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的症状
PDNS的临床症状以下将有详述,最明显的是皮肤红色或棕色的病灶。
兽医发现这类病变时需要有心里准备,因为它的外表病变与猪瘟的病变非常相似,因此要立即报告到当地官方兽医机构进行鉴别诊断。
其它与PDNS具有相似状况的疾病将在后文中阐述。对于此病的诊断,主要是听取兽医的意见。
断奶猪与生长猪
皮下有圆形的红色或棕色的出血病斑。
· 这些病变常见于耳、脸、腹侧、腿及臀部。
· 通常感染10-16周龄的猪只。
· 有时5-24周龄的猪也受到感染。
· 体况良好的猪常受到感染。
· 有的猪皮肤出现病变后突然死亡。
· 猪只消瘦然后死亡。
· 发病率不是很高,一般低于5%。
· 死亡率可大于50%。
已发现环状病毒有两个类型
诊断
依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进行诊断,因为多数病例其皮肤病变具有特征性,然而,研究表明PDNS中会有某些巴氏杆菌和PCV2的混合感染。
剖检损伤
· 10-16周龄的猪最易受到感染,5-24周龄的猪也可发病。
· 受感染的猪体况均较好。
· 可见到皮肤有暗红/棕色的出血病变。
· 淋巴器官出血、肿大。
· 肾脏色淡并有出血性病变。
· 出血性病变也见于肺脏、大肠和小肠。
· 胃溃疡。
实验室检测
组织病理学--淋巴结中淋巴样组织减少,还可见到肾炎以及皮肤血管和淋巴腺发炎。
与PMWS/PDNS相似的疾病或状况
相似的疾病
有许多疾病与PMWS和PDNS相似,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征询兽医意见的原因,这些病包括猪瘟和其它的病例举如下:
营养不良/饥饿
· 断奶后瘦弱和绒毛萎缩(吸收不良)
· 腹泻(伤寒、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
· 兰耳病
· 气喘病
· 巴氏杆菌感染
· 副嗜血杆菌病
· 回肠炎
· 古典及非洲猪瘟
流行病学
猪场发生PCV2后的严重与否似乎与猪场存在的感染因子的水平有关。连续性使用的猪(场)舍对免疫系统是一个严重的应激,这种应激是一种关键因素,促使PCV2去侵害淋巴系统而发生疾病。营养在保障猪群健康方面是不容质疑的,特别是抗氧化剂的作用不容忽视。
流行病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PCV2能在多数健康猪群中以及所有的发病猪群中发现。
· 诱发因素至关重要,它们能使PCV2进入到淋巴组织和免疫系统,并引发疾病。
·已知的诱发因素包括与兰耳病病毒、细小病毒、疫苗中的某些佐剂、猪场中已经存在的某些病原微生物的密切接触以及不良的饲养管理。
· 营养缺乏或营养不良的诱因。
· 某些品种可能更易感。
· 存在着当免疫系统受到刺激时,PCV2致病性增强的可能性。
· 在英国,当本病进入到一个未感染的猪场时,似乎是一种新的病源。
· 在美国,尽管也存在着繁殖问题,但该病并未在母猪群和哺乳仔猪中见到。
· 疾病始发于3周龄的仔猪,之后于4-6周变得明显。
· 疾病的发生与没有或对PCV2的抗体较低有关,而有较高抗体的猪则不感染此病。
· 仔猪在母体内或出生时可以受到感染。
· 在受到PCV2感染的猪场,达到95kg体重时,几乎100%的猪有PCV2抗体。
· PCV2对大多数消毒剂不敏感,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几个月。
· 一旦猪场存在该病,在场内可持续4个月或至少18个月或时间更长。
· 一般来讲猪场健康状况越好,得病后的症状越轻。
·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母猪所生仔猪易受到感染,而另些母猪所生仔猪则不被感染,说明母猪个体或母猪日龄有一定影响。
⑵ 肾病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有4个主要特征,即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全身显著水肿。 1.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标志。主要成分是白蛋白,也含有其他血浆蛋白成分。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变化是蛋白尿产生的基本原因,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肾小球毛细血管孔径屏障)的变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和分解代谢能力对蛋白尿的形成也有影响。肾小球滤过率、血浆蛋白浓度和蛋白摄入量等直接影响蛋白尿的程度。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蛋白尿会减少;严重低蛋白血症时,尿蛋白排出量可增加,高蛋白饮食会使尿蛋白排出增加;因此,仅以每天蛋白定量的方法,不能准确判断尿蛋白的程度,可进一步做白蛋白清除率、尿蛋白/肌酐(>3.5常为肾病范围蛋白尿)。尿蛋白电泳检出尿中IgG成分增多提示尿蛋白选择性低。尿蛋白选择性无肯定的临床价值,现已少用。 2.低蛋白血症是肾病综合征必备的第二特征。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肾病综合征时肝脏对白蛋白的合成增加,当饮食中给予足够的蛋白质及热卡时,患者的肝脏每天合成白蛋白约22.6g,比正常人每天15.6g显著增多。当肝脏合成白蛋白的代偿作用不足以弥补尿蛋白的丢失量时,才会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和尿蛋白排出量之间是不全一致的。 