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问答 » 皮肤病与穴位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肤病与穴位

发布时间: 2023-09-03 13:25:50

『壹』 夏日皮肤瘙痒,可尝试按揉这些穴位 >>


古人所说的「天地交泰」就是天气寒热交接的过程,此时多见气温突升、雨水突增。在传统文化里「热多则属毒」,人的身体也容易受气候的影响,出现一些不适;同时,五月也是各种蛇、虫、蜈蚣、蝎子等毒虫频繁活动的时期,所以有了「毒五月」的称号。“毒五月”来临后,皮肤瘙痒便到了发作高峰期。五六月大部分地区气候属高温多雨,热邪、湿邪是引起皮肤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夏季是皮肤病高发季节。皮肤瘙痒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轻的皮肤瘙痒,挠一挠就能解决问题。严重的皮肤瘙痒,甚至会影响睡眠和颜值。

现代医学认识

该病原因复杂,实验证明,人的皮肤存在痒感的感受器,并通过神经末梢传向大脑。患部组织胺的释放能促进痒感。抓痒因压痛有止痒作用,但又促进释放更多的组织胺,加重痒感,形成痒--抓的恶性循环,导致更为严重的皮肤损伤和炎症。

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之功效。

陈医生给大家推荐几个穴位

大家平日就可以尝试多按揉缓解症状

一、曲池穴


穴义:曲,屈曲。此穴为手阳明之合,脉气流注此穴时,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横纹头有凹陷,形似浅池,故名。

定位:属手阳明太阳经,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功效: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

操作:左右手互相交替,左手拇指按揉右手曲池穴,右手按揉左手曲池穴,每次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二、行间穴


穴义:行为行走,间,中间,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

定位: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清泄肝火,疏肝理气,熄风潜阳。

操作:用拇指按揉局部,每次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三、阴陵泉


穴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该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定位: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排渗脾湿。

操作:用拇指按揉局部,每次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四、血海穴

穴义:“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血海穴”。

定位:属足太阴脾经。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效:调经理血,祛风止痒。

操作:用拇指按揉局部,每次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五、百虫窝


穴义:“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定位:经外奇穴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3寸,当脾经血海上1寸处取之,左右计2穴。

功效:驱虫止痒,活血祛风。

操作:用拇指按揉局部,每次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1、夏季炎热,尽量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长期生活在潮湿闷热环境中;

2、夏季衣物应选择透气性好的面料,外衣尽量宽松舒适,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3、夏季洗澡尽量用温水,不用过凉或过热的水洗浴。

4、夏天天气炎热时可以经常饮用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解暑防痱。(脾胃虚寒者宜减量)

5、夏季避免进食过多温热之品,如榴莲、芒果、荔枝、牛羊、虾蟹等。

6、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日常注意顾护好脾胃,夏季少吃冰冻寒凉等易损伤脾阳、肺阳的食物,无积食时,多吃小米、粳米、党参等养护脾胃的食材,并平时应注意健脾祛湿,可以用白术、土茯苓、五指毛桃、陈皮、木棉花等用来煲汤。

7、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建议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平时可以吃些五红汤、银耳红枣汤等。

8、湿疹体质的人们要注意改良生活习惯。放松心态,避免郁闷焦虑情绪;饮食方面保持清淡不过量,避免辛辣腥发之物,避免接触容易引起过敏的化学物质。



初审:曲崇正

审定发布:范琳燕

『贰』 皮肤科疾病怎样进行足部按摩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男女老幼都可发病,但以体质过敏者最为多见。可见于任何部位,发于四肢者常对称出现,婴儿多发于头面部。湿疹的主要特征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剧痒,搔破后会出水、糜烂,也可感染化脓。常可反复发作,但皮疹消退后,不留永久性的痕迹。

