及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炎,足皮肤病常见于小白狗。
皮霉菌
小芽孢菌( Microsporum )与发癣菌( Trichophyton spp. )经常引起皮肤霉菌病( Dermatophytosis )或钱癣( ringworm )。病灶通常为局部性且有痂皮、鳞屑,而且可能出现头部、脚和尾部的脱毛。皮肤霉菌病属于人畜共患病。
可使用10%氢氧化钾溶液染毛发、新甲基蓝(new methylene blue)染色的湿抹片或是例行性血液学染色的风干抹片皆可鉴定。霉菌菌丝和分节芽孢(arthrospore)会粘附在上皮细胞表面、游离在抹片背景或出现在毛干内(发癣菌属)和毛干表面(小芽孢菌属)。
西氏鼻芽孢菌( Rhinosporidium seeberi )
西氏鼻芽孢菌是引发鼻芽孢虫病( Rhinosporidiosis )的真核病原,可感染许多动物,多分布于热带。典型特征为鼻腔出现具颗粒性息肉,形态似肿瘤,可由鼻分泌物或组织压片鉴别。圆形至卵圆形,直径为7μm的孢子,在染色下为亮粉红色,内含嗜酸性球状颗粒,并且为双层的薄细胞壁所围绕。大型孢子囊(Sporangia)内有大量孢子可作为诊断依据。
肺囊虫属( Pneumocystis )
肺囊虫为肺脏的地方流行性机会性霉菌病原,可见囊体(直径5-10μm,可能含有高达8个内囊胞体,intracystic bodies)或营养体(直径1-2μm,trophic form)。数种肺囊虫都会感染动物和人类,例行性染色后易发现完整的囊体及明显的内囊胞体,但小的营养体较难观察,难于和细胞碎片区分。虽然形态似原虫,但是其实是霉菌的一种。
会形成菌丝的霉菌
在这里包括了很多霉菌,如最常见的曲霉菌,会引起肉芽肿性炎症。有些菌丝无法用染上色,因而形成负染色影像。如藻菌病(phycomycosis)是无法染上颜色,呈现嗜酸性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真菌也有一张以前不知道哪里搞来的表格,分享一下
之前旁听医学院的课,其实真菌也蛮有戏的,生活史也很晕,有一些是机会致病菌有一些是本人就很毒,但是资料可能不太好找,如看到合适的再丢上来
原虫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is)
利什曼原虫可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病变,引发大小不一、增厚且溃疡的皮肤炎病变。利什曼原虫小且椭圆形,大约2-4μm,其有卵圆形的淡紫色细胞核,以及特征性的小型深紫色棒状动基体(kinetoplast)。动基体与细胞核的相对位置会有差异,常位于细胞核与大量细胞质之间。动基体可用于分辨弓虫和小型酵母菌。
弓虫( Toxoplasma gondii )
弓虫感染的动物常不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疾病,但可能导致眼部受损;严重的病例也可导致消化道、呼吸或神经系统损伤。可在组织或体液检查中发现。速殖子(tachyzoite)呈梭状至新月状,长约2-4μm,具淡蓝色的细胞质及紫红色的细胞核。难于和犬新包虫(Neosporum caninum)的速殖子区分,可用PCR进一步区分。
犬新包虫(Neosporum caninum)
犬新包虫是一种球样寄生虫,与弓虫类似。犬大多为先天性感染且经常会致死,侵犯的组织不均特异性。
猫胞簇虫(Cytauxzoonosis)
胞簇虫(Cytauxzoon felis)常导致猫的死亡。短尾猫是其自然宿主,可由壁虱传染给其他猫。发育中的裂殖子(merozoite)可能会出现在巨噬细胞内。在抹片中,红细胞可能会出现戒指状的胞簇虫。
以上整理是作为平时工作快查的参考资料,无商业用途
之后会陆续补充,作为看书的时候的整理,大多是从砖头书里或是谷歌里捞出来的
如有错误/错别字请多包涵!
