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问答 » 皮肤病辩证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肤病辩证

发布时间: 2023-09-11 18:58:29

A. 怎样识别各种皮肤病

  皮肤病有非常多的种类,常见的就有上百种,加上不被人们所了解的几乎就有一千多种,不同的皮肤病的治疗方法自然也会有所差别,因而,为了更加有效的治好皮肤病,就要学会鉴别皮肤病,找出诱发皮肤病的原因,做辩证的、有针对性的治疗。
  常见的皮肤病有银屑病(牛皮癣)、白癜风、疱疹、酒渣鼻、脓疱疮、化脓菌感染、疥疮、疤痕、癣、鱼鳞病、腋臭、青春痘、毛囊炎、斑秃、脱发、婴儿尿布疹、鸡眼、雀斑、汗疱疹、螨虫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灰指甲、硬皮病、皮肤瘙痒、脱毛、黄褐斑以及性传播疾病有梅毒、尖锐湿疣、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
  引起皮肤病的原因
  (1)理化因素:压力与摩擦、局部温度变化过快、放射、光照、热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肤病发生。
  (2)生物因素:昆虫叮咬、接触某些植物、寄生虫与微生物感染均为常见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病毒性皮肤病。
  (3)食物与其他疾病:有些食物如虾等易致过敏性疾病发生。内脏病变、局部感染、血液与淋巴循环障碍等可引起相关皮肤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痒症,局部感染引起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循环障碍可致紫绀、象皮肿等。
  (4)遗传:有些疾病有明显的家族史,如鱼鳞病、白化病等。
  (5)神经精神因素:神经损伤可引起营养性溃疡,压力与紧张和斑秃、慢性单纯性苔藓等发病密切相关。
  (6)代谢与内分泌因素:代谢障碍可引起皮肤淀粉样变、黄色瘤等,CUSHING'S综合征则易发生痤疮、多毛等。
  由于皮肤病在发病的时候常常会伴有瘙痒等症状,不少患者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抓挠、用热水去烫患处,一些心急的患者甚至还会盲目的用药,这样非但不能治好皮肤病,还有可能会影响到疾病的转归使症状加重,因而一旦患上了皮肤病就一定到专业的医院去接受正规的治疗。

B.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

麻疹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皮肤病,那么荨麻疹怎么治疗好呢?下面我带你了解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希望对你有帮助!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

(1)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皮肤灼热、剧痒感,并觉手心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蝉衣、石膏、知母、木通、银花、连翘等。

(2)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皮疹淡红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风后症状加重,得暖后减轻。自觉畏寒、恶风,冬重夏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疏风散寒。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独活、防风、荆芥、浮萍、炙草、生姜、白藓皮等。

(3)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皮疹多少不定,胃肠道症状明显,纳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无力,大便秘结或溏薄。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治宜泄热、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苍术、白术、厚朴、山栀、茵陈、防风、荆芥、香附、乌药、枳壳、泽泻、大黄、砂仁等。

(4)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治宜养血、滋阴、降火。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5)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治宜调理冲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6)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清温温败毒饮加减;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银花、玄参、人中黄、芦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荨麻疹的单方验方

(1)荆芥12g、防风9g、蝉脱9g、乌梅9g、五味子9g、丹参9g,每日1剂,煎水冲服。

(2)紫草、刺藜蒺、苦参、土茯苓各15g,风热患者加银花、连翘、栀子、丹皮、薄荷、蝉蜕等。风热夹湿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茯苓皮。久病血虚者加四物汤或当归、黄芪等,每日1剂,煎水口服。

(3)苍耳子15g、刺猬皮9g、桑叶9g、白藓皮9g、丹皮9g、地肤子15g、甘草6g煎服,每日1剂。

(4)茯苓皮20g、陈皮、大腹皮15g、桑白皮9g、生姜6g煎水口服。并按风热、风寒、胃肠湿热3型加减。

(5)麻黄9g、蝉衣9g、川连4g、生甘草 3g、当归9g、生熟地各12g,赤芍9g、川芎 10g、尤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

荨麻疹的类型

1、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发生于青年期,在遇热(热饮、热水浴)、情绪激动和运动后发生。皮疹的特点为1~3毫米大小的小风团,四面有红晕,多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倦瘙痒。有些病人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2、日光性荨麻疹

主要现象为皮肤暴露于日光数秒至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发生瘙痒、红斑及风团、血管性水肿,持续1~2小时。以女士多发。

3、压迫性荨麻疹

皮肤在受到较重和较持久压迫4~6小时后发生,受压局部发生弥漫性境界不清的水肿性疼痛斑块,累及皮肤及皮肤组织。易发生于掌、跖和臀部,通常持续8~12小时。有时可伴畏寒、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等。发作机理与激肽有关。

