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容知识 » yanan美容仪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yanan美容仪

发布时间: 2023-09-01 04:08:57

❶ 描写人三观正的词语

描写人三观正的词语
1.描写人心术不正的词语狡猾、狡诈、虚伪、伪善、奸诈
一、狡猾[jiǎohuá]
释义: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示例:近代鲁迅《呐喊·狂人日记》:“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二、狡诈[jiǎozhà]
释义:狡猾奸诈:阴险~。为人~。
示例:近代巴金《秋》四七:“他不知道狡诈,他更不懂权变。”
三、虚伪[xūwěi]
释义:不真实;不实在;做假:这个人太~。他对人实在,没有一点儿~。
示例:近代鲁迅《彷徨·伤逝》:“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
四、伪善[wěishàn]
释义:伪装的善良;虚假的慈善:~者。~的面孔。
示例:近代郭小川《忆延安》诗:“二十多年的历史,使人一目了然,分清了真理谬误,揭露了机会主义者的伪善。”
五、奸诈[jiānzhà]
释义:虚伪诡诈。
示例:近代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宫少尼﹞前几年在外面跟从王柬芝的经验,使他更明白表兄是个奸诈的人。”
2.关于三观的成语有哪些舍身为国、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富贵不能淫、克己奉公
1.舍身为国
读音:[shěshēnwéiguó]
注释: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造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舍身为国的英雄事迹,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敬颂。
2.廉洁奉公
读音:[liánjiéfènggōng]
注释:廉洁:清白;奉公:奉行公事。廉洁不贪,忠诚履行公职,一心为公。
造句:国家公务员,应有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
3.两袖清风
读音:[liǎngxiùqīngfēng]
注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出处:元·魏初《送杨季梅》:“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造句:他做了多年财政干部,依然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4.富贵不能淫
读音:[fùguìbùnéngyín]
注释: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造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级干部必须做到富贵不能淫。
5.克己奉公
读音:[kèjǐfènggōng]
注释: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出处:《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造句: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克己奉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形容三观的词语一、价值观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2.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孔繁森3.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民则灵。——谚语4.地位是脚下的台阶,而不是你的真正高度。
——谚语5.看不上自己地位的人肯定也配不上这种地位。——谚语二、人生观1.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三、理想观1.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2.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3.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巴金4.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当代诗人)。
4.描写人物沉稳的成语从容不迫波澜不惊稳若泰山面不改色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心如止水秉节持重保持节操,谨慎稳重。
出处:《后汉书·伏湛传》:“[伏湛]遭时反覆,不离兵凶,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不动声色声:言谈;色:脸色。
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
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沉厚寡言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出处:《旧五代史·梁书·末帝本纪上》:“美容仪,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沉重寡言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
同“沉重少言”。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陈同甫谈兵》:“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
沉重少言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出处:《魏书·道武七王传·河南王曜传》:“少有父风,颇览书传。沉重少言,宽和好士。”
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
形容处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从容应对从容:舒缓,悠然。不慌不忙地应付答对。
出处: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从容自若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样。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敦默寡言稳重而少言语。出处:《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回回、博果密之子,库库之兄也,敦默寡言,嗜学能文。”
方寸不乱方寸:指心。心绪不乱。
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出处: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徇日,方寸不乱。”
慌慌张张形容举止慌张,不稳重。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身上穿得整整齐齐,脚儿走得慌慌张张,望着园门欲进不进的。”
举棋若定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
出处: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老成持重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
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出处:《汉书·韦元成传》:“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
《宋史·种师中传》:“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老成练达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
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欢读左秋明《春秋传》。”
练达老成老练稳重。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况于你?”纶巾羽扇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
形容态度从容。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面不改色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我这虎头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如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统领听不见,庄大老爷也听不见,就作为如无其事,不去提他了。”
若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处: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王柬芝若无其事地闩上门,又叫她点着灯,他那双眼睛四处巡视着。”神色不惊神色:神情。
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神色自若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
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神意自若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
同“神色自若”。泰然处之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
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5.形容人品行端正的词语有哪些知人之明: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
玉洁冰清:像玉那样洁白,像冰那样清净。形容人心地纯洁,品行端正
真金不怕火炼: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淑质英才: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形容正直:
不愧屋漏大义凛然大事不糊涂风骨峭峻刚肠嫉恶光风霁月光明正大光明磊落浩然之气襟怀坦白明镜高悬事无不可对人言守正不阿守经达权堂堂正正危言危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行不由径严气正性正大光明仗义执言

