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内热体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啊
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原因,中国的孩子很多都属于内热体质。内热体质又可以细分为燥热和湿热两种。所谓湿热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是一种热象,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土上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体质在小孩子身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便先干后湿,容易长湿疹,舌苔黄,小便黄,厌食。燥热体质的表现与湿热有所区别,大便是完全干硬,体内缺水,口渴舌干,舌苔白,小便黄,也是厌食。 内热体质的孩子在季节交替的时候特别容易感冒和发烧,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内热外感。所以,日常保健中,如果是这种体质的孩子,清火祛湿式保健最关键的一点,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不容易生病。
B. 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
一、祛风类药
1.防风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肺,脾经。
功效解析: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医学启源》记载,防风“主治诸风及祛湿也”。防风辛温发散,可治疗一切风邪,而且在祛风药物中作用比较温润,祛风而不伤阴液。皮肤科常用其与荆芥配伍,增强止痒之效,治疗湿疹伴瘙痒者。
现代研究:防风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等,有解热发汗作用,并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抑制组胺释放。
2.刺蒺藜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风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风止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相配,增强止痒效力,用于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还可用与何首乌配伍,一补一散,既可养血,又能疏风止痒,适用于湿疹日久,血虚风燥,症见皮损肥厚、干燥脱屑、瘙痒甚者。
现代研究:刺蒺藜含挥发油、皂甙、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等。皂甙可以抑制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并能改善皮损部血液循环状态。
3.全蝎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经。
功效解析:全蝎具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玉楸药解》中记载全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就是说其药力能够入络脉,祛除深藏于其中的风湿邪。因其祛风而止痒故可用治风邪入络引起的皮肤瘙痒。临床则多用来治疗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效果良好。全蝎与蜈蚣配伍使用,两药走窜搜剔,可以增强祛风活络、息风止痉的功效。另外,全蝎还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结的作用,尤适宜于风毒恶血蕴结肌肤引起的顽固性瘙痒、皮肤增厚者。
现代研究:全蝎含有蝎素、氨基酸、无机元素、甜菜碱、胆甾醇、蝎酸等成分,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全蝎与蜈蚣配合使用可达到止痒的原因,与两药均有镇静作用,可降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有关。但二药均有毒,用量过大可引起溶血反应,临床曾有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因此,使用时应注意剂量。
4.僵蚕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解析: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僵蚕可治“皮肤风疮”。因其祛风止痒,多用于治疗湿疹伴皮肤瘙痒者;又因其有疏风热的作用,可治疗风热蕴结肌肤引起的湿疹,常与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药配伍使用。
现代研究: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惊厥作用,体外试验有轻度抑菌作用。
二、祛湿类药
1.苍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解析: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湿。因其有特异香气,还可以进行香疗,即中医理论所说的“芳香辟秽”。中医认为,身体异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机体内有湿热,体表孔窍是散味的“门窗”。香疗可以疏通体内代谢,祛湿热,让身体“门窗”自然散发清香。使用苍术时,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温,不宜用于有热象证候者。
苍术对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尤为适宜。如果伴有面色无华,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黄等脾虚症候,可与白术、茯苓、泽泻配伍使用。若伴胸闷恶心,腹胀等气滞症状,常与陈皮、厚朴合用,增强除湿理气的效力。
现代研究:苍术含挥发油,并含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皮损部位愈合。
2.厚朴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湿消痰,温中下气除满的功效。中医认为,性味苦燥的药物可以祛除湿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湿邪,同时,因其性温可下气除胀满,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疗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常与苍术、陈皮同用,如平胃散。
现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对皮肤肿瘤有抑制作用。
3.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渗湿健脾的功效。《世补斋医书》记载,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湿。皮肤科常用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泛发性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临床上多同山药、白术、薏苡仁配伍,达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参苓白术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湿汤等。
现代研究:茯苓含糖类、酸类物质,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的功效。因其性凉,能清热而利湿,又能健脾,临床常用治湿疹证属脾虚湿盛型。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如参苓白术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药外,还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对粉刺、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现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薏苡仁酯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作用。
