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由来已久的皮肤病(背、手臂)回答得好重重有赏!
病情分析:你好,你的情况应是过敏反应后导致的色素沉着,可以用激素类药膏涂抹应该有效。
意见建议:
㈡ 疥疮的来源是什么
疥疮主要是复由疥制螨引起的,疥螨分为人疥螨和动物疥螨,啃食宿主的皮肤角质组织。疥疮主要由人疥螨引起,少数由寄生于兔、羊、狗等的动物引起。其生活发育史分卵、幼虫、若虫、成虫四期。卵呈球形,3-5天后孵化为幼虫,再经3-4天变为若虫,经10-14天的两次蜕皮变为成虫,平均寿命1-2个月。雄虫与雌虫夜间在人体表面交配后死亡,雌虫钻入皮肤角质层内掘成隧道,并在其内产卵。
疥疮主要由人疥螨通过人与人的接触而传染,如同卧一床、相互握手。疥虫离开人体后可生活2-3天,因此通过病人使用过的衣物而间接传染。在家庭或集体单位中可相互传染。在疥螨传入部位因变态反应而出现丘疹或水疱。人疥螨可通过人体的直接接触和与被单、衣物等用具的间接接触而传播。
㈢ 瘙痒症有什么金方
瘙痒症是指仅有瘙痒症状,而无原发皮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但更好发于老年人,更多见于冬季。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或瘙痒局限,如肛门、阴囊、女阴和小腿等,或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瘙痒时发时止,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方一】四物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份。
【功效】养血润肤。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热服。
【方二】养血定风汤【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9克,赤芍、天门冬、麦门冬、生僵蚕各6克,鲜首乌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温服,或为丸服。
【方三】养血润肤饮【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芪、天花粉、黄芩各9克,天门冬、麦门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黄芪化毒汤【来源】《外科大成》【组成】生黄芪15克,连翘6克,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气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地黄饮子【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玄参、牡丹皮、红花、白蒺藜、首乌各9克,僵蚕、生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扶脾坚表汤【来源】《疮疡经验录》【组成】金银花、黄芪、防风、桔梗、苍术、白术、甘草、怀山药、车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每日1剂。
【方七】除湿饮【来源】《揣摩有得集》【组成】苍术、白术、地骨皮、白鲜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蚕、秦艽、连翘、白芷、羌活、防风、生甘草各3克,蝉蜕9克。
【功效】燥湿清热,祛风止痒。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救割全生汤【来源】《石室秘录》【组成】人参15克,当归45克,荆芥5克。
【功效】益气和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九】荆防生地汤【来源】《不知医必要》【组成】荆芥、防风各30克,赤芍、生地黄、金银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凉血疏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止痒永安汤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薄荷、独活、赤芍、桃仁、甘草、当归尾各6克,白芷、蝉蜕、天麻、荆芥穗、僵蚕各9克,藏红花(另冲服)4克。
【功效】祛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二【来源】《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组成】麻黄、防风、荆芥、僵蚕、薄荷、苍术、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甘草。
【功效】疏风活血,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新消风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全蝎、僵蚕、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参、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黄15克,蝉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大枣、生姜、甘草、僵蚕、蝉蜕各6克,连翘、杏仁、钩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苍柏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苍术、黄柏各6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山栀子9克,苦参片、茯苓皮、地肤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止痒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参、玄参、白鲜皮、刺蒺藜各9克,煅龙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凉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养血熄风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芪15克,当归、白芍、红花、玄参、荆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首乌七花汤【来源】《名医奇方秘术》【组成】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钩藤、杭菊各10克,防风、凌霄花、槐花、红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鸡冠花各6克。
【功效】养阴疏表,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麻桂各半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黄3克,赤芍9克,生姜3克,大枣6克。
【功效】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二地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熟地黄、生地黄、赤芍药、女贞子、枸杞子、玉竹、麦门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生黄芪、何首乌、刺蒺藜、白鲜皮各15~30克。
