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荨麻疹有什么金方
荨麻疹是常见过敏性皮肤病,内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种外来物质过于敏感而发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风疹块等。可因食物、药物、生物制品、感染等导致,或因精神因素、内分泌系统疾病、外界寒热刺激等诱发。临床表现:皮肤突然出现风团,鲜红或苍白或皮肤颜色,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时隐时现,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迹。伴剧痒、烧灼感。本病常因季节、体质、接触物质、发生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严重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可被累及,出现咽喉发堵、胸闷;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甚至出现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反复发作,变为慢性。(一)内治方【方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源】《伤寒论》【组成】桂枝9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6克,大枣4枚,杏仁6克。
【功效】疏风解表。
【制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余药同煎。
【用法】日1剂,分3次服。
【方二】麻黄加术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3克,杏仁(去皮尖)6个,白术12克。
【功效】发汗解表,除寒祛湿。
【制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用法】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三】补中益气汤【来源】《脾胃论》【组成】黄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参、白术各9克,当归身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6~9克。
【功效】升阳益气。
【制法】为细末。
【用法】水煎去渣,食远稍热服。
【方四】当归饮子【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当归、白芍、川芎、首乌、黄芪、荆芥、防风、白蒺藜各9克,熟地黄12克。
【功效】养血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五】四物消风饮【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赤芍各6克,荆芥、薄荷、蝉蜕各4.5克,柴胡、川芎、黄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功效】养血祛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六】清痒汤【来源】《仙拈集》【组成】黄芪、防风、荆芥、苦参、蝉蜕、蒺藜、僵蚕、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川芎、何首乌各1.5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频繁服之,每日1剂。
【方七】荨麻疹汤【来源】《临证医案医方》【组成】生地黄15克,牡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当归尾3克,山栀子9克,苍耳子9克,薏苡仁15克,谷芽15克,麦芽15克,白鲜皮15克。
【功效】凉血清热,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八】疏风清热饮【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白蒺藜、丹参、赤芍、山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4.5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各6克。
【功效】疏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九】消风清热饮【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浮萍、蝉衣、赤芍、当归、大青叶、黄芩各9克。
【功效】疏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祛风胜湿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羌活、茯苓皮、金银花各9克,蝉衣、陈皮、甘草各6克。
【功效】祛风胜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桂枝、羌活、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各9克,麻黄、白芷、蝉衣各6克。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和营。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二】固卫御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炙黄芪、防风、炒白术、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7枚。
【功效】调营固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三】活血祛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荆芥、白蒺藜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营消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四】凉血消风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知母各9克,甘草、蝉蜕各6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五】养血消风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熟地黄15克,当归、荆芥、白蒺藜、苍术、苦参、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6克,水煎服。
【方十六】搜风流气饮【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菊花、僵蚕、当归、赤芍、乌药各9克,防风、白芷、川芎、陈皮各6克。
