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濕疹中醫稱什麼
擴展閱讀
孩子臉上為什麼長雀斑 2025-05-03 13:28:05
貧血得水痘 2025-05-03 13:26:41
出水痘可以吃豬嗎 2025-05-03 13:26:37

濕疹中醫稱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5-03 02:26:51

『壹』 濕疹是什麼樣子

濕疹(eczema)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通常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中醫文獻中記載的「浸淫瘡」、「旋耳瘡」、「綉球風」、「四彎風」、「奶癬」等類似西醫學的急性濕疹、耳周濕疹、陰囊濕疹、異位性皮炎及嬰兒濕疹等。近年來,濕疹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氣候環境變化、大量化學製品在生活中的應用、精神緊張、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等因素有關。

醫學臨床上診斷濕疹,濕疹症狀可分為如下幾種:

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通常在生後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生,好發於顏面及皮膚皺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輕至痊癒,但也有少數病例繼續發展至兒童期甚至成人期。

滲出型濕疹: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

乾燥型濕疹: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兒童濕疹:是一種兒童過敏性皮膚病。兒童皮膚發育尚不健全,最外層表皮的角質層很薄,毛細血管網豐富,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豐富,故容易發生過敏濕疹反應。

乳房濕疹:多見於哺乳婦女,乳暈濕潤、糜爛、結痂,時間稍久可增厚,發生皸裂,餵奶時疼痛。長期不愈。皮下有硬結者,應考慮並發濕疹樣癌的可能。所以,對乳房濕疹應提高警惕,及時檢查。

陰囊濕疹:急性者有腫脹、流水、結痂。慢性者則增厚、苔癬化,甚癢並易復發。常與局部多汗,外陰刺激、神經內分泌障礙、慢性前列腺炎等有關。

女陰濕疹:多見大小陰唇及附近皮膚紅腫、糜爛及慢性增厚,甚癢。常與黴菌性陰道炎、白帶增多及內分泌紊亂有關。

肛門濕疹:肛門周圍濕疹急性期紅腫、糜爛,慢性期呈浸潤、肥厚,甚至發生皸裂。奇癢且痛,特別是在便後更加明顯。由於經常搔抓,皮膚可變厚或變薄,萎縮發亮。兒童肛門濕疹多與蟯蟲有關,成人多與痔瘡、多汗有關。

手部濕疹:發生於手掌部易浸潤增厚,過度角化形成皸裂。手指端濕疹常反復發生水皰、結痂、增厚、脫屑,累及甲床部可影響指甲發育,致使甲板粗糙,凹陷不平。接觸水、肥皂、洗衣粉等常使濕疹加重。

腿部腳部濕疹:好發脛前及踝部,常由於下肢靜脈曲張或外傷引起。結痴、增厚、苔蘚化,也可呈糜爛、流水,易繼發感染或形成潰瘍,頑固難治。

皸裂性濕疹:與過敏有關,由日常生活中接觸清潔劑、肥皂、染料、油漆及日光等刺激物所致。在疾病過程中,精神創傷、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均可加重病情。

『貳』 濕疹不吃葯能好嗎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症反應,中醫稱其為濕毒瘡。其病因復雜,多因風濕熱侵襲肌膚,郁結蘊滯引起。現代醫學認為,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但不限於遺傳、免疫反應、環境因素及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等。

濕疹的主要症狀包括皮膚紅斑、丘疹、水皰、糜爛和滲出等,患者常感到劇烈瘙癢。對於濕疹的治療,西醫多採用口服抗組胺葯物來緩解症狀,這類葯物能有效減輕瘙癢感,但並不能根治濕疹。而中醫則強調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針灸、拔罐、外塗葯膏等療法。

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人體氣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達到緩解濕疹症狀的目的。拔罐則能幫助排除體內的濕氣,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吸收。外塗葯膏則根據濕疹的具體類型和病情嚴重程度,選用具有消炎、止癢、滋潤皮膚功效的葯物。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針灸、拔罐還是外塗葯膏,都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操作導致不良後果。同時,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調理,避免接觸過敏原,以減少濕疹發作的頻率。

綜上所述,濕疹的治療並非完全依賴葯物,通過綜合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有效控制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叄』 小孩濕疹要怎麼推拿

小兒濕疹在中醫中被稱為「胎毒」,這是嬰幼兒群體中常見的皮膚問題。孩子臉上布滿紅點,因瘙癢而不斷抓撓,導致食慾下降、睡眠不佳,令寶媽寶爸們焦急萬分。盡管葯膏是常用的治療手段,但濕疹的反復發作令人困擾。除了葯膏,推拿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小兒濕疹多因內熱無法排出所致。這里介紹兩種簡單有效的推拿方法,旨在清熱解毒、平肝瀉火。第一種是清天河水,大人需握住孩子的手腕,使其掌心朝上,然後用中指、食指指腹自孩子腕橫紋推向肘橫紋,直推300-500次。注意推的方向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第二種是清肺平肝,同樣使孩子掌心向上,大人握住孩子的中指,使孩子無名指、食指暴露於前,然後用另一手的拇指或中指由孩子無名指和食指指根向指尖同時直推300次。此操作需速度快、動作流暢。
對於患有濕疹的小孩,家長需注意保持濕疹部位皮膚的乾燥與清潔,並剪短孩子的指甲以防抓傷皮膚。洗臉時應用溫水,水溫不可過高,同時盡量讓孩子穿著棉質寬松的衣服,以減少對濕疹部位的摩擦。
通過這些推拿方法和日常護理,家長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的濕疹症狀。但請注意,這些方法並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如果濕疹症狀持續或加重,請及時咨詢醫生進行專業治療。

