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问答 » 经常患皮肤病如何用穴位治疗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经常患皮肤病如何用穴位治疗

发布时间: 2020-12-24 03:02:52

⑴ 耳穴放血适合各种皮肤病

不能。这个病,还是去看看西医,要根据不同细菌感染情况,对症下药才行。

⑵ 中医治疗皮肤病三针是指哪三个穴位

中医治疗皮肤病三大要穴

⑶ 治疗皮肤病的五个重要穴位有哪些

指导意见:
你好,不要乱治疗的,情况需要结合临床医生进一步检查看看,建议去皮肤科看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⑷ 广东路地段医院皮肤科 听说有打穴位针治疗皮肤病的 在哪看 医生的名字有吗

何燕主任http://blog.dqccc.com/s/article_5102110.html

⑸ 玫瑰糠疹怎么治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发疹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属中医“风癣”范畴。【病因】多因内有血热,复感风邪,热毒凝结,郁于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或汗出当风,汗衣湿溻肌肤所致。
【症状】皮疹,色淡红,表面有细碎鳞屑,且有轻重不同的痒感。
【疗法】
取穴方一:大椎、肩胛岗、肺俞。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亦可配合针后拔罐。
取穴方二:身柱、风门、肝俞、脾俞。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每取3-4个穴(每次1侧)交替使用。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针后或加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一般3-5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忌食辛辣、鱼腥等食物。
取穴方三:大椎、身柱、肩胛岗。皮损在上肢肩背者配肩(骨+谬)、曲池;在腰以下者配肾俞;在臀股以下者配血海或委中。
方法:用刺血加拔火罐法。用三棱针点针后拔火罐15-20分钟,以局部红紫并出血0.5-1.0毫升(每穴)为度。同时可配合耳尖点刺放血。待皮疹大部消退,仅残留少许皮损,则取主穴配合皮损局部围刺加拔火罐。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忌食辛辣、鱼腥食物。
取穴方四:大椎、风门、肩(骨禺)、百虫窝、委中。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络点刺,使之每穴出血数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2-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忌食辛辣鱼腥食物,调情志、避风寒,有利于巩固疗效。病重者可配合中药内服,有利于提高、巩固疗效。

⑹ 耳朵穴,位埋药治皮肤病

对于牛皮癣来的治疗广大的患自者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患者首先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有效的诊治,其次,要在专家的建议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病情的治疗药物。最后,牛皮癣患者自身也要适当的做好牛皮癣的日常的保健工作。
意见建议: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病,牛皮癣患者首先要有长期用药的准备。正确的治疗药物,首先要没有任何副作用,其次正确的疗效应该是停药也没有复发迹象。如果用药6个月以上,不但药效不理想,也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或者短期内见效的速效药物,绝对是含有激素类药物,患者都要慎重选择。

⑺ 拔罐哪些穴位可以治疗各类皮肤疾病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经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临床表现为患处初感灼痒、紧张,数小时后出现红斑,迅速变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簇集性水疱,疱破后露出糜烂面,数日后干燥结痂,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浅瘢痕。附近淋巴结肿大。本病好发于口角、唇缘、鼻孔周围、口腔黏膜、扁桃体、生殖器部位及臀部、会阴等处。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合谷。

2下肢部:三阴交。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由鼻黏膜进入人体,侵犯外胚层结构及感觉神经系统的组织而发病。常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将要发疹的部位出现痒感、感觉过敏、灼热及疼痛。经约1~3日局部发生红斑,继之出现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一个或数个水疱群,数日后疱液破裂后表面干燥结痂,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斑。附近淋巴结肿大。皮疹多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常见于胸部、面部、颈部、腹部皮肤及眼、鼻、口腔黏膜及耳部。神经痛为本病的又一特征。发疹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疼痛。

