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过敏知识 » 别嘌呤醇皮肤过敏图片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别嘌呤醇皮肤过敏图片

发布时间: 2021-12-16 16:18:51

『壹』 皮肤过敏图片有吗

皮肤过敏的原因主要是角质层薄,当遇到外界刺激时就会过敏。外界刺激有季节变化、版电脑辐射、带有刺激性权的化妆品、紫外线,这些都会让脆弱的皮肤过敏。皮肤过敏后不吃刺激食物,不用化妆品,听我的,使用惠民局的甘草舒敏霜,对皮肤没有刺激,还能为皮肤补水。。

『贰』 别嘌呤醇片的注意事项

1. 个别病人可出现皮疹(3%-10%)、腹泻腹痛(1%-3%)、低热、暂性转氨酶升高或粒细胞减少。停药及给予相应治疗一般可恢复。
2. 本品服用初期可施发痛风,故于开始4-8周内可与小剂量秋水仙碱合用。
3. 服药期间应多饮水,并使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利尿酸排泄。
4. 与硫唑嘌呤或6-巯嘌呤(6-MP)合用时,可使后者分解代谢减慢而增加毒性,硫唑嘌呤或6-MP用量应减至常用量1/4左右。
5. 不宜与氯化钙、维生素C、磷酸钾(或钠)同服,因可增加肾脏中黄嘌呤结石的形成。忌与布美他尼、呋塞米、美加明及吡嗪酰胺合用,因可增加血中尿酸浓度。
6. 肾功不良的病人可使别黄嘌呤体内蓄积,使本剂的不良反应增多。
7. 可引起过敏性肝坏死、肝肉芽肿形成伴胆囊炎、胆管周围炎、剥脱性皮炎等,常见于用药后3-4周,应予注意。
8. 慎用于肝功能损害者及老年人。
9. 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茚满二酮衍生物等同用时,后者的抗凝效应增加,应注意调整剂量,防止出血。
10. 本品为肝药酶抑制剂,与茶碱合用时,后者清除率减少,血药浓度增加,应注意调整剂量,防止茶碱中毒。

『叁』 吃别嘌醇和秋水仙碱片脸上出现皮肤过敏是不是有关

你好引起过敏的原因很多,粉尘、空气中的花粉、尘螨、各种食物,包括鸡蛋回、芒果、花生等等,都答有可能引起过敏。可以口服氯雷他定,赛庚啶和维生素c.注意饮食.避免容易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蘑菇.草莓黄鱼,海虾,海鲜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肆』 过敏性皮炎图片大全

过敏性皮炎是皮肤病中一大类病症,症状可有红肿、痒、痛,尤以瘙痒最为明显,最让人烦恼。医学上常见过敏性皮炎的种类可分为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皮肤划痕症、紫外线过敏、食物过敏、化妆品过敏等类型,可以根据症状表现来鉴别区分。
过敏性皮炎有哪些种类:
一、药疹有些药物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紫癜、水泡及表皮松懈、瘙痒疼痛,有时还会伴随低热。皮疹消退后多无色素沉着。西药过敏较为多见,如青霉素、磺胺类(如SMZ)、安乃近过敏。而中药中的某些成份也可作为过敏原。据报道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草药有鱼腥草、鸦胆子、天花粉、冰片、大黄等。中成药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舒心片等。药疹发生后,必须立即停用该类药。
二、接触性皮炎指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局部发生红斑、水肿、痒痛感,严重者可有水泡、脱皮等现象出现。能使皮肤产生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首饰、表链、镜架、凉鞋、化纤布料、外用药、化学品、化妆品等。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立即寻找导致过敏的物品,并停止接触,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的人多属于过敏人群。
三、湿疹湿疹有明显渗出。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这与化学制品的滥用、环境污染、三废治理不善、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等因素有关。发病特点: A任何年龄均可发病;B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C反复发作;D局部或全身可见红斑、丘疹、水泡、糜烂、渗出、结痂、脱屑、色素沉着;E剧烈瘙痒。
四、荨麻疹(风团、风疹块) 定义:机体对各类刺激在皮肤上表现的一种血管神经性反应(皮下组织的小血管扩张,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发生渗出作用,形成局部水肿)。
病因: 1、外在接触冷、热、日光等刺激;蚊、虫叮咬;荨麻、漆树等植物; 2、内部接触鱼、虾、海产品、蘑菇、磺胺类药、水杨酸、青霉素、血清、寄生虫产生的毒素;三精神神经月经不调、精神紧张、疲倦、抑郁等;四家族遗传史(过敏体质的遗传)。症状: 1、皮肤突然剧烈瘙痒或烧灼感。 2、出疹:患处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限性块状的浮肿性风团,小到米粒,大至手掌大小,常见为指甲至硬币大小,略高于周围皮肤。
治疗:可外用苓肤霜处理。

