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日本皰疹二型最新研究
擴展閱讀
皰疹媽媽群 2025-05-15 12:16:38
蕁麻疹三七粉 2025-05-15 12:10:57
眼部皰疹治療 2025-05-15 12:10:01

日本皰疹二型最新研究

發布時間: 2025-05-15 07:44:24

A. 全身起皰疹

有可能是水痘吧,吃些抗病毒類葯物,控制體溫別發燒,10天左右會好的。

水痘:水痘是由水專痘病毒屬引起的傳染病,一年四季可發病,尤以冬春季常見.學齡前的兒童為好發年齡.6月以內的嬰兒較少發病.多見於小兒,容易在托兒所、幼兒園內引起流行。本病主要為呼吸道飛沫傳染,傳染性很強,一次患病後可終身免疫.
潛伏期10-24天,起病較急,可有發熱、頭痛、咽痛、四肢酸痛、惡心、嘔吐等症狀。一般在發病後24小時出診,皮疹首先發生在軀干,以後逐漸向頭面部及四肢蔓延。初起時為紅色針頭大小的斑疹,數小時後變為丘疹,再經數小時即變成綠豆大小的水皰,周圍紅暈。水皰內容清澈如水珠狀,皰壁薄易破,經2-3天乾燥結痂,痂脫落後不留疤痕。自覺有瘙癢,水皰抓破後容易繼發細菌感染。整個病程約2周左右。

天花和水痘區別較大,臨床上天花的表現較重,熱峰高。天花皮疹為離心性分布,而水痘為向心性分布,可以鑒別輕型天花及重型水痘。另外還有一個重要點:疫情報告,2個病都是傳染的,都有相應的傳染源。

具體詳情可到網路上搜一艘!

B. 中國有溶瘤病毒治療腦腫瘤的實驗嗎

中國在腦腫瘤治療領域積極探索溶瘤病毒療法。2021年,日本第一三共一款溶瘤病毒葯物Delytact上市,用於治療膠質瘤,這是首個用於膠質瘤治療的溶瘤病毒葯物。國內也有多款溶瘤病毒葯物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北京天壇醫院在同年10月批准了一款名為TS-2021的溶瘤病毒葯物進行臨床試驗。

惡性膠質瘤作為成人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患者生存期受限。血腦屏障的存在,使得開發突破屏障的治療葯物變得極具挑戰性,因此創新療法的需求日益迫切。

柳葉刀期刊發表了一項關於神經幹細胞溶瘤病毒治療膠質瘤的首個臨床試驗一期結果。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名為NSC-CRAd-S-pk7的新療法,通過神經幹細胞遞送溶瘤病毒實現穿越血腦屏障,實現高效治療。試驗結果表明該療法在12名惡性膠質瘤患者中表現出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平均無進展生存期為9.1個月,總生存期為18.4個月。

這一突破性療法採用了創新的神經幹細胞遞送溶瘤病毒方法,其原理在於神經幹細胞能夠在數小時內移動到大腦的受損區域,包括腫瘤區域,並均勻散布溶瘤病毒。研究團隊設計了CRAd-S-pk7溶瘤腺病毒,通過生存素啟動子驅動E1A基因表達,同時摻入多聚賴氨酸序列以提高病毒穿透力。

在中國,另一項研究也在進行中,旨在評估重組人GM-CSF溶瘤II型單純皰疹病毒(OH2)注射液在治療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復發患者的療效、安全性及初步療效。該研究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李文斌教授組織多學科團隊進行,OH2注射液是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的II型單純皰疹病毒,具有選擇性殺傷腫瘤細胞並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的作用。

OH2注射液在前期研究中展示了顯著的抗腫瘤效果,與化療聯合使用具有協同作用,且觀察到對非治療病灶的抗腫瘤作用。此外,武漢濱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創新園分公司還開發了溶瘤單純皰疹病毒(OHSV)作為腫瘤免疫治療手段,具有高效、特異、廣譜及低毒的特點。OHSV選擇性在腫瘤細胞內繁殖,殺傷腫瘤細胞,剔除免疫抑制基因,增強機體特異性抗腫瘤免疫反應,並引發急性炎症反應,打破腫瘤免疫耐受。

對於年齡在18歲以上,被診斷為復發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患者,可聯系研究醫生了解更多詳情,以確定是否符合參加上述研究的條件。主要入選標准包括年齡≥18周歲,病理證實的復發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患者,以及自願參加研究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C. 甯︾姸鐤辯柟寮曡搗鐨勭柤鐥涙庝箞娌葷枟

