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治帶狀泡疹
【中醫治帶狀泡疹】
——
崔建軍副主任醫師
中醫綜合科內蒙古林業總醫院
帶狀皰疹,從中醫角度考慮,可以歸入纏腰火丹或者是蛇串瘡的范疇。中醫在治療上一般將其分為氣滯血瘀,痰濁阻滯,氣虛血瘀,濕熱蘊結等幾種情況。對於氣滯血瘀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行氣活血化瘀為主,可以選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和芍葯甘草湯來進行治療。對於痰濁阻滯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健脾化痰、通絡止痛為主,可以選用瓜蔞紅花甘草湯和桔梗甘草湯來進行治療。對於氣虛血瘀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益氣養血為主,可以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和芍葯甘草湯加減來進行治療。對於濕熱蘊結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清利肝膽濕熱為主,可以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來進行調理。
——
辨證論治】
1.肝膽濕熱
證候:皮疹色紅,皰壁緊脹,灼熱刺疼,伴口苦咽干,口渴,煩躁易怒,食慾不振,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
辨析:
(1)辨證:本病以皮疹色紅、皰壁緊脹、灼熱刺痛、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2)病機:肝膽濕熱,熏蒸肌膚而見水皰色紅;濕熱郁阻則灼熱刺痛;熱傷津液則口苦咽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黃;肝為剛臟,肝膽濕熱則煩躁易怒。帶狀皰疹中醫治療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為肝膽濕熱之象。
施治:治宜清肝火解熱毒,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常用葯物為龍膽草、梔子、黃芩、紫草、板藍根、川楝子等。
2.脾經濕盛
證候:丘皰疹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張,大便時溏,女性患者白帶多,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帶狀皰疹古方中醫治療
辨析:
(1)辨證:本證以皰疹皮色淡、口不渴、不思飲食、食後腹脹、苔白厚或膩、脈沉緩或滑為辨證要點。
(2)病機:飲食不節,脾運失司,濕熱內生,濕阻氣機,蘊滯肌膚而見皮膚起丘皰疹。帶狀皰疹中醫治療因濕盛於熱則皮色較淡,皰壁鬆弛;濕邪阻滯中焦則口不渴,食少腹脹,便溏。帶狀皰疹中醫治療舌體胖大,苔白厚或膩,脈沉緩或滑為濕盛之象。
施治:治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常用葯物為白術、茯苓、薏苡仁、滑石、黨參、澤瀉等。
3.氣滯血瘀
證候:水皰消退,局部疼痛不止,皮色暗紅,灰褐色或色素沉著,疼痛以夜晚或陰雨天加重,舌暗苔白,脈弦細。
辨析:
(1)辨證:本證以丘皰疹消退之後疼痛不止為辨證要點,老年人多見。
(2)病機:年老體弱,氣血不足,循行不暢;肝經濕熱,脾經濕盛,均可阻滯氣機;氣血循行不暢,凝滯肌膚,不通則痛。濕熱之邪雖退但氣血凝滯未解,所以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暗苔白、脈弦細為氣滯血瘀帶狀皰疹之象。
施治:治宜理氣活血,重鎮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葯物為桃仁、紅花、川芎、白芍、香附、延胡索等。
【經驗方】
蛇丹湯:大青葉、板藍根各60克,紫草10克,黃芩10克,金銀花30克,水煎服,每日1劑。痛劇者加乳香、沒葯各10克,癢甚者加白蘚皮、地膚子各10克。外用七厘散,開水溶化,塗患處,每日2~3次。
三紫湯:紫草、紫參、紫花地丁、車前子、茯苓皮、木通、玄參、大青葉、甘草。
帶疹湯:丹參、白芍、柴胡、板藍根、半枝蓮、秦艽、龍膽草、當歸、梔子、黃芩、玄胡、甘草。
