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皮肤瘙痒的调理方法
亲爱的各位家人,大家晚上好,很开心,和大家再次相聚在这里,由于近段时间天气炎热,雨水也特别的多,闷热遇到雨水,空气中散发出一种湿热,让人总有一种湿答答的感觉,在这种气候的影响下,很多人就爆发了荨麻疹,风疹块,还有的是皮肤过敏,总而言之,许许多多的皮肤病,频频发作,打针吃药,暂时缓解,过了两天又卷土重来,把人弄得苦不堪言。
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最近我接到这方面的咨询比较多,前来调理的客人中也有很多是浑身瘙痒的症状。所以今天晚上我针对皮肤瘙痒这方面的调理方法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我们皮肤病最常见最普遍发作的就是湿疹和荨麻疹,湿疹呢,一般我们都叫做湿热疹,一提到湿热,也许大家都会想到,今年我们这段时间的天气,连续下了几天的大暴雨,突然之间就出了大太阳,这种又有湿又有热的天气,是不是让我们觉得非常不舒服?这种湿遇到热作用于我们的人体,就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的症状。
我们体内的风、寒、暑、湿、燥、热,六种邪气不可能单独存在,现代人的体质一般都是两种或者三种邪气同时存在,特别是湿邪、寒邪、风邪,这三种邪气他很难是以一种形式存在,比如说我们很少有人看到一个人,只有湿邪或者只有寒邪,或者只有风邪,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湿寒,风寒,湿热,我们发现邪气都是两两存在,特别是湿气重的人,往往容易感受热邪,这就是我们中医里面讲的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最容易影响我们人体经络和气血的运行,也最容易影响我们体内排热的通道,所以往往是湿气重的人,特别是小孩,如果吃饭不好,睡觉不好,体内会产生痰湿,会引起咳嗽,高烧不退,这个时候去看医生,医生会给我们诊断成肺炎,其实这都是因为湿热过重,或者脾胃运化不好,所导致体内痰湿,脾胃为生痰之器嘛!你吃的食物,如果第一时间不能把它给运化掉,那么会容易产生痰湿,所以湿和热是共存的,特别是对于湿疹,一般如果是单纯的湿,没有外在的热的影响,很难让我们皮肤表面出现瘙痒,比如湿疹,发痒发热,包括高于皮肤的丘疹等等,这些症状,就是告诉我们体内有湿的同时,肯定会并存热邪,只有热才能让我们体内的湿产生往外排的这种功能,那么在整个排的过程中会产生症状,这种症状就会出现瘙痒,或者出现高于皮肤的丘疹,我们称这种症状为湿疹,也可以说是湿热疹,所以说我们在调理湿疹时,一定要以清热利湿为主,我们不能只利湿不清热,如果只利湿的话,湿疹好不了,所以讲到这里,只想告诉大家,湿疹一定不是因为单纯的湿而引起的,一般都是湿热共存而引起的症状,湿疹它也分为慢性的和急性的,急性的湿疹一般发病比较快,比较急,皮肤上会有丘疹,红斑,水泡,或者是糜烂。好了之后一般不留疤痕。
我们调理过的,其中一个客人,每年的夏天都会复发一次湿疹,每年都要去医院打好多好多的针,但是第二年的夏天一定会复发,而且一年比一年厉害,去年夏天脚上和腹部又长满了水泡,她每天中午都过来艾灸,后来大概持续了一个月左右,隔三差五的就会过来,一直坚持着,没有去医院挂水,打针,吃药,后来就完全恢复,今年也一直没有复发。
慢性湿疹是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说明我们体内很早以前已经有湿热,当这些湿热表现出症状的时候,我们只治表,就是说我们把这个症状调理好了以后,没有长期巩固,没有去治本,没有从根本上祛除我们体内的湿热,久而久之,邪气到达脏腑,伤及内脏,当第二次复发的时候,比第一次还要严重,再发展下去,我们发现之前也许你的湿疹是季节性复发,后来就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会复发,这个时候就转成了慢性湿疹,治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慢性的湿热疹会在皮肤的周围留下一些明显的,或者不太明显的疤痕,去年夏季也调理过这样的一个客人,两个手臂的阳面,也就是手臂朝阳那一面外侧,我们中医上叫做手三阳, 都长满了湿热疹,据说这个湿疹已经持续了好多年,每年的夏季都会复发,这就证明她的体内不仅仅有湿,还有热,因为到了夏季雨水增多,湿气加重,外界的湿气侵入她的体内,和她体内原有的湿气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一种湿热疹,经过一个疗程的调养,排湿加上泻热,不仅调好了她的湿热疹,运化失调的脾胃也好了,肚子瘦了几圈。