『伍』 别嘌呤醇

别嘌醇主要在痛风发作间期和慢性期使用,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对排尿酸药过敏或无效,以及不宜使用排尿酸药物(如有肾功能不全)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痛风病人,以控制高尿酸血症。

本药也可与排尿酸药合用,以加强疗效,特别适用于痛风石严重而肾功能尚好的病人。

『陆』 身上皮肤过敏图片大全

皮肤过敏会出现红色疹子瘙痒等症状,过敏可以来皮肤科检查治疗。

『柒』 皮肤过敏症状图片哪位解答一下求指点谢谢

建议可以查一下过敏源,每个人过敏的东西不一样,平时要注意,少接触毛发版类制品,饮食上权注意少吃海鲜类。敏感性皮肤往往在季节变化和寒冷时容易出现过敏症状,因为此时空气湿度及温度变化较大,敏感性肌肤往往皮脂膜较薄,皮肤对环境的变化反应较大,因而容易出现过敏症状。在理疗皮肤之前最好先到强/韩/皮肤科找专门医师检查一下是哪方面出了问题,也好相应的治疗。希望你采纳并给个赞吧。

『捌』 别嘌醇的副作用求大师解答。

药疹在用别嘌醇的患者中,有2%~4%的人出现皮肤、黏膜药物
疹。药疹形式多样,有斑丘疹、荨麻疹、疱疹、固定性药疹及黏膜溃
疡等。药疹是一种过敏反应,它的发生率与用药剂量无显著关系,但
大剂量用药者,药疹常较重。药疹的发生时间也不尽相同,短者用药
后2~3天,长者数月后才出现。发生药疹的病人要立即停药,更换其
他降尿酸药物。较轻药疹停药后很快消失;药疹较重者停药后需要对
症治疗。
肝脏损害笔者发现,在用别嘌醇的病人中转氨酶及转肽酶升高者
约占5%~10%,但发生真正药物性肝损害者极少,多数患者转氨酶
增高是其他病因引起的。这些疾病有:①痛风肝脏损害,除转氨酶升
高外,肝脏活检发现,患者肝间质炎症,肝细胞混浊水肿,中心小叶
脂肪浸润、沉积,周围毛细血管胶原化等。②肥胖痛风者多,大量饮
酒者多,这些人多有脂肪肝,脂肪肝常是痛风患者转氨酶增高的一个
重要因素。③痛风同时兼有慢性肝炎等病者也并非少见,这些肝病也
是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所以痛风患者服别嘌醇后转氨酶增高时,
在停服别嘌醇一月后复查肝功能,如果转氨酶正常或明显降低,说明
肝功能异常可能是药物所致,应更换降尿酸药;如停药后转氨酶并不
下降,可能肝功能改变与本药并无关联,应另找原因。
血细胞减少在我院诊治的一千多例服别嘌醇的痛风病人中,血液
中单项白血球减少者占3%左右,远低于国外报道的9%~15%,这可
能是与我院病人用药量小有关;全血细胞减少发生率不足0.9%,而
且都发生在院外用药量每天超过600mg的病人,这些病人在停药后1~
3月,血细胞全部恢复正常。其后有5例又重新接受小剂量(每日200m
g)别嘌醇治疗,均未再出现血细胞减少,证明该药的骨髓抑制与用
药剂量有一定关系。
其他不良反应有人报告,因为别嘌醇可阻止黄嘌呤转为尿酸,使
尿中黄嘌呤浓度增加,黄嘌呤在酸性尿中溶解度很低,所以长期接受
别嘌醇治疗,可致黄嘌呤肾石症和肾功能不全。另外,还有嘌呤醇可
诱发脉管炎的报道。
为了减少别嘌醇的毒副反应,每个接受该药治疗的病人必须进行
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等项目的药前检测和药后的定期复查对照,
发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并及时治疗。