紫蘭白赤湯:紫草、板藍根、白蘚皮、赤芍、丹皮、蟬衣、薄荷、苡仁、苦參。
【其他療法】
1.外治法
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5~10粒,溫開水送服。一般服葯後當晚疼痛可減輕,次日患處皰疹顏色變暗,3~5日可愈。
七厘散:每日3次,每次1。2克,用溫開水或黃酒送服,一般服葯後1~2天疼痛減輕或消失,2~3天皰疹開始消退,4~6天水皰變干結痂而愈。
冰硼散:取冰硼散適量,用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於患處,每日1次,一般2~3天可改善症狀。
生大黃、川黃柏、川黃連各30克,制乳香、制沒葯各5克。上葯共研為細末,加適量濃茶水,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七葉一枝花鮮塊莖搗爛塗患處,一般半小時後熱減痛止,1~2次皰疹可消退。
鮮馬齒莧12克洗凈,搗爛成糊狀敷患處,每日換葯2次。
大黃30克,黃柏30克,飛滑石21克,青黛60克,冰片5克,甘草10克。共研細末後混勻,加凡士林調膏備用,外敷患處。
大葉桉水煎製成10%溶液,用紗布浸葯液濕敷患處。
用柿子液塗搽於皮疹及周圍痛處,每日3次。治療64例,結果平均3。2~4。7天皮疹消退,平均3~4天神經痛消失。
2.針灸療法
針刺取穴合谷(雙側)、支溝、陽陵泉(均用患側),局部病灶採用圍針,以病損大小決定圍針多少,最多15根,最少4根,離皰疹0。5寸處呈15度角刺入,均用瀉法。
取穴內關、陽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圍卧針平刺,留針30分鍾,每日1次;若後遺症持續疼痛不止者,加支溝,或加耳針刺肝區,埋針3天。
3.艾灸療法
常用穴位:阿是穴(患處)。
操作方法:可選艾炷直接灸,於皮疹的兩端 及分叉處施行,灸量為患者有灼熱感、能耐受為 度,此法適用於成年人和皮疹宜放置艾炷的部 位。亦可選艾條熨熱灸,即視皮疹(損)大小,用 清艾條2、3支點燃後,在局部行迴旋灸,至皮損 部充血發紅,疼痛瘙癢消失為度,時間約20-30 分鍾。
此法適用於小孩或皮疹位置不宜放置艾 炷的部位。每天1次,神經痛及皮疹局部辣痛厲 害者,每天進行2次,少數患者亦可進行3次,10次為一療程,連續1個半療程。
原理:帶狀皰疹乃由火熱毒邪郁於皮膚,經 絡阻滯,氣血壅遏而發病。採用艾灸阿是穴治 療,以疏通局部血絡,以熱引熱,引邪發散,拔引 郁毒。此外,艾條作為一種溫熱刺激具有活血消 炎的作用。
4.刺血療法
刺血療法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通過放血祛除邪氣而達到和調氣血、平衡陰陽和恢復正氣目的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
【病因】多因肝膽風熱或濕熱內蘊,客於肌膚所致。
【症狀】起病突然,患部先出現帶索狀、刺痛、灼熱,水泡大小如綠豆或黃豆樣,累累如貫珠,聚集一處或數處,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但多局限身體一側,基底發紅,皰群之間皮膚正常。皰液初為透明,漸轉渾濁,間有出血。初起多伴有輕度發熱,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臨床所見,本病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干者色紅,多屬肝膽風熱;濕者色黃,多屬肝脾濕熱。
【療法】紅腫處及簇集水皰群的周圍皮膚。若伴發熱或皰疹重者配足三里、曲池、血海等穴。
方法:用圍刺放血法。圍繞紅腫處及簇集水皰群的周圍皮膚,用三棱針或毫針點刺,每隔1-2厘米點刺一下,見出血即可。也可用兩手輕輕擠壓點刺處見有出血,其目的使其惡血出盡,以消腫痛。若伴有發熱或皰疹重者,可在配穴上用毫針施針,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5分鍾。如見皰疹潰破,針後塗龍膽紫葯水,外敷消毒紗布,即可防止感染。隔日治療1次,至愈為度。
5.拔罐療法
火針加拔罐治療急性帶狀皰疹技術(火針贊刺法)是匯集了火針療法、刺血療法、火罐療法與贊刺針法等傳統針灸方法的優勢特色,本法以火針、火罐作為主要器械,結合了火針燒針法、火針刺法、贊刺針法與拔火罐法的操作手法。
古方中醫專業人士介紹:選用七星針一枚、三棱針一枚、玻璃火罐4~6個、消毒紗布若干。選穴為患處四周、耳部風溪穴(於耳輪結節前方指區和腕區之間)和相應部位敏感點。
