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痿證伴皰疹
擴展閱讀
雀斑生成原因 2025-04-30 10:20:05
成人水痘圖 2025-04-30 10:15:55
雀斑醫用葯 2025-04-30 10:07:16

痿證伴皰疹

發布時間: 2025-04-30 07:05:43

『壹』 格林巴利氏綜合征是什麼

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eSnydrome,GBS)是常見病,多發病。它指一種急性起病,一組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神經根、外周神經損害為主,伴有腦脊液中蛋白-細胞分離為特徵的綜合征。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任何年齡和男女均可得病,但以男性青壯年為多見。 根據起病形式和病程,GBS又可分為急性型、慢性復發型和慢性進行型。急性格林巴利綜合征又名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或急性感染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AIDP)。約半數以上病人在發病前數日到數周內常有感染史,如喉痛、鼻塞、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另外還可有帶狀皰疹、流感、水痘、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多起病急,症狀逐漸加重,在1-2周內達到高峰。 80%以上病人首先出現雙下肢無力,繼之癱瘓逐漸上升加重。嚴重者出現四肢癱瘓、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多數在2~4周開始恢復,程度和快慢各病人差異較大。約1/3病人可遺留有後遺症狀。如雙下肢或/和雙上肢無力或肌肉萎縮、肌肉酸痛,足下垂。患肢有主觀感覺異常,如麻木、蟻走感、針刺感和燒灼感,檢查可見四肢遠端"手套-短襪"型感覺減退或缺失。部分病人遺留有面癱,或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嗆咳和咳痰不能。一些病人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可見手足少汗或多汗,肢端皮膚乾燥,或有大小便瀦留或失禁。 慢性格林巴利綜合征又名慢性感染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CIDP)。與AIDP相似而又有所不同。CIDP病程緩慢易復發,症狀以肌無力和感覺障礙為主。肌無力症狀常是對稱性的,主要表現肩、上臂和大腿無力,也可合並前臂、小腿、手和足的無力,肢體無力常較軀干無力更為常見。下肢無力常表現為行走蹣跚,易踩空,不能持久站立,上下樓梯費力和起坐困難。上肢無力則表現應用鑰匙開鎖、握筆、解鈕扣、梳頭有困難。肌肉大多有萎縮。有相當一部分患者臨床表現為急進性病情發展惡化,自四肢遠端肌肉萎縮無力進行性向近端發展,甚至累及胸背部、頸部肌群,造成全身肌肉萎縮;更有甚者,迅速導致呼吸肌萎縮,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病人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貳』 脊髓炎症狀是什麼 脊髓炎如何治療

脊髓炎是指由病毒、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寄生蟲、原蟲、支原體等生物原性感染,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質或(和)白質的炎性病變,以病變水平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其臨床特徵。臨床上雖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在病理學上均有病變部位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缺失;白質中髓鞘脫失、炎性細胞浸潤、膠質細胞增生等改變。因此,脊髓炎包括了大量的脊髓炎性疾病。本條只對急性脊髓炎,亦即急性非特異性脊髓炎著重介紹。\r\n急性脊髓炎(acutemyelitis)指的是一組原因不明的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性損害。中醫中醫雖無脊髓炎的病名,但根據其主要臨床表現的不同,本病可以分別歸屬於中醫的「痿證」、「癃閉」及「便秘」等病中。

體征
(一)症狀:病前數天或1~2周常有上呼吸道或腸道感染病史,疫苗接種史,或有受涼、過勞、負重、扭傷等誘因。本病發病急驟。可以在數小時至1~2天內出現完全性截癱。部分病人在發病前有背部疼痛 、束帶感、肢體麻木、無力 等先驅症狀,並於數天至十幾天後逐漸發展至全癱。

脊髓炎的臨床症狀可以根據其病變部位、范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於胸髓節段較長,且某些節段供血較差,病變常易累及胸髓。其首發症狀常為雙下肢麻木 、無力,病變相應部位背痛,束帶感,或見排尿困難 。2~3天後,病情發展到高峰,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完全性癱瘓,感覺消失,少汗或無汗和二便瀦留。

