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过敏知识 » 异位性皮炎什么症状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异位性皮炎什么症状

发布时间: 2023-03-23 17:26:35

❶ 异位性皮炎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1)婴儿期异位性皮炎。本型临床表现与婴儿湿疹相同,两者难于区分。患儿可在2岁左右症状逐渐缓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儿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复发;还有部分患者迁延不愈,可持续发展到儿童期,直至成人期。

(2)儿童期异位性皮炎。此型多见于婴儿湿疹愈后,到6~10岁时再次发病;也可以自婴儿期持续演变而来;还有少数患者至儿童时期方始发病。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又可分两型,即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多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窝和_窝。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或慢性湿疹酷似。常见为多数密集小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往往相互融合成片,部分呈苔藓样变。

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后,皮疹表现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丘疹,损害处干燥,陈旧皮损小而硬。病变处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自觉奇痒,以痒疹型尤甚,可因搔抓以至继发细菌感染。病程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可逐渐痊愈或发展迁延为成人期异位性皮炎。

(3)成人期异位性皮炎。本期患者多有婴儿期或儿童期异位性皮炎之病史。皮损惯发于四肢屈侧、颈部,也可发生于前额、眼睑、手背等处。还偶有全身泛发者。病变较局限,皮疹多呈苔藓样变或淡红色丘疹性片块,表面可见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

患处瘙痒非常,往往因瘙痒剧烈而继发感染。病程为慢性经过,病性时轻时重,最终亦可逐渐痊愈。

异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即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现婴儿期而直接进入儿童期或成人期异位性皮炎。有些患者仅有异位性皮炎表现,某些患者除有鼻炎外,还可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个别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和视网膜剥离,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掌纹增多及皮肤白色划痕征现象。异位性皮炎易引起细菌感染或并发病毒性皮肤病

❷ 异位性皮炎有什么症状

建议去皮肤病专科医院检查一下

❸ 三岁半异位性皮炎很痒,皮肤抓烂了,敏亦康抗过敏益生菌与百多邦有效果吗

可以的。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瘙痒、明显的湿疹样变和皮肤干燥。AD常自婴幼儿发病,部分患者延续终生,可因慢性复发性湿疹样皮疹、严重瘙痒、睡眠缺失、饮食限制以及心理社会影响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异位性皮炎的症状

异位性皮炎的症状主要有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结痂、苔藓样变和皮肤抓痕、皮肤干燥、继发感染,多伴有瘙痒感。异位性皮炎可发生于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或成人期,皮疹分布及表现也有所差异:
①婴幼儿期:皮疹最常见于面部,也常见于其他暴露或易受摩擦刺激部位,如四肢伸侧。会阴、臀部一般较少受累。皮疹多表现为红斑、散在或融合的水肿性丘疹、丘疱疹,可有渗出及结痂,瘙痒剧烈,继发感染或淋巴结肿大较常见。

②儿童期: 此型多见于婴儿湿疹愈后,到6~10岁时再次发病;也可以自婴儿期持续演变而来;还有少数患者至儿童时期方始发病,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又可分二型,即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多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窝和腘窝。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或慢性湿疹酷似。常见为多数密集小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往往相互融合成片,部分呈苔藓样变。

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后,皮疹表现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丘疹、损害处干燥,陈旧皮损小而硬。病变处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③成人期:多有婴儿期或儿童期异位性皮炎的病史。皮损常常发生于四肢屈侧、颈部,也可发生于前额、眼睑、手背等处,甚至有全身泛发者。皮疹多呈苔藓样变或淡红色丘疹性片块,表面可见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患处瘙痒剧烈,往往因搔痒剧烈而继发感染。

异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即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现婴儿期而直接进入儿童期或成人期异位性皮炎。有些患者仅有异位性皮炎表现,某些病人除有鼻炎外,还可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个别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和视网膜剥离,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掌纹增多及皮肤白色划痕征现象。异位性皮炎易引起细菌感染或并发病毒性皮肤病。

