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有关白血病的详细资料
祝福你的朋友耿羽萧 移植成功,能早日康复!
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内异常的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弥漫性增生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并常侵入周围血液,使周围血内白细胞出现量和质的改变。血液白细胞数量常明显增多,但有时亦可正常甚至减少。白血病细胞并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并常导致贫血和出血。
白血病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不少见。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六或第七位。但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则居第一位。
分类
白血病有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病情急缓和白血病细胞成熟程度 可分为急性与慢性白血症。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骨髓和周围血中以异常的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常超过30%。慢性白血病病程缓慢,骨髓及周围血中以异常成熟的白细胞为主,伴有幼稚细胞。原始细胞一般不超过10%~15%。
2.根据增生细胞的类型 可分为淋巴细胞性和粒细胞性白血病两类。结合病情急缓和细胞类型,白血病总的可分为4种基本类型: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②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③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或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
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像、骨髓像以及治疗原则都不相同。急性白血病经过治疗后可进入缓解期,一般不转变为慢性。慢性白血病后期常有急性变,临床表现很象急性白血病。
3.根据周围血内白细胞的数量 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周围血内白细胞数量增多,>15000/μ1)和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周围血内白细胞数量不增多,甚至减少)。
4.白血病的免疫学分类 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免疫标记可鉴别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分为T细胞型,B细胞型,前-B细胞型和无标记细胞型等。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多见。无论急性或慢性白血病均以粒细胞性占多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次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少见。急性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见于30~50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各种类型的白血病都较多见于男性。
一、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常表现为发热、乏力、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
急性白血病时造血干细胞或原始和幼稚的白细胞恶变,发生分化障碍,不能分化为成熟的细胞,使骨髓内原始和幼稚细胞大量堆积,成熟的细胞明显减少。大量异常的原始和幼稚幼胞增生,抑制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和血细胞生成,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恶变转化为白血病细胞。根据累及的细胞类型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
(一)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根据形态学和免疫学特点可分为不同的亚型。
1.国际上通用的法、美、英协作组的FAB分类,根据瘤细胞形态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分为L1,L2,和L3型。
L1型:细胞较小,大小一致。核较大,圆形,染色质均匀、细致,核仁不明显。胞浆少,嗜碱性。这种类型多见于儿童。
L2型:细胞较大,约为正常成熟小淋巴细胞的2倍。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嗜碱性。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些有裂隙或切迹或呈折叠状,常有1~2个明显的核仁。这种类型多见于成人或大年龄儿童。
L3型:细胞大,大小一致。胞浆丰富,嗜碱性,胞浆内常有小空泡。细胞核圆或椭圆形,外形规则。染色质致密、均匀,呈点彩状,常有一个或多个明显的核仁。