【功效】滋阴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当熟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熟地黄、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荆芥、防风各9克,川芎、何首乌、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安神,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当黄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药各10~12克,何首乌30克,防风、甘草各6克。
【功效】益肾补肝,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湿热重者加黄柏、黄芩、薏苡仁;风盛者加蝉蜕、白鲜皮。
【方二十二】首乌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克,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药各15克,生地黄、黄精、天门冬、麦门冬、防风各10克,蝉蜕、炙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冬季瘙痒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痒加重者加玄参;瘙痒顽固者加全蝎。
【方二十三】皮肤瘙痒症专效方【来源】《中医专病专效方》【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白鲜皮、荆芥、生地黄、紫草、赤芍药各9克,蝉蜕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
【方二十四】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15克,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荆芥、防风各12克,蝉蜕、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润肤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玄参、麦门冬、钩藤、赤芍药、牡丹皮、白鲜皮各10克,当归、蝉蜕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养阴润燥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凉血消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参、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克,白芍药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龙胆泻肝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龙胆草、黄芩、炒山栀子、车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风、蝉蜕各6克。
【功效】清肝泄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人参健脾汤【来源】中医杂志,1983:(5)
【组成】党参、黄芪各12克,土炒白术、陈皮、防风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荆芥、砂仁(后下)、炒枳壳、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黄连1~5克,广木香9克。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润肤汤【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1:(4)
【组成】红枣20枚,绿豆100克,猪脂1匙,冰糖适量。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制法】水煮至绿豆开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剂。
【方三十】全蝎止痒汤【来源】安徽临床中医杂志,1998:(5)
【组成】全蝎、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黄、熟地黄、防风各30克,当归、丹参、白鲜皮、白蒺藜、首乌各20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养血润肤饮二【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
【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当归、赤芍、白芍、防风、浮萍各10克,丹参、鸡血藤、苦参、地肤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天麻丸【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天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麦门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风、人参、羚羊角屑、犀角屑、黄芩各15克,乌蛇肉(酒浸,炙)、麻黄各30克,苦参3克。
【功效】祛风燥湿,凉血止痒。
【制法】捣筛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计时服,温浆下20丸。
【方三十三】枳壳羌活丸【来源】《圣济总录》【组成】羌活、枳实、人参各45克,防风、枳壳、芍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细辛、当归、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祛风。
