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慢性蕁麻疹中醫方劑
擴展閱讀
纏腰皰疹不疼 2025-05-15 22:23:06
有什麼葯可以平水痘坑的 2025-05-15 22:17:39
創傷皰疹 2025-05-15 22:17:26

慢性蕁麻疹中醫方劑

發布時間: 2025-05-15 16:54:37

① 慢性蕁麻疹如何根治

慢性蕁麻疹目前尚無法完全根治,但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控制症狀,減少發作頻率

  1. 葯物治療

    • 抗組胺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以緩解症狀,獲得暫時性緩解,但無法根治。
    • 中醫方劑:根據中醫理論,蕁麻疹症狀不同用葯區別很大,常用的方劑有消風散、當歸飲、防風通聖散等,具體用葯需結合臨床醫生面診指導。
  2. 生活方式調整

    • 規律生活: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有助於身體機能的恢復和平衡。
    • 飲食均衡:均衡的飲食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增強免疫力,減少蕁麻疹的發作。
    • 保持大便通暢:良好的排便習慣有助於排出體內的毒素和廢物,減少蕁麻疹的誘因。
    • 保持情緒舒暢:避免情緒波動過大,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於減少蕁麻疹的發作。

綜上所述,慢性蕁麻疹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葯物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雖然目前尚無法完全根治,但通過合理的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有效控制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如有相關症狀或疑慮,請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

② 尋麻疹的中葯治療的葯方

你好,針對蕁麻疹的治療,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盡量除去可疑病因。

二、內用療法

1. 急性蕁麻疹:首選抗組胺類葯物,必要時可輔以鈣劑、氨茶鹼等,發熱兒童可加用抗生素。病情急劇時,考慮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

2. 慢性蕁麻疹:除了抗組胺葯,可使用利血平、安絡血等,有時聯合抗組胺H1拮抗劑,提高療效。

3. 蛋白腖性蕁麻疹:需禁食1-2餐,隨後清淡飲食。

4. 血清病型蕁麻疹:抗組胺葯效果不佳,需大劑量皮質類固醇激素。

5. 人工蕁麻疹:常用賽庚啶、安他樂等葯物,必要時停用青黴素。

6. 寒冷性蕁麻疹:可選擇抗組胺類葯物,與中醫葯配合,如內服金匱腎氣丸。

7. 腹型蕁麻疹:緊急處理,包括腎上腺素、氫考、抗組胺葯等。

8. 膽鹼能性蕁麻疹:常規抗組胺葯,加用阿托品、普魯本辛等。

9. 心臟性蕁麻疹:抗組胺類葯與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

10. 皮損發於咽喉部:腎上腺素0.5mg肌注,必要時加用大劑量皮質類固醇激素靜滴。

11. 光線性蕁麻疹:氯化喹啉或菸草酸與抗組胺類葯結合。

12. 中醫中葯治療:根據不同體質和症狀,選用相應方劑,如荊防敗毒散、桂枝湯、消風散等。

③ 慢性蕁麻疹偏方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中醫治療強調辨證施治,即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來選擇合適的葯物。對於慢性蕁麻疹,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葯用黃芪、首烏、白術各15克,當歸、白蘚皮、丹參(後下)各12克,赤芍、防風、蟬蛻各10克,鳥梢蛇(研沖)9克,川芎、甘草、全蠍(研沖)各6克,蜈蚣(研沖)2條。兒童用葯酌減。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醫生可能會調整葯方。例如,如果患者表現出風寒症狀,可以添加麻黃、桂枝、透骨草,並去除丹參、赤芍;如果患者表現出風熱症狀,則可添加青蒿、牛蒡子、薄荷,同時去除當歸。

如果患者的症狀表現為濕熱,則應加入黃芩、苦參、地膚子,並去除黃芪;若症狀表現為熱毒,則應添加金銀花、大青葉、黃連,同時去除川芎;如果患者表現出血瘀重,則可加入桃仁、紅花、澤蘭;若症狀偏血熱,則可加入紫草、槐花、丹皮,去除白術。

若患者表現為氣血兩虛,則應加入黨參、白芍、熟地、大棗;若患者瘙癢劇烈,則可加入白蒺藜、浮萍、荊芥、蒼耳子;若疹塊難以消退,則可加入皂角刺、秦艽、路路通;若病程冗長,則應加入三棱、莪術;若反復發作,則可加入地龍、僵蠶、水蛭;若久治不愈,則應加入白花蛇、穿山甲、地鱉蟲。

方劑的用法為每天1劑,水煎4次,分早、中、晚及睡前溫服。葯渣加水濃煎,濾液擦洗患部再浸泡15分鍾,早晚各1次。3周為1個療程,直至疹消癢除。

治療期間,患者應避免接觸風寒、生冷、香燥、煎炸、海鮮、蛋品、牛奶、飲料、酒類、辛辣之品。

孕婦、月經過多者及有出血性疾病者禁服。

本方劑具有祛風散寒、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活血通絡、化瘀消腫、益氣固表、養血和營、去癢止癢的功效。輕者1個療程即可風團消、瘙癢止;重者2~3個療程疹塊及瘙癢消失,皮膚劃痕試驗陰性,血常規復查嗜酸性粒細胞降至正常范圍。

④ 經方半夏瀉心湯治療蕁麻疹醫案

25歲青年的蕁麻疹困擾


這位25歲的男性患者,一年來反復遭受紅色風團的困擾,瘙癢難耐。初診時,他在外院治療,嘗試口服抗組胺葯物,但療效並不理想,症狀時好時壞,寒冷環境或冷水接觸會加重病情。舌象顯示淡紅舌,舌苔黃膩,脈搏浮弦,臨床診斷為「蕁麻疹」。


中葯調治,舒肝理胃


針對此症,我們採用柴胡消疹飲加減方劑,旨在調理肝胃,清熱祛風。其中包含了柴胡、當歸、黃芩、炒枳殼、陳皮、黃連、吳茱萸、砂仁、生地黃、牡丹皮、澤瀉、薏苡仁和荊芥,這一組合旨在舒緩肝胃,減輕症狀。首診後,風團有所減少,但瘙癢依然頻繁,且患者自述有慢性胃腸炎,常感腹脹、排氣,大便稀薄,口乾苦,脈弦,顯示太陰與少陽的合病症狀。


四診合參,半夏瀉心湯顯神效


在四診辨證基礎上,張教授確定為寒熱錯雜的少陽、太陰合病,遂選用半夏瀉心湯進行調和肝脾、消痞散結。調整後的方劑包括姜半夏、黃芩、黃連、黨參、乾薑、大棗、厚朴、澤瀉、薏苡仁和甘草。經過治療,患者的風團明顯減少,瘙癢減輕,胃腸不適也有所緩解,我們建議他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


病因解析與中醫視角


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可能導致自身免疫反應,可能與慢性蕁麻疹有關。患者慢性胃腸炎的病史,暗示其可能與蕁麻疹的發病存在關聯。半夏瀉心湯針對心下痞滿的辨證,恰好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即患者寒熱錯雜的表現在太陰病與少陽病的交織中,通過異病同治,揭示了疾病的復雜性並找到了對症治療之道。


綜上所述,這位青年患者的蕁麻疹治療之路,體現了中醫理論在辨證施治中的精妙,以及個體化治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