治疗按揉足部甲状旁腺、肾上腺、脾脏、淋巴腺(上身、胸部、下身)、肾脏、膀胱、输尿管、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淋巴区的选择应依据湿疹发生的部位而定。发于身体上部者,按摩上身淋巴腺;发于胸部者,按摩胸部淋巴腺;发于腹部及下肢者,按摩下身淋巴腺。

另外,平时应注意饮食调理,通常应吃些清淡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少喝茶、饮酒,以保持大便的通畅。

皮肤粗糙无论到何时,都能确保有美丽、光润的肌肤是每个女孩子的梦想。当然不仅是女性而已,最近男性美容沙龙也大行其道,重视美肤的时髦男士也越来越多了。

青年人的皮肤腺体分泌旺盛,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都达到了一生中最好的状态,能很好地表现出青春活力,皮肤具有光泽和色彩,显得柔软、细腻,富有弹性。

皮肤和心理状态有密切关联,通常恋爱中的女性,皮肤特别光滑细嫩,这是因为此时的肾上腺功能特别发达,以致荷尔蒙分泌特别旺盛所致。另外生活倘若没有规律,皮肤就容易变得粗糙。

但是,皮肤和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衰老,而不少不利的因素可以加速这一过程。如精神抑郁,长期情绪低落,睡眠不足,压力过重,营养不良,紫外线照射,气候及生活环境恶劣等。

皮肤光润固然是美容的第一要件,更重要的,是它还代表着健康。当人进入中年以后,因为皮肤腺体分泌减弱,真皮含水量降低,皮下脂肪减少,皮肤表层就会显现出干枯、皱纹。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但采用所有有效的方法可延缓其发展速度。主要原则是内外相结合,即调理内脏功能与皮肤保健结合起来。使用足疗按摩,能刺激荷尔蒙的分泌,祛除皮肤粗糙与皱纹,使皮肤细嫩柔滑,使您获得健康与美丽。

治疗1.足部穴位疗法。

大多数人皮肤粗糙、斑点多,是因为肝脏机能降低,致使体内毒素显露在脸上。在这种情况下,应选择属于肝经的“足临泣”与属于胆经的“足窍阴”两穴,作为治疗重点。另外,涌泉也很重要,因为它能调节内分泌,刺激女性荷尔蒙分泌。

涌泉穴可用刷子或丝瓜瓤来刺激,一直摩擦到暖和的程度。足临泣与足窍阴亦没有须强烈刺激,只要用手指将其按摩至穴位及周围暖和起来即可。

2.足部反射区疗法。

仔细按摩胃、脾、十二指肠、肝、小肠、甲状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大肠反射区。

甲状腺反射区有促进荷尔蒙分泌的功能;胃、十二指肠、直肠的反射区能调整胃肠功能,都是防止皮肤粗糙的重要反射区。按摩肾脏的反射区时,尿酸会溶化,废物也会被排出体外,具有净化皮肤的作用。

另外,多食含维生素B↓2、B↓6、A、E的食品,如蜂蜜、豆芽、动物肝脏、麦片、奶制品,可少量饮用果酒。还有一些干果,如核桃仁、松子仁也是极佳的美容食物,含有丰富的油脂,可滋润皮肤,含有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等,是恢复皮肤功能不可缺少的元素。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的皮肤水肿反应。

食物、药物、粉尘、感染、体内寄生虫、所有物理化学刺激、精神因素以及自身病变均是引发荨麻疹的常见诱因。

荨麻疹初起时,皮肤瘙痒,随即起风团,呈鲜红色,风团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则,可随瘙痒抓挠而增多,多持续半小时以上,可自然消退,不留痕迹。

治疗1.足部穴位疗法。

涌泉、内庭(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行间、解溪是治疗荨麻疹的特效穴,可用隔姜灸法,效果较为明显。

2.足部反射区疗法按摩肾、输尿管、膀胱、甲状旁腺、上下身淋巴腺、脾、肾上腺反射区。另外,起风团时,应避免搔抓,不滥用外用药。饮食要清淡,忌食海味鱼虾、辛辣酒酪食物,保持精神愉悦。未发病时,要增强体质,清除肠道寄生虫,避免接触已经发现的过敏源,如某种食物、动物毛皮、花粉、药物等。