5.车前子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解析:车前子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车前子可利水道,除湿痹。且本药利湿而不伤阴,车前子利水作用大于清热作用。车前子与健脾祛湿药配用,可利湿止泻,用治湿疹水疱明显,皮肤湿烂者;与清热利湿药同用,增强清热效力,并通过利小便的作用使湿有出路,如配伍龙胆草、黄芩、泽泻、通草之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治疗证属湿热的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等。
现代研究:车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陈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解析:茵陈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其祛湿作用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还可用治小便不利,风痒疮疥。茵陈配伍清热药,如茵陈蒿汤,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的湿疹。
现代研究:茵陈含香豆精、茵陈酮、茵陈挥发油,有利胆解热作用,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7.萆薢
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经。
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风除湿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萆薢为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祛风湿功效显著,能治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临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湿,治疗脾虚湿浊不化之急性、亚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萆薢含薯蓣皂甙,有抗真菌作用,并能扩张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归经:味辛、微,性温。入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藿香不仅具有芳香化湿、祛暑辟秽、和中止呕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气。《本草正义》记载,藿香芳香而猛烈,温煦而燥烈,能祛除阴湿邪,同时助脾胃正气,是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有效药物。皮肤科常用来治疗暑湿引起的皮肤病,如亚急性湿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气散。
现代研究:藿香含挥发油,促进胃液分泌,并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三、清热类药
1.黄芩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经。
功效解析: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于清中上焦的湿热。金代医家张元素归纳黄芩泻热功效显著。皮肤科常用其治疗皮炎湿疹类过敏性皮肤病,辨证属湿热者。清代名医邹澍总结张仲景使用黄芩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黄芩与黄连配伍,清中焦之湿热。现代临床中也常使用黄芩与黄连配伍来增强清热燥湿力量。黄芩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对热毒疮疡有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黄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黄芩苷对皮肤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2.黄连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解析: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热燥湿作用大于黄芩,并且对中焦湿热最有效,而且善于清心经实火。中医认为,火分为实火或虚火,实火多为外感邪气,治宜泻火,若外邪已伤阴则泻火同时还要滋阴。虚火为阴虚而不制阳,治疗宜滋阴,若阴损及阳则需阴阳共补,不过仍以滋阴为主。
黄连可内服或外用治疗湿疹、痈肿、颜面红斑等。黄连配伍黄芩、栀子可治疗急性湿疹皮炎类疾病,辨证属湿热证者,又因黄连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经有实火而兼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表现的,使用黄连尤为适宜。黄连制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单味黄连外洗亦有收敛止痒作用,可治疗阴囊湿疹、下肢湿疹。外涂黄连浸汁,可治耳道流脓。
现代研究:黄连主要成分是小檗碱,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同时还能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反应。黄连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黄柏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长于清泄下焦湿热,也是治疗湿疹最常用的外用药之一。内服可用于因湿热下注、瘀阻经络而引起的诸多皮肤病,症见焮红肿痛、溃破渗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对下肢皮肤病效果较好。若外用该药,还有清热燥湿,收敛疮面的作用。常与苍术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肤科对湿热见症明显的湿疹,手足汗疱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现代研究:黄柏含小檗碱,具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黄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
4.龙胆草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析:龙胆草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龙胆草皆能治愈。可见其清肝胆热功效显著。因此,龙胆草常用于治疗以湿热为主证的急性湿疹、过敏性皮肤病,方用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赵炳南创制)等。龙胆草配伍苦参、栀子、黄柏、车前子效力更强。外用龙胆草单味药水煎冷敷,可以治疗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龙胆草含龙胆苦苷、当归苦苷等苷类苦味成分,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常见细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解析: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主药。《本草图经》就评价苦参“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因其清热燥湿止痒,治疗湿热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效果显著,且常用于治疗阴囊湿疹。内服外洗均有较好疗效。常与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湿杀虫,二药相合,煎水外洗,燥湿功力更强,且寒热相济,可以治疗寒热属性不明显的男子阴囊湿疹。
