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甌哪家美容院是最專業的,最重要的是產品要好用。
JO的?呵呵在這很少看見JO的問題啊
不過這個問題嘛不好回答 個人感覺美容院都是騙錢的
2. 建甌哪會點痣/
美容院吧,大多都會。 如果信不過,就得去西大街那裡問問,好象有一個民間高手。
3. 那幾個城市比較多建甌各鄉人口在外地務工
都有
4. 建甌有什麼習俗
綜觀建甌的民間風俗,歸結起來,大體具有以下五個顯著特徵:一是循規蹈矩,注重禮儀;二是安居樂業,從善好施;三是待客盛情,寬厚從容;四是崇尚大道,尊師敬老;五是好求吉利,處世圓柔。為弘揚建甌優秀的地方傳統民俗,市方誌委組織《建甌通·民俗卷》編委評選出「建甌十大地方特色民俗」(徵求意見稿),現按人氣指數排序,分別概述於後,以彰其名。
弓 魚
建甌民間獨特的一種生產風俗。魚農將剛捕獲的塘魚,當場用草繩一端穿過魚鼻扎牢,另一端綁扎在魚肛門下,而後放入魚塘或水碓活水中吐污吸新。過一、二小時後,再在魚的肛門上部用草繩綁牢,把魚彎成弓形,讓魚體保留少許水份,這就是當地魚農獨特的「弓魚」,也稱「弓水魚」生產技術。經過上述「弓水」處理過的魚,一般冬天能存活四、五天,夏天能存活一、二天,且能去除魚肉中的污泥味。此外,由於有草繩綁扎,一則利於魚農運送,避免途中損傷;二則利於顧客提拎,運、售、存、食皆便,從而成為地方一絕。
送頭年(節)
建甌民間的一種過年風俗。凡是有兒女嫁娶的頭一年過年前夕,男家須向岳家送膀蹄、公雞、活魚、板鴨等四種禮品,叫「送四色」;而岳家則須向男家送過年的「果仔」,另加紅棗、花生、桂圓、瓜子等,寄寓小倆口「早生貴子」。此俗至今尚存。
挑 幡
建甌民間獨特的一種傳統游樂活動。「建幡」共有幡桿、幡頂、幡布(即幅聯)三部分組成,選一根大約10米長的肥碩毛竹,削去枝葉,縷空其節,製成長竿,外漆朱紅油彩,頂上裝一座綵綢紮成的六面形城堡,周圍綴掛數只小銅鈴,下面再高懸一幅長幡而成。表演者用單手豎托長竿,屏息運氣,隨著鑼鼓聲有節奏地舞動,時上時下,時左時右;時而用腳挑肩扛;時而用鼻頂齒托,幡竿始終要保持巍然不倒。舞到激烈時,長幡呼呼招展,令人眼花繚亂,銅鈴叮當悅耳,具有濃厚的古閩族遺風。
在當代挑幡健兒的努力下,建甌挑幡的表演創造出了「手舞東風轉」、「腳踢西方柱」、「肩扛南天松」、「鼻托乾坤棒」、「口挑百戰旗」、「額撐擎天柱」、「頭頂一片天」、「齊心挪泰山」、「聯手拋金棍」等十二招式。1997年,建甌挑幡在上海被「世界吉尼斯」總部列為「世界之最」。1998年4月榮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天下第一」的證書之殊榮。
斗 茶
建州(即今建甌)茶鄉一種以比賽品評所生產的茶葉品質優劣的民間風俗。參加鬥茶的人數少則二、三人,多則十幾人。他們為爭奪名次,斗得十分熱烈。宋代,北苑龍鳳團茶名甲天下,因而鬥茶也是十分普遍,非常盛行。每當新茶製成後,茶農便將新茶拿到公共場合,各自把新制茶餅碾成細末放在茶盞內,沏以初沸開水,比試茶水的湯色、湯花(盞內水面沸起白沫湯花以白色為貴,攪動後青白色為佳);次看茶湯,茶湯在盞周圍沾水痕為負,慣稱「勝負幾水」或「相去幾水」。當時鬥茶講究湯花、湯色,且都崇尚色白,所以多用黑釉瓷茶盞,以便更好檢驗茶湯水痕。鬥茶場上眾目睽睽,指劃評論,把勝敗看得如同登仙或是敗降之將。所以,建州人把鬥茶說成「茗 戰」。後來,這種鬥茶習俗在丁謂、蔡襄等人的宣揚下,逐漸傳播全國,上至皇帝下至一般文人,都樂於此事,留下許多文豪描寫「鬥茶」的名篇,如范仲淹的《鬥茶歌》、蘇軾的《送南屏謙師》、唐庚的《鬥茶記》以及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等。隨著來華禪僧的東歸,這種「鬥茶」評飲藝術還傳入日本,因此,「鬥茶」與日本的茶道還存在著特殊的淵源關系。明清時期,在建寧府還流行「鬥茶」習俗,只是對湯色的要求與早期不同。鬥茶活動隨著團茶的衰亡而淡化,如今建甌茶鄉在制焙新茶時,茶師們仍然會三五相聚,沖泡新茶「鬥鬥看」。堅持這種新茶口評「斗試」活動,以推動茶品質量的提高,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生產環節。