操作:先針患處四周,後針耳穴。患處皮膚充分暴露,碘伏消毒後,術者左手拇食指綳緊患處四周皮膚,若局部小紅點(水皰)散在且少,可提捏局部皮膚,右手握七星針後端,食指壓在針柄上,使用手腕之力,快速叩刺患部四周皮膚,使皮膚隱隱出血。術後視叩刺面積大小選適當型號玻璃火罐,用閃火法以患處為中心吸附於叩刺部位,使罐內出血數毫升至十幾毫升不等。
起罐後用紗布將污血擦凈;再用按壓法找出耳部相應部位敏感點和風溪穴,消毒後左手固定耳部穴位,右手持三棱針點刺,擠出少許血液用干棉球拭去。逐日1次,耳部穴位左右輪換。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由肝經鬱火和脾經濕熱內蘊,復感火熱時邪,濕熱蘊蒸侵淫肌膚經絡而發。採用刺血拔罐加耳穴點刺治療該病確有良效,尤其是對於初期帶狀皰疹,七星針用強刺激手法刺後,即可見出血點,再用火罐吸出針孔內瘀血,具有活血化瘀,宣瀉濕熱火毒,以達「通則不痛」之功。
通過將火針針尖燒紅至發白,其高溫灼刺皮損局部,憑借火針針身粗大以及贊刺針法的多針淺刺,能夠造成皰疹皮損局部完全開放,再加上火罐強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與惡血盡數裹挾而出,受損局部得到新血充分濡養從而達到止痛和愈病之功。
6.飲食療法
取大青葉 15g.柴胡 15g.粳米 309.白糖適量。將大青葉,柴胡加水250ml. 煎至200ml,再把粳米、白糖加人煮成稀粥。每天一劑 連服5~6天。
【禁忌】
1、忌食辛辣溫熱食物
酒、煙、生薑、辣椒、羊肉、牛肉及煎炸食物等辛辣溫熱之品,食後易助火生熱。中醫認為,本病為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所生,故該病患者應忌食上述辛辣致熱食品。
2.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肥肉、飴糖、牛奶及甘甜等食物,多具滋膩、肥甘壅塞之性,易使本病之濕熱毒邪內蘊不達,病情纏綿不愈。
3.慎食酸澀收斂之品
酸澀收斂之品有豌豆、芡實、石榴、芋頭、菠菜等。中醫認為,本病多屬情志不暢,肝氣郁結,久郁化火,復感毒邪而致,故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祛瘀為主。而上述酸澀收斂之品,易使氣血不通,邪毒不去,疼痛加劇。
——
【白葯探秘】雲南白葯是如何治療帶狀皰疹的?
15-04-13 瀞舒凝蘭 + 關注獻花(1) 收藏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夏秋季的發病率較高,發病初期,常伴有低熱、乏力等症狀,皰疹初期,皮膚上會出現不規則或者橢圓形的紅斑,數小時後,發展成為水皰,隨著病情的發展,能合並為大水皰,嚴重者會發展成為血皰,如發生繼發性感染,則會出現膿皰。發病時疼痛較為劇烈。
雲南白葯具有消炎止痛、解毒消腫、化瘀生肌之功效,臨床上可用來治療帶狀皰疹,具體方法如下:
1、雲南白葯散劑直接外敷:
(1)治療方法:可先用生理鹽水和醫用酒精清洗患處,用無菌注射器從皰壁底部抽出泡液,再將雲南白葯均勻塗於患處,易摩擦部位用無菌紗布包紮,一天2次,八天為一療程;對照組用阿昔洛韋軟膏,其他處理方法同試驗組。
治療結果:白葯組和對照組各23例,其中白葯組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有效率為73.91%。
(2)宋慧鋒等採用了用生理鹽水將白葯調成糊狀外敷的方法來治療帶狀皰疹;楊珍採用食醋將白葯調成糊狀外敷的方法,甚至直接用冷水調和白葯,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中西醫結合療法:
(1)治療方法:白葯組每天靜脈滴注阿昔洛韋,然後用麻油調和雲南白葯,外敷患處,每日2~3次。對照組僅靜滴阿昔洛韋。七天為一個療程,治療後3、5、7天分別觀察皰疹、疼痛、結痂等情況。
治療結果:白葯組在止皰時間、止痛時間、結痂時間和痊癒時間上均少於對照組(P<0.01)。
林銳豐、何小萍採用此治療方法對30例患者進行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此外,苗偉、張瑞梅用阿昔洛韋軟膏配合雲南白葯外用;劉月芬用雲南白葯外敷派和靜脈滴注病毒唑的治療方法治療帶狀皰疹,發現治療效果都很理想。
3、理療配合雲南白葯治療帶狀皰疹:
(1)治療方法:皮膚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在皰疹中心點穿刺,針數隨著患處皮損面積而定,再用大口徑的火罐在針刺處拔約8~12分鍾。罐後擦凈皮膚,用食醋將雲南白葯調成糊狀,兩次每天,對照組採用阿昔洛韋軟膏,一日4次。兩組均連續使用一周。
治療結果:白葯組在止痛時間、消腫時間、結痂時間、痊癒時間及病程上,均明顯好於對照組(P<0.01)。
(2)陳一衛等也採用此方法,取得了100%的治療效果;孟克採用先給予半導體激光照射,然後將用菜籽油調成糊狀的雲南白葯外敷,再用TDP治療器照射患部的方法對帶狀皰疹治療,治療效果良好。
4、雲南白葯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1)治療方法:口服雲南白葯膠囊,一次2粒,一天2次,配合按摩患處或用微波和TDP照射。
治療結果:止痛顯效最快1天,最慢6天,有效率100%。
(2)初金玉等人採用丹參注射液注射、阿昔洛韋片、維生素B1、B12、去痛片、糖皮質激素配合雲南白葯氣霧劑外用;宋啟霞等採用血府逐瘀湯配合雲南白葯外敷;楊敏等用電針針刺後雲南白葯外敷等方法治療後遺神經痛,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討論:
帶狀皰疹以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皰疹等為主要特徵,中醫認為本病由於正氣虛弱,感染濕熱邪毒,邪毒滯留體內,客於經絡、熏灼肌膚所致,雲南白葯能抗炎、消腫、並能促進肉芽組織的增生,達到促進創面快速癒合的作用。在臨床上應用雲南白葯治療帶狀皰疹,許多患者外敷白葯後,當時即有清涼感,疼痛減輕。同時,從上文大量的文獻中也可看出,雲南白葯也可有效的促進帶狀皰疹的治癒,費用低、使用安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
臨床可以用六神丸用於帶狀皰疹的治療,但往往是外用的葯物。六神丸可以作為帶狀皰疹治療的一種輔助葯物,一般並不建議患者單純應用六神丸外塗來進行帶狀皰疹的治療。因為在臨床當中,有的患者帶狀皰疹本身分布的范圍比較大,而且已經出現明顯皰疹破潰的情況,這種情況並不適合應用六神丸來單獨的治療。患者如果想要治療帶狀皰疹,一定要前往正規醫院的皮膚科來進行就診。一般可以在應用抗病毒葯物的基礎之上,同時配合阿昔洛韋軟膏、噴昔洛韋軟膏、六神丸等來進行輔助治療,往往也會收到一個比較不錯的治療效果。
——
六神丸治療帶狀皰疹是不管用的。帶狀皰疹中醫稱為蛇串瘡,一般是肝膽郁熱證,肝膽郁熱而造成的帶狀皰疹,治療上的中醫治則是清瀉肝膽解毒治療。主要應用的中成葯為龍膽瀉肝丸或者龍膽瀉肝膠囊。除了應用中成葯治療帶狀皰疹以外,也可以口服西葯,例如伐昔洛韋或泛昔洛韋片抗病毒,口服營養神經的葯物,例如維生素B族和甲鈷胺片來改善神經受損的症狀。
——
阿昔洛韋和噴昔洛韋有什麼區別:
都是核苷類廣譜抗病毒葯。臨床都主要用於抗皰疹病毒。比較:兩者治療復發性單純皰疹噴昔洛韋軟膏較阿昔洛韋外用起效快、程療短。噴昔洛韋葯理作用:噴昔洛韋被病毒胸腺嘧啶脫氧核苷激酶磷酸化為噴昔洛韋單磷酸鹽,而後細胞激酶將噴昔洛韋單磷酸鹽轉化為活性噴昔洛韋三磷酸鹽,它與脫氧鳥嘌呤核苷三磷酸鹽競爭抑制皰疹病毒多聚酶,從而抑制病毒DNA合成,阻斷病毒復制,
——
阿昔洛韋軟膏+六神丸=治帶狀皰疹
——
龍膽瀉肝丸+代昔洛韋+VB+甲鈷胺片改善神經。
——
阿昔洛韋和噴昔洛韋有什麼區別
㈡ 蛇盤蒼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的發病原因可能源於情志不調、肝經鬱火或脾濕內蘊,加上外感毒邪。治療根據不同症狀分為三類:
- 1. 熱盛證:表現為皮膚紅腫,皰壁緊張,疼痛劇烈,伴隨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治療採用清瀉肝膽實火法,如龍膽瀉肝湯或龍膽瀉肝丸。
- 2. 濕盛證:皮膚淡紅,皰壁鬆弛,疼痛較輕,可能有納差、腹脹、大便溏,舌質淡、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治療則以健脾除濕為主,如除濕胃苓湯。
- 3. 氣滯血瘀:皮疹消退後仍痛者,需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如柴胡疏肝飲。
治療中,中葯外用可選擇清熱解毒或祛濕收乾的葯劑,如金黃散和四黃膏。針刺療法對消炎止痛及後遺神經痛也有顯著效果。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干預,以提高療效。