甯︾姸鐤辯柟涓鏃︾柤璧鋒潵鐪熺殑鏄鐥涗笉嬈茬敓錛岃稿氬緱榪囪繖縐嶇柧鐥呯殑鎮h呴兘娣卞彈鐤肩棝鐨勬姌紓錛岄偅涔堬紝寰椾簡甯︾姸鐤辯柟璇ユ庝箞鍔烇紵濡備綍鎵嶈兘欏哄埄搴﹁繃榪欐電柤鐥涙湡錛
1銆佹㈢棝鑽騫墮潪鍙鏈夊彲鏃
鏈変漢瑙夊緱鎶楃棶姣掓墠鏄娌繪湰錛岃嚦浜庣柤鐥涜兘蹇嶅氨蹇嶏紝姝㈢棝鑽鍚冨氫簡浼氫笂鐦俱備簨瀹炰笂錛岀柤鐥涙椂錛屾e父浣跨敤姝㈢棝鑽涓嶄細瀵艱嚧鎴愮樉銆傛湇鐢ㄦ㈢棝鑽錛屼笉瑕佺瓑鍒扮柤鐥涗簡鍐嶄嬌鐢錛屽簲璇ユ寜鐓у尰鍢憋紝鎸夋椂瓚抽噺鏈嶇敤錛岃繖鏍鋒墠鑳芥湁鏁堢紦瑙g柤鐥涢棶棰樸傚逛簬鑰佸勾浜猴紝姝g『浣跨敤姝㈢棝鑽瀵歸勯槻甯︾姸鐤辯柟鍚庣炵粡鐥涙湁閲嶈佷綔鐢ㄣ
2銆佺Н鏋侀勯槻甯︾姸鐤辯柟鍚庣炵粡鐥
瀵逛簬50宀佷互涓婃湁涓閲嶅害鐤肩棝銆佷弗閲嶇毊鐤廣佹垨緔鍙婄壒孌婇儴浣嶏紙鐪奸儴銆佷細闃撮儴鍙婅噦涓涘尯錛夌殑鐨鐤規偅鑰咃紝鏃╂湡縐鏋佹姉鐥呮瘨鍜岄晣鐥涙不鐤楀瑰噺灝戝甫鐘剁柋鐤瑰悗鐤肩棝鐨勪弗閲嶇▼搴﹀拰鎸佺畫鏃墮棿鏈夐噸瑕佺殑浣滅敤銆傛ф床鐨鑲ょ棶瀛﹁哄潧(EDF)鑱斿悎嬈ф床鐨鑲ょ棶涓庢х棶瀛︿細(EADV)鍏卞悓鍙戝竷鐨勫甫鐘剁柋鐤規寚鍗楁寚鍑猴細瀵逛簬瀛樺湪涓閲嶅害鐤肩棝鎴栨湁鍏朵粬甯︾姸鐤辯柟鍚庣炵粡鐥涘嵄闄╁洜緔犵殑甯︾姸鐤辯柟鎮h咃紝鎺ㄨ崘浣跨敤鏅鐟炲反鏋楃瓑鍏朵粬鎶楃炵粡鐥涜嵂鐗╂不鐤楋紝鍙浠ユ樉钁楅檷浣庡甫鐘剁柋鐤規湡鐤肩棝璇勫垎錛屽挨鍏跺湪鐤辯柟鍙戠敓7澶╁唴浣跨敤鑳芥樉钁楅檷浣庡甫鐘剁柋鐤瑰悗紲炵粡鐥涘彂鐢熺巼銆
3銆50宀佷互涓婄殑鎮h呰佽︽儠鑲跨槫鐨勫彂鐢
鏈夌爺絀惰呭彂鐜幫紝甯︾姸鐤辯柟濡傛灉鍙戠敓鍦ㄥ勾榪50宀佺殑浜鴻韓涓婏紝瑕佽︽儠鑲跨槫鐨勫彂鐢熴傛棩鏈瀛﹁呭湪鏂囩尞鎶ュ憡涓鎻愬嚭錛屽勾鑰佽呭彂鐢熷甫鐘剁柋鐤圭殑鍚屾椂錛屾偅鑲跨槫鐨勫嚑鐜囨洿楂橈紝鎵鍚堝苟鐨勬伓鎬ц偪鐦や互娣嬪反緋葷粺鎮舵ц偪鐦や負鏈澶氾紝鍏舵℃湁鑳冪檶銆佽偤鐧屻佽偁鐧屻佸墠鍒楄吅鐧屻侀熼亾鐧岀瓑銆備竴鏃﹀彂鐜50宀佷互涓婂甫鐘剁柋鐤瑰氨璇婅咃紝鍦ㄦ不鐤楃柋鐤圭殑鍚屾椂瑕佽繘琛岀Н鏋佺殑鍏ㄩ潰浣撴錛屾帓闄ゅ悎騫舵伓鎬ц偪鐦ょ殑瀛樺湪錛屼簤鍙栨棭鏈熷彂鐜幫紝鏃╂不鐤椼

D. 帶狀皰疹痛:基礎和臨床概述

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是具有最小雙螺旋DNA 的皰疹病毒,生長周期短,在多種細胞和組織中快速擴散,造成細胞間的感染。VZV有5 種基因型:C(E1/A) 型、J(C) 型、B(E2/D) 型、J2(M2/B) 型、A1(M1) 型。

它們的地域分布不同,B 型和C 型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J2和A1 型主要在非洲和亞洲,J 型在日本。VZV 通過空氣傳播,從呼吸道進入機體,經咽部淋巴組織迅速擴散到循環系統的T 淋巴細胞,繼而沿損傷皮膚的感覺神經和血液侵入背根節或三叉神經節,潛伏在受感染的感覺神經元中,伴隨宿主終生。

由於尚不清楚的原因,潛伏的VZV 突然活化,引起皮膚產生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HZ)。HZ 的急性期持續3 周,伴有嚴重的自發痛和觸誘發痛(Allodynia),大多數患者在數月內完全恢復。但9 ~ 34 的HZ 患者在皮膚損傷痊癒後發展為持續的皰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機體抵抗力下降、惡性腫瘤、慢性腎或肺病、細胞免疫失調和老齡化等是誘導潛伏的VZV 的活化的主要因素。活化的病毒首先在感覺神經元胞體復制,然後沿感覺神經向皮膚擴散,在感覺神經元支配的相應皮節引起皰疹。根據受感染的外周感覺神經元纖維支配的皮節,皰疹發生在身體的不同部位,胸段發生率最高,為51.2、依次頭面部、腰骶段和頸段分別為18.9、18.3 和11.6。

急性HZ 轉化為PHN 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老化、急性痛強烈、皰疹嚴重和眼部的皰疹等。PHN 屬於神經病理性疼痛范疇,據美國統計數據,在所有各類神經病理性疼痛中,PHN 的發病率居高,僅次於腰背痛和糖尿病神經痛,每年達50 萬例。HZ 的發病率和疼痛持續時程與年齡成正比:30 ~ 49 歲為3 ~ 4,70 ~ 79 歲為29,80 歲。

以上老人的發病率達34[3]。HZ 和PHN 的病理學研究已超過100 年。1860年von Barensprung 首先檢查了皰疹對感覺神經節的影響,1990 年感覺生理學的先驅者Henry Head 和他的同事 A.W. Campbel 開始系統研究帶狀皰疹的病因。筆者在PubMed 搜索「Herpes Zoster」一詞,到2013 年11 月為止,發表的文章已有13528 篇,絕大多數的文章是有關臨床治療,而機制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數。由於引起HZ 疼痛的原因仍不清楚,至今尚無理想的治療葯物和手段。

一、機制研究

由於人類VZV 的種族特異性,在過去的相當長時期里,一直沒有HZ 的動物模型,嚴重阻礙機制的研究。直至20 世紀末,大鼠和小鼠的HZ 模型被成功建立,為HZ 和PHN 機制研究提供了條件。帶狀皰疹產生的過程包括:病毒活化、促細胞溶解的基因表達、病毒在感覺神經節內的擴散和在鄰近細胞的復制,最終導致組織損傷(局部出血、脫髓鞘、軸突變性、感覺神經纖維和支持細胞的壞死等),觸發外周和中樞痛相關神經元敏化,引起強烈的疼痛。