送 燈
建甌民間的一種過中秋節風俗。中秋節,在建甌習慣上又稱作「八月中秋」。節日的夜晚,大凡新婚夫婦,其女方的娘家須向新嫁女的婆家送一盞燈俱。過去,燈下還要掛一紙扎的麒麟送子。送燈時,先在其娘家將燈俱點亮,由一人為主手執燈俱走在前面。另有二至四人手拎紅色禮盒,內盛紅棗、花生、榛子、龍眼、核桃五種生果,叫「五子果」;還有月餅、柚子等各色禮品,前後相跟,招搖過市。一直送到其婆家門口,這時男方要在門口燃放鞭炮迎接,並備好點心和酒菜招待送燈諸人。然後收下燈俱等各色禮品,將燈俱高掛房中,回贈以月餅、鮮果等。因建甌話「燈」與「丁」同音,表達了人們「送子添丁」、「五子登科」的美好祝福。此俗至今尚存,形式大同小異,燈俱隨時尚潮流不斷變換。
接香火
建甌民間的一種喪葬風俗。出葬歸來時,每位孝子都須在山上采些碧綠的連葉竹枝,並點燃兩支紅香,各自還配有一副裝滿水的酒瓶和盛麻、豆、谷、麥的「五穀袋」,一路各自帶回家後,先將竹枝和香火插在家門兩側;再將酒瓶中的水從門口灑到水缸,將「五穀袋」中的麻、豆、谷、麥倒入米缸,以此預兆已將先人的「風水接到,五穀豐登」。此俗至今尚存。
插 柳
建甌民間特有的一種過清明節風俗。節日前三後四天,家家戶戶備三牲(豬肉、目魚、圓蛋之類)、茶酒和香燭、炮仗冥紙,上墳為祖先掃墓。當晚,全家改膳,也有人請親友「吃醮冢暝」。城裡,清明早起,家家戶戶門前插柳枝,紀念唐末五代「全城眾母」練氏夫人保全城池的大恩大德。
討 燭
建甌民間的一種婚嫁風俗。接親之前,按規矩,男家須向女家送上紅酒、膀蹄、公雞、活魚、豬肚、線面、鞭炮、蠟燭、「五子果」等各色禮品。女家見了,總是要故意說這也少了,那也不夠,要求男家補足。經過如此這般地討這討那,最後必定還得在蠟燭上做文章,即便是蠟燭送得再多,也是要再討的。為此,男家在送禮時,事先總要多預備一對蠟燭在外等候。只要女家最後一聲令下「再去補一對蠟燭來」,負責送禮的人即刻將事先預備好的那一對蠟燭呈上。因建甌話「燭」與「足」同音,最後這么一討,就算是「討足(燭)」了。它寄託了人們對日後生活「富富足足」的美好願望。
上 燭
建甌民間的一種壽誕風俗。當地一般自五十歲起,逢十祝壽,也叫「做生日」。壽誕均不發請帖,也不收禮,由親友互相轉告,屆時自行前來祝賀。壽誕的前一天傍晚,親友即陸續登門祝賀。一般都是一對紅燭、一串鞭炮、一幅壽聯。每來一撥,即先在大門口燃放鞭炮,並將點燃的一對紅燭及壽聯、禮品奉上,再由主人的子孫輩迎入大廳供架上安插起來。到了夜晚,廳堂上下,紅燭輝煌;大門內外,鞭炮不斷。其氣氛暖融融、喜洋洋,這便是「上足(燭)」,也叫「暖壽」。因建甌話「上燭」與「上足」同音,寄寓著人們「益壽延年,長命有餘」的美好祝福。此俗至今尚存。
吃糕粿
建甌民間特有的一種過年風俗。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這是當地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從農歷臘月二十之後,家家戶戶都忙於除塵擦洗、舂粿蒸糕、置辦年貨。在正月請客中,人們都必須吃糕粿,因建甌方言「糕」與「高」同音,預兆「年年高升」;「粿」與「財」諧韻,謂「吃粿生財」。廿四晚,送「灶神公」上天「奏善事」,人們供奉年糕、白粿、豆腐、麥芽糖、糕餅等素食和茶酒。過年用的蜂花、粿脯仔、麻仔糕、花生糖、豆屑糖、簸粉豆等「果仔」也都趕在十二月二十三之前做好。一則敬送「灶神公」需用;再則對新出嫁女兒「送頭年」也要用。此俗至今尚存。