G. 二相性真菌 名词解释
二相真菌: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营养、温度、氧气等)的不同而交替形成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摄氏度或体内呈单细胞告芦坦的酵袜桐母型,这类真菌有双向性哗基,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H. 真菌根据形态结构的特点可分为哪几类
按形态真菌可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两类:
1、单细胞真菌称为酵母菌(yeast),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3μm ~15μm,以出芽(budding)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的个体。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新生隐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等。
2、多细胞真菌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菌(filamentous fungus),由菌丝(hypha)和孢子(spore)组成,菌丝与孢子交织在一起。各种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8)皮炎芽生菌扩展阅读:
真菌的结构组成
1、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菌丝体。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称为菌落。真菌的菌丝有四种: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匍伏菌丝、直立菌丝。
2、菌丝结构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管状,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质,无色或有色。菌丝可无限生长,但直径是有限的,一般为2—30微米,最大的可达100微米。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是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plasmodium)或具细胞壁的、卵圆形的单细胞。
3、菌丝组织体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但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从上面形成新的繁殖体。
I. 常见的真菌和细菌
参考资料:
真菌是细菌的一种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卫生防病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大多数人知道细菌可以导致疾病,并习惯用“有病菌”或“有细菌”来形容一个脏的环境或物品。那么,真菌又是怎么回事,是细菌的一种吗?的确,真菌也很微小,也能使人生病,但它和细菌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内都有细胞核。而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少,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则没有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有十万多种,其中能引起人或动物感染的仅占极少部分,约300种。很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面粉发酵,做酱油、醋、酒和霉豆腐等都要用真菌来发酵。工业上许多酶制剂、农业上的饲料发酵都离不开真菌。许多真菌还可食用,如蘑菇、银耳、香菇、木耳等。真菌还是医药事业中的宝贵资源,有的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和维生素以及酶类;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药用于医治疾病,如中药马勃、茯苓、冬虫夏草等。
真菌还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在人类主要有三种类型:①真菌感染;②变态反应性疾病;③中毒性疾病。
霉菌
亦称“丝状菌”。属真菌。体呈丝状,丛生,可产生多种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等。霉菌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制造抗菌素(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和生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农林产品发霉变质。另有一小部分霉菌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的病害,如头癣、脚癣及番薯腐烂病等。
酵母菌
