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治療濕疹都有什麼中葯
擴展閱讀
嬰兒眼睛為什麼長濕疹 2025-05-08 22:28:36
日光性雀斑樣痣 2025-05-08 22:17:23
濕疹頭孢 2025-05-08 22:07:29

治療濕疹都有什麼中葯

發布時間: 2025-05-08 14:04:55

A. 治療濕疹的36種常用中葯

一、祛風類葯物
1. 防風: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可治療濕疹伴瘙癢者。
2. 刺蒺藜: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配伍使用。
3. 全蠍:味辛咸,性平,歸肝經。具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
4. 僵蠶: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功效,適用於濕疹伴皮膚瘙癢者。
二、祛濕類葯物
1. 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
2. 厚朴: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具有燥濕消痰、溫中下氣除滿的功效,適用於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
3.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適用於亞急性、慢性濕疹。
4.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清熱排膿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濕疹。
5. 車前子:味甘,性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適用於濕疹水皰明顯,皮膚濕爛者。
6.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適用於濕熱內蘊的濕疹。
7. 萆薢: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濁不化的急性、亞急性濕疹。
8. 藿香:味辛微,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濕、祛暑辟穢、和中止嘔的功效,適用於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
三、清熱類葯物
1.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濕熱證的濕疹。
2.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中焦濕熱證的濕疹。
3.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濕熱下注、瘀阻經絡而引起的濕疹。
4. 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功效,適用於濕熱為主證的急性濕疹。
5. 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適用於濕熱所致的急性濕疹、皮炎
6. 玄參:味甘苦,性寒,歸肺、胃、腎經。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遷延日久,證屬陰傷有虛熱者。
7. 白鮮皮: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功效,適用於風熱濕毒所致的濕疹、外陰濕疹、陰囊腫痛。
8.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適用於急性濕疹、葯疹、接觸性皮炎等濕熱而熱象明顯者。
9. 青黛:味咸,性寒,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適用於血熱引起的皮膚紅斑、熱痛。
10.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的功效,適用於濕熱瘡毒以及濕熱久郁的濕疹。
11. 馬齒莧:味酸,性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血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急性濕疹,有滲出糜爛者。
12. 地膚子:味苦甘,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濕清熱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濕疹伴瘙癢者。
四、理血類葯物
1. 生地黃:味甘,性涼,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血熱毒盛型濕疹。
2.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適用於血虛證的慢性濕疹。
3. 赤芍:味苦,性涼,歸肝經。具有化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適用於血熱型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4. 紫草:味甘,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適用於麻疹及其他熱病發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紅活或疹出不暢等。
5.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濕熱久郁而致血瘀者。
6. 白茅根: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熱證而有陰津不足者。
7. 莪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病情遷延日久,濕熱毒邪瘀熱互結於肌膚的慢性濕疹。
五、補益類葯物
1. 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
2.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血的功效,適用於濕疹屬脾虛濕盛證。
3.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補精益髓的功效,適用於濕疹遷延日久,有血虛證候者。
4. 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肺化痰、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後期,陰傷有熱者。
5. 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養血祛風、補益肝腎、烏須黑發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而血虛風燥見症者。

B. 濕疹用什麼中葯治療

濕疹可以用多種中葯進行治療,常用的包括黃連、黃柏、金銀花等。

一、中葯種類及功效

1. 黃連: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濕疹患者體內濕熱較重,黃連能夠減輕濕症,緩解濕疹症狀。

2. 黃柏:黃柏也是一種清熱燥濕的葯物,對於濕疹引起的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3. 金銀花: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效果,能夠改善濕疹引發的皮膚炎症。

二、中葯使用方法

這些中葯可以通過煎湯外洗或製成葯膏外塗的方式使用。具體方法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醫生的建議來確定。

三、綜合調理

除了中葯治療,濕疹患者還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刺激,調整飲食,減少攝入刺激性食物,如海鮮、辛辣食物等。這些綜合措施有助於減輕濕疹症狀。

四、注意事項

使用中葯治療濕疹時,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因為濕疹的分型及個體差異較大,不是所有中葯都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濕疹。此外,中葯治療效果因人而已,有些人可能會有較好的反應,而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適,應及時向醫生反饋,調整治療方案。

總之,中葯治療濕疹有其獨特優勢,但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確保安全有效。

C. 8個中葯治療濕疹的偏方(8個中葯治療濕疹的偏方大全)

以下是8個中葯治療濕疹的偏方:

  1. 急性濕疹偏方

    • 材料:爐甘石30克,孩兒茶20克,冰片10克。
    • 用法:共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有滲出液者可用上葯撒之,無滲出者用麻油調勻塗擦患處,每天2次。
  2. 急性濕疹滲液多者偏方

    • 材料:生蒲黃、龍骨、烏賊骨各等份。
    • 用法:研成細末,過篩,直接撒於患處。滲液濕透葯粉時,再繼續撒葯。再用葯時,不要將原已乾燥的葯粉去掉。
  3. 亞急性濕疹偏方

    • 材料:黃柏、龍膽草、苦參各30克。
    • 用法:共研成細末,瓶裝備用。有滲出液者可用葯粉撒之,無滲出液則用麻油調勻塗擦患處,每天2次。
  4. 陰囊濕疹偏方

    • 材料:滑石、五倍子、明礬各15克,蛋黃油適量。
    • 用法:共研成細末,再用蛋黃油調成糊狀,外塗患處,每天2次。
  5. 肛門濕疹偏方

    • 材料:大楓子50克,苦參50克,蛇床子15克,浮萍15克,荊芥15克,川芎15克,蒼耳子30克,仙鶴草30克。
    • 用法:加水煎沸15~20分鍾,濾取葯液,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待葯液變溫時,可坐浴,每天2次。
  6. 頑固性濕疹偏方

    • 材料:密陀僧15克,冰片10克,雄黃5克,蛇床子10克,黃柏10克,地膚子5克。
    • 用法:共研成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葯粉適量,加食醋調成糊狀,塗擦患處,每天3次。
  7. 頑固性肛門濕疹偏方

    • 材料:地膚子30克,五倍子30克,土槿皮、白鮮皮、地榆、土茯苓、皂刺、紫草各15克,黃柏10克,赤石脂10克,甘草10克。
    • 用法:加水煎至一定量,將葯汁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鍾。
  8. 頑固性慢性濕疹偏方

    • 材料:明礬30克,皂礬30克,黃丹30克,赤石脂30克。
    • 用法:共研成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將葯厚厚地塗於患處,葯稍干後用紗布包裹。待其乾燥結痂自行脫落而愈。

注意:以上偏方僅供參考,使用前請咨詢專業中醫醫師,確保安全性和適用性。不同人的體質和濕疹情況可能不同,因此治療效果也會有所差異。

D. 濕疹吃什麼中葯好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容易反復發作,若治療不及時,症狀會加重。中醫作為我國的傳統醫學,為許多濕疹患者提供了中葯治療的選擇。
對於濕疹的治療,中葯蒲黃是一個有效的選擇。使用方法是,將蒲黃研成粉末,直接撒在濕疹部位,並用紗布包紮好,每日一次。另外,蛇床子、大黃、苦參、楓球、黃柏等葯物也是治療濕疹的良葯。這些葯物可以煎水後外洗患處,每日三次,每次外洗30分鍾,對於急性濕疹患者通常一次就能見效。
對於慢性濕疹患者,治療目標是止癢、抑製表皮細胞增生並促進真皮內的炎症吸收。同樣,使用蛇床子、大黃、苦參、楓球、黃柏等葯物煎水外洗患處,每日三次,每次外洗30分鍾。這種治療方法對於慢性濕疹也通常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濕疹患者應注意飲食調理。應少吃辛辣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一些水果蔬菜。此外,慢性濕疹患者還應避免食用某些富含蛋白質而不易消化的食品,如蛤蚌類、魷魚、烏賊等;種子類食品,如各種豆類、花生、芝麻等;以及海產類食物,如蔥、蒜、洋蔥、羊肉等。
通過合理的中葯治療和飲食調整,許多濕疹患者能夠減輕症狀並促進康復。然而,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因此在選擇治療方法時應根據個人情況調整,並咨詢專業醫生的建議。

E. 治療濕疹的草葯濕疹的中葯配方

不管是濕疹還是蕁麻疹,這兩種皮膚疾病換了之後都是非常折磨人體的,因為這兩種皮膚疾病都會在人體皮膚表面形成瘙癢紅腫的狀況。但是濕疹往往要比蕁麻疹的治癒幾率要高一些,所以在患了濕疹之後,大家一定要和醫生商量對策積極治療。而如果使用中草葯治療濕疹的話,有哪些中草葯配方呢?