另外一种引起皮肤瘙痒的,最常见的也许就是荨麻疹了,荨麻疹也俗称风疹块,风疙瘩,风包。这种病发起来的时候呈片状,也就是一片一片的像天上的云,发病也非常快,有的人到了春天就不敢出门,只要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就出来了!有的人用手挠挠就会出现片状红疹,起初多发于四肢,后来会发展到腹部,颈部,非常痒,挂水吃药总不能除根,有些人每年都要复发几次。
荨麻疹临床的案例做的比较多,去年到今年短短的一年就调理了十多例,其中的一例痒的特别厉害,到了晚上痒的更厉害,根本无法入眠,他就坚持过来刮痧,全身刮痧,痒的厉害的时候,哪里痒就先刮哪里?经过一个夏天的调养,今年恢复正常。
今年的天气由于雨水特别多,湿疹更加肆意妄行,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发她得了荨麻疹,吃药没用,都痒得快发疯了,本来一天吃一粒的药,她都想吃两粒了,不管什么方法,只要止痒都可以,由此可见,他都痒到什么程度了?当时我看了以后在后面跟帖说刮痧可以帮助到他,第二天他就来刮痧了,第一天刮痧,就出了很多黒痧,做完之后觉得舒服很多,当第二次帮她刮痧的时候,我们的刮痧师傅都不敢刮了,因为刮出来的都是一块一块黑色的,越刮越多,当时我不在店里,他们就给我发微信,说是不是还能刮,我知道这是体内的毒素,往外排,排完之后就会好的。建议他第二天过来做艾灸,培元固本。也许太痒的原因吧!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一直坚持下来,做了好几天,面色有原来的灰暗也转成了红润,痒也解决了,只可惜帮她把症状解决了以后这几天又忙的没有时间过来了。其实预防大于治疗,做了几次之后,只是给他解决了症状,体内的湿和热还没有完全清除,还有他的体质太弱了,一定要加强培元固本,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标本兼治,如果这位朋友能听到我的今晚的讲座,还是希望您这个三伏天坚持做一下调养,以免明年再复发让您痛不欲生的荨麻疹。
好了,有的家人要说了,鲁老师,你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那这些皮肤病问题该如何来调理呢?下面我就针对一些调理的方法和大家做一些讲解。
刚才呢,我也讲到我们的湿疹也好,荨麻疹也罢,都是因为我们身体里面的湿邪碰到了热邪才产生的一种湿热疹,在调理的过程当中,不能仅仅要排湿,还要泻热。那我一般选择的解热的方法呢,都是进行刮痧,如果说在发作的时候,这个时候她会很痒,我们可以选择在患处及患处的四周进行刮痧,往往是我们刮完之后,当时痒就解决掉了,然后我们可以选择大椎,肩颈,曲池委中处刮痧,如果他的舌尖很红,可以选择手三阴手三阳刮痧,就是我们的整条手臂,因为我们的肺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都在我们的手臂上,肺主皮毛,皮肤上有毛病,首先去找肺,肺大肠相表里,大肠经也要通,舌尖红说明她的心火很旺,心与小肠相表里,刮心经和小肠经,可以泻心火。
如果舌头的两边很红,我们就以肝胆经为主刮痧,我们可以从腋下开始,刮到我们的脚趾,疏肝理气降肝火。
艾灸的穴位,我们可以选择大椎配涌泉,合谷配三阴交。
大椎穴我们都知道它具有清热的一个功效,当我们偶感风寒高烧不退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艾灸大椎穴,合谷穴在中药当中,它相当于黄钱,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它可以清我们上焦的热,经常艾灸合谷,对我们脸上油腻,还有青春痘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平时你有事没事的时候都可以按压,或者是艾灸合谷穴,它可以帮助您美容!三阴交和涌泉都是脾经上的穴位,它可以清下焦的热,特别是三阴交,他是脾经肝经和肾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具有滋阴健脾,利湿清热多重功效。一般我们在保健艾灸的时候也经常选用这个穴位。