肾病综合征患者通常呈负氮平衡,在高蛋白负荷时,可转为正氮平衡,高蛋白负荷可能因肾小球滤过蛋白增加而使尿蛋白排出增多,故血浆蛋白升高不明显,但同时服用血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可阻抑尿蛋白的排泄,血白蛋白浓度可明显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低蛋白血症时,药物与白蛋白的结合会有所减少,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性反应。 肾病综合征时多种血浆蛋白成分可发生变化,α2及β球蛋白增加,α1球蛋白多正常。IgG水平明显下降,而IgA、IgM、IgE水平多正常或升高,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Ⅶ、Ⅷ、Ⅹ可升高,可能与肝脏合成升高有关,伴血小板数目增加,抗凝血酶Ⅲ(肝素有关因子)降低,C蛋白和S蛋白浓度多正常或增高,但活性下降。这均会有助于发生高凝状态。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增加,反映了肾小球通透性的变化。总之,血中凝聚及凝集的各种前因子均增加,而抗凝聚及纤溶作用的机制受损。由于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联合影响,血浆黏滞度增加,当血管内皮受损时,易产生自发性血栓形成。 另外,转运蛋白也减少,如携带重要金属离子(铜、铁、锌)的蛋白下降,与重要激素(甲状腺素、皮质素、前列腺素)及有活性的25-(OH)D3结合的蛋白也下降,后者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紊乱,引发肾性骨病。持续的转铁蛋白减少,使糖皮质激素在受治病人体内游离和结合的激素比率改变,导致该药代谢和疗效发生改变。 3.高脂血症本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明显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H)、极低密度脂蛋白(VLDH)水平升高。高脂血症与低白蛋白血症有关,LDL/HLDL仅于血清白蛋白低于10~20g/L时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正常或下降。LDL/HDL比率升高,使发生动脉硬化性合并症的危险增大,高脂血症与血栓形成及进行性肾小球硬化有关。 患者可呈脂质尿,尿中出现双折光的脂肪体,可能为内含胆固醇的上皮细胞或脂肪体管型。 4.水肿患者最引人注意的症状是逐渐加重的全身水肿,初始晨起眼睑、面部、踝部可见水肿;随着病情发展水肿波及全身,并出现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纵隔积液、阴囊或阴唇水肿,也可出现肺水肿。严重者双眼不能睁开,头颈部变粗,皮肤可呈蜡样苍白,加之胸、腹水的存在,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只能端坐位。若有皮肤损伤,则组织内液溢出且不易停止。水肿与体位关系明显,如出现与体位无关的水肿,应疑及静脉血栓形成。水肿的严重程度一般与低白蛋白血症的程度呈正相关。一般认为水肿主要是由大量蛋白尿引起血浆蛋白(尤其白蛋白)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血管内水分向组织间隙移动所致。另有认为本征的水肿与原发性肾性钠水潴留有关,可能的因素是: 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③远端小管对血浆心房肽(ANP)反应能力下降。 诊断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患者年龄、发病情况、病程特征、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综合分析做出诊断。肾病综合征具备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及高脂血症者,诊断并不难。确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首先要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的病理改变有助明确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 ①尿蛋白超过3.5g/d; 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③水肿; ④血脂升高;其中 ①、 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须。完整的诊断首先应确诊是否为肾病综合征,然后确认病因,排除继发性的病因和遗传性病因,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若无禁忌证者最好做肾活检确定病理诊断,最后须判断有无并发症,尤其是合并感染、血栓及急性肾衰时,更应及时判断。
⑶ 猪病典型症状
一、附红细胞体病(俗称红皮病)