5. 尊芝彥化妝品大家感覺怎麼樣有用過的嗎今天一家美容院向我推薦這個品牌,包裝很喜歡,但淘寶搜不到。
我也有朋友推薦
6. 全部的建甌風俗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始於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迎請唐王入閩,招募抗清復明大軍及橫渡海峽收復台灣之時,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當時建甌(舊稱建寧府)城郊大洲的青壯年,大都應征入伍,這年農歷正月二十四日,部分將士平安歸來,大洲百姓歡欣鼓舞,連日備辦酒宴,搭台唱戲,稱作「接龍脈」。而將士們則將帶回的軍旗痛痛快快地盡情揮舞、演練起來,籍此紀念壯烈捐軀的弟兄,此後,年年每逢正月二十四日,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鳴鑼地將旗桿裝點舞動一番,隨著歲月流轉,便逐漸演化成了當今建甌民間特有的挑幡習俗。建甌挑幡,現在主要由手舞東風轉、肩扛南天松、腳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軍令、腰撣日月星、鼻托乾坤棒、口挑百戰旗、頭頂一片天等驚險懾人的招式穿梭組合成跌盪起伏的套路。一般先由一人將幡桿扶直,豎立於表演者的足尖之上,隨後,只見表演者屏息運氣,將足跟輕輕一挑,長幡便沉穩地落在其肩上或臂上。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表演者時而肩扛,時而腳踢,時而頭頂,時而牙咬,有時甚至用鼻托。表演至興起時,你爭我奪,幡旋旗飄,卻能保持幡桿巍然不倒。在幡幅呼呼招展,銅鈴悅耳叮當的氛圍中,令人心馳神往,動魄驚心。建甌挑幡,在歷史內涵和幡的形制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要求選用一根10米來長的肥碩壯實的毛竹,削去枝葉,涼干後,外漆朱紅油漆,畫上各種吉祥圖案,桿頂扎著彩燈,彩燈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綵綢製成的六角寶塔,四周綴掛著數只小銅鈴,塔底順桿長懸寶幡一幅,幡幅上還綉著褒頌之詞。1996年4月16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贊譽建甌挑幡為「天下第一,絕無獨有」的絕技,1998年4月8日,建甌挑幡又正式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列入《基尼斯大全》。現今每逢重大節慶和重要活動建甌挑幡隊經常應邀前往外縣外省演出。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浙江電視吉尼斯台、福建電視台、美國斯科拉電視台、台灣「海棠風情」攝制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華社、美國《僑報》、新加坡《聯合晚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英文版)、《中華老年報》、《中國少年報》、《福建日報》、《中國民俗》、《南京鄉土》、等新聞媒體都做了報道。 金秋時節,福州溫泉公園,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在暖暖的陽光下,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但見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男女老少,在表演精彩的節目。