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药品的剂型都有哪些
注射剂因其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注射剂一般分为以下5类:④水溶性注射剂,又称水针;②油溶性注射剂,又称油针;③乳状液型注射液,又称乳剂;④混悬液型注射液;⑤注射用无菌粉末,也称粉针。另外,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又称输液。
片剂的性状稳定,剂量准确,携带及应用也都比较方便,但婴儿和昏迷患者不能吞服。片剂除了最普通的素片,还有包衣片(分为糖衣片和薄膜衣片)、泡腾片、咀嚼片、多层片、分散片、舌下片、口含片、植入片、溶液片和缓释片等。比如利A化瘀糖衣片、对乙酰氨基酚薄膜衣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维生素C泡腾片、硝酸甘油舌下片、复方硼砂漱口片等:也可以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片剂,从而满足临床的不同需要。
是目前常用的口服剂型之一。可分为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和肠溶胶囊剂。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苦味及特殊异味,还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利用度,使之发挥更大的疗效。此外,肠溶胶囊是在进入肠道后才开始溶解,可避免胃酸破坏药效。
包括溶液剂、糖浆剂、乳剂、混悬剂等。液体剂型的剂量容易掌握和调整,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而且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发挥药效,但液体剂型放置时间长会使疗效降低甚至失效,且易霉变,不方便携带。
『贰』 皮肤科的药物使用
相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剂型,如溶液、糊剂、粉剂、洗剂、软膏乳剂内和酊剂等。不同的剂型,有不容同的作用和适应症,故应根据皮肤病不同病期的症状和皮损特点,正确选用。
一般急性期局部红肿、水疱、糜烂时,多选用溶液湿敷,可起到消炎作用;有渗液者,先用溶液湿敷,后用油剂。皮损处于亚急性期时,红肿减轻,渗液减少,可酌情选用糊剂、粉剂和洗剂,以发挥其消炎、止痒、收敛的作用。慢性期皮损增厚,呈苔藓样变时,多用软膏和乳剂,它们穿透力强,作用持久,且有润滑作用。还应注意:即使同一药物,同一剂型,也可因浓度不同而作用各异。如3%水杨酸有软化和溶解角质作用,20%以上的水杨酸则是一种腐蚀剂。 选用药物时,还应考虑年龄、性别、患病部位与患者体质等。如老幼患者应选低浓度药物;孕产妇使用外用药时,应顾及对胎儿、乳儿的影响;面部、乳房、外阴处不可用浓度高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儿童、妇女更应慎用;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浓度的药物;皮肤敏感者,先用低浓度,后用高浓度。对新药或易致敏药物,先小面积用,如无反应,再根据需要逐渐提高浓度及扩大使用面积。
此外,一旦发现红斑样或湿疹样皮疹,且有瘙痒、头痛等过敏反应,就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
『叁』 皮肤病用什么药
皮肤病的主要症状是奇痒难受,到医院里去诊病,医生除了开处方给病人打针、吃药外,多数医生会再配些外用药给病人,要病人通过外搽药物减轻或治愈皮肤病;这种治疗往往要病人自己进行,所以病人不懂得正确使用外用药,非但疾病不易治好,有时候反而会使皮肤病恶化。
常用的皮肤病外用药有以下几种:
一、溶液:常用的溶液有4%硼酸溶液,1∶5000~10000高锰酸钾溶液,0.1%利凡诺凡溶液等。使用这些溶液的目的,大多是作为湿敷。皮肤病的湿敷,主要是冷敷,其目的是通过冷敷使有渗出液的创面,渗液减轻,创面清洁。正确的湿敷方法是:使用比创面略大的消毒纱布4~6层(普通消毒口罩也可代用),浸透上述这一湿敷溶液,略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放在创面上,根据创面渗液情况,平均每隔15分钟到30分钟更换纱布一次,要保持纱布清洁和潮湿,湿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纱布的虹吸作用,使创面上的渗液,全部被纱布吸收,再加上不断冷敷,使皮下扩张的毛细管收缩,新的渗液减少,达到创面清洁的目的。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急性湿疹、皮炎、二度烫伤后疱溃破的渗液面,但大面积湿敷要考虑到药物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冬天使用要慎防感冒。
二、洗剂:所谓洗剂就是水和粉的混合制剂,平时水在上层,粉剂沉淀在瓶底。皮肤科常用的洗剂是炉甘石洗剂、硫磺洗剂等。使用时必须注意先摇均匀,后用毛笔或棉签涂用,它的药理作用,除了洗剂中所加的消炎、杀菌、止痒药作用外,主要是通过洗剂外用后,蒸发水分,降低皮肤温度,以达到治疗作用。所以涂用洗剂的次数,每天必须十次以上,这样才能使局部温度不断降低。在毛发部位,由于可能和毛发粘在一起,所以不宜应用。