现代研究:苦参含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苦参碱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具有类似皮质激素的抗炎、抗过敏效果。
6.玄参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解析:玄参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热泻火,又可滋养津液,所以热毒实证、阴虚内热证均可使用。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迁延日久,证属阴伤有虚热者,因病程较长,以致耗阴伤血,生风化燥。常见皮损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常有舌红苔花剥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医创滋阴除湿法,治疗此型湿疹,方用滋阴除湿汤,便以玄参为其中一主药。
现代研究:玄参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玄参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对多种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还具有抑制作用。
7.白鲜皮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功效。《药性论》记载,白鲜皮可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为皮肤科常用药。常与苦参、地肤子配伍,煎汤内服、外洗,治疗风热湿毒所致的湿疹、外阴湿疹、阴囊肿痛。
现代研究:白鲜皮含白鲜碱、白鲜内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变态反应,减少病变部炎症渗出,促进皮损愈合。
8.金银花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析: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治疗疮痈的要药。清代陈士铎对金银花大加赞赏,认为金银花最能消火热之毒,主张清火热之毒必用本药。临床中金银花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辨证属湿热而热象明显者。热象明显且有化毒趋势,常见皮肤大片红斑、丘疹,皮色焮红灼热,疼痛。常与连翘、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热毒,如五味消毒饮。
现代研究: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金银花茎叶提取物能明显的抑制真菌生长,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金银花水煎剂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9.青黛
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归肝,肺经。
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热,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热解毒,消斑。临床上青黛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过敏性皮炎等,尤其适用于血热引起的皮肤红斑、热痛。外用可与黄柏、石膏等配伍。
现代研究:青黛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青黛中分离出的色胺酮对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络,清除湿热蕴毒。土茯苓汤最早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还是治疗梅毒的要药。作为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汤对于一般的“湿热”也有明显的功效。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毒以及湿热久郁的湿疹。
现代研究:土茯苓根茎含皂苷、鞣质、树脂等。土茯苓苷能给肌肤补充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人体自身对皮脂的调理,达到平衡。鞣质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养肌肤,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11.马齿苋
性味归经: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解析: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血消肿的功效,对治疗痈肿毒热有明显疗效。如《医宗金鉴》记载的马齿苋膏即以马齿苋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血热毒盛的肿疡。现代临床多用其煎汤外洗,单味水煎剂有明显收敛、消炎、止痒作用,所以,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有渗出糜烂者。
现代研究:马齿苋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钾盐,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
12.地肤子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地肤子具有利湿清热止痒的功效。《本草原始》记载,地肤子可以去皮肤中湿热,皮肤外湿痒。临床常用与白鲜皮、苦参、黄柏同用,煎汤外洗,治疗湿疹伴瘙痒者;与猪苓、泽泻、车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湿热,止痒。
现代研究:地肤子含苷类及生物碱、维生素A等,有保护皮肤、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类药
1.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归心,肝,肾经。
功效解析:生地黄具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记载生地黄“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因其有凉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可用于治疗血热毒盛型湿疹。常与黄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润燥生津,也可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慢性湿疹。
现代研究:生地黄含地黄素、甘露醇、生物碱、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当归
性味归经: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解析: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 《本草新编》记载:“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当归尾破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虽然当归有头、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补血为其最大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证的慢性湿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养血润燥。
现代研究:当归含挥发油、酯类、菸酸、维生素A类等。当归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当归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归经:味苦,性凉。归肝经。