1、臨床觀察和病理檢查通過HZ 和PHN 患者的臨床表現、病例分析和實驗研究,為疼痛產生的神經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根據大量的臨床資料,產生PHN 的因素可歸納如下:

①大多數損害細胞免疫的葯物(如短暫口服激素)、疾病造成的免疫功能下降、應激(如配偶死亡或失業)等因素,可誘導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的復活。

②急性HZ 患者感染皮膚的熱敏感傳入纖維的受損與後期產生PHN 有相關性;

③糖尿病患者產生PHN 的幾率比非糖尿病人群高兩倍; HZ 的發病率有很強的年齡依賴性。

(1)病理變化:VZV 除了在背根節或三叉神經節的感覺神經元中活化外,在感染的皮膚、血液單核細胞以及腦脊液中也有病毒的復制。病理性變化表現為:背根節神經元急性出血性壞死和丟失、衛星細胞表達嗜酸性包涵體、外周神經纖維髓鞘變薄局部脫髓鞘和完全轉化成膠原。外周感覺神經的損傷是雙側不對稱性的,而且相應脊髓節段的運動神經也受到損傷。此外,HZ 患者屍檢顯示,損傷不僅發生在外周神經,幾個脊髓節段的同側脊髓也有損傷,背角出現明顯的皺縮。PHN 患者的皮膚活檢表明,支配皮膚的神經纖維發生明顯變化。

①幾乎所有的支配表皮的神經表達傷害性感受器標記物- 鈣降素基因相關肽(CGRP)。

②支配毛囊和真皮乳頭(dermal papillae)的粗的有髓鞘神經纖維和不通過真皮乳頭的支配表皮的較細髓鞘纖維均明顯減少,而表達辣椒素受體TRPV1 的無髓鞘纖維增加。

③支配真皮乳頭的有髓鞘粗纖維的標記物NF 呈陰性,表明粗纖維的缺失。但與正常皮膚比較,在表皮中有很多細纖維對粗纖維標記物NF 呈陽性。這種異常的神經支配可能是由於大小纖維的損傷,造成殘存神經元的無髓鞘軸突長芽重新支配它們的靶組織。

這些結果在PHN 患者的肋間神經病理學檢查中得到證實,有髓鞘神經纖維持續減少,而無髓鞘神經纖維數量增加。根據這些觀察,Noordenbos(1959)第一個提出了PHN 產生的假說:病毒導致快傳導粗神經纖維大量喪失,而傷害性傳入細纖維殘存甚至數量增加,使粗、細神經纖維不成比例,它們傳入信號的不平衡可能是PHN 的異常自發活動的根。這與Melzack 和Wall (1965) 的疼痛的「閘門控制學說」相吻合,外周有髓鞘粗纖維的損傷,解除了對傷害

性傳入的抑制,開啟了脊髓背角傷害性無髓鞘傳入的「閘門」,使脊髓痛相關神經元敏感化,造成疼痛。進一步的神經生理學實驗為該觀點提供了支持,檢測PHN 患者的粗、細傳入纖維功能,部分患者的震動覺明顯減退,表明介導震動覺的粗纖維受損。除神經外,HZ 患者的病理學變化還表現在:非神經細胞和血管也受到破壞,在皮膚上形成幾乎無細胞存在的膠原瘢痕;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的樹狀突細胞標記物PGP,在PHN 患者的受損皮膚中呈陽性,而正常皮膚為陰性。

(2)實驗研究:早期的屍檢研究,對「有嚴重疼痛」和「無疼痛」的兩組PHN 患者的神經形態變化進行了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纖維均出現脫髓鞘,但「有嚴重疼痛」患者的背根節神經元及其軸突明顯減少,而且脊髓背角出現皺縮[9]。fMRI 觀察顯示一半的HZ患者的脊髓和腦乾的功能異常。人體腓腸神經活檢表明,傳入神經的丟失與年齡增長成正相關,青壯年健康人有髓鞘神經纖維平均為8000/mm2, 而老年人的神經纖維明顯減少,僅為5000/mm2,提示神經纖維減少是老年人群PHN發病率高的因素之一。

電生理研究提供了進一步支持,在「有疼痛」和「無疼痛」的兩組PHN 患者,記錄刺激皮膚或肌肉神經誘發的肌電 (EMG),兩組患者的與感覺相關的動作電位和與運動相關的H 反射的幅度均明顯減小,表明初級傳入和傳出的粗髓鞘纖維受損,但兩組間的電生理指標並無統計學差異。

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不同的生理功能由不同的神經纖維介導,如,外周神經Aβ 纖維支配的巴氏小體介導震動覺,軸突- 血管舒張反射(皮膚潮紅反應)顯示C 纖維的功能,心率的變化反映副交感小纖維的功能。分別測定PHN 患者的震動敏感性、組織胺引起的皮膚潮紅反應和心率的變化,有助於揭示Aβ、C 和交感纖維在HZ 疼痛產生中的作用。

對「有疼痛」和「無疼痛」的兩組PHN患者進行比較,有些HZ 患者的下肢震動覺明顯遲鈍,表明Aβ 傳入受到損傷,而兩組PHN 患者的C 纖維和副交感神經纖維功能沒有差異。

因此,震動覺閾值高的急性HZ 患者更易發展成PHN,檢測震動覺可作為PHN 的預報器。關於傳導傷害性信息的有髓鞘Aδ 和無髓鞘C纖維在PHN 中的作用,結果並不一致。激光刺激PHN 患者受損皮節的皮膚,在顱外記錄Aδ 纖維介導的激光誘發電位(LEP),與刺激對側正常皮膚的LEP 比較,受損側皮膚的LEP 振幅明顯減小,但潛伏期沒有變化。

誘發電位幅度的變化與患者的與年齡呈正相關,而與疼痛的程度和性質無相關性。因此認為PHN 的產生主要不是直接由於外周神經的有髓鞘細纖維(Aδ)受損引起,可能是病毒侵入的背根節神經元發生變性所致。關於C 纖維的功能,

局部塗抹辣椒素引起神經源性軸突潮紅反射作為初級傳入C 纖維活動的指標,有觸誘發痛的PHN 患者的軸突潮紅反射明顯比沒有觸誘發痛的PHN 患者減小,提示PHN 患者的觸誘發痛可能與初級傳入C纖維功能受損有關。