【制法】上药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弹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风浴汤【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防风、羊桃根、苦参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矾、枳壳各3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细锉,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于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汤【来源】《老中医经验学术选编》【组成】蛇床子18克,艾叶9克,苍术、黄柏、苦参各15克。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痒浴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枯矾、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滤过乘热洗浴,至微出汗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黄根、白芷各90克,藜芦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捣罗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匀。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黄洗剂【来源】《外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共为细末,上药10~15克,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时摇匀,棉签蘸药液搽患处,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组成】木贼草、香附、地肤子各30克,细辛9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研细末加水混匀。
【用法】用毛刷外涂患处。
【方七】蛇床子洗剂【来源】《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组成】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土大黄、苦参各15克,缩砂壳9个、老葱头7个。
【功效】祛风止痒。
【制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钟,日1次。
㈣ 神经性皮炎有什么金方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多发于青壮年,以颈项、肘、骶尾部等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阵发性瘙痒为特点,故中医称之为摄领疮、牛皮癣、顽癣等。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局限型较常见,常局限于1~2处,表现为局部阵发性瘙痒,搔抓或摩擦后,逐渐出现成群粟粒大皮色、淡红色圆形、多角形扁平丘疹,较坚实,略带光泽,久而逐渐融合、扩大成片,形成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上覆以少许鳞屑,边界清楚,干燥粗糙肥厚,表面常有抓痕和血痂。发生于颈后及两侧,肘伸侧、骶尾部、腘窝、外阴等处也常见。部分患者皮损分布广泛,称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方一】风癣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各9克。
【功效】养血和营,消风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潜阳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紫贝齿、珍珠母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磁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当归、首乌、白芍各9克。
【功效】潜阳熄风,养血和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乌蛇驱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乌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白芷、黄连、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全虫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打)、猪牙皂角、苦参各6克,皂刺12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仙12~30克,白鲜皮、黄柏各15克,炒枳壳9克。
【功效】祛风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搜风解毒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土茯苓31克,防风、木通、金银花、木瓜、薏苡仁、白鲜皮、炒皂角子各9克。
【功效】祛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金蝉蜕衣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猪苓、防风、蝉蜕各9克,茵陈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郁金、苍术、薏苡仁、大枣各6克。
【功效】祛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四物润肤饮【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当归、胡麻、秦艽各9克,白芍、生地黄、首乌、石斛、钩藤、玉竹、山药各12克,沙参30克,刺蒺藜18克。
【功效】养血润肤,散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首乌饮【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何首乌15克,牡丹皮8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当归各10克,红花3克,地肤子、白蒺藜、僵蚕、玄参、甘草各5克。
【功效】祛风凉血,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皮癣汤【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赤芍药、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珍珠母3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当归、防风、知母、苦参、荆芥、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蝉蜕各6克,生牡蛎30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养血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熟地黄、何首乌各15克,当归、荆芥、苍术、火麻仁各10克,白蒺藜、苦参各12克,炙甘草、蝉蜕各6克。