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因其性凉入肝经,可凉血、活血化瘀,临床上适用于血热型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应用时常与丹皮配伍。
芍药以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应用时有人常把两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补血敛阴,凡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赤芍活血凉血,凡血虚者慎服。
现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药苷、苯甲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肝经。
功效解析: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因其长于清理血分之热,所以可以治疗一切脏腑火热炽盛之实火病。常用于麻疹及其他热病发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红活或疹出不畅等。常与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现代研究:紫草含乙酰紫草素(水解后生成紫草醌)、紫草红、异丁酰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时对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丹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解析: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湿热久郁而致血瘀者。与金银花、连翘、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配伍,用于治疗疮痈肿痛。
现代研究:丹参含丹参酮类、丹参醇类、维生素E等,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丹参制剂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6.白茅根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因其可凉血止血,同时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作用特点是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证而有阴津不足者,最为适用。
现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三萜烯、钾盐、白茅素、芦竹素、羊齿烯醇等,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其水浸剂有利尿作用。
7.莪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本草经疏》记载:“莪术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所长。”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消瘀,行气止痛。临床用于病情迁延日久,湿热毒邪瘀热互结于肌肤的慢性湿疹。常与活血药配伍应用。
现代研究:莪术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并能促进局部微循环。
五、补益类药
1.白术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术炒用其健脾益气效力更强,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常用炒白术配伍党参、茯苓等,以健脾除湿,同时佐以清热药,如参苓白术散。
现代研究:白术能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白术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复的作用。白术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的能力。
2.党参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功效解析: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党参为常用补气中药,但其力量较人参弱,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都可选用。皮肤科常用其与茯苓、白术、黄芪配伍,以健脾益气,治疗湿疹属脾虚湿盛证。
现代研究:党参含皂苷、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生物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等,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补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熟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熟地黄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临床常用其与当归、白芍配伍,治疗湿疹迁延日久,有血虚证候者。
现代研究:熟地黄含地黄素、维生素A、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减少渗出的作用。
4.沙参(南沙参、北沙参)
性味归经: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南沙参具有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参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参与北沙参虽是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药材,但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细分起来,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而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皮科用于治疗慢性湿疹后期,阴伤有热者。
现代研究:北沙参含生物碱,有降温、镇痛作用;南沙参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乌
性味归经: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何首乌具有养血祛风,补益肝肾,乌须黑发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可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补的良药,其功效又在地黄、天冬之上。临床常用何首乌与天冬、麦冬、白芍配伍以养血润燥,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而血虚风燥见症者。
何首乌的藤茎可入药,名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能养血安神,祛风止痒。《本草纲目》记载首乌藤:“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可以治疗失眠多汗、血虚身痛、皮肤瘙痒,特别适宜湿疹肤瘙痒伴睡眠差者。
现代研究:何首乌含卵磷脂等细胞新生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有利于皮损细胞新陈代谢和再生。
C. 脂溢性皮炎有哪些类型
1、血虚风燥型 症状:面部皮肤会出现干燥无光泽,有糠秕状鳞屑,常见有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2、肺经风热型 症状:常表现为肺经风热证,除了面部皮肤出现密集小丘疹或红色斑疹斑片,被覆细碎白屑外,还常见瘙痒显着,口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状. 3、肠胃湿热型 症状:面部皮肤出现油脂溢出,潮红,被覆油腻鳞屑,瘙痒,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湿困型 症状:面部皮肤表现出红斑较淡或黄,鳞屑灰白,瘙痒不甚明显,病势也较缓慢,大便溏泄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以上四种就是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常见类型的介绍,专家提醒患者,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反复发生,单纯的用药治疗很难根治,且药物多含激素、副作用大,要全面彻底治疗脂溢性皮炎最好还是要去专业的皮肤病医院治疗。