【功效】疏风达邪,和营理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七】健脾祛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陈皮6克,茯苓、苍术、泽泻、乌药、荆芥、防风、羌活各9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效】健脾理气,祛风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八】乌蛇驱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乌梢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黄连、蝉蜕、白芷、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九】薄荷牛蒡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牛蒡子、焦马勃、焦山栀子、炒僵蚕、连翘壳各9克,京玄参、西赤芍药、薄荷叶、大青叶各12克,板蓝根15克,玉桔梗6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麻黄蝉蜕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槐花各6克,蝉蜕、浮萍各9克,黄连、甘草各3克。
【功效】祛风散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一】浮萍地肤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浮萍、地肤子、白僵蚕、白蒺藜、豨莶草、白鲜皮各9克,净麻黄、净蝉蜕、生甘草各2克,苦参片、粉牡丹皮各4克。
【功效】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二】加味四物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川芎、当归各31克,熟地黄、黄芩、怀山药、白术、首乌各15克,白芍、浮萍各12克,红枣6克。
【功效】清营健脾,养血消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三】蚕砂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蚕砂、丹参各31克,重楼15克,白鲜皮、地肤子、蝉蜕各9克。
【功效】祛风除湿,化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四】麻黄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鲜皮、丹参各15克,陈皮、牡丹皮、白僵蚕各9克。
【功效】开腠理,和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五】荆防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芥穗、防风、僵蚕、紫背浮萍各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牡丹皮、干地黄、黄芩各9克,薄荷、蝉蜕各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六】多皮饮【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牡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鲜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干姜皮6克。
【功效】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七】止痒合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防风、当归各9克,苦参、首乌藤、白鲜皮、刺蒺藜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八】通腑祛风汤【来源】《古今名方》【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大黄(后下)、炒枳壳、薤白、荆芥、防风、白芷各9克,赤芍药、蝉蜕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参18克,全瓜蒌24克。
【功效】通腑泻热,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养血祛风汤【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川芎、白芍、防风、荆芥、苍术、黄柏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养血,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永安止痒汤【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麻黄、僵蚕、防风、荆芥、薄荷、甘草各6克,苍术、桃仁、当归尾、赤芍、红花各9克。
【功效】疏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徐长卿煎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徐长卿根或全草(阴干)10~15克。
【功效】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黄参芍桂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炙麻黄10克,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芍药、代赭石、制何首乌各20克,麦门冬、党参、当归、黄芪各12克。
【功效】辛温解表,益气固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三】十味羌活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羌活各10克,防风、炒苍术、川芎、白芷、炒黄芩、甘草各6克,北细辛1.5克,生姜2片、葱白头3枚。
【功效】辛温发汗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四】紫银汤一【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紫草根、金银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克,连翘、白鲜皮、赤芍药各9克,荆芥7克,蝉蜕5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清热,和营理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五】四皮饮一【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地骨皮、白蒺藜、蝉蜕各6克,桑白皮、茯苓、夏枯草、连翘、牛蒡子各10克,地肤子6克,生地黄、赤芍药各12克,生姜皮3克。
【功效】泻热消疹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反复发作者加地龙、蜈蚣、全蝎;并发胃肠道症状者加白芍药、白术、蒲公英、厚朴。
【方三十六】浮萍蝉防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浮萍20克,蝉蜕、防风各20克,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偏风热者加牛蒡子、苦参、连翘;偏风寒者加麻黄、桂枝;奇痒难忍发作频繁者加地龙、苍耳子、白蒺藜。
【方三十七】多味大补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黄芪、地肤子各30克,熟地黄15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党参2克,白术、茯苓、白芍药、赤芍药、当归各12克,川芎、乌梢蛇、炙甘草各9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八】复方蝉蜕丸【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蝉蜕6克,生地黄炭12克,牡丹皮12克,白芷9克,白蒺藜9克,当归6克,赤芍药9克,大力子9克,桑白皮15克,党参9克,荆芥、麻黄、防风、薄荷各4.5克,紫花地丁9克,川黄连3克,黄芩9克,蒲公英15克,黄芪9克,淡豆豉12克。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凉血,益气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九】葛麻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葛根12克,麻黄6~9克,生姜5~9克,桂枝、甘草、白芍药各6克,大枣4~6枚。