临床特点:除上述特征性皮损外,特应性皮炎还有以下一些常见临床特点。

1、皮肤干燥 皮肤干燥是异位性皮炎的特征性表现之一。皮肤表面粗糙,有细屑及皲裂。组织病理为湿疹。

2、纹理皱褶 其症状在三期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3、眶下皱褶 又称为Morgan线、Dennie线或Dennie-Morgan眶下皱褶。指双下睑下的皱褶,偶见于单侧。其发生可能与眼睑皮炎有关。

4、面色苍白 面色苍白可能与血管异常收缩有关。尤其在用玻片平压皮肤后,正常人受压处皮肤会呈现明显的苍白缺血,而异位性皮炎患者苍白改变与周围未受压皮肤无明显差异。

5、白色划痕症 正常人皮肤钝物划过以后,会出现典型Lewi's三联反应,即在划过的部位出现红斑及风团反应。而在异位性皮炎患者则表现为白色划痕,容易出现在皮损部位或下肢。

6、眶周黑晕 指眼周有棕灰色阴影,多见于年轻人,可见于异位性皮炎患者及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由于结膜炎或眼睑皮炎,因瘙痒而搔抓等因素造成的炎症性色素沉着。

7、低发际 某些异位性皮炎患者可出现额部及颞部发际低。

8、Hertoghe征 指外侧眉毛稀少或缺失,可能与摩擦与搔抓有关。

❹ 狗狗异位性皮炎有什么症状


博美犬(详情介绍)

如果你发现家中的狗狗突然无端的瘙痒,并且在饲养过程中病不能找到确切的造成瘙痒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流逝,狗狗持续的瘙痒也越来越严重,这就有可能是狗狗的异位性皮炎。

其实异位性皮炎包括吸入性过敏、接触性过敏以及食入性过敏。小编就来告诉你异位性皮炎的主要症状,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异位性皮肤炎主要搔痒的部位包括:脸部、眼睛周围、耳朵、嘴角、下巴、耳翼、腋下、两侧腹部、脚部肉垫趾缝中、大腿内侧、肛门与外阴部等部位,严重时还会扩及到全身。最主要的就是会出现对称性的皮肤患部。当饲主发现宠物出现上述这些部位的掉毛、皮肤潮红、皮肤毛孔粗大增厚现象时,不妨检查另外一边对应的部位是否也出现皮肤患部,大小可能不一致,但是总是会找到相同部位的皮肤过敏患部,这时就要注意小心,家中的宠物可能罹患有过敏性异位性皮肤炎了。

❺ 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Afodic dermafifis)又名异位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异位性皮炎这一病名为1933年由瓦也斯(Wise)及苏兹伯格(Sulzb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1925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病人血青中lgE值增高;患者血青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病因及发病机制]

异位性皮炎病因和发病机制颇为复杂,至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

该病原因之一遗传性过敏素质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员对某些体内外物质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据统计表明:双亲皆有“异位性”表现者约70%后代也可呈“异位性”;若父母中樱老仅一方见“异位性”则子女大致半数可见有“异位性”;然而在“异位性”病人中还有40%的父母未发现“异位性”。

本病的变应原以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品尤为常见。另外,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各种物质,如屋尘、花粉、动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视。通常认为婴儿期似乎是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期后却对吸入物过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节气侯变化、精神紧张、强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剧。

异位性皮炎发病机制既可以是变态反应,也有非变态反应。其中有许多问题尚未获得一致结论,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对此需要今后努力实践,积极去探讨研究。

[临床表现]

异位性皮炎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

一、婴儿期异位性皮炎

本型临床表现与婴儿湿疹相同,两者难于区分(详见本章第二节)。患儿可在2岁左右症状逐渐缓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儿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复发;还有部分病人迁延不愈,可持续发展到儿童期,直至成人期。

