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过敏知识 » 蛾茧皮炎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蛾茧皮炎

发布时间: 2023-05-11 07:58:12

㈠ 桑毛虫皮炎的病因

桑毒蛾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成熟的幼虫全身有毒毛200~300万根,版在结茧成蛹时,毒毛可黏在茧丝权或脱在蛹内,因此接触它的毒壳和蜕皮也可引起发病。若触及桑毛虫或随风飘落的毒毛落在皮肤上,也有桑毛虫毒毛落上晾晒的衣服、尿布上,毒毛刺入皮肤引起皮炎。毒毛的中心为空心管道,内含淡黄色液体,耐热呈弱碱性。毒毛可从毛囊口或皮肤上刺入皮肤棘层,少数可刺入真皮及皮下组织,引起原发性刺激性皮炎。每年6~10月为桑毛虫的盛发期。

㈡ 茶毛虫皮炎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疾病名称
  • 5 英文名称
  • 6 茶毛虫皮炎的别名
  • 7 分类
  • 8 ICD号
  • 9 流行病学
  • 10 病因
  • 11 发病机制
  • 12 茶毛虫皮炎的临床表现
  • 13 诊断
  • 14 茶毛虫皮炎的治疗
  • 15 茶毛虫皮炎的预防
  • 16 相关药品
  • 附:
    • 1 治疗茶毛虫皮炎的穴位

1 拼音

chá máo chóng pí yán

2 英文参考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dermatitis

3 概述

毛虫皮炎是指毛虫的毒毛或毒刺刺伤皮肤后,其上毒液引起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毛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于松树的松毛虫、寄生于桑树和果树的桑毛虫、寄生于茶树的茶毛虫和寄生于树林、草地的刺毛虫。每只毛虫身体表面都有几万至数百万根毒毛或刺毛,其中央为空心管道,内有含激肽、脂酶及其他肽类物质的毒液,刺毛虫的毒液含斑蟊素。当毒毛接触并刺伤皮肤时便释放出毒液,引起 *** 性皮炎,皮肤接触被誉世毒毛或毒液污染的物品时也可引起皮炎改变。

茶毛虫又叫茶毒蛾,是毒刺蛾的幼虫,通称痒辣子、毛辣子、刺辣,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茶国家茶区,我国浙、皖、赣、川、黔、湘、闽、台、桂等等产茶区广泛分布。茶毛虫的幼虫体表的毒毛,刺入皮肤后,毒性物质外溢,机械和化学作用引起局部刺痒,越搔抓,毒毛越向皮内鉆,造成茶毛虫皮炎。

茶毛虫皮炎好发于夏秋季,干燥、大风季节可流行,桑树、松树、及各种果树园毛虫较多,野外活动和树下乘凉的人群易患此病。颈、肩、上胸和四肢屈侧为常见受累部位。接触毒毛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后,首先在接触部位出现剧痒,继而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水肿性红斑、风团、斑丘疹、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有时可见一针尖大小、深红色或黑色点,皮损可数个至数百个不等;晚间瘙痒更为严重。一般全身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低热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为1周,如反复接触毒毛或搔抓则使病程延长。治疗用透明胶纸更多粘贴患处,以黏去毒毛,然后外用各种消炎止痒剂。若毒毛进入眼内或附着于眼睑因揉搓而进入眼内,则可引起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导致失明。部分患者可累及骨和关节,多以单个手足小关节为主,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一般3~7天后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者可形成关节畸型。

4 疾病名称

茶毛虫皮炎

5 英文名称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dermatitis

6 茶毛虫皮炎的别名

茶毒蛾皮炎;刺辣皮炎

7 分类

皮肤科 > 寄生虫、昆虫及其他动物性皮肤病 > 节肢动物所致皮肤病

8 ICD号

B88.2

9 流行病学

6月上旬开始出现病例,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8月中、下旬呈下降趋势,9月上旬又有一个小高峰,9月中、下旬结束。时间分布与茶毛虫三代幼虫虫情一致。除危害茶、桑等经济作物外,其幼虫的毒毛刺入皮肤,能引起茶毛虫皮炎。皮庆孝肢疹多发于暴露的四肢屈侧、腹部、躯干上慎粗部和颈面部。初起为突发性剧痒,抓搔后呈现红色丘疹,此处皮肤略高,中央有一虫叮状针头样大小的深红色小点或小水泡,几个至几百个不定。

