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皮肤瘙痒老不好中医1个养血解毒方,帮你辨证调理,摆脱瘙痒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人体最大器官的皮肤也逐渐衰老,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皮肤瘙痒是这一类人群的高发病,据统计,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瘙痒性疾病,发生率高达40.7%,该病已成为困扰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而且,这是一种全身性的瘙痒病,患者全身各处均可发病,不同人瘙痒程度不尽相同,但多数人自觉剧烈瘙痒,尤其是夜晚时瘙痒更甚,影响日常的睡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皮肤瘙痒时,自认为是不卫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结果越洗越痒,越痒越抓挠,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这提示着身体 健康 出现问题了。
关于皮肤瘙痒的论述,在祖国医学中有较为详尽的经验积累,《黄帝内经》曰:“虚邪之热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指出体虚感受外邪是导致皮肤瘙痒的重要原因。
而历代医家更有“风盛则痒,无风不作痒”一说,认为瘙痒的发生多与感受风邪有关。曾有学者收集从1988年至2019年关于皮肤瘙痒的中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也发现,在瘙痒致病因素中,以“风”最为多见。
中医认为,风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气之一(其他五种邪气分别为寒、暑、湿、燥、热),风邪具有向上、发散的特点,属于阳邪,而风邪致病,首先伤表卫,客于肌肤则为瘙痒,故此瘙痒性皮肤病的病位也都是在体表。正如《内经》所记载:“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夹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
这是自然界的风邪侵袭人体,停留于人体体表,从而引起的皮肤瘙痒,而风邪容易夹杂其他的邪气,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讲:“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比如风夹寒、湿、热等邪气,导致病因复杂多变,这也是很多患者瘙痒顽固、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除了外风之外,还有内风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中,更与内风的关系密切,而引起皮肤瘙痒的内风常见有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热胜化火,其中,在老年群体中,以肝血亏虚为主。
这一点,在《外科证治全书》中也有记载:“痒风……肝家血虚,燥热生风。”老年人肝血亏虚,一则无以涵养肝体,致肝风内动;二为血不足,以致血不养肤,该证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皮屑较多、全身瘙痒,多在夜间加重,难以忍受,并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诸病源候论》曰:“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指出了在该病中,风与血的关系,因此,在止痒治疗中,多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对于外感风邪所致的瘙痒,主要用疏风止痒法,临床常用如荆芥、防风、白芷、蝉蜕等解表祛风药治疗。而对于内风则以养血平肝熄风为治本。
当归饮子是常用的治疗血虚风燥证所致瘙痒的方剂。该方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中当归为补血圣药,和营养血以治其本,为方中君药。生地、白芍、何首乌集滋阴养血为一体,加益气养血之黄芪,四药为臣,助当归治血之力。荆芥、防风透散开泄,疏风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风止痒之效,川芎行气活血,四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纵观全方,养血滋阴而不留邪,疏风散邪而不伤正,补中有散,标本兼固,对血虚风燥之瘙痒疗效确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气血渐虚,肠胃功能减退,如果出现反复皮肤瘙痒,不建议自行用药,以防用药不慎,损伤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另外,治病的关键在于寻找病因,去除诱因,若迁延难愈,需要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肤瘙痒。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㈡ 为什么会有皮肤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
皮肤病与其它疾病一样是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同一种皮肤病的不同阶段
可以出现不同的症候;不同的皮肤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
可能出现同样的症候.因此
同是一种皮肤病
