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链球菌感染的问题!
如用羊血琼脂培养,β-溶血性链球菌在其每个菌落周围都形成明显而清晰的溶血带;α-溶血性链球菌(一般称草绿色链球菌)则由于溶血不全而在其周围呈绿色;γ-溶血性链球菌则是非溶血性的.另一分类法按其细胞壁的碳水化合物分类,可将链球菌分为LancefiedA~H组和K~T组.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是对人毒力最强的菌种,可引起咽峡炎,扁桃体炎,伤口和皮肤感染,败血症,猩红热,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 B组β-溶血性链球菌也称无乳链球菌,可引起严重感染,特别是新生儿败血症,产后败血症,心内膜炎和细菌性关节炎. C组和G组β-溶血性链球菌是化脓菌样链球菌,根据它们的血清型和对杆菌肽的抗性可与别的细菌鉴别.虽然动物带有该菌,但也可见于人的咽峡,肠道,阴道和皮肤,可引起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包括咽炎,肺炎,蜂窝织炎,脓皮病,丹毒,脓疱疮,伤口感染,产科脓毒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心内膜炎,细菌性关节炎和链球菌后肾小球肾炎.治疗时可用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但最好依据药敏试验指导治疗,特别是病情十分严重,免疫受损或虚弱的病人以及感染部位有异物的病人更应按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抗菌治疗再辅以外科手术,有时有救命作用. D组(通常为α-或γ-溶血性)链球菌包括粪肠球菌,坚忍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以前称粪链球菌,坚忍链球菌和屎链球菌)和非肠球菌性D组链球菌,其中以牛链球菌和马链球菌最为常见.大多数人的D组链球菌感染是由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或牛链球菌所致.和肠球菌一样,牛链球菌常见于消化道.牛链球菌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在肠道有肿瘤或存在其他明显病变时.牛链球菌对抗生素相对比较敏感;而肠球菌,除非细胞活性药物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加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或链霉素联合应用,否则明显抗药.肠球菌可引起心内膜炎,尿路感染,腹内感染,蜂窝织炎,伤口感染和夹杂的菌血症. 草绿色链球菌包括5个主要菌种: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轻型链球菌和米勒链球菌.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种:群集链球菌(S.constellatus),中间链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对它们的分类和鉴定仍有分歧.有的虽定为α-溶血性,但实际上是γ-溶血性,而且其中很多细菌是不能归入此类的.口腔的菌落及其成分在防止其他致病力更强的细菌,如假单胞菌属或肠道细菌的集落方面似乎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草绿色链球菌易被血清溶解,因此不产生外毒素或传统的毒力因子,但它们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原因,因为它们能粘附于心脏瓣膜,特别是有瓣膜病的人.米勒链球菌的溶血性,微需氧性或厌氧性是变化不定的,在身体任何部位有产生严重入侵性感染或脓肿的倾向. 鱼链球菌(S.iniae)是一种鱼的病原体,它可引起在操作活鱼或新鲜杀死的鱼(通常是tilapia鱼或鲑鱼)时受伤者发生蜂窝织炎暴发和入侵性感染.