❷ 《隋书》卷四十一 列传第六(2)

○苏威子夔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父绰,魏度支尚书。威少有至性,五岁丧父,哀毁有若成人。周太祖时,袭爵美阳县公,仕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见而礼之,以其女新兴主妻焉。见护专权,恐祸及己,逃入山中,为叔父所逼,卒不获免。然威每屏居山寺,以讽读为娱。未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怀道县公。武帝亲总万机,拜稍伯下大夫。前后所授,并辞疾不拜。有从父妹者,适河南元雄。雄先与突厥有隙,突厥入朝,请雄及其妻子,将甘心焉。周遂遣之。威曰:「夷人昧利,可以赂动。」遂标卖田宅,罄家所有以赎雄,论者义之。宣帝嗣位,就拜开府。

高祖为丞相,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居月余,威闻禅代之议,遁归田里。高颎请追之,高祖曰:「此不欲预吾事,且置之。」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追赠其父为邳国公,邑三千户,以威袭焉。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颎参掌朝政。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上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閤进谏,不纳。上怒甚,将自出斩之,威当上前不去。上避之而出,威又遮止。上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于是赐马二匹,钱十余万。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苏威若逢乱世,南山四皓,岂易屈哉!」其见重如此。

未几,拜刑部尚书,解少保、御史大夫之官。后京兆尹废,检校雍州别驾。时高颎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俄转民部尚书,纳言如故。属山东诸州民饥,上令威赈恤之。后二载,迁吏部尚书。岁余,兼领国子祭酒。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九年,拜尚书右仆射。其年,以母忧去职,柴毁骨立。上敕威曰:「公德行高人,情寄殊重,大孝之道,盖同俯就。必须抑割,为国惜身。朕之于公,为君为父,宜依朕旨,以礼自存。」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优诏不许。明年,上幸并州,命与高颎同总留事。俄追诣行在所,使决民讼。

威子夔,少有盛名于天下,引致宾客,四海士大夫多归之。后议乐事,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遂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为朋党,省中呼王弘为世子,李同和为叔,言二人如威之子弟也。复言威以曲道任其从父弟彻、肃等罔冒为官。又国子学请荡阴人王孝逸为书学博士,威属卢恺,以为其府参军。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以开府就第。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未几,上曰:「苏威德行者,但为人所误耳。」命之通籍。岁余,复爵邳公,拜纳言。从祠太山,坐不敬免。俄而复位。上谓群臣曰:「世人言苏威诈清,家累金玉,此妄言也。然其性狠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之必怒,此其大病耳。」寻令持节巡抚江南,得以便宜从事。过会稽,逾五岭而还。时突厥都蓝可汗屡为边患,复使威至可汗所,与结和亲。可汗即遣使献方物。以勤劳,进位大将军。仁寿初,复拜尚书右仆射。上幸仁寿宫,以威总留后事。及上还,御史奏威职事多不理,请推之。上怒,诘责威。威拜谢,上亦止。后上幸仁寿宫,不豫,皇太子自京师来侍疾,诏威留守京师。

炀帝嗣位,加上大将军。及长城之役,威谏止之。高颎、贺若弼等之诛也,威坐与相连,免官。岁余,拜鲁郡太守。俄召还,参预朝政。未几,拜太常卿。其年从征吐谷浑,进位左光禄大夫。帝以威先朝旧臣,渐加委任。后岁余,复为纳言。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时人称为「五贵」。及辽东之役,以本官领左武卫大将军,进位光禄大夫,赐爵宁陵侯。其年,进封房公。威以年老,上表乞骸骨。上不许,复以本官参掌选事。明年,从征辽东,领右御卫大将军。

杨玄感之反也,帝引威帐中,惧见于色,谓威曰:「此小儿聪明,得不为患乎?」威曰:「夫识是非,审成败者,乃所谓聪明。玄感粗疏,非聪明者,必无所虑。但恐浸成乱阶耳。」威见劳役不息,百姓思乱,微以此讽帝,帝竟不寤。从还至涿郡,诏威安抚关中。以威孙尚辇直长儇为副。其子鸿胪少卿夔,先为关中简黜大使,一家三人,俱奉使关右,三辅荣之。岁余,帝下手诏曰:「玉以洁润,丹紫莫能渝其质;松表岁寒,霜雪莫能凋其采。可谓温仁劲直,性之然乎!房公威器怀温裕,识量弘雅,早居端揆,备悉国章,先皇旧臣,朝之宿齿。栋梁社稷,弼谐朕躬,守文奉法,卑身率礼。昔汉之三杰,辅惠帝者萧何;周之十乱,佐成王者邵奭。国之宝器,其在得贤,参燮台阶,具瞻斯允。虽复事藉论道,终期献替,铨衡时务,朝寄为重,可开府仪同三司,余并如故。」威当时见尊重,朝臣莫与为比。

