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張仲景葯膏治療蕁麻疹
擴展閱讀
雀斑醫院哪家最好 2025-05-10 20:28:48
雀斑是什麼樣 2025-05-10 20:21:19
葯店去雀斑 2025-05-10 20:19:34

張仲景葯膏治療蕁麻疹

發布時間: 2025-05-10 18:49:57

1. 皮膚病中葯外洗九法

導讀:夏季是皮膚病的高發季,對於皮膚病患者,外洗一方面可以減輕患者服葯痛苦;另一方面,皮膚病局部用葯能更好的吸收。(編輯/閆奇峰)

皮膚病中葯外洗九法

作者/龔景林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中葯外洗在皮膚病的治療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用葯物煎湯乘熱在患處淋洗、浸泡、濕敷或坐浴的一種治療方法,古稱「溻洗」。

早在公元前770年《禮記•曲禮》篇即載有「頭有瘡則沐,身有瘡則浴」,《外科精義》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內消也,蓋湯火有葯滌之功……此謂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滯也,如葯二兩用水二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凈帛或新棉蘸葯水稍熱溻其患處,漸漸洗溻沐浴之」張山雷氏說:「外瘍既潰,膿水浸淫,以洗滌潔凈為第一要義,庶幾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則惡腐不除,必多滋蔓」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曾用苦參湯治療狐惑病,狼牙湯治療陰䘌。

洗劑在民間也常為人們所慣用,如用白礬水洗濕瘡,花椒水洗癢瘡,蔥椒水洗凍瘡,桂花葉水洗漆瘡等。這些方法簡便,而且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臨床實踐中,筆者歸納了九法,茲不揣淺陋,介紹如下。

一、祛風止癢法

由於人體腠理不密,衛氣不固,風邪客於肌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導致營衛不和,氣血運行失常,肌膚失去潤養而產生一系列症狀。如發病迅速,消退亦快,遊走不定,瘙癢無度,多發於上半身或泛發全身,皮疹多為紅色丘疹、風團、鱗屑或苔蘚樣變、疣目,損害為乾性,不滲出,以及抓後起鱗屑及出血等,常見於急性瘙癢性皮膚疾患,如急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症、神經性皮炎等。

治擬祛風止癢為主。

葯用艾葉30克,搖竹消30克(我註:徐長卿),路路通30克,蠶砂60克,煎水1500毫升,待水溫熱後外洗患處,每天2次,每次洗10-15分鍾。

臨床上如尋常疣、扁平疣等,均屬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皮損表現為扁平丘疹,或高出皮膚,粟米至黃豆大小,色為淡褐色、褐色、正常皮膚色。表面平滑或粗糙。

治療以祛風解毒為主。

葯用木賊15克,蒼耳子15克,敗醬草30克,露蜂房10克,馬齒莧30克,煎水1000毫升,先乘熱濕敷患處,然後用水擦洗皮損,皮損以擦紅發熱為宜,每天一次。

二、清熱消腫法

不論外感邪熱或臟腑實熱,蘊阻肌膚,不得外泄,熏蒸為患。皮損多見紅斑、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液、灼熱癢痛。常見於急性濕疹及皮炎類疾患,如帶狀皰疹、丹毒、膿皰瘡、過敏性紫癜、葯疹、接觸性皮炎及大皰性皮膚病、剝脫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治宜清熱、消腫、解毒。

葯用馬齒莧30克,黃柏30克,千里光30克,大黃30克,煎水1500毫升,待溫熱後外洗或濕敷患處,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鍾。

三、燥濕收斂法

濕有內濕與外濕之分,但以外濕為主,因濕邪侵入腠理,郁結不散,與氣血相搏而浸淫肌膚發疹。證見水皰,瘙癢糜爛滲液,水腫,浸淫四竄,汁水淋漓。常見的皮膚病,如皮炎、濕疹、脂溢性皮炎、天皰瘡等。

治宜燥濕收斂。

葯用馬齒莧60克,蒼術30克,側柏葉60克,苦參30克,五倍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濕敷患處,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鍾。

四、涼血解毒法

由各種「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常見的有葯物毒、食物毒、蟲毒、漆毒等。邪毒侵入皮膚,郁而化熱,毒熱與氣血相搏而發病。證見紅腫、丘疹、風團、糜爛等多種形態。常見的皮膚病有接觸性皮炎、葯疹、中毒性紅斑、蟲咬皮炎、丘疹性蕁麻疹。