『叁』 神经性皮炎灸什么穴位能冶好

神经性皮炎以皮抄肤粗袭糙肥厚,呈苔癣样病变和阵发性剧烈瘙痒为特征。 艾灸穴位:选取下列两组处方,交替使用: 1.尺泽、风市、中府、期门、风池。 2.太冲、风门、肺俞、肝俞、膈俞。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赶到温热为度,哭不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 注意:戒烟戒酒,戒辛辣食物,限浓茶、咖啡等。保持情绪稳定劳逸适度,睡眠充足。不要用手搔、摩擦或用热水洗泡来止痒,可用拔罐的方法来止痒。也不要自行涂擦刺激性强或者含激素的外用药。 我是销售艾灸用的艾条和灸器,你可以来了解一下。联系方式请见我的个人资料。

『肆』 耳朵的穴位和皮肤病有关系吗

耳朵的穴位和皮肤病有关系 全息医学认为,耳朵可被视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各部分与耳朵通过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耳朵上分布了许多的穴位。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确定标准耳朵为七十九个穴位,通过耳穴能诊治许多疾病。下面给你介绍耳穴相关的内容:
常用耳穴
耳廓表面解剖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具有调整全身多个系统功能的穴位

1 耳廓表面解剖
为了便于掌握耳针穴位的部位,必须熟悉耳廓解剖名称
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册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好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骨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耳穴分布规律表
身 体 部 位 耳 穴 分 布 区 域
头 面 部 耳 垂 或附近
上 肢 耳 舟
下 肢 对耳轮上下脚
躯 干 对 耳 轮
胸 腔 脏 器 耳 甲 腔
腹 腔 脏 器 耳 甲 艇
盆 腔 脏 器 三 角 窝
消 化 道 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身体部位 耳穴分布 穴名 定位 主治

头面五官

眼 耳垂5区的中央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等
齿1 垂1区的外下角 拔牙 牙痛
齿2 耳垂4区的中央 拔牙 牙痛
上颌 耳垂3区中央 上牙痛、下颌关节痛
下颌 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点 下牙痛、下颌关节痛
面颊 耳垂5、6区交界线周围 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料、痤疮
内耳 耳垂6区中央稍上方 耳鸣、耳聋、中耳炎、目源性眩晕
扁桃体 耳垂8区中央 扁桃体炎
外鼻 耳屏外侧面的中央 鼻病、鼻炎、鼻疖等
内鼻 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 鼻炎、上颌窦炎、感冒
咽喉 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 咽喉肿痛
目1 屏间切迹前下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
目2 屏间切迹后下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
外耳 屏上切迹微前凹陷中 耳鸣、耳聋、眩晕
对 耳 屏
额 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前头痛、眩晕、失眠
枕 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后头痛、失眠、昏厥、皮肤病
颞 额穴与枕穴连线的中点 偏头痛

躯干

对耳轮

脊椎 对耳轮的耳腔缘
(颈椎、胸椎、腰骶椎) (以直肠下段同水平与肩关 节同水平分界线将脊椎分为 三段,自下而上分别为 下1/3为颈椎 中1/3为胸椎 下1/3为腰骶椎) 相应部位疾病
胸 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 胸胁痛、乳腺炎
腹 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同水平 腹空疾病、消化妇科病

上肢

耳舟
锁骨 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线处 相应部位疼痛、肩周炎
肩关节 在肩与屏轮切迹平线之间 肩周炎
肩 与屏上切迹同水平 肩周炎
肘 在腕穴与肩穴之间 肘痛
腕 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腕痛
指 耳舟的顶部、耳轮结节上方 手指麻木疼痛

