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是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组织损害而引发的肝炎。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药物性肝炎依程度轻重,有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急性肝炎等,最危险的是猛爆性肝炎,肝脏细胞突然大量死亡,肝脏修复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病情急转直下,病人在一、两周内就死亡。
目前(21世纪初)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慢性肝炎中的1/4到2/3属药肝,其中以老年人为多见。
病因
导致药物性肝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机体营养状态、遗传背景、药物的分子结构、适用药物以及酒精因素。研究表明女性和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更轻易罹患药物性肝损。
药物性肝炎
1、为了治疗疾病,服用了肝毒性药物。
这种情况十分多见。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结核病患者使用抗痨药,脏器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都对肝脏有损害。
2、患者乱用药。
一些人有病不找医生,自己买药吃,但不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服用剂量要求,结果造成肝损害。其中,女性因吃减肥药导致药物性肝炎的比较多见。
3、中药和补药都有一定副作用。
人们对草药或食补较没有警觉性,认为多吃无害,导致中草药所致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多,引起肝损害的病例也随之逐年增多。据国内1995-1997年间文献报道,中草药所致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20-30.2%之间。
4、盲目补肝。
很多人有个错误的概念,以为肝不好就需要补肝,拚命吃药,结果产生了药物性肝炎。
5、个体的遗传性因素。
病理机制
药物的代谢大部分是由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完成的。肝脏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了药物毒性反应的主要靶器官。如果某类药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或属于特异体质的病人,都有导致肝损害的可能;尤其是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其受损害的可能性则更大些,产生的危害性也相对更大些。
药物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包括:
1、药物代谢产物形成氧自由基使脂质过氧化引起肝细胞损伤;
2、由于遗传背景不同使P450表型不同,部分药物经代谢产生亲电子产物,通过共价结合损伤肝细胞膜和肝线粒体、微粒体膜引起细胞损伤;
3、药物代谢产生超氧化离子促使脂质过氧化,导致肝细胞损伤。
临床症状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患者大都没有明显的病状,病患者不知不觉中继续服用药物,很容易拖成大病。
本病多有一定的潜伏期:2周-8周。早期症状为发热,随后出现消化道症状,皮肤瘙痒,黄疸,皮疹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以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为本病特点。
临床症状可有肝区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乏力等,实验室检查,最早最常见的为血清转氨酶增高,亦可发生黄疸,血胆红素增高,其他尚有血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增高。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很像急性病毒性肝炎,如果不注意病人用药情况,容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住入隔离病房者。
诊断
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关键在于对本症有高度的警惕性。凡遇肝损害患者应首先排除药物性肝损害,问诊时应认真询问服药史及药物过敏史,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以及同时应用的其他药物。发现可疑药物,及时停药,并观察停药后肝损害有无好转。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重可因所用药物和患者个体的特异质性而出现较大差异和不同的临床类型。因此,在服用已知有肝损害的药物和新药或长期用药要注意监测肝功能,一旦发现肝损害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区分临床类型,及时发现重症病例,及早停药并治疗。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依据:
1、在服药前无肝损害;
2、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
3、发病初期可伴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
4、有肝内淤胆或肝细胞损害的病理或临床表现;
5、外周血嗜酸性细胞>6%;
6、巨噬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
7、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均(-);
8、停药后肝损害可有显著改善;
9、药物敏感试验(+),或药物激发试验(+),即:相同药物再次应用又可引起肝损害;
10、免疫试验: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巨噬细胞抑制因子试验和与药物性肝损害有关的抗胞浆细胞器自身抗体;
11、肝活组织检查;
12、除外酒精、病毒等其他原因所致的肝损害。
治疗
药物性肝炎
1、立即停用与肝损害有关的或可疑的药物。