他們有的頭頂長竿,有的肩挑腳踢,有的鼻托牙咬,個個技藝精湛,身手不凡。表演至興時,還你爭我奪一竿,竿旋旗飄,幡幅呼嘯,迎風招展,令人心馳神往,嘆為觀止。尤其是一老者手舞長10米、重20公斤的長竿,上旋下舞,輕松自如。竿懸一面書有"中華一絕,天下第一"的大旗,獵獵飛舞,氣派非凡。在表演間隙時間,筆者訪問了這位老者,方知他是我省有名的建甌民間傳統藝術家--挑幡傳人陳泉成老藝人。 挑幡藝術幾百年前就在建甌民間開始流傳。相傳在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招募抗清復明大軍,橫渡海峽收復台灣。當時建甌城郊大洲村的青壯年,大都紛紛應征入伍。在收復台灣之後,部分將士於農歷正月二十四凱旋,全村男女老幼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戶戶設酒宴,村裡還搭台唱戲慶賀。當時,將士們將帶回的軍旗置於長竿之上,盡情揮舞,藉此紀念壯烈捐軀的弟兄。從此以後,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鳴鑼,將旗竿來一番裝點,舞動一番,以表慶祝與紀念之意。隨著歲月流轉,便逐漸淡化成了當今建甌民間特有的挑幡習俗。 建甌挑幡不但有它的歷史內涵,而且在幡的製作工藝上也有獨特的風格。就形制而言,建甌挑幡的幡,要求選用一根約10米長的筆直毛竹,削去枝葉,涼干後,外上朱紅油漆,畫上各種吉祥圖案;竿頂扎著彩燈,彩燈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綵綢製成的六角寶塔,四周綴掛著數只小銅鈴,塔底順桿懸掛綿幡一幅,幡幅上綉有褒頌詞句。據鑒定,最長的幡為10.2米,幡重為20.6公斤。 如今,建甌挑幡在現代挑幡傳人陳老藝人的帶領下,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發揚光大,形成了一套既異彩紛呈又新穎高難的新套路,如:手舞東風轉,肩扛南天松,肘擎中軍令,牙咬北海塔,口挑百戰旗,鼻托乾坤棒,腳踢西方柱等跌宕起伏、穿梭組合而成的多彩多姿的招法。1996年1月,由陳老藝人帶領的挑幡表演隊,參加了上海電視台"天下第一"欄目表演後,被授於"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榮,並列入《吉尼斯大全》。 如今,建甌的挑幡藝術已深入城鄉及學校,通過舉辦培訓等方式培養了大批挑幡後人,發展了一支擁有青壯年、老人、女子、少兒挑幡等多種形式的表演隊伍。根植於閩北土地上的這一藝苑奇葩,正在民間土壤里不斷生根發芽,花繁葉茂。 在綠樹翠竹環抱的閩北群山之間,有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地方,她就是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竹子之鄉"榮譽稱號的福建省建甌市。這里山川膏腴,風光旖旎,林豐葉茂,物產富饒,不僅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而且文化景觀斑斕多姿,根植於閩北山區這塊紅土地上的民間傳統絕活--建甌挑幡,便是其中一簇璀燦奪目的藝術奇葩。 建甌挑幡源於340多年前,據傳當時民族英雄鄭成功迎接明末隆武帝朱聿鍵入閩,一面組織"抗清扶明"大軍,一面厲兵秣馬收復台灣。位於建甌城郊的大洲造船工匠紛紛應征入伍,追隨鄭成功征戰。收復台灣戰役結束後,凱旋返鄉的將士把帶回的戰旗高掛竹竿豎在村頭,以示紀念陣亡的弟兄和表達匡扶明室的抗清決心。正月廿四日這一天,清兵進村砍倒旗桿,撕毀戰旗,但大洲造船工人毫不畏懼,過後又將大旗掛起,並競相擎持,前仆後繼,人倒旗在。