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问答 » 皮肤科典籍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肤科典籍

发布时间: 2021-03-08 04:48:31

① 中国古代五大医学著作有哪些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3、《神农本草经》 (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5、《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网络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②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书

公认的是:《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难经》书名的含义,有二种解释:以难字作为问难,另以难字做为难易来解读。难,读音为“ㄋㄢˋ(nàn)”。《难经》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后世将其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 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 伤寒杂病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规定了药物的剂型
《本经·序录》认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此处一方面体现了在2000年前中药剂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药物剂型工艺以及对哪些药宜用哪种剂型的研究经验,如消石“炼之如膏”,术“作煎饵”,茺蔚子“可作浴汤”(外用洗剂),葡萄“可作酒”,白芷“可作面脂”,牛角、牛胆“可入丸药”,蝟皮“酒煮杀之”,露蜂房“火熬之良”,当归治“金创煮饮之”,雷丸“作膏摩,除小儿百病”,蛇蜕“火熬之良”,贝子“烧用之良”等等。此处既讲了药物炮制加工方法,同时也说明了不同药物在具体应用时要采用不同的剂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对现今中医业医者只采用汤药成药的现象具有很大的批判性的价值。
对药物治病取效的客观评价
《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此处首先告诫人们,有病必须早治;其次强调了疾病的痊愈与否,不能完全依赖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在药物干预下机体驱邪愈病的内在能力。
强调辨证施药
《神农本草经·序录》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疡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此语不但突出了辨证施治用药的主旨,还提示在辨证施治用药的前提下,务必要辨别疾病的性质(寒、热)用药,辨别病因而审因论治(如“饮食不消”、“风湿”),辨别病情轻重并根据病情轻重而施以用药(如“鬼疰蛊毒”均为重危病证),还要辨别躯体病(如“痈肿疮疡”、“风湿症”)与内脏病(如“鬼疰蛊毒”)的差异而用药。前者用“疮药”、“风湿药”,后者用“毒药”。若通览书中365味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还可以发现,书中根据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肤病等等不同病种而施以不同药物予以治疗,这些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用药思想。
重视服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这说明本书作者在认真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服药时间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密切关系。
践行“药有阴阳”理论的价值
《内经》首先提出了“药有阴阳”理论,《本经》对这一理论予以践行。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若仅从植物药与矿物药分阴阳,矿物药质地沉重而主降,属性为阴,植物药质地轻清而属阳。若就植物药而言,凡药用其花、其叶、其枝者多属阳,若用其根、其干者多为阴。如若对药物深层的内涵以阴阳分,则“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具体内容可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本经·序例》所谓“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本义是指人们可以品尝到的药物真实滋味以及其对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药物真实滋味不止五种,由于受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理论的影响,于是自古至今,将药物之滋味统统纳之于五味之中,并将涩味附之于酸,淡味附之于甘,以合药物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
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经》所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即四性,是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与人们味觉可感知的五味相对而言,四气属阳, 五味属阴,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之意。事物之阴阳属性是可分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故药物寒热温凉之性还可再分阴阳。温性、热性为阳,凉性、寒性属阴。热甚于温,寒甚于凉,其中只是程度的差异。温热药有微温、温、热、大热的不同量级;寒凉药有凉、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级,如果在性质上没有寒热温凉明显的性质差异,于是就用“平”标定其性质。

③ 穿山甲的功效并没有科学依据吗

穿山甲被移出药典,有的人就在猜测是不是穿山甲本身没有医用效果,才被移出药典,现在可以明确的说明,不是的。如果穿山甲的功效没有科学依据的话,穿山甲也不可能被写进药典。穿山甲的功效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只不过穿山甲的数量已经濒危了,再大肆的进行药用的话有灭绝的风险。

穿山甲的药效并不是没有依据,很多中医典籍上都有记录。穿山甲身上的价值是非常多的,虽然有权威的论文指出穿山甲上可能携带新冠病毒,但是穿山甲通经下乳的功效是在中医典籍中有记载的。但是由于中医典籍中的记载也只能是作为参考。中医典籍由于比较古老,并且在古代没有这么高的科学技术,医术更是欠缺,所以这些典籍要斟酌着看,但是穿山甲通经下乳的药效是不假的。

④ 全身起小红点,且全身搔痒,求治疗方法

应该是疥疮!!!!!!!我得过的,最大特点就是晚上会特别厉害。内
不要乱治。
疥疮的临床容表现就是:首先是瘙痒,尤其是夜间入睡时更加剧烈,使得病人反复搔抓,继而出现很多抓痕和血痂,日久有色素沉着及皮肤增厚。第二个特点是起小疙瘩及小水疱。在四肢躯干和外阴常出现淡红色或正常肤色的小疙瘩、小水疱,分布对称。好发于手指缝间、手腕屈侧、肘间、腋前、腰腹部、臀部、乳房下、外阴等皮肤较薄的部位,特别是手指缝间的小疙瘩、水疱损害具有特征性的诊断意义。
老人常说:疥是一条龙,先在手中行,腰里围三圈,屁股上扎老营。这是通常情况,我的顺序不太一样,可是你的情况是全身,但是应该也是疥疮,去医院皮肤科看看,拿点硫磺洗液之类的药,不过这东西特别顽固,要做好长期斗争准备。
再问下,是不是浸泡在比较热的水里会更痒?是的话,那咱们就真的是病友了,合合