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属于同一生化家族的药物,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特别是应谨慎使用那些因对药物代谢酶有诱导或抑制作用而具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如CYP450抑制剂西咪替丁、酮康唑和诱导剂利福平、巴比妥酸盐、苯妥英钠、地塞米松、奥美拉唑等。
对营养不良和对药物解毒能力下降的患者和嗜酒的患者应控制给药。
2、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维生素类。
3、采用保肝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药等。
治疗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有抗氧化剂、保护性物质的前体(如谷胱甘肽)、阻止损伤发生过程的干预剂或膜损伤的修复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扑热息痛过量的患者有特殊疗效,可解毒已形成的反应性代谢物,10小时内给药可获最大的保护性效果。
4、重症患者导致肝功能衰竭、重度胆汁淤积和慢性肝损伤进展到肝硬化时,可考虑人工肝支持和作肝移植。
5、特异性治疗。
② 药物性肝炎有什么症状表现现年65岁
药物性肝炎指的是使用药物的过程当中,通过一些机制造成肝脏的炎症损伤,统称为药物性肝炎,可以分为急性药物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炎,另外根据肝脏炎症损伤的轻重不同,可以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的症状有些比较明显,尤其是在肝损伤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病人可以出现恶心,呕吐,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等,由于一些药物性肝炎可以出现胆汁淤积,病人会出现皮肤粘膜的黄染,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这时候通常提示药物性肝损伤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的治疗。一部分的药物性肝损伤,病情比较轻,患者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只是在进行不良反应检测时,经过肝功能的检查才发现发生了药物性肝炎。针对药物性肝炎,要给予正规的检测,正规的治疗。重庆同济肝病科
③ 药物引起得皮肤瘙痒
停药,药物过敏反应两周会自然消退。切记,不要为了快速止痒就使用外用药,会加重病情的
④ 肝病者康复期间连续服药后为何皮肤会产生骚痒。
免疫复合物有部分乙肝皮肤瘙痒是乙肝病毒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抗原、抗体免回疫答反应,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时,就可诱发机体出现皮肤瘙痒症状。
高胆红素血症乙肝患者常出现皮肤瘙痒症状,特别是有黄疸的乙肝患者,皮肤瘙痒早在黄疸出现前数月或黄疸出现后一年发生,有时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重度黄疸乙肝患者皮肤瘙痒难忍,这是由于胆汁分泌障碍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胆汁中的胆盐成分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而使患者感到周身皮肤瘙痒。不停地抓挠皮肤很容易造成破溃,诱发感染或其它并发症。建议乙肝患者感到皮肤瘙痒难忍时,可用手拍打解痒,忌用力抓挠。
⑤ 肝炎会引起为什么皮肤痒
乙肝患者皮肤瘙痒是因为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了机体产生了抗体,版引起抗原和抗体免疫反权应,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时,患者就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
其次,乙肝患者皮肤瘙痒的另一种可能是由于体内血清胆红素偏高引起的反应。因为血清胆红素一旦偏高,乙肝患者的皮下神经末梢受到结合胆红素的刺激之后就会出现剧烈的皮肤瘙痒。而此时乙肝患者要特别注意了,这时候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为防止病情恶化应立即到正规的大型医院看病问诊。
⑥ 药物性肝炎有哪些症状
药物性肝炎即指由于用药不慎而引起的对肝的损害。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⑦ 关于肝炎的传染
不要紧的。乙肝的常见传播途径是:
血液(共用注射器,共用牙刷);
性(会通过性生活传播) ;
母婴垂直传播(母乳,宫内感染等),
医源性传播 .
普通生活接触不传染,比如握手、拥抱、一起吃饭,公用碗筷等.
⑧ 肝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怎么办
病情分析:通过你抄提供的情况分袭析考虑是肝病引起的皮肤瘙痒。 意见建议:肝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治疗比较难,建议你到皮肤科治疗,建议你口服止痒药西替利嗪,赛庚啶,维生素c,外擦去炎松霜。平时忌口,辛辣食物,糖食。避免搔抓,热水烫洗。
⑨ 肝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怎么治
每个人的体质等各方面都不同,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还是去医院看一下比较好,医院虽然说要花点钱,但是,至少是能保证自己健康的。
⑩ 肝病会引起皮肤瘙痒吗
肝病可能会引起来皮肤瘙痒。乙肝不仅自可引起皮肤瘙痒,而且皮肤瘙痒亦是乙肝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乙肝患者之所以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时,就可诱发机体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其次,因皮肤瘙痒的出现与体内血清胆红素的值有一定的关系,当血清胆红素增高时,皮下神经末梢受到结合胆红素的刺激,就可诱发机体出现剧烈的皮肤瘙痒,所以皮肤瘙痒症状常见于肝功异常和是胆红素增高的乙肝患者。特所以肝功异常、胆红素升高的乙肝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后,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去医院做详细检查,以及时发现病情恶化的征象,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