這似乎與前述的組織胺誘發軸突潮紅反射的C 纖維不參與PHN 疼痛的結果不一致,這個矛盾可能與微電泳組織胺和局部塗抹辣椒素對C 纖維的刺激量不同有關,後者直接興奮大量存在於C 纖維上的TRPV 1 受體,更接近臨床條件。有關PHN 疼痛的外周機制,尚不能得出結論性意見。為此,Fields 等提出「易感傷害性感受器」(Irritablenociceptors)和「去傳入(deafferentation)」的概念解釋PHN 。

易感傷害性感受器是指沒有損傷的易敏感化的C 類背根節神經元,其外周支支配皮膚,中樞支與脊髓靶點鏈接。這些支配皮膚的C纖維的異常功能和自發活動向中樞提供足夠傳入信號引起慢性中樞敏化。在PHN 皮膚上施加0.075辣椒素增加疼痛和擴大觸誘發痛的區域,提示背根節中存在表達TRPV1 受體的「易感傷害性感受器」。此外,去除疼痛部位的皮膚或利多卡因膏局部貼服均能減輕PHN,也支持「易感傷害性感受器」參與的假說。

2、動物實驗

(1)模型:20 世紀90 年代,幾個實驗室分別成功地建立了大鼠HZ 模型,將VZV 病毒接種到家兔皮膚細胞(RSC)、幼倉鼠腎細胞(BHK-21)或非洲綠猴腎臟成纖維細胞(CV-1),再將VZV感染的RSC、BHK21 或CV-1 細胞皮下注射到大鼠後肢足底,幾天後,動物出現HZ 癥候,形成HZ模型 。小鼠HZ 模型是皮內接種HSV-1病毒。由於HZ 動物模型的建立,機制探索的研究逐漸增加。最近, 又發展了VZV 感染的離體細胞模型,為深入探索HZ 機制提供了新的途徑 。

(2)外周機制:PHN 屬於神經病理性疼痛范疇,和其他神經病理性疼痛一樣,神經可塑性是PHN產生的基礎,背根節神經元中基因表達的改變是影響可塑性的關鍵因素之一。神經病理性疼痛條件下,感覺神經的損傷誘導初級感覺神經元和中樞神經元的神經化學、生理學和解剖學的變化,如傳入末梢長芽、抑制神經元的喪失、Na 通道的積累引起過度興奮、TTX- 不敏感鈉通道Nav 1.8 下調、TTX- 敏感的Nav1.3上調等。

這些神經病理性疼痛條件下的可塑性變化也同樣發生在HZ 模型大鼠。免疫組織化學和蛋白質印跡實驗表明,在VZV 感染的大鼠背根節神經元中,神經損傷標記物ATF-3、鈣通道亞單位α2δ1、鈉通道亞單位Nav1.3 和Nav 1.8、神經肽Y(NPY)和甘丙肽(galanin) 均明顯上調。

VZV 即刻早期基因蛋白IE 62 在A纖維和C 纖維均有表達, 免疫組化顯示,IE 62 分別與A 纖維標記物NF-200、C 纖維標記物外周蛋白(peripherin)共表達[26]。在PHN 小鼠的結疤皮膚上,表達CGRP 的C 纖維和peripherin 陽性的C類背根節神經元數量減少,而NF200 陽性的A 纖維和背根節神經元沒有變化,從而提示PHN 的發生與C纖維受損有關[27]。這些動物的形態學觀察與前述的PHN患者的神經纖維的功能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仍需進一步實驗澄清。基因敲除前列腺素E2(PGE2)受體EP3 或應用EP3 拮抗劑,明顯減弱急性帶狀皰疹疼痛,減少PHN 的發生率。在帶狀皰疹痛急性發作期,受病毒感染的背根節中,PGE2 含量增加和在背根節神經元核膜上的COX-2 呈免疫陽性。

COX 抑制劑劑量依賴減弱急性帶狀皰疹痛, 但在後期的PHN 階段,PGE2 含量和COX-2mRNA 與野生小鼠相似。這些結果提示,COX-2 和EP3 參與急性帶狀皰疹痛的產生,但不參與其維持和後期PHN 的發展。谷氨酸的NMDA受體的基因敲除或葯物阻斷,均明顯減緩神經病理性疼痛,表明NMDA 受體在神經病理性疼痛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NMDA受體的作用也受到關注。臨床治療中,局部施加NMDA 受體拮抗劑絡氨酮緩解HZ 患者的疼痛,提示外周NMDA 受體參與HZ 和PHN 的形成。NMDA 受體的NR2B 亞單位是神經系統中最主要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主要在外周無髓鞘細神經纖維表達,而NR2B亞單位的Tyr1472 磷酸化在外周神經纖維損傷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動物實驗中,採用Tyr1472 敲入Phe 干擾NR2B受體Tyr1472 的磷酸化,由Phe 敲入繁殖的突變小鼠(Y1472F-KI) 的NR2B 受體磷酸化受阻。在Y1472F-KI 突變小鼠和野生小鼠的後肢腳底接種1 型單純性帶狀皰疹病毒(HSV-1),觀察HZ 的發展。接種7 天後兩類鼠均產生急性帶狀皰疹和觸誘發痛。但在接種後45 天,與野生鼠相比,Y1472F-KI 小鼠的觸誘發痛強度和發生率明顯降低,但Y1472F-KI 小鼠皮膚的神經支

配仍較廣泛的保留,提示Y1472F-KI 小鼠的這些變化是表達在神經纖維上的NR2B 受體磷酸化受阻所致。而且,野生小鼠背根節神經元對谷氨酸毒性比Y1472F-KI小鼠更敏感。在Y1472F-KI 小鼠不僅減少病毒對皮膚神經的損傷,而且加速受損神經纖維的再生。這些結果表明,外周神經元NR2B 參與急性帶狀皰疹痛和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產生。

(3)中樞機制: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中樞機制已有大量研究,但PHN 作為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一種,現有的資料表明VZV 主要影響外周傳入,中樞的作用的報道為數不多。中樞最主要的興奮性遞質谷氨酸的NMDA 受體介導神經病理性疼痛。早期的臨床研究指出,NMDA 受體拮抗劑絡氨酮緩解PHN 患者的疼痛。在HZ 大鼠模型上揭示,脊髓施加NMDA 受體特異性拮抗劑明顯減弱帶狀皰疹引起的觸誘發痛,進一步證實NMDA 受體在PHN 形成中也發揮重要作用。甘氨酸是神經系統的重要抑制性遞質,也參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最近有關小鼠HZ 和PHN的研究表明,脊髓施加GlyT2(神經源性甘氨酸轉運體)抑制劑,明顯減弱急性和慢性帶狀皰疹的觸誘發痛,而GlT1(膠源性甘氨酸轉運體)抑制劑無效。GlyT2 是甘氨酸重攝取的轉運體,調節甘氨酸細胞外濃度,GlyT2 抑制劑可增加甘氨酸在抑制性突觸部位的積累,增強抑制性突觸傳遞的功能,減弱脊髓痛敏神經元活動。因此,GlyT2 可以作為治療HZ 和PHN 的靶點。