下肢
对 耳 轮 上 脚
臀 对耳轮下脚处1/2处 从骨神经痛
坐骨 对耳轮下脚内1/2处 从骨神经痛
膝 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与 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 膝痛
踝 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踝痛
趾 对耳轮上脚角的外上角 足趾麻木疼痛

胸 腔 脏 器
耳 甲 腔 心 耳甲腔正中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急惊风
肺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
气管 在口与心穴之间 咳嗽、哮喘
三焦 屏间穴的上方 便秘、浮肿

消化道

耳轮角周围 口 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 口腔炎、面瘫
食道 耳轮脚下方内2/3处 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贲门 耳轮脚下方外1/3处 恶心、呕吐、贲门痉挛
胃 耳轮脚消失处 胃病
十二指肠 耳轮脚上方外1/3处 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胆疾
小肠 耳轮脚上方中1/3处 消化不良、心悸
大肠 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痢疾、腹泻、便秘
耳轮角 阑尾 在大小肠穴之间 阑尾炎、腹泻
直肠下端 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便秘、泄泻、脱肛、痔疾
腹 腔 脏 器

耳 甲 艇 肾 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 直上方 生殖、泌尿、妇科疾病 腰痛、耳鸣、失眠、眩晕
膀胱 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 膀胱疾病、尿闭、遗尿
输尿管 直上方 在膀胱与肾穴之间 输尿管结石酸痛

耳甲腔 胰(胆) 在肝肾穴之间 左耳为胰,右耳为胆 胰腺炎、糖尿病 胆道疾病、偏头痛
肝 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肝郁胁痛、眼病、月经不调 消化不良、胃痛胀、崩漏等
盆 腔 三角 窝 子宫(精宫) 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女子:月经不调、带下、分腔炎
男子:遗精、阳萎

具有调整全身多个系统功能的穴位
穴名 部位 主治
神门 在三角窝的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失眠、多梦、烦躁、眩晕、咳嗽、哮喘、荨麻疹、炎症。
交感(下脚端) 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哮喘、急惊风、痛经等。
肾上腺(下屏尖) 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呼吸系疾患:感冒、咳嗽、哮喘;中暑、疟疾、乳腺炎。
脑点(缘中) 在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间的中点 遗尿、崩漏、急惊风。
皮质下(脑) 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失眠、多梦、疼痛性病症、智能发育不全、哮喘、眩晕、耳鸣
内分泌(屏间)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升压点 在屏间切迹下方 低血压、虚脱
降压沟 在耳廓背部,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 高血压
上耳根 在耳根的最上缘 头痛、腹痛、哮喘
上耳背 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 皮肤病、头痛、坐骨神经痛、腰痛
中耳背 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 皮肤病、背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下耳背 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 皮肤病、背痛、咳嗽、气喘
耳迷根 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相当于耳轮脚同水平)的耳根部 胃痛、胆道蛔虫症、腹泻、气喘、鼻塞
下耳根 耳垂与面颊相交的下缘。 头痛、牙痛、咽喉痛、哮喘
耳尖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尖端处 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
轮1-6 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正中下缘分成五等分,共6点,自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 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伍』 脸上老是起痘痘艾灸什么穴位

脸上长痘痘很是让人苦恼,有什么办法可以去除呢?想要了解痘痘如何除掉,我们就先了解痘痘是如何来的。

痘痘一般指痤疮,也叫青春痘。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因为导致长痘的因素很多,艾灸治疗痘痘应该怎么取穴呢?