主要通过昆虫、螨虫、虱子等传播,或在防疫打耳号和去势时由污染的针头、器械传播。子猪可通过患病母猪的子宫感染。该病的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多在温暖的季节,夏秋季病猪症状严重,甚至发生大批死亡,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为高热不一,体温在40.5℃~42℃之间,眼结膜潮红,步态不稳,食欲减退或废绝,体弱者很快死亡。病程长者皮肤发红,毛孔有出血点(脊背上为主),后期皮肤苍白,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病猪呈逐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母猪和中大猪多表现体温莫名其妙地下降。
二、猪弓形体
主要发生在5月~9月,3月龄~4月龄架子猪最易感,主要通过蚊子、螨虫、虱子等传播此病。大部分消毒液杀灭不了虫卵。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达41.5℃~42℃,呈稽留热。粪便先干结,带有黏液,后期下痢。粪便干燥,被毛逆立,结膜潮红。耳、鼻、后肢内侧和下腹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或间有出血点。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母猪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两腹股沟之间皮下有大而圆的与周围界线明显的出血黑点。
三、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主要危害保育猪和肥育猪,造成猪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死亡率升高,而且猪群发病后由于免疫功能受抑制,猪只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性降低,容易感染各种并发病,使养猪场损失进一步加大。
症状和病变 通常发生在11周龄~24周龄的生长育肥猪,部分5周龄~10周龄的保育子猪也可发生。生长育肥猪发病率在2%~10%,发病严重的猪场高达80%,死亡率较低,一般在5%~20%。病猪表现为皮肤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现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条带和斑块。病灶通常在后躯、后肢、背部和腹部,有时亦扩展到胸或耳。发病温和的猪体温正常,行为正常,常自动康复。
四、温和型猪瘟
临床症状 子猪出生后不久,即出现顽固性腹泻,反反复复,不脱水死亡也逐渐消瘦,到后期出现耳朵及全身发紫,或全身有许多出血点,身上发白。母猪感染后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出现食欲减退,但产下的子猪不会吃奶、肌肉震颤、腿外翻、关节肿大、蹄尖着地、走动困难。有的猪发病后,打针就好,停针就反复。
⑷ 仔猪皮炎肾病综合症怎么治疗
导致
肾病综合征
产生根本原因——即肾脏固有细胞损伤、
肾脏纤维化
病程想要避版免这一治疗弊端,权在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就需要能解决肾病综合征病因才行。只有对肾脏固有细胞发生病理损伤进行修复、对肾脏纤维化病理进程进行阻断的治疗,才能对损伤的肾功能予以修复,恢复功能,减少蛋白漏出,加强肾脏排泄,从根本上实现彻底消除蛋白尿、改善身体浮肿等,最终最大程度上治疗
肾病综合症
的效果。
⑸ 猪圆环病毒感染后是什么症状该如何防止
一、病原
猪圆环病毒(PCV)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本病毒是动物病毒中最小的一种病毒,其粒子直径为~25纳米,呈二十 面体对称,无囊膜,基因组为单股环状DNA病毒。猪圆环病毒(PCV)分为2个型,即PCV-1和PCV-2。 PCV-1对猪无致病性,但能产生血清抗体,在猪群中较普遍存在,用其接种2日龄与9月龄的猪均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PCV-2对猪有致病性,可引起猪只 发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和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PDNS)。
二、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主要危害断奶后2~3周的仔猪,但在实行早期隔离断奶的猪场,10~14日龄的断奶猪也有该病的发 生,病毒可随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经消化道传播,也可能经胎盘垂直传染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定,呈地方性流行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但急性爆 发时,发病率可达50%,病死率达20%~30%。如与猪细小病毒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混合感染时,死亡率 会更高;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主要危害生长育肥猪,死亡率为15%~20%,耐过猪发育不良,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和病变。
三、临床表现