在這之後,每逢正月廿四日,大洲百姓都要擂鼓鳴鑼,用大毛竹裝點的旗桿舞動一番。隨著歲月流轉,逐漸演化成"挑幡"活動。祖祖輩輩生活在竹鄉的大洲人把這一天當作過大年,比正月初一還熱鬧,在"挑幡"活動中,人們打著"隆興祖降"橫幅,抒發報國信念和紀念先輩們的英雄壯舉,名曰"接龍脈",意為遠征還鄉的壯士傳宗接代,蔭翳後人。而後又逐漸發展成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踩街活動和三月廿七東岳廟會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如今在建甌,逢年過節或開展重大慶典活動,都要進行挑幡表演。 建甌幡,曾稱"建安幡"、"建州幡"、"建寧幡",簡稱"建幡"。建幡以幡體"長"而"重",挑法"雄"而"剛"見稱,不同於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幡體玲瓏輕短、挑法靈巧柔媚的"中原幡"。1998年建甌製作的一根幡重達20.5公斤,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就形制而言,建幡共有幡箍、幡桿、幡幅、幡頂、幡斗、幡旗六個部分: 幡桿,一般由兩根當年的腰徑如粗瓷大碗般的壯直毛竹組拼而成。因為當年的竹子輕且防腐性能好。削去枝葉與"竹青"表皮,鏤空竹節,晾乾後用火烤直,砂紙磨光,最後刷上油彩。幡桿長度過去一般長達10米左右,現在已發展為各種長短不一適合不同群體玩耍的高度。
幡頂,主體最早為一面旗幟,後演變為用竹片和綵綢製成的3層六角形的小台體,台體四周繪有花鳥禽獸圖樣,頂檐鑲嵌寶石(現改成小彩燈)。現今又增加了圓形狀的幡頂。無論是何形狀的幡頂,現均可折疊收藏,便於外地演出。 幡幅由幾米長的綢或緞縫制而成,沿幡頂垂懸於幡桿。幡幅底部左右兩側縫上帶子,系於幡桿處。在幡幅上可以根據需要張貼不同內容的吉祥標語。
處於建幡最底部的幡箍直接與表演者嘴、腳、手等部位接觸,採用的是柔軟的布料;幡斗位於幡頂的上方,一般為兩個,起裝飾作用;而處於建幡最上端的是幡旗,最先由兩片翅膀狀的紙片構成,後改為長方形旗幟,為了減少阻力,現在更多的是採用三角形的旗幟。 建甌挑幡表演既要力量又需技巧,要求做到剛柔相濟,動靜結合,其主要套路由"手舞東風轉"、"肩扛南天松"、"腳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軍令"、"腰撣日月星"、"口挑百戰旗"、"頭頂一片天"等驚險懾人的招式組合而成。一般先由一人將幡桿扶直,豎立於表演者的足尖之上,隨後,只見表演者屏息運氣,將足跟輕輕一挑,長幡便沉穩地落在其肩上或臂上。接著,伴隨著震天動地的鑼鼓聲,表演者兩手輪番兜耍舞動,一會兒將長幡從右肘拋向左肘,再從左肘抖向右掌,來來回回、輕松自如;一會兒從胸前拋過頭頂,落於後背,一隻手接著,穩穩當當;一會兒表演者頭頂長幡,目視幡頂,腳步隨幡體傾斜角度而微移,自始至終確保長幡立於頭頂欲斜卻不倒。表演者時而肩扛,時而腳踢,時而頭頂,時而牙咬,有時甚至用鼻托。表演至興起時,數十位男女老少齊上陣,你爭我奪,你進我退,你拋我接,只見數十根彩幡同時上下翻飛,左右盤旋,卻能保持長幡巍然不倒。當舞動激烈,長幡旋轉如蓬,風聲呼呼,鈴聲叮當,令人動魄驚心。建甌挑幡因此被人們稱為"華夏絕藝"。 作為閩北山區獨有的民間絕藝,建甌挑幡同其他許多民間藝術一樣,不是某個或幾個藝人的個人所為,而是普通百姓代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民俗風情和集體智彗的結晶。據現年已60多歲的原建甌造船廠黨支部書記陸欽元介紹, 建甌挑幡,是建甌大洲造船廠工人傳承下來並使之得到弘揚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建甌造船廠的挑幡活動搞得如火如荼,當時已上年紀的廠長鄧潤祥和廠工會主席吳學明,以及陳維瑞等一批老造船工人,年青時就曾受到先輩的熏陶,對挑幡情有獨鍾,且表演技藝已達到相當水平。