治宜涼血解毒。

葯用千里光30克,大黃30克,朴硝30克,山楂60克,扁蓄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濕敷患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鍾。

五、溫經散寒法

由於陽氣不達,皮肉受寒,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隔,氣血凝滯所致。皮損為紫暗或淡紅斑,局部皮損紅腫發硬,嚴重時可發生水皰、潰瘍。常見的皮膚病有凍瘡、血管炎。

治宜溫經散寒。

葯用透骨草30克,芫花10克,川椒15克,吳茱萸15克,煎水1000毫升,浸泡患處,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鍾。

六、活血散瘀法

肝氣郁結或外邪入侵,以致氣機不暢,氣滯血瘀,阻塞經絡而致。證見皮損色暗紅、青紫、瘀點、瘀斑、毛細血管擴張等。常見的皮膚病如結節性紅斑、硬紅斑、過敏性紫癜、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

治宜活血散瘀。

葯用鬼箭羽30克,紅花15克,丹參30克,桃仁30克,香附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10-15分鍾。

七、養血潤膚法

由於血虛不能營養肌膚,膚失濡養,血虛生風生燥,逗留肌膚所致。其皮損表現為乾燥、脫屑、肥厚、粗糙皸裂、苔蘚樣變。常見的皮膚病有神經性皮炎、銀屑病、魚鱗病、手足癬鱗屑角化型、掌跖角化過度症。

治宜養血潤膚。

葯用白芨60克,黃精30克,紫草30克,五靈脂30克,露蜂房10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後再外洗患處,每天一次,每次浸泡30分鍾。

八、殺蟲除䘌法

由於對蟲體的過敏或蟲的毒素侵入機體,日久蘊毒,發於肌膚所致。皮損為丘疹、風團、水皰、血痂、抓痕、糜爛等。常見的皮膚病有疥瘡、丘疹性蕁麻疹、桑毛蟲皮炎。

治宜殺蟲除䘌。

葯用蛇床子30克,川椒15克,大楓子30克,硫磺60克,藜蘆15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鍾。

在臨床上還有由黴菌所引起的手足癬皮損為丘疹、水皰糜爛滲液。

治宜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葯用丁香10克,黃精30克,黃柏30克,川椒10克,枯礬15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與外洗患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鍾。

九、脫脂除垢法

多因內蘊濕熱,外感風邪,蘊阻肌膚,濕熱上蒸,或因濕熱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而成。皮損為潮紅、滲出、糜爛、結黃厚痂、鱗屑(乾燥或油膩的鱗屑)。常見的皮膚病有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脫發。

治宜清熱利濕,脫脂除垢。

葯用透骨草60克,側柏葉60克,黃柏30克,皂刺30克,硼砂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鍾,洗後頭部不要另用溫水沖洗,待頭發自干。

總之以上九法初步概括了皮膚病中葯外洗的法則,在使用這九個法則時,一定要根據皮損的部位、范圍、性質以及患者皮膚的耐受情況辨證施治,合理的選擇有針對性的葯物和外洗方法,採取一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法則進行洗浴治療,才能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2. 怎麼治療蕁麻疹

蕁麻疹在這個季節太常見了!一不留神,就會得蕁麻。樓主這個問題的時間點非常合適,今天給大家說說蕁麻疹的處理方法,特別是急性蕁麻疹。

本文內容部分節選自《蕁麻疹診療指南(2007 版)》

注意用葯時間!

給葯時間應根據發生的時間進行調整;風團控制後宜繼續用葯並逐漸減量;一種葯無效時,可2種聯用或交替使用。

歡迎關注不葯博士!