D. 面部常见脂溢性皮炎的种类有哪些
? 面部脂溢性皮炎是皮炎的一种常见类型,是面部皮肤皮脂腺分泌皮脂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给患者带来危害是比较大的,面部皮炎发病最直接的影响到美观,对人的身心影响很大,那么,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种类有哪些?武汉友好医院皮肤科专家将为大家做介绍。 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突出表现为:先是毛囊周围有小红丘疹,渐发展融合成淡红或黄红色斑疹及斑片,被覆油腻鳞屑或干燥细碎白屑,自觉有不适或不同程度的瘙痒,还常与痤疮伴发。 1、血虚风燥型 症状:面部皮肤会出现干燥无光泽,有糠秕状鳞屑,常见有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2、肺经风热型 症状:常表现为肺经风热证,除了面部皮肤出现密集小丘疹或红色斑疹斑片,被覆细碎白屑外,还常见瘙痒显着,口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状. 3、肠胃湿热型 症状:面部皮肤出现油脂溢出,潮红,被覆油腻鳞屑,瘙痒,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湿困型 症状:面部皮肤表现出红斑较淡或黄,鳞屑灰白,瘙痒不甚明显,病势也较缓慢,大便溏泄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以上四种就是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常见类型的介绍,专家提醒患者,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反复发生,单纯的用药治疗很难根治,且药物多含激素、副作用大,要全面彻底治疗脂溢性皮炎最好还是要去专业的皮肤病医院治疗。
E. 神经性皮炎中医病历书写神经性皮炎的中医辨病辨证分析怎么写
您好,神经性皮炎的辩证分析为七情所伤,多因心火内生,脾经湿热,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外感风湿热邪,以致阻滞肌肤,血虚生燥,肌肤失荣所致。希望可以帮到您。
F. 神经性皮炎怎样治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规范的病名是慢性单纯性苔藓,多因心火内生,脾经湿热,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外感风湿热邪,血虚生燥,肌肤失荣所致,伴随奇痒,夜间睡觉之时瘙痒感更重,对正常生活影响很大。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1、局部治疗:一般采用外涂形式治疗,局部使用霜剂或者乳膏对神经性皮炎的苔癣鳞屑消除效果明显,例如焕清吾源霜。
2、全身治疗:对于破损面积较大或者较为严重的情况,多采用全身治疗的方法,通过中医、西医以及综合治疗来实现对神经性皮炎的控制。
3、中医治疗:一般中医采用辩证治疗的方法,讲究辨证施治、对症用药;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根据皮肤破损程度、面积、症状、颜色、舌苔、脉象等来综合判断神经性皮炎属于哪种类型,然后用药。
4、西医治疗:西医主要是外用、输液配合,针对突然严重或者奇痒难忍的情况,采用西医的方法效果快,减少痛苦,一旦治好后就要注意休养调整,不可完全依靠这种方法亟救。
神经性皮炎的护理
1、神经性皮炎患者要注意不要用热水烫洗皮损部位,更不要涂抹激素类的药物,不要穿高领衣服,衣领也不能太硬。贴身衣物以棉质品为好,不要穿毛绒料的衣服。
2、神经性皮炎患者如果患有其他疾病,应积极的治疗全身性疾病,因为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体内慢性病灶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3、神经性皮炎患者需调整饮食,避免鱼虾海鲜、牛羊肉、辛辣刺激性食品等,不抽烟,忌食酒,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4、神经性皮炎在发病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但是患者千万不要搔抓皮损部位,因为病人愈搔愈痒,愈痒愈抓,长期下去会引起感染的情况,加重患者病情。
5、神经性皮炎发生与生活无规律、睡眠不好、月经异常、消化不良、便秘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熬夜,劳逸结合。
G. 神经性皮炎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因患者常伴有神经衰弱、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每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而病情加重或复发。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牛皮癣”,“摄领疮”相类似,如《外科正宗》顽癣中记述的:“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固且坚,抓之如朽木”。《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记之:“摄领疮……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本病为七态橡情所伤,多因心火内生,脾经湿热,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外感风湿热邪,以致阻滞肌肤,血虚生燥,肌肤失荣所致。综合其病因,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
㈠神经精神因素:因情志波动,精神过度兴奋、忧郁、紧张、焦虑、恐怖或神经衰弱,造成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肛门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当受到刺激时,皮肤易出现反应,呈苔藓样变化。
㈡刺激因素:如过饮醇酒、帆弊旁咖啡等辛热兴奋剂,或服用某些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及内裤磨擦、搔抓等局部刺激,均为诱因。
㈢疾病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等,亦为重要诱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很明确,但长期卜芦搔抓、摩擦为本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如日光照射、多汗及其他机械性、物理性刺激因素常促使本病发生。此外,可能与胃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或体内感染病灶有关。
H. 神经性皮炎怎么治疗不复发愁死了
您好:
神经性皮炎的症状
1.局限性神经性皮炎:90%以上好发于颈部,其次为肘、骶、眼睑、腘窝等处,首先感觉局部瘙痒,后出现集簇的粟粒至米粒大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淡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稍具光泽,复盖少量秕糠状鳞屑,进而丘疹互相融合成片,因痒常搔抓刺激皮肤渐增厚,形成苔藓样变,境界清楚,患处皮损周围常见抓痕,血痂。
2..弥漫性神经性皮炎:皮损表现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但分布广泛,累及头、四肢躯干等处,陈发性剧痒,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病程慢性,易反复发作,由于经常搔抓可继发湿疹样改变或继发感染发生毛囊炎,疖等。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也是皮肤顽症,中医、西医综合分析、辩证施治,见效迅速,治疗彻底!