属真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种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产上常用的有面包酵母、饲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纤维素供医药使用,也有用于石油发酵的。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属酵母菌属。细胞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以出芽繁殖,能形成子囊孢子。在发酵工业上,可用来发酵生产酒精或药用酵母,也可通过菌体的综合利用提取凝血质、麦角固醇、卵磷脂、辅酶甲与细胞色素丙等产品。
红曲霉素(Monascuspurpureus)属于囊菌纲,曲霉科。菌丝体紫红色。无性生殖时,茵丝分枝顶端形成单独的或一小串球形或梨形的分生抱子。有性生殖时,产生球形、橙红色的闭囊果,内生含有八个子囊孢子的子囊。红曲霉可制红曲、酿制红乳腐和生产糖化酶等。
假丝酵母(Candida)
一属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不少的假丝酵母能利用正烷烃为碳源进行石油发酵脱蜡,并产生有价值的产品。其中氧化正烷烃能力较强的假丝酵母多是解脂假丝酵母(C.lipolytica)或热带假丝酵母(C.tropicalis)。有些种类可用作饲料酵母;个别种类能引起人或动物的疾病。
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
或亦称“白色假丝酵母”。一种呈椭圆形、行出芽繁殖的假丝酵母。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肠道、上呼吸道等处,能引起鹅口疮等口腔疾病或其他疾病。
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
半知菌类,黄曲霉群的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食制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黄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的顶囊,囊的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和分生孢于合成孢子穗。可用于生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近年来,发现其中某些菌株会产生引起人、畜肝脏致癌的黄曲霉毒素。早在六世纪时,《齐民要术》中就有用“黄衣”、“黄蒸”两种麦曲来制酱的记载,这两种黄色的麦曲,主要由黄曲霉一类微生物产生的大量孢子和蛋白酶、淀粉酶所组成。
白地霉(Geotrichumcandim)
属真菌。菌落平面扩散,组织轻软,乳白色。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断裂成圆柱状的裂生抱子。菌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8℃。常见于牛奶和各种乳制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泡菜和酱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来制造核苦酸、酵母片等。
抗生菌
亦称“拮(颉)抗菌”。能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别种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产生抗菌素,主要是放线菌及若干真菌和细菌等。如链霉菌产生链霉素,青霉菌产生青霉素,多粘芽抱杆菌产生多粘菌素等。
假菌丝
某些酵母如假丝酵母经出芽繁殖后,子细胞结成长链,并有分枝,称为假菌丝。细胞间连接处较为狭窄,如藕节状,一般没有隔膜。
抗菌素
亦称“抗生素”。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如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春雷霉累、庆大霉素等。从某些高等植物和动物组织中也可提得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氯霉素和环丝氨酸,目前主要用化学合成方法进行生产。改变抗菌素的化学结构,可以获得性能较好的新抗菌素,如半合成的新型青霉素。在医学上,广泛地应用抗菌素以治疗许多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在畜牧兽医学方面,不仅用来防治某些传染病,有些抗菌素还可用以促进家禽、家畜的生长。在农林业方面,可用以防治植物的微生物性病害。在食品工业上,则可用作某些食品的保存剂。
病原性真菌
真菌(Fungus)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藻菌植物中真菌超纲,具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绝大多数对人有利,如酿酒 、制酱,发酵饲料,农田增肥,制造抗生素,生长蘑茹,食品加工及提供中草药药源(如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都是真菌的产物或本身或利用真菌的作用所制备的)。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前者侵犯皮肤、毛发、指甲,为慢性,对治疗有顽固性,但影响身体较小,后者可侵犯全身内脏,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此外有些真菌寄生于粮食、饲料、食品中,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