所以说当您的荨麻疹或者湿疹发作的时候不是特别痒的时候,我们可以先选择这样的穴位来泻热。
那如果特别痒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曲池加血海,或者是百虫窝,曲池加血海这是所有皮肤病都有用的,两个大穴,包括我们的牛皮癣都可以选择这两个穴位,它利湿止痒,百虫窝这个穴位,我们只要看到这个几字,就可以想到有100个虫子在爬一样,所以说它对治疗特别特别痒的一些皮肤病,功效特别好。因为这个穴位他就在血海穴上一寸的地方,所以我们在灸血海穴的时候就可以把百虫窝给灸一灸。
如果湿气比较重,我们可以选择阴陵泉配承山穴,三焦俞配水分穴。
阴陵泉可以增强脾的功能,可以大大降低体内产生痰的概率,而承山穴可以清除膀胱经上的湿气。如果说我们有脚气,或者在膀胱经上出现湿疹,或者背上有痘痘的人都可以重灸承山穴。
水分穴他主要是要把我们排湿气的通道打开,如果水分穴,再加一个水道穴,他们可以把排除残留在体内的水还没有行成痰湿之前的给排出来。
具体的操作过程我把它录成了两段小视频,发给大家看。
好,大家从上面两个视频当中呢,也看到了一些实操的过程,那么如果你没有时间来店里做艾灸,在家里呢,也可以给自己参考一下,多做几次。需要的家人可以保存视频,在做的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向我咨询。
最后哪还有一个问题在这里要给大家做一下讲解,我们在做艾灸的过程当中,或者在艾灸之后也有的人可能会出现痒的现象。
一般这种现象分为两种:
一种是我们艾灸半小时之后立刻就会发痒,而且会出一些高于皮肤的丘疹或者红疹子之类的,这种人呐,属于体内的湿热过重。但是不一定湿热过重的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每一个人的体质不同,艾灸过程当中,艾火寻经也不同,经络淤堵的程度也不太同,所以说湿热过重的人有的会出现瘙痒,有的不会出现这种症状,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来解决呢?首先我们可以在出现红疹子的周围刮痧,打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把身体别处的气血引过来,当时这种痒就能解决,然后可以在大椎肩井曲池委中处刮痧,把这些地方打通,下次再做艾灸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再有这种症状。
还有一种情况,在艾灸的时候不痒,回到家里,到了晚上可能会生会有瘙痒的症状,而且皮肤上没有任何的红疹子之类的,这种现象就不是单纯的,是因为体内的湿热过重了,是因为她的血虚阴虚的引起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先培元固本,而且在培元固本的过程当中,先选择他四肢的穴位进行艾灸,比如说上次我们艾灸的脾俞,关元,神阙这些穴位,下次呢,我们可以选择脾俞上的太白大都这些穴位。灸一段时间之后,这种症状也会消失了。
那另外,如果说我们在病发的时候痒的特别严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快速的方法来治表,如果我们的舌苔不是特别红,热不是特明显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艾灸之前喝一些温热水,在我们的患处进行摆灸,这样可以迅速的缓解我们的痒,当然,这只适合我们小面积的湿疹,如果是大面积的,我们摆灸的话就比较困难了,那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用金银花熬水擦身子,也可以用艾草煮水来泡澡,这样也可以暂时缓解我们的痒。