② a族链球菌感染是怎样引起的
你好,链球菌根据溶血与否分为α(不完全溶血)、β(完全溶血)、γ(健康搜索不溶血)三种。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将B溶血性链球菌分为18个族,其中A族(GAS)引起咽炎、猩红热、皮肤感染,并与风湿热和肾炎等有关;GBS则与孕、产妇和新生儿感染有关。GBS根据型特异的荚膜多糖抗原不同,分为至少6个血清型:Ⅰa、Ⅰb、Ⅰc、Ⅱ、Ⅲ、Ⅳ型,不能定型者与新生儿疾病无关。
人类约90%的链球菌感染是由A族链球菌引起的。常见的传播方式为通过呼吸道传播。在炎热的季节多为皮肤感染。感染类型可归为三种主要类型:1.化脓性感染
(1)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等。
(2)其它系统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及产褥热等。
2.中毒性疾病
(1)猩红热:由产生致热外毒素的A族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此病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潜伏期为2~3天,临床特征为发热、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及皮疹退后明显的脱屑。此病常可继发于严重的咽炎或皮肤软组织感染。
(2)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由产生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的A族链球菌引起的以休克为主要症状的感染。可继发于皮肤伤口的感染。此病常伴有呼吸系统、及其它多个脏器功能的衰竭。病死率可高达30%。
3.变态反应性疾病
(1)风湿热:常继发于A族链球菌感染的咽炎,潜伏期为1~5周,易感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为发热、不适、游走性、非化脓性、多发性的关节炎以及全心炎(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严重者可导致心瓣膜肥厚、变形。从风湿热患者的上呼吸道中可分离出A族链球菌,但心脏及关节病变部位均未分离出细菌。风湿热可能的发病机制是链球菌菌体表面M抗原及细胞壁中的多糖抗原与心瓣膜及心肌组织存在抗原性的交叉反应,导致机体的免疫病理损伤。
风湿热患者在发病前,常有反复发作的A族链球菌咽炎。初次发作的风湿热,可能导致心脏的轻微损伤,然而反复发作则可加剧心脏的损伤。因此防止A族链球菌的反复感染是防止风湿热的重要环节。
(2)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患者仅能从上呼吸道中分离出A族链球菌,而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上呼吸道及皮肤感染灶中(如脓疱病)均可分离出A族链球菌。如今已证实A族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及皮肤感染均可继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两种继发感染存在明显的差异: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在一年中寒冷的季节,易感人群多为儿童及青少年;而继发于皮肤感染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在热而潮湿的季节,易感人群可为所有年龄的人。与风湿热不同,感染恢复后急性肾小球肾炎极少复发。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链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后约3周左右,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浮肿、尿素氮滞留、血清补体水平下降。大部分人可康复,少数病例可转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推断有两种途径:①链球菌菌体抗原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②肾小球基底膜成分与A族链球菌膜表面结构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发生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性 感染A族链球菌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链球菌的特异型免疫力。
抗链球菌M蛋白抗体于链球菌感染几周至几个月内即可在血清中测出,在体内可存在1~2年,长者可持续存在10~30年。试验证明抗M蛋白特异性抗体可防止同型链球菌的再次感染。M蛋白能干扰宿主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在M蛋白型特异性抗体存在时,链球菌很快被机体的吞噬细胞杀灭,故抗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力仅对同型细菌有保护作用。根据M蛋白的不同,A族链球菌至少存在60个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力。因此,机体可因侵入不同型别的细菌而导致链球菌的反复感染。
链球菌感染后,机体可获得ASO,此抗体虽可阻断由溶血素O的溶血现象,但对链球菌的再次感染无保护作用。
防治原则
患者、隐性感染者、恢复期带菌者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传染源。对病人和带菌者应及时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空气、器械、敷料等应注意消毒处理。具体的防治原则如下:
1.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皮肤感染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的防止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青霉素G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剂量要给足。红霉素可作为替补药物。
2.对患风湿热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每3~4周静脉输入青霉素G,或每日口服青霉素G。对于患过风湿热的儿童,治疗要持续一年左右。这是由于风湿热初次发作,极少引起心脏的严重损伤。而患风湿热的人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极易感,反复发作的风湿热对心脏可造成严重的损伤,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3.及时彻底治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抗生素对已经形成慢性的肾小球肾炎(或风湿性心脏病)疗效不佳,因此及时、彻底清除急性期感染患者体内的链球菌是十分必要的。足够剂量的青霉素G或红霉素治疗10天,一般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 什么是链球菌感染性皮炎
你好!皮炎抄属于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并且发病率较高,可发于任何年龄段的任何患者。发病后可发于患者的任何部位,多是由于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建议你不要擅自用药,以免用药不当引起病情加重,建议你尽快去皮肤病医院进行咨询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