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寶寶長濕疹怎麼辦
嬰兒濕疹,通常被稱為「奶癬」,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影響1到2個月大的嬰兒。濕疹常常出現在較為肥胖的嬰兒身上。對於這種狀況,可以通過給患兒服用非那根糖漿來緩解症狀,同時也可以與復方維生素B糖漿和維生素C等葯物一同使用。
如果皮膚損害表現為化膿發炎,建議使用紅黴素眼膏或其他抗生素軟膏進行治療。每日塗抹三次最為適宜。母乳喂養是最佳選擇,但如果無法實現,可以選擇一些配方奶粉,如聖元、美贊臣等,這些奶粉較為接近母乳成分,有助於緩解嬰兒濕疹。
保持寶寶的皮膚清潔和乾燥也很重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滌用品。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洗完澡後輕輕拍干皮膚,再塗抹適合嬰兒使用的保濕霜。
此外,保持室內空氣濕潤,避免讓寶寶直接暴露在乾燥或過熱的環境中,也是預防和緩解嬰兒濕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家長在護理寶寶濕疹時,應耐心細致,避免因急躁而導致寶寶皮膚受損加重。同時,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確保寶寶健康。
⑵ 嬰兒三個月大,濕疹化膿,流膿水,急求治療方法!!
血熱化腐為膿,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的
中葯制劑
外用加上內服,二者雙管齊下,如果患兒有消化不良的症狀,酌情在內服的葯物裡面添加健脾的配合,治療期間和愈後患兒的護理以及乳母飲食上注意即可,
⑶ 寶寶濕疹洗了中葯,洗後沒有給他用清水洗掉滿臉紅紅的還化膿了怎麼辦
病情分析: 葯店給寶寶買一支治濕疹的葯膏擦一擦,暫時幫寶寶暫時緩解一下,所有治濕疹的葯都是治標不治本的, 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濕疹都是由於寶寶還小, 腸胃功能不是完善, 很多動物類蛋白是小分子蛋白, 很容易透過腸壁直接進入血液,從而引起過敏, 寶寶大一點自然就會好了, 意見建議:所以親要注意以下事項: ...1.飲食上要特別注意, 如果是母乳喂養, 要注意媽媽的飲食, 這段時間暫時不要吃動物蛋白含量高的食物: 比如雞蛋, 魚類, 蝦類, 海產品都不要吃, 多吃清淡的, 蔬菜水果.寶寶也不能吃蛋白和其它含蛋白質過高的輔食; 2. 衣服不要穿貼身的, 要是全棉的, 洗衣的時候最好不要用什麼洗衣液, 直接用開水燙燙就可以了, 因為鹼性的東西接觸皮膚也會讓濕診更嚴重; 3. 要注意幫寶寶保持皮膚的乾爽, 出了汗要及時用溫水擦洗干凈, 如果濕疹有擦破皮的話要盡量少用水洗, 可以適當用干凈毛巾拈點純天然的植物油幫寶寶擦一擦, 4 . 還有一點就是不要給寶寶穿得太多, 要盡量讓寶寶的皮膚溫度保持比較低, 濕疹最怕高溫, 所以也不能到外面曬太陽; 5. 另外還要注意一下外界的刺激, 比如粉塵, 花粉之類的, 這些也容易引起濕疹的加重. 親只要注意了這幾點, 寶寶的濕疹基本上會好轉的. 但願對你會有幫助.
⑷ 寶寶臉上有濕疹,給他用「寶寶濕疹膏」,用了又會起,請問用什麼葯膏比較好
對於寶寶臉上出現濕疹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非那根糖漿或苯海拉明糖漿進行口服,這些葯物有助於緩解過敏反應。同時,可以結合使用復方維生素B糖漿和維生素C,以增強寶寶的免疫力。在局部處理方面,可以使用2.5%地塞米松冷霜或氧化鋅糊劑,尤其是在冬季,建議配合使用10%魚肝軟膏或50%甘油,以保持皮膚的濕潤和舒適。
如果寶寶的皮膚損害表現為化膿發炎,則需要使用紅黴素眼膏或其他抗生素軟膏來控制感染。在使用這些葯膏時,要注意塗抹的厚度,不宜過厚,每天使用3次為宜。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上述葯膏前,最好先咨詢專業醫生的意見,確保所選葯物適合寶寶的具體情況。
在日常護理方面,建議保持寶寶皮膚的清潔與乾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護膚品。同時,要定期為寶寶洗澡,並在洗浴後及時塗抹保濕霜,幫助皮膚鎖住水分,減少濕疹的發生。此外,注意觀察寶寶的飲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如海鮮、堅果等,以減少濕疹的發生幾率。
在選擇和使用任何葯膏前,請務必咨詢專業醫生的意見,確保所選葯物適合寶寶的具體情況。同時,遵循醫生的指導,合理使用葯物,避免自行調整劑量或更換葯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加強寶寶的體質,也有助於減少濕疹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讓寶寶接觸到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如塵蟎、寵物毛發等,同時,注意室內空氣流通,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為寶寶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
⑸ 頑固化膿性皮膚感染伴濕疹怎麼治療
有一部分家長在照顧孩子時常會碰到這種情況,孩子的濕疹怎麼也不好,有時候還伴有膿皰形成,看過多家醫院,各種各樣的中葯、西葯、葯膏都用遍了,濕疹還是沒有任何好轉,並且孩子還常得支氣管炎、肺炎、鵝口瘡等各種感染。最後只能感嘆:為什麼別的孩子的濕疹那麼好控制,我們孩子的濕疹就這么頑固呢?帶個孩子真難!