【功效】解肌发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升阳益胃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黄芪12克,半夏、人参、羌活、白芍药、防风、白术、独活、茯苓、泽泻各9克,陈皮、柴胡各6克,炙甘草、黄连各3克。
【功效】益气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茺蔚浴汤【来源】《外台秘要》【组成】茺蔚、蒺藜、杨桃、蒴藋草、漏芦蒿各500克,盐1500克。
【功效】疏风止痒,祛湿。
【制法】水3石同煮取2.5石,去滓。
【用法】纳盐待温入浴。
【方二】百部洗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百部、苦参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风止痒,祛湿。
【制法】研粗末。
【用法】以纱布溻洗,或溻洗后再热水浸浴。
【方三】楮桃叶洗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楮桃叶500克,水5升。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煮沸30分钟。
【用法】溻洗,浸浴。
【方四】茵陈甘草汤【来源】赤脚医生杂志,1976:(11)
【组成】茵陈、地肤子各30克,黄柏15克,甘草12克。
【功效】清热利湿,透疹止痒。
【制法】上药用水1.5升,煎至1升,过滤。
【用法】盛于干净盆内温洗全身。日1剂,每日1~2次。
【方五】交藤鲜皮散【来源】中医杂志,1983:(2)
【组成】夜交藤200克,苍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鲜皮、蛇床子各50克,蝉蜕20克。
【功效】疏风透疹,解毒利湿。
【制法】加水7大碗(约5升),煎开20分钟。
【用法】乘热先熏,候温用旧巾布浸药液外洗患处。
【方六】苦参外洗汤【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6:(1)
【组成】蛇床子20克,明矾12克,花椒6克,土茯苓30克,白鲜皮15克,苦参30克,荆芥12克,食盐30克。
【功效】疏风透疹,燥湿止痒。
【制法】上药加水2毫升煎至1升。
【用法】将药液倾入盆内加适量温水,然后将小儿泡入盆内浸浴,用毛巾边擦边洗,尤其有疹块须多擦洗,至药液渐凉为度。洗后小儿身体不必用清水洗净,以保持药力。每日1次。
【方七】浮萍蚕沙散【来源】广西中医药,1988:(1)
【组成】紫背浮萍150克(鲜品加倍),蚕砂100克。
【功效】活血透疹。
【制法】上药包煎至沸后约10分钟取药汁3~5升。
【用法】待温度能耐受时,用干净毛巾蘸药汁,从头部向下肢搽洗,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方八】百部酒【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百部180克,75%酒精或白酒360克。
【功效】疏风止痒杀虫。
【制法】浸泡7天,过滤去渣。
【用法】用棉棒或刷蘸涂。
【方九】徐长卿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徐长卿(研细)适量,75%酒精适量。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调为糊状。
【用法】涂敷患处,日2~3次。
【方十】止痒灵【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蛇床子30~60克,白酒或75%酒精36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浸泡7天过滤去渣。
【用法】外涂。
【方十一】参桃酊【来源】北京中医,1987:(5)
【组成】苦参、鲜桃叶、胆矾、冰片各6克。
【功效】利湿解毒,凉血止痒。
【制法】制成酊剂。
【用法】每日涂患处4次。
【方十二】枳实膏【来源】《幼幼新书》【组成】枳实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叶40克,石膏60克,芒硝90克。
【功效】泻热疏风止痒。
【制法】上药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渣。
【用法】涂患处。
【方十三】羌活散【来源】《证治准绳·疡医》【组成】羌活、独活、明矾、白鲜皮、硫黄、狼毒各30克,轻粉7.5克,白附子、黄丹、蛇床子各15克。
【功效】祛风燥湿止痒。
【制法】为细末,油调成膏。
【用法】敷用。
2. 毛囊炎有什么金方
毛囊炎为毛囊发生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较为常见。一般皮肤不清洁、搔抓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中医称之为“发际疮”、“髭毛疮”、“须疮”等。
毛囊炎好发于头部,但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本病初起为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贯穿毛发,逐渐发展成丘疹性脓疱,继而干燥结痂,约1周左右脱痂而愈,自觉痒痛,易反复,常绵延数周乃至数月。愈后一般不留疤痕,但严重者可形成秃发及瘢痕疙瘩。
由于毛囊炎的发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现的形式也各异。如生在头部的毛囊炎,治愈后可出现米粒至指甲大的脱发斑,而且患处不再生发,这通常称为秃发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贯通而融合成片,称为穿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发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头状硬结,称为乳头状毛囊炎或枕部硬结性毛囊炎。
(一)内治方【方一】消炎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连6克,黄芩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蚤休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一【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己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证毛囊炎的治疗。
【方三】验方二【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天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的毛囊炎患者的治疗。
【方四】验方三【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天花粉各18克,白芷4克,甘草2克,赤芍10克,贝母、当归尾、陈皮各6克,乳香、没药各3克,防风5克,生黄芪15克。
【功效】清火解毒,佐以托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病久体虚患者。