2.免疫学分类 应用免疫标记和TCR及Ig基因重组技术,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分化的不同阶段分类。免疫学分类与预后有关,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1)B细胞性ALL(B-ALL):ALL中约80%来源于B细胞。可分为3种亚型,其中2种来自原始B细胞。①前B细胞ALL,约占ALL的60%。来自早期的原始B细胞,CD19+,CD10+,预后最好;②前B细胞ALL,约占ALL的20%,CD19+,CD10+,CD20+,Cμ+,预后较好;③较成熟的B细胞ALL很少见,约占ALL的1%~2%,除CD19+,CD20+外SIg+,预后最差。
(2)T细胞性ALL(T-ALL):约占ALL的15%,来自原始T细胞,CD2+,CD7+,CD5+,预后较差。
(3)无标记(未分类)ALL:在ALL中<5%,没有B细胞和T细胞标记,预后较差。
(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多见于成人,儿童较少。多能髓细胞样干细胞在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发生恶变,因此AML的细胞来源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FAB分类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程度和主要的细胞类型分为M1至M7七个类型。
M1 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大多数瘤细胞为原粒细胞,少数为早幼粒细胞。
M2 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分化型 瘤细胞包括多数原始粒细胞和多数早幼粒细胞及多少不一的中幼粒以下的细胞。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以早幼粒细胞为主,胞浆内充满髓过氧化物酶阳性颗粒。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瘤细胞包括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两种方向分化。粒细胞同M2,但同时有多数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以原单核细胞为主或以幼单核细胞为主。
M6 急性红白血病 瘤细胞以畸形、多核或分叶状核的原红细胞为主,同时有原单核细胞和早幼单核细胞。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主要为多形性、未分化的原巨核细胞。
病理变化
白血病的特点是骨髓内异常白细胞大量增生,进入周围血并可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增生的白血病细胞形态与其来源的相应正常细胞相似,但分化不成熟,有一定的异型性。各种白血病类型虽然不同,但引起的病变有许多共同之处,包括大量白血病细胞增生直接引起的病变和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组织、器官引起的继发性病变。
1.周围血像 早期即出现贫血,白细胞总数多少不等,白细胞增多性与不增多性者约各占一半。白细胞增多性者,白细胞总数多在2万~5万/μl,常呈进行性上升,可高达10至数10万。其中有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减少,有时可降低至1000~3000/μ1,较难找到原始或幼稚细胞。血小板减少有时达1万/μ1以下。
2.骨髓 骨髓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可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并可侵蚀骨松质和骨皮质。病变以椎骨、胸骨、肋骨和盆骨最显著,严重者可侵犯长骨。急性白血病的骨髓增生极为活跃,其中主要为原始细胞,较成熟的白细胞不多,幼稚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生成受抑制,数量减少。有些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大量瘤细胞主要为原粒细胞,在骨组织、骨膜下或软组织中浸润,可聚集形成肿块,称为绿色瘤(chloroma),多见于颅骨和眼眶周围。瘤细胞浸润之处呈绿色,暴露于空气中后,绿色迅速消退。用还原剂(过氧化氢或亚硫酸钠)可使绿色重现。绿色色素的性质还不肯定,有人认为其中含有原卟啉、胆绿蛋白或绿色过氧化物酶,可能与瘤细胞的异常代谢产物有关。
3.淋巴结 全身淋巴结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以儿童ALL时较多见,也最明显,AML时较轻。肿大的淋巴结一般不互相粘连,有弹性。切面呈均匀的灰白色。镜下可见淋巴结内有大量瘤细胞浸润。淋巴结结构可部分或全部被破坏。瘤细胞可侵犯淋巴结包膜及包膜外脂肪组织。AML时淋巴结内瘤细胞浸润较少,部分淋巴结结构可保留。
4.脾 急性白血病时脾轻度至中度肿大。儿童ALL时脾肿大较多见,也较明显。成人AML时多轻度肿大。肉眼观,肿大的脾包膜紧张,呈暗红色,质软。镜下,ALL时红髓和血窦内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形成结节状。脾小体可增大或消失。AML时,主要累及红髓,原粒细胞增生,可压迫脾小体,严重时红髓和脾小体结构可被破坏。
5.肝 肝中度增大,表面光滑。镜下,AML时瘤细胞主要沿肝窦在肝小叶内弥漫浸润。ALL时瘤细胞主要浸润于汇管区及其周围的肝窦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较少累及肝,其浸润方式与粒细胞白血病相似。
除上述器官外,急性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还常浸润脑、脊髓、周围神经、心肌、肾、肾上腺、甲状腺、睾丸和皮肤等乃至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瘤细胞多首先出现在血管周围,逐渐向邻近组织浸润,可引起出血并可压迫和破坏邻近组织。
白血病的皮肤病多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病变多样,可局限于一处也可播散到身体大部,形成各种扁平或隆起的斑块或丘疹。瘤细胞多浸润于真皮内,一般不侵犯表皮。有时单核细胞白血病可浸润牙龈,使牙龈粘膜肿胀肥厚,常有出血,并可形成表浅溃疡,易引起继发感染。