1.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病猪主要表现为被毛粗糙,皮肤苍白,发育迟缓,体重减轻,进行性消瘦,呼吸过速或呼吸困难,嗜睡,腹泻,可视黏膜黄疸,咳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常突然死亡,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2.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PDNS)病猪主要表现为后躯、后肢和腹部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隆起,周边呈红色或紫色,中央黑色,以后融合成条带状或斑块,有时可扩展到胸肋或耳部,轻者体温正常,常自行康复,严重者表现跛行、发热、厌食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四、剖检变化及诊断
剖 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切面硬度增大,可见均匀的白色,有的淋巴结有出血和 化脓性病变。肺脏肿胀、坚硬或似橡皮,严重的肺泡有出血斑,有的肺尖叶和心叶萎缩或实质性病变,肝脏发暗,萎缩,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脾脏异常肿大,呈 肉样变化,肾脏水肿,呈灰白色,被膜下有时有白色坏死灶,胃的食管部黏膜表现为水肿和非出血性溃疡,回肠和结肠段肠壁变薄,盲肠和结肠黏膜充血和出血。
根据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猪和育肥猪,表现为消瘦,衰竭,呼吸困难,皮炎以及淋巴结、肺、肾的特征性肉眼病变等可做出初步判断,确诊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可应用检测病毒特异抗原或DNA的方法来诊断PCV-2,也可用间接荧光技术或竞争ELISA检测PCV-2抗体。
五、防制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应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是较好的方法。
提高猪群免疫力 疫情严重的猪场可取猪圆环病毒病病猪含毒较多的脏器,如淋巴结、肺、脾等组织,捣碎研磨、灭活后制成组织灭活苗,给全场猪只进行免疫注射,注射后12~15天可使新发病例减少,并使疫情逐渐平息。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粉(100克/吨),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多维葡萄糖粉(500克/50千克),连用7天。
生物制剂治疗 用干扰素(3万单位)1瓶加黄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混合,哺乳仔猪每头肌肉注射3毫升,断奶小猪每头肌肉注射6毫升,育肥猪每头肌肉注射10毫升,每天一次,连用3天。
控制继发感染 用阿莫西林、氨基比林、维生素B12混合溶液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5天。
中药治疗 用黄芪150克、黄芩100克、板蓝根20克、党参50克、茵陈20克、金银花50克、连翘50克,甘草25克,每次煎水1000毫升,煎熬1小时,共煎3次,每千克体重口服1毫升,每天1次,连用7天。
另 外,要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改善卫生环境,注意做好防暑和驱虫灭鼠工作。并按免疫程序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 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喘气病的疫苗免疫工作。来访车辆、货物应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猪场,严禁从疫区进猪,建立健全消毒制度,
⑹ 当前猪病有什么特点
我国养猪业已由农村散养型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对猪只的医疗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广大的养猪场(户)最担心的是猪病问题,他们说:“收多收少在于养,有收无收在于病。”所以,养猪户对当前猪病流行的特点必须了解,以便引起高度重视。当前猪病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猪病的种类增多,原来的老病(五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病、伤寒)还没有消灭和完全控制住,而新的传染病却又在不断出现,如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梭菌性肠炎等等。
(2)许多猪病型增多(血清型不变但病型增多),像现在猪瘟已经发现有8个型,也就是说除了原来的4个型外,现在又增加了4个新的型即温和型(非典性型)、神经型、迟发型和繁殖障碍型。
(3)随着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各种病的混合感染可以多达十几种。尤其是猪瘟可以和很多病同时感染,如猪瘟与链球菌病、猪丹毒、猪肺疫、大肠杆菌病、副伤寒、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引起猪只发病,混合感染的后果使得猪只的发病情况越来越复杂。
