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问答 » 李秀敏皮肤科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李秀敏皮肤科

发布时间: 2021-10-24 04:38:34

❶ 班主任名言名句经典摘抄

教师应该以父母的情感对待学生。 - 王凤琴
我可以看到学生每天都有新的问题,新的想法,新的人际关系,然后感受生命再生的快乐! - 马玲玲
5,多一点希望,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满足,多一点收获。 - 吴楠楠
6,老师的幸福存在于学生的进步中! - 张祥兰
7.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善意,它可以产生比任何礼物更多的效果,并且比任何礼物对学生更有实际的好处! - 刘莘
8,愿意为蚂蚁的生命买单,开启学生的心! - 梁雪梅
这条路走了出来,历史是人们写的。这个人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写自己的历史! - 李秀敏
10,科学和教育让每个人都重新焕发活力! - 江国珍
11,教学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和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 王凤银
12.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思想是老师们较大的幸福。 - 薛玉霞
13,只有奋斗才能迎接生活的挑战! - 刘德琪
14.宽容的精神是万物中最伟大的。 - 李智
15.教育以爱为基础。 - 贾淑玲
16.负责责怪他人并原谅他人。 - 余淑芬
17.斗争不仅是为了成功,也是为了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 李鹏飞
18,爱是较好的老师。我愿意用爱播下春天的种子,用爱浇灌强壮的幼苗,用爱收获金色的希望! - 朱海霞
19.让爱的阳光照耀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 崔延金
20.和学生们一起,我感到非常高兴! - 张文霞
21,只有努力,才能见效! - 寇连梅

❷ 皮肤问题:大腿部皮肤奇痒

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应该是股癣,不要再用皮炎平!会加重本病!去医院皮肤科确内诊一下,这是常见容病,不要再拖啦
根据我的分析你患股选癣的可能性最大,湿疹和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治湿疹的药会加重癣的发展,如果没时间去医院的话,建议你买达克宁或必伏软膏试试,平时可以外用扑粉保持局部干燥

❸ 班主任名人名言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王翠荣

3、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情感对待学生。——王凤琴

4、我为我能看着学生天天有新的问题、新的想法、新的人际关系,进而感受生命再生的喜悦!——马玲玲

5、多一点希望,多一点关怀,多一点满足,多一点收获。——吴楠楠

6、教师的快乐存在于学生的进步之中!——张香兰

7、对学生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学生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刘莘