3. 生薑、大棗相伍,巧治蕁麻疹

生薑

大棗

生薑、大棗相伍在表可調和營衛,在里可以調和氣血。 成無己曰:「邪在營衛者,辛甘以解之,故用姜棗以和營衛,生發脾胃升騰之氣」,鄒澍曰:「大率棗與姜聯為營衛之主劑,姜以主衛,棗以主營。」

一女,45歲,自訴:每遇風寒周身及膚發癢,搔抓後起大小不一條狀丘疹團塊,呈淡紅色,以頭面、手足等部位為甚,得熱後可緩解,無定時發作已有3個多月。診為蕁麻疹,服用很多種西葯如撲而敏等,當時止癢,葯一停瘙癢又復來,吃此葯副作用如嗜睡、頭昏、全身無力等。近半年來遇風寒、著涼就感冒,體質較差,面色少華,納差懶言,肢體倦怠乏力。

檢查: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根據舌、脈,辨屬中氣虛弱,致肌表抗邪無力,風寒客於肌腠所發。治宜補中益氣,逐風散寒,調和營衛。

但患者反復表明懼怕中葯氣味,一聞見就惡心嘔吐。餘思慮片刻,想起生薑的功效為「止嘔聖葯」,是否能以食葯二用的生薑大棗煎湯內服,觀治療效果如何?患者樂意接受。遂囑其生薑二片,大棗10枚,每日1劑。

二診:上葯連服10劑,各症狀皆見輕,飲食大增,面色轉紅,肢體較前有勁,遇風寒皮疹明顯減少,瘙癢大減。葯已中病,效不更方,續服10劑後,吿知諸症痊癒。

蕁麻疹是一種膚起風團,伴有瘙癢的皮膚病。 根據其發病的特點,中醫學文獻中又有「鬼飯疙瘩」「風疹塊」等名。關於蕁麻疹的病因病機,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中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也就是說蕁麻疹是因外邪侵犯人體所致。《醫宗金鑒》中也說:「由汗出受風,或露卧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明確指出了蕁麻疹發病一則是受風邪侵犯,二則是表虛之人容易得之,說明體質的內在因素。

本病不分年齡、季節、性別。發起突然,驟來速去,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痕跡,亦可反復發作,數年不愈。治療一般採用風寒束表者,以疏風散寒為主;風熱郁膚者,以疏風清熱為主;血郁生風者,以活血祛風為主;脾虛受風者,以健脾祛邪為主。

治療本例患者其根源在於平日脾胃氣虛,中氣不足,抗邪能力差,而呈現上述一系列症狀表現。故使用生薑益脾胃,散風寒;大棗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二葯相伍,補脾益氣和胃,調和營衛,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服後各症見輕,飲食大增,面色轉紅,肢體強健。正如《紅爐點雪》中指出:「用補葯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葯得力。」後世之人常用姜棗作「葯引」,但用於此例患者,「葯證合拍」,故有顯效。又如古人所說,「用葯之妙,如將用兵,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葯不貴繁,惟取其功」,正合此意。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 主辦

中醫葯知識 健康 養生 資訊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葯》雜志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葯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4. 春季蕁麻疹高發,得了蕁麻疹該怎麼處理

春季到了,隨著萬物生發,很多疾病也開始“生發”,春季傳染病、皮膚病特別多,特別是皮膚病,比如蕁麻疹在春天的發病率就高得多。蕁麻疹是常見的一種血管反應性皮膚病。它的發病原因比較多,比如:風邪(風寒、風熱)、高溫、日光,吃海鮮魚蝦或者辛辣動風食物,還有胃腸濕熱,沖任不調均能誘發蕁麻疹發病。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5. 寒性蕁麻疹的救星——「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湯!——羅大倫

經常有朋友問我,患了蕁麻疹怎麼辦?這個蕁麻疹,又叫「風團」,有時候被風一吹,就會感覺渾身發癢,用手一撓,立刻皮膚上會出現很多紅色的疙瘩,越撓越大,有的在瞬間會變得極大,甚至連成片,整個皮膚都發紅凸起,很是駭人。然後,有的人若干時間後會自動退去,有的會反復出現,整天發癢,嚴重地影響工作和生活。

有的時候,這東西也不是風吹引起的,有的人吃了魚蝦,或者什麼特殊的東西,也會出現蕁麻疹。總之,這是一個比較普遍,也很煩人的疾病。

患了蕁麻疹會有危險嗎?

有的朋友會說,這個病就是癢,挺著不就可以了嗎?這個會有什麼大的危險嗎?

