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海有多深海底深处又会有什么呢
世界上只有1.2%的海洋深于6000米。 其中,太平洋中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东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非常著名的海沟。 该塔从北向南延伸2850公里,其宽度只有70公里。 它切入海底,陡峭的悬崖几乎站在墙上。 据估计,该沟渠已经形成了6000万年。 1957年,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艘名为“ fichaz”的海洋勘探船对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详细的勘探,并于8月18日在海沟西南部发现了一个非常深的深渊 超声波探测器。 它位于11 n°20.9´,142°11.5´e处,最大深度为11022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所以说在海底的深处也是有生物的。
这种结果也会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毕竟海洋像天空一样,我们研究太空当然也要研究海洋,这样非常美丽和美妙,也是我们愿意去研究的东西,当然在海洋的深处肯定也会有生物的存在,这种生物肯定也是生存能力比较强的,不然也不可能在海洋的深处存活下来。
2. 恐龙有多少种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恐龙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
恐龙(英文名:Dinosaur) ,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2)甘式皮肤科扩展阅读:
名称问题
“恐龙”一词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学家译为“恐竜”,后来流行于中国。古希腊语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类似蜥蜴的爬虫。
东方译名这种语境里的“龙”特指该希腊语蜥蜴家族,如主龙、暴龙、异齿龙、梁龙、霸王龙、翼龙、三角龙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转用性质。
恐龙的发现
虽然恐龙化石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直到1 9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经有这么奇特的动物存在过。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医师,而创立“恐龙’’的这一名词的是 英国古生物学家查德欧文。
3. 海边的危险:杀人蟹真能杀人
杀人蟹不能杀人。“杀人蟹”通常指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这种已知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甲壳类动物生活于深海底层。由于没有游泳肢以及气室或气囊,甘氏巨螯蟹完全不具备游泳或浮水的能力,只能在海底以不快的速度爬行觅食。
其实,“甘氏巨螯蟹杀人”源于一个翻译上的失误。和许多蟹类动物一样,甘氏巨螯蟹有食腐的习性,常在海底捡食各种动物的腐尸,所以它在英文中有一个俗名是“Dead Man Crab”。然而,“Dead Man Crab”在传入中国时被人错误地翻译为“杀人蟹”。
随即又衍生出了一些子虚乌有的故事,这才使甘氏巨螯蟹无端背负上了杀人的“罪名”。实际上,甘氏巨螯蟹非但杀不了人,在其主要分布的日本海域还时常被当地渔民擒获,沦为人类的食物或水族馆的“阶下囚”。
(3)甘式皮肤科扩展阅读:
世界最大蜘蛛蟹: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蜘蛛蟹是生活在日本海域的甘氏巨螯蟹,它们也是现存节肢动物中个头最大的。它们有长长的爪,最大的样本腿展开后长4.2米、体长38厘米,重20公斤,寿命达100年。在日本的北太平洋发现、模样可怕的甘氏巨螯蟹被捉来当食物,无庸置疑,这足够供一大家人食用了。
博物学家查德·歌登在它的“日本日记”展示了一张照片:他把一只死甘氏巨螯蟹的胸甲戴在头上,手里拿着尖头蟹的两只巨大的爪,爪比他的身高还高。