4、血清病性荨麻疹

是由于药物(青霉素、痢特灵等)、疫苗或异体血引起。皮损以风团尤其是多环形风团最通常,还可有中毒性红斑、结节性红斑样现象。

5、慢性荨麻疹

发作起因不明,病程长且治疗困难,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皮肤病症。其发作起因可能是对热过敏、冷过敏、或对药物过敏、食品过敏、花粉过敏、酒精过敏或潜藏在食品中的过敏原如:食品色素、防腐剂、和自然的式样酸盐等引起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发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6、人工性荨麻疹

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消退。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无明显的发作起因,也可由药物(特殊是青霉素)引起。也有以为与皮肤肥大细胞存在某种功能异常有关。

7、寒冷性荨麻疹

发作与冷刺激有关。患者受冷后,如皮肤浸入冷水中、接触冷空气或冰块等,局部皮肤出现水肿和风团,临床上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


C. 玫瑰糠疹怎么治疗好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首页 » 保健养生 » 正文
玫瑰糠疹怎么治疗好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2018-07-04 17:41:38 313浏览
玫瑰糠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多发于春、秋季节,发病年龄大多在10~4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无明显种族差异。本病具有自限性,极少复发,少数迁延至半年以上甚至数年之久。玫瑰糠疹的发病原因不明,有人认为与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的感染有关。皮损特征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淡黄褐色斑片,呈圆形或椭圆形,上覆糠状鳞屑,其分布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皮损的分布以躯干部和四肢近端为主,呈对称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本病中医学相当于国家标准的“风热疮”,属于“风癣”、“血疳疮”、“母子疮”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腠理闭塞,营血失和,或因风热之邪,郁于肌肤,日久化燥,肌肤失养而发病。
【必备名方】
1.九味祛风饮加减:生地黄30克,金银花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炒牛蒡子10克,升麻5克,白茅根30克,牡丹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皮疹至下腹及大腿内侧者,加炒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皮疹至腋窝及胁肋区者,加柴胡9克,青蒿10克;瘙痒感重者,加钩藤10克,苦参9克。
2.凉血疏风饮加减:生地黄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紫草10克,荆芥10克,蝉蜕6克,防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大青叶15克,苦参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风热甚、有恶寒发热及明确的感染病史者,加连翘10克;痒甚者,加白鲜皮10克,白蒺藜10克;病程迁延者,加丹参10克,鸡血藤20克。
3.四物消风饮加减:生地黄2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地肤子10克,白鲜皮10克,紫草10克,土茯苓20克,苦参20克,薄荷10克,蝉蜕10克,栀子10克。水煎服。胃肠积热者,加生大黄6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伴有发热者,加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湿浊较重者,加苍术10克,黄柏9克。
4.凉血散风汤加减:茜草15克,紫草15克,生地黄15克,生槐花10克,墨

D. 皮肤瘙痒老不好中医1个养血解毒方,帮你辨证调理,摆脱瘙痒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人体最大器官的皮肤也逐渐衰老,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皮肤瘙痒是这一类人群的高发病,据统计,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瘙痒性疾病,发生率高达40.7%,该病已成为困扰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而且,这是一种全身性的瘙痒病,患者全身各处均可发病,不同人瘙痒程度不尽相同,但多数人自觉剧烈瘙痒,尤其是夜晚时瘙痒更甚,影响日常的睡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皮肤瘙痒时,自认为是不卫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结果越洗越痒,越痒越抓挠,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这提示着身体 健康 出现问题了。

关于皮肤瘙痒的论述,在祖国医学中有较为详尽的经验积累,《黄帝内经》曰:“虚邪之热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指出体虚感受外邪是导致皮肤瘙痒的重要原因。

而历代医家更有“风盛则痒,无风不作痒”一说,认为瘙痒的发生多与感受风邪有关。曾有学者收集从1988年至2019年关于皮肤瘙痒的中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也发现,在瘙痒致病因素中,以“风”最为多见。

中医认为,风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气之一(其他五种邪气分别为寒、暑、湿、燥、热),风邪具有向上、发散的特点,属于阳邪,而风邪致病,首先伤表卫,客于肌肤则为瘙痒,故此瘙痒性皮肤病的病位也都是在体表。正如《内经》所记载:“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夹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

这是自然界的风邪侵袭人体,停留于人体体表,从而引起的皮肤瘙痒,而风邪容易夹杂其他的邪气,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讲:“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比如风夹寒、湿、热等邪气,导致病因复杂多变,这也是很多患者瘙痒顽固、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除了外风之外,还有内风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中,更与内风的关系密切,而引起皮肤瘙痒的内风常见有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热胜化火,其中,在老年群体中,以肝血亏虚为主。

这一点,在《外科证治全书》中也有记载:“痒风……肝家血虚,燥热生风。”老年人肝血亏虚,一则无以涵养肝体,致肝风内动;二为血不足,以致血不养肤,该证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皮屑较多、全身瘙痒,多在夜间加重,难以忍受,并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诸病源候论》曰:“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指出了在该病中,风与血的关系,因此,在止痒治疗中,多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对于外感风邪所致的瘙痒,主要用疏风止痒法,临床常用如荆芥、防风、白芷、蝉蜕等解表祛风药治疗。而对于内风则以养血平肝熄风为治本。

