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问答 » 皮肤科外用药物的剂型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肤科外用药物的剂型

发布时间: 2023-09-13 05:54:58

1. 油剂,霜剂,软膏剂有什么不同

它们三者的区别如下:

1、成分不同

油剂:是以植物油(豆油、麻油、花生油、蓖麻油)或矿物油(液体石蜡)为溶剂混入不溶性药粉(如氧化锌、滑石粉、炉甘石粉、某些中药药粉等)制成的剂型。霜剂:是油与水混合振荡再加人乳化剂、药物制成的半固体剂型,能够使一种液体较稳定地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所以兼具亲脂性和亲水性。软膏剂:是用适宜的基质与药物混合制成的一种均匀细腻的半固体外用剂型。

2、功效不同

油剂具有清洁保护、润滑及消炎止痛的作用。霜剂具有润滑不油腻、软化痂皮、消炎、保护及止痒作用,但皮肤渗透性较差。软膏剂具有保护、柔软皮肤、防止干裂、软化痂皮、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作用,软膏剂皮肤渗透性较强,但油腻性大,不易洗去,容易污染衣物。

3、用途不同

适宜慢性炎症性的皮肤损害。急性皮炎不宜使用软膏,因软膏中的油脂封闭于皮肤表面,使用后可使皮肤局部温度升高、易于浸软而使渗出增加,从而加重病情。各种亚急性(皮损略有渗液流水)、慢性皮炎都可使用。油剂主要适用于超低容量喷雾。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软膏、霜剂用途不同

网络-油剂

2. 试述皮肤科外用药应遵循哪些使用原则

皮肤科外用药应遵循以下使用原则。(1)根据临床特点选用适当剂型:急性炎症皮损,仅有潮红、肿胀、斑丘疹而无糜烂时,选用粉剂或振荡剂,如氧化锌粉或炉甘石洗剂。有水疱、糜烂、渗出时,则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2%明矾液或3%硼酸溶液或1:2000醋酸铅溶液作湿敷用。亚急性炎症皮损,可选用乳剂或糊剂如糖皮质激素乳剂或氧化锌糊剂等。慢性炎症性皮损选用软膏、糊剂或硬膏、涂膜剂。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作皮损内注射。如无皮疹而仅有瘙痒,可选用醑剂或酊剂如5%苯唑卡因、1%麝香草酚、糖皮质激素制剂等,也可选用乳剂或振荡剂。 (2)根据病因、病理病化和自觉症状来选药:如化脓性皮肤病,可选择抗生素药物,如2%莫匹罗星、0.5%~3%红霉素、0.1%盐酸小檗碱(黄连素)等。真菌性皮肤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如2%~3%克霉唑、2%咪康唑、1%联苯苄唑、1%特比萘芬、5%~10%水杨酸、2%酮康唑、6%~12%苯甲酸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选用抗过敏性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药。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药,如5%~10%黑豆馏油、2%~5%煤焦油或糖馏油等。角化过度时选角质松解剂,如5%~10%水杨酸、10%雪钡锌、10%~20%尿素、5%~10%乳酸、0.01%~0.1%维A酸等。有渗出时应选用收敛剂如1:2000醋酸铅溶液、2%明矾溶液等。 (3)熟悉和掌控药物的禁忌证和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如洗剂不宜应用于毛发部位,它和乳剂皆不能应用于结痂、脱屑及湿润的糜烂面。酊剂则禁用于急性炎症或渗出糜烂者。 (4)一般宜从低浓度、小面积开始试用,逐渐扩大面积、增加浓度,尽量避免刺激。用药过程中如发现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 (5)应仔细向病人说明用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外用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外用药物治疗原迹兆则:
(1)剂型选择:根据姿闷租临床病程分期及皮损部位和特点选择剂型。急性炎症性皮损,仅有潮红、肿胀、斑丘疹而无糜烂时,选用粉剂或洗剂;有水疱、糜烂、渗出时选用湿敷;亚急性炎症性皮损,可选用油剂、糊剂或乳剂;慢性炎症性皮损选用软膏、糊剂或硬膏;如无皮疹(或有抓痕等继发损害)仅有瘙痒,选用醑剂或酊剂,也可选用乳剂、洗剂。
(2)药物选择: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择药物。对化脓性皮肤病,可选择抗菌药物;对真菌性皮肤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如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选用抗过敏药物;角化不全时可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亢进时,选用角质松解剂;有渗出时应选用收敛剂等。
使用外用药注意事项:
(1)注意外用药的使用方法,可根据皮损的性质和治疗需要,采取不同的用药方法。如皮损浅在或药物的透入性强时,则可局部涂搽;如罩轿果苔藓样变明显,须促进药物深达时,外用软膏后可加塑料薄膜封包。
(2)对皮肤敏感性强的患者,要选择温和无刺激性的药物,或先用低浓度,再逐步提高浓度。采用新药或易致敏药物时,可先试用于较小面积,如无不良反应再大面积使用。
(3)嘱咐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要详细说明使用药物的方法,如用药次数、部位、用量和方法等,如有反应须停药来诊。
(4)注意禁忌证,刺激性强的药物勿用于皮肤薄嫩处,高浓度水杨酸及芥子气软膏等不可应用于乳房下部、外阴及面部等处,幼儿也不可应用。