如果您是因为胃肠不好,导致的营养不良导致脸上长痘痘,可以艾灸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耳鸣、食欲不振、翻胃、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神阙穴】: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

取穴方法:位于腹在脐中部,肚脐中央。

主治疾病:胃炎、泄痢、绕脐腹痛、脱肛、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等。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下3寸。

取穴方法: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眩晕、少腹疼痛、吐泻、痢疾、脱肛、便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失眠、头晕、膝痛、脚气等。

如果您是内分泌紊乱导致脸上长痘痘,可以艾灸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子宫穴、归来穴、三阴交穴。

【子宫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以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

主治疾病:主治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阑尾炎、盆腔炎等。

【归来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仰卧,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压有酸胀感即是。

主治疾病: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等。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处。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存,或用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主治疾病: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闭经、难产、产后血晕、遗精、阳痿、阴茎肿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病等。

如果您是情绪变化,睡眠不好导致脸上长痘痘,可以艾灸大椎穴、神门穴、涌泉穴。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热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风疹等。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取穴方法: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势,神门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疾病: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晕车、高血压等症。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取穴方法:取穴时你用力弯曲脚趾,脚底凹陷的那个地方就是涌泉穴。

主治疾病: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急性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子宫脱垂、下肢痉挛、下肢瘫痪、失眠、音哑、咳嗽、风疹、小儿惊风、心肌炎、糖尿病、怕冷、阳萎、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无论哪种因素导致,都必须加灸患处,因为患处艾灸是直接对病灶的刺激,患处艾灸十分必要,且有极好的效果。以上穴位每天1次,每穴的灸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

『陆』 拔罐哪些穴位可以治疗各类皮肤疾病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经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临床表现为患处初感灼痒、紧张,数小时后出现红斑,迅速变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簇集性水疱,疱破后露出糜烂面,数日后干燥结痂,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浅瘢痕。附近淋巴结肿大。本病好发于口角、唇缘、鼻孔周围、口腔黏膜、扁桃体、生殖器部位及臀部、会阴等处。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合谷。

2下肢部:三阴交。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由鼻黏膜进入人体,侵犯外胚层结构及感觉神经系统的组织而发病。常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将要发疹的部位出现痒感、感觉过敏、灼热及疼痛。经约1~3日局部发生红斑,继之出现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一个或数个水疱群,数日后疱液破裂后表面干燥结痂,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斑。附近淋巴结肿大。皮疹多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常见于胸部、面部、颈部、腹部皮肤及眼、鼻、口腔黏膜及耳部。神经痛为本病的又一特征。发疹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疼痛。

【拔罐部位】

1头部:太阳、阳白、下关、翳风、颊车、地仓。

2上肢部:曲池、外关、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

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基本特点是皮疹的多形性、对称性,易反复发作,剧烈瘙痒。皮疹呈多形性,如红斑、小丘疹、小水疱、丘疱疹、糜烂、渗出、结痂、皲裂、鳞屑、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抓痕。这些皮损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或某些皮损为主。急性期皮损可有红斑、丘疹、水疱、丘疱疹、糜烂、渗出及结痂,病程较短。亚急性湿疹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偶有丘疱疹、小水疱。慢性湿疹皮损多表现为干燥、鳞屑、肥厚、皲裂、苔藓样变,可见色素沉着或脱失。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脾俞。

2上肢部:曲池、内关、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刺激后发生的炎症反应。当皮肤受到强酸、强碱等刺激性较强的物质刺激后则在短时间内发病。轻者局部呈现淡红至鲜红斑片,轻度水肿,斑上有密集的针尖大红丘疹;重者局部呈现肿胀明显的红斑,斑上有密布的丘疹、水疱,甚者出现大疱。当病变波及到或发生于眼睑、口唇、包皮、阴囊等处则水肿明显,皮肤光亮,表面纹理消失。患者常自述瘙痒,局部灼热或胀痛,若去除接触物,可痊愈。再接触致敏物可再发病。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泽、曲池、曲泽、合谷。

2下肢部:委中。

药疹

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反应称为药疹,又称药物皮炎。临床表现有:①红斑类药疹,皮损以红斑、红斑丘疹为主。类似荨麻疹样、猩红热样、麻疹样或多形红斑样。②水疱类药疹,皮损以水疱、大疱为主。兼见红斑、斑丘疹、丘疱疹等。③皮炎类药疹,用药后加上光线照射,在皮肤裸露部位或其他处出现湿疹样皮疹。④固定性药疹,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鲜红斑或紫红斑,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可发生于口唇与口角、龟头、肛门、手背、足背、躯干、趾指间等处。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泽、曲泽、内关、曲池、合谷。

