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问答 » 中医皮肤科古籍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中医皮肤科古籍

发布时间: 2023-04-25 17:26:39

皮肤病常用中药的作品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皮肤病简介
一、中医皮肤科基本术语
二、中医皮肤病简介
第二章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一、风
二、寒
三、湿
四、燥
五、热
六、虫
七、毒
八、瘀血
九、血虚风燥
十、肝肾不足
第三章 皮肤病常见症状及辨证
一、自觉症状及其辨证
二、他觉症状及其辨证
三、皮肤病与八纲辨证
四、皮肤病与卫气营血辨证
五、皮肤病与脏腑辨证
六、皮肤病与气血津液辨证
第四章 皮肤病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下篇
第一章 祛风药
一、祛风止痒药
牛蒡子
白芷
白鲜皮
地肤子
苍耳子
刺蒺藜
浮萍
菊花
虫包蜕
蔓荆子
蝉蜕
樟脑
薄荷
二、息风定惊药
白僵蚕
地龙
珍珠
珍珠母
蜈蚣
三、祛风湿药
川牛膝
五加皮
乌梢蛇
伸筋草
虎杖
细辛
威灵仙
独活
透骨草
海风藤
海桐皮
桑枝
路路通
稀莶革
第二章 清热药
一、清热解毒泻火药
大黄
大青叶
山慈菇
千里光
马齿苋
石膏
白花蛇舌草
芦荟
板蓝根
金银花
鱼腥草
野菊花
蒲公英
二、清热凉血药
水牛角
白茅根
赤芍
牡丹皮
青黛
侧柏叶
凌霄花
紫草
三、清热燥湿药
龙胆草
苦参
黄芩
黄连
黄柏
四、清热利湿药
赤小豆
青蒿
茵陈蒿
积雪草
滑石
五、清热生津药
天花粉
乌梅
生地黄
玄参
麦门冬
第三章 祛湿药
白术
苍术
泽泻
……
第三章 祛湿药
第四章 温通药
第五章 活血药
第六章 补益药
第七章 软坚、化痰药
第八章 止血药
第九章 收敛燥湿、生肌收口药
第十章 杀虫攻毒药
第十一章 皮肤刺激药及蚀肤祛腐药
第十二章 其他
附:中药名汉语拼音索引

❷ 唐朝哪些医书涉及皮肤科

唐朝的《千金方》涉及皮肤科。其中有治疗足癣的方子。
穿山甲前两足,烧存性,研细,入麝香、当门子少许,多少随人斟酌。要服此药,须去他事,至晚不可进饮食,接至深夜腹空时调服。坐卧随意,及鸡鸭,又一服,痛立止。过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极妙如神。主治寒湿脚气(《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千金方》为《备急千金要方》之简称,亦有人把《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的),又名《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约撰成于永徽三年(652)。
《备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现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两类。原文本有未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刊的版本,或经校刊者,均为30卷本。另有93卷本,系明代中期道教徒据早期《道藏》本及北宋校刊本等析编而成。现存较早版本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小丘山房乔世宁刻本;日本嘉永二年(1849)江户医学影宋本亦为佳本。1955年和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曾两次出版影印本。第二类为详注本和节选本。
此书30卷本内容,卷1为医学总论,包括医学伦理、本草、制药等;卷2~4系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6为七窍病;卷7~8论诸风脚气;卷9~10为伤寒;卷11~20为脏腑病论;卷21论消渴淋闭诸症;卷22为疮肿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论解毒并杂治;卷25为备急诸术;卷26~27系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我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网络全书。

❸ 皮肤科古代叫什么名字

皮肤科古代叫疮科名字。根据查询公开信息显示,皮肤科古代叫疮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白鲜》,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❹ 古籍中的神经性皮炎简介

神经性皮炎为病症名。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癣化为主症的慢性皮肤炎症。属祖国医学“顽癣”范畴。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摄领疮”,因其好发于颈部,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须坚,抓之如朽木。”临床特点为皮肤苔藓化,肥厚粗糙,瘙痒剧烈,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常数年不愈,愈后易复发。多发生于颈、肘、骶等部位,以皮肤瘙痒、苔藓化为特征。根据皮损范围大小,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两种类型。本病常呈慢性,易于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壮年。其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现代西医学治疗一般采用镇静或抗组织胺药、x线照射及封闭疗法等,但多不能根治。

