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人家已经瘫痪。身上会莫名其妙的,皮肤发红,其水泡
您好,导致身上起水泡的原因有很多种,像荨麻疹、皮肤过敏等等,专但是一般都会伴随属这皮肤的瘙痒,不知道这位老年人身上的水泡是不是有瘙痒的症状。一般像您说的这种水泡形状很大的,像荨麻疹常见的风团就是与这个很相似的,但荨麻疹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像是过敏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在冬季都是非常常见的。又因为老人的年纪稍稍的大了一些,所以建议您还是带着老人及时到专业的医院检查一下,确诊后在用药。重庆华肤
⑵ 卧床的病人身上起非炎症皮夫色黄水泡怎么办
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可以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然后外用生肌玉红膏托脓生蓟平时定时对病人进行翻身按摩受压皮肤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局部干净。这是因为长时间卧床局部组织受压,导致血液循坏不良,局部组织长时间缺氧,缺血,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为压疮,水泡就是其中之一的表现意见建议:水泡的压疮可外涂抗生素软膏后覆无菌纱布,抽出皮肤水疱中的渗出液,或清理创面后敷云南白药,预防压疮住院是勤翻身,皮肤的清洁,加强营养,当皮肤出现浅表溃烂、溃疡、渗出液多时就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⑶ 急!瘫痪老人身上起大水泡怎么办!
你说的情况是属于:褥疮II度(水疱期),是由于卧床受压后,局部瘀血,皮肤呈现红斑,受压时间偏长后,受压部位则会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皮肤发红充血,若在此期除去压力,加强护理,很容易引起褥疮浅溃疡。
你们现在一定要注意加强护理,做好勤翻身,防止病人同一部位长时间持续受压,2-3小时翻身一次,左右两侧交替侧睡。勤按摩,主要是按摩受压局部.勤换洗,要及时清除排泄物,避免因潮湿刺激皮肤。勤检查,每次翻身时要注意观察局部受压皮肤,发现异常时,立即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病情发展。
患有褥疮后建议使用江西省名中医---熊光明研制的普济褥疮膏,效果较好,早期使用可防止褥疮创面扩散,使用后,可加强局部血液,改善血流,有利于肉芽生长及褥疮愈合.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家人早日康复!
⑷ 老年人(86)卧床,皮肤出现水疱样溃破,怎么治疗
长期卧床的病人首先要预防的是褥疮。
褥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褥疮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褥疮的表现是:受压部分的皮肤开始发红继之则发苍白,然后出现水泡,破溃后成为溃疡,溃疡面越益加深,病情逐渐加重。
褥疮的治疗:
1.解除局部压迫
主要原则是定期翻身减压、强调体位及翻身的重要性。要加强上述的预防措施,特别是不能卧于患处,局部应架空,使受压局部能悬空。患者可给予翻身1次/h,使用气垫、气圈、海绵垫避免疮面继续受压。还可使用接尿内裤、长枕、糜子小枕、糜子垫等护理用具以防创面继续恶化。
2.物理治疗
红外照射至创面干燥,适用于Ⅰ、Ⅱ期褥疮。Ⅲ期褥疮的治疗,目前用高压氧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简便的新方法,即用塑料袋罩住创面,向袋内送入纯氧,几分钟内可见坏死组织液化,活组织变红,达到去腐生肌、清创的目的,可使溃疡面迅速愈合。此外,根据湿性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的新理论,目前发明了一系列伤口愈合不同阶段的不同敷料,不同程度上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
3.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方法目前局部治疗褥疮的西药较多,主要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前,有条件的应做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Ⅱ、Ⅲ期褥疮清创后局部湿敷的常用药物有:普通胰岛素加生理盐水、新洁尔灭酊、0.5%呋喃西林、庆大霉素8万U加生理盐水10ml、0.5%甲硝唑、白蛋白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理效应的活多肽,具有促进多种细胞生长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能表现出激素样活性,近年来应用于治疗褥疮。
(2)中药治疗方法中药治疗褥疮的主要原则是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去腐生肌。Ⅱ、Ⅲ期褥疮在常规清创后或经上述物理治疗措施后可用红花水湿敷,取其活血、舒通经络之用;也可用双料喉风散喷敷,取其抗菌、解毒、生肌、收敛止痛的作用。还可应用中药云南白药喷敷以及三七鲜叶外敷、麝香浸泡液湿敷等,均可促进Ⅱ、Ⅲ期褥疮的愈合。湿润烧伤膏是一种框架软膏剂型,所含黄柏、蜂蜡、麻油等成份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活血化瘀作用。中医认为艾条能活气血、祛寒湿。艾条熏蒸时艾条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能使局部温度增高,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水肿及组织缺氧,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保持创面干燥,促进创面的愈合,因此也用于褥疮治疗。
4.手术治疗方法
对于深达骨质的褥疮应用多种治疗方法不理想,则可应用外科处理加速愈合。外科治疗包括引流、清除坏死组织、修补缺损。而围手术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强调术后护理中的体位减压,可用烧伤悬浮床;伤口护理注意皮瓣血供和负压引流物的性状;皮肤护理应减少局部刺激保持干燥;活动适时适量,并指导如半年内手术区域不受压等相关的知识及技巧等。
http://www.nursing.net.cn/20050714/ca530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