半乳糖結合凝集素-3(galectin-3) 是β 半乳糖結合凝集素家族成員,由單核細胞、吞噬細胞和上皮細胞分泌,參與細胞相互作用、細胞周期、細胞生長調節、mRNA 前體剪接和血管生成等生物學過程。 HSV-1 感染後,galectin-3 的mRNA 和蛋白在小鼠脊髓背角的表達明顯增加。Galectin-3 基因缺失小鼠或鞘內注galectin-3 抗體顯著降低觸誘發痛,提示Galectin-3 參與PHN 疼痛的產生。帶狀皰疹痛的患者的病理學檢查顯示脊髓有炎症變化和角節段性萎縮,提示病毒沿背根向脊髓擴展。

Galectin-3 和吞噬細胞標記物F4/80 以及小膠質細胞標記物Iba-1 共標,而與神經元和星型膠質細胞沒有共存,galectin-3 可能通過吞噬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介導帶狀皰疹痛。這些結果表明galectin-3 可作為治療急性皰疹痛的新靶點。此外,有報道指出,PHN 患者腦脊液中白細胞介素-8和白細胞介素-6含量明顯增加,人組織相容白細胞抗原(HLA) 單體與PHN 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這些變化有可能作為臨床預測PHN 的有用的工具。

二、臨床治療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的治療尚無特效葯,傳統的鎮痛葯往往效果欠佳。由於PHN 屬於神經病理性疼痛范疇,神經病理性疼痛常規治療手段對其都有一定效果。目前對HZ 患者,輕度疼痛常採用對乙醯氨基酚、非甾體抗炎葯(NSAIDs)。嚴重疼痛用阿片類葯物(嗎啡或曲馬多),如仍不能控制時,增加加巴噴丁(gabapentin)或普瑞巴林(pregabalin)、三環抗抑鬱葯或類固醇等。

1、抗病毒葯

阿昔洛韋(aciclovir)、伐昔洛韋(valaciclovir)、泛昔洛韋(famciclovir)。用於急性HZ,必須在出疹後72 小時內全身性給葯可減輕症狀和疼痛。作用機制是,通過病毒胸苷激酶和細胞激酶將葯物磷酸化為三磷酸鹽,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

2、三環抗憂郁葯(TCAs)

主要包括amitripty line,desipramine 和nortriptyline。這類葯物是阻滯去甲腎上腺素和5- 羥色胺的重攝取,增強對脊髓傷害性神經元的抑制。此外,TCAs 也通過阻斷腎上腺素α 受體和鈉通道,抑制PHN 患者外周神經對腎上腺素敏感化和異位放電。連續三周給PHN 患者滴注desipramine、amitriptyline或fluoxetine,有鎮痛效果的患者分別為47、38和35。但具有明顯鎮痛效果的患者的百分比,三個葯物分別為80、53 和33,效果最好的是desipramine。如果與阿片類葯物聯合使用,鎮痛效果應優於單一葯物。

3、抗驚厥葯物

加巴噴丁(gabapentin)和普瑞巴林(pregabalin)是治療PHN 的第一線葯物。Gabapentin 的作用靶點是電壓門控鈣通道的α2δ 亞單位,它與突觸前末梢的α2δ 結合後,減少鈣離子流入,從而抑制介導外周傷害性信息的P 物質和谷氨酸的釋放。該葯吸收慢,作用高峰在給葯後3 ~ 4 小時,它不與血漿蛋白結合,因此它與其他葯物沒有相互作用。每天的劑量控制在1800 ~ 3600 mg。pregabalin是γ- 氨基丁酸的類似物, 吸收快, 劑量每天150 ~ 600 mg。PHN 患者滴注這兩種葯物可減少嗎啡的用量。

4、阿片類

常用的葯物為曲馬多(Tramadol)、嗎啡、羥考酮(oxycodone)和美沙酮(Methadone)。由於阿片類的副作用,在治療PHN被列入二或三線葯物。曲馬多抑制脊髓水平的去甲腎上腺素重攝取和增強5- 羥色胺的釋放, 其用量每天100 ~ 400 mg。嗎啡每天劑量小於200 mg。羥考酮和美沙酮的每天平均劑量分別為45 mg 和15 mg 。此外,TRK-820是一種新的阿片K 受體激動劑。在急性HZ 小鼠的脊髓和腦內給予TRK-820 明顯減輕觸誘發痛和痛覺過敏,而不影響運動功能。0.03 mg/kg 的TRK-820與20 mg/kg 嗎啡的鎮痛效應相似,持續時間也長。但尚無臨床應用的報道。

5、局部用葯

非甾體抗炎葯(NSAIDS)、局部麻醉葯(利多卡因)和辣椒素貼片等。以辣椒素治療為例,連續6 周給PHN 老年患者敷用辣椒素膏,80 患者的疼痛有明顯減輕[45]。兩種新的含高濃度辣椒素的貼片有Qutenza(8) 和NGX-1998(10 和20) 的鎮痛作用更明顯。Qutenza 敷在PHN皮膚上60 分鍾,PHN 疼痛的減輕持續12 周。NGX-1998,起效更快、效價和安全性高。PHN 患者使用NGX-1998 後5 分鍾有明顯鎮痛效果[46]。

6、交感神經阻滯

局部麻醉葯阻斷交感神經,明顯減輕HZ 的急性痛,但對慢性PHN 疼痛效果差。相反地,在PHN 患者疼痛區皮膚注射交感神經激動劑腎上腺素和去氧腎上腺素(phenylephrine),明顯增加註射區疼痛強度和鄰近的非注射區皮膚的觸誘發痛。這個結果與動物實驗的神經損傷誘發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敏感性增強一致[47]。

7、其他葯物

肉毒毒素、蜜蜂毒素、維生素B1、B12 和D、立痛定(carbamazepine),苄達明(benzydamine),NMDA 受體阻斷劑(memantine 或dextromethorphan,lorazepam,fluphenazine, mexiletine)、H3 受體拮抗劑(GSK189254)和環氧合酶抑制劑 (COX-2)等,在臨床也有一定的鎮痛效果。

