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裡為什麼老是有那種腿很多腿也很長的蟲子,怎麼辦
腳很長很多的一般是百腳蟲或蜈蚣,家裡常出現的原因在於它的生活習性:
蜈蚣喜歡在陰暗、溫暖的地方生活。蜈蚣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裡,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
所以,應該是你的家庭環境的原因造成,平常應多注意打掃和清理牆角、死角、沙發、櫃子等底下的廢物、雜物和垃圾。
如果看到它,可用殺蟲劑噴殺驅趕,牆角邊也可撒一些石灰粉,驅蟲葯預防。
應急處理:
蜈蚣咬傷後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傷口,局部應用冷濕敷傷口,亦可用魚腥草、蒲公英搗爛外敷。有全身症狀者直速到醫院治。
在傷肢上端2~3厘米處,用布帶扎緊,每15分鍾放鬆1~2分鍾,傷口周圍可用冰敷,切開傷處皮膚,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並選用高錳酸鉀液、石灰水沖洗傷口。症狀較重者應到醫院治療。
(1)天龍皰疹擴展閱讀:
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
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上述三種以紅頭蜈蚣最佳,體型大,產量高,性情溫順,適應性強,生長快。
一般在農村較為多見,常位於潮濕的牆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濕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為常見。蜈蚣是肉食性動物,食譜范圍比較廣泛,尤其喜歡捕食各種昆蟲。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葯用。適宜人工飼養。
《本草綱目》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並且有許多對步足。《本草衍義》稱:「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五毒」。
蜈蚣(Centipede)扁長節肢食肉動物,每一節皆有腳一對。源起希留利亞紀(志留紀),至今仍有兩千八百種存活。和節肢動物一樣,以多節肢生物聞名。
蜈蚣為節肢動物。喜棲於潮濕陰暗的地方。人工飼養多模擬自然環境,讓其棲息於腐木石隙下和荒蕪陰濕的茅草地上。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等地。
主產湖北荊州、宜昌、孝感、鄖陽等地市及老河口、襄陽、荊門、棗陽等市的部分縣,全省年收購量佔全國 80% 以上,產品銷全國並出口;浙江、江蘇、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購,多為自產自銷。
70 年代浙江開始人工試養,但因病害,天敵,食料等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進展緩慢,還不能提供商品。靠捕捉野生蜈蚣葯用,供應偏緊。
蜈蚣呈扁平長條形,長 9~17 厘米,寬 0.5~1 厘米。全體由 22 個環節組成,最後一節略細小。頭部兩節暗紅色,有觸角及毒鉤各 1 對;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並有縱棱 2 條;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體節有腳 1 對,生於兩側,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鉤形。
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並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咸。質量以身干、蟲體條長完整、頭紅身綠者為佳。
蜈蚣為常用葯材,性溫,味辛,有毒。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能。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症、風濕頑痹、瘡瘍、瘰癧、毒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