其實還真有的,蕁麻疹如果起在肢體上,一般沒有大的問題,可是有個別情況,有那種巨大型的,起在咽喉部位,起在喉頭,壞了,因為這里皮膚薄弱,是呼吸的必經之路,不斷的刺激會導致水腫,會讓局部瞬間突然腫大,嚴重堵塞呼吸通道,這種情況會出現危急的後果,如果治療不及時,導致窒息,人會在很短的時間里出現生命危險,有時候急救來不及,周圍有醫務工作者的,甚至需要做喉頭切開插管處理,讓患者可以呼吸,這樣保證生命的安全。雖然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但是也需要大家了解。

蕁麻疹該怎樣調理呢?

西醫會用抗過敏的葯物治療,中醫則會將其分型,然後對症處理。

首先要分的是寒熱, 有的蕁麻疹是一見到熱的就嚴重,越熱越厲害,這可能多是熱證,中醫會用涼血解毒等方法調理。

還有一種,是遇到冷的就嚴重,比如冷水洗會嚴重,風稍微涼一點,一吹就嚴重,這多是寒證,我所見到的,寒證的多,熱證的少,基本上這幾年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寒證,所以給大家聊聊寒證的蕁麻疹。

這種蕁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氣不足,容易氣虛,這是基本體質。如果從症狀來看,往往是脈弱,舌質淡嫩,舌苔薄白。很容易累,稍微動作就氣喘,面色往往是白的,不夠紅潤,稍一運動就容易出汗,平時怕風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夠充沛,容易疲倦。

此時,如果遇到冷風,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時候被冷風吹到,則容易出現蕁麻疹,一撓,一身疙瘩,紅紅的一片,瘙癢不止。

那麼該怎麼調理呢?

我的經驗是用 桂枝湯

要說起這個桂枝湯,來歷可了不起,它是醫聖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裡面的第一個方子,被古代稱為 「仲景群方之魁」 ,這個方子的妙處,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們只就著蕁麻疹來談談它的用處。

這方子現在的份量大致是:

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薑三片、大棗六枚(掰開)。

其實其中的葯物只有三味,分別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薑和大棗是自己去市場買就可以了。

這個方子在《傷寒論》裡面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們沒有必要用那麼大,所以我給出的是《方劑學》教材裡面的大致份量,生薑和大棗是我的經驗用量。

那麼,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呢?

它的功用是: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這個方子歷代主要應用,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也就是明顯的正氣不足的人,患了風寒感冒的時候,這個方子是最恰當的。這種表虛證的症狀是: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此時古書記載還會出現一個症狀,叫「鼻鳴干嘔」,這「干嘔」好理解,可是這個「鼻鳴」是什麼情況呢?原來,在我們患外感的時候,鼻腔裡面會堵塞,有時又有濃鼻涕凝結在裡面,此時呼吸,有時會氣流堵塞,然後用力,又突然通開,此時會出現鼻鳴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此方會被張仲景選用放在《傷寒論》這部巨著的第一個方子的位置呢?這方子是怎麼構成的呢?

原來,當風寒傷人肌表的時候,原應惡寒發熱而無汗,這是正氣尚足,對寒邪侵襲的正常反應,此時防線還算堅固,所以沒有汗。

可是有的人,正氣虛弱,外寒來襲後,正邪斗爭,結果自己的防線出問題了,總是出汗,這個出汗是「桂枝湯證」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此時這種表虛之人,容易汗自出而發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干嘔,這是腠理不固,衛氣鬆弛,營陰無法內守,於是泄出腠理,成為汗液出來了。中醫管這種情況,叫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

那麼,蕁麻疹的寒證,也是有著同樣的機理的。往往是營衛不和,所謂「營」,中醫叫營氣,指的是循行於脈中的物質基礎,主要是一些營養物質,《素問·痹論》雲:「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而所謂的「衛」,顧名思義,指的是保衛身體的「衛氣」,是一種防護的功能的描述,《靈樞·本藏》雲:「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所以一般人多認為衛氣主要分布於體表。但是,《素問·痹論》則雲:「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膛」,可見衛氣也循行於身體內部,在各個臟腑之間,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其實,衛氣和營氣是不可分開的,營是營養物質,而衛氣就是運送它的力量,衛氣將營氣運送往全身,在體表的,就是去防衛外邪入侵了,在體內的,就是為身體臟腑輸送營養了,而仲景所描述的「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的意思,是衛氣出了問題,推動輸送營氣的功能有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此時叫做「衛強營弱」呢?其實,「衛強營弱」的實質是營衛皆弱,看不到這一點,就沒法真正懂得桂枝湯的道理,而「衛強營弱」只是相對的,「衛強」是外邪來襲,正氣不足的人,衛氣是不足的,是紊亂的,此時不足的衛氣忙於在體表組織抵抗,被外邪所遏制,壅滯於局部,顯得「衛強」,可是力量還是不夠,所以無法正常運送營氣,營氣無法正常通行,成為沒有押送官的糧草,所以會四散,所以會散出體外「汗出」,這種狀況,在局部就顯得「營弱」。