表现的症候不同
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的皮肤病
只要表现的症候相同
运用同一治疗方法
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这就是中医学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皮肤病的主要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
人的组成
外有皮肤肌肉
内有五脏六腑
二者通过经络互相联系
内外相应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皮肤病的辨证必须运用四诊八纲
论治也要内外并重
要贯彻“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 《黄帝内经》说:“诸痛癣疮
皆属于心”.心主火、主热;火为热之甚
热为火之微
热甚则疮痛
热微则疮癣.《诸病源候论》说:“肺主气
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皮腠开
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
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博
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所以
急性皮肤病所表现的红肿
糜烂、渗液、燥热、痒痛、水泡、脓泡等
多与风、湿、热、邪侵袭有关
多表现有心、肺、脾三经的症状
多属实证.而慢性皮肤病的皮肤干燥、鳞屑、色素沉着、脱发等
常为血管虚损
与肝肾不足有关
多属虚证
此外
亦有由虫直接致病或由血瘀等因素致病的. 皮肤病的各种症候群 皮肤病都有不同的皮肤损害
皮肤损害的形态常常是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
水泡多属湿热
脓泡多因热毒;白斑多因气滞
红斑多因血热
紫斑多因血瘀;丘疹多因风热;风团红色为风热
风团白色为风寒;血痂多因血热
脓泡为热毒未清;糜烂多因湿热;急性皮肤病的鳞屑为余热未清
慢性皮肤病的鳞屑为血虚风燥;抓痕多因风盛;皱裂因寒或燥;结节多因气血凝滞;苔癣样变早期多因风热
晚期多因血虚.以皮损为基础
加上四诊
基本上就可以论治了. 为了辨证论治上的方便
本人把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风症、寒症、暑症、湿症、燥症、火症、虫症、血瘀症等八个症候群.至于血虚、肝肾不足、毒等症候群
可以概括在前述八个症候群当中.血虚生风则归到风症
血虚化燥则归到燥症;肝阴肾阴不足则表现为血虚
最终也是化风化燥
肝阳肾阳不足则表现为寒症;所谓毒症
主要是药物过敏、食物过敏、漆过敏等皮肤病
临床表现为风症和火症. 皮肤病的内治法 袪风法 养血袪风法:适用于体内血虚生风的皮肤病
往往同时有阴血不足的表现.如桂枝当归汤加减
常用于干燥的、鳞屑较多的皮肤病
如鱼鳞病、静止期及消退期银屑病等. 固表袪风法:适用于表虚而感受风邪所致的皮肤病
常表现有怕风症状
多数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病史
如玉屏风散加味
常用于慢性过敏性皮肤病
如慢性荨麻疹等. 解表袪风法:用于感受风邪的表实症.如消风散
常用于急敏性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急性皮炎等. 散寒法 温经散寒法:适用于感受外界寒邪而使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当归四逆汤
常用于有急性皮肤血循环障碍的皮肤病
如冻疮等. 助阳散寒法:适用于机体阳气不足、脏器机能减退而引起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阳和汤
常用于有慢性皮肤血循环障碍的皮肤病
如硬皮病等. 清暑袪 利湿清暑袪:适用于感受暑邪而挟湿邪所致的皮肤病.如青蒿苡仁汤
常用于夏天季节性皮肤病
如夏令皮炎等. 解毒清暑法:适用于夏季化脓性皮肤病.如清暑汤
常用于痈肿、脓泡疮等. 利湿法 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感受湿邪、郁湿化热所致的皮肤病
常表现渗液较多.如萆薢渗湿汤.常用于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健脾利湿法:适用于脾虚不运化水湿所致的皮肤病
常表现有脾虚症状.如健脾渗湿汤
常用于体质较差的过敏性皮肤病
如婴儿湿疹的体虚者、儿童慢性荨麻疹等. 润燥法 养血润燥法:适用于由?虚生风化燥的皮肤病
常有阴虚症状.如地黄饮
常用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生津润燥法:适用于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如润肤汤
常用于干燥性瘙痒性皮肤病
如皮肤瘙痒症等. 泻火法 解毒泻火法:适用于感受火热毒邪所致皮肤病
多表现为急性感染性病灶.如五味消毒饮.常用于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如全身症状较重的脓泡疮. 凉血泻火法:适用于内脏之火太过所致的皮痈病
常有血热症状
多表现为红斑比较广泛
全身症状比较严重.如生地银花汤
常用于急性有红肿热痛的皮肤病
如漆性皮炎等. 袪瘀法 凉血袪瘀法:适用于血热雍滞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
表现有红斑、结节等.
如凉血四物汤.常用于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性、组织肥厚的皮肤病
如酒渣鼻、进行期银屑病等. 活血袪瘀法: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皮肤病.如补阳还五汤.常用于结节性、疼痛性皮病
如结节性红斑、脂膜炎等.