在他們的影響下,造船廠又有一群十七、八歲的青年男女喜歡上了挑幡,並在廠里組織了建甌有史以來第一支挑幡隊,共有男女老少20多人。到了八十年代,造船廠挑幡隊伍擴大到30多人。進入九十年代後,因建甌造船廠下馬,活躍了20多年的造船廠挑幡隊也隨之解散。後來,這些建甌的新一代挑幡傳人,有的轉入建州技藝團,有的參加老來樂傳藝隊,成了民間文藝社團的挑幡骨幹力量。 據建州技藝團團長萬可均介紹,從造船廠的挑幡鼎盛時期,到後來民間文藝團體的挑幡活動,建甌挑幡經過一個相對低迷時期後,又轉現出一派生機。近幾年來,由於建甌造船廠幾名挑幡骨乾的加入,建州技藝團名聲越來越大,特別是挑幡表演技巧和難度大大增加,過去挑幡只有幾個簡單動作,沒什麼花樣,現在已增加到幾十種,以前表演者只玩幾下幡就倒了,如今可以連續表演幾分鍾,而且在集體表演挑幡時,一人一根幡,不象從前那樣一人表演要好幾人護幡。 挑幡技藝的提高,進一步提高了它的觀賞性。近幾年來,建甌少兒挑幡也應運而生,在建甌芝山中心小學成立了少兒挑幡隊,建甌挑幡不僅有了新一代傳人,而且形成了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強大陣容。 最初,建甌挑幡只限於踩街、廟會、慶典等活動表演,隨意性大,難登大雅之堂。對這一擁有深厚群眾基礎的獨特藝術,如何提升它的藝術魅力引起了有關人士的思考。2000年5月,福建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建甌創作生活基地成立掛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聯、省民間藝術協會等有關專家多次到建甌指導,建甌市抓住這一大好時機,乘熱打鐵。市面上里撥出專項經費,組織有關人士根據建甌民間特色和鄉土音樂,譜寫出適合於挑幡表演的伴奏音樂,且邀請福建省歌舞團編導將挑幡表演中的所有招式與音樂進行有機組合,經過半年的辛勤排練,終於編排出一套比較完整,適合於舞台表演的挑幡節目《同慶》。 《同慶》這個挑幡節目,以當年大洲百姓歡迎征戰的造船工匠凱旋歸來為歷史背景,通過挑幡藝術生動地再現建甌民俗風情的"歡慶"場面。該節目實際上是對建甌挑幡這門古老民間技藝的一次重新探索和藝術包裝。它除了注重建甌挑幡獨特風格外,還特別注意運用建甌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和鄉土音樂。節目中,男女老少同台表演又各具特點:男子挑幡豪放有力,女子表演柔中帶剛,老人傳藝沉著穩重,少兒登場活潑輕快。節目表演剛柔相濟,聲情並茂。在2001年十月湖北荊門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上,建甌挑幡《同慶》作為福建省選送的參賽節目,以其獨特、新奇、高難、驚險的成功表演,在全國各地30多個參賽節目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金獎,受到人們的高度稱贊。在這屆藝術節開幕式進場、踩街及匯報演出等表演中,建甌挑幡更是贏來如潮的掌聲。 建甌挑幡首次走向全國,就榮獲金獎,這不僅是近幾年來閩北藝術界取得的唯一全國性獎項,也是福建省在全國性藝術比賽中獲得的最高殊榮,它標志著建甌挑幡已實現了由街頭賣藝式的民間絕活,向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間藝術精品的飛躍。打這以後,建甌挑幡可謂名聲大振,邀請外出演出的請貼、信函、電話接連而來,挑幡表演的規格及品位也越來越高。近年來,建甌挑幡先後50多次應邀到外地表演。