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耳部湿疹可以怎么治疗
耳湿疹指发生于耳轮,外耳道、耳后皱褶部位的湿疹。多见于婴幼儿专。脂溢性皮炎和异位性属皮炎均可表现为耳湿疹,外耳道湿疹可由中耳炎或耳挖伤引起,感染的细菌多为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镀镍的眼镜架、耳环也
发病部位:皮肤,耳患病比例:1-2%
发病季节:春季是否传染: 无传染性
易感人群: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耳湿疹。
耳湿疹的症状:斑疹脓疱疱疹斑丘疹红斑样皮疹剧痒慢性湿疹样变丹毒样外观皮肤湿毒鳞屑样痂皮耳漏湿疹。
有一些小朋友如果对食物或是环境中的某样东西过敏,有时也会加重耳湿疹的症状。故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如果有粘膜破损应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㈡ 对称性皮炎怎么治疗脸部头皮 耳后...
对称性皮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病,此病是一种皮肤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皮肤损害,目前对神经性皮炎的原因尚不明了,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过度紧张、兴奋、忧郁、疲劳、焦虑、急躁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皆可能是神经性皮炎的诱因。局部刺激、搔抓、衣领的摩擦、过敏体质、多吃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能引起神经性皮炎。
治疗对称性皮炎,当然首先应该解除可能发生的病因。不吃刺激性食物,不能搔抓,忌用热水及肥皂洗擦。局部涂擦神经性皮炎药水,或含有皮质激素的软膏,贴用肤疾灵或特美肤涂膜,皆有效果。严重的病人,局部可用深度X线照射,或用同位素90锶贴敷,皆有效果。如局部有红肿,则需用抗生素治疗。
㈢ 宝宝耳朵后面烂了怎么办
析你家宝宝耳朵后的是婴儿湿疹,又称奶癣,是以哺乳期婴儿面部出现的湿性或干性皮疹,破后出现点状糜烂、渗液、结痂并伴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 意见建议:治疗上可以用0.2%苯海拉明糖浆,或用扑尔敏等抗组胺类药物,局部用药可外用3%硼酸溶液湿敷再外搽氧化锌油,每天2-3次,饮食要定时定量最好吃母乳,如吃牛奶要多喝水,少加糖煮沸时间可稍长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给予多种维生素食物,仅供参考,具体诊治要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祝你宝宝健康!
㈣ 耳朵后面有白色的这个是什么皮肤病
三焦经不通,约在翳风穴位置,对照经络图,去看中医视频。如果体内经络排毒正常,就不会通过皮肤排毒了。对照经络图,去看中医视频。还有注意严把饮食关,不要吃垃圾食品。
㈤ 外耳湿疹怎样治疗
【概述】外耳湿疹是指发生在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多形性皮疹,以小儿多见。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为瘙痒、多形性皮疹,易反复发作。外耳湿疹以外耳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特征,好发于耳后沟及耳廓皱折上下,也可蔓延到外耳道内或耳周皮肤。西医学认为外耳湿疹多因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受外用药物或其它过敏药物刺激所致,湿、热、化妆品、喷发染发剂、耳环以及鱼、虾、牛奶等均可成为致敏因素,外耳道长期脓液刺激也可引发。
中医将本病称之为旋耳疮,古代文献中又有黄水疮、月蚀疮、耳烂、浸淫疮等名称。将本病按其病程有急﹑慢性之不同,急性期多为风热湿邪浸渍,慢性期多为血虚生风化燥。风热湿邪犯耳:脓耳之脓液、汗水、泪液等浸渍,或接触刺激性物质,湿热邪毒积聚,引动肝经之火,内外合邪循经上犯,蒸灼耳廓肌肤而发病。血虚生风化燥:患病日久,营血耗伤,耳窍失养,加之血虚生风化燥,不能滋润耳窍肌肤,以致耳部瘙痒,缠绵难愈。
【治疗】本病按其病程有急、慢性之不同,急性期多为风热湿邪浸渍,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主;慢性期多为血虚生风化燥,治以养血熄风润燥。
1.风热湿邪证【症状】耳部皮肤瘙痒、灼热感,数日后出现小水泡,溃破后流出黄色脂水,糜烂,甚至可波及整个耳廓及其周围皮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方一】消风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当归10克,生地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知母12克,苦参6克,胡麻10克,荆芥10克,苍术10克,牛蒡子10克,石膏30克,木通6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荆芥、牛子、防风、蝉衣祛风止痒;苍术、苦参、木通以祛湿;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当归凉血散血。全方合用,可清热祛湿,疏风止痒。
【按语】本方用于风重者。【方二】萆薢渗湿汤【来源】《疡科心得集》【组成】萆薢10克,薏苡仁30克,黄柏10克,赤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滑石20克,夏枯草15克。
【功效】清热燥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柏、萆薢、滑石、泽泻、通草清热祛湿而解毒;茯苓、薏苡仁除湿和中;丹皮清热凉血。
【按语】本方用于湿重者。
2.血虚生风化燥证【症状】耳部瘙痒,缠绵难愈,可伴有面色萎黄、纳差,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缓等。检查:外耳道、耳廓皮肤增厚、粗糙、结痂、皲裂。【方一】地黄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首乌10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玄参10克,白蒺藜10克,僵蚕10克,红花15克,甘草6克。
【功效】养血熄风润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熟地、当归、首乌养血;生地、丹皮、玄参、红花凉血活血;白蒺藜、僵蚕祛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治血为主,而达治风的目的。
【按语】痒甚者,加蝉衣、地肤子、苦参等。【方二】①参苓白术散合②四物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①炒扁豆3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怀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②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
【功效】健脾养血滋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四物汤滋阴养血。
【按语】本方适用于脾虚发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