【功效】养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地黄饮子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当归、玄参、牡丹皮、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红花、甘草6克,灵磁石、生牡蛎各15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风癣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15克,玄参、丹参、当归、白芍、地肤子各10克,红花、生甘草各6克,苦参、黄芩、苍耳子、白鲜皮各12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乌蛇驱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乌梢蛇、黄芩、金银花各12克,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连翘各10克,黄连、蝉蜕、生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羊蹄根散【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羊蹄根末83克,枯白矾23克。
【功效】止痒。
【制法】研匀。
【用法】米醋调擦癣处。
【方二】白朱砂散【来源】《外科大成》【组成】朱砂、雄黄、煅象皮、硼砂各3克,蟾酥1.5克,煅白朱砂6克。
【功效】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生桐油调搽患处,火烘。
【方三】顽癣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6克,轻粉1.5克,斑蝥、大枫子各7个。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水2盅煎减半,露1宿。
【用法】蘸涂患处。
【方四】顽癣必效方【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川槿皮120克,轻粉、雄黄各12克,百药煎4饼,斑蝥3克,巴豆(去油)4.5克,大黄、海桐皮各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极细末,以阴阳水调。
【用法】敷用。
【方五】秘传宁痒散【来源】《松崖医径》【组成】川槿皮30克,青娘子、红娘子各7个,斑蝥3个,贝母15克,槟榔2个。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水浸露3天,擂碎。
【用法】以穿山甲挝破,用鹅翎搽用。
【方六】银粉散【来源】《疡科会粹》【组成】轻粉、黄丹、白胶香、沥青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麻油调,拭后搽用。
【方七】剪刀散【来源】《重订瑞竹堂经验方·疮肿门》【组成】梗树皮240克,剪草、白芨各120克,巴豆14个。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细末。
【用法】新汲水调如糊敷患处。
【方八】五黄散【来源】《本草纲目拾遗》【组成】鸡心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茶油调涂患处。
【方九】川槿散【来源】《鲁府禁方》【组成】斑蝥(去头足)7个,巴豆(去油)5个,川槿皮9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效妙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雄黄、密陀僧各9克,白砒6克,枯矾15克,硫黄(火煅入烧酒煮过,埋土中1宿)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煨熟姜蘸药擦。
【方十一】柳光散【来源】《丹台玉案》【组成】斑蝥(去翅足)、大枫子各6克,川槿皮、枯矾、轻粉各9克,白砒1.5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二】搽绿药粉【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硼砂90克,自然铜30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以黄瓜、茄子皮、生姜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擦。
【方十三】冰花散【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冰片15克,花椒60克,细辛3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诸药入碗内,上盖玻璃板,以火加热,刮下玻璃板下药混匀。
【用法】撒布或以95%酒精制成0.5%冰花散酊外涂。
【方十四】顽癣散【来源】《千家妙方》【组成】樟脑0.6克,铅粉、雄黄、硫黄各0.3克,白砒0.15克,斑蝥1只,全蝎3只,生草乌1个。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先以新鲜羊蹄草根蘸醋擦患处至红,湿者撒用,干者香油调涂,日1次。
【方十五】搔痒洗方【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刺猬皮、枳壳、蛤蟆草(车前草)各9克,紫草、紫花地丁各15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熏洗。
【方十六】皮炎洗剂【来源】《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透骨草、艾叶各6克,防风、马齿苋、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羌活、独活各4.5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过滤,涂患处,日2次。
【方十七】雄黄明矾洗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雄黄、明矾、食醋各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2味为末,加醋调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十八】炉赤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炉甘石(黄连水飞)、赤石脂粉各15克,甘油15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上药加水合成100毫升。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九】羊蹄根酒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180克,75%酒清3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日,过滤去渣。
【用法】以棉棒或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羊蹄根酒二【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羊蹄根、土槿皮各180克,制川乌、槟榔、百部、海桐皮、白鲜皮、苦参各30克,蛇床子、千金子、地肤子、番木鳖、蛇衣、大枫子各15克,蜈蚣末9克,白信、斑蝥(布包)各6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诸药入高粱酒2.5升,密封大口瓶内,浸15~30天,去药渣。
【用法】用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一】蒸敷酊【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苍术、黄柏、防风、独活、苦参、五倍子各30克,大枫子、白鲜皮各60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制法】加白酒或75%酒精1.5升,浸泡1周。