后从幸雁门,为突厥所围,朝廷危惮。帝欲轻骑溃围而出,威谏曰:「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则彼之所长。陛下万乘之主,何宜轻脱!」帝乃止。突厥俄亦解围而去。车驾至太原,威言于帝曰:「今者盗贼不止,士马疲敝。愿陛下还京师,深根固本,为社稷之计。」帝初然之,竟用宇文述等议,遂往东都。时天下大乱,威知帝不可改,意甚患之。属帝问侍臣盗贼事,宇文述曰:「盗贼信少,不足为虞。」威不能诡对,以身隐于殿柱。帝呼威而问之。威对曰:「臣非职司,不知多少,但患其渐近。」帝曰:「何谓也?」威曰:「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者近在荥阳、汜水。」帝不悦而罢。寻属五月五日,百僚上馈,多以珍玩。威献《尚书》一部,微以讽帝,帝弥不平。后复问伐辽东事,威对愿赦群盗,遣讨高丽,帝益怒。御史大夫裴蕴希旨,令白衣张行本奏威昔在高阳典选,滥授人官,畏怯突厥,请还京师。帝令案其事。及狱成,下诏曰:「威立性朋党,好为异端,怀挟诡道,徼幸名利,诋诃律令,谤讪台省。昔岁薄伐,奉述先志,凡预切问,各尽胸臆,而威不以开怀,遂无对命。启沃之道,其若是乎!资敬之义,何其甚薄!」于是除名为民。后月余,有人奏威与突厥阴图不轨者,大理簿责威。威自陈奉事二朝三十余载,精诚微浅不能上感,咎衅屡彰,罪当万死。帝悯而释之。其年从幸江都宫,帝将复用威。裴蕴、虞世基奏言昏耄赢疾。帝乃止。

宇文化及之弑逆也,以威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化及败,归于李密。未几密败,归东都,越王侗以为上柱国、邳公。王充僭号,署太师。威自以隋室旧臣,遭逢丧乱,所经之处,皆与时消息,以求容免。及大唐秦王平王充,坐于东都阊阖门内,威请谒见,称老病不能拜起。王遣人数之曰:「公隋朝宰辅,政乱不能匡救,遂令品物涂炭,君弑国亡。见李密、王充,皆拜伏舞蹈。今既老病,无劳相见也。」寻归长安,至朝堂请见,又不许。卒于家。时年八十二。

威治身清俭,以廉慎见称。每至公议,恶人异己,虽或小事,必固争之。时人以为无大臣之体。所修格令章程,并行于当世,然颇伤苛碎,论者以为非简允之法。及大业末年,尤多征役,至于论功行赏,威每承望风旨,辄寝其事。时群盗蜂起,郡县有表奏诣阙者,又诃诘使人,令减贼数。故出师攻讨,多不克捷。由是为物议所讥。子夔。

夔字伯尼,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议乐,因而得罪,议寝不行。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王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晋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以父免职,夔亦去官。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其年,高昌王曲伯雅来朝,朝廷妻以公主。夔有雅望,令主婚焉。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箱兽圈,一夕而就。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为民。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

史臣曰:齐公霸图伊始,早预经纶,鱼水冥符,风云玄感。正身直道,弼谐与运,心同契合,言听计从。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决胜千里。高祖既复禹迹,思布尧心,舟楫是寄,盐梅斯在。兆庶赖以康宁,百僚资而辑睦,年将二纪,人无间言。属高祖将废储宫,由忠信而得罪;逮炀帝方逞浮侈,以忤时而受戮。若使遂无猜衅,克终厥美,虽未可参纵稷、契,足以方驾萧、曹。继之实难,惜矣!邳公周道云季,方事幽贞;隋室龙兴,首应旌命。绸缪任遇,穷极荣宠;久处机衡,多所损益;罄竭心力,知无不为。然志尚清俭,体非弘旷,好同恶异,有乖直道,不存易简,未为通德。历事二帝,三十余年,虽废黜当时,终称遗老。君邪而不能正言,国亡而情均众庶。予违汝弼,徒闻其语;疾风劲草,未见其人。礼命阙于兴王,抑亦此之由也。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