『玖』 别嘌醇的不良反应

①皮疹(常为斑丘疹)、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等较常见,发生率 3—9%。重症还可能发生其他过敏性反应,如剥脱性和紫癜性病变、多形性红斑等。一旦出现皮肤病变,应即停药;②腹泻、恶心、呕吐、胃痛或阵发性腹痛等,发生率 1—3%。重症或持续存在时应作适当的对症处理;③手脚麻木感、刺痛或疼痛、乏力等末梢神经炎症状,以及粒细胞缺乏症、贫血、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极少见,发生率<1%;④全身过敏性血管炎,能导致不可逆的肝脏中毒,应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少数人有皮疹,食欲不振,腹泻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升高,粒细胞减少。服药初期可诱发痛风,故开始4-8周内可与小量秋水仙碱合用。剂量过大时可引起肝损害,死亡。
少数患者可有头晕、头痛、嗜睡、关节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脉管炎、末梢神经炎、皮疹、荨麻疹、瘙痒、脱发、皮肤及齿龈出血、口腔溃疡、低热等,偶可引起寒颤、高热、腺体肿大、眼及皮肤黄染、中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肾功能衰竭、黑色尿、大泡性或剥脱性皮炎等严重反应。
虽然此药可诱发中毒性肝炎,但全身性和中毒性反应并不常见。可能生成肾结石及血液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常见,有时诱发全身性脉管炎可导致死亡,此种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数周之后(较少在治疗后立即出现),表现为各种皮疹、发热、非局限性淋巴结病和嗜酸细胞增多;皮肤反应可发展至大疱性或中毒性剥脱性皮炎;假若反应严重可导致肾、眼、血液及肝脏损害,包括急性肝细胞坏死。即使经过适当治疗,恢复也较缓慢,且预后不定。
伴随着全身性过敏反应可发生中毒性肝炎,甚至发展为严重的肝细胞坏死。给与大剂量别嘌醇后,由于肾脏损害易诱发急性大面积肝坏死而致死亡,这种病例屡见报道。
在治疗期间可出现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有报告发生白内障者。
毒副作用
别嘌醇(别嘌呤醇)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是通过抑制该酶的活性,减少次黄嘌呤、黄嘌呤合成尿酸,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别嘌醇是防治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等病的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少,比较安全,可以长期服用。但根据我们应用别嘌醇多年的观察,该药在临床应用中,病人也发生了一些不良反应,故提醒病人注意以下毒副作用。
药疹在用别嘌醇的患者中,有2%~4%的人出现皮肤、黏膜药物疹。药疹形式多样,有斑丘疹、荨麻疹、疱疹、固定性药疹及黏膜溃疡等。药疹是一种过敏反应,它的发生率与用药剂量无显著关系,但大剂量用药者,药疹常较重。药疹的发生时间也不尽相同,短者用药后2~3天,长者数月后才出现。发生药疹的病人要立即停药,更换其他降尿酸药物。较轻药疹停药后很快消失;药疹较重者停药后需要对症治疗。
肝脏损害笔者发现,在用别嘌醇的病人中转氨酶及转肽酶升高者约占5%~10%,但发生真正药物性肝损害者极少,多数患者转氨酶增高是其他病因引起的。这些疾病有:①痛风肝脏损害,除转氨酶升高外,肝脏活检发现,患者肝间质炎症,肝细胞混浊水肿,中心小叶脂肪浸润、沉积,周围毛细血管胶原化等。②肥胖痛风者多,大量饮酒者多,这些人多有脂肪肝,脂肪肝常是痛风患者转氨酶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③痛风同时兼有慢性肝炎等病者也并非少见,这些肝病也是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所以痛风患者服别嘌醇后转氨酶增高时,在停服别嘌醇一月后复查肝功能,如果转氨酶正常或明显降低,说明肝功能异常可能是药物所致,应更换降尿酸药;如停药后转氨酶并不下降,可能肝功能改变与本药并无关联,应另找原因。
血细胞减少在我院诊治的一千多例服别嘌醇的痛风病人中,血液中单项白血球减少者占3%左右,远低于国外报道的9%~15%,这可能是与我院病人用药量小有关;全血细胞减少发生率不足0.9%,而且都发生在院外用药量每天超过600mg的病人,这些病人在停药后1~3月,血细胞全部恢复正常。其后有5例又重新接受小剂量(每日200m g)别嘌醇治疗,均未再出现血细胞减少,证明该药的骨髓抑制与用药剂量有一定关系。
其他不良反应有人报告,因为别嘌醇可阻止黄嘌呤转为尿酸,使尿中黄嘌呤浓度增加,黄嘌呤在酸性尿中溶解度很低,所以长期接受别嘌醇治疗,可致黄嘌呤肾石症和肾功能不全。另外,还有嘌呤醇可 诱发脉管炎的报道。
为了减少别嘌醇的毒副反应,每个接受该药治疗的病人必须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等项目的药前检测和药后的定期复查对照发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