(4)以往很多不被引起重视的各种细菌性疾病,现在也已经威胁到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如猪链球菌病、猪细菌性肠炎、猪大肠杆菌病等。
(5)猪的繁殖障碍综合征呈上升趋势。
(6)营养代谢病有所增加,如硒缺乏、低血糖、缺铁、异食癖、僵猪等。
(7)诸多应激症不断发生。
⑺ 什么是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是2000年后,在我国某些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病。本病是由圆环病毒Ⅱ型(PCV-2)感染引起的,干扰猪巨噬细胞的免疫应答,导致猪免疫力下降。圆环病毒常常与其他病毒、细菌并发或继发感染,致使病情复杂,同时也给防治带来困难,使猪的死亡率大大增加,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如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猪细小病毒病(PP)、传染性先天震颤(CT)、猪伪狂犬病(PR)及多种肠炎等。在临床上,常发生的主要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症状]
(1)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症状
患病仔猪多表现生长发育不良,逐渐消瘦、体重减轻、皮肤与可视黏膜苍白或黄疸,贫血、衰竭无力、呼吸困难、咳嗽、气喘、腹泻、腹股沟淋巴结外露明显肿大。
(2)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的症状
患病猪表现为背部、臀部和身体两侧呈红色斑点状丘疹,后丘疹中心变黑,周边为紫色,较轻的病猪体温不高,较重的体温升高、厌食和出现瘸腿。
[预防措施]
(1)选用圆环病毒病基因工程苗或亚单位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2)酒石酸泰乐菌素100克+氟苯尼考100克+阿散酸100克拌入1吨饲料中,注意要搅拌均匀,连喂5~7天。
[治疗]
对圆环病毒病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最主要的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只能是对症治疗:
(1)圆环病毒康每千克体重0.2毫升,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
(2)10%维生素C注射液2.5~5毫升/头+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4毫升/头,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3)每千克体重阿莫西林10毫克+高热瘟毒康0.2毫升,混合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以上药物同时分点肌内注射应用,每天1次,连用3天。
(4)黄芪多糖+新必妥+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按说明用量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⑻ 得了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的猪能吃么
皮炎肾炎综合征是猪圆环病毒2型的一个发病症状,一般病毒在高温下三十分钟就可灭活,所以如果要吃的话请一定保证弄熟了,只要熟了一般不会有事,可以食用。
⑼ 母猪打伪狂犬全身发红是什么原因
皮炎肾病
近年来,每进入高温高湿的季节,大部分猪场或多或少都会在生长育肥猪中发现一些皮肤红疹病例,斑点状的丘疹主要集中在耳朵、背部、臀部和身体两侧。发病猪较轻的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严重的常继发感染各种肺炎、附红细胞体病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严重影响猪场的生产效益。
(一) 病原: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是由猪圆环病毒病(PCV-II)引起的一种疾病,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疫苗预防。另外,蓝耳病毒、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等均可引发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的发生与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有关。
(二) 流行特点:
1.不同品种及年龄的猪均可感染,8~12周龄的猪最常见。
2.该病病毒随粪便、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可经口腔、呼吸道等水平传播,也可以经胎盘垂直传播。
3.本病易与蓝耳病、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猪流感,喘气病及多种疾病混合感染,使病情更加严重和复杂。