【方五】验方四【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阴虚型毛囊炎。症见:素体虚弱,面色苍白,食少纳差,躯干及四肢有散在性炎性丘疹或脓疱,与毛囊一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方六】验方五【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已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湿热型毛囊炎,症见:头部及四肢有散在米粒大淡红色、与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或小脓疱,自觉疼痛刺痒。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微弦。
【方七】升麻消毒饮【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升麻、羌活、防风、白芷、桔梗、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赤芍、当归、炒牛蒡子、花粉各10克,野菊花、草河车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风热毒盛证。
【方八】蜂房散【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蜂房6克,泽泻、地丁、赤茯苓、赤芍各12克,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羌活4.5克,土贝母10~12克,升麻10克。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毒证。
【方九】托里消毒散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黄芪、党参、麦门冬、石斛、草河车、当归各12克,地丁、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克,生地黄、茯苓、浙贝母、陈皮、天门冬各10克。
【功效】益气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病情反复发作的气虚邪恋者。
【方十】排脓散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当归、黄芪、防风、羌活、泽泻、白芷各12克,草河车、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克,皂刺、甲珠、川芎各6克,金头蜈蚣1条。
【功效】清热化痰,利湿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方十一】清热解毒汤【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18克,七叶一枝花6~9克,赤芍、黄芩、黄连、牡丹皮各10克,山栀子、黄连、生甘草各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9克,大青叶15~30克。
【功效】清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一般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十二】消毒饮【来源】新中医,2002:34(5)
【组成】升麻、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苍耳子、赤芍。渐欲成脓者加白芷、皂角刺、桔梗;丘疹色红坚硬者加大黄、牡丹皮;反复发作者可加土茯苓。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凉血,行血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五味消毒饮【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清疖汤【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3)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0克,生黄芪20克,当归6克,陈皮6克,赤芍10克,浙贝母10克,炒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肿痛明显者,可加连翘、黄芩;日久皮损暗红者,可加党参、川芎;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结节坚硬者,加用大黄□虫丸。
【功效】清热解毒,托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二)外治方【方一】龙胆草擦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5千克。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止痛。
【制法】水煎,第1煎加水20升,开锅后煮1小时,第2煎加水10升,开锅后煮40分钟,合并两次药液浓缩为9.6升,装瓶。
【用法】涂擦患处。
【方二】芫花水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芫花15克,川椒15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水3升。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粗末备用。
【用法】取药一包用纱布袋装好,加水煮沸20分钟,温洗或布袋敷患处,也可外搽。
【方三】解毒洗药【来源】《外科外治疗法》【组成】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金银花、白芷、赤芍、牡丹皮、甘草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温洗患处,每日1~2次。
【方四】解毒泻火洗方【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木瓜、一枝黄花、半枝莲各20克,夏枯草、公英、葎草、马齿苋、一见喜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1次,连用7日。洗后用拔毒膏外贴。如有蓄脓,可先用五五丹药捻连用3~5天提脓拔毒,待脓出肿消,再以生肌散薄撒疮口,连、柏水纱(黄连、黄柏等份煎开即成)外贴,隔日换药1次,直至收口痊愈。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五】何首乌方【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
【组成】何首乌10克,苦参10克。
【功效】清热燥湿,活血消肿。
【制法】将何首乌、苦参加水200毫升浓煎至100毫升。
【用法】用药液将消毒过的纱布浸透,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每次敷30分钟,早晚各1次。一般于用后24~48小时即可消肿,3~4天炎症消散。
【方六】藿黄浸剂【来源】四川中医,2005:23(4)
【组成】藿香、大黄、黄精、枯矾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七】中药外洗验方【来源】广西中医药,2005:28(6)
【组成】黄柏30克,黄芩30克,黄连15克,龙胆草15克,土荆皮30克,花椒30克,藿香30克,丁香30克,苦参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紫花地丁15克,地榆30克。14岁以下用量酌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每日1剂,加水2500~5000毫升,沸后煎煮15~20分钟,滤药渣,取药液。