以上我给大家分享的这些方法,大家都可以学着给自己或者是家人,或者是朋友做起来,这种中医外治的手法,它不是抗生素,就算是你的配角不算准确,手法不算到位,也没有关系,最坏的结果也只不过是没有达到预期的一个效果,最起码对你的身体没有任何的伤害,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做起来,艾起来,刮起来……今年这个夏天,我们一定要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利用三伏天充足的阳气和艾草的纯阳之性,驱赶走我们体内的邪气,同时也要做好培元固本,健脾养胃的养生作业。
❷ 疼、痛、痒、酸、胀、麻相对应的是什么症状
你真的了解什么是酸、麻、胀、痛等的感觉吗?它们又按警示你哪些亚健康的状态,需要引起重视,避免更严重的扩展?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些常用来形容身体不适的词语,并揭秘它们与身体疾病的内在关联。
1、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2、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3、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4、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5、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6、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寒超过了热,而导致了骨头疼肉紧枯。这种感觉可以用“寒风刺骨”这个成语来形容。因此,可以理解为,由过寒引起的身体不适之感觉。
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疗法。因此,对于疼,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要避免受寒,同时如果受寒而引起的不适,要用热来解决。通常,引起疼的病症,主要是外伤、冻伤、风寒感冒等,大都与寒冷有关.
二、痛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字形结构。痛,是病字旁,里边是一个甬字,“甬”,什么意思呢,路也。我们这样可以理解痛这个字,它是由于路被堵住了引起的。那这个路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经络,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的血管、淋巴等各种管道。像很多女孩子都有痛经的问题,那这部分,大都是由于受寒凉,导致经络堵住,经血下行不畅。那解决的方法,就是要通把路打通。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
三、痒
在古字中“羊”和“阳”是相通的。在中医里,阳与人的生命关系密切。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那阳在病里旁里,说明什么呢?阳气病了,受阻了。因此,我理解,痒,实际上是“痛和健康”的一种临界状态。
什么情况下人体会痒呢?长伤口时,人会痒,说明气血在通达到伤口时,受到一定的阻碍,不顺。人体从一股暖流,变成无数条暖流时,就会感觉痒。还有人的后背也经常会痒,也就有人发明了痒痒挠这种工具。那这种痒,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人体的阳气在往外顶体内的湿。在顶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的经络不是很畅通,因此,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所以会痒。
对于皮肤痒,很多人都爱用激素,其实,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对人体有危害。其实,人体很有意思,当你面对痒的时候,人最爱做的事,就是挠,而这个挠的过程,其实也是疏通经络的过程。只不过,这是在表皮。而更深层、更好的办法,就是刮痧,让更深层的寒湿出来。如果原来痛,现在变成痒了,其实,说明你的身体在向好的方向转换。反之,原来痒,后来变成痛了,那就说明向坏的方向转换.