8、愿付平生蝼蚁力,启开莘莘学子心!——梁雪梅

9、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李秀敏

10、科教兴国人人有责!——蒋国震

11、身教最可贵,知行不可分。——王凤银

12、赢得学生内心的尊敬和思念,是教师最大的幸福。——薛玉霞

13、只有拼搏才能够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刘德启

14、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李志

15、教育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贾淑玲

❹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理事成员

会 长 杨开忠 北京大学副 会 长 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现任理事长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侯任理事长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副理事长
樊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新才兰州大学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秘书长
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常务理事( 68名,按姓氏拼音排序)1 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3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4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5 陈 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6 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7 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 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9 邓宏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0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11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12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13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4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1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16高新才 兰州大学17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18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19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20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1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2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23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4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25金祥荣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经济学院26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7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28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29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30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31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32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3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3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5陆 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36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38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39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4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42秦尊文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43沈满洪浙江理工大学44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5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46石敏俊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47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48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49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50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5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52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53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4杨开忠 北京大学 55杨荫凯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56姚 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7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58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9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6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61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62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63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64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65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6赵儒煜 吉林大学区域经济所 67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68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69周金堂 江西省教育厅
理事
1 安海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2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4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5白 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7 白泉涌 民建北京市西城经济委员会8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9 鲍曙明 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10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11曹 华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2陈 璟 交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3陈 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陈 斐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16陈俊伟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7陈良文 天津滨海新区科委高新技术处 18陈秋玲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19陈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 20陈志刚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21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2仇方道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23戴劲松 湖北支点杂志24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5邓宏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26董锁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7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 28窦文章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29杜凤莲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0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31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2封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3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34傅春 南昌大学中部经济经济中心3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36高建民 中共河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37高启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38高新才 兰州大学39葛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0耿庆汇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1谷国锋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2谷人旭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44郭清根 河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45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46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47何凤君 宁夏大学农学院48何艳玲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49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50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51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52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53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54姜 玲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55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56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57雷 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58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59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60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61李平原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62李天籽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63李文亮 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中心 64李秀敏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65梁 琦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66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67梁双陆 云南大学云南发展研究院68刘 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69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0刘秉镰 南开大学71刘传江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72刘广珠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3刘曙光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7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75刘云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76刘泽宇 两岸经合(北京)文化交流中心7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78陆 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9陆根尧 浙江理工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80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1路 征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82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83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84吕拉昌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85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86骆玲 西南交大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87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88马晓冬 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处89毛艳华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9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9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92潘中艺 中国五矿集团93彭泽贤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94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95秦尊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96任建兰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97任宗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98沈满洪 浙江理工大学99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00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1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 102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103孙才志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4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105孙铁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06覃成林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107谭善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管理系 108田艳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109田 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10王广州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 111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112王海平 河北建设集团113王家庭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114王金营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115王 磊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16王晓锋 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所 117王兴平 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118王学峰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心119王学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20王燕祥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121王业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22韦海鸣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123韦文英 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 124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125温锋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26文余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127翁 瑾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128吴 浙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29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130吴传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132吴巧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133吴玉鸣华东理工大学空间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34武晓庆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 135象伟宁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136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137熊国保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8徐 鸿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9徐殿龙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140徐菊凤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141徐筑燕 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142许 峰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143许立勇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144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45薛德升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146杨军 山西大学147杨毅贵州六盘水市商务粮食局148杨开忠北京大学149杨明洪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150杨树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51杨荫凯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152叶兴岳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153叶一剑 凤凰网城市与旅游频道154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55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156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157虞义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58姚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9原 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160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61曾道智 日本东北大学162张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63张 璞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院164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165张雁 光明日报理论部166张春晓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167张贵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168张合林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大学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169张宏岩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7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71张军涛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72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173张满银 北京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74张明之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75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176张耀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所 177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 178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179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180赵 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181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182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83赵儒煜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184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185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186赵德启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87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88周 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189周金堂江西省教育厅190周丽敏中国经营报191周文兴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92朱春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193朱 舜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 194朱显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195祝尔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196左 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❺ 李秀敏的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
2001年以来:
1.李秀敏:我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论文集》,2001年2月。
2.李秀敏:论我校世界经济地理课的多媒体教学,《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年增刊。
3.李秀敏:世界经济地理教学与改革,《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4.李秀敏、刘丽琴,入世后吉林省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6期。(重点刊物;CSSCI)
5.李秀敏:东北地区农业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东北论坛”2001——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6.李秀敏、刘丽琴,“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探讨,《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年3期。(重点刊物)
7.李秀敏:论“区域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调整,《吉林教育》,2004年第3期。
8.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the Comprehensive Report), Establishing an Intermodal Transport System in Tumen Region, UNDP Projec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ay 2004.
9.李秀敏:论“区域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调整,《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教育教学专刊。
10.李秀敏、徐海玲:中国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05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6月。
11.Li Xiumin, Du Yashu, Zhang Lili, Study on the Method of Regional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China, 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12.Li Xiumin, Xu Hailing, Li Min, Study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Narrowing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国际三大检索之一ISTP的收录源)
13.李秀敏、李淑艳、杜亚书: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中国东北论坛” 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
14.李秀敏、朱艳艳:论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重点刊物;CSSCI)
15.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UNDP Project Activity Report, Korea Maritime Institut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July 2005.
16.李秀敏、孟昭荣:沿边开放与沿边开放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1期。(重点刊物)
17.李秀敏、吴晓青:图们江地区空间结构演进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地理科学》,2006年第1期。(重点刊物)
18.李秀敏、安烨:科学测算我国地区间的实际差距,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2月21日。(国家级)
19.刘丽琴、李秀敏:吉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增刊。
20.吴晓青、李秀敏,增长三角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探讨》(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Hailing, Li Xiumin, Li 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 Chinese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22.Li Shuyan, Li Xiu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of In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casting,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Aug.2005. (国际三大检索之一ISTP的收录源)
23.Yashu, Zhang Lili, Li Xium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o the Correction Result of Regional Disparity Calcul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
24.李敏、李秀敏:就业量决定模型的建立及对东北的实证研究——考虑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联合影响,《“中国东北论坛” 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25.刘丽琴、李秀敏:论边境县域经济优势产业的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8期。
26.刘丽琴、李秀敏:论边境地区优势产业选择,《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2期。(重点刊物)
27.安烨、李秀敏:东北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障碍分析及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5年12期。(重点刊物;CSSCI)
会议论文:
1.李秀敏、徐海玲:中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与出口区位选择: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入选“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2005年11月。
2.李秀敏、徐海玲:中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入选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并做大会发言,2005年11月。
3.李秀敏、杜亚书、张丽莉:我国地区购买力平价对地区差距测算结果的修正, 入选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并在区域经济学分会场发言,2005年12月。
2001年之前:
1. 袁树人、李秀敏,试论图们江陆桥枢纽共同体特点、模式及其演进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地理》,2000年3期。(重点刊物)
2. 余昺雕、李秀敏,面向21世纪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前景分析,《东北亚论坛》,2000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经济》,2000年7期。(重点刊物;CSSCI)
3. 左世红、李秀敏,图们江地区开发进程预测与模式选择,《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4期。
4. 李秀敏,蒙古的经济发展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3期。(重点刊物)
5. 袁树人、李秀敏、杨晓慧,中国图们江地区大宗货物输出及其流向研究,INAS REPORT,1999年2期。
6. 李秀敏、陈才,东北亚经济区与我国东北国际河流的合作开发和协调管理,《地理学报》,1999年增刊。
7. 李秀敏,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2期。(学科二)
8. 李秀敏、袁树人、杨晓慧,图们江地区大宗货流及其流向研究,《东北亚论坛》,1998年2期。
9. 李秀敏,图们江地区空间开发模式研究,《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0.李秀敏,东北亚新大陆桥的建设与蒙古的经济发展,《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1. 李秀敏,浅谈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改革,《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1期。(学科二)
12. 李秀敏:吉林省对蒙贸易潜力分析,《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95年10月。
13. 李秀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
14. 王士君、李秀敏:中国东部内陆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趋势分析—以长春为例,《人文地理》,1995年2期。(学科二)
15. 王荣成、李秀敏: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外国问题研究》,1995年1期。
16. 李秀敏:中国东北资金供需格局,《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增刊。
17. 李秀敏:蒙古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特征,《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1期。(学科二)
18. 王士君、李秀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基本特点,《人文地理》,1993年3期。(学科二)
19. 李秀敏、高莎丽:大海参崴自由经济区规划与图们江地区规划的衔接,《人文地理》,1993年2期。
20. 李秀敏: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由扩张到收缩的对外政策,《外国问题研究》,1992年2期。
21. 牛国弼、李秀敏、冯玉芝:对开辟阿尔山中蒙地方贸易口岸,建设中蒙苏第二条国际联运线合理性的探讨,《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1年6期。
22. 李秀敏、冯玉芝:吉林省对外经贸战略新议,《经济纵横》,1991年6期。李秀敏:苏联的经济特区,《外国问题研究》,1991年3期。
23. 张达明、牛国弼、李秀敏、冯玉芝:中苏、中蒙经贸新途径,《外国问题研究》,1991年1期。
24. 王士君、李秀敏:小城镇发展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东北三省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集》,1991年1月。
25. 李秀敏:东北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城镇经济研究》,1987年5期。
(二)著作
1. 张曙霄、李秀敏:《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措施》,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1年。
2. 李秀敏参编:《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年。
3.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刘力、赵伟:《区域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年。
4. 余昺雕、李秀敏、王厚双、王秋兰:《中外增长三角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2004年。
5. 袁树人、……、李秀敏等:《吉林省网络全书》(上、下),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 杨青山、高莎丽、李秀敏:《蒙古国地理》,专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7. 丁四保、王力、……、李秀敏等:《内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区域模式研究》,专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8. 李树藩、张宗谔、……、李秀敏等:《世界通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❻ 东北师范大学有哪些知名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我是东师经济学院的16级学生,现在大三了,是一名考研党。所谓这个时代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推荐的是我们经院院长李秀敏教授的宏观经济学。