6.继发性变化 由于白血病细胞广泛浸润,常破坏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引起一系列继发性改变:
(1)出血: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组织,引起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故常易出血。皮肤可有出血点和瘀斑。牙龈、肾盂、肾盏和膀胱粘膜、浆膜都可有出血灶,有时脑组织出血可形成血肿。
(2)感染:白血病时虽然白细胞大量增生但无抗病功能。患者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低下,常并发细菌和真菌感染,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曲菌和毛霉菌感染等,成为白血病常见的致死原因。
急性白血病病情急,预后差,早期即出现贫血、出血和继发性感染,死亡率很高。近年来由于联合化疗的应用,对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延长生存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儿童ALL可长期缓解。
二、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病程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有些病人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主要症状为乏力、消瘦、发热、脾肿大等。
慢性白血病按细胞来源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CML来源于多能髓样干细胞。瘤细胞的成分以幼粒细胞为主。骨髓和脾内幼稚粒细胞明显增多。与急性白血病不同,CML时髓样干细胞仍具有分化成熟的能力,周围血内可见大量成熟的粒细胞。原始粒细胞的异常增生与分化,可能与干细胞对调节造血细胞生长分化的反馈信号反应不足有关。
CML病人中约90%伴有一种染色体异常,称为Ph1染色体,已确定为CML的标记染色体。Ph1染色体指22号染色体的长臂易位至9号染色体长臂。Ph1染色体的存在与CML的发生发展有关。典型的CML时Ph1阳性,多见于青壮年,化疗效果好。Ph1阴性的CML多见于老人和小儿,预后不佳。
CLL为小淋巴细胞恶变而来。绝大多数CLL来源于B细胞,T细胞性CLL很少见。恶变的B细胞无免疫功能,不能转化为浆细胞,病人常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病。有时CLL与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不易区别。
病理变化
1.周围血像 周围血白细胞显著增多,数量正常或减少者少见。CML时白细胞增多尤为明显,多在10万~至80万/μ1之间,少数甚至可超过100万,其中大多数为较成熟的中、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早幼粒和原粒细胞很少。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增多。CML时中性粒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常缺如或降低。这点有助于与类白血病反应相区别。CLL血白细胞总数多在3万~10万/μ1之间。血像单一,绝大多数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只有少数幼淋巴细胞。慢性白血病早期贫血较轻,血小板无明显减少。CML时血小板常增多。晚期有明显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2.骨髓 CML时骨髓增生活跃,各期粒细胞均可见到,以中、晚幼粒和杆状粒细胞占优势,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早期可增生,血小板增多,晚期则被抑制。CLL骨髓内淋巴细胞增多,可呈结节状或弥漫性浸润,主要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原及幼淋巴细胞很少。粒、红、巨核细胞系及血小板均减少。
3.淋巴结 CLL时淋巴结明显肿大。早期淋巴结可活动,晚期瘤细胞浸润包膜,肿大的淋巴结常相互融合,并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面灰白色鱼肉状。镜下可见淋巴结内有大量瘤细胞浸润,严重者淋巴结构破坏消失。CML时淋巴结轻至中度肿大,不如CLL明显。
4.脾 脾多明显肿大,CML最显著,可达4000~5000g。肿大的脾占据腹腔大部,甚至可达盆腔。红髓脾窦内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压迫血管引起梗死。CLL时,脾肿大不如CML时严重,一般不超过2500g。肿大的脾包膜增厚,常有纤维性粘连,质较硬,切面暗红色,脾小体不明显,呈均质状。镜下见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CLL时主要累及白髓,严重者白血病细胞弥漫浸润,脾小体和脾髓结构消失。
5.肝 肝中度肿大,表面光滑。镜下,各型白血病的浸润方式不同。CLL时,瘤细胞多浸润于汇管区及其周围;CML时,瘤细胞多沿肝窦呈弥漫性浸润。
此外,慢性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并常浸润胃肠、心、肾、皮肤等全身器官和组织。白血病细胞浸润处可破坏相应的组织和器官而引起出血、感染等继发性变化。
