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过敏知识 » 猪坏死杆菌皮炎的治疗方法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猪坏死杆菌皮炎的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 2021-12-23 02:11:48

⑴ 猪坏死杆菌病有哪些特征

坏死杆菌病是多种畜禽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为坏死梭杆菌。猪发生此病多见于生猪仓库和车船运输中,由相互咬架损伤皮肤而引起。

猪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有坏死性皮炎、坏死性口炎、坏死性肠炎和坏死性鼻炎4种,其中以坏死性皮炎多见,坏死性口炎多发生于仔猪长牙期,由于新牙破坏了口腔粘膜面而引起。各病型都以组织坏死为特征,坏死性皮炎的特征为体表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坏死和溃烂,形成囊状坏死灶,破溃后流出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创液,无痛感,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严重的可发生败血症而死亡。坏死性肠炎常与猪瘟、副伤寒等病并发或继发,临床表现严重腹泻,排出带血脓样或坏死粘膜粪便,剖检可见肠粘膜上发生固膜性坏死与溃疡。坏死性鼻炎的病猪,常表现为咳嗽,脓性鼻涕、喘鸣和腹泻,致使病猪瘦弱而死亡,此病常与猪萎缩性鼻炎相混,应注意区别。

⑵ 哪些疾病能引起猪的体表出现水疱、肿胀、丘疹、破溃和瘙痒

最常见的是由病毒引起的猪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性口炎、猪痘,由细菌引起的猪炭疽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猪坏死杆菌病、猪放线菌病、猪葡萄球菌病,由寄生虫引起的猪疥螨病、猪虱、猪伊氏锥虫病,由真菌感染的猪皮肤真菌病、猪皮肤曲霉病、猪皮癣菌病以及感光过敏、葡萄状穗霉毒素中毒、猪荞麦中毒、硒中毒。

表现有体表异常的其他疾病还包括猪丹毒(疹块型)、猪渗出性表皮炎、仔猪皮癣菌病、仔猪类圆线虫病、马铃薯中毒、猪青霉毒素中毒、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症等。

⑶ 猪的皮肤病怎么治疗

(1)口腔坏死杆菌病。此病乃乳猪之皮肤受伤而继发坏死梭状杆菌感染。常见病变为双内侧脸颊或容口腔溃疡。病变的开始是因为乳猪群打架,伤口感染而造成坏死,并覆以棕黑色痂皮。但是,当病变扩展至口腔内时,嘴唇、牙齿及舌头也可能波及。
治疗时,先将痂皮刮除,以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涂上抗生素药膏。严重的病例,应同时注射抗生素如青链霉素连续3天。预防此病可将出生乳猪的犬齿剪断。清洗分娩舍时,务必使其干净彻底。粗糙地面所致的膝、蹄冠、肘节及蹄上的皮肤坏死为最为普遍。仔猪出生数天后,即可出现,1~2周内病变扩展到最大,随后开始恢复。3~4周内新生的上皮已盖满坏死部位。有的乳猪会发生乳房及尾巴的皮肤坏死。
预防主要防止受伤,由于粗糙的地板会引起皮肤坏死,改善地面或在分娩栏铺上软垫都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⑷ 怎样防治猪坏死杆菌病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以患病组织的坏死液化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常继发于其他感染或创伤之后。猪舍潮湿,护蹄不良,仔猪牙齿生长过度而引起母猪乳头损伤等都是诱发本病的因素。病的潜伏期为1~3天。

猪的坏死杆菌病,按发病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分4种类型。

(1)坏死性口炎

在唇、舌、咽、齿龈等黏膜和附近的组织发生坏死,有恶臭,同时病猪食欲消失,全身衰弱,经5~20天死亡。

(2)坏死性鼻炎

在鼻软骨、鼻骨、鼻黏膜表面出现溃疡与化脓。病变可延伸到支气管和肺脏。

(3)坏死性皮炎

坏死灶可发生于哺乳仔猪身体的任何部位,有时发生尾巴脱落现象。

(4)坏死性肠炎

胃肠黏膜有坏死性溃疡,病猪出现腹泻、虚弱、神经症状,死亡的居多。

剖检病程短与病势轻的猪,内脏没有明显的病变,但病程长与病势严重的猪,可见肝脏硬变,肾脏包膜不易剥离,膀胱黏膜肥厚,口腔及胃黏膜有纤维坏死性炎症,肠黏膜上更为严重。

【防治措施】

(1)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受污染的用具、垫草、饲料等,要进行消毒或烧毁。注意保持猪舍干燥,粪便应进行发酵处理。

(2)治疗时,对坏死性皮炎,可先用0.1%高锰酸钾或2%煤酚皂或3%双氧水冲洗患部,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然后选用任何一种方法治疗:撒消炎粉于创面;涂擦10%甲醛溶液,直至创面呈黄白色;涂擦高锰酸钾粉;将烧开的植物油趁热灌入创内,隔天1次,连用2~3次。对坏死性口炎,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口腔,然后可选用任何一种药物涂擦口腔:碘甘油;5%龙胆紫,每天2次,直至痊愈。