帶個孩子為什麼這么難?有沒有其它原因?
作為一個專業醫生,我們給出的建議就是:
一定要區分你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你孩子真的是濕疹嗎?還是其它疾病引起的濕疹樣的表現?
如果你的孩子生後不久即出現反復的濕疹樣皮炎,並且伴有膿腫形成;如果你的孩子乳牙遲遲不脫落;如果你的孩子常常反復的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時,這時就要引起家長的警惕,心裡一定要打個問號,我的孩子是怎麼了?因為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濕疹,而有可能是一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病―高IgE血症。
高IgE血症:是一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病,以慢性皮炎、反復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導致的膿腫和肺炎為特徵。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清IgE水平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以及其它非特異性表現。
半數以上病例發生於未滿1歲的嬰兒,男女均可發病。皮膚初發症狀類似異位性皮炎或慢性濕疹,伴劇烈瘙癢。搔破處易發生葡萄球菌化膿性感染,表現為癤、癰及所謂復發性「寒性」葡萄球菌膿瘍。頭部可有毛囊炎,耳、頭、口腔周圍及腹股溝可有膿皰、結痂、脫屑。眼部發生瞼緣炎等。易反復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嚴重者可發生膿胸或肺膿瘍。此外,常見關節過度伸展及指甲營養不良(如灰指甲)等,在年長兒還容易發生骨折。
1.皮膚表現:慢性濕疹樣皮炎,但分布和性質不像異位性濕疹,系生後不久即出現的首發症狀(約80左右的患者皮疹發生於生後35天之內),呈丘疹或丘疹水皰性皮疹,邊界清楚,有瘙癢。皮損多分布於頭面部、耳後及軀體伸側面,其嚴重程度與季節無關,其皮疹尤其是耳周圍的皮疹可終生不退。皮膚活檢可見表皮有大量嗜酸性細胞浸潤伴表皮白皰疹。
2.感染特徵:所有患兒均有反復嚴重感染史,常發生在生後3個月以內。生後第1天即可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致病菌的反復感染是高IgE血症最常見的症狀。常表現為皮膚冷膿腫(因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輕微而得名)、反復發作的支氣管炎、肺炎。可導致肺大皰、肺膿腫、膿胸和支氣管擴張等並發症。其它常見的感染有中耳炎、慢性鼻竇炎、化膿性關節炎和骨髓炎。也可見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粘膜部位感染如鵝口瘡、指趾甲念珠菌感染所導致的指趾甲萎縮或灰指趾甲。其它非細菌性感染有卡氏肺囊蟲感染、帶狀皰疹、皮膚皰疹和皰疹性角膜結膜炎等。
3.肌肉骨骼表現:患者常有特殊面容。顱縫早閉、乳牙脫落延遲或不脫落為本症特點。據統計約72的高IgE血症於8歲時仍有乳牙不脫落、恆牙未萌出或乳牙與恆牙同時存在,從而形成雙排牙。70~90患者有粗陋面容、寬鼻樑、突鼻及頰部與下頜比例不稱(半側肥大)。在較大患者骨折也較為常見,比較少見於1歲以內的患者,可能與承重有關。骨折常由無意識或者輕微外傷引起,常累及長骨、肋骨和骨盆,高IgE患者比較顯著的特點是骨折後不易癒合。脊柱側凸隨年齡增長而加重,小患兒基本看不出有脊柱側凸。
4.其他表現:可有生長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關節過度伸展和毛孔增大等表現。
凡有上述臨床表現如慢性濕疹、反復葡萄球菌感染,並且嬰兒期發病,血清中IgE持續高值、白細胞趨化功能低下等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血清IgE水平增高和嗜酸性細胞增多為高IgE血症最有力的實驗室依據。當然血清IgE增高也可見於其它疾病,如異位性皮炎,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等。
實驗室檢查:
絕大部分患者伴有血清IgE升高,一般2000u/mL,個別患者可高達50000u/mL。但IgG、IgA、IgM水平含量大多正常。
患者血沉長期增加,可能與慢性炎症有關。
其它可見貧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升高,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多等非特異性表現。
中性粒細胞功能常表現為各種障礙,特別是趨化功能差。對抗原刺激的反應能力低下,遲發型皮膚試驗多呈陰性反應。
治療