神经性皮炎在中医学中称为“干癣”、“牛皮癣”、“摄领疮”等,又因其顽固易发而称之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曰:“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著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外科正宗·顽癣》也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皆属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历代医家临床上多用凉血清热疏风、养血润燥、健脾渗湿等法为主,并配合外治。一些医籍,如《儒门事亲》、《本草纲目拾遗》等还有用针灸方法治疗顽癣的记载。

现代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始见于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献多是用针灸疗法和外治法960年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内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比较普遍;针灸治疗则以皮肤针的应用报道较多。70年代,一些新的穴位 *** 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水灌疗法等,中药局部注射也用于治疗本病,使临床疗效有所提高。自80年代以来,除了在临床上获得较大进展外,还开展了有关神经性皮炎防治的实验研究。如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的脑电图检查显示,此类患者大多数表现为界限性异常和轻度异常脑电图,异常率为62.2%,远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的异常率(27.4%)。有人通过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学疗法进行探索,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原因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对此病患者做说服教育以及避免再 *** ,可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之一。对一组神经性皮炎病人进行针灸治疗前后的血浆亮氨酸脑啡呔样物质(LEKIS)含量测定,发现针灸治疗后血浆中LEKIS比针灸前有明显增高(P<0.01),而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浆中LEKIS无明显变化。据统计,目前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一般在90%左右。

详见网络词条:神经性皮炎 [ 最后修订于2015/6/24 14:49:28 共90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❺ 请问哪个网站有提供较全的中医书免费电子版下载

中医医案书籍【图文版】电子书免费下载.zip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h9a-ErorpoxkHBYaldaN0Q

提取码:bk6b

中医医案的价值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❻ 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的内容介绍

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汇集了中医皮肤科方剂、方法之精华,共搜集了古今名家和民间秘方、秘法约3000余首。系统地介绍了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古今临床效方、验方、单方、偏方。既有内服外用方,又有非药物的针灸治疗,还有食疗方。是一部较为完善和实用的中医皮肤病临床用书。可供从事中西医皮肤病、性病及美容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和借鉴,亦可供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❼ 中医古典书籍有哪些

中医古典书籍首先,「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


「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这类中医古典书籍像 古籍阁 或者 医书网 是你意想不到的非常巨大的中医古籍资料库,都是电子版的中医古籍资料


「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黄帝内经太素」和张介宾的「类经」。
这两本书都是将「内经」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整理的。“分类整理”中的学问甚大,如何能够既“分得开”又“不割裂文意”,实在是需要功力。而且这两本书可以当作「内经」学习参考,以便了解原文。若没记错的话,现在能看到的「黄帝内经太素」的版本是从日本影印回来的旧抄本,缺某些篇章。还请诸位考证考证。


「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


「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其它中医古典书籍目录: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断毒论(上下卷)

泰西热病论(6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东垣十书(1-20卷)

痘科键私衡(6卷)

医书六种(1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急救选方(2卷)

妇人良方(8卷)

辨医断(上下卷)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格致余论疏钞(8卷)

赤水玄珠(1-51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续易简方论(1-4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病因精义(8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红杏秘录(上下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温病学专著(6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医方集解(1-6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和兰医话(上下卷)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外科精义(2卷)

葛氏方(上中下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疗治茶谈(10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解体发蒙(5卷)

麻疹辑要方(2卷)

观聚方要补(2卷)

产科新论(3卷)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增补万病回春(8卷)

方舆輗(17卷)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医余(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黄钟录(上下卷)

张氏医通(1-4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眼科锦囊(6卷)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删补药方(4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古书医言(1-4卷)

产宝(上下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活人心法(2卷)

医便(3卷)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小青囊(10卷)

医断(2卷本)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蕉窗方意解(2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外科新书(2卷)

医方考绳愆(1-7卷)

病因精义(10卷)

辨证录(1-14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医经六书(全3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籍考(1-80卷)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保赤全书(上下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内科秘录(14卷)

达生录(1-2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达生图说(3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产育全书(5卷)

保婴全书(1-20卷)

上池秘录(5卷)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方技杂志(3卷)

疡科秘录(10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霉疠新书(2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古方翼(1-5卷)

痘学真传(4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集验良方(1-6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瘟疫方论(上下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病名汇解(1-7卷)

西医方选(2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普救类方(10卷 )

辨惑论(一二卷)

产科发蒙(4卷)

产论翼(一二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病家须知(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