【用法】外用。
【方二十二】止痒酒【来源】《常见药物制剂》【组成】白鲜皮、土荆芥、苦参各150克,白酒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前3味为粗粉,加白酒于容器浸渍7~14日,过滤压榨残渣,合并滤液和榨液。净置24小时,过滤,添加白酒至1升。
【用法】外用。
【方二十三】斑蝥酊一【来源】《疮疡外用本草》【组成】斑蝥24克,轻粉、冰片各3克,明雄黄9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烧酒或70%酒精400毫升浸药1日。
【用法】涂患处,面积不宜大,以3~5厘米为宜,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四】斑蝥酊二【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斑蝥15克,70%酒精100毫升。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五】土槿皮酊【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90克,柳酸25克,甘油25毫升,纯酒精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土槿皮入酒精内浸泡7日,去渣,入柳酸(另用酒精溶解兑入)、甘油即成。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六】土槿皮酒【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组成】土槿皮30克,白酒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浸泡后滤汁去渣,或醋浸。
【用法】外搽。
【方二十七】牛皮癣一号酒【来源】《皮肤科方剂药物手册》【组成】白芨、土槿皮、槟榔、生百部、川椒各500克,大枫子仁250克,斑蝥60克,水杨酸、苯甲酸。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5味碎置渗滤器中,另将大枫子仁、斑蝥捣泥置其上,加白酒或60%~75%酒精高出药面数厘米浸泡5~7日,最后在渗滤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扬酸、10%苯甲酸搅拌溶解。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八】复方蛇床子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蛇床子、白芷、百部各9克,白酒1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涂患处,日2次。
【方二十九】复方黄连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黄连30克,肉桂9克,斑蝥、全蝎、蜈蚣各5个,白酒5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7天。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三十】复方斑蝥酊【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斑蝥12个,全蝎16个,乌梅肉30克,皮硝12克,75%酒精480毫升。
【功效】止痒,软坚。
【制法】将药直接浸泡10天,过滤。
【用法】外用日数次。
【方三十一】神经性皮炎药水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紫荆皮、山甲珠、皂刺尖、白芷片、桂枝、雷丸、雄黄各31克,斑蝥3克,樟脑15克,50%酒精1升。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除雄黄、樟脑外,余药酒精浸泡20天,过滤去渣,再入雄黄、樟脑。
【用法】摇匀外用。
【方三十二】神经性皮炎药水二【来源】《全国医药产品大全》【组成】羊蹄根、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各100克,蟾酥、闹羊花、荜茇各80克,土槿皮酊320毫升,细辛50克,50%乙醇适量。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制为棕色透明的醇溶液。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三】神经性皮炎药水三【来源】《中草药制剂选编》【组成】生草乌、生半夏各3克,生天南星、细辛各1.5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粗粉,入60%来苏儿200毫升浸泡1周过滤。
【用法】擦患处。
【方三十四】蛇槿酊【来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6)
【组成】蛇床子50克,川槿皮、苦参、牙皂、白鲜皮各30克,川椒、大枫子各15克。
【功效】清热燥湿止痒。
【制法】入25%酒精1.5升,浸泡7天。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五】皮癣水【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土槿皮620克,紫荆皮、苦参、樟脑各310克,苦楝根皮、生地榆各150克,千金子50粒,斑蝥(布包)100只,蜈蚣30条。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土槿皮等5味打碎入瓶,入75%酒精5升,并将斑蝥、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滤渣加入樟脑溶化。
【用法】涂于皮损处。
【方三十六】神效癣药【来源】《饲鹤亭集方》【组成】斑蝥15克,百部60克,槟榔、土槿皮、枫子肉、白芨、川椒各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以烧酒浸泡。
【用法】外搽。
【方三十七】大枫子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大枫子油6250毫升,硼酸310克,冰片30克,麝香0.3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用法】外用。
【方三十八】斑蝥醋【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甲:土槿皮180克,蛇床子、百部各125克,斑蝥(布包)3克。乙:硫黄125克,樟脑、白信、轻粉各18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先将甲药入米醋5升内浸泡1月去渣,再入乙药。
【用法】毛刷蘸涂患处。
【方三十九】斑蝥醋浸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蝎16个,斑蝥12个,皮硝12克,乌梅30克,米醋500克。
【功效】软坚润肤止痒。
【制法】将药醋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
【方四十】复方红粉醋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红粉、樟脑、密陀僧各6克,冰片2克,醋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调和成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㈤ 牛皮癣应该怎么防治