第一节 病原性真菌概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真菌形态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主要为酵母和类酵母菌(如隐球菌、念珠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菌丝分枝交织成团形成菌丝体(Mycelium),并长有各种孢子,这类真菌即一般称为霉菌(Mold)。
真菌细胞结构比细菌复杂,细胞壁缺乏构成细菌胞壁的肽聚糖,其坚韧性,主要依赖于多聚N-乙酰基葡萄糖构成的甲壳质(Chitin)。并含葡聚糖,甘露聚糖及蛋白质,某些酵母菌还含类脂体。细胞内有较为典型的核结构和细胞器。
(二)培养特性
真菌能分泌酶使有机物降解成可溶性营养成分,吸收至细胞内进行新陈代谢。大多数真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沙保氏培养基 (Sabouraud's smedium 含4%葡萄糖 1.0%蛋白胨 pH4.0~6.0 ),22~28℃生长良好。大多于1~2周出现典型菌落。真菌菌落一般有三种类型。
1.酵母型菌落,为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态与一般细菌菌落相似,以出芽形式繁殖,如新型隐珠菌。
2.类酵母型菌落,外观似酵母菌落,但可见伸入培养基中的假菌丝,它是由伸长的芽生孢子形成,如白色念珠菌。
3.丝状菌落,为多细胞真菌的菌落,由许多菌丝体组成。菌丝多数有隔分成多个细胞称有隔菌丝,有的菌丝无隔,称无隔菌丝。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吸收营养和水分,称营养菌丝;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气中菌丝,能产生孢子的气中菌丝称生殖菌丝。有些真菌的气中菌丝形状特殊,呈球拍状、螺旋状、鹿角状等是各种皮肤丝状菌鉴别的依据之一。丝状菌落呈棉絮状、绒球状、粉末状或石膏粉样,在下面和背面可显示各称不同色素。
有些真菌在不同寄生环境和培养条件下出现两种形态,称二相性真菌,即在机体内或含血培养中37℃孵育,呈现酵母型菌落,而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室温孵育,则形成丝状菌落。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等。
病原性真菌大多以出芽,分枝和断裂或形成无性孢子等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近年发现不少病原性真菌除无性生殖外,具有性生殖阶段,如孢子丝菌,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孢子含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类。有性孢子是通过不同细胞配合(质配或核配)后生长发育形态的。可分为卵孢子(oospore)、子囊孢子(Ascospore)、接合孢子(Zygospore)、担子孢子(Basidiospoe)。无性孢子是病原性真菌传播和延续后代的主要方式,无性孢子分叶状孢子和分生孢子二个类别,叶状孢子系从菌丝细胞直接形成的孢子,如芽生孢子(Blastosporne)、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及关节孢子(Arthrospore)。分生孢子由生殖菌丝末端分裂收缩而成,如大分生孢子(Marcroconidia)、小分生孢子(Microconidia)及孢子囊孢子(Sporagiospore)不同真菌产生不同形态的孢忆是鉴定真菌的依据之一。
(三)变异
真菌易发生变异,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或孵育过久,可出现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及毒力等改变,用不同的培养基或不同温度培养真菌,其性状都有改变。
(四)抵抗力
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有耐受力,但充分暴露于阳光,紫外线及干燥情况下大多数真菌可被杀死,且对2.5%碘酒,10%福尔马林都敏感,一般可用福尔马林薰蒸被真菌感染的房间。对热敏感,一般60℃1小时可杀死真菌菌丝和孢子。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真菌引起的疾病大致包括
1.真菌性感染 主要是外源性感染,浅部真菌有亲嗜表皮角质特性,侵犯皮肤、指甲及须发等组织,顽强繁殖,发生机械刺激损害,同时产生酶及酸等代谢产物,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病变。溶部真菌,可侵犯皮下,内脏及脑膜等处,引起慢性肉芽肿及坏死。
2.条件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内源性感染(如白色念珠菌),亦有外源性感染(如曲霉菌),此类感染与机体抵抗力,免疫力降低及菌落失调有关,常发生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的患者。
3.过敏性真菌病 系在各种过敏性或变态反性疾病中,由真菌性过敏原(如孢子抗原)引起过敏症,如哮喘,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和癣菌疹等。