【用法】待水温降至15~20℃时,浸泡患处,反复搓洗以微热为度。药渣复煎。每日2次,每次30~45分钟。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方八】雄黄解毒散【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雄黄30克,生白矾120克,寒水石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撒布患处,或植物油调敷患处。
【方九】四黄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大黄末15克,黄柏末15克,雄黄末15克,硫黄末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麻油调涂。
【方十】发际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五倍子末310克,雄黄末30克,枯矾末30克。
【功效】杀虫止痒,收湿化毒。
【制法】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
【用法】香油或醋调敷。
【方十一】黄散【来源】新中医,1999:(7)
【组成】蛇床子、密陀僧、硫黄、雄黄、枯矾各120克,轻粉、冰片各6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制法】共研细末混合。
【用法】用白醋调搽患处,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十二】茄蒂去毒散【来源】江西中医药,2003:34(4)
【组成】秋季熟透了的老茄蒂。
【功效】清热解毒,补津生肌敛疮。
【制法】将茄蒂晒干,放进锅内焙干脆焦黄存性,冷却后研成细末,收至瓶内贮存,【用法】将适量药粉麻油调拌成稀糊状,涂敷患处疮头上,每日1~2次,7天为1疗程。
【方十三】复方三黄散【来源】江苏中医药,2006:27(8)
【组成】大黄3克,黄连3克,黄芩3克,氟康唑两片(100毫克)。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制法】上药碾粉,加适量蒸馏水调成糊状。
【用法】清洁局部皮肤,冷喷机冷喷10分钟,局部皮肤消毒后,用痤疮针清除皮损内容物。后用复方三黄散约10克均匀涂于患部,勿使干燥,干后以水湿润之,约30分钟后擦拭去除。每周1~2次,每日患者自行涂药1次,连续治疗1个月。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方十四】抗炎酊【来源】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6)
【组成】马钱子、黄芩、紫草。
【功效】通络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外搽皮损,每日4次。对皮损较大或呈片状分布的用2~3层纱布块浸抗炎酊湿敷患处,每日2次。
【方十五】毛囊炎酊【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3)
【组成】生乳香、生没药、藜芦、密陀僧各6克,生白芥子、冰片、生牵牛子、生鸦胆子、生苍耳子、生天花粉各10克。
【功效】拔毒攻毒,清热解毒,透毒外出。
【制法】将以上中药除冰片外均捣烂,与冰片一起置密闭玻璃容器中,以75%酒精10倍量(840毫升)浸泡2周。在浸泡期间随时振摇或搅拌,浸泡到期滤出提液。加75%酒精至1000毫升即可。
【用法】外擦,每日2次。
3. 湿疹是艾滋急性期症状吗
湿疹是湿疹,艾滋病是艾滋病,得了湿疹,当然比较慢性也很难治,是要心理内调适,一般皮容肤病都是长期心理压抑和焦虑作为内因的,再加上体质饮食起居不适,故而发病。我给您介绍北京一代名医赵炳南老中医的处方,除湿止痒汤:赤苓皮15生白术10黄芩10栀子6泽泻6茵陈6枳壳6生地12竹叶6生甘草10.此方可服一个月左右,对于慢性湿疹迁延不愈,可再用健脾润肤汤治疗:云苓10苍白术各10当归10丹参10鸡血藤15赤白苓各20生地15陈皮6可服2月。对于外治局部治疗,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止痒粉、六一散;糜烂渗出者,以马齿苋、龙葵水剂湿敷,然后植物油调祛湿散外用。(请见张志礼,赵炳南主编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4. 痱子有什么金方
痱子是由于外界气温增高且湿度大导致出汗不畅时发生的小水疱和丘疹。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肥胖者或老年体弱多病者。临床表现:额、颈、胸背、腋窝皱褶等多汗不透风处、儿童头面部出现针头大红丘疹,顶端有小水疱,周围红,多密集成片,严重者儿童头皮痱子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化脓。故临床可分为白痱、红痱、脓痱。破后脱屑细小而薄,伴不同程度痒或烧灼感,日晒或出汗时尤甚,气候转凉后可自愈。
(一)内治方【方一】旋覆花汤【来源】《御药院方》【组成】旋覆花、人参、赤茯苓(去皮)、黄芩、柴胡、枳实(面炒)、赤芍(去皮)、甘草各60克。
【功效】解暑燥湿。
【用法】每服6克,生姜5片,水煎去滓,食后服,日3次。
【方二】清暑透毒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陈皮、葛根、香薷、滑石、扁豆各9克,厚朴、泽泻、青皮各6克,甘草、蝉蜕、黄连各3克,灯心草1克。
【功效】解暑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解暑败毒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香薷9克,公英、青蒿、茯神各6克,甘草、当归尾各3克,黄芩、黄连各1克,大黄2克,天花粉4克。
【功效】解暑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枸杞叶汤【来源】《偏方大全》【组成】枸杞叶100克,白糖少许。
【功效】清凉散热。
【用法】水煎,饮用时入白糖调味,日2次。
(二)外治方【方一】龙胆草擦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5000克。
【功效】清热燥湿。
【制法】水煎2次,第1次加水20升,开锅后煮1小时,第2次加水10升,开锅后煮4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过滤浓缩至9.6升。
【用法】涂患处,日数次。
【方二】楝花粉敷方【来源】《圣济总录》【组成】川苦楝花、滑石、蚌粉。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研末。
【用法】外敷,日数次。
【方三】赤石脂散【来源】《圣济总录》【组成】赤石脂、黄柏(去粗皮)、粗茶末各15克,白面60克,樟脑1.5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捣研为细散。
【用法】用时绵揾扑用。
【方四】滑石粉方【来源】《圣济总录》【组成】滑石、绿豆粉、干枣叶各3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敷用,日数次。
【方五】樟脑粉方【来源】《圣济总录》【组成】樟脑3克,粟米粉150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先以枣叶汤洗后,绵扑。
【方六】玉女煎【来源】《三补简便验方》【组成】滑石粉15克,蛤粉、绿豆粉各60克,寒水石30克。
【功效】燥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和匀。
【用法】先以苦参适量煎汤洗患处,再扑粉末。
【方七】五味去湿散【来源】《疮疡外用本草》【组成】川黄柏、白芷、蛤粉(煅)、石膏(煅)各30克,轻粉、冰片各3克。
【功效】燥湿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和匀。
【用法】干扑,日数次。
【方八】痱子滑石粉【来源】《世医得效方》【组成】绿豆粉(焙)60克,滑石30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为末和匀。
【用法】外扑,日数次。