中医治疗牛皮癣疗效好,防复发
采用中医治疗牛皮癣,通常能很好地促使皮损专消退,取得较好的治疗属效果,这是由于中药成分会深入到人体内部,改善机内内环境,抑制易感基因的活性,控制病变细胞的合成及繁殖,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促进表皮细胞代谢恢复正常。
在中医治愈牛皮癣后,如果进行有效的巩固治疗,人体对中药成分的充分吸收,中医治疗牛皮癣有利于保持病情稳定,延长牛皮癣复发时间。并且即使由于各种外界诱因的刺激导致牛皮癣再次复发,一般症状也会比较轻,持续服用中药治疗,能比较容易再次治愈。
资料来源:蛇毒皮癣王,中药治疗牛皮癣,签约治疗牛皮癣
㈥ 皮肤病医保可以报销吗
我得了皮肤病想住院,医保能保销吗
㈦ 荨麻疹怎样治疗
【概述】荨麻疹属于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为特征,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反复发作或更久。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季节,男女皆可发病,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机体敏感性增强。
本病因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故名瘾疹。《诸病源侯论》认为本病是阳气外虚,外风入于腠理,与气血相搏的结果。《疡医大全》不仅指出本病的发生于肠胃变化有关,而且提出“内热生风”,“外风引动内风”的学术观点。在治疗上提出“疏风、散热、托疹”的治疗原则,《外科大成》主张的“宜凉血润燥,甚用风药”。
中医认为,本病与禀赋异常,而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也可因气血虚弱,卫气失固;或因饮食不慎,多吃鱼腥海味、辛辣刺激食物;或因药物、生物制品、慢性感染病灶、昆虫叮咬、肠道寄生虫;或因七情内伤、外受虚邪贼风侵袭等多种因素所诱发。
【治疗】1.风寒证【症状】风团色白,遇冷或风吹则加剧,得热则减轻,多冬春发病,苔薄白或薄白而腻,脉迟或濡缓。【方一】桂枝汤【来源】《伤寒论》【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3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服后啜热稀粥。
【方解】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等量合用,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功兼佐使之用,综观本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按语】素有喘咳者,可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方二】麻黄桂枝各半汤【来源】《伤寒论》【功效】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3克,芍药6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4枚。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后下诸药同煎,取汁温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方解】方中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之功;芍药益阴和营;炙甘草、生姜、大枣既能缓和麻、桂峻烈之性,又能调和诸药。
【按语】喘重,加苏子降气平喘;痰多清稀者,加细辛温化寒饮;服药后禁大汗;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五辛及臭恶等物。
2.风热证【症状】风团色红,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夏秋发病,苔薄黄,脉浮数。【方一】消风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6克,蝉蜕6克,苍术6克,苦参6克,石膏6克,知母6克,当归6克,胡麻仁6克,生地6克,木通3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为君,以祛除在表之风邪。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俱为臣药。更佐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当归、胡麻仁、生地养血活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如此则祛邪与扶正兼顾,既能祛风除湿,又可养血以助疏风。使风湿得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
3.肠胃实热证【症状】风团出现时可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甚至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滑数,部分患者有肠道寄生虫病。【方一】①防风通圣散合②茵陈蒿汤【来源】①《宣明论方》②《伤寒论》【组成】防风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芍药15克,大黄15克,薄荷叶15克,麻黄15克,连翘15克,芒硝15克,石膏30克,黄芩30克,桔梗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荆芥8.5克,白术8.5克,栀子8.5克,茵陈30克。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便。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方解】方中麻黄、防风疏在表之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荡涤在里之实热从大便而解,荆芥薄荷助麻黄、防风解表;连翘、栀子、黄芩、石膏、桔梗清泄里热;滑石、茵陈清利湿热;川芎、当归、白芍和血祛风;白术健脾益气,甘草、生姜调和诸药。
【按语】表证不解者,去麻黄、防风;若内热不甚者,去石膏;无便秘者,去芒硝。
4.气血两虚证【症状】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则发作加剧,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濡数【方一】八珍汤【来源】《正体类药》【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白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功效】益气补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药。白术、茯苓助人参益气;当归、白芍助熟地养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使全方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益中并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功。