当归饮子是常用的治疗血虚风燥证所致瘙痒的方剂。该方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中当归为补血圣药,和营养血以治其本,为方中君药。生地、白芍、何首乌集滋阴养血为一体,加益气养血之黄芪,四药为臣,助当归治血之力。荆芥、防风透散开泄,疏风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风止痒之效,川芎行气活血,四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纵观全方,养血滋阴而不留邪,疏风散邪而不伤正,补中有散,标本兼固,对血虚风燥之瘙痒疗效确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气血渐虚,肠胃功能减退,如果出现反复皮肤瘙痒,不建议自行用药,以防用药不慎,损伤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另外,治病的关键在于寻找病因,去除诱因,若迁延难愈,需要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肤瘙痒。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E. 中医怎样从表、里辨证论治

表、里是指病位的深浅,如皮肤、肌肉、经络等为表,五脏六腑属里。

表证外邪侵犯体表,表现为怕冷,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四肢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等,即为表证。治疗宜用汗法或宣透法。

根据外邪性质及机体强弱不同,常把表证分为表寒与表热。

表寒证:怕冷重,发热轻,无汗或少汗,舌不红,口不渴,脉浮紧。治疗宜辛温解表。

表热证:发热重,怕冷轻,舌红,脉浮数。治疗宜辛凉解表。

注意:肺合皮毛,外邪侵犯体表,易同时犯肺,故外感初起常见鼻塞、咳嗽等症状。治疗时注意宣肺;皮肤病(疮疡、肿毒、癣类)虽也在表,但属外科范围,中医称为“外证”,应与表证相区别;在治疗原则上,表证兼有里证者,或先解表,然后治里,或表里同治。体虚或老年有表证者,宜在解表之中注意扶正。

里证表示病变部位在五脏六腑。凡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或某种病因直接引起脏腑发病者,均属里证。

注意:里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辨证时必须首先分明。

里证的症状是五脏六腑病变的反映,里证究竟表现在哪一具体肺腑,尚需结合脏腑证进行诊断,以便指导治疗。

半表半里证病邪已离开表,尚未入里而在表里之间,出现寒热往来(一阵冷、一阵热)、胸胁满闷、心烦欲呕或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状者,为半表半里证。治疗宜用和解法。

F. 为什么中医说皮肤痒,毛都和肺有关肺主皮毛。是不是皮肤病都和肺有关

肺出问题,一般会出现静脉及毛细血管淤血,最明显表现为皮肤瘙痒,水肿等症状。

G. 皮肤有疙瘩,如何辩证是什么病教你如何区分湿疹、荨麻疹

湿疹、荨麻疹是皮肤病中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形态为多形性、弥漫性红斑丘疹,分布对称,急性者有渗出,慢性者则有浸润肥厚。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瘙痒剧烈。目前是各种过敏原增多的季节,尤其是荨麻疹、皮炎湿疹特别容易复发。

 

湿疹、荨麻疹的区别

 

1、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宴正轮炎症,湿疹临床上分为:

1)急性湿疹

发病急,病程短,以头面、四肢和外阴部好发,多对称分布。在病程发展中,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现,但常有2~3种皮疹并存或在某一阶段以某型皮疹为主。常因剧烈瘙痒而经常搔抓,使病情加重。

2)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症状减轻后,皮疹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但搔抓后仍出现糜烂。

3)慢性湿疹

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干燥而易发生皲裂。晌信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

 

2、 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主要是红色风团以及丘疹。而且还类似过敏反应,发作迅速,避开诱因后很快好转。

 

3、 两者的不同之处

1)发病的时间不同

荨麻疹属于急发性发病,而湿疹的症状具有持续性。荨麻疹患者一旦接触过敏原后皮肤就会过敏,迅速出现皮疹,但在24小时内会自行消退,接着又在患处出现新的皮疹,又消退,病情反复。而湿疹的皮疹持续时间长,经久不愈还会有脱屑的情况。

2)病因不同

虽然同属皮肤疾病,但荨麻疹的诱因有很多,其中一种过敏原就能引起发病,接触后皮肤和黏膜小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强情况下,出现水肿。而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皮肤炎症。

3)症状表现不同

荨麻疹患者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不规则的、红色或白色的风团或丘疹,有暂时性的痒感。而湿疹与皮炎的症状相似,发病部清塌位对称分布,有剧烈的痒感,皮损处可能会出现丘疹、丘皰疹、小水皰、渗液、糜烂、结痂、苔藓化、脱屑的现象,皮肤症状比荨麻疹典型。

4)引发的并发症不同

荨麻疹由于发病急速,如果在胃肠道发病,则会引起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如果在呼吸道发病,则可引发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窒息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休克。但湿疹症状相对单一,就表现在皮肤上,几乎没有并发症。

 


H. 受风旮瘩怎么治

风疙瘩就是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药方剂1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2
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中药方剂3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中药方剂4
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风疙瘩就是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药方剂1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2
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中药方剂3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中药方剂4
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5
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