英国最大的杀人蟹:
英国发现的这只巨螯蟹绰号为“卡拉贝兹拉”,伯明翰英国国家海洋生物中心的工作人员称“卡拉贝兹拉”的蟹体只有一个篮球那么大,但两螯展开的跨度却是3.5米,几乎和一辆车一样长了。它是被太平洋边上一名渔民发现之后送到英国的。
“卡拉贝兹拉”目前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巨螯蟹,并且仍在继续生长。
4. 大海到底有多深
大海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洋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
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份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
(4)甘式皮肤科扩展阅读
海水温度: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冷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
一般来说,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有潮汐、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
5. 恐龙的种类有哪些分别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
1、建设气龙。是一种小型的原始食肉性恐龙,体长4米,重约130-140公斤。其主要特点是头大而轻颖,侧扁尖锐的牙齿呈匕首状,颈子短,后肢强壮有力,趾端长有尖锐的利爪,善于两足快速奔跑,捕食其他动物,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可怖的捕猎者。
2、甘氏四川龙。四川龙(学名Szechuanosaurus)是一属中华盗龙科恐龙。它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亚洲。它的外表有点像小型的异特龙,体重约100-150公斤,身长约8米。
3、石油克拉玛依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次亚目、异特龙科、克拉玛依龙的一个种。肉食性,体长约6米,生活在白垩纪早期,主要分布在中国,化石发现于新疆的鄂尔多斯盆地,材料是一些颌骨的碎片。克拉玛依龙是白垩纪早期一种大型的食肉类恐龙。
4、暴龙科。是一个广泛称谓,是指那些头部巨大,前肢短小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上最后的食肉性恐龙之一。暴龙科所有成员除了分布的地域、年代、个头大小等些许不同外,都具有相同特征,其中最大的是雷克斯暴龙。
5、驰龙科。是群类似鸟类的兽脚亚目恐龙。它们是群体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龙,繁盛于白垩纪。在非正式的用法里,它们通常被称为“盗龙(Raptor)”。
(5)甘式皮肤科扩展阅读:
主要区别: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都具有往前突出的耻骨,而鸟臀目恐龙的每根耻骨都向后倾斜。除臀部结构不同外,两类恐龙在生活及行为特征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
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陆地动物——易碎双腔龙。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它们大多为肉食性,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暴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参考资料:
网络--恐龙
6. 被核桃树上的虫子咬了怎样快速消除疼痛
被核桃树上的虫子咬了,患处处有奇痒疼痛,可涂以清凉油等止痒药止痛。对蜈蚣咬伤者,可用雄黄、明矾等量研成粉末,凉水冲和后涂在患处。