4.真菌毒素中毒症(Mycotoxicosis)真菌毒素已发现100多种,可侵害肝、肾、脑、中枢神经系统及造血组织。如黄曲霉素可引起肝脏变性,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并致肝癌。实验证明,用含0.045PPM黄曲霉素饲料连续喂养小白鼠,豚鼠、家兔等可诱生肝癌,桔青霉素可损害肾小管,肾小球发生急性或慢性肾病。黄绿青霉素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包括神经组织变性,出血或功能障碍等。某些镰刀菌素和黑葡萄穗素主要引起造血系统损害,发生造血组织坏死或造血机能障碍,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免疫性
1.非特异性免疫 人类对真菌感染有天然免疫力。包括皮肤分泌短链脂肪酸和乳酸的抗真菌作用,血液中转铁蛋白(Transferrin)扩散至皮肤角质层的抑真菌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且许多真菌病受生理状态影响,如婴儿对念珠菌病易感,学龄前儿童易患头癣。
2.特异性免疫 真菌感染中细胞免疫是机体排菌杀菌及复原的关键,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对加速表皮角化和皮屑形成,随皮屑脱落,将真菌排除;以T细胞为主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免疫病理损伤能局限和消灭真菌,以终止感染;一般DTH反应强度与体内菌量呈反比,如DTH阴性则菌量增加,病情严重,而经治疗又转阳性,说明治疗见效,预后良好。体液免疫对部分真菌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如特异性抗体可阻止真菌转为菌丝相以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率;抗白色念珠菌抗体与菌表面甘露醇蛋白质复合物结合,阻止本菌粘附宿主细胞;全身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尽管其迟发型变态反应阳性,或通过被动转移致敏淋巴细胞,还必须同时输入特异抗体才起保护作用。而DTH阴性者即使有抗体,不能引起保护作用,表明抗体须在具有良好的细胞免疫基础的机体内才发生保护作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一)直接检查
是最简单而重要方法,浅部感染真菌的病变标本如毛发、皮屑、甲屑置玻片上,滴加10%KOH,覆盖玻片微热熔化角质层,再将玻片压紧,用吸水纸吸去周围多余碱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见皮屑甲屑中有菌丝,或毛发内部或外部有成串孢子,即可初步诊断为癣菌感染,但不能确定菌种。深部感染真菌标本如痰,脑脊液亦可做涂片用革兰氏染色(白色念珠菌)或愚汁负染色(隐球菌)观察形态特征。
(二)培养检查
本法可确定菌种,辅助直接检查不足,通常用沙保氏培养基(22~28℃),深部真菌可用血琼脂或脑心葡萄糖血琼脂37℃培养,或根据不同菌种运用不同培养基,如孢子丝菌可用胱氨酸血液葡萄糖琼脂,必要时运用鉴别培养基和生化反应,同化试验等进行鉴定。
(三)免疫学试验
近年来有许多方法用于检测深部感染真菌的抗体,作辅助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念珠菌、曲霉菌。但系统性感染患者常因免疫功能降低不出现抗体;而且许多真菌间抗原性有交叉反应;有的产生抗体后维护时间较长,正常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则必须结合临床情况分析结果才能作出恰当的诊断。
由于上述检测抗体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及深部真菌感染时,早期培养阳性率甚低,晚期则多于失去治疗时机,因此用免疫学方法从血清或其他部位检测真菌抗原,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乳胶凝集法检测新型隐球菌病患者的荚膜多糖抗原,ELISA法检测白色念珠菌感染者的甘露聚糖抗原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孢子丝菌病患者的可溶性抗原等,均为早期,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
(四)动物试验
其些真菌对实验动物有致病性,如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可在小白鼠,豚鼠体内生长,白色念珠接种家兔小白鼠可发生肾脏脓肿致死。
四、防治原则
真菌感染尚无特异预防,主要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碘化物治疗孢子丝菌病、毛霉菌病有一定疗效。制霉素、灰黄霉素、克霉唑(三苯甲霉唑)等外用或内服过癣症和白色念珠菌病等有较好疗效。近年服道5-氟胞嘧啶(5-FC)治疗单细胞真菌感染疗效显著。二性霉素B可用于深部全身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Ringworm),分为三属,共37个种。(表20-1)
癣症病灶可见有隔菌丝和关节孢子,菌丝深入角化组织内生成营养菌丝体,纵横交织成网状,孢子可排列成链状或零散分布,在病发上可见孢子在毛干外排成厚鞘(毛外型感染)或毛干内排列成串(毛内型感染)。在沙保氏培养基孵育1~3周,可生成丝状型菌落,产生各种孢子和菌丝。根据菌落形态与色泽,菌丝的构造与形态,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和小分生孢子的有无及排列形式等,可作为鉴别种属的重要依据(见表20-2、图20-1)。