部分特殊部位的帶狀皰疹,如影響視力的三叉神經眼支區域、耳部和胃腸道、泌尿道,需針對性治療,可能涉及葯物療法、神經阻滯或神經毀損等方法。
總的來說,帶狀皰疹的治療原則是止痛、消炎,局部保護以防感染。葯物治療包括抗抑鬱葯、抗驚厥葯、麻醉性及非麻醉性鎮痛葯,嚴重時可能需進行神經阻滯或毀損手術。辨證論治中,中醫注重根據患者體質和症狀選擇適宜的方劑,如白通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助真陽之力,防止寒濕邪氣斂回體內。
㈢ 帶狀皰疹中醫怎麼治 帶狀皰疹用什麼葯最好
1中醫辨證施治帶狀皰疹
1.肝經慾火證: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隨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治則宜清肝火,解熱毒。
2.脾虛濕蘊證:皮損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伴隨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治則宜健脾利濕。
3.氣滯血瘀證:皮損消退居部疼痛不止,舌質黯,苔白,脈弦細, 治則宜活血化瘀,行氣鎮痛。
2
治療帶狀皰疹的常用中葯方劑
肝經鬱火證: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黃,車前子,澤瀉,當歸等;發於頭面者,加牛蒡子,板藍根,森橋野菊花;有血皰者,加水牛角粉,紫草,牡丹皮;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
脾虛濕蘊證:蒼術,厚朴,陳皮,澤瀉,豬苓,赤茯苓,白術,梔子,甘草等;發於下肢者,加牛膝,黃柏;水皰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車前草。
氣滯血瘀證:陳皮,柴胡,川芎,止咳,香附,灸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桃仁,紅花;心煩睡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蠣,梔子,酸棗仁;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沒葯,蜈蚣等。
3
帶狀皰疹常用葯膳
銀花紫草茶
原料:金銀花10g,紫草5g。
製法:將金銀花,紫草揀雜洗凈,切片,曬干手春悶,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悶15分鍾即可。當茶頻頻飲服,可沖泡3-5次。
功效:清熱解毒,肝膽濕熱者適宜。
青葉柴胡粥
原料:粳米150g,大青葉,柴胡各15g,白糖適量。
製法:將大青葉,柴胡加水煎,3碗水煎至2碗,再把粳米,白糖加入煮成稀粥。
功效:疏肝清熱解毒,適用於帶狀皰疹初期皮疹色紅,水皰澄清,口苦,煩躁者。
菱角粥
原料:粳米100g,菱角500g,紅糖100g。
製法:將菱角煮熟去殼取肉,切碎,粳米洗凈加水煮至米粒開花時,放菱角煮成稠粥,加紅糖調味。
功效:解熱利濕。適用於脾虛濕蘊型帶狀皰疹患者。
馬齒莧薏米粥
原料:馬齒莧,薏苡仁各30g,粳米150g,紅糖適量。
製法:將馬齒莧,薏苡仁分別擇洗干凈,入砂鍋加適量水,上旺火煮沸,後移至小火慢慢煮,加入淘洗凈的粳米煮至熟爛成米湯狀,熟後加入紅糖調味即畢彎成。
功效:解毒祛濕,適宜於脾虛濕蘊型帶狀皰疹患者。
4
帶狀皰疹中醫外治療法
方法1:
取穴:按皮膚損害所在部位循經取穴,常用穴位為合谷,曲池,內關,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陽陵泉等。
製法:入針後,用瀉法提插捻轉2-3min,留針20-30min,每日1次。
適應證:清熱解毒。用於帶狀皰疹輔助治療。
方法2:
取穴:華佗夾脊穴。
治法:在簇集皰疹間隙點刺後,以閃火法拔罐,令出血5-10ml,患側華佗夾脊穴。亳針刺5-8分,捻轉瀉法,針感向同側肋脅部放射為度,行針1min,留針15-20min,每日1次。
適應證:清熱解毒,用於帶狀皰疹輔助治療。
方法3:
取穴:皰疹邊緣區,夾脊穴及足太陽膀胱經之背腧穴。
治法:採用梅花針叩刺皰疹邊緣區,並從上至下均勻叩刺背部夾脊穴及足太陽穴膀胱經之背腧穴,同時配合體針,取穴以曲池,合谷,阿是穴為主。留針30min,每日1次。
㈣ 帶狀皰疹中醫叫什麼