神经性皮炎食疗方法:
【花生赤豆枣蒜汤】
配方: 带衣花生米90克,赤小豆、红枣各60克;大蒜30克。
制法: 以上诸物加水共煮汤。
功效: 益气养血,除湿解毒。
用法: 早晚分服。
【金针瓜络蚌肉汤】
配方: 蚌肉30克,金针菜15克,丝瓜络10克。
制法: 以上三物,加水适量煎汤,加盐调味。
功效: 益气养阴,清热通络。
用法: 饮汤吃肉,每日1次,连用10日。
【鱼腥豆带汤】
配方: 绿豆30克,海带20克,鱼腥草15克。
制法: 以上三味加水煎汤,去鱼腥草,加白糖适量调味。
功效: 清热解毒。
用法: 饮汤食豆和海带。每日1次,连服7日。
【绿豆百合薏米粥】
配方: 薏米50克,绿豆25克,鲜百合100克。
制法: 将百合掰成瓣,去内膜,绿豆、薏米加水煮至五成熟后加入百合,用文火熬粥,加白糖调味。
功效: 养阴清热,除湿解毒。
用法: 每日1~2次。
【苋菜蕹菜汤】
配方: 马齿苋、生蕹菜各30克。
制法: 上二味加水煎煮,取汁。
功效: 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用法: 饮服,每日1次。
【土茯苓大枣煎】
配方: 大枣、土茯苓各30克。
制法: 以上二味加水煎汤。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
用法: 饮汤,每日2次。
【荷叶粥】
配方: 鲜荷叶20克,粳米200克。
制法: 将荷叶先煮20分钟,去渣后放入粳米煮粥。
功效: 清热泄浊。
用法: 早晚随量服食。
【藕节汤】
配方: 藕节30克。
制法: 藕节加水煎煮取汁。
功效: 清泻肺热,凉血化瘀。
用法: 饮汤,每日2次,可连用7~10日。
【芹菜豆腐】
配方: 芹菜20克,豆腐30克。
制法: 把芹菜洗净切碎,与豆腐共同煮熟,加食盐调味服食。
功效: 清热解毒。
用法: 每日1剂,服食次数视病情而定。
想彻底治疗神经性皮炎需要采用中药治疗。
看在辛苦打字的份上,希望采纳!谢谢
I. 柴胡配羚羊清肺散治好了我十年的神经性皮炎,求专家点解,拜托回复
神经性皮炎属于中医罩扒的肺经湿热导致的,所以你用柴胡棚绝,配合羚羊清肺散能够链闷姿治好,
如果是其他类型的就没有效果,
J. 请问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常见类型有哪几种
?脂溢性皮炎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特别是油性皮肤,油性发质是人发病率更高。面部皮脂腺分泌皮脂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一些人因某些因素造成脂溢性皮炎,给患者带来危害是比较大的。下面由江西消防总队医院专家带我们来看看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常见类型。 : 肺经风热型:常表现为肺经风热证,除了面部皮肤出现密集小丘疹或红色斑疹斑片,被覆细碎白屑外,还常见瘙痒显着,口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状。 血虚风燥型:面部皮肤会出现干燥无光泽,有糠秕状鳞屑,常见有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脾虚湿困型:面部皮肤表现出红斑较淡或黄,鳞屑灰白,瘙痒不甚明显,病势也较缓慢,大便溏泄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肠胃湿热型:面部皮肤出现油脂溢出,潮红,被覆油腻鳞屑,瘙痒,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相关阅读:哪些方法可以预防脂溢性皮炎? ?以上就是我院专家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此江西消防总队医院皮肤科专家也提醒患者朋友,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反复发生,治疗时疗法的选择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