【按语】失眠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食少者,加陈皮、砂仁醒脾和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增补脾益气之力。肝阳上亢所致头面眩晕禁用本方。【方二】当归饮子【来源】《济生方》【组成】当归9克,白芍药9克,川芎9克,生地黄9克,白蒺藜9克,防风9克,荆芥穗9克,何首乌6克,黄芪6克,甘草3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方中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养血滋阴;防风、荆芥穗发表散风,透疹消疮;制首乌、蒺藜补益精血,黄芪补气固表;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以血虚有热,风邪外袭,症见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发赤疹瘙痒为辨证要点。
5.冲任不调证【症状】常在月经前数天开始出现风团,往往随月经的干净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经来潮时有发作,常伴有痛经或月经不调【方一】①四物汤和②二仙汤【来源】①《仙授理伤续断秘方》②《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组成】熟地黄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仙灵脾9克,仙茅9克,巴戟天9克,黄柏5克,知母5克。
【功效】补血和血。
【用法】为粗末,每次9克,水煎,去渣,食前热服。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仙灵脾、仙茅、巴戟天温补肾阳;黄柏、知母滋肾阴,泻相火。
【按语】本方治疗冲任不调证,月经量少色淡者,加熟地、白芍、川芎、女贞子养血调经;闭经或痛经者,加五灵脂、生蒲黄、丹参活血通络;腰膝酸软者,加川续断、桑寄生、杜仲、狗脊补肾壮腰;面部烘热,阵阵而作,易汗者,加玄参、牡蛎益阴潜阳。【方二】丹栀逍遥散【来源】《内科摘要》【组成】牡丹皮3克,山栀3克,甘草3克,当归9克,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9克,柴胡9克。
【功效】疏肝清热,养血健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牡丹皮清血中之伏火,山栀善清肝热,并导赤下行。柴胡清热疏肝解郁,当归、芍药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按语】用于患者发作时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所致者。
㈧ 脂溢性皮炎有什么金方
脂溢性皮炎系发生于头、面、眉、耳及胸、背等皮脂分泌活跃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暗红或黄红色斑片上覆以鳞屑或痂皮。临床分为油性和干性两种。中医称为“面游风”、“白屑风”、“眉风癣”、“钮扣风”。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皮损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以头、面、胸、背、脐窝、腋窝及阴股等部位多见。开始在毛囊周围有红丘疹,渐发展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痂皮。皮损可扩展至全身,由头部向下蔓延,甚至发展成红皮病,患者有程度不等的瘙痒。
(一)内治方【方一】验方一【来源】《外科经验选》【组成】玄参12克,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9克,生石膏12克,制大黄9克,侧柏叶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
【功效】养阴清热通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威灵仙、苦参、苍术、川芎各6克,当归、赤茯苓、大胡麻,何首乌各10克,茺蔚子12克,杭菊花、山楂、虎杖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验方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茵陈、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车前草各12克,苦参、栀子、黄芩、黄柏各9克,生大黄、生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生山楂、侧柏叶、土大黄、车前草、虎杖各10克,麦门冬、白花蛇舌草、生石膏各15克。
【功效】养阴清热,利湿散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何首乌、生地黄、旱莲草各15克,牡丹皮、当归、赤芍、女贞子各10克。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验方六【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当归9克,熟地黄、生地黄、黄芪各12克,天门冬、麦门冬各6克,升麻、片芩各3克,桃仁泥,红花各1.5克,天花粉4.5克。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验方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人参、白术、当归身、黄芪、枣仁各6克,木香、甘草各1.5克,远志、柴胡、山栀子各3克,龙眼肉7枚。
【功效】益气补血,疏肝理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验方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桑椹子、夜交藤、茵陈、马齿苋各30克,菟丝子、当归各12克,白鲜皮、何首乌各2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心安神,通络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验方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何首乌、山楂、女贞子、旱莲草、大枣、生地黄、熟地黄各30克,当归、川芎、泽泻各10克。
【功效】补肝肾阴,养阴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验方十【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黄芪20克,白术、防风各15克,黄芩、僵蚕、蝉蜕各10克,牡蛎、大青叶各30克,甘草3克。
【功效】益气健脾,凉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验方十一【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野菊花、生地黄、赤石脂各15克,牛蒡子、牡丹皮各10克,荆芥、防风各9克,生薏苡仁30克,白矾12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验方十二【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黄连5克,黄芩、当归、甘草20克,连翘、蒲公英、知母、牡丹皮、生地黄、白芷各15克,生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地防解毒汤【来源】新中医,1995:(8)