对坏死性肠炎宜口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⑸ 怎样防治猪坏死杆菌病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家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菌经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并经血流而扩散。吸血昆虫也是传播者,当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营养不良、长途运输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症状]
主要特征是皮肤、皮下组织以及口腔、胃肠黏膜的坏死。坏死性皮炎较多见,初期患部肿胀,有干痂结节,不热不痛,皮下组织坏死,并迅速扩大,形成较大的坏死灶,皮肤脱毛、破溃、流出恶臭的黄色或灰棕色的脓液,多发生在颈、胸、腰、臀部和尾巴处。坏死性口炎表现为唇、舌、齿龈、咽及颊部等处黏膜组织坏死,其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的伪膜,撕破伪膜后有出血的溃烂灶,流出恶臭渗出液。病猪不能吞咽,呼吸困难,呕吐,颌下水肿,常引起死亡。坏死性肠炎,常与猪瘟、副伤寒等并发或继发,多表现腹泻、消瘦,粪便中带血、脓液和黏膜碎片,衰竭死亡。坏死性鼻炎,常继发萎缩性鼻炎等病,鼻软骨组织和鼻黏膜坏死,流出脓性鼻液,气喘,炎症可蔓延到气管和肺。
[预防]
(1)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消毒。
(2)定时喂猪并把猪喂饱,防止咬斗,如有伤口及时涂擦碘酊消毒。
[治疗]
(1)清除坏死组织后用5%福尔马林、10%硫酸铜清洗患部,再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药等填塞。并配合用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
(2)坏死性口炎时,用0.1%高锰酸钾冲洗口腔,涂上20%的碘甘油或10%硫酸铜,每天1~2次,连用3天。
(3)2.5%恩诺沙星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4)每千克体重青霉素2万~4万国际单位+链霉素1万~2万国际单位,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5)长效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⑹ 如何防治猪坏死杆菌病

预防本病的发生,关键在于防止皮肤和黏膜的损伤,发现外伤要及时处理。经常保持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干燥。尽量不到低洼地区放养,猪群不要过于拥挤,防止互相斗咬。猪群中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

治疗本病应在改善饲养和卫生条件、加强护理、消除发病诱因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其原则是,首先清除局部的坏死组织,再给予氧化消毒剂,方可获得良好效果。如发生坏死性口炎时,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口腔,然后涂搽碘甘油,每天2次至愈。猪发生坏死性皮炎时,可先用1%高锰酸钾洗净患部,将坏死组织消除至暴露红色创面为止,然后用木焦油福尔马林(2∶1)合剂,抗生素软膏或5%碘酊涂抹,经2~3次处理可以痊愈。

⑺ 怎样防治猪坏死杆菌病

(1)防止皮肤、粘膜受伤,发现外伤及时处理。

(2)搞好猪圈清洁卫生,消除发病诱因。

(3)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和用具。患猪的坏死组织和创液应作无害化处理。对于猪坏死性皮炎,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然后用木焦油福尔马林合剂(5∶1)、抗生素软膏、5%碘酊、磺胺、高锰酸钾或大黄石灰末等填塞即可。

对坏死性口炎,应先除去伪膜,再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然后涂擦碘甘油,每天2次至痊愈。或用硫酸铜轻擦患处至出血为止,隔天1次,连用3次。

⑻ 如何防治猪坏死杆菌病

预防本病的发生,关键在于防止皮肤和黏膜的损伤,发现外伤要及时处理。经常保持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干燥。尽量不到低洼地区放养,猪群不要过于拥挤,防止互相斗咬。猪群中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
治疗本病应在改善饲养和卫生条件、加强护理、消除发病诱因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其原则是,首先清除局部的坏死组织,再给予氧化消毒剂,方可获得良好效果。如发生坏死性口炎时,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口腔,然后涂搽碘甘油,每天2次至愈。猪发生坏死性皮炎时,可先用1%高锰酸钾洗净患部,将坏死组织消除至暴露红色创面为止,然后用木焦油-福尔马林(2∶1)合剂,抗生素软膏或5%碘酊涂抹,经2~3次处理可以痊愈。

⑼ 猪坏死杆菌病有哪些病理特征

坏死杆菌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2周,一般为1~3天,猪感染本病时常表现为坏死性皮炎、口炎、鼻炎和肠炎,其中以坏死性肠炎最为严重。
猪感染本病的主要病变为,除体表有坏死病变外,一般内脏无明显变化,严重病例可见各器官营养不良,口腔及胃肠黏膜有纤维素—坏死性炎症,尤以直肠变化较为严重。
诊断本病可根据病变部位坏死灶的特点,并结合流行病学,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为了进一步确诊,可以从病灶与健康组织的交界处采取病料涂片,用石炭酸复红染色镜检,如发现着色不均匀、呈串珠状长丝形菌体或细长杆菌,即可确诊。

⑽ 什么是猪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坏死,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

本病病原是坏死杆菌,坏死杆菌是多型性的杆菌。小者呈球杆状,大者呈长丝状。本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没有鞭毛,不能运动。本菌能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其中,外毒素可引起组织水肿,而内毒素可使组织坏死。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加热60℃30分钟及100℃1分钟即可杀死。但在污染的土壤中能存活10~30天。而常用消毒剂如1%高锰酸钾、5%烧碱液、1%甲醛溶液、5%来苏儿在10分钟内可将其杀死。

坏死杆菌病是由于病原体进入皮肤、黏膜的创伤而引起的,有时还可经血流而散布至其他器官和组织,形成继发性坏死病灶。本病传染来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常由粪便排出病原菌,污染土壤、死水坑、畜舍、饲料和垫草,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身体任何部分的损伤都能成为传染门户。通常从足和四肢皮肤及口腔黏膜和生殖器官黏膜发生感染较多。特别是在饲养管理不良、圈舍潮湿、营养缺乏时,最易发病。常发生于多雨、潮湿和炎热季节,以5~10月份最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