对于蜂咬伤,应先用胶布粘除带有毒囊的蜂刺,或用镊子拔除,但钳除要避免弄破毒囊,然后在被蜇处用稀释的双氧水搽洗,最后将装有冰块的塑料袋敷在局部红肿处,以减少人体对毒素的吸收。值得注意的是,在婴幼儿使用上述带有刺激性止痒药膏时,切勿误入眼睛,以防止产生意外。虫咬伤患者还可服一点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等,有皮肤感染者,应用抗菌素治疗。对蜂蜇后的中毒反应,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蜂螫伤:可用弱碱性溶液如3%氨水、肥皂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中毒,也可用红花油、风油精、花露水等外搽局部。黄蜂螫伤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醋中和,用小针挑拔或纱布擦拭,取出蜂刺。局部症状较重者,也以火罐拔毒和局部封闭疗法,并予止痛剂。全身症状较重者宜速到医院诊疗。对蜂群螫伤或伤口已有化脓迹象者宜加用抗菌素。
(6)甘式皮肤科扩展阅读:
在户外活动时,常会被昆虫咬伤,如果能掌握一些必要的处理方法,可避免不良后果。
1、一般叮咬:只表现局部红肿疼痛,多无全身症状,数小时后即自行消退。若被蜂群螫伤时,可出现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或死亡,有时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过敏病人则易出现荨麻疹、水肿、哮喘或过敏性休克。
快速应对:用大拇指的指甲或是质地较硬的卡片轻刮皮肤把刺去掉。千万不要用手指或镊子去捏刺。刺拔出后,用肥皂或清水清洗的伤口,然后用冰袋敷在肿起皮肤上,有助于减轻疼痛。或者可用弱碱性溶液如3%氨水、肥皂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中毒,也可用红花油、风油精、花露水等外搽局部。黄蜂螫伤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醋〕中和,用小针挑拔或纱布擦拭,取出蜂刺。局部症状较重者,也以火罐拔毒和局部封闭疗法,并予止痛剂。全身症状较重者宜速到医院诊疗。对蜂群螫伤或伤口已有化脓迹象者宜加用抗菌素。
2、被蚂蚁咬被蚂蚁伤害后,的皮肤会出现很小的红色小鼓包,有疼痛感。快速应对:用冰袋冷敷半小时,可减轻疼痛感。然后涂上卢甘氏液,有清毒、止痒的作用。
3、被蜘蛛咬被蜘蛛咬过的地方会留下暗红色的印记,有肿块并伴有剧烈的疼痛感。如被一种叫揭皮花蜘蛛咬过,则会留下充满液体的水疱、发红,并有刺痛感。
快速应对:被一般蜘蛛咬过,只需在局部用肥皂水清洗,然后敷上冰袋;如果怀疑被毒蜘蛛咬了,就要立即去医院治疗。
4、被毛毛虫蛰 蛰伤的局部出现小肿块,又疼又痒。较常见的是刺毛虫即洋辣子叮伤,它分泌的斑蝥素能刺激皮肤,使皮肤出现痛痒、丘疹等过敏反应。
快速应对:用肥皂或清水清洗咬伤的局部,擦干后涂上些清凉油,可暂时缓解痛痒的感,被它叮伤后,要先检查皮肤上有没有虫毛,如果沾有虫毛,就剪一块氧化锌胶布贴在患处,然后再揭掉胶布,以拨去虫毛,再涂上氟水或清凉油。另外,在杨树、榆树下嬉戏,也可受到桑毛虫的侵害,它的毒毛也很容易沾在皮肤上。处理的办法基本与刺毛虫相同。
5、蜈蚣咬伤:蜈蚣咬伤后,局部表现有急性炎症和痛、痒,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谵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快速应对:蜈蚣咬伤后,应立即用弱碱性溶液(如肥皂水、淡石灰水等)洗涤伤口和冷敷,或用等量雄黄、枯矾研末以浓茶或烧酒调匀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宜速到医院治疗。
7. 溧阳哪里有消痤丸卖
煤建路 有个甘氏皮肤科 我以前在那里用过药 所谓的消痤丸 就是清热解毒和调内分泌的 {药名我记不清了 好像也是这】 药店没有这药的话你可以去看看好多人都去她那里看皮肤的·········
8. 一万米深的海底到底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什么生物
探索海洋比探索太空要难多了,海洋的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1%,可以说,人类对海底的探索只有不到5%,剩下的95%都是未知世界。
下面我带你们一起往下潜,来看看海底一万年米到底有什么?
目前人们对海底深处的认识远不及对太空的认知程度,如果科技水平提升了,人们能够乘坐潜水器在万米之下的海底畅游,那时的一定能发现更多令人大吃一惊的生物,这可不亚于对宇宙的探索呢!