(三)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根源:
1.内分泌失调,某种激素分泌增加。
2.与环境因素和和各种应激有关。
3.药物的滥用。
4.重金属残留。
5.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的影响。
6.某些病原的影响。
(四)临床症状:
发病猪群病主要发生在生长育肥猪身上,发生季节为高温高湿季节。猪皮肤出现散在斑点状的丘疹,开始呈红色,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呈现红色、紫红色的病灶,继由中心部位变黑并逐渐扩展到整个丘疹,病变主要发生在耳部、背部、臀部和身体两侧,并可延伸至下腹部以及前肢,严重的可覆盖全身各处。
(五) 解剖变化:
剖检常见淋巴结出血性肿大,主要见于腹股沟浅淋巴结.髂骨下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肾门淋巴结,切面外翻、湿润、呈土黄色,个别淋巴结表面出血。肾脏,有花斑白色坏死灶,也有外观呈土黄色,肾包膜较难剥离,肾皮质变薄易碎。肝脏肿胀显土黄色、质脆。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时还常可见有心包积液、心肌柔软,心冠沟有胶冻样水肿液;肺可见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病变;个别猪可见关节腔出血;有的可见大小肠黏膜充血出血,偶见胃溃疡,腹膜炎、关节炎等病变。主要病变发生在皮肤、肾脏和肝脏。
(六) 综合防治措施:
1.对症治疗。
饲料:清瘟败毒散2 kg 阿莫西林粉500 g 霉净宝1 kg,混合拌料1 000 kg,连用10~15 d,(霉净宝需长期使用)。
饮水:黄芪多糖500 g 毒疫肽(板清颗粒)500 g 猪用维多利1 000 ml,兑水1 000 kg,连用5~7 d,上下午个一次,每次饮水2 h,其余时间饮清水。
个别严重的猪:一边注射抗病毒一号50 kg用一支 地塞米松每头小猪10 mg,另一边注射磺胺间甲氧嘧啶50 kg用一支,肌肉注射一天一次,连用2~3 d。
2.饲养管理。
(1)保持猪舍的阴凉,禁止让猪在太阳下暴晒。
(2)在治疗期间,控制猪的采食量,让猪吃到七、八成饱即可。
(3)每周给猪舍消毒2~3次同时也对猪体表面进行消毒,用聚维酮碘或戊二醛溶液。
(七)小结:
在江西、河南等地发病猪场用上述方案治疗,经过3 d治疗反映疗效不错,猪群病情明显好转。
本病的发生的诱因很多,所以就要求我们加强猪场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平时猪场的预防保健工作,定期在饲料里面添加以中药为主,中西结合的保健模式提高猪群整体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当发生此病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问不顾只会加重病情,带来更多不必要的损失。
⑽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的简介
炎肾病综合症(PDNS)也是养猪者遇到的主要疾病问题。PMWS似乎比PDNS出现的要早皮。但后来知道PDNS于1993年就已经出现了,甚至比这还要早。
PMWS和PDNS发生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然而研究表明,这是一种传染因子,2型环状病毒在两种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已发现环状病毒有两个类型
· 环状病毒1型(PCV1)首次确认于1974年,为非致病性病毒。
· PVC2是于1997年在PMWS病例的病料中确认的。该病毒也在其它病例中检出过,包括PDNS,先天性震颤。胎儿心肌炎以及增生坏死性肺炎。PCV2分布广泛,在健康的及病猪体内都能被发现。
2型环状病毒及其感染
PCV2是一个很小(17nm)又很坚硬的病毒,它对热及多数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强。研究表明,该病毒只是偶然引发PMWS,但没有该病毒就不会造成PMWS。
PCV2存在很广,在多数健康猪群以及所有发病的猪群中都能检测到该病毒的循环抗体。这种现象可表明两点:病毒能够发生增殖,但病毒的存在并不一定引发具有可见临床症状的疾病。
尽管实验研究证实单独PCV2可以引起轻微的疾病症状,当有其它病毒混合感染或免疫系统受到应激时,发病的机率及其严重程度就会明显增加,表明该病的发生通常有诱发因素。
对PCV2主要了解以下几点:
· PCV2在大多数猪群中存在。因为几乎所有的猪场都能检测到一些猪体内有抗体。
· 病毒的抗体自从1974年就在一些猪群中存在。
· 单独PCV2存在时很少引发疾病。
· 大多数消毒药都很难杀死该病毒,然而病毒对火碱和Virkon则很敏感。
· 对病毒的传播方式了解的还不是很多,但病毒似乎很容易被传播,通过对病例的观察,病毒可能有以下几种传播形式。
· 机械性转移:靴子上的粪污、设备、车辆、鸟类、鼠类等。
· 带毒猪:感染后的带毒猪带毒时间可持续5-6个月,并通过鼻腔、粪便及精液向外排泄,因此最可能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猪与猪间的接触。
· 精液:通过精液排泄病毒大约可持续6周,因此,理论上推测,病毒可通过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而传播,但目前尚未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