表20-1 癣菌的种类及侵犯部位
属 名
种数
侵犯部位
皮肤
指甲
毛皮
毛癣菌属(Trichophyfon)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fon)
小孢子癣菌属(Microsporum)
21
1
15
+
+
+
+
+
-
+
-
+
表20-2 癣菌的培养特征
属名
肉眼菌落外观
镜检培养的真菌
性 状
颜 色
大分子孢子
小分子孢子
厚膜孢子
菌丝特殊形态
毛癣菌
绒絮状粉粒状或蜡样
灰白、淡红、红、紫、黄、橙、棕
细长棒状,壁较薄,数目少或无
丛生呈葡萄状、梨状、棒状,较常见
有时可见
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鹿角状
表皮癣菌
绒絮状
粉粒状
黄绿色
卵形或粗棒状壁较薄,数目多
无
数目较多
球拍状
小孢子癣菌
绒絮状粉粒状石膏样
灰白、橘红、棕黄
纺锤状,壁较厚,数目多或少不一定
卵形或棒状,不呈葡萄状,不常见
比较常见
结节状、梳状、球拍状
癣菌主要由孢子散播传染,常由于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狗、猫、牛、马等)及染菌物体而感染。在临床上同一种癣症可由数种不同癣菌引起,而同一种癣菌因侵害部位不同,又可引起不同的癣症。(见表20-3)
表20-3 癣菌与癣病的关系
病名
癣 菌
发癣
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石膏样毛癣功菌,奥杜盘氏小孢子癣菌
须癣
红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狗小孢子癣菌
体癣
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小孢子癣菌属
股癣
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狗小孢子癣菌
脚癣
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
黄癣
许兰氏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
甲癣
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
叠癣
同心性毛癣菌
我国头癣的病原菌:农村主要是许兰氏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城市为堇色毛癣菌,铁锈色癣菌等。手足癣、体癣股癣及甲癣的病原菌以红色毛癣菌最常见,其次为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
此外如足癣抓破时,癣菌成份入血,可传至其他部位(如上肢),引起变态反应,在皮肤上呈现丘疹水泡。在病损处找不到癣菌,称癣菌疹,是一种变态反应疾病。
癣病患者可出现迟发型变态反应,用毛癣菌素(Trichphytin)作皮肤试验,出现阳性。
溶部真菌
溶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s的真菌,包括下列四大类(表20-4)。其中3类为致病性真菌,能感染正常人,有地域性;孢子丝菌在我国先后有数例报告,球孢子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国内个别病例报告都为归国华侨。1、2、4类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特殊状态患者,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本类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临床上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严重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继发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因此已成为医学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
表20-4 侵害人体深部真菌的种类及侵害部位
侵害人体部位
菌类 菌属 菌种名称 肺
肝
脾
肠
心
脑膜 淋巴结 骨
口鼻粘膜 阴道
皮肤
指甲
1.类酵母菌
念珠菌属
(1)白色念珠菌
(Monilia albicans)
+ + + + + + + +
2.酵母菌类
隐球菌属
(2)新型隐球菌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 + + + +
3.二相真菌
球孢子菌属 (3)厌酷球孢子菌
(Coccidioides immitis)
+ + + +
组织胞浆菌属 (4)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 + + + + +
+ + +
孢子丝菌属 (5)申克氏孢子丝菌
(Sporotrichum schenckii)
+
+ +
芽生菌属 (6)皮炎芽生菌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 + + + + + + +
地丝菌属 (7)白色地丝菌
(Geotrichum candim)
+ + +
4.霉菌类
(丝状菌)
曲霉菌属 (8)烟色曲霉菌
(Aspergillus fumigatus)
+ + + + +
毛霉菌属 (9)丛生毛霉菌
(Mucor corymbifer)
+ +
青霉菌属 (10)某些青霉菌
(Penicillium,sp.)