李秀敏教授

东师还有很多的很有风格的老师以及很有内涵的课程,总有适合自己的,希望大家能够发掘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课。

❼ 李秀敏的工作经历

1988.7-1990.12 东北师范大学抄苏联研究所 助教
1990.12-1992.10 东北师范大学苏联研究所 讲师
1992.10-2002.6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讲师、副教授
1999.10-2004.6 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2002.6-2004.3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副教授、教授
2004-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❽ 有哪些祝孩子考出好成绩的名言警句

  1. 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王翠荣

  2. 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情感对待学生。——王凤琴

  3. 我为我能看着学生天天有新的问题、新的想法、新的人际关系,进而感受生命再生的喜悦!——马玲玲

  4. 多一点希望,多一点关怀,多一点满足,多一点收获。——吴楠楠

  5. 教师的快乐存在于学生的进步之中!——张香兰

  6. 对学生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学生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刘莘

  7. 愿付平生蝼蚁力,启开莘莘学子心!——梁雪梅

  8.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李秀敏

  9. 科教兴国人人有责!——蒋国震

  10. 身教最可贵,知行不可分。——王凤银

  11. 赢得学生内心的尊敬和思念,是教师最大的幸福。——薛玉霞

  12. 只有拼搏才能够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刘德启

  13.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李志

  14. 教育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贾淑玲

  15.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于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