四、酸
酸字的左边是一个酉,右侧是“夋”qūn。酉,在天干地支中,对应的是17-19点,刚好是肾经当值。而“夋”字,意为:“行走迟缓的样子”。所以,在人体上,基本可以理解为肾虚了。
我们身体最容易酸的地方是哪,是腰对吧?在中医里,腰为肾之府。所以,腰酸,大体上可以找到的原因就是肾虚了,我们身体代谢缓慢了。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我们爬山之后,腿很容易酸,其实,这也是身体血液中乳酸堆积不易代谢的结果。而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造血,所以,还是和肾虚有关。
我觉得,酸其实和痒一样,也是一种身体的临界状态,往好的方向,就是健康;往坏的方面,可能就是疼痛了。对于酸,解决的方案,就是加温和加速,热敷和按摩,对缓解酸有很大的效果。同时,枸杞也是强肾的佳品。总之,强壮你的肾,才是解决酸的根本之道。因为,你很少听小孩说他腰酸的。因为他们一个个都是肾气十足。
五 、胀
胀是肉月旁+一个长字。如何理解呢?主要是指肌肉组织不正常的扩大。它和肿基本上是同意。肿,主要是表现在外观;而胀,经常会是外观看不到的情况。造成胀的原因很多,外在的,可能是外伤引起的发炎,或者捆绑造成气血不畅。其实大都也是由于管道受阻,造成身体的代谢出了问题所致。要做的工作,也是疏通经络,解决淤堵。哪里不舒服常按哪里,气血通常胀自消。
六、麻
麻,也是一种病态,病字旁里一个林。怎么解释这个词呢?我们什么情况下会感觉麻了?是不是肢体被压的时间过长以后,导致气血供应不上而使肌体产生不适之感。那和“林”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只能这样理解了,“林”字为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那在中医里,什么主木呢?肝藏血主木,因此,如果肝血正常汇聚,那到好。关键是加了一个“病”字旁,说明是不正常的汇聚。解决麻的方法也很简单,解除这种不正常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可能是外在的,也有可能是内在的。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产生肢体麻木,也主要是肝血在人体器官组织中不正常汇聚引起的。
今天,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医角度,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些常用来形容身体不适的词语,并揭秘它们与身体疾病的内在关联。由文可见,人体和各种不适症状,从汉字的构成上大体可略见一斑。基本都与病字旁相关联。而且多与寒、外伤造成的经络不通有关。所以,《黄帝内经》之所以强调经络,也就不言而喻了。传播中医养生知识,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
❸ 为什么拍打身体时皮肤会痒
顺着经络走行的部位进行敲打,往往会出现发痒,是由于敲打后经络部位气血循环加速,气血上升,但气上升的速度比血上升的速度快,为中医里的气到血未到。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敲打经络后皮肤毛孔开放,经络中淤积的代谢产物及毒素顺着毛孔排出,对毛孔形成一个刺激,有的人皮肤感觉比较强,就会出现痒的现象,一般继续敲打一段时间后这种现象就会消失。
(3)皮肤痒经络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因气温降低,人体为了保证散热的减少,皮肤的毛细血管床部分关闭,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汗液、皮脂的分泌也随之减少,皮肤的湿度下降,表现为皮肤干燥,而干燥更易导致皮肤的瘙痒。
解决皮肤瘙痒症状不仅要依靠护肤品和药物的支持还应该注意补水,而白开水是消毒和补水的最佳良药,尤其早晨在起床后和临睡前喝上一杯温的开水有助于解除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的现象非常普遍,跟人们在外面生活饮食有关系,由于人们大多在外上班,饮食都不规律,新鲜的蔬菜吃的比较少,有很大的影响,平时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
❹ 为什么推经络会痒灸的时候不痒
湿气、寒气大的人:一通经络就会身上痒,起小米粒。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来的,有些人的皮肤是比较的敏感的,所以才是会出现你这个瘙痒的现象出现的,等适应一段时间之后就是可以慢慢恢复正常的,尽量的是不能过度的用力推皮肤的。如果艾灸之后不痒没有感觉你可能是开始艾灸的时候,这个过程主要是热感的传递,也就是说你刚刚接触艾灸,你对艾灸最初的认识就是发热,有的人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烫,也有的人表现为全身性的热感,就好像有个小暖炉在熏烤自己的身体。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本身体内的湿寒比较重,所以在一开始艾灸的时候,对热的感受力并不强,甚至有一部分人都皮肤都已经出现烫伤了,还没有感受到这种热力的传递,这主要是本事体质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艾灸的原理是通过调动我们身体的气血直达病灶,来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因此艾灸开始起效的时候,冲击病灶耗费气血比较厉害,身体短期内就会感觉供应不上,此时,有的人会表现出头晕,有的人会感觉疲劳想睡觉,有的人甚至还会表现出失眠。