三、醑剂:是一种药物溶解于酒精中的制剂,常用的有止痒醑剂、癣药水等。这类药物涂用后,由于酒精蒸发较快,再加上酒精制剂中含有止痒、脱皮的药物,便可达到治疗作用。由于药物有一定刺激性,所以面部、粘膜部位及婴幼儿不宜应用,特别是癣药水,由于有强烈的刺激、脱皮作用,所以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冷霜制剂:是皮肤科最常用的一种制剂,由于它外观细腻、洁白,像化妆品,所以很受病员欢迎。常用的冷霜制剂,除了加有止痒药物的止痒霜剂(如必舒膏)、防止皮肤水分蒸发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最常见的就是各类皮质类固醇类激素霜剂(如肤轻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肤乐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激素冷霜制剂的广泛应用,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如过度的使用激素外用制剂,往往可以造成局部皮肤萎缩、多毛、毛细管扩张,以及色素沉着,而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如果长期、大面积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剂,也可由此而造成皮质类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柯兴氏征(如肥胖、满月脸、血压增高、糖尿等),所以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一般情况下,每日使用两次即可。医这教育网搜集整理
五、软膏:它的主要成分是羊毛脂、凡士林,由于软膏比较油腻,已逐步为冷霜制剂所取代,但它涂用后,能使皮肤软化,药物易于深入吸收,对某些角化、慢性皮肤病(如斑块型银屑并重度皲裂等)其效果要优于冷霜制剂,常用的软膏如复方苯甲酸软膏、硫磺软膏、芥子气软膏等。
六、硬膏、涂膜制剂:这是近年来改良的外用药制剂,它是把药物加入胶布或薄膜制剂中,涂用后薄膜与外界空气隔绝,便于药物吸收,避免了因衣服摩擦而使药物损失的弊玻常用的制剂如肤疾宁、紫桂治裂膏、氢可涂膜、疗肤膜等。但硬膏制剂,对部分患者可以发生胶布过敏,当然含有皮质类固醇的制剂比其它制剂更易于吸收,但要注意因吸收过量而引起的副作用。
『肆』 皮肤科一般用什么针剂
门冬氨酸钙
『伍』 药物的剂型有哪些
注射剂
分注射粉针和注射针剂,指可注射药物经过严格消毒或无菌操作制成的水溶液、油溶液、混悬剂、乳剂或粉剂。
溶液剂
又称口服液。指非挥发性药物的澄明水溶液,可供注射、内服或外用。
散剂
又称粉剂。是将一种或多种粉碎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剂型,可供内服或饮水。可分可溶性粉、预混剂、中药散剂等。
片剂
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与适量的赋形剂混合后,用压片机压制成扁平或两面稍凸起的小圆形片状固体制剂。
丸剂
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与适量的赋形剂制成的球形或椭圆形干燥或呈湿润状的内服固体剂型。
气雾剂
将药物与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掀开阀门系统,借抛射剂的压力将药物喷出的剂型。供吸入给药、皮肤黏膜给药或空气消毒。
软膏剂
将定量的药物与适宜基质如凡士林、油脂等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易涂布于皮肤、黏膜上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如鱼石脂软膏。有一些软膏虽应用于体表,但所含药物经透皮吸收后可引起全身治疗作用,又称透皮吸收软膏或透皮剂或涂皮剂。
乳化剂
指油脂或其他不溶于水的物质加乳化剂,与水混合后制成的乳状混悬液,供内服的称乳剂,供外用的称搽剂。
泼淋剂
是杀虫药或驱虫药的透皮吸收药液,沿动物背部浇泼或用专用器械按规定剂量体表喷滴。
胶囊剂
将药物分剂量填充于空胶囊内制成的内服剂型。可分为硬胶囊剂和软胶囊剂两种。硬胶囊剂的空胶囊壳是由明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内装粉状或颗粒状药物。软胶囊剂又称胶丸,是用明胶、甘油、水等制成可塑性胶皮,在两片胶皮中间加入油状或半固体油状药物,用制丸机压制成的。
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属煎剂。为生药(中草药)的水浸出制剂。煎剂需加水煎煮,浸剂则加水浸泡。煎浸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所用容器以陶瓷、玻璃为最佳,需临用前配制。
酊剂