目前本病的治療仍處於經驗治療水平。由於高IgE血症患者易發生反復的細菌感染,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因此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
IFN-γ能減少B細胞產生IgE,使IgE水平降低,而其它免疫球蛋白水平不受影響,並且IFN-γ還能改善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功能,目前應用較多,但是有的患者應用IFN-γ後發生了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所以應用時還是要謹慎。
嚴重感染時,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IVIG)或進行血漿置換也可使感染得到較好的控制,這兩種方法對於嚴重的濕疹也有一定的療效。
目前也有應用骨髓移植治療高IgE的報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骨髓移植可以使患者的免疫系統恢復正常,從而改善患者的感染症狀,但是並不能阻止骨折的發生。
預後
本病徵的遠期預後尚不清楚。對能早期診斷積極治療者感染機會少,預後相對較好,否則可因嚴重感染而死亡。本病還有發展為淋巴樣惡性腫瘤的可能。
⑹ 陰囊濕疹流膿了怎麼辦求助各位了
陰囊濕疹,是一種嚴重影響性慾的疾病。
表現為陰囊表皮發紅,長出密集分布的小丘疹,奇癢難耐。
如果受細菌感染化膿,則引起局部炎症,發炎腫痛,陰囊皮膚增厚,觀之不雅。
一旦得病,不僅男性身體不適,還會令雙方性慾全無,也可能將疾病傳染給女性。
建議用「潔苯草青」塗抹,效果很明顯。還有就是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
⑺ 膿包性濕疹的治療和預防~
膿皰瘡(impetigo)是由金葡菌或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多發生在氣溫高、濕度大的夏秋季節。易在兒童中造成流行。
膿皰瘡治療
1.全身療法根據患者的皮損情況及有無全身症狀,酌情給予磺胺類葯物或抗生素,如青黴素G(80萬一240萬U/d,肌注,小兒每日2.5萬一5萬U/kg,分2一4次給)、新青黴素II、氨苄西林鈉(氨苄青黴素鈉)、頭孢氨苄等。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給紅黴素口服(0.25~0.5g,3~4次/日,小兒每日25~50my/kg分3~4次)或林可黴素肌注(0.6g,每8小時一次,小兒每日20一40mg/kg,分2次),或根據葯物敏感試驗給予相應的抗生素。對重症新生兒膿皰瘡,應給予大劑量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加強支持療法,包括輸血漿(或全血)或肌注丙種球蛋白。
2.局部療法以殺菌、消炎、收斂、乾燥為原則。如膿皰完整時,可外搽5%硫磺1%樟腦爐甘石洗劑,一日多次。若膿皰較大,可先用消毒注射器抽出膿汁,用消毒棉花吸干後再搽上述洗劑。如膿皰已破潰、結痂,則宜用0.1%乳酸依沙吖啶液或0.5%新黴素液或1:5000~10000高錳酸鉀液清洗或濕敷。清除痂皮,而後再外搽0.5%新黴素3%糠餾油糊劑或0.5%新黴素軟膏等。新近用於膿皰瘡的莫匹羅星(mupirocin)軟膏具有起效快、療效高的特點。
3.對新生兒膿皰瘡,可採用暴露乾燥療法。對深膿皰瘡,可先除去痂皮,再塗抗生素軟膏,以促進潰瘍癒合。
4.隔離消毒嬰兒室、托兒所、幼兒園如發現患病兒童,應立即隔離,患兒衣被用具等應及時清洗消毒,以防止接觸傳播,並對居住環境進行消毒。
5.平時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並及時治療痱子、蟲咬皮炎等瘙癢性皮膚病及各種皮膚損傷。
⑻ 嬰兒外耳道濕疹怎麼辦
嬰兒外耳道濕疹是一種常見的問題,主要症狀包括耳朵瘙癢,寶寶因此會頻繁抓撓耳朵,表現出煩躁不安,難以入睡。局部皮膚會出現紅斑,並伴有小丘疹,這些丘疹可能會融合成小水泡,破裂後流出黃色液體,若繼發感染,則可能會形成膿瘡。如果濕疹伴隨感染,寶寶可能會出現發燒,耳朵部位腫脹,甚至鄰近淋巴結也可能會腫大。
對於患外耳道濕疹的寶寶,可以採用4%硼酸水清洗耳朵,之後塗抹雷鋅軟膏或40%氧化鋅油,或者使用倍氯美松進行治療。如果已經出現了繼發感染,應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保持耳朵乾燥清潔非常重要,對於化膿性中耳炎,應當及早治療,以減少膿液和葯物對耳道皮膚的刺激。對於過敏體質的寶寶,應該適當減少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攝入,例如魚、蝦、蛋類和奶製品。
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外耳道濕疹的發生。實際上,外耳道濕疹並非嚴重疾病,對全身健康影響不大,通常情況下,寶寶在兩到三歲時,外耳道濕疹會自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