实际上这都是我们的身体在自我修复的一种表现,是我们的正气和邪气正在激烈对抗,而一定的睡眠可以提升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组织的修复。所以你不需要过于担心,坚持一段时间以后,身体气血慢慢充足了,就会逐渐好转。
❺ 患者在晚上加班时会手脚麻木浑身瘙痒中医怎么辨证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疼痛痒酸胀麻疲乏之病症】 一、疼téng 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寒超过了热,而导致了骨头疼肉紧枯。这种感觉可以用寒风刺骨这个成语来形容。因此,可以理解为,由过寒引起的身体不适之感觉,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疗法。因此,对于疼,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要避免受寒,同时如果受寒而引起的不适,要用热来解决。通常,引起疼的病症,主要是外伤、冻伤、风寒感冒等,大都与寒冷有关。 二、痛tòng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字形结构。痛,是病字旁,里边是一个甬字,甬,什么意思呢,路也。我们这样可以理解痛这个字,它是由于路被堵住了引起的。那这个路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经络,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的血管、淋巴等各种管道。像很多女孩子都有痛经的问题,那这部分,大都是由于受寒凉,导致经络堵住,经血下行不畅。那解决的方法,就是要把通路打通。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 三、痒yǎng 什么情况下人体会痒呢长伤口时,人会痒,说明气血在通达到伤口时,受到一定的阻碍,不顺。人体从一股暖流,变成无数条暖流时,就会感觉痒。还有人的后背也经常会痒,也就有人发明了痒痒挠这种工具。那这种痒,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人体的阳气在往外顶体内的湿。在顶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的经络不是很畅通,因此,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所以会痒。 对于皮肤痒,很多人都爱用激素,其实,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对人体有危害。其实,人体很有意思,当你面对痒的时候,人最爱做的事,就是挠,而这个挠的过程,其实也是疏通经络的过程。只不过,这是在表皮。而更深层、更好的办法,就是刮痧,让更深层的寒湿出来。如果原来痛,现在变成痒了,其实,说明你的身体在向好的方向转换。反之,原来痒,后来变成痛了,那就说明向坏的方向转换。 四、酸suān 酸字的左边是一个酉,右侧是夋qūn。酉,在天干地支中,对应的是17-19点,刚好是肾经当值。而夋字, 意为:行走迟缓的样子。所以,在人体上,基本可以理解为肾虚了。 我们身体最容易酸的地方是哪,是腰对吧在中医里,腰为肾之府。所以,腰酸,大体上可以找到的原因就是肾虚了,我们身体代谢缓慢了。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我们爬山之后,腿很容易酸,其实,这也是身体血液中乳酸堆积不易代谢的结果。而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造血,所以,还是和肾虚有关。 我觉得,酸其实和痒一样,也是一种身体的临界状态,往好的方向,就是健康;往坏的方面,可能就是疼痛了。对于酸,解决的方案,就是加温和加速,热敷和按摩,对缓解酸有很大的效果。同时,枸杞也是强肾的佳品。总之,强壮你的肾,才是解决酸的根本之道。因为,你很少听小孩说他腰酸的。因为他们一个个都是肾气十足。 五、胀zhàng 肿,主要是表现在外观;而胀,经常会是外观看不到的情况。造成胀的原因很多,外在的,可能是外伤引起的发炎,或者捆绑造成气血不畅。其实大都也是由于管道受阻,造成身体的代谢出了问题所致。要做的工作,也是疏通经络,解决淤堵。 六、麻má 我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只能这样理解了,林字为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那在中医里,什么主木呢肝藏血主木,因此,如果肝血正常汇聚,那到好。关键是加了一个病字旁,说明是不正常的汇聚。解决麻的方法也很简单,解除这种不正常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可能是外在的,也有可能是内在的。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产生肢体麻木,也主要是肝血在人体器官组织中不正常汇聚引起的。 七、疲pí 疲,也是病字旁里一个皮字。疲字的主义:懈怠,不起劲。皮在中医里是由肺主管的。而肺在中医里是管疏布血的,是相傅之官。疲多从外在表现出来,比如疲软等,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八、乏fá 乏字的主要意思是缺少和无能。缺少什么当然是缺少气血啊。与疲不同,乏,多为身体内在的感觉。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今天很乏,这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不能说,我今天很疲。如果说我很疲乏,则是指身体由外到内都打不起精神来。疲和乏都与我们气血不足有关。解决的方法,需要综合调理了。这与我们前面说的各种症状相比,相对严重些。 总之,人体的各种不适症状,从汉字的构成上大体可略见一斑。基本都与病字旁相关联。而且多与寒、外伤造成的经络不通有关。所以,《黄帝内经》之所以强调经络,也就不言而喻了。