+
一、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本菌细胞呈卵圆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胞(图20-3)。
图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
本菌在血琼脂或沙保氏琼脂上,37℃或室温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乳酪样菌落,涂片镜检,可看到表层为卵圆形芽生细胞,底层有较多假菌丝。若接种于4%玉蜀黍琼脂上,室温孵育3~5日可见假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图20-4)。
图20-4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而也可发生败血症。
采取检材直接检查可见卵园形细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接种沙保氏基可长出类酵母型菌落。与其他念珠菌鉴别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养基上可产生厚膜孢子(图20-4),2.在动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小时形成芽管。3.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4.静脉接种家兔或小白鼠致死,在肾皮质上许多小脓疡。
念珠菌病预防主要是个人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浅表感染可擦龙胆紫,雷琐辛或制霉素,二性霉素B或咪唑药物局部应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霉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克霉唑,及大蒜素静脉滴注等。
二、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Cuyitococcus Neofonmans )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 ) ,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 ,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 ,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在沙保氏琼脂及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及37℃不能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不能繁殖。培养数日后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后转淡黄或棕黄、湿润粘稠,状似胶汁。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与酵母菌和念珠菌鉴别。
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实验检查从脑脊液中可见圆形厚壁并围以厚荚膜的酵母样细胞。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棕黄色粘液样菌落。脑内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导致死亡。用血清学方法检出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该病诊断可提供重要帮助,在已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标本中可检出该菌抗原。
预防本菌感染,除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外,避免创口感染土壤及鸟粪等。治疗药物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大蒜精、二性霉素B,亦可二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慢性肺损害或骨病损则可辅以外科切除。
三、曲霉菌
曲霉菌(Aspergillus)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很广,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由许多因素降低机体免疫力时,继发传染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有烟曲霉菌 (A.fumigatus)、黑曲霉菌 (A.niger) ,黄曲霉菌 (A.flavus) 等。本菌生长迅速,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随孢子的产生呈绿色或暗红色,镜检见分生孢子柄顶端有包囊 (Vesicle) ,在包囊表面有带着成串孢子的擎丝。
曲霉菌病原发的常局限于耳、眼睛与肺部,继发的见于肿瘤、结核等病人。成年男性多见,特别在灰尘环境中工作者及家禽饲养员等。最多见的肺曲霉菌病主要表现为慢性气喘,局限性浸润性损害,或形成肉芽肿样的真菌球(Fungus Ball))。此外皮肤,外耳道,鼻窦、眼眶及骨和脑膜等,也可发生炎症性肉芽肿,伴有组织坏死与脓肿,在病变组织中可找到有隔菌丝,长短不一呈杆状,有分枝。并有园形小孢子散在或堆积成团。
诊断可取病人痰、体液或组织用KOH处理制成片子镜检找菌丝和孢子,或培养鉴定。
治疗局部曲霉菌病可用龙胆紫溶液,碘化钾、制霉素等;过敏性肺曲霉菌病可用皮质类固醇,全身性的用二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曲霉菌肉芽肿瘤可作外科手术疗法。
四、毛霉菌
由毛霉菌(mucor) 引起的疾病,主要菌种为丝生毛霉菌 (M.corymbifer) 可侵犯血管壁,引起血栓,组织坏死。多继发于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病,病程急性;症状严重者可以致死。依据临床表现分 1.脑型毛霉菌病系毛霉菌从鼻腔,付鼻窦沿小血管到达脑部,引成血栓及坏死。 2.肺毛霉菌病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亦有肺梗塞及血栓形成。3.胃肠道毛霉菌病,多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及结肠、食道及胃亦可累及。
J. 犬猫芽生菌病
【临床症状】
芽生菌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性疾病,主要感染犬、猫的肺脏、皮肤和消化道。本病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动物的体况和抵抗力,短的数日或数月,长的则数年才出现症状,多数呈慢性经过。菌的靶器官组织多数是肺、眼、皮肤、皮下注射组织、淋巴结、胃、鼻腔、睾丸和脑等,这些器官受侵害后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X线检查肺叶有局限性小结节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体温升高,消瘦。有的皮肤有溃疡,病灶伴有渗出物。部分病例出现眼睑肿胀,流泪,有分泌物流出,角膜浑浊,严重的失明。如侵害关节、骨骼,则出现跛行。约40%~60%的感染犬表现弥散性淋巴结病,淋巴结肿大。
【治疗方案】
治疗则为抗真菌和对症治疗。
[处方1]伊曲康唑,犬:5~1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2次,连用2~4个月。前梁搏
[处方2] 两性霉素B,犬渣键/猫:0.5~0.8毫克/千克,累计量不超过8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隔日1次。与利福平合用,效果很好。
[处方3]酮康唑,犬:5~15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连用4~6个月。
[处方4]氟康唑,犬:1.25~2.5毫克/千克,慧祥口服/静脉滴注,每日2次,或2.5~5.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4~8周;猫:50毫克/次,口服,每日2次,或2.5~5毫克/千克,口服/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4~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