帶狀皰疹中醫稱為蛇串瘡。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皮膚病,中醫和西醫對其都有自己的認識和治療手段。在中醫理論中,帶狀皰疹的成因與體內濕熱、外邪入侵等因素有關。以下是關於帶狀皰疹中醫稱呼的詳細解釋:
一、中醫對帶狀皰疹的認識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因為體內濕熱內蘊,再加上外感毒邪,兩者相結合而導致皮膚出現皰疹等症狀。帶狀皰疹常伴隨疼痛,這與中醫中「不通則痛」的理論相符。中醫通過觀察病人的整體狀況,包括舌苔、脈象等,來判斷病因和病情。
二、蛇串瘡的名稱由來
中醫將帶狀皰疹稱為蛇串瘡,這是因為帶狀皰疹的典型症狀為皮膚上出現成簇的水皰,沿著一側神經分布,類似於蛇的形狀。這個名稱形象描述了帶狀皰疹在皮膚上的表現,也反映了中醫對這種病症的傳統認知。
三、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多採用內外結合的方法,包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濕止痛等。通過調理患者的體質,增強抵抗力,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同時,中醫還注重預防和調養,提倡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以預防病情復發。
總之,帶狀皰疹在中醫中被稱為蛇串瘡,這一稱呼反映了該病症在皮膚上的表現。中醫治療帶狀皰疹注重整體調理和內外兼治,旨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㈤ 帶狀皰疹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帶狀皰疹的早期診斷主要依據其典型症狀,治療則包括西醫抗病毒療法和中醫辨證施治。
診斷: 典型症狀:帶狀皰疹的典型症狀包括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皰,這些水皰通常好發於頭面、肩頸、胸背、腰部、臀部等部位,並呈帶狀排列,一般不超過身體正中線。同時,患者常伴有神經痛,尤其是老年患者,疼痛程度可能較為劇烈且持續時間長。
治療: 西醫治療: 抗病毒:早期西醫治療以抗病毒為主,常用葯物包括阿昔洛韋和伐昔洛韋,但需注意老年患者可能引起肝腎功能損傷,建議服葯後及時復查。 營養神經:輔以營養神經葯物,如甲鈷胺、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 止痛:如伴有疼痛,可給予止痛葯物,如普瑞巴林、阿米替林、加巴噴丁等。 抗感染:若局部糜爛感染,可給予抗感染葯物治療。 中醫治療: 內治:根據中醫辨證,給予相應的中葯治療,如肝經郁熱者給予龍膽瀉肝湯,脾虛濕蘊者給予除濕胃苓湯等。 外治:以清熱燥濕解毒為主,可採用刺皰放液等方法治療,並外用相應葯物敷之。
注意事項: 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案需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進行個體化調整。 患病後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會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給出合適的治療方案,並可輔以物理治療,以促進疾病早日痊癒。
㈥ 帶狀皰疹的中醫診斷是什麼
帶狀皰疹中醫又稱蛇串瘡,是一種皮膚上出現成堆的水皰,呈帶狀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通常分為肝經郁熱型、脾虛濕郁型、氣滯血瘀型,具體如下:
1、肝經郁熱型:皮疹鮮紅、灼熱刺痛,伴有口苦、咽干、心煩易怒,舌苔脈象為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等;
2、脾虛濕郁型:皮損色淡、疼痛不明顯、皰壁鬆弛易破,伴有食少腹脹、大便稀,舌苔脈象為舌淡苔白、脈沉緩等;
3、氣滯血瘀型:皮疹減輕或消退後局部仍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舌苔脈象為舌暗、苔薄白、脈弦細等,也叫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特點是好發於春秋季節,成年人居多,常發於腰肋部、胸部、頭面部,一般發生於身體單側,不超過身體正中線。皮疹是紅色斑丘疹,有針尖到黃豆大小簇集程度的水皰,水皰堆積如串珠,聚集一處或多處,排列成帶狀,局部多伴有皮膚灼熱刺痛感,輕症患者僅有瘙癢感,同時可伴有乏力、發熱等全身症狀。本病有自限性,病程通常為2-3周,老年人3-4周,部分患者可留下後遺神經痛。