酊剂是指生药(中草药)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如橙皮酊、龙胆酊等。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通常100毫升相当于生药10~20克。而挥发性药物(多半为挥发油)的醇溶液称醑剂,如樟脑醑。碘酊本应为醑剂,但人们习惯称为碘酊,也称碘酒。
『陆』 谁能帮我找一下“外用剂型”的定义
常用的皮肤病外用药有以下几种:
一、溶液:
常用的溶液有4%硼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0.1%利凡诺凡溶液等。使用这些溶液的目的,大多是作为湿敷。皮肤病的湿敷,主要又是一种冷敷,其目的是通过冷敷使有渗出液的创面、渗液减轻、创面清洁。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急性湿疹、皮炎、二度烫伤后疱溃破的渗液面,但大面积湿敷要考虑到药物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冬天使用要慎防感冒。
正确的湿敷方法是:使用比创面略大的消毒纱布4~6层(普通消毒口罩也可代用),浸透上述湿敷溶液,略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放在创面上,根据创面渗液情况,平均每隔15分钟到30分钟更换纱布一次,要保持纱布清洁和潮湿,湿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纱布的吸附作用,使创面上的渗液,全部被纱布吸收,再加上不断冷敷,使皮下扩张的毛细管收缩,新的渗液减少,达到创面清洁的目的。
二、洗剂:
它是由水和粉的混合制剂,水在上层,粉剂沉淀在瓶底。皮肤科常用的洗剂是炉甘石洗剂、硫磺洗剂等。
使用时必须注意先摇均匀,后用毛笔或棉签涂用,它的药理作用除了洗剂中所加的消炎、杀菌、止痒药作用外,主要是通过洗剂外用后,蒸发水分,降低皮肤温度,以达到治疗作用。所以涂用洗剂的次数,每天必须十次以上,这样才能使局部温度不断降低。但在有毛发生长部位,由于它可能和毛发粘在一起,所以不适宜应用。
三、醑剂:
它是一种药物溶解于酒精中的制剂,常用的有止痒醑剂、癣药水等。这类药物涂抹后,由于酒精蒸发较快,再加上酒精制剂中含有止痒、脱皮的药物,便可达到治疗作用。由于药物有一定刺激性,所以面部、粘膜部位及婴幼儿不宜应用,特别是癣药水,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刺激、脱皮作用,所以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冷霜制剂:
是皮肤科最常用的一种制剂,由于它外观细腻、洁白,像化妆品,所以很受患者欢迎。常用的冷霜制剂,除了加有止痒药物的止痒霜剂(如必舒膏)、防止皮肤水分蒸发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最常见的就是各类皮质类固醇类激素霜剂(如肤轻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肤乐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激素冷霜制剂的广泛应用,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如过度的使用激素外用制剂,往往可以造成局部皮肤萎缩、多毛、毛细管扩张,以及色素沉着,而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如果长期、大面积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剂,也可由此而造成皮质类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满月脸、血压增高、糖尿等症状,所以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一般情况下,每日使用两次即可。
五、软膏:
它的主要成分是羊毛脂、凡士林,由于软膏比较油腻,已逐步为冷霜制剂所取代,但它涂用后,能使皮肤软化,药物易于深入吸收,对某些角化、慢性皮肤病(如斑块型银屑并重度皲裂等)其效果要优于冷霜制剂,常用的软膏如复方苯甲酸软膏、硫磺软膏、芥子气软膏等。
六、硬膏、涂膜制剂:
这是近年来改良的外用药制剂,它是把药物加入胶布或薄膜制剂中,涂用后薄膜与外界空气隔绝,便于药物吸收,避免了因衣服摩擦而使药物损失的弊端。常用的制剂如肤疾宁、紫桂治裂膏、氢可涂膜、疗肤膜等。但硬膏制剂,对部分患者可以发生胶布过敏,当然含有皮质类固醇的制剂比其它制剂更易于吸收,但要注意因吸收过量而引起的副作用。(来源:健康网)
编辑 阳光
-----------如果按《药剂学》剂型分类,以上六种是主要的六个剂型。
外用剂型是指选用相宜的基质与药物,采用适宜的工艺过程与制法,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对皮肤或粘膜起局部治疗作用,也有的透过皮肤或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柒』 如何根据皮损现象选择合适剂型
不同的剂型对于皮损可发挥不同的作用,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例如在急性湿疹的渗出期,以选用湿敷为宜,若用硼酸水或其他药水湿敷可收到较好效果。如选用软膏,例如硼酸软膏,虽然药物及浓度相同,反而会使炎症及症状加剧。