二、儿童期异位性皮炎

此型多见于婴儿湿疹愈后,到6~10岁时再次发病;也可以自婴儿期持续演变而来;还有少数患者至儿童时期方始发病。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又可分二型,即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多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窝和腘窝。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或慢性湿疹酷似。常见为多数密集小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往往相互融合成片,部分呈苔藓样变。

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后,皮疹表现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丘疹、损害处干燥,陈旧皮损小而硬。病变处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自觉奇痒,以痒疹型尤甚,可因搔抓以至继发细菌感染。病程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可逐渐痊愈或发展迁延为成人期异位性皮炎。

三、成人期异位皮炎

本期病人多有婴儿期或儿童期异位性皮炎之病史。皮损惯发于四肢屈侧、颈部、也可发生于前额、眼睑、手背等处。还偶有全身散行泛发者。病变较局限,皮疹多呈苔藓样变或淡红色丘疹性片块,表面可见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

患处瘙痒非常,往往因搔痒剧烈而继发感染。病程为慢性经过,病性时轻时重,最终亦可逐渐痊愈。

异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即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现婴儿期而直接进入儿童期或成人期异位性皮炎。有些患者仅有异位性皮炎表现,某些病人除有鼻炎外,还可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个别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和视网膜剥离,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掌纹增多及皮肤白色划痕征现象。异位性皮炎易引起细菌感染或并发病毒性皮肤病。

[实验室检]

本病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增多;病人血液清中lgE升高,用被动转移试验可测知;用特异抗原做皮试可呈阳性即发反应。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以作出诊断,而其它期异位性皮炎,还须结合辅助检查方能作出诊断。

本病同婴儿湿疹鉴别,关键为于前者有“异位性”,而后者无此表现。

异位性皮炎还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相鉴别,后者多为生后第3~4周开始发病。皮疹为红斑和油性鳞屑,缺乏多形性特点。好发于头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数月之内可痊愈。

[治疗]

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之,但较困难;注意调整饮食,切忌过饱,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喂食牛乳、鸡蛋白、柑桔等;哺乳母亲以清淡饮食为好,贝类食物及酒类应禁用;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本品忌种牛痘,避免接触新近种过牛冲颂哗痘或单纯疱疹患者,以防发生牛痘样疹或水痘样疹。

一、内用疗法

(一)抗组胺类药:可选用1~2种抗组胺药内服,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用0.2%苯海拉明糖浆,2~4mg/kg .d ,分三次服用。

(二)镇静剂:为加强止痒效果,可应用镇静剂、常用鲁米那(小儿剂量为0.5~1mg.次)或冬眠灵,(小儿剂量是0.5~1mg/kg.、次)。往往与抗组胺药伍用,可能提高疗效。

(三)助消化药:可酌选酵母片、乳酶生、维生素B1等口服以帮助消化,对促进本病好转或康复有裨益。

(四)皮质类固醇激素:仅适用于顽固、重症的成人期异位性皮炎,使用小剂量短疗程的治疗,如强地松20~30mg/日,可获较满意效果。对其它期的异位性皮炎,不主张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

(五)抗生素:若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必要应用抗生素,可选择麦迪霉素、红霉素等,但最好不用青霉素,因本病患者青霉素过敏的发生率较高,故应予重视。

(六)中医中药治疗:可参考本章第二节。

二、外用疗法

对症处置,治则和用法与湿疹相同。

❻ 异位性皮炎有什么症状

异位性皮炎本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其炎症可由急性到慢性,反复发作,有剧烈瘙痒,病程较长。

❼ 儿童异位性皮炎的症状

儿童异位性皮炎好发于面颊、四肢屈侧及耳后,主要症状有皮肤干燥、发红、发痒(版夜里加权剧)等,当皮肤异常干燥时,容易有角化或鱼鳞癣样变化,过度搔抓或感染会使症状变的更严重。儿童异位性皮炎的最大特征就是皮肤发痒,而且会出现红色的丘疹。由于患者的皮肤比较敏感,无论是气候干燥、汗水刺激,还是水温过高等因素,都可能加重痒感或造成皮肤不适。因此,做好日常照护工作对患者来说很重要。不管外出还是居家,都应该注意皮肤的滋润保湿,以减少不适发生。