9. 历史上黄姓名人
黄歇:见《史记》。
黄霸:见《汉书》。
黄宪:见《后汉书》。
黄香:见《后汉书》。
黄琼:见《后汉书》。
黄琬:见《后汉书》。
黄盖:见《三国志吴书》。
黄忠:见《三国志蜀书》。
黄权:见《三国志蜀书》。
黄泓:见《晋书》。
黄回:见《宋书》。
黄法抃:见《陈书》。
黄巢:见《旧唐书》及《新唐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弟子邓秀琼为他
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兴:辛亥革命著名领导人之一。
黄继光: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战斗胜利用胸口堵住敌人机枪眼壮烈牺牲。
黄元申:饰演霍元甲而出名,后出家。
黄金辉:新加坡前总统
黄月英
10. 全身都是红点而且有毒水是什么咬的
蚂蚁咬伤的处理: 1、 蚂蚁唾液为酸性,可外涂肥皂水或3%-10%的氨水、5%-10%碳酸氢钠溶液。 2、 局部红肿、疼痛、应给以局部注射2%普鲁卡因:全身加用抗生素以防继而发感染。 3、 全身症状明显者,可服蛇药。 一旦发生了虫咬伤 ,切忌搔抓,不可用热水烫洗,可先用胶布或胶纸反复多次粘去皮疹处的毒毛,及时用肥皂水或碱性水溶液冲洗局部,以中和毒素。局部外抹炉甘石洗剂。切不可使用刺激性较大的花露水、清凉油、姜、大蒜、牙膏等,因其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加剧病情。严重者可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给予适合的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药物。 常见的昆虫致病方式有五种,一是将毒汁或血液注入人体,如蚊、跳蚤、虱、臭虫等;二是利用毒刺伤人,如蜂、蚁、蜈蚣等;三是以虫体表面的毒毛或刺毛引起皮炎,如松毛虫、桑毛虫、茶毛虫等;四是释放虫体内的毒素或虫体击碎后引起皮炎,如隐翅虫;五是寄生于人体,引起皮肤的变态反应,如疥螨,蝇蛆等。 在户外活动时,常会被昆虫咬伤,如果能掌握一些必要的处理方法,可避免不良后果。 1、一般叮咬:只表现局部红肿疼痛,多无全身症状,数小时后即自行消退。若被蜂群螫伤时,可出现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或死亡,有时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过敏病人则易出现荨麻疹、水肿、哮喘或过敏性休克。 快速应对:用大拇指的指甲或是质地较硬的卡片轻刮皮肤把刺去掉。千万不要用手指或镊子去捏刺。刺拔出后,用肥皂或清水清洗的伤口,然后用冰袋敷在肿起皮肤上,有助于减轻疼痛。 或者可用弱碱性溶液如3%氨水、肥皂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中毒,也可用红花油、风油精、花露水等外搽局部。黄蜂螫伤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醋〕中和,用小针挑拔或纱布擦拭,取出蜂刺。局部症状较重者,也以火罐拔毒和局部封闭疗法,并予止痛剂。全身症状较重者宜速到医院诊疗。对蜂群螫伤或伤口已有化脓迹象者宜加用抗菌素. 2、被蚂蚁咬 被蚂蚁伤害后,的皮肤会出现很小的红色小鼓包,有疼痛感。 快速应对:用冰袋冷敷半小时,可减轻疼痛感。然后涂上卢甘氏液,有清毒、止痒的作用。 3、被蜘蛛咬 被蜘蛛咬过的地方会留下暗红色的印记,有肿块并伴有剧烈的疼痛感。如被一种叫揭皮花蜘蛛咬过,则会留下充满液体的水疱、发红,并有刺痛感。 快速应对:被一般蜘蛛咬过,只需在局部用肥皂水清洗,然后敷上冰袋;如果怀疑被毒蜘蛛咬了,就要立即去医院治疗。 虫咬伤4、被毛毛虫蛰 蛰伤的局部出现小肿块,又疼又痒。较常见的是刺毛虫即洋辣子叮伤,它分泌的斑蝥素能刺激皮肤,使皮肤出现痛痒、丘疹等过敏反应。 快速应对:用肥皂或清水清洗咬伤的局部,擦干后涂上些清凉油,可暂时缓解痛痒的感,被它叮伤后,要先检查皮肤上有没有虫毛,如果沾有虫毛,就剪一块氧化锌胶布贴在患处,然后再揭掉胶布,以拨去虫毛,再涂上氟水或清凉油。另外,在杨树、榆树下嬉戏,也可受到桑毛虫的侵害,它的毒毛也很容易沾在皮肤上。处理的办法基本与刺毛虫相同。 5、蜈蚣咬伤:蜈蚣咬伤后,局部表现有急性炎症和痛、痒,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谵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快速应对:蜈蚣咬伤后,应立即用弱碱性溶液(如肥皂水、淡石灰水等)洗涤伤口和冷敷,或用等量雄黄、枯矾研末以浓茶或烧酒调匀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宜速到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