⑤ 成都民生医院的专家介绍

夏邦志 主任医师
原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专家,中国西南皮肤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知名皮肤病专家、四川省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委会委员。临床工作30余年,任职期间曾获得10面致谢锦旗,多次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10余次皮肤病科技研究优秀论文奖。
楼有益 主任医师
教授,中国知名皮肤病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四川省皮肤性病新医药研究所所长,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主编《皮肤性病科常见病用药指南》典籍,获中国援外医疗队国际医师证书,研发2种国家准字号新药。
杨仕平 副主任医师
教授,原416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成都市皮肤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省、成都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职务:我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特需专家组专家 西南疑难皮肤病会诊基地专家。
李秀芬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从事皮肤专科和性病专科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顽固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以及妇科疾病有独特的见解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内调外治、标本兼治等方法治疗银屑病、痤疮、皮炎湿疹以及性病。在省级以上核心医学刊物上发表皮肤性病科医学论文二十余篇。
刘中本 副主任医师
白癜风、银屑病资深专家,知名皮肤性病专家,从事皮肤病性病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关于白癜风、银屑病、皮肤病性病论文并多次获奖。由他及其专家组主创的新疗法治疗反复性银屑病、白癜风效果显著,对我国皮肤顽固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志全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从事皮肤病临床诊疗工作20多年,具有较深厚的皮肤病理论知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常见性、多发性疑难性皮肤病、性病等有很深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白癜风、银屑病的诊治方面有较深厚的造诣,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品。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诊疗方法。曾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
夏小灵 副主任医师
原四川皮肤性病防治所研究员,曾在多家国家级重点皮肤病医院进行临床学习、研究皮肤病中西结合治疗多年,掌握各皮肤病治疗技巧,对临床工作具有独特、丰富的经验;多次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著作,连续两次获得西南疑难皮肤病科技研究奖,是中国首批中西结合治疗皮肤病学术研究者之一。

⑥ 斑秃怎么引起的

斑秃的形成原因,目前比较明确,一般认为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毛囊陷版入“休眠”权而发病。遗传基因,压力大,休息不好为其诱发或加重因素。其症状也比较典型,表现为
头皮上的片状脱发,表面光滑,不痛不痒,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常因为理发或者被家人所发现,故民间也称为“鬼剃头”。注意这种片状脱发会扩大,或者多处融合成片,甚至头发全部
说落等。早期小片状脱发,可以外涂生姜以帮
助恢复。而超过一个月未愈,或者大面积发
作,病情加重者,则需要去皮肤科规范诊治

⑦ 药妆的中药药妆

根据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皮肤和人体衰老的直接原因是五脏的衰退和失衡。中国传统中医理论有关保持健康的中心思想是维持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尤其五脏内的平衡。中医典籍认为,五脏的功能既相生又相克。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看,则必须维持多种不同器官、酶和细胞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
皮肤衰老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许多科学家曾提出各种理论,希望能解释这一自然现象,并找到延缓衰老的方法。对于中草药的抗衰老作用,科学家提出以下几种主要的作用机制: 延缓细胞老化 黄芪和人参的提取物可以延长细胞的寿命,包括人体皮肤的成纤维细胞。
2.清除自由基
自由基包括超氧化物和羟基自由基,其氧化能力很强,会导致皮肤和机体老化。实验表明,许多中药材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剂作用。五味子和三七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以及丙二醛的产生。提取物中的类黄酮可以提高细胞中抗氧化酶的生物活性,可以促进SOD 和GSH- PX 酶的合成,从而减少脂质过氧化。
另外,丹参含有丹参酸乙和丹酚酸C 活性物,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同时还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血小板的聚集。
3.修复胶原
胶原是最为丰富的人体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25%,是真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补溶性蛋白,主要存在于皮肤、牙齿、骨骼和腱等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对物理应激的反应能力会逐渐下降,因为羟脯氨酸是皮肤胶原中最为重要和稳定的氨基酸,它的相对含量能间接反映皮肤中的胶原含量,同时反映出真皮的老化程度。
研究表明,许多传统中草药不仅可以清除自由基,还具有胶原修复能力。茯苓提取物可以提高羟脯氨酸的含量,抑制胶原蛋白分子的交联;黄精和枸杞子的配方能有效提高羟脯氨酸的含量,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繁殖;丹参含有的丹参酸乙和丹酚酸C 活性物,可以提高SOD 的活性,增加羟脯氨酸的含量,改善皮肤的弹性。
4.免疫调节
皮肤的表皮部分是抵御抗原入侵的天然防线,表皮的最外层是角质层,下面是脂质双层。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免疫功能的响应都会下降。当免疫系统运转不正常时,会对胶原和弹性蛋白造成负面影响,延缓伤口的愈合。
在中草药中,五味子提取物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同时增强SOD 的作用;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皂苷,它不仅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可以调节皮肤的免疫力。另外,菟丝子提取物通过增加白介素- 2 的合成,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5.促进皮肤微循环
皮肤的微循环有助于高效地为皮肤提供营养物质,支持细胞代谢,并调节体温,这对皮肤护理和延缓皮肤衰老都十分重要。
丹参提取物可以改善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当归和白芨提取物由于含有类黄酮,不仅是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还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延缓皮肤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