發病早期,處於脊髓休克階段,肢體力弛緩性癱瘓,也就是所謂的軟癱。經過2~4周的時間,肢體逐漸變為痙攣性癱瘓,亦即所謂的硬癱,排尿問題也由尿瀦留轉為尿失禁。病變累及頸髓時,可以出現四肢癱瘓。如果影響到高頸段(C4以上),還可以出現呼吸困難。頸膨大脊髓炎可以出現雙上肢軟癱,而雙下肢硬癱。病變部位在腰髓時,下肢呈弛緩性癱瘓,早期即可見肌肉萎縮。病變在骰髓時,括約肌障礙明顯,而無明顯的癱瘓。另外,還有一種上升性脊髓炎,本型脊髓炎起病急驟,病變可以迅速由下向上發展,常在1~2天內,甚至數小時內病情達到高峰。出現四肢癱瘓、吞咽困難、言語不清、 呼吸困難, 甚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二)體征:可見病變水平以下橫貫性脊髓損害。出現完全性運動麻痹 ,深、淺感覺消失,少汗或無汗及括約肌功能障礙。 休剋期肢體癱瘓呈弛緩性癱,肌張力低 ,腱反射低下或消失,病理征陰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恢復期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

疾病治療

現代中醫對脊髓炎辨證施治的報道,始見於1962年。嗣後,又有麻疹或帶狀皰疹並發之脊髓炎的辨治資料,在病機方面提出了「濕熱搏結而成疾」的觀點。在治療上,各地治法不盡相同,有的根據病變的程度劃分為四個階段治療,也有的從腎論治。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知識的滲入,有人主張在急性期,選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黃柏、蒼術、黃芩、板藍根、虎杖、金銀花及蒲公英等葯,在恢復期加用丹參、川芎、當歸等活血葯以助神經營養,無疑是為中醫治療開拓了思路。
一般治療
1.加強營養,進食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食物。

2.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3.保持皮膚清潔、乾燥,保持床單乾燥、柔軟、平坦;勤翻身;癱瘓肢體保持在功能位置,盡早做被動運動;在骶、踝、肩胛等部位墊以氣圈或軟墊,並經常按摩,然後用紅花酒精外搽。

4.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對於呼吸困難者,盡早吸氧;咳嗽無力而不能排出痰液者,及時氣管切開,必要時用人工呼吸機。對於已用人工呼吸機的患者,吸痰要及時,不得超過15秒/次,兩次之間要間隔3~5分鍾;氣管內要滴入濕化液,2~5ml/次,每隔15分鍾1次;內套管更換2次/日,外套管更換每半個月1次,紗布墊更換2次/日。

5.對尿瀦留者,要保留導尿管,每3~5小時開放1次。並用o.1%呋喃西林或3%硼酸液沖洗膀胱,1~2次/日,250ml/次,保留半小時後放出。
中醫治療
治法與方葯:
本病初期以邪實為主,治療宜以祛邪為要,治當解表清熱,疏風利濕。後期邪毒漸去,但正氣已傷,治療則以扶正補虛為主,宜益氣健脾,滋補肝腎,佐以活血通絡。

辨證選方

1.邪郁肺衛
治法:疏風解表,清肺潤燥。
方葯:葛根、黃芩、桑葉各12g,麥冬、沙參、玉竹各10g,生地、黃連各6g。身熱明顯加知母、青黛;肢體無力加牛膝、絲瓜絡;嗆咳、吞咽困難加遠志、菖蒲、桑白皮。

2.濕熱內盛
治法:清熱利濕,通經活絡。
方葯:牛膝、羌活、獨活各12g,黃柏、防已、萆薢各10g,蒼術、木瓜各6g。發熱身重加生石膏、薏苡仁;肌膚瘙癢加苦參、白鮮皮;小便癃閉不通加竹葉、木通。

3.氣虛血滯
治法: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方葯:黃芪、赤白芍各15g,當歸、生地、雞血藤各12g,桃仁、紅花、牛膝各6g。上肢癱瘓加桑枝、五加皮;下肢無力加木瓜、杜仲;肌肉萎縮加黨參、山葯。

4.肝腎陰虛
治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方葯:知母、龜板、白芍各12g,熟地、牛膝、當歸各10g,枸杞子、黃柏各6g。肢體屈曲拘攣加伸筋草、絲瓜絡;遺尿加桑螵蛸、益智仁;肌膚麻木不仁加雞血藤、紅花。

針灸:
上肢癱瘓取大椎、肩俞、曲池、外關、頸5~7夾脊穴;下肢癱瘓取命門、環跳、秩邊、足三里、陰陵泉、委中、腰1~5夾脊穴;小便不通取關元、氣海、陰陵泉、三陰交。病初行瀉法,不留針或少留針,每日1次。病久體弱者行平補平瀉法,留針15~20分鍾,隔日1次,14~20次為1療程。

推拿、按摩:
病初起者開天門,運太陽,清天河水,退六腑,清板門,清補脾經,運內八卦。每日1次,7次為1療程;病程遷延者補脾經,補腎經,揉大椎,拿肩井,按揉肩俞、曲池、肝俞、腎俞,拿委中、承山,搖解溪。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