2下肢部: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皮损常突然发生,先有皮肤瘙痒,随即起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或皮肤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此起彼伏,皮损可随瘙痒而增多,融合成大片。累及胃肠道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症状可有发热。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府、大椎、膈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容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病。本病的损害,初期时为点滴状棕红色斑点或斑丘疹,表皮覆盖着多层银白色鳞屑,以后逐渐扩展,边界清楚。损害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尤以四肢伸侧、肘膝关节、头皮和骶骨部位为常见。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肝俞、肾俞。

2上肢部:曲池、内关、神门。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飞扬。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种以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疹色紫红,略起白屑为特征的皮肤病。由于其皮损多呈玫瑰红色,其上鳞屑如糠似秕,故称为玫瑰糠疹。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约为全部皮肤病的31%。全年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节为多见。发病年龄相当广泛,多在10~40岁。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大椎、肺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

鱼鳞病

该病为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疾病,由躯干、四肢有鱼鳞状鳞屑而得名。出生不久即可发病,有家族史及明显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出生时症状往往不显著,生后数月,手背及四肢伸侧出现皮损,渐渐波及躯干、四肢屈侧,头皮可有轻度鳞屑,腋下及臀裂常不波及。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肾俞。

2腹部:中脘、关元。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初发时,仅有瘙痒感,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肤逐渐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坚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天柱、肺俞。

2上肢部:曲池。

3下肢部:血海、委中、足三里。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指皮肤无原发性损害,只有瘙痒及因瘙痒而引起的继发性损害的一种皮肤病。好发于老年及成年人,多见于冬季。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

2腹部:关元。

3上肢部:曲池、合谷。

4下肢部:阴廉、阴包、血海、足三里、委中、承山。

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初起损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称为粉刺。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占人口的20%~24%,尤其好发于青春期男女,有30%~50%的青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疮。一般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病程长久,发病缓慢,30岁以后病情逐渐减轻或自愈。痤疮以面、上胸、背部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为主要症状。

【拔罐部位】

1头颈部:风池。

2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内庭、厉兑、阴陵泉、三阴交。

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种以鼻部发红,上起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形似酒渣为特征的皮肤病。由于本病皮损常呈玫瑰红色,且形类痤疮,故又有玫瑰痤疮之名。酒渣鼻以鼻面部出现红斑、丘疹、脓疱、日久生有鼻赘为主要症状。

【拔罐部位】

1头面部:印堂、迎香、承浆、丝竹空、颧髎。

2上肢部:支沟、养老、列缺、合谷。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内庭。

雀斑

雀斑是一种以鼻面部发生褐色斑点为特征的皮肤病。因其色如同雀卵上的斑点,故名。多有家族病史,一般始发于学龄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至青春期以后可达顶峰。女性多于男性。雀斑以鼻面部生有褐色斑点为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鼻面、颈、手背、肩背上方等处对称分布。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肺俞、肾俞。

2下肢部:血海、阴陵泉、足三里。

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发生黄褐斑片为特征的皮肤病。由于妊娠妇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黄褐斑,故又有妊娠斑、肝斑之称。因为黄褐斑的形状常似蝴蝶,所以又名为蝴蝶斑。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好发生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二者之比为3∶1~4∶1。妊娠3~5个月的妇女尤为多见。临床表现皮损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肾俞。

2腹部:中脘。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以皮肤上出现后天性色素脱失斑为特征的疾病。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指背、腕、前臂、面、颈、生殖器附近为多,皮损色素脱失处呈乳白色。白斑面积可大可小,大者可泛及全身。一般可以分为炎症型、神经型和自体免疫型3种类型。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肺俞。

2腹部:中脘。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血海、三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