慢性白血病病变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开始约2~3年病情稳定,对化疗有效,有时稳定期可达10年以上。以后治疗无效,病情加重。CML最后常发生急性变,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高热,脾迅速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加剧,骨及关节疼痛,骨髓和血中原粒和早幼粒细胞突然增加。急性变发生后病情常急转直下,预后很差。CLL发生急性变者极少。CLL患者平均寿命比CML长,最后多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并发感染而致死。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通常是由于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大量出血和溶血反应等刺激造血组织而产生的异常反应,表现为周围血中白细胞显著增多(可达50,000/μ1以上),并有幼稚细胞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和预后均与白血病不同。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可以与白血病鉴别,但有时比较困难。类白血病反应有以下特点可协助鉴别:①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原因去除后,血像可恢复正常;②类白血病反应时,一般无明显贫血和血小板减少;③类白血病反应时,粒细胞有严重毒性改变,胞浆内有毒性颗粒和空泡等;④类白血病反应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糖皆明显增高,而粒细胞白血病时,两者均显著降低;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内可见Ph1染色体,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无。
三、毛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白血病,其主要特点为白血病细胞胞浆形成细长的突起,形似绒毛,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或相差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也可见到,故称毛细胞。关于毛细胞的来源意见不一。过去曾认为毛细胞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细胞标记研究证明绝大多数毛细胞具有B淋巴细胞标记,少数具有T细胞标记。毛细胞胞浆内含有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这点与单核细胞和T细胞不同可供鉴别。应用Ig基因重组技术证实毛细胞来源于B细胞系。近来有学者提出毛细胞具有B细胞的特点,也有一些特点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相似,因而提出毛细胞可能由多能造血干细胞恶性增生而来,故具有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两者的特点。
毛细胞白血病主要累及骨髓、脾和周围血液。骨髓内瘤细胞弥漫性增生,细胞间网状纤维弥漫增生。骨髓内髓细胞系减少可引起周围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脾内常有大量瘤细胞弥漫浸润。脾肿大是最常见的症状,并常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瘤细胞常侵入周围血。大多数病人周围血及骨髓中可检见毛细胞。病人周围血白细胞数量可增高或减少。少数病例瘤细胞可浸润至肝和淋巴结。此外,偶尔瘤细胞可侵犯皮肤、肺及体腔。
毛细胞白血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0岁,多见于男性。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贫血,粒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脾肿大。常呈慢性经过。治疗效果不理想。近来应用α-干扰素治疗效果良好。由于贫血、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低下,晚期易并发感染。
② 患有神经性皮炎的人平时都因该注意些什么呢
神经性皮炎与工作生活压力大,睡眠不好,心情抑郁等有关系,主要表现为躯干四肢伸侧专的丘疹,斑块及苔属癣样变,瘙痒剧烈。所以需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工作生活压力,调节睡眠,避免局部皮疹的搔抓刺激。另外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花椒及生姜等。还需要坚持治疗,神经性皮炎如果皮疹严重的,起效慢,需要有耐心,保持良好的依从性,才能达到良好疗效。
③ 怎样改善过敏体质
对于那些天生容易过敏的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过敏体质”,他们不能尽情的享受美味的食物,也不能在室外尽情的玩耍。因为空气中的粉尘、花粉,或者任何某种食物,都可能会引起他们产生过敏反应。那么,对于易过敏体质的人,应该如何改善呢?
4、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
对于那些容易过敏的人,为了以防万一,最好将抗过敏的药物随身携带在身边。
5、选用适合的护肤品
过敏体质的人,最好在购买护肤品的时候,选择那些比较温和的、无添加、无酒精的护肤品,因为这些成分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刺激;同时尽量避免使用磨砂膏等产品,以免引起皮肤过敏、发炎等症状。
如果知道自己是过敏体质,那么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以免发生过敏反应。一旦发生了过敏,不仅会损伤我们娇嫩的皮肤,还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循上面的几点建议。
④ 牛皮癣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特征,就点状出血、薄膜现象、白色鳞屑!