【拔罐部位】

1头部:太阳、阳白、下关、翳风、颊车、地仓。

2上肢部:曲池、外关、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

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基本特点是皮疹的多形性、对称性,易反复发作,剧烈瘙痒。皮疹呈多形性,如红斑、小丘疹、小水疱、丘疱疹、糜烂、渗出、结痂、皲裂、鳞屑、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抓痕。这些皮损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或某些皮损为主。急性期皮损可有红斑、丘疹、水疱、丘疱疹、糜烂、渗出及结痂,病程较短。亚急性湿疹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偶有丘疱疹、小水疱。慢性湿疹皮损多表现为干燥、鳞屑、肥厚、皲裂、苔藓样变,可见色素沉着或脱失。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脾俞。

2上肢部:曲池、内关、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刺激后发生的炎症反应。当皮肤受到强酸、强碱等刺激性较强的物质刺激后则在短时间内发病。轻者局部呈现淡红至鲜红斑片,轻度水肿,斑上有密集的针尖大红丘疹;重者局部呈现肿胀明显的红斑,斑上有密布的丘疹、水疱,甚者出现大疱。当病变波及到或发生于眼睑、口唇、包皮、阴囊等处则水肿明显,皮肤光亮,表面纹理消失。患者常自述瘙痒,局部灼热或胀痛,若去除接触物,可痊愈。再接触致敏物可再发病。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泽、曲池、曲泽、合谷。

2下肢部:委中。

药疹

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反应称为药疹,又称药物皮炎。临床表现有:①红斑类药疹,皮损以红斑、红斑丘疹为主。类似荨麻疹样、猩红热样、麻疹样或多形红斑样。②水疱类药疹,皮损以水疱、大疱为主。兼见红斑、斑丘疹、丘疱疹等。③皮炎类药疹,用药后加上光线照射,在皮肤裸露部位或其他处出现湿疹样皮疹。④固定性药疹,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鲜红斑或紫红斑,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可发生于口唇与口角、龟头、肛门、手背、足背、躯干、趾指间等处。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泽、曲泽、内关、曲池、合谷。

2下肢部: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皮损常突然发生,先有皮肤瘙痒,随即起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或皮肤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此起彼伏,皮损可随瘙痒而增多,融合成大片。累及胃肠道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症状可有发热。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府、大椎、膈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容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病。本病的损害,初期时为点滴状棕红色斑点或斑丘疹,表皮覆盖着多层银白色鳞屑,以后逐渐扩展,边界清楚。损害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尤以四肢伸侧、肘膝关节、头皮和骶骨部位为常见。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肝俞、肾俞。

2上肢部:曲池、内关、神门。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飞扬。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种以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疹色紫红,略起白屑为特征的皮肤病。由于其皮损多呈玫瑰红色,其上鳞屑如糠似秕,故称为玫瑰糠疹。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约为全部皮肤病的31%。全年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节为多见。发病年龄相当广泛,多在10~40岁。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大椎、肺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

鱼鳞病

该病为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疾病,由躯干、四肢有鱼鳞状鳞屑而得名。出生不久即可发病,有家族史及明显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出生时症状往往不显著,生后数月,手背及四肢伸侧出现皮损,渐渐波及躯干、四肢屈侧,头皮可有轻度鳞屑,腋下及臀裂常不波及。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肾俞。

2腹部:中脘、关元。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初发时,仅有瘙痒感,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肤逐渐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坚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天柱、肺俞。

2上肢部:曲池。

3下肢部:血海、委中、足三里。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指皮肤无原发性损害,只有瘙痒及因瘙痒而引起的继发性损害的一种皮肤病。好发于老年及成年人,多见于冬季。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

2腹部:关元。

3上肢部:曲池、合谷。

4下肢部:阴廉、阴包、血海、足三里、委中、承山。

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初起损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称为粉刺。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占人口的20%~24%,尤其好发于青春期男女,有30%~50%的青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疮。一般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病程长久,发病缓慢,30岁以后病情逐渐减轻或自愈。痤疮以面、上胸、背部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为主要症状。

【拔罐部位】

1头颈部:风池。

2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内庭、厉兑、阴陵泉、三阴交。

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种以鼻部发红,上起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形似酒渣为特征的皮肤病。由于本病皮损常呈玫瑰红色,且形类痤疮,故又有玫瑰痤疮之名。酒渣鼻以鼻面部出现红斑、丘疹、脓疱、日久生有鼻赘为主要症状。