【组成】地肤子、防风、野菊花、连翘、栀子、白蒺藜、苍耳子各15克,虎杖20克,蒲公英、土茯苓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除身寒湿。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药渣加水煮沸后待温再洗。10天为1疗程。
(二)外治方【方一】验方一【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附子90克,桑根白皮、蔓荆子各250克。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温阳行水。
【用法】水煎外洗。
【方二】验方二【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白芷75克,鸡子清3枚,芒硝45克。
【功效】活血祛风,清热消肿。
【用法】水煎外洗。
【方三】验方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白鲜皮、苦参、野菊、大黄、九里明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用法】煎水温洗。
【方四】验方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猪胆1只。
【功效】清热润燥解毒。
【用法】将猪胆汁倒入半盆温水中,搅拌后洗患处。
【方五】验方五【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苦参60克,百部、透骨草、白鲜皮、蛇床子、艾叶各30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祛风,解毒通络。
【用法】煎水洗头。
【方六】验方六【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苍耳子30克,苦参15克,王不留行60克,明矾10克。
【功效】散风祛湿,杀虫敛疮。
【用法】煎水外洗。
【方七】验方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瓦松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用法】瓦松曝干,烧灰淋汁,热洗,不过六七次愈。
【方八】验方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绿豆粉200克,滑石、白芷、白附子各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用法】研细末,每日1匙,早、晚调水洗脸。
【方九】验方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透骨草、侧柏叶各120克,皂角60克,白矾9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解毒。
【用法】煎水洗头。
【方十】验方十【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组成】苍耳子30克,苦参30克,白鲜皮15克,明矾9克。
【功效】祛风解毒,祛湿杀虫,清热燥湿。
【用法】加水2升,煮沸后去渣温洗,每日1次。
【方十一】验方十一【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组成】马齿苋60克,龙胆草60克。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
【用法】加水1升,煮沸后去渣,外洗患处。每日1次。
【方十二】验方十二【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组成】透骨草60克,龙葵30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用法】加水2升,煮沸去渣,温洗患处,每日1次。
【方十三】验方十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王不留行、香白芷各等份。
【功效】活血行血,消肿敛疮。
【用法】研末,外搽。
【方十四】验方十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蛇床子、苦参片各40克,土槿皮20克,薄荷脑10克,75%酒精1升。
【功效】清热祛风,燥湿杀虫。
【用法】浸泡7天,外搽患处。
㈨ 黑色素形成是什么原因
黑色素的产生多与内分泌失调、日光照射有关,黑色素细胞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遗传,另外,还与内分泌激素及营养状况有关。
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合成的。皮肤的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之基底层,也见于毛根及外毛鞘。人的表皮约有 20亿个黑色素细胞,重约一克,平均每平方毫米1560个对称分布于全身。
黑色素细胞能合成并分泌黑色素,因此是一种腺细胞。然而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非常复杂,是通过色体(未成熟的黑色素)内酪氨酸—酪氨酸酶反应形成的。
(9)皮肤病来源扩展阅读:
淡化黑色素的途径:
1、避免接触紫外线。
黑色素的形成和紫外线息息相关,所以平时我们要减少强烈阳光的接触,特别是中午12:00后几个小时,阳光是最强烈的。出门要带防晒伞,涂防晒霜。除此之外,我们日常接触的电子产品辐射中也带有对皮肤不良的成分,应加以注意。
2、皮肤对食物的反应是比较大的。
有皮肤病的人千万要注意不要涉及辛辣刺激、难消化的、油炸的食物,以及甘肥厚腻重口味一类,远离人工添加剂,慎用激素和避孕药。要多喝水,多吃蔬果。
3、利于祛斑的蔬果包括
樱桃、菠萝、荔枝、苹果、红枣、柠檬、西红柿、草莓、黄瓜、柑橘、芦荟、胡萝卜、茄子、芹菜等。此外,含铜、锌等微量元素多的食物,如贝壳类、动物肝脏及一些酸性食物可加重黑色素沉积,要少吃。
4、不能熬夜。
我们的身体是很敏感的,一点点小的伤害都会有所反应,如果疾病反应在皮肤上,就会表现出晦暗、炎症、色斑等。所以要想保养皮肤,一定要在平时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不能熬夜,会导致不少黑色素沉积。
5、三餐起居要尽量规律。
三餐有规律,早睡早起。每顿七、八分饱就行,晚上九点后不要吃东西了,食物都是带点毒的,特别是甘肥厚腻的。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适当运动,培养一个好体质,就会光鲜照人。
6、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不好也会导致黑色素的沉积。如果经常生气,或者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脸上及手臂等处就会长出难看的色斑,特别是脸上,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持愉悦的好心情。中医也认为七情六欲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反应在皮肤上就是晦暗无光,色素毒素沉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