❻ 皮肤瘙痒中医十大治法(转载)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藓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藓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澡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风邪客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治以滋阴润燥,凉血和营。
方用当归饮汤加减。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生地、何首乌滋阴润燥;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有疹加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使阴血旺盛,瘙痒自除。
七、温通经脉止痒法:
肾阳虚气化无力,脾阳虚运化失调,复感风寒湿之邪,客于肌肤,阻滞脉络,外不透达,内不宣畅。身微痒起白色大块风团疹,遇冷则甚,四肢不温,舌淡嫩,脉细数。形成寒湿??风。即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水肿性荨麻疹。巢元方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痒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则痒痛”。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细辛温经通脉,散表里之邪;当归、白芍补血养营;甘草、大枣甘温益脾气;荆芥、防风驱血中之风;白蔻温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湿。
脉络通畅,气血充盛,风寒湿邪得除,痒疹消失。
八、清热解毒止痒法:
因蚊、蚤、蜘蛛、毒虫等叮咬皮肤,毒邪内侵。《外科正宗》曰:“恶虫乃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虫叮咬释毒,侵结于皮络,郁久发热,搔之起红润硬块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发热汗出更重,痛痒交加,舌红脉数。
此属毒热结于皮络,治以清热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防风、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痒止痒;大黄、黄芩泄热解毒,使热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风除湿解毒止痒法:
巢元方说:“湿癣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其里亦有虫”。因血热湿盛,复感风邪,风与湿相合结于阳络,郁久风胜,则化为虫,发生对称性痒疹,如两肘、腋、腘窝等处。痛痒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渐扩大面积,而成湿癣,舌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除湿,搜风解毒。
方用湿癣解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搜风通络,以解风毒;黄柏、黄芩、银花、连翘泄热以清热毒;白藓皮、海桐皮、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络燥湿杀虫以解湿毒。
久服湿癣自愈。
十、搜风解毒活血止痒法:
风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化毒为虫,皮肤作痒,发生块疹成片,硬如牛领名曰牛皮癣。厚而干枯,色白而痒,搔起白屑,逐渐蔓延全身,舌红而干,脉洪数。乃风热血燥,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之干癣证。《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廓,皮肤索痒……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
治以搜风清热解毒活血。