每到一地,每演一場,都以其新奇獨特的魅力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回味,被譽為"中華一絕",並且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介名揚四方,聲播港澳台及東南亞。 2003年"五一"期間,在建甌西大街城樓門茶座的一塊場地上,記者現場觀看了幾位挑幡女藝人的排練,她們正准備參加全國女子健身特色項目比賽。5月的閩北山區早晨,雖然還有幾分涼意,但她們個個已是汗流滿面。 女子挑幡既有男子剛勁有力的一面,又具備柔和的特點,剛柔相濟。只見她們用牙齒咬住二、三十斤重的長幡,久立不倒,腳步輕盈,十分嫻熟地表演著各種挑幡套路,其中"女子拜觀音"動作要求難度高,表演時必須具備深厚的功底才行。正在排練的這幾名挑幡女子是目前建甌挑幡女藝人中最好的,她們當中又屬現年已43歲的徐瑞玉最棒,她可連續表演好幾分鍾,花樣多、技藝高,有的動作比男士還挑得好。趁她們練幡的休息間隙,記者采訪了徐瑞玉。 徐瑞玉說:"20多年前,她進廠當工人時才17歲,在父親及造船廠一些老工人的鼓勵支持下,帶頭練習挑幡,從此便喜歡上了這項民間絕活。暑去寒來年復一年,終於練就一身挑幡"功夫"。 鄧麗珍、徐樹琦,也都是建甌第一批參加挑幡活動的女子,都具有20幾年的挑幡生涯。2002年12月,由她們3人組成的建甌女子挑幡隊參加了福建省首屆八閩巾幗健身大賽特色項目的競賽,捧回了"特色獎"獎杯,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當得知全國婦聯和國家體育總局將於2003年聯合舉辦全國女子健身特色項目競賽時,福建省婦聯首推建甌女子挑幡代表福建參加競賽,徐瑞玉、鄧麗珍、徐樹琦和其他3位姐妹接下了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近年來,建甌挑幡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廣大挑幡藝人的共同努力下,表演技藝越來越高,也更加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歡。
面對建甌挑幡的廣闊前景,挑幡藝人們有著更加具體的夢想,希望獲得中國民間藝術的最高榮譽--"山花獎"。據悉,我國的"山花獎"每5年選評一次,2004年就是"山花獎"比賽舉辦的年頭。對此,建甌這群酷愛挑幡藝術的民間藝人充滿了信心,期待著界時將建甌挑幡刻在"山花獎"的獎杯上,名揚四海,藝傳千秋。
「走米篩背新娘」: 這是迪口鎮獨特的婚嫁習俗,新娘離娘家前換上新婚服裝,坐於閨房床前,腳不沾地,待迎娶時刻,由新娘母舅或中壯年男子背著新娘到廳堂,坐於凳子上,腳下墊一米篩,吃完蛋面,梳裝打扮,然後新娘踩在兩塊米篩上輪流更換腳步,走出家門。然後由母舅或男子背到男方,現時改為背上汽車。意為即出嫁了,也不要把娘土帶走。表示不要回頭,希望婚後如意,不為夫家所棄。 高腳戲:即踩高蹺。按戲文化裝後,演員雙足用布條綁在約一米左右高的腳架上,踩街演唱。表演者人數視劇情需要而定,每人手裡都持有扇子、棍棒、竹錢串等道具。角色、行當與舞台上一樣,但不受舞台空間的限制。
擔花擔:由一對或數對製作的精美的大花籃組成,表演者用一支薄竹扁擔挑在肩上,兩手叉腰,走八字步,互相穿插,交叉進退,顫顫悠悠,配以樂曲,頗具舞蹈韻味。藝人的高超技藝,觀眾常為嘆奇。 大頭寶: 劃旱船: 抬轎子: 舞龍燈:建甌人稱"叉龍燈"。建甌龍燈,龍頭用色紙和絹彩扎,龍身以竹篾為骨架,上面復蓋繪有鱗甲的紗布,內燃油囊,龍尾以一束大鐵樹葉扎在竹篾架上。舞動時燈火四溢,蜿蜒如飛。按顏色分有黃龍、紅龍、青龍。外配一顆紅紗蒙制的滾燈,稱"龍珠"。建甌龍燈,還配一組五盞或九盞用不同顏色紙扎的龍形或魚形大彩燈,俗稱"黃龍五魁",是群眾最喜歡的文化活動。 打獅(舞獅):一般由一對用綵綢、紅黃布扎的獅子,每頭獅子由2人操作,在鑼鼓聲中扭擺跳躍。一個精壯的小夥子武士打扮,頭戴黃布色巾,身穿紅襖,腰扎綉花板帶,足登八耳麻鞋,手舉紅色綉球,東一抖西一晃,逗引獅子東撲西顛,技藝十分精彩。 裝春台:在一座大平台上,依靠鐵架造型,將一對男女幼童巧妙地化裝安置在鐵架的座椅上。外表看來一個人似乎是站在另一個人手持的道具上。造型精巧,令人嘆奇。踩街時由壯漢數人抬著平台緩行。常見造型故事有《許仙與白娘子》等。