皮肤血管瘤 定义: 中医称血瘤
起源于中胚层
是先天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的良性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 后不久发生。随年龄而增大,到成年停止发展。 病因: 属先天疾患,为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增生,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血管畸形所致。 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鲜红斑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瘤四型。 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以枕部, 面部多见,多为单侧,偶发双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婴儿期生长快,以后发展 缓慢,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扩大,有些可以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者可持续终生。 单纯性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或草霜状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 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3-5周出现,生长速度快,在部分在1岁内 长到最大限度,可消退,少数并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常发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达肌层,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 发生,好发于头部和面部,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深紫色,呈扁平状、半球形、 结节形,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触之柔软似海绵样, 压之缩小,去压后恢复,增大时可破溃或继发感染。 混合型:由两种类型的血管瘤同时存在,而以一型为主。 诊断: 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大小不等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新生物。 治疗: 鲜红斑痣:可用32P或90Sr敷贴,二氧化碳激光和冷冻均有效。 单纯性和海绵状血管瘤:可用浅层X线照射,小者用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 大者可手术切除。 皮质激素:瘤体增大不适宜手术者,可用醋酸强的龙局部注射,每周1-2次, 缩小后减量。 鳞状细胞癌 定义: 简称鳞癌
又称表皮样癌,是发 生在皮肤、附属器或粘膜的恶性肿瘤。 病因: 认为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的 *** 有明显关系,长期日光晒曝和慢性 *** 是主要 发病潜因,外伤、放射线照射、焦油类衍生物亦可诱发本病,盘状红斑狼疮、慢性 溃疡、粘膜白斑、烧伤瘀痕及长期不愈的肉肿均可诱发鳞状细胞癌。 临床表现: 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 *** 等处。尤其 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 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 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 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 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 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 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 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 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 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皮损,临闲表现,组织病理变化。 防治: 避免日光照射,积极治疗原发病。 手术治疗:争取早期手术,对较大肿瘤及分化良好者,首选手术切除,切口要注 意广度和深度,手术后照X线,切除标本送病检。 其它疗法:二氧化碳、电烙、液氮冷冻均有效。
㈢ 得了皮肤病,“发物”全忌口
大家都知道,患病服药期间,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也就是常说的“忌口”。由于很多患者对“忌口”不能正确认识,所以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不该吃的吃,不重视忌口,不按照医嘱忌口,影响疾病康复;另外一种是该吃的也不敢吃,忌口太过严格,导致摄入的营养不均衡,甚至出现营养不良。为了消除大家认识上的误区,我们谈谈如何做到正确合理的忌口。
提起皮肤病忌口问题,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印象就是“发物”,那什么是发物呢?对患者的病情有哪些影响?
在中医上,早期见于《黄帝内经》中“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大概是说,热症刚刚痊愈的人,吃肉多了热病会复发,吃的太多,病邪会在体内滞留。《本草纲目》中说:“羊肉大热,热病及天行病,疟疾后,食之必发热致危。”《医学心传达室全书》:“毒病忌海鲜、鸡、虾发物。”
衡水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专家介绍,所谓“发物”主要指的是一些高热量的,容易诱发过敏,使某些疾病复发(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多具有辛温发散、温燥助阳、荤腥腻滞的性质。
皮肤病忌口问题
1.腥发、油腻的不能吃。比如海鲜类,这些水产物都具有腥发的作用,螃蟹、鱼、虾,特别是海鱼,这些需要控制。
2.肥甘、厚腻的不能吃。如牛羊肉、鸡肉、鱼、蛋、奶,这些都需要控制的是不能吃的。
3.辛辣的食物。好多人爱吃火锅、麻辣烫,特别爱吃鸳鸯锅,爱吃辣的、刺激的,这些是需要控制的,会引起皮肤病的加重,也是不能吃的。
4.生冷的食物。生冷的水果、反季的水果,瓜果梨桃这些都需要控制的;还有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食物,冰啤酒、冰饮料都会增加脾胃阳气的损耗、湿气不化,这些都是需要控制的。
5.一些热带水果如芒果,樱桃,菠萝等,对其过敏者需要忌口。
患皮肤病的人在服药期间或在治疗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均应禁食带有剌激性的食物。否则,即使处於稳定期的皮肤病,也会重新发作。
有些皮肤病,如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湿疹、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皮炎、酒糟鼻等,其发病与某些食物有密切的关系。在发病期间或疾病治愈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限制或禁食鱼、虾、蟹等海腥发物,以及禽类食品和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有些皮肤病如疥疮、体癣、白癜风等,因与饮食无关不需忌口。
但是,某些患者只对一、二种食物过敏,因此,不要对禁忌食物的范围过大。患者可将吃进食物的种类和时间与症状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若在进食后12~24小时发病,就为致敏食物。这样忌口就有针对性,缩小了忌口的范围。即使是皮肤病患者对於禁忌的食物也并非永远忌口,一般待皮肤病稳定一段时间后,可尝试吃过敏食物,从小量开始,如无特殊反应,可逐渐增加量和次数。经过反复多次脱敏,一些人对原来过敏的食物,可以不再发生过敏反应。
建议在患病期间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起到帮助身体恢复的作用。
㈣ 什么是皮肤病
什么是皮肤病
什么是皮肤病,生活中造成皮肤病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朋友甚至没有听说过,也有很多朋友被皮肤病所困扰,皮肤病疾病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严重的话会造成皮肤癌。那么什么是皮肤病呢?