【拔罐部位】

1头面部:印堂、迎香、承浆、丝竹空、颧髎。

2上肢部:支沟、养老、列缺、合谷。

3下肢部: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内庭。

雀斑

雀斑是一种以鼻面部发生褐色斑点为特征的皮肤病。因其色如同雀卵上的斑点,故名。多有家族病史,一般始发于学龄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至青春期以后可达顶峰。女性多于男性。雀斑以鼻面部生有褐色斑点为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鼻面、颈、手背、肩背上方等处对称分布。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肺俞、肾俞。

2下肢部:血海、阴陵泉、足三里。

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发生黄褐斑片为特征的皮肤病。由于妊娠妇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黄褐斑,故又有妊娠斑、肝斑之称。因为黄褐斑的形状常似蝴蝶,所以又名为蝴蝶斑。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好发生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二者之比为3∶1~4∶1。妊娠3~5个月的妇女尤为多见。临床表现皮损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肾俞。

2腹部:中脘。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以皮肤上出现后天性色素脱失斑为特征的疾病。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指背、腕、前臂、面、颈、生殖器附近为多,皮损色素脱失处呈乳白色。白斑面积可大可小,大者可泛及全身。一般可以分为炎症型、神经型和自体免疫型3种类型。

【拔罐部位】

1颈背部:风池、肺俞。

2腹部:中脘。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⑻ 耳朵的穴位和皮肤病有关系吗

耳朵的穴位和皮肤病有关系 全息医学认为,耳朵可被视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各部分与耳朵通过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耳朵上分布了许多的穴位。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确定标准耳朵为七十九个穴位,通过耳穴能诊治许多疾病。下面给你介绍耳穴相关的内容:
常用耳穴
耳廓表面解剖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具有调整全身多个系统功能的穴位

1 耳廓表面解剖
为了便于掌握耳针穴位的部位,必须熟悉耳廓解剖名称
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册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好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骨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耳穴分布规律表
身 体 部 位 耳 穴 分 布 区 域
头 面 部 耳 垂 或附近
上 肢 耳 舟
下 肢 对耳轮上下脚
躯 干 对 耳 轮
胸 腔 脏 器 耳 甲 腔
腹 腔 脏 器 耳 甲 艇
盆 腔 脏 器 三 角 窝
消 化 道 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身体部位 耳穴分布 穴名 定位 主治

头面五官

眼 耳垂5区的中央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等
齿1 垂1区的外下角 拔牙 牙痛
齿2 耳垂4区的中央 拔牙 牙痛
上颌 耳垂3区中央 上牙痛、下颌关节痛
下颌 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点 下牙痛、下颌关节痛
面颊 耳垂5、6区交界线周围 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料、痤疮
内耳 耳垂6区中央稍上方 耳鸣、耳聋、中耳炎、目源性眩晕
扁桃体 耳垂8区中央 扁桃体炎
外鼻 耳屏外侧面的中央 鼻病、鼻炎、鼻疖等
内鼻 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 鼻炎、上颌窦炎、感冒
咽喉 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 咽喉肿痛
目1 屏间切迹前下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
目2 屏间切迹后下 青光眼、近视、麦粒肿
外耳 屏上切迹微前凹陷中 耳鸣、耳聋、眩晕
对 耳 屏
额 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前头痛、眩晕、失眠
枕 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后头痛、失眠、昏厥、皮肤病
颞 额穴与枕穴连线的中点 偏头痛

躯干

对耳轮

脊椎 对耳轮的耳腔缘
(颈椎、胸椎、腰骶椎) (以直肠下段同水平与肩关 节同水平分界线将脊椎分为 三段,自下而上分别为 下1/3为颈椎 中1/3为胸椎 下1/3为腰骶椎) 相应部位疾病
胸 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 胸胁痛、乳腺炎
腹 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同水平 腹空疾病、消化妇科病

