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肝鬱氣滯黃褐斑中成葯
肝鬱氣滯型黃褐斑治療中成葯有疏肝解郁膠囊、柴胡疏肝散、逍遙丸等中成葯,這些葯都是疏肝理氣,從而達到調肝治療黃褐斑的作用。黃褐斑在用葯治療的同時應盡量減少照曬、陽光刺激,適當外用防護霜以減緩皮膚老化。
另外,還需要自身調節如心情舒暢、大便通暢、休息好、不熬夜,同時還要注意如果能夠配合口服草葯效果會更好。
B. 怎樣治療黃褐斑 中醫辯證分型治療黃褐斑
黃褐斑,對於已婚女性而言,或許並不陌生。在分娩前後,它時常在頸部、鼻部及口周等處悄然出現,成為影響面容的一大困擾。中醫對此有獨到見解,認為黃褐斑的成因主要與腎陰不足、肝鬱氣結有關。腎水無法上承,或肝氣郁結,郁久化熱,灼傷陰血,導致顏面氣血失和,從而引發黃褐斑。
針對黃褐斑,中醫採用針灸治療法,根據不同病機進行辨證施治。對於肝瘀氣滯者,需取任脈經穴,如行間、太沖等,以疏通氣血,榮面祛斑。若伴有胸脅脹滿,則加章門穴;腰膝酸軟者,加腎俞穴。對於腎虛火旺(肝腎陰虛)者,取肝俞、腎俞等穴,以補養肝腎,調理氣血,養陰退斑。脾虛濕阻者,則需選取脾俞、腎俞等穴,並隨症取穴,如腹脹者取下脘、氣海等。
此外,在皮損部位進行針刺或圍刺,可疏通局部氣血。同時,可根據病情加服六味地黃丸、加味逍遙丸等葯物。一療程為10次,每次20-30分鍾,初始可隔天一次。
中醫認為,黃褐斑的發生與情志不隨、飲食不節、年老精虧及腠理受風等因素有關。這些因導致氣血不和、不能濡養顏面。臨床上表現為淡褐色或褐色斑塊,形狀不規則且常對稱分布。初期斑色較淡,不易察覺,但一經發現往往已存在較長時間。隨著季節變化,春夏季斑色加深而秋冬季則變淺。
中醫辨證分型包括肝鬱氣滯型(伴有腰膝酸軟、急躁易怒等症狀)、腎虛火旺型(有時伴有黑褐色斑塊及腰膝酸軟等症狀)以及脾虛濕阻型(面斑呈黃褐色且伴有納呆脘腹脹滿等症狀)。
在治療黃褐斑的同時,自我調護也至關重要。建議注意飲食調理如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保持作息規律以勞逸結合並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思惱怒;避免日光暴曬以及濫用化妝品。此外還應避免過度精神緊張並堅持鍛煉身體以提高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