㈦ 帶狀皰疹的中醫治療
帶狀皰疹的發病機理,從西醫的角度來講,是由於皰疹病毒引起。皰疹病毒在人體神經節潛伏,當人體自身免疫抑制力減弱,病毒就會繁殖,進而攻擊神經,病毒沿著神經傳播,所以稱為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最明顯的特點是,皰疹以後會引起神經痛,這種疼痛最難忍受。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因肝胃郁熱、肝膽濕熱造成的,中醫一般採用清利濕熱、清熱涼血、活血止痛、健脾祛濕等辦法治療,可以起到祛除毒邪的作用,從而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故帶狀皰疹不可怕。帶狀皰疹中醫的辦法效果非常好,最好的辦法是拔火罐,再用棉花灸、艾灸、刺絡放血。結痂後如還有疼痛,針刺皰疹,神經痛絕大多數會得到很好的根治。一般帶狀皰疹患了以後終身免疫, 第二次復發的可能性很少。
㈧ 中醫辨治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皰疹病毒組中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其特徵為神經痛和沿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的成簇皰疹。病程一般2-3周。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好發於春秋季節,一般愈後不再復發。但近年來各種特殊類型的帶狀皰疹有所增多,泛發性的帶狀皰疹或復發性的帶狀皰疹也可見到。其具一定的自愈性,但常在所有皮疹及水皰消退後遺留長達幾月到幾年的後遺神經痛,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帶狀皰疹屬於中醫學所說的「蛇串瘡」、「纏腰火丹」、「蛇丹」、「蜘蛛瘡」、「火帶瘡」等范疇。
1、辨治要點。
中醫學認為本病患者病因病機多因情志內傷,肝氣郁結,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膽經外發而成;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外溢肌膚,感受外邪,搏結化毒而發。若老人正氣不足,濕毒蘊蒸,壅阻肌膚,經絡失疏,致使氣滯血瘀,則常遺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
2、基礎治療。
患者應忌食辛辣,魚腥發物;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心理調節應保持心情舒暢。保持局部乾燥、清潔,忌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葯物,以防皮損擴大,病情加重。預防與調理應重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患者平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勞逸結合,防止感冒。
3、中醫內治。
根據部位不同加用引經葯,頭面部多用銀花藤、白芷等,軀幹部多用柴胡,四肢多用桑枝引經。年紀較大的久病患者在本病中後期,尤其是皮損已退遺留後遺神經痛期,應加入扶正補虛之品,如黃芪、黨參等。早期肝膽濕熱俱盛時應慎用活血化瘀之品,否則易造成毒邪走散;疾病後期應適時、適當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減少遺神經痛的嚴重程度及其發生的機率。對於頑固性、嚴重性的後遺神經痛,我們應考慮加入蟲類葯物搜經絡風邪,以通絡止痛,如蜈蚣、全蠍等。必要時可根據辨證加入中葯針劑靜滴,如下:
苦碟子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熱活血祛瘀。適用於濕毒火盛、肝脾濕熱型帶狀皰疹,伴有疼痛尤佳。
燈盞花素注射液:40mg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熱活血祛瘀。適用於濕毒火盛、肝脾濕熱型帶狀皰疹,伴有疼痛尤佳。