8、針灸和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

9、外科手術

切除PHN 患者背根到脊髓背角的進入區,可明顯減輕疼痛。去除PHN 患者疼痛劇烈後的皮膚,進行皮膚置換,或是在受損皮節上移植外周感覺神經等,均可緩解疼痛[50]。但這樣的手術尚未常規應用。此外,基因療法雖尚無在臨床應用,但在動物實驗中,轉錄腦啡肽(ENK)到PHN 大鼠的背根節,可明顯減弱甲醛致痛的第2 時相反應, 提示基因療法有應用的前景。VZV 育苗接種防止HZ 發生有一定效果,雖未在臨床廣泛應用,但值得進一步探索。

三、我國的研究近況

和國際HZ 和PHN 研究報道相似,我國的有關報道也幾乎只限於臨床治療。面對數量眾多的患者優勢,我國已應用了多種治療措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收錄的「帶狀皰疹」文章有12690 篇。

僅以《中國疼痛醫學雜志》的文章為例,自創刊以來有關帶狀皰疹的文章已有82 篇,而且文章逐年增多。文章涉及到的治療措施有數十種,如,神經阻滯(脊神經根、背根節、三叉神經節和交感神經);葯物治療(抗病毒葯、抗憂郁葯和抗癲癇葯、鎮痛葯);無水乙醇和阿黴素椎旁註射;抗病毒葯物聯合皮內注射或肋間神經阻滯;臭氧聯合得寶松;羥考酮和加巴噴丁。

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儀照射合並神經阻滯;椎旁脊神經根阻滯聯合普瑞巴林或牛痘疫苗接種家兔炎症皮膚提取物(神經妥樂平);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術聯合普瑞巴林治療;背根神經節阿黴素介入治療;水冷射頻治療;神經妥樂平聯合窄波UVB 亞甲藍椎旁神經根注射;神經妥樂平復合紅外偏振光照射;椎間孔神經阻滯聯合紅外線偏振光;射頻熱凝聯合神經妥樂平;前列地爾注射液;硬膜外注葯方法結合CQY-B 型治療器照射;芬太尼透皮貼劑(多瑞吉);選擇性針刺夾脊穴加局部圍刺及體針聯合輔助低頻電治療等等。以上的這些治療方法可歸納為:神經阻滯、葯物治療、葯物結合神經阻滯、物理治療、葯物和物理治療結合以及針刺等。

雖然均未達到非常理想的治療效果,但通過對帶狀皰疹的早期診斷及早期綜合治療, 睡眠影響指數(SIS) 、疼痛程度(VAS) 和後遺痛的發生率均明顯下降。表明早期診斷及綜合治療不僅可以減輕急性症狀, 還可減少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的發生率,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除了大量臨床治療外,也有少量的臨床基礎性研究。

有報道對幾百例PHN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質、臨床類型、患區遺留症狀和伴隨症狀進行了系統觀察,患者主訴以自發性閃電樣疼痛、刀割樣疼痛、燒灼樣疼痛、針刺樣疼痛和混合性疼痛為多見。平均VAS 評分為6.8 分。臨床表現為4 種類型的變化,分別為激惹型(57.14)、麻痹型(22.16)、整合型(17.93) 和無激惹型(2.77)。

患者的生活質量、工作能力均明顯受影響。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基礎。一項檢測PHN 患者皮膚感覺變化的研究表明,患者受損皮膚的冷覺、熱覺、熱痛覺閾值均升高, 其中冷覺閾值升高最為明顯,冷覺與熱覺閾值之間呈負相關。PHN 患者的冷覺、熱覺和熱痛覺耐受性高於HZ 患者, 但對溫度覺或痛覺的辨別度減低。這些結果提示,病變發展過程中,外周Aδ和C 類神經纖維損傷程度有所加重, 並以傳導冷覺的Aδ 神經纖維受損更為嚴重。近期,我國學者在國外雜志發表的文章中,揭示了免疫T 細胞在帶狀皰疹痛形成機制中的作用 。

結語:帶狀皰疹(HZ)和皰疹後神經痛(PHN)是發病率高、治療困難、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頑症。其發病率與年齡成正比,70 的PHN 患者不僅有嚴重的觸誘發痛,而且伴隨睡眠障礙、情緒沮喪和憂郁等,造成生活質量下降,而且,有帶狀皰疹史的人群,老年時更易引起卒中。

在我國快速進入了老齡化的今天,對PHN 機制和臨床研究刻不容緩。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探索的機會,我國學者發表的文章數量幾乎接近世界各國發表文章的總和。我們要充分發揮研究對象多的優勢,在帶狀皰疹痛的研究和治療上爭取有所突破,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新貢獻。

E. 爬完山關節疼痛竟是皮蛇纏身!預防帶狀皰疹首要之道是這件事

【編輯部】國慶連假即將展開,出外遊玩也要注意適度休息。一名女子赴日爬富士山,不料下山後左側膝蓋、髖關節不時刺痛、抽痛,上下樓更是舉步維艱,她原以為是爬山過度使用關節導致不適,接連看了復健科、骨科,還買了護膝希望緩解症狀,但疼痛不減反增,讓她坐立難安,直到左小腿、腳背出現點點紅疹,就醫後才發現一切都是帶狀皰疹惹的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表示,帶狀皰疹俗稱皮蛇,通常沿著單側的單一感覺神經皮節分布,最常出現的位置是在軀干、臉部、四肢近端等部位,四肢遠端的帶狀皰疹雖較不常見,但在皮膚科的門診也偶爾會看到。 值得注意的是,帶狀皰疹初期可能僅有單側局部的麻癢或疼痛症狀,不會出現典型皮疹,病患很容易因為發病部位疼痛誤以為是其他疾病,還曾有病患胸痛難耐而掛急診,也常見病患會到腸胃科、復健科、骨科求診。