⑤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主要以搔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 ,一般认为系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致。
⑥ 磺胺苯吡唑的副反应案例
磺胺苯吡唑致药物性皮炎45例分析
磺胺苯吡唑抗菌谱较广,对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等作用较强。为此许多医生喜欢使用该类药物治疗疾病,从而临床出现过敏反应也相对增多。除常见恶心、呕吐、眩晕、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以外,还可经常发生药物性皮炎。现将10年来门诊及临床遇到的45例磺胺致药物性皮炎病例,予以总结分析。临床资料
固定性药疹32例,男28例,女4例,18~51岁。均常规量口服磺胺苯吡唑,4~7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类圆形的水肿紫红斑块,边界清楚,以皮肤粘膜交界处多见。
发疹型药疹11例,男7例,女4例,31~46岁。常规量口服磺胺苯吡唑或静脉给药,6天后出现皮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重者可泛发全身。
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性皮炎各1例,均为男性。前者为住院病人,68岁,应用磺胺药22天后发生,全身弥漫性红肿脱屑。后者42岁,为常规口服磺胺药后急性起病,皮损主要位于胸背部,紫红色斑片上分布大小不等的松弛水疱。
治疗与结果
出现药物性皮炎后,立即停用磺胺药。给病人大量饮水或静脉输液,促进磺胺药及其代谢物尽快排除体外。
固定性药疹32例中,给予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及钙剂等。必要时予中等剂量泼尼松30~60mg/d。有糜烂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作冷湿敷。约1周左右红斑消退。当再次口服磺胺苯吡唑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出现同样皮疹。
重型药疹及早足量给予糖皮质激素,病情控制并稳定数日后,逐渐减量,预防并治疗感染,加强支持疗法和护理。11例发疹型药疹,经治疗后大多1~2周痊愈。剥脱性皮炎这例患者因全身衰竭,继发感染而死亡。另1例大疱表皮松解性皮炎患者经上述治疗3周后逐渐好转。
案例总结
⒈磺胺苯吡唑皮肤过敏发病机制尚无确切认识,但多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磺胺进入机体后,与MHC分子结合成肽复合物,表达细胞表面,呈递给CD4+/CD8+T淋巴细胞,产生迟发型(Ⅳ)变态反应。2、磺胺过敏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
⒊磺胺过敏反应引起的皮疹,以固定性药疹最为常见。其次为发疹型药疹,少数重者引起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性皮炎。
⒋磺胺轻型过敏反应,经适当治疗都可痊愈。少数重型如剥脱性皮炎等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致死亡。
⒌磺胺一般引起的过敏反应属Ⅳ型迟发变态反应。少数可出现Ⅱ型、Ⅲ型变态反应。本文报道45例,大部分为Ⅳ型迟发变态反应。除皮肤过敏反应外,磺胺苯吡唑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也较多,如:可致肝、肾功能损害,抑制造血系统等。应严格掌握,合理应用。
⑦ 去角质讲究频次,正确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开始先去角质,后来再补水,最后在睡一觉,明天美美哒。
⑧ 脂溢性皮炎该怎么办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皮肤病,与皮脂分泌过多有关系的,平时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油腻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不能喝酒应当尽量避免。
⑨ 艾滋病该怎么护理
艾滋病是种很可怕的疾病,人们常常会谈艾色变,了解艾滋病的症状,做好艾滋病相关的护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艾滋病的最好办法,艾滋病应该如何护理,看看艾滋病专家给的建议: 艾滋病有关的常见症状:发热、腹泻、口腔感染、皮肤损害 1、发热 热型为不规则热 病因: 各种机会性感染、HIV病毒、肿瘤、药物 护理措施: 定时观察体温、采取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 补充足够的营养及水份、保持皮肤干燥。 2、 腹泻 持续性慢性腹泻,多为水样便,体重下降明显 病因: HIV病毒; 胃肠道机会性感染( 细菌. 原虫. 病毒. 真菌.肿瘤 ) 护理措施: 观察排便次数、性质、量、伴随症状 及时留取标本,补充营养及水份,肛周皮肤护理,卧床休息 3、 皮肤损害 皮肤是HIV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许多AIDS患者是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 病因:疱疹病毒、 真菌、 细菌、非感染性 (脂溢性皮炎、剥脱性皮炎、 皮肤干燥病等等) 护理措施: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未破水疱注意保护,已破水疱防止感染;必要时给予保护性隔离措施 4、 口腔感染 常见有口腔念珠菌病、 毛状白斑、 HIV相关性牙周炎 病因:细菌、真菌、病毒 护理措施:保持口腔清洁,抑制霉菌生长:碱性药物漱口或擦拭口腔 二、健康宣教 1、 避免或减少危险行为:节制性生活、正确使用避孕套、防止交叉感染、母婴传播率50% 2、 放弃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鼓励戒毒、降低危害策略 3、 药物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骨髓抑制、脂肪代谢障碍 4、 依从性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病人高度的依从性是长期抗病毒治疗的关键, HAART疗法治疗复杂,价格昂贵,副作用较大,需长期服药; 监督患者服药 5、 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预防感染、适当加强锻炼 6、 家居护理;预防HIV在家中传播、勤洗手、正确处理污染物、包扎伤口、不要共用个人物品。 以上就是对"如何护理艾滋病"的阐述,希望对艾滋病患者有所帮助。艾滋病患者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艾滋病的护理,对治疗艾滋病有显著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