生活習俗 飲 食 建甌的風味小吃豐富多彩。它講究配料,考究時令,深受往來賓客的喜愛,小吃扁食(餛飩)以敲打豬後腿瘦肉為餡,鮮甜香脆;秋冬板鴨以不油不膩著稱,不僅當地人送人情、辦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備,而且深受外客歡迎;豆漿粉條,經濟方便,富有營養,是傳統早點,深受喜愛;冬季冬筍炒底,鮮甜嫩,堪稱名菜;建甌光餅,配料和製作工藝講究,松軟香酥;近年魚丸也成為通常點心應市;東游一帶的「夾韃仔」,用熟芋拌出粉,研壓成皮子,用扁食餡包成雞抓形,煮法與扁食相同,家家會做,特有風味。
納底、太平蛋、榛子燜豬排,蒜頭燜鱔等,也是建甌的特色菜餚;簡便調節生活的,多有粉、面、薄餅、磨粿包、鼎邊粿等。 產婦「做月」,大量用家釀紅酒,土雞、雞蛋、豬尾骨。日進五餐,多以蛋肉酒、粉干為點心。 賓客光臨,主人必倒茶敬煙。對初會的客人,農村人多用冰糖茶、燉甜蛋招待,城裡人買一碗扁食作點心招待。
7. 建甌市有多少鄉鎮
建甌市轄10個鎮、4個鄉、4個街道,217個村、27個居民委員會。
即:徐墩鎮、版吉權陽鎮、房道鎮、南雅鎮、迪口鎮、小橋鎮、玉山鎮、東峰鎮、順陽鄉、東游鎮、水源鄉、川石鄉、小松鎮、龍村鄉。
芝山街道、通濟街道、建安街道、甌寧街道。
截至2019年6月,轄10個鎮、4個鄉、4個街道,是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中國竹子之鄉、中國錐栗之鄉、中國根雕之都、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中國東南白酒名城。2018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6.70億元。
(7)建甌各美容院擴展閱讀:
建甌市簡稱「芝」,位於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武夷山脈東南側,總面積4233平方公里,總人口55.54萬,其中農業人口37.7萬人,是福建省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轄10個鎮、4個鄉、4個街道,是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中國竹子之鄉、中國錐栗之鄉、中國根雕之都、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中國東南白酒名城。2018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6.70億元。
8. 建甌屬於福建那個市
南平市
9. 請問建甌市有沒有用激光點痣的醫院
有啊抄 ,很多醫院皮膚科都有的。二中旁邊那個醫院叫什麼的來著,那兒的皮膚科就有。但是現在醫院做這個的越來越少了,建議可以去值得信賴的美容院做。而且根據痣的不同類型可以選擇適合你的方法做,有的是冰凍有的是激光,火燒好幾種。
10. 河北保定芝炫天愛美容院清苑分店聯系電話是多少
這個你可以下載一個企查查App輸入他們公司名稱就會查詢相關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