【方九】止痒粉一【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滑石30克,寒水石9克,冰片2.4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
【用法】外扑,日数次。
【方十】止痒粉二【来源】《中医皮肤病临证便览》【组成】煅炉甘石、煅石膏、枯矾各15克,滑石60克,樟脑、冰片各3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
【用法】外扑,日数次。
【方十一】止痒扑粉【来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组成】绿豆50克,氧化锌5克,樟脑1克,滑石粉加至100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匀。
【用法】外扑,日3~5次。
【方十二】痱子粉一【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冰片、薄荷冰各3克,甘石粉15克,滑石粉30克,黄柏6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为末混匀。
【用法】外搽,日数次。
【方十三】痱子粉二【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水杨酸2克,干燥明矾、硼砂各5克,薄荷脑1克,氧化锌、滑石粉各等量加至10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为末混匀。
【用法】外搽,日数次。
【方十四】痱子粉三【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组成】绿豆粉10克,冰片2.5克,滑石粉加至100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为末混匀。
【用法】外搽,日数次。
5. 神经性皮炎有什么金方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多发于青壮年,以颈项、肘、骶尾部等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阵发性瘙痒为特点,故中医称之为摄领疮、牛皮癣、顽癣等。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局限型较常见,常局限于1~2处,表现为局部阵发性瘙痒,搔抓或摩擦后,逐渐出现成群粟粒大皮色、淡红色圆形、多角形扁平丘疹,较坚实,略带光泽,久而逐渐融合、扩大成片,形成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上覆以少许鳞屑,边界清楚,干燥粗糙肥厚,表面常有抓痕和血痂。发生于颈后及两侧,肘伸侧、骶尾部、腘窝、外阴等处也常见。部分患者皮损分布广泛,称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方一】风癣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各9克。
【功效】养血和营,消风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潜阳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紫贝齿、珍珠母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磁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当归、首乌、白芍各9克。
【功效】潜阳熄风,养血和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乌蛇驱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乌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白芷、黄连、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全虫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打)、猪牙皂角、苦参各6克,皂刺12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仙12~30克,白鲜皮、黄柏各15克,炒枳壳9克。
【功效】祛风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搜风解毒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土茯苓31克,防风、木通、金银花、木瓜、薏苡仁、白鲜皮、炒皂角子各9克。
【功效】祛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金蝉蜕衣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猪苓、防风、蝉蜕各9克,茵陈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郁金、苍术、薏苡仁、大枣各6克。
【功效】祛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四物润肤饮【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当归、胡麻、秦艽各9克,白芍、生地黄、首乌、石斛、钩藤、玉竹、山药各12克,沙参30克,刺蒺藜18克。
【功效】养血润肤,散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首乌饮【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何首乌15克,牡丹皮8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当归各10克,红花3克,地肤子、白蒺藜、僵蚕、玄参、甘草各5克。
【功效】祛风凉血,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皮癣汤【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赤芍药、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珍珠母3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当归、防风、知母、苦参、荆芥、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蝉蜕各6克,生牡蛎30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养血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熟地黄、何首乌各15克,当归、荆芥、苍术、火麻仁各10克,白蒺藜、苦参各12克,炙甘草、蝉蜕各6克。
【功效】养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地黄饮子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当归、玄参、牡丹皮、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红花、甘草6克,灵磁石、生牡蛎各15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风癣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15克,玄参、丹参、当归、白芍、地肤子各10克,红花、生甘草各6克,苦参、黄芩、苍耳子、白鲜皮各12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乌蛇驱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乌梢蛇、黄芩、金银花各12克,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连翘各10克,黄连、蝉蜕、生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羊蹄根散【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羊蹄根末83克,枯白矾23克。