治療濕疹的中葯配方有很多,下面就選擇幾個比較好的配方來介紹給大家吧。
首先,濕疹有區分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的。如果是急性濕疹的話,可以使用金銀花、連翹、茵陳各15克,黃柏、梔子各10克,苦參、白鮮皮各12克,生廠膏、車前草各30克。 將葯用水煎以內服。另外,還可以用馬齒莧、仙柏葉、地榆各60克。枯礬30克,煎湯外洗患處。對於治療急性濕疹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大家不妨試試。

而對於慢性濕疹的治療,則可以使用赤芍、當歸、澤瀉、茯苓各9克,蒼術、白術、厚朴、橘皮各6克,桂枝5克。將葯用水煎服即可。效果也是很好的,有需要的患者朋友可以試一試。
另外,患者朋友在治病期間也要做到以下幾點:1.避免自身可能的誘發因素。2.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過度搔抓、清洗及接觸可能敏感的物質如皮毛制劑等。少接觸化學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滌精等。3.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濃茶、咖啡、酒類。4.在專業醫師指導下用葯,切忌亂用葯。

以上就是幾種可以用於治療急性和慢性濕疹的中葯配方,廣大患者朋友不妨試一試。另外,建議也可以配合一些沒有激素的葯膏或葯物進行治療,這樣可以治療得更徹底。

F. 濕疹用什麼中葯洗效果最佳

中葯因其對皮膚的刺激較小,在治療濕疹方面表現出較好的效果。對於長在臉上的濕疹,我們推薦使用金銀花煮水清洗,每日三次,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消炎止癢,且對皮膚沒有不良影響。

針對身上的濕疹,可以考慮使用蛇床子、白術、蒼術、蒼耳子、白蘚皮、地膚子、苦參、黃柏等葯材加水煎煮,去渣後清洗患處,連續清洗五天,有助於濕疹的消退。另外,艾葉煮水清洗也能達到殺菌、消炎和止癢的效果,但請注意,這種方法不能完全治癒濕疹,僅能緩解瘙癢。

此外,還有一種常用的處方是將赤芍、蒲公英、金銀花、大青葉、茵陳、連翹、生甘草加水煎煮,濾出液體後清洗患處。同時,也可以嘗試使用馬齒莧、生地榆、黃柏、苦參等葯材加水煎煮,清洗患處。

對於濕疹患者來說,積極使用葯物治療之外,還需要外用塗抹甘伯宗乳霜。日常護理同樣重要,保持皮膚清潔衛生的同時,避免使用鹼性強的肥皂頻繁清潔皮膚。洗澡時水溫應保持在40攝氏度左右,冬季不需要每天都洗澡。

飲食方面也不能忽視。應避免食用辛辣、燥熱及魚腥類食物,以免加重濕疹瘙癢。建議清淡飲食,保證足夠的維生素攝入,多吃蔬果和粗糧。同時,可以食用一些具有祛濕清熱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薏米、冬瓜等,以期早日擺脫濕疹的困擾。

G. 濕疹吃什麼中葯好 對症下葯完全根治

濕疹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皮膚病之一,中醫學認為濕疹由風、濕、熱三大原因導致。患了濕疹後,使用何種中成葯及中葯用法成為患者關注的焦點。

中葯治療濕疹需辨證施治,效果顯著。急性濕疹多屬濕熱證,患者皮膚發紅、瘙癢、抓破後流水。治療宜清熱祛濕,可選苦參、蛇床子、黃芩等中葯煎水外洗或內服。慢性濕疹則多為虛實夾雜證,表現為皮膚粗糙、色暗滯、身倦乏力等。治療宜健脾養血、清利濕熱,可選用松香、枯礬、白術等中葯。

除了葯物治療,濕疹患者的日常防護同樣重要。泡澡時水溫要適宜,避免過熱或過冷。洗完澡後應及時塗抹潤膚乳液,保持皮膚濕潤。此外,還需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濕度,穿著棉質衣物,避免使用止汗劑等刺激性物質。

在飲食上,濕疹患者應盡量避免刺激性大及易過敏的食物,多吃新鮮蔬果以增強免疫力。貼身用品和床上用品應經常清洗並曬太陽消毒。切記不要用熱水沖洗患處,以免加重病情。通過合理調理和及時治療,濕疹患者很快就能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