合理选用药物
应根据皮肤病的性质和病期选用适宜的药物。例如在急性炎症进行期,皮肤敏感性高,宜选用性质缓和、浓度较低的药物,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和浓度过高的药物。细菌性或真菌性皮肤病应选用抗菌药物。
注意个体反应性
女性和儿童皮肤娇嫩,颜面、颈部、外阴及四肢屈侧等部位皮肤较娇嫩,用药应较缓和。患病部位面积大用药浓度宜低,刺激性宜小,特别是有破损的更应注意。同一药物对某人疗效甚好,对另一患者疗效可能不显著,甚至引起过敏;有些药物初用较好,久用又无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个体差异性,若出现皮肤发红、蜕皮、灼热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
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用药方法适当与否,常可影响治疗效果。例如粉剂、洗剂每日可多次使用,而软膏、乳剂每日以1~2次为宜,涂于患处即可。
激素类药物的应用
一般外用糖皮质类固醇制剂主要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的后期等。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常用药物有卤米松、氟氢松、氢化可的松等。长期使用这类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物会使皮肤出现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加、紫纹、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另外,不推荐儿童面部使用。细菌和病毒性皮肤病、痤疮、真菌性皮肤病等也禁用。
『捌』 剂型的分类
A、经胃肠道给药剂型人有肝脏首过效应,如:口服给药。
B、非经胃肠道给药回剂型人无肝脏首过效答应,如:注射剂,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粘膜给药。 分为: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
常见剂型
常见中药剂型有汤、散、 注射水针剂(溶媒为水)、注射油针剂(溶媒为油);尚有用其它溶媒的注射剂,如乙醇(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的溶媒就是乙醇)、甘油、丙二醇(PEG)等。
注射剂尚有中草药注射剂,注射用灭菌粉末。 硬膏剂型包括:黑膏药、百膏药、橡胶硬膏。
微型胶囊、脂质体
『玖』 常见药物的剂型有哪些
1、注射剂:简称针剂,包括无菌或灭菌的溶液、水针剂、油针剂及粉针剂等,注射剂必须无菌、无热源、安全、稳定。一般来说,粉针剂在使用前要用适当的溶媒溶解,如青霉素盐等;另外一些粉针剂如罗氏芬,为了减轻肌肉注射时的疼痛,还专门配有利多卡因溶液作为溶媒。
2、片剂:指药物与适当的辅加成分混匀后通过加工制成的片型制剂,主要供内服。片剂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而且成本低廉。一般包括普通压制片、糖衣片、缓释片、控释片、泡腾片、多层片等。对缓释片及控释片,服药时应将整片药吞下,一旦被嚼碎,就起不到特定的作用。
3、胶囊剂:根据装入药物所用胶囊材料不同,分为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和肠溶胶囊剂等,一般供口服用。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苦味及特殊异味,还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缓释胶囊可延缓药物的释放;肠溶胶囊可保证遇胃酸后易被破坏的药物的药效。因此,胶囊剂应整个服用,不可研末服用。
4、溶液剂:一般指药物的内服或外用溶液,其溶媒多为水、醇或油类,溶液剂的剂量容易掌握和调整,而且药物分散度大,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奏效快。
5、颗粒剂:又称冲剂或干糖浆。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剂型,尤其多用于儿科。
6、软膏剂:将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一种易涂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某些软膏剂中的药物经皮肤吸收后,亦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7、栓剂: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通常用于肛门塞入作全身或局部治疗,少数用于阴道、尿道。
除上述剂型外,常见的还有滴剂、散剂、丸剂、洗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