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皰疹辨證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皰疹辨證

發布時間: 2021-01-14 08:24:42

① 馬後炮針對各種體質帶狀皰疹後遺症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無需辯證嗎

這個確實是沒有什麼辦法進行辯證的,因為你只需要經過系統的治療都是沒有問題的。

② 蛇毒瘡是怎麼一回事啊大概多久好

蛇毒瘡是帶狀泡疹,一種病毒引起的,沒什麼大問題,民間稱為蛇膽瘡,纏腰龍,飛蛇等稱。
帶狀皰疹好發於春秋季節,成人多見。發病前局部皮膚往往先有感覺過敏或神經痛,伴有輕度發熱、全身不適、食慾不振等前驅症狀,亦可無前驅症狀而突然發病。患部先發生潮紅斑,繼而其上出現多數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水皰透明澄清,皰壁緊張發亮,皰周有紅暈。數群水皰常沿皮神經排列呈帶狀,各群水皰間皮膚正常。10餘日後水皰吸收乾涸、結痂。愈後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不留疤痕。亦可因皰膜破潰形成糜爛,甚至壞死或繼發化膿感染。全病程約2~3周。
中葯方
帶狀皰疹中葯方1-熱盛者
【帶狀皰疹症狀】患者皮膚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形成紅粟,口苦咽干,口渴,煩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帶狀皰疹治法】疏肝瀉火,清熱利濕
【帶狀皰疹方葯】膽草9克,黃苓8克,赤芍9克,茜草9克,川柬9克,柴胡9克,當歸9克,木通6克,車前子9克,大黃9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忌辛辣炙博之品
【帶狀皰疹按語】本方為龍膽瀉肝湯加減而成。方中用膽草、黃苓清肝膽之火熱;配合茜草、赤芍涼血活血;佐以大黃清熱通下,以釜底抽薪;柴胡、川柬清熱疏肝、理氣止痛;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

帶狀皰疹中葯方2-濕盛證
【症狀】患者皮膚淡紅起水泡,泡壁鬆弛,破後糜爛滲出,疼痛較輕,口渴而不欲飲,納差或食後腹脹,大便溏,舌質淡白體胖,脈沉緩而滑。
【治法】清熱燥濕,理氣和中
【方葯】蒼術6克,厚朴6克,陳皮9克,炒白術12克,豬苓12克,黃柏12克,枳殼9克,澤瀉9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忌滋膩之品
【按語】方中蒼術、白術、豬苓、赤苓健脾燥濕;陳皮、厚朴、枳殼理氣和中以助水濕之運化;黃柏、滑石、甘草清熱利濕。水泡消退後遺留局部神經痛者,是因為餘毒未清,經絡阻遏,氣血郁滯所致,可在方中加大黃、鬼箭羽,延胡索,沒葯,乳香以活血化瘀止痛。
帶狀皰疹中葯方3-皰疹膏
【方葯】雄黃10克,白礬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冰片少許,生石灰水50毫升,香油50毫升
【用法】將雄黃、白礬、乳香、沒葯共研極細末,加入冰片末混勻。加生石灰水和香油,攪拌均勻成膏狀。外塗患處,不用包紮,每日2~3次,一般一次止痛,2~3次可以自愈。
【適應病症】帶狀皰疹,濕熱毒邪蘊結肌膚者
【按語】針對帶狀皰疹濕熱毒邪蘊阻肌膚的病機,採取清熱解毒利濕止痛之法。方中雄黃燥濕解毒;白礬、生石灰水清熱燥濕收斂;冰片芳香走竄,能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乳香、沒葯活血止痛;香油潤膚生肌,諸葯共達解毒止痛、清熱燥濕之功。
帶狀皰疹中葯方4-雄黃洗劑
【方葯】雄黃20克,明礬20克,大黃30克,黃柏30克,側柏葉30克,冰片5克
【用法】除雄黃、冰片外,余葯放入清水中浸泡2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300毫升左右,濾出葯液。加入雄黃、冰片粉末,混勻。稍溫後用紗布蘸葯液洗患處。每日2~3次,每次30分鍾。葯液保留,下次加溫再用,5天為一個療程。
【適應病症】帶狀皰疹,濕熱毒邪蘊結肌膚者
【按語】針對帶狀皰疹濕熱毒邪蘊阻肌膚的病機,方中雄黃解毒殺蟲燥濕有良效;明礬味酸能收濕止痛,氣寒性燥急能解毒除熱濁;大黃 、黃柏、側柏葉能清熱解毒、祛濕活血、散結止痛。冰片性寒,清熱解毒,氣味芳香走竄能通經絡,開竅利氣機。諸葯共奏清熱解毒,祛濕止痛之功效。