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張仲景的辦法是,補足正氣,所以他用桂枝湯, 桂枝湯的核心,是補足脾胃之氣,增加脾胃之氣向身體運送營衛之氣的力量的。

很多人問,我們的營衛之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你總是說,孩子總是感冒,是因為脾胃虛弱呢? 其實,我們身體的正氣,都與脾胃有關,尤其是保護身體的營衛之氣,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所以我們營衛之氣的來源,都是中焦脾胃。

我們再來看看桂枝湯,桂枝湯的組成是桂枝、芍葯、炙甘草,和生薑大棗。可是同樣的葯物組成,只是芍葯增加一倍的葯量,在加上飴糖,張仲景就管它叫小建中湯了,這個建中湯就是補脾胃建中焦的經典方子,而桂枝湯服用後要喝熱粥,這個熱粥和飴糖的區別,其實只是濃縮與否的問題,起作用是方向一致的。可見,桂枝湯的一個我們不大熟悉的作用,是補脾胃,建中焦。而與小建中湯的不同,是桂枝湯的芍葯量少一點,也就是收斂之性少些,所以我一直認為桂枝湯是補足中焦,同時增強向身體運送營衛之氣的功能的,也就是說它有增加輸送管道的功能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裡面談桂枝:「辛溫無毒。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我們可以看到裡面有「補中益氣」的作用,除了補中,它的作用還有通行氣分的功能;而芍葯則是:「苦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其中也有「益氣」的作用,我們可以理解為補益陰氣,而除此之外,它更善於通行血分的通道。所以桂枝與芍葯都有補正的作用,同時可以通行營衛之通道的功能。

當風寒在表,當用辛溫發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葯,補足正氣之外,通行經絡,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葯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除了補足正氣,一治衛強,通行衛氣的運行,一治營弱,通行營氣的運行,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薑辛溫,助桂枝解肌,溫衛氣之通道。大棗甘平,熬葯的時候要掰開,不用去核,熬好後益氣補中,養營氣之基礎。更重要的是姜、棗相合,可以升發脾胃之氣,是謂補中,這是營衛之氣的來源。炙甘草則是典型的守中之葯,坐鎮中焦。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葯,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

其實,仲景將此方放在《傷寒論》的第一方的位置,我猜測他是想突出補足正氣的重要性,這是治療一切外感病的基礎,所以這樣安排,不知這樣想,是否理解了醫聖之心。

應該如何煎服桂枝湯呢?

而這個方子的服用方法,也是非常講究的。 水煎好以後,首先是,「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就是喝完了葯,要加喝一碗熱粥下去, 這是要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這碗粥,確實療效要差很多,有時候根本就出不來汗,這是我的親身體會。所以我在之前的博客里寫過,甚至我們泡腳發汗,都要讓肚子里有食物,不要空腹,因為營衛之氣是從脾胃而來。

然後,要「溫覆令一時許,」就是 披上衣服,讓身體溫暖, 這也是避風助汗之意,此時注意千萬不要外出,讓冷風吹到,如果那樣,則前功盡棄了。

然後,等到「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和,津液得通,營衛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但是 流汗千萬不可如水流漓,如果是大汗淋漓,則「病必不除」。

此時,大家會奇怪,這個桂枝湯證不是在出汗嗎?為什麼還用汗法來發汗呢?可是為什麼又不能大汗淋漓呢?