上肢

耳舟
锁骨 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线处 相应部位疼痛、肩周炎
肩关节 在肩与屏轮切迹平线之间 肩周炎
肩 与屏上切迹同水平 肩周炎
肘 在腕穴与肩穴之间 肘痛
腕 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腕痛
指 耳舟的顶部、耳轮结节上方 手指麻木疼痛

下肢
对 耳 轮 上 脚
臀 对耳轮下脚处1/2处 从骨神经痛
坐骨 对耳轮下脚内1/2处 从骨神经痛
膝 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与 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 膝痛
踝 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踝痛
趾 对耳轮上脚角的外上角 足趾麻木疼痛

胸 腔 脏 器
耳 甲 腔 心 耳甲腔正中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急惊风
肺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
气管 在口与心穴之间 咳嗽、哮喘
三焦 屏间穴的上方 便秘、浮肿

消化道

耳轮角周围 口 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 口腔炎、面瘫
食道 耳轮脚下方内2/3处 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贲门 耳轮脚下方外1/3处 恶心、呕吐、贲门痉挛
胃 耳轮脚消失处 胃病
十二指肠 耳轮脚上方外1/3处 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胆疾
小肠 耳轮脚上方中1/3处 消化不良、心悸
大肠 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痢疾、腹泻、便秘
耳轮角 阑尾 在大小肠穴之间 阑尾炎、腹泻
直肠下端 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便秘、泄泻、脱肛、痔疾
腹 腔 脏 器

耳 甲 艇 肾 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 直上方 生殖、泌尿、妇科疾病 腰痛、耳鸣、失眠、眩晕
膀胱 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 膀胱疾病、尿闭、遗尿
输尿管 直上方 在膀胱与肾穴之间 输尿管结石酸痛

耳甲腔 胰(胆) 在肝肾穴之间 左耳为胰,右耳为胆 胰腺炎、糖尿病 胆道疾病、偏头痛
肝 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肝郁胁痛、眼病、月经不调 消化不良、胃痛胀、崩漏等
盆 腔 三角 窝 子宫(精宫) 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女子:月经不调、带下、分腔炎
男子:遗精、阳萎

具有调整全身多个系统功能的穴位
穴名 部位 主治
神门 在三角窝的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失眠、多梦、烦躁、眩晕、咳嗽、哮喘、荨麻疹、炎症。
交感(下脚端) 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哮喘、急惊风、痛经等。
肾上腺(下屏尖) 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呼吸系疾患:感冒、咳嗽、哮喘;中暑、疟疾、乳腺炎。
脑点(缘中) 在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间的中点 遗尿、崩漏、急惊风。
皮质下(脑) 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失眠、多梦、疼痛性病症、智能发育不全、哮喘、眩晕、耳鸣
内分泌(屏间)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升压点 在屏间切迹下方 低血压、虚脱
降压沟 在耳廓背部,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 高血压
上耳根 在耳根的最上缘 头痛、腹痛、哮喘
上耳背 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 皮肤病、头痛、坐骨神经痛、腰痛
中耳背 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 皮肤病、背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下耳背 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 皮肤病、背痛、咳嗽、气喘
耳迷根 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相当于耳轮脚同水平)的耳根部 胃痛、胆道蛔虫症、腹泻、气喘、鼻塞
下耳根 耳垂与面颊相交的下缘。 头痛、牙痛、咽喉痛、哮喘
耳尖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尖端处 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
轮1-6 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正中下缘分成五等分,共6点,自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 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⑼ 用针刺耳朵那个穴位放血治疗皮肤病

span对于牛皮癣的治疗广大的患者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患者首先要去正规的医院进专行有效的属诊治,其次,要在专家的建议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病情的治疗药物。最后,牛皮癣患者自身也要适当的做好牛皮癣的日常的保健工作。/span
span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病,牛皮癣患者首先要有长期用药的准备。正确的治疗药物,首先要没有任何副作用,其次正确的疗效应该是停药也没有复发迹象。如果用药6个月以上,不但药效不理想,也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或者短期内见效的速效药物,绝对是含有激素类药物,患者都要慎重选择。/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