方用宣风换肌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搜经络之风,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泄肺胃之热邪;丹皮、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凉血活血以散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首乌滋阴养血,润肌肤以除疡,白藓皮、蝉蜕、乌蛇善治各种癣疮。
❼ 皮层发痒是经络不通吗
这个中医主要认为是气血循环不好,血热风燥导致的。建议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可以吃点中药消风散。
❽ “酸、麻、胀、痒、痛、木”,6种感觉,是气血经络的“晴雨表”
对中医 养生 来说,身体的“气血虚实、经络畅通”这两个问题,是比较关注的。可是,气血到底是否充足、经络是否畅通,普通人只能猜测。
但是,掌握气血的虚实情况,以及经络的畅通与否,却能直接指导 养生 的重点。如果气血充沛了,我们当然就无需再进补,而重点关注经络的畅通,或者身体机能的锻炼。
经络气血,在中医的诊法里,需要“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来判断。比如面色的变化,眼神的变化、以及舌苔脉象的变化。这些诊法相关的知识,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并非任何人可以一蹴而就的。
但是,四诊法是“医”的技能,对普通人来说,自我感觉就是最好的条件。俗话说“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些自我感知上的变化,来帮助判断自己气血经络的真实情况。
但是,这些自我感觉里,也有很多“迷雾”需要拨开,才能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清楚的认知。
总的来说,如下6个自我感觉,如果能综合判断,必能对气血经络有个比较清晰的掌握:
1、麻: “麻”这个感觉,应该是任何人都有过体味的,比如蹲厕所太久了,我们就会说“脚都麻了”。如果不是因为体位的原因,也有这种感觉,大多是气血运行引起。更详细地说来,“气”能顺利通过,而“血”相对被阻塞吗,这是因为“无形之气”和“有形之血”的区别决定的。
2、木: 生活中,我们常把麻和木连起来说,比如中午趴在桌子上午睡,睡的时间稍微长点,就会说“胳膊都麻木了”。其实,“麻”和“木”是有所区别的,前面说了,“麻”是气能过血不能过,而“木”则是气血都不能流畅通行了。
3、酸: 这个感觉也是大部分人有过的感觉,比如高强度的 体育 运动,或者参加重体力劳动后,我们常有小腿肚、腰背发酸的感觉。现代科学认为,之所以肌肉会有“酸”的感觉,是“乳酸”的原因。
如果并非劳累而有“酸”的感觉,中医认为,这表明经络是畅通的,但气血却稍微有点不足,可以从补益气血着手。所以,运动之后的肌肉酸,休息之后就慢慢平复了;
4、胀: 胀也是很常见的一个感觉,只是和上面说的三种比起来,大多情况下更被我们关注。简单地说,“胀”这个感觉主要和经络不通有关。比如我们用一条软水管,当水源不断供水,而出水阀关闭的情况下,水管就会在某个地方“胀大”。
我们感觉到的“胀”其实也和这个差不多,虽然提示经络不通,但从气血方面来说,主要还是在“气”。比如消化不好的肚子胀,大多会有点嗳气、放屁,基本都是“气”多了,以及经络不大通畅。可以从疏通经络,理气行气来调理;
5、痛: 相信谁都“痛”过,小时候不小心摔一跤,膝盖擦破点皮出点血,切菜时不小心割破手指,都会有“痛”的感觉,也是辨识度最高的一种感觉。如果没有那些外部因素而觉得“痛”,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大多是经络不通、尤其是营血方面的问题更多一点。
比如常常见的风湿痹症,俗话说的“老寒腿”之类,基本都是经络不通引起的。提示我们需要疏通经络气血了;
6、痒: “痒”这个感觉看似普通,其实范围最广。比如我们小时候上山打柴,接触到一些毛毛虫之类的,皮肤会发痒;甚至某些时候,坐在家里无缘无故也会皮肤发痒等。当然,“痒”这个感觉大多数情况无需处理,抓几下、摸几下也就过去了。
如果是皮肤有点小伤口、在愈合结痂时感觉到附近有点发痒,这可是好现象,说明气血正在过来,也就是正气来了、帮助破损处复原。其它莫名其妙的皮肤发痒,中医用“皮肤蚁行”来形容,需要注意,有可能是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的情况,
总之,“麻、木、酸、胀、痛、痒”这6种感觉,是每个人都会接收到的身体信号,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络气血的“晴雨表”,通过对这些自我感觉的分析,更好地掌握自己经络气血的真实情况,从而指导 养生 调理。
❾ 身体哪几个地方发痒,是短命的征兆
我们都知道皮肤痒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了,而导致皮肤痒出现的现象也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因为衣服中进入了头发然后导致皮肤瘙痒,还有可能是因为吹风时间太久,然后身体有些敏感,从而有瘙痒的现象发生,而有哪些皮肤瘙痒的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呢?
第三条:感觉下身痒
这个其实大部分是出现在女性之中的,有的女性会因为妇科炎症等出现下身瘙痒的症状,而女生的外阴瘙痒也是在妇科疾病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但是假如出现了一定要去减缓,不能一直拖着不管,最后成了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