❽ 异位性皮炎怎么治有什么症状

第1、应尽可能地寻找该病发生的原因,故需对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回嗜好及思想情绪等作深入的了解答.第2、去除接触可诱发皮炎的各种因素,如染料、汽油、油漆、花粉、肥皂、洗洁精等避免各种外界剌激,如热水烫洗、剧烈搔抓,尽量不穿尼龙化纤的贴身内衣,而应穿纯棉白色柔软的内衣裤第3、饮食宜清淡,忌厚味辛辣之品,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第4、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生活、工作、学习节奏不可太快,应适当松驰。治疗建议使用赤肤霜外涂;

❾ 异位性皮炎症状与临床表现

异位性皮炎是湿疹中的一种,这种疾病多发于季节变更之时,对于异位性皮肤很多人都并不了解它究竟有哪些症状与临床表现以及它的由来,又是通过哪些标准来诊断就是异位性皮炎呢?
异位性皮炎症状
最近常常碰到许多家长神色慌张地带着小孩来到门诊,噼头第一句话就问:「我的小孩是不是有异位性皮肤炎」?仔细问清楚小朋友的症状,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发现小孩这一阵子常常容易发痒,有些则会长一些像被蚊子咬到般鼓鼓的疹子。其实出现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是异位性皮肤炎,因为有些人在季节转换时就容易发痒,有些人是冬天皮肤干燥时会痒,有些人则是夏天流汗时较痒,只要没有因而产生慢性反复性的皮肤发炎,就不能说是异位性皮肤炎。同样的,长一些像风疹块的疹子,通常表示得的是「荨麻疹」,虽然也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但是其成因和异位性皮肤炎大不相同,治疗方式也不太一样。那么,到底什么是异位性皮肤炎呢?

异位性皮肤炎 (又称异位性湿疹、英文为atopic dermatitis、简称为AD) 是一种慢性反复性的皮肤疾病,通常好发在婴儿期或儿童期,患者常常同时伴有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个人或家族有过敏性鼻炎、气喘或异位性皮肤炎等病史。目前并没有任何单一的病症或抽血检查可以直接就诊断异位性皮肤炎,医师必须根据病患的各项病史与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后才能诊断,当然有经验的医师稍微问几个问题,再加上临床上皮肤疹子的特徵,大概就能看出个端倪,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异位性皮肤炎诊断标准请参见表一。

异位性皮肤炎历史起源
异位性皮肤炎 (AD) 最早是在1808年由Robert Willan医生所报告,起初描述的特徵是如痒疹般 (prurigo-like) 的皮肤病灶,后来在1891年pocq与Jacquet二位医师建议命名为散播性神经皮肤炎 (disseminated neurodermatitis) 以强调情绪压力对此病的影响,1892年Besnier医生首先发现异位性皮肤炎会伴随花粉热及气喘而发生,因此推测此病是一种家族遗传体质,他同时也认为发痒在AD的致病机转中扮演最根本的角色。1923年Coca首次使用异位性 (atopy) 这个名词来称呼AD,塬来的意思是no-place-ness (a=no, top=place, y=ness),意指这一类伴随气喘与花粉热发生的皮肤过敏症状不像当时已知的其他皮肤疾病,因此无法加以适当归类。1930年代Sulzberger等人才正式建议用异位性皮肤炎这个称呼来取代散播性神经皮肤炎。