帶狀皰疹中葯方5-大黃虎杖冰片酊
【方葯】大黃15克,虎杖15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葯浸入300毫升,濃度95%的乙醇液中,24小時後取澄清液備用。用時用棉簽蘸取葯液塗於患處,每日數次。潰爛處禁用。
【適應病症】帶狀皰疹,濕熱毒瘀互結之證
【按語】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祛濕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方中大黃清熱瀉火解毒、化瘀止痛;虎杖清熱解毒,祛濕通絡止痛;冰片清熱解毒,通絡止痛。諸葯合用,切中帶狀皰疹濕熱毒瘀互結之病機。
帶狀皰疹
中葯配方
(一)
【辨證】濕熱。
【治法】涼血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止痛。
【方名】三紫湯。
【組成】紫草10克,紫參15克,紫花地丁30克,車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細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秦發中方。
(二)
【辨證】肝氣郁結,郁久化火,兼挾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解毒止痛。
【方名】四味膠囊。
【組成】龍膽草50克,板藍根50克,當歸100克,元胡50克。
【用法】以上各葯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個膠囊含生葯0.5克。每次服2-6程,每日3次。
【出處】許耀芳方。
(三)
【辨證】濕熱鬱蒸,氣滯血瘀。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行氣止痛。
【方名】解毒止痛靈。
【組成】黃芩1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5克,元胡25克,僵蠶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另外可外塗2%龍膽紫,6天為1療程。
【出處】姜耀武方。
(四)
【辨證】火毒內蘊血分。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血,透疹。
【方名】虎杖解毒湯。
【組成】虎杖15克,板藍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蟬蛻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蔣森方。
(五)
【辨證】濕熱內蘊,感受毒邪,濕熱毒邪搏結,壅滯肌膚所致。
【治法】清熱解毒祛濕。
【方名】馬齒莧解毒湯。
【組成】馬齒莧15克,大青葉15克,紫草15克,敗醬草15克,黃連10克,酸棗仁10克,煅龍牡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出處】李林方。
(六)
【辨證】肝火妄動,濕熱蘊結,風熱外感引發。
【治法】平泄肝火,清化濕熱,佐散風熱。
【方名】龍膽瀉肝湯加減。
【組成】柴胡6克,龍膽草9克,板藍根30克,生甘草3克,荊芥6克,赤白芍各9克,車前子9克,炒牛子9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冀真方。
(七)
【辨證】邪毒蘊結肌膚。
【治法】清解邪毒。
【方名】三粉擦劑。
【組成】雄黃10克,明礬10克,琥珀末3克。
【用法】三種葯物共研成細粉,用涼開水調如稀糊漿,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處,隨干隨擦。
【出處】王渭川方。
(八)
【辨證】肝火內郁,濕熱外侵,結於肌膚。
【治法】清火解毒。
【方名】雄蚣膏。
【組成】雄黃9克,蜈蚣3條(瓦焙)。
【用法】分別研為細末,混合均勻,香油調塗患處,每日3次。
【出處】王法昌方。
【食物療法】
【1、歸佛手柑】
配方: 佛手柑鮮果30克,當歸6克,米酒30克。
製法: 以上三物一同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
功效: 舒肝理氣,養血活血。
用法: 每日1劑,可連用數日。
【2、莉花糖水】
配方: 茉莉花5克,紅糖適量。
製法: 茉莉花與紅糖放鍋內,加清水適量,煮至水沸,去渣。
功效: 理氣活血,解郁止痛。
用法: 代茶頻飲。
【3、歸陳皮蛋】
配方: 柴胡15克,當歸9克,陳皮9克,雞蛋1個。
製法: 以上四味加水適量,一同煮至蛋熟。
功效: 行氣活血,健脾和胃。
用法: 吃蛋飲湯,每日1劑,連用7日。
【4、茹桑葉茶】
配方: 竹茹5克,桑葉6克,炒谷芽9克。
製法: 以上三者加水適量,共煎取汁。
功效: 清熱除煩,健胃消食。
用法: 代茶頻飲,每日1劑。
【5、齒莧薏米粥】
配方: 薏米30克,馬齒莧30克。
製法: 先將薏米和馬齒莧加水煮熟,再加紅糖調味。
功效: 清熱解毒,健脾化濕。
用法: 每日1劑,連用7日。
【6、杞葉粥】
配方: 枸杞葉30克,粳米50克。
製法: 先把枸杞葉摘洗干凈,再與粳米一起加水熬粥。
功效: 清熱瀉肝。
用法: 隨量作早晚餐食用。
【7、胡青葉粥】
配方: 大青葉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製法: 先把大青葉、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約1000毫升時,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將成時,入白糖調味。
功效: 清瀉肝火。用法: 早晚分食,每日1劑,可連服數日。
偏方:
板藍根10克當歸:15克元胡:10克龍膽草:10克甘草:5克
帶狀皰疹偏方1
用法:老茶樹葉研細末,用濃茶汁調勻,塗於患處,每日2~3次,至好為止。
帶狀皰疹偏方2用法:采鮮番薯葉適量、冰片少許,研細,同搗爛,敷於患處
帶狀皰疹偏方3用法:新鮮黃瓜葉搗爛,連渣同敷於患處