【功效】止痒。
【制法】研匀。
【用法】米醋调擦癣处。
【方二】白朱砂散【来源】《外科大成》【组成】朱砂、雄黄、煅象皮、硼砂各3克,蟾酥1.5克,煅白朱砂6克。
【功效】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生桐油调搽患处,火烘。
【方三】顽癣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6克,轻粉1.5克,斑蝥、大枫子各7个。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水2盅煎减半,露1宿。
【用法】蘸涂患处。
【方四】顽癣必效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120克,轻粉、雄黄各12克,百药煎4饼,斑蝥3克,巴豆(去油)4.5克,大黄、海桐皮各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极细末,以阴阳水调。
【用法】敷用。
【方五】秘传宁痒散【来源】《松崖医径》【组成】川槿皮30克,青娘子、红娘子各7个,斑蝥3个,贝母15克,槟榔2个。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水浸露3天,擂碎。
【用法】以穿山甲挝破,用鹅翎搽用。
【方六】银粉散【来源】《疡科会粹》【组成】轻粉、黄丹、白胶香、沥青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麻油调,拭后搽用。
【方七】剪刀散【来源】《重订瑞竹堂经验方·疮肿门》【组成】梗树皮240克,剪草、白芨各120克,巴豆14个。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细末。
【用法】新汲水调如糊敷患处。
【方八】五黄散【来源】《本草纲目拾遗》【组成】鸡心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茶油调涂患处。
【方九】川槿散【来源】《鲁府禁方》【组成】斑蝥(去头足)7个,巴豆(去油)5个,川槿皮9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效妙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雄黄、密陀僧各9克,白砒6克,枯矾15克,硫黄(火煅入烧酒煮过,埋土中1宿)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煨熟姜蘸药擦。
【方十一】柳光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斑蝥(去翅足)、大枫子各6克,川槿皮、枯矾、轻粉各9克,白砒1.5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二】搽绿药粉【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硼砂90克,自然铜30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以黄瓜、茄子皮、生姜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擦。
【方十三】冰花散【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冰片15克,花椒60克,细辛3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诸药入碗内,上盖玻璃板,以火加热,刮下玻璃板下药混匀。
【用法】撒布或以95%酒精制成0.5%冰花散酊外涂。
【方十四】顽癣散【来源】《千家妙方》【组成】樟脑0.6克,铅粉、雄黄、硫黄各0.3克,白砒0.15克,斑蝥1只,全蝎3只,生草乌1个。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先以新鲜羊蹄草根蘸醋擦患处至红,湿者撒用,干者香油调涂,日1次。
【方十五】搔痒洗方【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刺猬皮、枳壳、蛤蟆草(车前草)各9克,紫草、紫花地丁各15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熏洗。
【方十六】皮炎洗剂【来源】《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透骨草、艾叶各6克,防风、马齿苋、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羌活、独活各4.5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过滤,涂患处,日2次。
【方十七】雄黄明矾洗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雄黄、明矾、食醋各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2味为末,加醋调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十八】炉赤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炉甘石(黄连水飞)、赤石脂粉各15克,甘油15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上药加水合成100毫升。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九】羊蹄根酒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180克,75%酒清3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日,过滤去渣。
【用法】以棉棒或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羊蹄根酒二【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土槿皮各180克,制川乌、槟榔、百部、海桐皮、白鲜皮、苦参各30克,蛇床子、千金子、地肤子、番木鳖、蛇衣、大枫子各15克,蜈蚣末9克,白信、斑蝥(布包)各6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诸药入高粱酒2.5升,密封大口瓶内,浸15~30天,去药渣。
【用法】用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一】蒸敷酊【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苍术、黄柏、防风、独活、苦参、五倍子各30克,大枫子、白鲜皮各60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制法】加白酒或75%酒精1.5升,浸泡1周。
【用法】外用。
【方二十二】止痒酒【来源】《常见药物制剂》【组成】白鲜皮、土荆芥、苦参各150克,白酒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前3味为粗粉,加白酒于容器浸渍7~14日,过滤压榨残渣,合并滤液和榨液。净置24小时,过滤,添加白酒至1升。
【用法】外用。
【方二十三】斑蝥酊一【来源】《疮疡外用本草》【组成】斑蝥24克,轻粉、冰片各3克,明雄黄9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烧酒或70%酒精400毫升浸药1日。