免疫力低弱易使病毒趁虛而入

以前是老年人常罹患的疾病,但現在20到30歲的年輕世代,罹患帶狀皰疹的人數正在增加中。 澄觀中醫周傑川醫師說明,帶狀皰疹常發生在免疫狀況差的人身上,例如經常熬夜、壓力大,或是慢性腎衰竭、癌症、愛滋病患等。一般人得過水痘之後,病毒會潛伏在身體內的神經節內,當免疫力低弱時,這些潛伏的病毒,就可能會沿著神經到達皮膚形成水泡。 楊庭驊醫師表示,根據女子皮疹的分布,病毒應是潛伏在腰椎第五神經節,因為攀爬富士山耗費體力、休息不足,導致帶狀皰疹發作,在日本期間的不適則是帶狀皰疹的前期徵兆,通常一周後即進入發作期,除了疼痛持續,也會開始長出紅疹、典型的群聚水泡,水泡在一般人大約於一周到兩周後結痂,持續兩至三周後結痂脫落,進入病程的尾聲。【編輯部】國慶連假即將展開,出外遊玩也要注意適度休息。一名女子赴日爬富士山,不料下山後左側膝蓋、髖關節不時刺痛、抽痛,上下樓更是舉步維艱,她原以為是爬山過度使用關節導致不適,接連看了復健科、骨科,還買了護膝希望緩解症狀,但疼痛不減反增,讓她坐立難安,直到左小腿、腳背出現點點紅疹,就醫後才發現一切都是帶狀皰疹惹的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表示,帶狀皰疹俗稱皮蛇,通常沿著單側的單一感覺神經皮節分布,最常出現的位置是在軀干、臉部、四肢近端等部位,四肢遠端的帶狀皰疹雖較不常見,但在皮膚科的門診也偶爾會看到。 值得注意的是,帶狀皰疹初期可能僅有單側局部的麻癢或疼痛症狀,不會出現典型皮疹,病患很容易因為發病部位疼痛誤以為是其他疾病,還曾有病患胸痛難耐而掛急診,也常見病患會到腸胃科、復健科、骨科求診。

免疫力低弱易使病毒趁虛而入

以前是老年人常罹患的疾病,但現在20到30歲的年輕世代,罹患帶狀皰疹的人數正在增加中。 澄觀中醫周傑川醫師說明,帶狀皰疹常發生在免疫狀況差的人身上,例如經常熬夜、壓力大,或是慢性腎衰竭、癌症、愛滋病患等。一般人得過水痘之後,病毒會潛伏在身體內的神經節內,當免疫力低弱時,這些潛伏的病毒,就可能會沿著神經到達皮膚形成水泡。 楊庭驊醫師表示,根據女子皮疹的分布,病毒應是潛伏在腰椎第五神經節,因為攀爬富士山耗費體力、休息不足,導致帶狀皰疹發作,在日本期間的不適則是帶狀皰疹的前期徵兆,通常一周後即進入發作期,除了疼痛持續,也會開始長出紅疹、典型的群聚水泡,水泡在一般人大約於一周到兩周後結痂,持續兩至三周後結痂脫落,進入病程的尾聲。

後遺神經痛配合治療可良好控制

由於帶狀皰疹的病毒特性就是噬食神經,所以會造成神經受損發炎,並導致起疹子、水泡等的皮膚症狀,然而當免疫系統發動攻勢戰勝病毒後,或許皮膚上的水泡已消失,但神經受損的部分還需要更長時間修復,因此,才會出現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情況。 楊庭驊醫師提醒,由於病毒會侵犯神經引起神經發炎疼痛,嚴重者甚至難以入睡,且有些病患在皮膚病灶痊癒後,仍會面臨皰疹後的神經痛,影響生活品質;一般而言,60歲以上長者以及合並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的患者,疼痛程度較為明顯。但也不必過於擔心,令人困擾的後神經痛,通常可以在專科醫師開立適當的止痛葯、輔以低能量雷射或止痛貼片等方式,達到良好的控制。 皮疹蔓延應盡速回診 楊庭驊醫師也強調,帶狀皰疹雖與免疫力相對低點有關,但人的免疫力本來就會起起伏伏,大多數的患者並沒有免疫力不足的問題,不必過度恐慌。惟在發病期間病患仍應多休息、飲食及作息正常,不要過度勞累,以加速痊癒。 不過,若皮疹出現的部位超過原本的單側的帶狀范圍,例如皮疹原本僅在左側,卻演變為連右側都有,或者原本在臉上,後來卻連身上都長了水泡,務必盡速回診,以免惡化為彌漫性帶狀皰疹,亦即病毒透過血液蔓延至全身,恐演變為致命危機。 要預防水痘病毒被活化, *** 帶狀皰疹發作,建議要建立良好生活習慣、規律生活作息、睡眠充足、營養均衡、規律運動,避免過勞及壓力,提高免疫力是首要之道。

F. 【急】【求助】在日本旅行時突發皰疹

「ヘルペス」這個詞是皰疹的意思。你在日本旅遊的時候如果發病了可以去給葯店店員看,他們自然就懂了。
為了便於理解,我再給你寫一段「ヘルペスの薬をください」,意思是請給我皰疹方面的葯。

G. 老人得皰疹怎麼辦

得了帶狀皰疹,1~3天後,發病部位的皮膚即出現綠豆粒大小、張力很大的丘疹、水皰,沿神經分布,集簇狀排列,呈條帶狀。患此病者,主要表現為全身疲倦無力,食慾不振,輕度發燒,很快發病部位感覺灼熱,跳著疼痛或癢。輕者可以不痛,但有癢感,或只見紅斑而沒有明顯皰疹;重者疼痛明顯,坐卧不安,數日後由澄清透明的水皰變為混濁的膿皰,部分可破潰形成糜爛。老年患者常出現劇烈疼痛,影響睡眠,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當,在皮損消退後,仍遺留疼痛。進入帶狀皰疹後遺症期,留下反復的神經疼痛。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主要特點,就是劇烈的頑固性的疼痛,帶狀皰疹皮損消除恢復後疼痛仍持續,輕輕的觸摸即可產生劇烈難以忍受的疼痛,患者的疼痛常是以自發性閃電樣或撕裂樣疼痛,發作時常使患者寢食不安,大多數患者常常伴隨較明顯的持續性燒灼痛,為減輕衣服對身體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撐起來,整夜的睡不好覺. 治療: 建議用邱葯堂中醫祖傳膏葯外敷治療,通過膏葯外敷,可拔毒化淤,迅速阻截病毒蔓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使阻滯的神經暢通,患處膏葯外敷將侵蝕神經上的皰疹病毒拔出,內服驅毒敗火膠囊幫助體內向外驅毒排毒,內服外貼,里外同治,修復疏通被破壞的神經,逐步減輕解除疼痛,使患者徹底康復,不留後遺症。

H. 長皮蛇後中風機率高35%!加強免疫防感染別忘了這6種食物

【王彥文】對於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只有會很痛、不能讓疹子繞過身體一圈的印象嗎?因為免疫力低下而發病的帶狀皰疹、大多被認為是50歲以上的人容易罹患的疾病,但在現代生活的高壓力下,近年來日本醫界注意到二十幾歲的年輕族群、罹患帶狀皰疹的病例越來越多。並且在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中由韓國研究團隊發表的大規模研究調查報告中,指出帶狀皰疹發病後的患者、之後發作腦中風的風險比起沒有得過帶狀皰疹的人要高出35%。

罹患帶狀皰疹的原因是甚麼?