4. 皮肤科的药物使用

相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剂型,如溶液、糊剂、粉剂、洗剂、软膏乳剂和酊剂等。不专同的剂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适属应症,故应根据皮肤病不同病期的症状和皮损特点,正确选用。
一般急性期局部红肿、水疱、糜烂时,多选用溶液湿敷,可起到消炎作用;有渗液者,先用溶液湿敷,后用油剂。皮损处于亚急性期时,红肿减轻,渗液减少,可酌情选用糊剂、粉剂和洗剂,以发挥其消炎、止痒、收敛的作用。慢性期皮损增厚,呈苔藓样变时,多用软膏和乳剂,它们穿透力强,作用持久,且有润滑作用。还应注意:即使同一药物,同一剂型,也可因浓度不同而作用各异。如3%水杨酸有软化和溶解角质作用,20%以上的水杨酸则是一种腐蚀剂。 选用药物时,还应考虑年龄、性别、患病部位与患者体质等。如老幼患者应选低浓度药物;孕产妇使用外用药时,应顾及对胎儿、乳儿的影响;面部、乳房、外阴处不可用浓度高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儿童、妇女更应慎用;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浓度的药物;皮肤敏感者,先用低浓度,后用高浓度。对新药或易致敏药物,先小面积用,如无反应,再根据需要逐渐提高浓度及扩大使用面积。
此外,一旦发现红斑样或湿疹样皮疹,且有瘙痒、头痛等过敏反应,就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

5. 治疗皮肤外用药物有哪些分类

治疗皮肤外用药物很多,从剂型上分类大致有:溶液剂、软膏剂、油剂、霜剂、洗剂、糊剂、酊剂和外用散剂等。从药物作用分类有:清洁药、保护药、止痒药、收敛药、角质溶解药、角质增生药、消毒抗菌药等。

6. 治皮肤病的外用药介绍

在医学上,皮肤病是有关皮肤的疾病,穷是很多篇皮肤病使用一些外用药就能治愈的了。下面我带你了解治皮肤病的外用药,希望对你有帮助!

治皮肤病的外用药

溶液:

常用的溶液有4%的硼酸溶液,1:(5000~10000)高锰酸钾溶液,0.1%的利凡诺溶液等。这些溶液大多是用来湿敷的。皮肤病的湿敷,主要是冷敷,其目的是通过冷敷使有渗出液的创面渗液减轻,保持创面清洁。

正确的湿敷 方法 是:使用比创面略大的消毒纱布4-6层(也可使用普通消毒口罩),浸透上述湿敷溶液,略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放在创面上。根据创面渗液情况,每隔15-30分钟更换纱布1次。要保持纱布清洁和潮湿。湿敷的主要目的是使创面上的渗液全部被纱布吸收,再加上不断冷敷,使皮下扩张的毛细血管收缩,新的渗液减少,达到清洁创面的目的。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急性湿疹、皮炎、Ⅱ度烫伤后水疱溃破的渗液面,但大面积湿敷要考虑到药物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冬天使用要谨防感冒。

洗剂:

所谓洗剂就是水和粉的混合制剂,储存时水在上层,粉剂沉淀在瓶底。皮肤科常用的洗剂是炉甘石洗剂、硫磺洗剂等。使用时必须注意先摇匀,再用毛笔或棉签涂用。它的作用,除了消炎、杀菌、止痒外,主要是通过洗剂外用后蒸发水分降低皮肤温度,以达到治疗作用。所以,涂用洗剂的次数,每天必须达到3次以上,这样才能使局部温度不断降低。在有毛发部位使用时其可能和毛发粘在一起,不宜应用。

醑剂:

是一种药物溶解于酒精中的制剂,常用的有止痒醑剂、癣药水等。这类药物涂用后,由于酒精蒸发较快,再加上酒精制剂中含有止痒、脱皮的药物,可达到治疗作用。

由于药物有一定刺激性,所以面部、黏膜部位及婴幼儿不宜应用,特别是癣药水,由于有强烈的刺激、脱皮作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冷霜制剂:

是皮肤科最常用的一种制剂,由于它外观细腻、洁白,像化妆品,所以很受患者欢迎。常用的冷霜制剂,除了加有止痒药物的止痒霜剂(如必舒膏)、防止皮肤水分蒸发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最常见的就是各类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如肤轻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肤乐霜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激素冷霜制剂的应用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如过度使用激素外用制剂,可以造成局部皮肤萎缩、多毛、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色素沉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如果长期、大面积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剂,也可由此造成皮质类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库欣综合征(如肥胖、满月脸、血压增高、糖尿病等),所以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一般情况下,每日使用两次即可。

软膏:

它的基础成分是羊毛脂、凡士林,由于软膏比较油腻,已逐步被冷霜制剂所取代,但涂用软膏后,能使皮肤软化,药物易深入吸收,对某些角化、慢性皮肤病(如斑块型银屑及重度皲裂等),其效果要优于冷霜制剂,常用的软膏有复方苯甲酸软膏、硫磺软膏等。

硬膏、涂膜制剂:

这是新近改良的外用药制剂,它是把药物加入胶布或薄膜制剂中,使用后薄膜将皮肤与外界空气隔绝,便于药物吸收,避免了因衣服摩擦而使药物损失的弊端。常用的制剂有肤疾宁、氢化可的松涂膜等。但部分患者使用硬膏制剂可发生胶布过敏。含有皮质类固醇的制剂比其他制剂更易于吸收,但要注意因吸收过量而引起的副作用。

一旦皮肤出现轻微干燥、瘙痒、红疹等症状,一定要及时治疗,不能抱以侥幸心理,以免贻误病情。千万不要滥用药膏,很多药膏都含有激素,使用不当容易加重症状,增加治疗难度。最好选择不含激素、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产品,避免对脆弱的肌肤造成二次伤害。

皮肤病形成的因素

1、理化因素

压力与摩擦、局部温度变化过快、放射、光照、热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肤病发生。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肤病。如过度搔抓继发感染;热水烫、肥皂水洗、用药不当加重湿疹病变;曝晒可加重光敏性疾病。

2、生物因素

昆虫叮咬、接触某些植物、寄生虫与微生物感染均为常见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病毒性皮肤病。

3、食物与其他疾病

有些食物如虾等易致过敏性疾病发生。内脏病变、局部感染、血液与淋巴循环障碍等可引起相关皮肤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痒症,局部感染引起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循环障碍可致紫绀、橡皮肿等。

4、遗传

有些疾病有明显的家族史,如鱼鳞病、白化病等。

5、神经精神因素

神经损伤可引起营养性溃疡;压力与紧张和斑秃、慢性单纯性苔藓等发病密切相关。

6、代谢与内分泌因素

代谢障碍可引起皮肤淀粉样变、黄色瘤等,Cushing′s综合征则易发生痤疮、多毛等。

>>>下一页更多精彩“皮肤病的相关知识”

7. 谁能帮我找一下“外用剂型”的定义

常用的皮肤病外用药有以下几种:

一、溶液:

常用的溶液有4%硼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0.1%利凡诺凡溶液等。使用这些溶液的目的,大多是作为湿敷。皮肤病的湿敷,主要又是一种冷敷,其目的是通过冷敷使有渗出液的创面、渗液减轻、创面清洁。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急性湿疹、皮炎、二度烫伤后疱溃破的渗液面,但大面积湿敷要考虑到药物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冬天使用要慎防感冒。

正确的湿敷方法是:使用比创面略大的消毒纱布4~6层(普通消毒口罩也可代用),浸透上述湿敷溶液,略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放在创面上,根据创面渗液情况,平均每隔15分钟到30分钟更换纱布一次,要保持纱布清洁和潮湿,湿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纱布的吸附作用,使创面上的渗液,全部被纱布吸收,再加上不断冷敷,使皮下扩张的毛细管收缩,新的渗液减少,达到创面清洁的目的。

二、洗剂:

它是由水和粉的混合制剂,水在上层,粉剂沉淀在瓶底。皮肤科常用的洗剂是炉甘石洗剂、硫磺洗剂等。

使用时必须注意先摇均匀,后用毛笔或棉签涂用,它的药理作用除了洗剂中所加的消炎、杀菌、止痒药作用外,主要是通过洗剂外用后,蒸发水分,降低皮肤温度,以达到治疗作用。所以涂用洗剂的次数,每天必须十次以上,这样才能使局部温度不断降低。但在有毛发生长部位,由于它可能和毛发粘在一起,所以不适宜应用。

三、醑剂:

它是一种药物溶解于酒精中的制剂,常用的有止痒醑剂、癣药水等。这类药物涂抹后,由于酒精蒸发较快,再加上酒精制剂中含有止痒、脱皮的药物,便可达到治疗作用。由于药物有一定刺激性,所以面部、粘膜部位及婴幼儿不宜应用,特别是癣药水,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刺激、脱皮作用,所以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冷霜制剂:

是皮肤科最常用的一种制剂,由于它外观细腻、洁白,像化妆品,所以很受患者欢迎。常用的冷霜制剂,除了加有止痒药物的止痒霜剂(如必舒膏)、防止皮肤水分蒸发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最常见的就是各类皮质类固醇类激素霜剂(如肤轻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肤乐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激素冷霜制剂的广泛应用,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如过度的使用激素外用制剂,往往可以造成局部皮肤萎缩、多毛、毛细管扩张,以及色素沉着,而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如果长期、大面积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剂,也可由此而造成皮质类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满月脸、血压增高、糖尿等症状,所以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一般情况下,每日使用两次即可。

五、软膏:

它的主要成分是羊毛脂、凡士林,由于软膏比较油腻,已逐步为冷霜制剂所取代,但它涂用后,能使皮肤软化,药物易于深入吸收,对某些角化、慢性皮肤病(如斑块型银屑并重度皲裂等)其效果要优于冷霜制剂,常用的软膏如复方苯甲酸软膏、硫磺软膏、芥子气软膏等。

六、硬膏、涂膜制剂:

这是近年来改良的外用药制剂,它是把药物加入胶布或薄膜制剂中,涂用后薄膜与外界空气隔绝,便于药物吸收,避免了因衣服摩擦而使药物损失的弊端。常用的制剂如肤疾宁、紫桂治裂膏、氢可涂膜、疗肤膜等。但硬膏制剂,对部分患者可以发生胶布过敏,当然含有皮质类固醇的制剂比其它制剂更易于吸收,但要注意因吸收过量而引起的副作用。(来源:健康网)

编辑 阳光
-----------如果按《药剂学》剂型分类,以上六种是主要的六个剂型。
外用剂型是指选用相宜的基质与药物,采用适宜的工艺过程与制法,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对皮肤或粘膜起局部治疗作用,也有的透过皮肤或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8. 简述皮肤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皮肤外用药物治疗原则如下。
(1)正确使用药物: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择药物。化脓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疾病选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等。
(2)正确选用剂型:根据临床症状及皮损特点选择剂型:①急性炎症性皮损,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有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渗出不多时用糊剂。②急性炎症性皮损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炎症性皮损,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注意事项:①询问过敏史;②详细告知用法;③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损部位而有所不同;④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用于婴幼儿,面部和褶皱处;⑤外用药物浓度应由低至高,并需常变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