什么是皮肤病1
皮肤病(dermatosis)是发生在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疾病的总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病的种类不但繁多,多种内脏发生的疾病也可以在皮肤上有表现。
引起皮肤病的原因很多,比如感染因素引起的皮肤病,如麻风、疥疮、真菌病、皮肤细菌感染等常常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但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引起恐慌与社会歧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麻风等传染病在全世界已经得到明显控制。其他引起皮肤病的内外在因素,如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内分泌性、免疫性等,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皮肤病是指发于人体皮肤、黏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皮肤病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虽没有系统的关于皮肤病的专著,但在《五十二病方》、《内经》、《金匮要略》、《刘滑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文献中都有较详尽的有关皮肤病的论述。
现代中医对皮肤科的一些疑难疾病如变态反应性疾病、皮炎、湿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中医皮肤病学开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什么是皮肤病2
皮肤病的治疗,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治疗手段:
1、物理治疗,通过物理的方式治疗皮肤病。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寻常疣、尖锐湿疣等,可以通过液氮冷冻来治疗,低温将疣体破坏掉,然后让它脱落,低温顺带着把病毒冻死。再有激光,激光通过光和热,将疣体气化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白癜风,可以照308准分子激光,特定波长的激光,有促进黑色素产生的作用。
2、化学疗法,化学疗法就是药物,有口服药物,还有注射的、静滴的药物,还有外用的药物。比如过敏类的疾病,湿疹、荨麻疹,可以口服抗组胺、抗过敏的药物,同时皮疹的表面也可以涂抹抗过敏药物。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比如水痘、病毒疹,口服抗病毒的药物,或者是静点、肌肉注射抗病毒的药物,同时结合外用药物治疗。
3、物理、化学结合在一起,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光动力疗法,先在皮肤病灶的表面涂光敏剂,吸收一段时间,等光敏剂吸收到病变组织细胞中,再照特定波长的光。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到有光敏剂作用的病变组织部位,达到促进病变组织凋亡的作用,常见的就是治疗尖锐湿疣、皮肤肿瘤,比如鳞癌,疗效都是不错的。
4、手术治疗,皮肤肿物、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疗。
有些病可能是几种方案综合在一起,既有物理方法,又有药物方法。有的时候手术切完之后,也要用药物或者物理疗法治疗一段时间,协同治疗的疗效才能更好。
什么是皮肤病3
病因选择种类,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如果是感染性的皮肤病变,像细菌感染,可以外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这种抗细菌的药物。
二、如果是真菌感染,可以外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硝酸舍他康唑乳膏这种抗真菌的药物。
三、如果皮损的性质是糜烂、渗出,可以用溶液湿敷,有拔干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同时要用抗过敏的药物或者是激素类的药物,使它的病因去除或抑制。
四、如果皮损很厚,可以选择激素类的药膏或者是去角化的药物,使用的方法可以选择封包治疗。
口服的药物主要根据病因选择,感染性的要口服抗感染的药物,比如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的。过敏性的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严重的可以口服激素。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比如大疱病,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可以口服激素或者是抑制免疫反应的药物。肿瘤性的疾病,可能以手术切除为主。总之,皮肤病的种类很多,病因不一样、皮损性质不一样,选择的方法也是不一样。
一、皮肤病怎么治能除根?
1、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可用抗组胺药(如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治疗,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严重者短期口服或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
2、遗传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目前结缔组织疾病需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3、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需要外用抗生素(如夫西地酸乳膏等。),并且口服抗生素。
4、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需要抗病毒药物。也可以用液氮冷冻激光治疗,低温去除疣使其脱落,还可以口服、注射静脉、外用。
5、感染性疾病需要外用抗真菌制剂(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舍他康唑乳膏等)。
二、如何预防皮肤病?
1、皮炎和湿疹类。湿疹类皮肤病主要是过敏引起的,所以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避免吃辛辣的发物,防止复发。
2、真菌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主要是接触真菌感染引起的,所以平时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真菌,比如别人的拖鞋、毛巾、面巾等物品,同时要多洗多晒,注意卫生。
3、病毒性疣皮肤病。预防措施包括注意卫生,勤洗手,少去公共浴池和游泳池,不在公共浴池搓澡。
综上所述:皮肤病有很多种,各种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临床上对皮肤的治疗可分为局部治疗和内科全身治疗。如果皮肤损伤较小,一般用药膏局部治疗。如果症状较重,皮肤病范围较广,通常需要选择口服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如果是传染性皮肤病,通常需要针对致病菌的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