帶狀皰疹的起因是水痘病毒,它在人體免疫力下降時會忽然爆發、至今多是在免疫力因為年齡增長而下降的中年人身上發作。不過根據日本東京都立感染病中心的今村顯史醫生表示,近十年來沒有得過水痘的年輕族群、因為生活中的壓力而罹患帶狀皰疹的病例明顯增多。 今村顯史說明這主要是因為二十幾歲的年輕一代在小時候罹患水痘的機率減低,體中沒有得過水痘而留下的抗體;同時年輕族群由於現代生活的影響,比過去容易營養不足與感受到強大壓力,因此免疫力下降的情況比長輩那代頻繁;在體中沒有水痘病毒抗體與免疫力普遍下降的狀況下,日本二十歲後的成人罹患帶狀皰疹的情形越來越多。 (編輯推薦:腸胃炎免疫力降,蔡依林染皮蛇!病毒入眼嚴重恐失明)

帶狀皰疹與腦中風的關聯

在2014年,英國倫敦大學研究院發表了大規模的研究調查結果:罹患帶狀皰疹的病人、在發病1~4周內腦中風發作的風險為1.63倍,5~12周內腦中風發作的風險增加了1.42倍,13~26周內發作的風險為1.23倍。尤其是帶狀皰疹發在接近三叉神經的顏面或眼睛附近的病人,之後腦中風發作的風險更高,分別為1~4周內1.82倍、,5~12周內3.23倍、13~26周內1.41倍。而韓國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的學術雜志中的論文更指出:帶狀皰疹發病後的患者、之後發作腦中風的風險比起沒有得過帶狀皰疹的人要高出35%。 目前醫學界認為發在顏面的病人風險更高之原因可能是帶狀皰疹的病毒侵入腦血管,引起發炎導致。【王彥文】對於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只有會很痛、不能讓疹子繞過身體一圈的印象嗎?因為免疫力低下而發病的帶狀皰疹、大多被認為是50歲以上的人容易罹患的疾病,但在現代生活的高壓力下,近年來日本醫界注意到二十幾歲的年輕族群、罹患帶狀皰疹的病例越來越多。並且在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中由韓國研究團隊發表的大規模研究調查報告中,指出帶狀皰疹發病後的患者、之後發作腦中風的風險比起沒有得過帶狀皰疹的人要高出35%。

罹患帶狀皰疹的原因是甚麼?

帶狀皰疹的起因是水痘病毒,它在人體免疫力下降時會忽然爆發、至今多是在免疫力因為年齡增長而下降的中年人身上發作。不過根據日本東京都立感染病中心的今村顯史醫生表示,近十年來沒有得過水痘的年輕族群、因為生活中的壓力而罹患帶狀皰疹的病例明顯增多。 今村顯史說明這主要是因為二十幾歲的年輕一代在小時候罹患水痘的機率減低,體中沒有得過水痘而留下的抗體;同時年輕族群由於現代生活的影響,比過去容易營養不足與感受到強大壓力,因此免疫力下降的情況比長輩那代頻繁;在體中沒有水痘病毒抗體與免疫力普遍下降的狀況下,日本二十歲後的成人罹患帶狀皰疹的情形越來越多。 (編輯推薦:腸胃炎免疫力降,蔡依林染皮蛇!病毒入眼嚴重恐失明)

帶狀皰疹與腦中風的關聯

在2014年,英國倫敦大學研究院發表了大規模的研究調查結果:罹患帶狀皰疹的病人、在發病1~4周內腦中風發作的風險為1.63倍,5~12周內腦中風發作的風險增加了1.42倍,13~26周內發作的風險為1.23倍。尤其是帶狀皰疹發在接近三叉神經的顏面或眼睛附近的病人,之後腦中風發作的風險更高,分別為1~4周內1.82倍、,5~12周內3.23倍、13~26周內1.41倍。而韓國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的學術雜志中的論文更指出:帶狀皰疹發病後的患者、之後發作腦中風的風險比起沒有得過帶狀皰疹的人要高出35%。 目前醫學界認為發在顏面的病人風險更高之原因可能是帶狀皰疹的病毒侵入腦血管,引起發炎導致。

如何預防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發病後不但難過疼痛,就算痊癒了也可能留下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痹、聽覺障礙、並發角膜炎以外,康復後依然可能長年為神經痛而苦,因此預防非常重要。根據日本東京遞信醫院的副院長、皮膚科醫師江藤隆史表示:目前對於預防帶狀皰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水痘疫苗,保持體內的水痘病毒抗體。除了接種疫苗以外,確保睡眠充足、攝取均衡的營養、用嗜好發泄壓力都是預防帶狀皰疹的方法。帶狀皰疹的初期病狀為單側身體會感到如針刺般的疼痛,有80%的病人在疹子冒出前就有感到某側身體疼痛的症狀,如果感到單邊身體持續感到刺痛,請盡快就醫。 在日本昭和大學烏山醫院工作的營養師古原聰美則指出以下的食物能夠提高免疫力與抵抗力:
  • 紅蘿卜:維生素A含量豐富,能夠保護皮膚黏膜。
  • 蓮藕與馬鈴薯:含有能夠抗氧化的維生素C,其充足的食物纖維更能夠讓腸內的好菌增加、增強抵抗力。
  • 青花菜:同時含有食物纖維及維生素C、還有促進血液循環、抗氧化的維生素E。
  • 大蒜、蔥、洋蔥:含有的烯丙基硫在體內能夠轉換為大蒜素,不但能夠殺菌、更能促進維生素B2的吸收,提高新陳代謝來增強抵抗力。
  • 茼蒿:茼蒿含有的胡蘿卜素比菠菜中的含量還要高,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力。
  • 南瓜:同時含有三大抗氧化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與β-胡蘿卜素,由於維生素E和β-胡蘿卜素為脂溶性維生素,南瓜用油炒比燉煮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