我在之前的博文裡面講過來,此時,並不是為了發汗而發汗,此時微微汗出,只是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順利的一個標志而已,很多人認為外邪會隨著汗排出體外,在這里不是的,如果是邪氣隨著汗出去,那麼該是汗越多越好了,可是張仲景說不可大汗淋漓,顯然不是這個道理,而是:桂枝湯是增加脾胃之氣,通暢營衛運行的通道的,一旦營衛之氣充足通暢,則會微微汗出,這是一個標志而已,中醫以此來判斷,是否方葯到達有效劑量。

然後, 如果服用一次後,汗出,病好了,停後服,後面的葯物就可以不喝了;如果不效,就接著再服,「乃服至二、三劑」。 所以總是有人問我,張仲景書中的原方,葯量怎麼那麼大啊,現在我們的劑量是不是用小了啊?其實當時的葯量是比較大的,但是,很多時候,張仲景並沒有讓您都喝了,比如這個桂枝湯,量也比較大,但是您稍微喝了一小杯,如果已經微微汗出了,這就是到達標准量了,如果身體痊癒,後面的就可以不喝了。所以我說中醫是以人體的反應為標准劑量的,這是更科學的方法,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耐受不同,如果都是一個死的標准「一片,二片」的,往往不能適應每個人。

需要注意的是,此葯必須注意口渴與不渴,或喜冷性飲食與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現象,可以馬上把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類的寒性葯品,以免誤犯陽盛之戒。如病情沒有變化,可以繼續服用,雖二三劑也可。同時,方子後面提出了禁忌,要忌食生冷、油膩、酒肉、五辛、臭惡等不易消化或帶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桂枝湯這個方子,對寒性蕁麻疹,效果極好。 前幾天我的一位中學同學,突然打電話給我,說他妻子患了這個病,很難受,於是我告訴他,服用桂枝湯,結果三副痊癒,昨天發微信告訴我了。這樣的情況,我遇到很多,不給大家多講例子了,因為在生活中隨處可以遇到這種證型的蕁麻疹,總之基本全是桂枝湯解決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正氣不足的人很多,被風邪傷到,風寒郁於體表,導致營衛不和,所以用桂枝湯會效果很好。

對於體虛之人的感冒,只要有感冒後容易出汗的(這是最重要的診斷標准),我都會用桂枝湯,初起的基本就是單純的只用桂枝湯,如果時間長了有其他問題,葯物會有所增減,但是都是桂枝湯打底。對於這種證型的感冒,桂枝湯往往都是一劑見效,甚至有的是一劑痊癒,可以說,這是一個治療體虛感冒非常有效的方子。

6. 寒性蕁麻疹的救星——「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湯!——羅大倫

經常有朋友問我,患了蕁麻疹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罕見,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困擾。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通過中醫的方法來調理。中醫認為,蕁麻疹分為寒熱兩種類型,其中,寒性蕁麻疹的治療,可以使用桂枝湯這個經典的方劑。
桂枝湯,是古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的第一個方子,被譽為「仲景群方之魁」。它的主要作用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對於寒性蕁麻疹,這個方子有著非常好的效果。
這種蕁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氣不足,容易氣虛。他們的脈象弱,舌質淡嫩,舌苔薄白。稍微一動就會氣喘,面色蒼白,不夠紅潤,稍微一運動就容易出汗,平時怕風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夠充沛,容易疲倦。
當遇到冷風,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時候被冷風吹到,這些人容易出現蕁麻疹,一撓,一身疙瘩,紅紅的一片,瘙癢不止。
那麼,該怎麼調理呢?我的經驗是用桂枝湯。這個方子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和大棗。其中,桂枝和白芍各有九克,炙甘草是六克,生薑是三片,大棗是六枚,需要掰開。
這個方子在《傷寒論》中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們沒有必要用那麼大,所以我給出的是《方劑學》教材裡面的大致份量。生薑和大棗是我的經驗用量。
桂枝湯的作用,主要是補足脾胃之氣,增加脾胃之氣向身體運送營衛之氣的力量的。我們的營衛之氣,都是中焦脾胃所提供的。所以,桂枝湯可以通過補脾胃,來增強營衛之氣,調和營衛,從而治療蕁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桂枝湯後,要喝熱粥,以助汗出,避風助汗,等到遍身微汗,病就會好了。如果服一次後,汗出,病好了,停後服,後面的葯物就可以不喝了;如果不效,就接著再服,「乃服至二、三劑」。
桂枝湯對於寒性蕁麻疹,效果極好。我的一位中學同學,他的妻子患了這個病,服用桂枝湯後,三副就痊癒了。這樣的例子,我遇到很多。總之,桂枝湯是一個治療寒性蕁麻疹非常有效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