『肆』 中醫治療嬰兒濕疹是以清熱利濕, 疏風清熱為主

中醫解析嬰兒濕疹:由中醫是這樣來解析嬰兒濕疹的:中醫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這里的「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葯物或日常用品,等引起。至於「濕」,是指身體各方面受濕,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

中醫治療嬰兒濕疹是以清熱利濕,疏風清熱,養血潤燥為主的。幾個中葯方治療小兒濕疹。

方一:蛇床子9克,銀花9克,野菊花9克,生甘草6克,煎水外洗或濕敷局部,每天2~3次,每次約10分鍾。

方二:青黛、滑石粉、賞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細末,用麻油調糊狀,外塗患處,1日 3次。治療急性濕疹有良效。

方三:用蛇床子、黃柏、白癬皮、苦參、車前草、龍膽草、地膚子等純中葯研製的惠,堂.止癢,膏,能夠多重殺菌預防感染,深入滲透快速起效,修復皮膚預防復發。

寶寶患有濕疹後,家人要做好以下的護理事項:

1、對輕度的濕疹,做好皮膚清潔和保濕,可以選用郁美凈、甘油等濕疹適用滋潤乳。

2、避免紫外線直接照射: 濕疹嚴重時,避免皮膚直接接受日曬。出門記得做好防護,用帽子和衣服遮住 *** 的皮膚。

3、保持寶寶雙手的清潔,經常幫寶寶剪手指甲。

『伍』 什麼叫濕疹

濕疹是由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症,臨床上急性期皮損以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期以苔蘚樣變為主,易反復發作。濕疹在中醫中叫做濕瘡,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疾患。因皮損總有濕爛、滲液、結痂而得名。其臨床特點是皮損對稱分布,多形損害,劇烈瘙癢,有滲出傾向,反復發作,易成慢性等。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急性濕瘡以丘皰疹為主,炎症明顯,易滲出;慢性濕瘡以苔蘚樣變為主,易反復發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發病。

濕疹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內部因素(慢性感染病灶、內分泌及代謝改變、血液循環障礙、神經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外部因素(食物、吸入物、生活環境、動物皮毛、各種化學物質等)有關。

根據病程和臨床特點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

1、急性濕疹:好發於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嚴重者可彌漫全身,常對稱分布。

2、亞急性濕疹:因急性濕疹炎症減輕或不適當處理後病程較久發展而來。表現為紅腫及滲出減輕,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皰疹,皮膚呈暗紅色,可有少許鱗屑及輕度浸潤。仍自覺有劇烈瘙癢。

3、慢性濕疹:由急性濕疹及亞急性濕疹遷延而來,也可由於刺激輕微,持續而一開始就表現為慢性化。好發於手、足、小腿、肘窩、股部、乳房、外陰、肛門處,多對稱發病。

濕疹治療方法一般為系統葯物治療和外用葯物治療。期間注意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發病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飲酒,避免過度洗燙。中醫治療以清熱利濕止癢為主要治療法。急性者以清熱利濕為主,慢性者以養血潤膚為主。外治宜用溫和的葯物,以免加重病情。

『陸』 乳頭周圍長小疙瘩可以擠出白色的東西

濕疹,中醫稱其為濕毒瘡或濕氣瘡,其症狀包括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及大便稀薄等。所謂「毒」,指的是熱毒,引發身體的排斥及敏感反應。中醫治療濕疹的策略不僅在於緩解症狀,更旨在改善體質,使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癒並預防復發的目的。

對於乳頭周圍長小疙瘩並可擠出白色物質的情況,如若符合濕疹的症狀,可能屬於濕疹的一種表現。然而,具體的診斷還需依據專業醫生的檢查和判斷。濕疹的治療包括內外兼治,中醫透發法是其中一種有效策略,通過改善體質,恢復機能,實現治癒。同時,患者應避免接觸可能引發過敏的物質,保持局部清潔乾燥,合理飲食,增強體質。

對於乳頭周圍長小疙瘩的情況,重要的是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並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中醫治療濕疹的策略可以作為輔助手段,但應與現代醫學治療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柒』 中醫治療濕疹效果較好,附葯方

濕疹是一種皮損形態多樣,伴有瘙癢、糜爛、滲出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疾患,中醫稱濕瘡、浸淫瘡、血風瘡、粟瘡等,特殊部位的濕疹又稱旋耳瘡(耳周濕疹)、四彎風(肘窩、腘窩濕疹)等,中醫辨證治療此病效果較好。

濕熱蘊膚型 發病快,病程短,皮膚潮紅,有丘皰疹,灼熱瘙癢,抓破有滲液,伴心煩口渴,身熱不揚,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治宜清熱利濕止癢。

方葯 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水皰多者,加土茯苓、魚腥草;熱盛者,加黃連;瘙癢重者,加紫荊皮、地膚子、白鮮皮。

脾虛濕蘊型 發病較緩,皮膚潮紅,有丘疹,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納少,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治宜健脾利濕止癢。

方葯 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紫荊皮、地膚子、白鮮皮。

血虛風燥型 病程久,反復發作,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皮膚粗糙肥厚,劇癢難忍,遇熱或肥皂水洗後瘙癢加重,伴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弦細。治宜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葯 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丹參、雞血藤、烏梢蛇。瘙癢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徐長卿、夜交藤、酸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