丹參酮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脈通絡。適用於毒熱未盡,氣滯血瘀者。
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解毒抗炎,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早期使用可預防後遺神經痛。
黃芪注射液:10-2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氣行氣活血。適用於氣滯血瘀者。
參麥注射液:50-10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氣養陰。適用於氣陰兩虛者。
4、中醫外治。
(1)二味拔毒散:雄黃、枯礬1:1研細。以濃綠茶水調成糊狀,塗於色紅有水皰的皮疹上,待水皰完全乾涸後停用。可解毒、殺蟲,收斂。適用於帶狀皰疹初期。但皮膚有破損的地方及陰囊、眼瞼等皮膚薄嫩處,不能外擦此葯。
(2)遺留神經痛者:皮膚完全恢復者可加用尋痛酒或青鵬軟膏外擦。
(3)若水皰不破,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或用火針點刺,使皰液流出減輕脹痛。
5、針灸療法。
(1)基礎針刺法:取穴為阿是穴,與患側皮損部位相對應的夾脊穴(病變相應神經節段及上下各一節段,雙側支溝穴,雙側後溪穴。操作方法如下:
圍針刺:患者取卧位,常規消毒後,在距皮損邊緣0.2cm處用1.5-2寸毫針進針,針尖朝向皮損區中心,呈15°角,沿皮下圍刺,針距約為1-2cm(每簇針數多少與皮損范圍大小成正比,皮損范圍直徑3cm以下,按周圍神經走向前後各一針,直徑3-5cm可6-8針,直徑5cm以上則10-16針為宜)。針刺入後留針30分鍾,每天1次。
電針:夾脊穴用1.5-2寸毫針,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同一輸出的負、正兩個電極分別接到病變對應神經節段上下各一節段的兩處夾脊穴;支溝穴、後溪穴:用1-1.5寸毫針,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同一輸出電極的負極接一側支溝穴,正極接同側後溪穴。電針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30分鍾後出針,每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共計一個療程。
(2)鋪棉灸療法:鋪棉灸:患者取卧位,將阿是穴充分暴露,用活力碘常規消毒,將脫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蟬翼(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約3×3M2大小棉片,根據皮損的面積決定施灸棉片的數量。鋪在阿是穴上,用火柴點燃棉花,棉花迅速燃盡,此時患者只有輕微燒灼感,每次施灸3遍。
(3)火針療法:取穴同基礎針刺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火針:患者取卧位,在已選阿是穴上用活力碘消毒,點燃酒精燈,左手持酒精燈,右手持中粗火針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針體,直至將針尖燒至紅白後,迅速准確地刺入皰疹中央約0.2-0.3cm,根據皰疹數量的多少,先刺早發的皰疹,每次選擇3-5個,每個皰疹針刺2次,術畢擠出皰液,按壓約30秒鍾,塗上一層萬花油。
(4)叩刺拔罐療法:患者取坐位或側卧位,充分暴露患處,局部常規消毒,再以消毒後的梅花針叩刺阿是穴(各簇水皰群間皮膚),以局部微滲血為度,然後選擇大小合適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刺絡部位及病損兩端。留罐5-10分鍾,出血3-5ml,取罐後用活力碘消毒患處,視皰疹面積大小,決定火罐的型號和數量。
(5)穴位注射療法:可予以胸腺五肽針或維生素B12針行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
(6)艾條灸療法:點燃艾條一端,在皮損部位及所處神經節段區域緩慢向左右上下迴旋移動,灸20-30分鍾,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