③ 中醫如何辨證論生殖器皰疹

生殖器皰疹是單純來皰疹病自毒引起的,表現為局部呈簇的痛性水泡,周期性發作。它主要是通過性生活傳染,其次還可能間接接觸傳染,母嬰傳染,醫源性感染等傳播方式。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根治葯物,治療的關鍵是控制復發,如果能控制在6-8個月以上不復發,就算治癒。從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中得出,用傳統的中醫方法控制皰疹的復發效果較好

④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如何治療 (要求回答有辨證分型)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滯留在體內病毒侵蝕破壞阻滯末梢神經所致,所以治療應以排毒外出,版疏通被病權毒阻滯的神經為主、對皰疹後遺神經痛千萬不要採用西醫的神經破壞性治療,如神經封閉,切斷,阻滯,冷凍,激光照射,使用鎮痛泵,向神經根內注射激素,麻醉劑,干擾素,營養神經的葯等,這樣只會給患者造成醫源性新病,給患者帶來永久性傷害性並發症——麻木,肌肉萎縮等(即使這樣也未必能解除患者的疼痛),如果將神經完全破壞了就無法再治癒了,治療建議:可採用中醫療法,中醫膏葯外敷加排毒瀉火膠囊內服,排毒瀉火疏通修復被病毒阻滯的神經就可康復。
不明之處可聯系咨詢,祝早日康復!

⑤ 熱瘡的辯證論治

1.肺胃熱盛證
證候:多發於顏面部,以口唇鼻側多見,皮損為群集小水皰,灼熱刺癢;伴輕度周身不適,心煩郁悶,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分析:鼻為肺之竅,胃經環繞面唇,風性上行,故肺胃熱盛多發於面、鼻、唇。肺胃熱盛,津液布散失常,則皮膚起小水皰;風熱毒邪蘊蒸皮膚,則灼熱;風盛則癢;輕度周身不適、心煩郁悶、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為肺胃熱盛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葯:辛夷清肺飲加減。
常用葯:辛夷、黃芩、山梔、麥門冬、百合、石膏、知母、甘草、枇杷葉(去毛)、升麻。
2.肝膽濕熱證
證候:皰疹發於陰部,易破潰糜爛,疼痛明顯;伴發熱,大便干,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足厥陰肝經循少腹繞陰器,肝膽濕熱下注阻於陰部,則見局部起皰疹;濕熱蘊結,熱盛皮腐,則易破潰糜爛;濕熱阻滯經絡,不通則痛;熱盛則發熱;便於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葯:龍膽草、梔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甘草、當歸、生地、柴胡。
3.陰虛內熱證
證候:病情反復發作;伴口乾唇燥,午後微熱;舌紅,苔薄,脈細數。
辨證分析:熱毒久戀,耗傷陰液,致陰虛內熱,陰虛則陰陽失調,故易為誘因引起發病;口乾唇燥、午後微熱、舌紅、苔薄、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養陰清熱解毒。
方葯:增液湯加減。
常用葯:玄參、生地、麥冬、板藍根、紫草、生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