【用法】涂患处,面积不宜大,以3~5厘米为宜,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四】斑蝥酊二【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斑蝥15克,70%酒精100毫升。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五】土槿皮酊【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90克,柳酸25克,甘油25毫升,纯酒精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土槿皮入酒精内浸泡7日,去渣,入柳酸(另用酒精溶解兑入)、甘油即成。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六】土槿皮酒【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30克,白酒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浸泡后滤汁去渣,或醋浸。
【用法】外搽。
【方二十七】牛皮癣一号酒【来源】《皮肤科方剂药物手册》【组成】白芨、土槿皮、槟榔、生百部、川椒各500克,大枫子仁250克,斑蝥60克,水杨酸、苯甲酸。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5味碎置渗滤器中,另将大枫子仁、斑蝥捣泥置其上,加白酒或60%~75%酒精高出药面数厘米浸泡5~7日,最后在渗滤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扬酸、10%苯甲酸搅拌溶解。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八】复方蛇床子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蛇床子、白芷、百部各9克,白酒1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涂患处,日2次。
【方二十九】复方黄连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黄连30克,肉桂9克,斑蝥、全蝎、蜈蚣各5个,白酒5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7天。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三十】复方斑蝥酊【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斑蝥12个,全蝎16个,乌梅肉30克,皮硝12克,75%酒精480毫升。
【功效】止痒,软坚。
【制法】将药直接浸泡10天,过滤。
【用法】外用日数次。
【方三十一】神经性皮炎药水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紫荆皮、山甲珠、皂刺尖、白芷片、桂枝、雷丸、雄黄各31克,斑蝥3克,樟脑15克,50%酒精1升。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除雄黄、樟脑外,余药酒精浸泡20天,过滤去渣,再入雄黄、樟脑。
【用法】摇匀外用。
【方三十二】神经性皮炎药水二【来源】《全国医药产品大全》【组成】羊蹄根、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各100克,蟾酥、闹羊花、荜茇各80克,土槿皮酊320毫升,细辛50克,50%乙醇适量。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制为棕色透明的醇溶液。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三】神经性皮炎药水三【来源】《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生草乌、生半夏各3克,生天南星、细辛各1.5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粗粉,入60%来苏儿200毫升浸泡1周过滤。
【用法】擦患处。
【方三十四】蛇槿酊【来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6)
【组成】蛇床子50克,川槿皮、苦参、牙皂、白鲜皮各30克,川椒、大枫子各15克。
【功效】清热燥湿止痒。
【制法】入25%酒精1.5升,浸泡7天。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五】皮癣水【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土槿皮620克,紫荆皮、苦参、樟脑各310克,苦楝根皮、生地榆各150克,千金子50粒,斑蝥(布包)100只,蜈蚣30条。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土槿皮等5味打碎入瓶,入75%酒精5升,并将斑蝥、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滤渣加入樟脑溶化。
【用法】涂于皮损处。
【方三十六】神效癣药【来源】《饲鹤亭集方》【组成】斑蝥15克,百部60克,槟榔、土槿皮、枫子肉、白芨、川椒各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以烧酒浸泡。
【用法】外搽。
【方三十七】大枫子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大枫子油6250毫升,硼酸310克,冰片30克,麝香0.3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用法】外用。
【方三十八】斑蝥醋【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甲:土槿皮180克,蛇床子、百部各125克,斑蝥(布包)3克。乙:硫黄125克,樟脑、白信、轻粉各18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先将甲药入米醋5升内浸泡1月去渣,再入乙药。
【用法】毛刷蘸涂患处。
【方三十九】斑蝥醋浸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16个,斑蝥12个,皮硝12克,乌梅30克,米醋500克。
【功效】软坚润肤止痒。
【制法】将药醋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
【方四十】复方红粉醋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红粉、樟脑、密陀僧各6克,冰片2克,醋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调和成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6. 求推荐一本关于皮肤病的好书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
《赵炳南学术经验集》
《朱仁康学术经验集》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张志礼
《徐宜厚学术经验集》
《张作舟学术经验集》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皮肤病中医治疗学》徐宜厚
《临诊一得集》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天津长征医院
《疡科心得集》
《张志礼临床经验集》
《中医皮科临床经验集》欧阳恒
《中医外科心得》夏少农
《中西医结合疮疡证治》
《龙振华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