异位性皮肤炎诊断标准
主要特征:皮肤搔痒,典型的皮疹型态与

分布:婴幼儿期在脸上与伸展侧出现湿疹。成人时期则转变位置到弯屈侧形成苔藓化的湿疹。

慢性反复性的皮肤炎,个人或家庭有过敏性鼻炎、气喘或者异位性皮肤炎等病史即异位性体质。

异位性皮肤炎的盛行率
由于AD的诊断是透过临床病史与症状的综合判断,并无单一检查就可诊断,因此有关其盛行率的调查常会受到研究者所用的诊断依据而有很大的差异。世界各国包括欧洲、美国、日本、澳洲等先进国家的研究发现儿童的AD盛行率大约在10-20%之间,一般认为随着工业发达、社会进步,盛行率会稍微增加一些,所以在一些非洲国家或中国大陆所做的研究,AD的盛行率会较低一些。有许多研究显示:AD的盛行率在近几十年来逐渐上升,有人认为是环境因素变化所造成,包括小家庭、高所得、由乡下迁居至都市、抗生素使用增加、西方生活型态等因素都被发现似乎是罹患AD的危险因子;甚至有人提出所谓「卫生」假说,认为低生活水平的人小时候居住环境差,较容易感染,体内的免疫反应比较趋向TH 1反应,而AD主要是TH 2反应,因此在这样的人身上较不易发生,然而这样的假说尚未成为定论。
异位性皮肤炎的临床表现
AD的临床症状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出现,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大约有50%的病患是在1岁前发病,另有30%的病患则在1-5岁间发病。有将近80%的AD病患会在后来出现过敏性鼻炎或气喘,而当这些呼吸道过敏症状出现时,许多人的AD已经比较改善了。

AD 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极度的痒,常有病患跟笔者说自己痒到晚上根本没什么睡,甚至有许多人抓到血流满地,也有人痒到快死掉,最可怕的是晚上睡觉时特别痒,因此对白天上课或上班的影响非常大。

由于这样长期严重搔痒抓痒的结果就是抓痕累累、遍体鳞伤,最后就会出现皮肤炎 (湿疹) 的症状。初期会皮肤发红、脱屑,严重时会流汤流水甚至起水疱,这就是为什么皮肤炎又叫「湿疹」的塬因;随着病情继续进展,皮疹会越来越粗厚、病灶也会比较不红,逐渐出现苔藓化 (lichenification)、痒疹 (prurigo) 或如恐龙皮般的外观,这就是所谓慢性湿疹的外观,事实上此时的皮肤病灶常常粗粗干干的一点也不「湿」,说它是干燥性湿疹又很奇怪,其实湿疹就是皮肤炎,笔者比较喜欢用「干燥性皮肤炎」或「慢性皮肤炎」这样的称呼。

AD的皮疹在婴幼儿时期好发于脸上、头皮与四肢伸侧等伸展部位,这时期的皮疹通常比较属于急性期的湿疹,脸上的病灶往往呈鲜红色或橘红色,伴有明显的渗出液与轻微的丘疹及脱屑;四肢与头皮的病灶则呈粉红色或淡橘色,也有一些渗出液与轻微的脱屑。随着年龄长大,到了儿童期以后,病灶主要分布在脖子、四肢屈侧等部位,皮肤会变得较粗厚、出现苔藓化等特徵,病灶颜色在急性恶化期会很红,但大部分时间则呈淡粉红色或棕色,上面往往还有一层厚厚的皮屑。如果病情控制的不尽理想,则病灶有可能会蔓延全身,包括头皮、身上、手掌、脚掌、阴部都可受侵犯,最后甚至演变成红皮症,也就是全身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皮肤受侵犯。由于这样的体质会伴有过敏性鼻炎、气喘与其他皮肤神经系统的异常,AD的病患也会出现一些次要特徵,例如由于长期鼻塞导致眼窝周围慢性郁血,因而出现黑眼圈;对于一些食物出现过敏不耐的症状;由于免疫功能失调而容易出现皮肤感染的症状包括脓痂疹 (impetigo)、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出现白色的皮肤划纹症现象等等。此外慢性的皮肤发炎也会造成皮肤色素沉着、毛孔变得明显、掌纹变多、毛孔角化;皮肤障壁功能失调则会使皮肤干燥、出现鱼鳞癣样的皮肤变化、对许多环境中的刺激物质不耐、易受环境物质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