10 病因

茶毛虫的幼虫体表的毒毛,刺入皮肤后,毒性物质外溢,机械和化学作用引起局部刺痒,越搔抓,毒毛越向皮内鉆,造成茶毛虫皮炎。

11 发病机制

它的幼虫体表的毒瘤生有600根毒毛,到老龄前期可达6~8万根,老龄幼虫毒毛数可突增到200~300万根。结茧时茧丝上粘有毒毛。毒刺呈箭针形,四周轮生小棘,刺入皮肤后不易拔出,毒毛中心为管状,内有毒液,刺入皮肤后,毒性物质外溢,机械和化学作用引起局部刺痒,越抓搔,毒毛越向皮内鉆。茶毛虫脱皮前,毒毛与毛窝松脱,毒毛成簇脱落,微风即可将其吹落。无数毒毛随风飘落到人体表或晾晒的衣物上,极易造成地区茶毛虫皮炎的暴发流行,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12 茶毛虫皮炎的临床表现

茶毛虫毒毛刺入皮肤后数小时(短者可10多分钟、长者12h)后局部皮肤剧痒,随即出现绿豆大至黄豆大鲜红色水肿性红斑或风团,中央可见一深红色或黑色似针尖小点,好似虫叮咬的吸吮点,少数可表现为丘疱疹及风团,皮疹数目可从几个或数百个,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多发生于颈、肩、上胸、背、上肢屈侧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若暴露在桑毛虫环境内时间较长,皮疹亦可密集成簇,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灼热感,尤以夜间为甚,约经1周左右皮疹逐渐消退,如反复接触毒毛或经常搔抓,病程可达2~4周以上。其临床表现与桑毛虫皮炎大致相同。毒毛若侵入眼部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在茶毛虫盛发季节,可在人群中引起茶毛虫皮炎的流行。

13 诊断

此前有接触史,皮疹多发于暴露的四肢屈侧、腹部、躯干上部和颈面部。初起为突发性剧痒,抓搔后呈现红色丘疹,此处皮肤略高,中央有一虫叮状针头样大小的深红色小点或小水泡,几个至几百个不定,有不同程度痒感,晚间睡前奇痒难忍。根据这些临床症状可诊断。

14 茶毛虫皮炎的治疗

局部治疗原则为去除毒毛,止痛,消炎,避免搔抓,可用中药膏药或胶布,透明胶纸更多粘贴患处,以粘去毒毛,然后外用各种消炎止痒剂,如樟脑、石炭酸炉甘炉甘石洗炉甘石洗剂、鲜马齿苋捣敷或用鲜芦荟(龙舌草)沾雄黄散外擦等。瘙痒剧烈者可给抗组胺和皮质类固醇。亦可内服中药清热除湿汤加减。

15 茶毛虫皮炎的预防

1.每年5~10月在桑毛虫盛发期要诱杀成蛾,摘除卵块。用敌百虫喷洒杀死幼虫。亦可喷洒桑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使桑毛虫死亡,有效率达90%以上。及早消灭越冬早春幼虫。

2.加强个人防护,在流行区劳动要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和袖口,戴上帽子,颈部围好毛巾,戴风镜及口罩。夏天不要在有桑毛虫的树荫下及下风口纳凉、晒衣服、被褥及尿布。遇有大风时将迎面的门窗关闭,防止毒毛侵入。

3.保护桑毛虫的天敌——寄生蜂、寄生蝇。

16 相关药品

樟脑、炉甘石、炉甘石洗剂、组胺

治疗茶毛虫皮炎的穴位

  • 皮肤活动点

    拼音:pífūhuódòngdiǎn英文:皮肤活动点指与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理变化有关的皮肤上的一些小...

  • 穴位皮肤温度变化

    uà英文:穴位皮肤温度变化指机体患病时相应的穴位皮肤温度出现的异常变化。如对60例肝实证患者双侧肝...

  • 天才

    位整个深度的上1/3部位。《金针赋》:“初针刺至皮肉,乃日天才。”参见“三部”:三部指穴位自表皮至...

  • 皮电点

    拼音:pídiàndiǎn英文:皮电点指来自内脏病变部位的冲动在体表的反射点。约有半数的皮电点在经...

  • 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