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帶狀皰疹經方
擴展閱讀
暴躁的雀斑 2025-05-15 02:33:35
3歲寶寶濕疹不能吃什麼 2025-05-15 02:18:00
女頭像雀斑 2025-05-15 02:17:52

帶狀皰疹經方

發布時間: 2025-05-12 10:54:03

㈠ 請問:中草葯的九畏十八反是什麼

中葯之九畏與十八反
九畏
硫磺畏朴硝、
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淪繒、
巴豆畏牽牛、
丁香畏鬱金、
川烏畏草烏、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芝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
藜盧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葯。

中葯是中醫辨治病證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葯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葯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葯物的合理配伍。
中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兩種葯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兩種葯物同用,葯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製作用,就謂之「相畏」。對於中葯的配伍禁忌,自古流傳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說,此兩說源於《神農本草經》,《本經》在所附諸葯制使篇中,對中葯的玉、石、草葯、木葯、獸、蟲、魚、果、菜、米分別上、中、下三部詳盡闡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殺、相畏、相惡等原則。
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修訂《蜀本草》時,首先統計七情數目,謂:「《本經》載葯365種,有單行者71種,相須者12種,相使者90種,相畏者78種,相惡者60種,相反者18種,相殺者36種」,今人所謂「十八反」之名,即源於此。《新修本草》承襲了18種反葯的數目,《證類本草》載反葯24種。
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不盡相同。直至金元時期,才正式將相反葯概括為「十八反」,並編成歌訣流傳。「十八反」歌訣最早見於金代醫家張從正所著的《儒門事親》中,元代醫家李東垣所撰《珍珠囊補遺葯性賦》中也載有這首歌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即: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葯。
而「十九畏」歌訣,則首見於明代永樂太醫劉純所撰的《醫經小學》:「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喜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監炙煿莫相依」,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廣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達成共識後,歷代大多中醫遣方用葯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而這相反相畏葯在臨床上是否就絕對不能合用?對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些相反相畏葯是古代醫家幾千年臨床經驗教訓的總結,中葯之間只有合理配伍,才能產生的良好療效,如觸犯配伍禁忌,輕則誤病,重則害命,須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認為,古人只說「十八反」,並沒有大量的病例來論證是否正確,「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組外,其餘配伍皆為有毒中葯之間相配,其產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葯本身所致,還是二者配伍後毒性增加所致,並無詳細的定論,不足為憑。
所以,歷代不少醫家,對相反相畏葯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視病證復雜多變的現實,勇於實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敢於打破禁律,認為「十八反」和「十九畏」並非絕對的配伍禁忌,並據證聯用相反相畏葯辨治疑難重症,屢獲奇效。
臨證善用相反之葯者,首推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中治療留飲欲去證的甘遂半夏湯,甘遂和甘草同用,因勢利導攻逐祛飲。《金匱要略》治療寒飲腹痛證的赤丸方,烏頭與半夏合用,除沉寒痼冷,化飲降逆。
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方》中的「大八風散」,烏頭與白蘞同用,主治諸緩風濕痹腳弱。
明代外科學家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壺湯,清熱消癭,化痰軟堅,理氣散結。方中海藻與甘草同用,相反相激,使「激之以潰其堅」。
清代醫家徐大椿《蘭台軌范》中的「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主治中風癱瘓,痿痹,痰厥,陰疽,流注。清代醫家孟文瑞《春腳集》中的「十香返魂丹」,丁香與鬱金同用,主治痰厥中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昏暈欲死,等等。
對於相反相畏之葯合用能產生奇效,不少醫家也都有精闢的見解,如日本江戶時代的漢方醫學家丹波元簡所撰《葯治通義》中曾引清代醫家張志聰語:「考《傷寒》、《金匱》、《千金》諸方,相畏相反者多並用。」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分析得更為獨到:「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耳」。
當代老中醫李可臨證也善用相反相畏葯,其創制的「三畏湯」(紅參、五靈脂、公丁香、鬱金、肉桂、赤石脂),三對相畏之葯相合,相反相激相成,功能益氣活血,啟脾進食,溫腎止久瀉、久帶,消寒脹,寬胸利氣,定痛散結消症。他說:「三對畏葯,見一症用一對,三症悉俱則全用。余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則已達4萬次以上,未見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對難症、痼疾,一經投用,便入佳境。」
國醫大師朱良春辨治病證從來都是有是證則用是葯,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類成說的約束。其從醫六十年來,以海藻與甘草同用治療頸淋巴結核,單純性及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腫瘤;以人參(黨參)與五靈脂同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海藻、甘遂與甘草同用治療胸水,滲出性胸膜炎等,皆獲佳效,且未見任何毒副作用,堪稱善用相反相畏葯的高手。
筆者受上述大師的啟發,也常據證應用相畏葯治療重症。如一位頭部患帶狀皰疹的男患者,73歲,年高體弱,劇烈疼痛,夜不能寐,中西葯應用數天療效不顯。據其有氣虛血瘀的見證,在對證經方中加味人參與五靈脂相伍,一補一通,益氣化瘀定痛,一服葯即使疼痛大見減輕,夜可安睡,患者稱奇。由此可知,只要辨證准確,方葯配伍合理,相反相畏葯也能出奇制勝。
綜上所述,
一、對於「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應當有是證用是葯,關鍵在於對證(症)。實際上,中葯不良反應的發生,大多與辨證不準,治療不對證(症)有關。再則,也與盲目使用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久,或炮製不當有一定關系。
二、臨證用葯,要膽大心細,古人既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用葯時採取審慎的態度是必要的。因為中醫治病以偏糾偏,即利用葯物的陰陽寒熱屬性來糾正人體生病時的陰陽寒熱不協調、不平衡狀態,使之趨於「陰平陽秘」,平衡諧和,所有葯物都具有治療作用與毒副作用,是集療效與毒副反應二者於一體的雙刃劍,用好了可救人,用之不當會傷人。用葯當遵《本經》,其葯分為上中下三品,上葯養生、中葯養性、下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較大,用之須高度注意,要辨證准確,用量適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長期服用。對於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葯物,若無充分依據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仍需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㈡ 2022-6-26周末簡單談談升降散的運用

很多發燒的孩子,運用中醫治療不比西葯差,往往能夠1劑退熱。

周末的時間簡單聊聊,升降散。

這首方子,一開始的時候運用比較少,現在很多發熱,腫瘤,頭痛,帶狀皰疹,我運用比較多,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升降散,是楊栗山由賠賑散變化而來,對於賠脤散,張良佐評價說「此葯計重一錢八分二厘五毫,下咽即蘇,半日全愈,全活者不可勝計」

升降散由:白僵蠶酒炒,全蟬蛻,姜黃,大黃組成。

雖然只有四味葯,確實是完美體現了清陽升,濁陰降的思路運用。

升降散,升則解表,降則解里,雖然名叫升降,但是也有雙解之義。

僵蠶與蟬蛻為氣分葯,升陽中之清陽,其中第一個「陽」字是指氣分。

也就是說,僵蠶與蟬蛻升氣分中之清陽。姜黃與大黃是血分葯,降陰中之濁陰,其中第一個「陰」字是指血分。

也就是說,姜黃與大黃降血分中之濁陰。一升一降,調和氣血,暢通三焦氣機,共奏解郁宣透,降火泄熱之功。

升降散是攻邪之方劑,主要用於實證、熱證。

攻邪常用汗法、吐法、下法,而升降散攻邪是用升降法,不用汗法、下法。

用僵蠶與蟬蛻,意在透邪氣於外,引清陽上達,而不是強發其汗。

用姜黃與大黃,意在涼降郁熱,而不是強通其便。升則解表,降則解里,雖然名叫升降,但是也有雙解之義。

僵蠶、蟬蛻作用是升,將氣分中的清陽升上去。姜黃、大黃作用是降,將血分中的濁陰降出去。

升降散一般常用劑量是:僵蠶8~10克,蟬蛻4~6克,片姜黃8~10、酒大黃5~6克。用葯量輕,意在調理氣機,而不是發汗與瀉下,可以避免用葯量過重致郁之弊。

升降散主治表裡三焦大熱。

表裡大熱是指:表證見「憎寒壯熱,頭痛,骨節酸痛」的症狀,里證見「口渴飲水無度,口氣如火,煩躁不寧」的症狀。

三焦大熱是指:上焦證見「頭面碎腫,咽喉腫痛,痰涎壅盛」的症狀,中焦證見「上吐下瀉,嘔如血汁,丹毒發斑,雷鳴腹痛」的症狀,下焦證見「舌卷囊縮,腰痛如折,大便火瀉,小便淋澀」的症狀。

升降散應用范圍廣,凡是以熱為主,兼挾風、濕、痰、瘀所致者,具有陽、熱、實性質,以郁為病機特點的表現為肝肺、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的一類病證,均可以辨證用升降散。

升降散應用范圍非常廣,內外兒婦各科都用之,使用升降散的原則:

凡是以熱為主,兼挾風、濕、痰、瘀致病者,具有陽、熱、實性質,以郁熱為病機特點,表現為肝肺、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的一類病證,均可以辨證用升降散。

我在臨床中發現這段時間的小孩,舌象都是郁熱的,那麼就可以用升降散。

看這個舌象:

昨天發燒,一天低燒,現在發燒38.5,咳嗽有痰,不鼻塞,不流鼻涕,不怎麼出汗,喉嚨不痛,咳嗽時偶爾會痛,大便有點干。

柴胡10g,黃芩6g,陳皮10g,竹茹6g,枳殼6g,茯苓10g,連翹6g,白術6g,厚朴6g,蘇梗6g,姜半夏10g,山楂10g,麥芽10g,神曲10g,石膏45g,蟬蛻6g,僵蟬6g,1劑熱退。

再看一個:

柴胡15g,黃芩10g,神曲6g,山楂6g,連翹6g,陳皮6g,茯苓10g,白術10g,蟬蛻3g,僵蟬6g,石膏45g,薏仁10g,杏仁3g,淡竹葉3g,1劑熱退。

這就是典型的郁熱,取升降散之意,升降恢復正常。

近一年,不單單用在發熱,同時運用在腫瘤疾病上也取得不錯的效果。

有個直腸癌的阿姨,辨證運用後目前控制很好。

我們全國經方實戰醫生群師兄,運用治療腫瘤,效果明顯。

近期治療一個胃癌老年男性患者,印戒細胞癌,家人不同意手術及化療,找我純中醫治療,以升降散加味,3個月,復查了胃鏡,病灶提示無癌細胞了。

在近期還有個中風的,以前我只是用大黃通腑,現在加入了升降散,效果也是明顯的提升。

今天分享升降散的運用,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望師兄師姐能夠更好的運用升降散,擴大升降散運用范圍,認識升降散病機,幫助到我們身邊的患者。

也希望能夠收到你們運用升降散的體會及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